CN209592985U - 桥接电路 - Google Patents

桥接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592985U
CN209592985U CN201920571623.2U CN201920571623U CN209592985U CN 209592985 U CN209592985 U CN 209592985U CN 201920571623 U CN201920571623 U CN 201920571623U CN 209592985 U CN209592985 U CN 2095929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lay
contact
connect
diode
control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57162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 Hin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huizhou) Co Ltd
China Display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Hui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 Hin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hui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 Hin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hui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 Hin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hui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57162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5929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5929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5929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lay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桥接电路,其包括:第一继电器的公共端与第一输入端连接,第二继电器的公共端与第二输入端连接,第一继电器的第一触点及第二继电器的第二触点分别与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继电器的第二触点及第二继电器的第一触点与第二输出端连接,单向导通模块用于控制第一继电器及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的通电或断电,以使得当第一继电器的公共端与第一触点连接时,第二继电器的公共端与第一触点连接,当第一继电器的公共端与第二触点连接时,第二继电器的公共端与第二触点连接,用户在插拔电源时,即无论第一输入端连接直流电的正极或者负极,第一输出端均与直流电的正极连接,第二输出端均与直流电的负极连接,以使输出端给负载正常供电。

Description

桥接电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电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桥接电路。
背景技术
企业制作的电子产品,在生产过程完成后通常要进行性能检测,以检测产品是否合格,企业为了提升产品的检测效率通常会制作配套的测试夹具,通过将产品放置夹具中,完成对应功能检测。
测试夹具在使用时,需给测试夹具供电以进行产品性能测试,目前测试夹具一般采用AC/DC电源适配器来进行供电,即采用直流电给测试夹具供电,由于直流电具有正负极,员工在给测试工装接电源时,容易出现正负极反接情况,使得测试夹具无法正常工作,且由于反向供电,可能造成测试夹具损坏、烧坏测试产品等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产品测试的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针对员插拔直流电源时容易出现正负极反接情况,导致给负载反向供电的问题,提供一种桥接电路。
一种桥接电路,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第一继电器、第二继电器及单向导通模块;所述第一继电器的公共端与所述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的公共端与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一触点与所述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二触点与所述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一触点与所述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二触点与所述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输入端通过所述单向导通模块与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及所述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分别与所述单向导通模块串联,所述单向导通模块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及所述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的通电或断电,以使得当所述第一继电器的公共端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一触点连接时,所述第二继电器的公共端与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一触点连接,当所述第一继电器的公共端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二触点连接时,所述第二继电器的公共端与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二触点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单向导通模块包括二极管D1,所述第一输入端通过所述二极管D1与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1分别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及所述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串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二极管D1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串联,所述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的两端与所述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的两端并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及所述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串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桥接电路还包括电阻R1,所述二极管D1与所述电阻R1串联,所述电阻R1分别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及所述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串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一触点为常闭触点,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二触点为常开触点,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一触点为常闭触点,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二触点为常开触点,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与