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547215U - 一种张伞后角度可调的伞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张伞后角度可调的伞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547215U
CN209547215U CN201920164088.9U CN201920164088U CN209547215U CN 209547215 U CN209547215 U CN 209547215U CN 201920164088 U CN201920164088 U CN 201920164088U CN 209547215 U CN209547215 U CN 2095472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mbrella
nest
barred body
deviation
ang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16408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天益
寻梦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016408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5472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5472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5472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Walking Sticks, Umbrellas, And F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张伞后角度可调的伞骨,包括中棒、上巢、下巢以及复数个支撑组件,支撑组件首端铰接于上巢与下巢侧沿,上巢与下巢之间相向、相离带动支撑组件张开、收合设置。上述中棒包括第一棒体、第二棒体,第二棒体可偏折地装配于第一棒体尾端。上述上巢设于上述第二棒体尾端。上述下巢可沿上述第一棒体长度方向移动地设于第一棒体外。本实用新型通过偏折机构来实现第二棒体可偏折设置,且偏折机构设于张伞后的上巢与下巢所处位置之间,该结构可以在张伞角度调整后,伞面整体重心相比于背景技术中的方案偏移更小,从支撑结构上来说,伞面角度调整后,支撑组件也会起到相应的拉扯固定作用,也有助于伞面角度的维持。

Description

一种张伞后角度可调的伞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遮阳和/或遮雨、雪用的伞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张伞后角度可调的伞骨。
背景技术
伞是一种提供阴凉环境或遮蔽雨、雪的工具。伞的制作材料通常包括了柔性材料(如涤纶、尼龙、PG布料等布料和PVC等塑料,甚至纸质等)制作的伞面、具有支撑性能的材料制作的伞骨等。使用时以手将之举起或者以承托物放置,虽然伞在最初发明时的主要目的,是用来阻挡阳光,但是现在最常被当作雨天挡雨的雨具。用来遮蔽阳光的伞又称作阳伞或遮阳伞,可固定于露台桌等户外家具,或用在海滩上。
随着科学的进步,市面上也出现了伞面张伞后角度可调的伞,该结构有如下两方面好处,其一,张伞后,遇到如太阳不在正中(如上下午太阳斜射)或者刮风天雨水倾斜落下等,伞面角度可调可以通过伞面角度来应对,而使用者手持伞或者户外通过底座放置伞的部位可以继续保持竖直,使用便利;其二,户外伞受其放置位置处于斜坡等客观因素影响,伞的放置位置并不是竖直朝上,将伞沿其支撑杆延伸方向直接放置容易引起倾倒且遮阳(或者遮雨)效果并不理想,如果将伞面角度调节后,可以配置整体结构重心,令户外伞放置更加稳固,也可以可过角度调整实现上述优势一。
而现有的张伞后角度可调的伞大多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实现:
第一,如申请号为201720769472.2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多功能遮阳伞,其包括伞中棒、设置在伞中棒上的伞骨及配合在伞骨外表面的伞面,伞中棒上固定设置有一连接座,该连接座上设有至少两枢接槽,各枢接槽的底部设有一限位部,每一枢接槽内配合枢接一支撑杆,支撑杆上配合有桌面。在该遮阳伞展开使用时,可将桌面展开形成一简单的伞桌,桌面上可放置饮料、零食等物品,使用方便,丰富了遮阳伞的功能,而在该遮阳伞不使用或者无需使用伞桌时,可直接往上转动支撑杆,将支撑杆收靠在伞中棒上,不会影响遮阳伞的使用,也不会占用遮阳伞内部的空间,收折时伞面及桌面共同收靠在伞中棒上,不需要将遮阳伞与桌面单独收藏或者运输,因此使用方便,结构也相当简单。该结构将角度调节机构设于张伞后下巢所在位置下方,该结构有以下不足:其一,伞面张合过程中,下巢要反复经过调节机构,因为调节机构的设置将直接影响伞打开收合过程的使用感受(如下巢经过该处卡顿、弹手等),降低伞的使用质感;其二,该调节机构因为要容置下巢经过,可设置的结构受限制,如该方案只能采用两个U型槽相对倾斜,张伞角度调整受限于一个维度内;其三,伞的主要重量、主要受力(如风吹)影响都位于该调节机构上方,这也就是说,伞面角度调整后,伞的重心偏移,调节机构为固定维持伞面倾斜角度必将需要一定的锁止能力,再加上述二的不足影响,该上述结构的调节角度只能分级,甚至只能固定一个调整角度,否则伞面角度调整后,并不能长久维持该角度;其四,该结构调整伞面角度只能通过掰动中棒等,针对于较为高大的户外伞来说,使用并不方便。
第二,应用如申请号为200420121831.6的中国专利涉及一种多段式可折弯支撑杆,该方案同样具有上述第一中的各项不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张伞后角度可调的伞骨,以解决现有的张伞后角度可调的伞使用不便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张伞后角度可调的伞骨,包括中棒、上巢、下巢以及复数个支撑组件,中棒首端用于手持和/或放置伞,上巢设于中棒尾端,下巢可沿中棒移动设置,支撑组件首端铰接于上巢与下巢侧沿,上巢与下巢之间相向、相离带动支撑组件张开、收合设置。上述中棒包括第一棒体、第二棒体,第二棒体可偏折地装配于第一棒体尾端。上述上巢设于上述第二棒体尾端。上述下巢可沿上述第一棒体长度方向移动地设于第一棒体外。
进一步地:
上述第二棒体首端与上述第一棒体尾端之间通过一偏折机构连接,偏折机构为万向偏折机构,偏折机构的偏折角度限制为锐角。
上述偏折机构包括偏折球头以及偏折套筒,偏折球头卡设于偏折套筒内,偏折套筒内沿为与偏折球头相配适的球面结构。上述偏折球头设于上述第二棒体首端。上述偏折套筒设于上述第一棒体尾端。
一种张伞后角度可调的伞骨还包括下支撑杆,下支撑杆下端可安置于地面,下支撑杆上端与上述第一棒体首端连接。
上述下支撑杆与上述第一棒体通过一偏转机构连接。上述偏转机构包括上偏转盘、下偏转盘以及限位齿轮,上偏转盘与下偏转盘的盘面分别开设有齿轮容置孔,齿轮容置孔孔壁均设有与限位齿轮相配合的齿槽,上偏转盘与下偏转盘的齿轮容置孔开口处盘面相互贴合设置,两个齿轮容置孔连通地形成一齿轮容置腔,限位齿轮装配于齿轮容置腔内,限位齿轮可沿齿槽移动设置。上述上偏转盘设于第一棒体首端。上述下偏转盘设于下支撑杆上端。