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与所述第一输入端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单向导通模块包括二极管D2及二极管D3,所述二极管D2和所述二极管D3并联,所述第一输入端通过所述二极管D2与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输入端还通过所述二极管D3与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2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串联,所述二极管D3与所述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串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一触点为常闭触点,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二触点为常开触点,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一触点为常闭触点,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二触点为常开触点,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与所述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与所述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与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与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一触点为常闭触点,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二触点为常开触点,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一触点为常开触点,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二触点为常闭触点,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与所述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与所述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与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与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桥接电路还包括电阻R2及电阻R3,所述电阻R2、所述二极管D2及所述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串联,所述电阻R3、所述二极管D3及所述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串联。
上述桥接电路,单向导通模块控制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及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的通电或断电,当第一输入端连接直流电的正极,第二输入端连接直流电的负极时,使得第一继电器的第一触点和第一继电器的公共端导通,以及第二继电器的第一触点和第二继电器的公共端导通,即使得第一输入端与第一输出端之间导通,第二输入端与第二输出端之间导通,使得第一输出端连接电源的正极,第二输出端连接电源的负极,当第一输入端连接直流电的负极,第二输入端连接直流电的正极时,第一继电器的第二触点和第一继电器的公共端导通,第二继电器的第二触点与第二继电器的公共端导通,使得第一输入端与第二输出端之间导通,第二输入端与第一输出端之间导通,得第一输出端连接电源的正极,第二输出端连接电源的负极,这样,无论第一输入端连接直流电的正极或者负极,第一输出端均与直流电的正极连接,第二输出端均与直流电的负极连接,即只需将第一输出端与负载的电源端连接,第二输出端接地,无论第一输入端连接电源的正极还是负极,均可以给负载正常供电,即用户在插拔电源时,即使将电源反接也可以给负载正常供电,从而避免对负载反向供电,影响负载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桥接电路的电路原理示意图;
图2为另一个实施例中桥接电路的电路原理示意图;
图3为又一实施例中桥接电路的电路原理示意图;
图4为再一实施例中桥接电路的电路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例如,提供一种桥接电路,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第一继电器、第二继电器及单向导通模块;所述第一继电器的公共端与所述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的公共端与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一触点与所述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二触点与所述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一触点与所述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二触点与所述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输入端通过所述单向导通模块与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及所述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分别与所述单向导通模块串联,所述单向导通模块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及所述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的通电或断电,以使得当所述第一继电器的公共端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一触点连接时,所述第二继电器的公共端与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一触点连接,当所述第一继电器的公共端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二触点连接时,所述第二继电器的公共端与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二触点连接。
上述桥接电路,单向导通模块控制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及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的通电或断电,当第一输入端连接直流电的正极,第二输入端连接直流电的负极时,使得第一继电器的第一触点和第一继电器的公共端导通,以及第二继电器的第一触点和第二继电器的公共端导通,即使得第一输入端与第一输出端之间导通,第二输入端与第二输出端之间导通,使得第一输出端连接电源的正极,第二输出端连接电源的负极,当第一输入端连接直流电的负极,第二输入端连接直流电的正极时,第一继电器的第二触点和第一继电器的公共端导通,第二继电器的第二触点与第二继电器的公共端导通,使得第一输入端与第二输出端之间导通,第二输入端与第一输出端之间导通,得第一输出端连接电源的正极,第二输出端连接电源的负极,这样,无论第一输入端连接直流电的正极或者负极,第一输出端均与直流电的正极连接,第二输出端均与直流电的负极连接,即只需将第一输出端与负载的电源端连接,第二输出端接地,无论第一输入端连接电源的正极还是负极,均可以给负载正常供电,即用户在插拔电源时,即使将电源反接也可以给负载正常供电,从而避免对负载反向供电,影响负载的性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提供一种桥接电路10,包括:第一输入端100、第二输入端200、第一输出端300、第二输出端400、第一继电器K1、第二继电器K2及单向导通模块500;所述第一继电器K1的公共端COM1与所述第一输入端100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K2的公共端COM2与所述第二输入端200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K1的第一触点N1与所述第一输出端300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K1的第二触点N2与所述第二输出端400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K2的第一触点N3与所述第二输出端400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K2的第二触点N4与所述第一输出端300连接,所述第一输入端100通过所述单向导通模块500与所述第二输入端200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K1的控制线圈L1及所述第二继电器K2的控制线圈L2分别与所述单向导通模块500串联,所述单向导通模块500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继电器K1的控制线圈及所述第二继电器K2的控制线圈的通电或断电,以使得当所述第一继电器K1的公共端COM1与所述第一继电器K1的第一触点N1连接时,所述第二继电器K2的公共端COM2与所述第二继电器K2的第一触点N3连接,当所述第一继电器K1的公共端COM1与所述第一继电器K1的第二触点N2连接时,所述第二继电器K2的公共端COM2与所述第二继电器K2的第二触点N4连接。