上述偏转机构还包括复位弹簧与偏转按钮,复位弹簧与偏转按钮分别设于上述上偏转盘或者上述下偏转盘的上述齿轮容置孔内,复位弹簧与偏转按钮分别设于上述限位齿轮厚度方向上的两侧。上述复位弹簧夹设于齿轮容置孔孔底与限位齿轮端面之间,偏转按钮底端与限位齿轮另一端面抵接,偏转按钮首端贯穿齿轮容置孔孔底地延伸至上偏转盘或者下偏转盘外。
上述下偏转盘套设于上述下支撑杆上端且通过一紧固螺栓锁固。
上述支撑组件与上述上巢的铰接处可绕上述第二棒体定轴转动设置。该支撑组件与上述下巢的铰接处可绕上述第一棒体定轴转动设置。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第一,本实用新型通过偏折机构来实现第二棒体可偏折设置,且偏折机构设于张伞后的上巢与下巢所处位置之间,该结构可以在张伞角度调整后,伞面整体重心相比于背景技术中的方案偏移更小,因而偏折机构偏折固定后受比如伞面重力、外界风力影响更小,从支撑结构上来说,伞面角度调整后,支撑组件也会起到相应的拉扯固定作用,也有助于伞面角度的维持。
第二,本实用新型通过万向偏折机构的设置,在偏折机构位置即可实现多维度偏折,使用更加方便。配合上述第一中的优势,由于本方案的所需要的偏折维持力需求较小,因为本方案可以使用更加简便、更为低成本的球头偏折机构,提升产品的使用便利性和降低了产品成本,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第三,本实用新型通过偏转机构与偏折机构配合,令整个伞可以更多遮挡需求,如地面不平或者倾斜情况下,又要求伞面能够遮挡任意角度阳光、雨水情况,再如伞面中心偏离下支撑杆所在位置,这样支撑结构偏离伞的中心,可以有较大遮挡空间放置物品或者容置人。
第四,本实用新型通过伞面旋转的上下巢结构配合上下巢之间的偏折机构,在张伞后且调节第二棒体的偏折角度后,以第一棒体为轴线定轴转动下巢后,伞面会随着该偏折而起伏转动,可以微调伞面的角度的同时也有更好的视觉效果,由于户外伞常常被用于广告宣传,偏折伞面可以令整个伞面的广告印刷都能更好的被看见,波浪起伏转动则能更好吸引注意力,提升户外伞的广告宣传能力,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第五,伞面角度调节后,有一侧伞面高度将会降低,从而增加人们经过被勾到、被划伤的风险,而本实用新型配合伞面可调节与伞面可旋转的方案,将会在人们碰到伞面侧沿的时候,特别是人们碰到伞面珠尾的时候,伞面旋转来化解该冲击力,保护人们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张伞后角度可调的伞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张伞后角度可调的伞骨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张伞后角度可调的伞骨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图2,一种张伞后角度可调的伞骨,伞骨用于覆设并支撑伞面。上述伞骨包括中棒、上巢、下巢以及复数个支撑组件,中棒首端用于手持和/或放置伞,上巢设于中棒尾端,下巢可沿中棒移动设置,支撑组件首端铰接于上巢与下巢侧沿,上巢与下巢之间相向、相离带动支撑组件张开、收合设置。该伞骨结构为现有技术中最为常见的伞骨结构,该结构适用于童伞、折叠伞、直骨伞乃至于户外伞、沙滩伞等。本方案的结构适用于上述伞骨结构的各种伞具,本领域技术人员在知晓一种应用后,均可直接应用于其他种类伞具,因此本具体实施方式将采用伞面可旋转的户外伞(户外伞需要下支撑杆5用于伞的支撑安置,因此以下描述中伞骨还包括下支撑杆5)进行描述,实际应用中,本方案的结构可以应用于伞面不可旋转的上述任一种类伞中。
参考图1,每一上述支撑组件均包括一珠尾11、长骨12以及一联动杆13,长骨12首端铰接于上述上巢,联动杆13首端铰接于上述下巢,联动杆13尾端铰接于长骨12中部。上巢与下巢相向运动过程中,长骨12首端与联动杆13首端接近,联动杆13尾端推动长骨12中部将长骨12撑起,从而打开伞面,反之亦然。该结构在折叠伞中只是加入更多级铰接联动,本质依然是上巢与下巢相向、相离运动推动伞面张合。上述伞面覆设于上述支撑组件上。