具体的,继电器具有控制线圈、公共端、第一触点及第二触点,其中,公共端即公共触点,第一触点可以是常开触点,也可是常闭触点,第二触点可以是常闭触点,也可以是常开触点,当第一触点为常开触点时,同一继电器的第二触点为常闭触点,通过给继电器的控制线圈通电或者断电,以使的继电器的公共端与第一触点连接或者与第二触点连接。
具体的,单向导通模块具有单向导通的特性,使得直流电只能从一个方向通过该单向导通模块,而反方向的电流则被单向导通模块截止。这样,单向导通模块导通一个方向的电流而截止另一个方向的电流,能够实现对所述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及所述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的通电或断电的控制。所述单向导通模块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及所述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的通电或断电,即所述单向导通模块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的通电或断电,以及所述单向导通模块用于控制所述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的通电或断电。
本实施例中,第一输入端用于连接直流电源的第一端,第二输入端用于连接直流电源的第二端,第一输出端用于连接负载的第一端,第二输出端用于连接负载的第二端,该直流电源的第一端可以是正极输出端也可以是负极输出端,该直流电源的第二端可以是负极输出端也可以是正极输出端。而该负载的第一端为负载的电源端,负载的第二端为负载的接地端。
值得一提的,所述第一输入端通过所述单向导通模块与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及所述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分别与所述单向导通模块串联,即,所述第一输入端通过单向导通模块、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及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与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或者所述第一输入端通过单向导通模块及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与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且所述第一输入端还通过单向导通模块及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与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
应当理解的,单向导通模块是指只允许单方向的电压供电,例如,当第一输入端连接直流电的正极,第二输入端连接直流电的负极时,直流电通过单向导通模块给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供电,且当第一输入端连接直流电的负极,第二输入端连接直流电的正极时,直流电被单向导通模块截止,使得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断电;同理,单向导通模块控制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的通电和断电。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单向导通模块为二极管。
上述桥接电路,单向导通模块控制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及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的通电或断电,当第一输入端连接直流电的正极,第二输入端连接直流电的负极时,使得第一继电器的第一触点和第一继电器的公共端导通,以及第二继电器的第一触点和第二继电器的公共端导通,即使得第一输入端与第一输出端之间导通,第二输入端与第二输出端之间导通,使得第一输出端连接电源的正极,第二输出端连接电源的负极,当第一输入端连接直流电的负极,第二输入端连接直流电的正极时,第一继电器的第二触点和第一继电器的公共端导通,第二继电器的第二触点与第二继电器的公共端导通,使得第一输入端与第二输出端之间导通,第二输入端与第一输出端之间导通,得第一输出端连接电源的正极,第二输出端连接电源的负极,这样,无论第一输入端连接直流电的正极或者负极,第一输出端均与直流电的正极连接,第二输出端均与直流电的负极连接,即只需将第一输出端与负载的电源端连接,第二输出端接地,无论第一输入端连接电源的正极还是负极,均可以给负载正常供电,即用户在插拔电源时,即使将电源反接也可以给负载正常供电,从而避免对负载反向供电,影响负载的性能。
为了是单向导通模块更好控制给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及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通电或断电,请参阅图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单向导通模块包括二极管D1,所述第一输入端100通过所述二极管D1与所述第二输入端200连接,所述二极管D1分别与所述第一继电器K1的控制线圈L1及所述第二继电器K2的控制线圈L2串联。
具体的,所述二极管D1分别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及所述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串联,即所述第一输入端通过二极管D1及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与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输入端还通过二极管D1及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与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亦或者,所述第一输入端通过二极管D1、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及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与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输入端依次通过二极管D1、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及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与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由于二极管具有单向导通的性能,通过设置二极管D1,二极管D1分别与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及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串联,以更好控制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及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的通电及断电。
为了更好的实现通过设置一个二极管即可控制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及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通电或断电。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所述二极管D1与所述第一继电器K1的控制线圈L1串联,所述第一继电器K1的控制线圈L1的两端与所述第二继电器K2的控制线圈L2的两端并联。具体的,所述第一输入端通过二极管D1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与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的第二端连接。通过将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与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并联后与二极管D1连接,实现通过设置一个二极管即可控制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及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通电或断电。
为了能够实现通过设置一个二极管即可控制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及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通电或断电。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所述第一继电器K1的控制线圈L1及所述第二继电器K2的控制线圈L2串联。具体的,所述第一输入端通过二极管D1、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及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与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输入端与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这样通过将二极管D1、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串联,实现通过设置一个二极管即可控制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及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通电或断电。
为了防止二极管反向击穿,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所述的桥接电路10还包括电阻R1,所述二极管D1与所述电阻R1串联,所述电阻R1分别与所述第一继电器K1的控制线圈L1及所述第二继电器K2的控制线圈L2串联。在一个实施例中,二极管D1、电阻R1、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串联,所述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的两端与所述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的两端串联。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二极管D1、电阻R1、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及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串联。通过在二极管D1与所述电阻R1串联,可以降低流经二极管D1的电流,从而防止二极管反向击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桥接电路还包括电阻R1及电阻R4,所述电阻R1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串联形成第一支路,所述电阻R4与所述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串联形成第二支路,第一支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支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支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电阻R1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串联后的第一端还通过所述二极管D1与所述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电阻R1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串联后的第二端还与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
为了实现第一输出端始终输出直流电的正极,第二输出端始终输出直流电的负极,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继电器K1的第一触点N1为常闭触点,所述第一继电器K1的第二触点N2为常开触点,所述第二继电器K2的第一触点N3为常闭触点,所述第二继电器K2的第二触点N4为常开触点,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与所述第二输入端200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与所述第一输入端100连接。
通过将二极管D1的负极与所述第一输入端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与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这样,当第一输入端连接直流电的正极,第二输入端连接直流电的负极时,直流电被二极管D1截止,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及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均断电,第一继电器的公共端与第一继电器的常闭触点连接,第二继电器的公共端与第二继电器的常闭触点连接,第一输入端通过第一继电器的公共端及第一继电器的常闭触点与所述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二输入端通过第二继电器的公共端及第二继电器的常闭触点与所述第二输出端连接,即第一输出端与直流电的正极连接,第二输出端与直流电的负极连接;当第一输入端连接直流电的负极,第二输入端连接直流电的正极时,二极管处于正常导通,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及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均通电,第一继电器的公共端与第一继电器的常开触点连接,第二继电器的公共端与第二继电器的常开触点连接,第二输入端通过第二继电器的公共端及第二继电器的常开触点与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输入端通过第一继电器的公共端及第一继电器的常开触点与第二输出端连接,即直流电的正极与第一输出端连接,直流电的负极与第二输出端连接,这样,无论第一输入端连接直流电的正极,还是连接直流电的负极,第一输出端均输出直流电的正极,第二输出端均输出直流电的负极。
为了是单向导通模块更好控制给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及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通电或断电,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所述单向导通模块500包括二极管D2及二极管D3,所述二极管D2和所述二极管D3并联,所述第一输入端100通过所述二极管D2与所述第二输入端200连接,所述第一输入端100还通过所述二极管D3与所述第二输入端200连接,所述二极管D2与所述第一继电器K1的控制线圈串联,所述二极管D3与所述第二继电器K2的控制线圈串联。具体的,通过设置两个二极管,二极管D2与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串联,实现了二极管D2控制第一继电器的通电或断电,二极管D3与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串联,实现了二极管D3控制第二继电器通电或断电。
本实施例中,二极管D2及二极管D3可以采用相同的导通方向,即二极管D2的正极及二极管D3的正极均与第一输入端以及第二输入端中的一个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及二极管D3的负极均与第一输入端以及第二输入端中的另一个连接。一个实施例是,二极管D2的正极及二极管D3的正极均与第一输入端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及二极管D3的负极均与第二输入端连接,在另外的实施例中,二极管D2的正极及二极管D3的正极均与第二输入端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及二极管D3的负极均与第一输入端连接。
为了实现第一输出端始终输出直流电的正极,第二输出端始终输出直流电的负极,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所述第一继电器K1的第一触点N1为常闭触点,所述第一继电器K1的第二触点N2为常开触点,所述第二继电器K2的第一触点N3为常闭触点,所述第二继电器K2的第二触点N4为常开触点,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与所述第一输入端100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与所述第一输入端100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与所述第二输入端200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与所述第二输入端200连接。
通过将二极管D2的负极与所述第一输入端连接,二极管D2的正极与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二极管D3的负极与所述第一输入端连接,二极管D3的正极与所述第二输出端连接,这样,当第一输入端连接直流电的正极,第二输入端连接直流电的负极时,直流电被二极管D2及D3截止,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及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均断电,第一继电器的公共端与第一继电器的常闭触点连接,第二继电器的公共端与第二继电器的常闭触点连接,第一输入端通过第一继电器的公共端及第一继电器的常闭触点与所述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二输入端通过第二继电器的公共端及第二继电器的常闭触点与所述第二输出端连接,即第一输出端与直流电的正极连接,第二输出端与直流电的负极连接;当第一输入端连接直流电的负极,第二输入端连接直流电的正极时,二极管D2及二极管D3处于正常导通,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及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均通电,第一继电器的公共端与第一继电器的常开触点连接,第二继电器的公共端与第二继电器的常开触点连接,第二输入端通过第二继电器的公共端及第二继电器的常开触点与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输入端通过第一继电器的公共端及第一继电器的常开触点与第二输出端连接,即直流电的正极与第一输出端连接,直流电的负极与第二输出端连接,这样,无论第一输入端连接直流电的正极,还是连接直流电的负极,第一输出端均输出直流电的正极,第二输出端均输出直流电的负极。
为了实现第一输出端始终输出直流电的正极,第二输出端始终输出直流电的负极,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所述第一继电器K1的第一触点N1为常闭触点,所述第一继电器K1的第二触点N2为常开触点,所述第二继电器K2的第一触点N3为常开触点,所述第二继电器K2的第二触点N4为常闭触点,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与所述第一输入端100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与所述第一输入端100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与所述第二输入端200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与所述第二输入端200连接。
通过将二极管D2的负极与所述第一输入端连接,二极管D2的正极与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二极管D3的正极与所述第一输入端连接,二极管D3的负极与所述第二输出端连接,这样,当第一输入端连接直流电的正极,第二输入端连接直流电的负极时,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处于断电状态,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处于通电状态,第一继电器的公共端与第一继电器的常闭触点连接,第二继电器的公共端与第二继电器的常开触点连接,第一输入端通过第一继电器的公共端及第一继电器的常闭触点与所述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二输入端通过第二继电器的公共端及第二继电器的常开触点与所述第二输出端连接,即第一输出端与直流电的正极连接,第二输出端与直流电的负极连接;当第一输入端连接直流电的负极,第二输入端连接直流电的正极时,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处于通电状态,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处于断电状态,第一继电器的公共端与第一继电器的常开触点连接,第二继电器的公共端与第二继电器的常闭触点连接,第二输入端通过第二继电器的公共端及第二继电器的常闭触点与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输入端通过第一继电器的公共端及第一继电器的常开触点与第二输出端连接,即直流电的正极与第一输出端连接,直流电的负极与第二输出端连接,这样,无论第一输入端连接直流电的正极,还是连接直流电的负极,第一输出端均输出直流电的正极,第二输出端均输出直流电的负极。
为了防止二极管反向击穿,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所述桥接电路10还包括电阻R2及电阻R3,所述电阻R2、所述二极管D2及所述第一继电器K1的控制线圈L1串联,所述电阻R3、所述二极管D3及所述第二继电器K2的控制线圈L2串联。具体的,第一输入端通过电阻R2、二极管D2及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与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第一输入端还通过电阻R3、二极管D3及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与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通过将二极管D2与电阻R2串联,二极管D3与电阻R3串联,可以降低流经二极管D2和二极管D3的电流,从而防止二极管反向击穿。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桥接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第一继电器、第二继电器及单向导通模块;
所述第一继电器的公共端与所述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的公共端与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一触点与所述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二触点与所述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一触点与所述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二触点与所述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输入端通过所述单向导通模块与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及所述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分别与所述单向导通模块串联,所述单向导通模块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及所述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的通电或断电,以使得当所述第一继电器的公共端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一触点连接时,所述第二继电器的公共端与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一触点连接,当所述第一继电器的公共端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二触点连接时,所述第二继电器的公共端与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二触点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接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导通模块包括二极管D1,所述第一输入端通过所述二极管D1与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1分别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及所述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串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桥接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极管D1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串联,所述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的两端与所述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的两端并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桥接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及所述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串联。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中所述的桥接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阻R1,所述二极管D1与所述电阻R1串联,所述电阻R1分别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及所述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串联。
6.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中所述的桥接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一触点为常闭触点,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二触点为常开触点,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一触点为常闭触点,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二触点为常开触点,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与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与所述第一输入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接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导通模块包括二极管D2及二极管D3,所述二极管D2和所述二极管D3并联,所述第一输入端通过所述二极管D2与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输入端还通过所述二极管D3与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2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串联,所述二极管D3与所述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串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桥接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一触点为常闭触点,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二触点为常开触点,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一触点为常闭触点,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二触点为常开触点,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与所述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与所述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与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与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桥接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一触点为常闭触点,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二触点为常开触点,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一触点为常开触点,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二触点为常闭触点,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与所述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与所述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与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与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任一项中所述的桥接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阻R2及电阻R3,所述电阻R2、所述二极管D2及所述第一继电器的控制线圈串联,所述电阻R3、所述二极管D3及所述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串联。
CN201920571623.2U 2019-04-24 2019-04-24 桥接电路 Active CN2095929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71623.2U CN209592985U (zh) 2019-04-24 2019-04-24 桥接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71623.2U CN209592985U (zh) 2019-04-24 2019-04-24 桥接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592985U true CN209592985U (zh) 2019-11-05

Family

ID=683463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571623.2U Active CN209592985U (zh) 2019-04-24 2019-04-24 桥接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59298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49852B (zh) 一种时间继电器的控制电路
CN101707828B (zh) 采用led的具有开路保护的恒流源驱动电路
CN204215965U (zh) 一种磁保持继电器驱动电路
CN207117156U (zh) 一种电压保护电路
CN103078493A (zh) 一种升压电路
CN209592985U (zh) 桥接电路
CN107508480A (zh) 并网逆变器和逆变系统
CN101635459B (zh) 一种单相线进出的开关
CN103683264B (zh) 一种直流电源防反接电路及灯具
CN209497632U (zh) 一种led驱动电路
CN101394135B (zh) 一种电器的控制系统及控制器电源
CN206053584U (zh) 电子锁电路
CN101340767B (zh) 一种保护电路和具有所述保护电路的液晶屏
CN204794786U (zh) 电磁制动器的激励控制电路
CN203457043U (zh) 交互式pfc升压拓扑电路
CN106941316A (zh) 一种无桥pfc电路
CN209200740U (zh) 一种具有故障保护功能的无线电能传输电路
CN208623333U (zh) 一种直流电源接口及其直流电源
CN208226548U (zh) 防电压突波的供电保护电路
CN209133419U (zh) 一种继电器控制电路
CN205829133U (zh) 漏电保护器电压保护装置
CN204167867U (zh) 市电电压报警保护电路
CN206024157U (zh) 恒流led控制芯片
CN105992416A (zh) 电磁加热控制电路及电磁加热设备
CN106533146B (zh) 软启动开关电路及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