参考图2、图3,上述上巢包括上巢座31以及上巢铰接环32,上巢座31固定设于上述中棒尾端,上巢座31背离中棒一侧凸出呈柱状,上巢铰接环32可定轴转动地设套于该柱状结构外。上巢座31的柱状结构端部设有上巢限位部311,该上巢限位部311为凸出柱状结构侧沿的凸点或者凸棱等。上巢铰接环32的环状结构内沿设有上巢限位槽322,上巢限位槽322与上巢限位部311配合设置,上巢铰接环32套设至上巢座31后,上巢限位部311卡入上巢限位槽322内,令上巢铰接环32不会脱出上巢座31。上巢铰接环32背离上巢座31的一侧连接有一伞帽321,伞面夹设于上巢铰接环32端面与伞帽321之间。复数根上述长骨12的首端依次铰接于上巢铰接环32侧沿。
参考图1、图2、图3,上述下巢包括下巢主体41,下巢主体41呈中空管状结构地套设于上述中棒外,下巢主体41可沿中棒长度方向移动设置。上述下巢主体41可沿上述中棒定轴转动设置。该中棒设有一个限位槽421,限位槽421为设于中棒侧沿的环形凹槽结构,限位槽421设于伞张开状态下下巢主体41所处位置。上述限位槽421通过一套设于上述中棒的限位座42来设置,限位座42呈环状固定套设于上述中棒,上述限位槽421设于限位座42内。上述限位座42通过固定结构固定于上述中棒或者通过粘接固定于中棒。上述固定限位座42的固定结构为螺栓、螺钉、铆钉或者直钉。
参考图2、图3,上述下巢主体41依次包括一体成型的铰接座411、开关座412以及把手413,铰接座411用于上述联动杆13首端的铰接,下巢主体41的位于开关座412位置的内径大于位于铰接座411与把手413位置的内径,开关座412侧面开设有一按钮容置孔414。上述开关座412内装配有一开关扣件43,开关扣件43呈环状,开关扣件43夹设于上述中棒外沿与开关座412内沿之间。上述开关扣件43外沿设有开关按钮431以及两个相对设置的复位簧片433,开关按钮431与复位簧片433相背离设置,开关按钮431延伸至按钮容置孔414内。该开关扣件43内沿设有一限位凸起432,限位凸起432可卡入上述限位槽421且可沿限位槽421槽体转动设置,限位凸起432与上述开关按钮431朝向同一方向设置。上述限位凸起432为凸棱状结构,该凸棱状结构沿垂直于上述中棒长度方向的方向呈弧形延伸设置。
继续参考图2、图3,复位簧片433设于开关扣件43外沿,复位簧片433与上述开关座412内沿抵接,复位簧片433受力形变方向与上述开关按钮431受到按压后运动方向一致。开关按钮431用于控制上述限位凸起432朝向下巢主体41内收缩或者凸出下巢主体41内沿,复位簧片433用于在开关按钮431没有受到按压的状态下支撑限位凸起432。由于下巢主体41的位于开关座412位置的内径大于位于铰接座411与把手413位置的内径,因此在开关座412内形成一容置开关扣件43的凹槽,将开关扣件43装入后,开关扣件43受铰接部与把手413的内径较小限制,被固定于该开关座412内部。
参考图1、图2、图3,上述中棒包括第一棒体21、第二棒体22,第二棒体22可偏折地装配于第一棒体21尾端。上述上巢座31固定设于上述第二棒体22尾端。上述下巢主体41可沿上述第一棒体21长度方向移动地设于第一棒体21外。上述第二棒体22首端与上述第一棒体21尾端之间通过一偏折机构23连接,偏折机构23为万向偏折机构23,偏折机构23的偏折角度限制为锐角。上述偏折机构23包括偏折球头231以及偏折套筒232,偏折球头231卡设于偏折套筒232内,偏折套筒232内沿为与偏折球头231相配适的球面结构。上述偏折球头231设于上述第二棒体22首端。上述偏折套筒232设于上述第一棒体21尾端。上述下支撑杆5下端可安置于地面。上述下支撑杆5与上述第一棒体21通过一偏转机构24连接。上述偏转机构24包括上偏转盘241、下偏转盘242、限位齿轮243、复位弹簧(图中未画出)与偏转按钮244,上偏转盘241与下偏转盘241的盘面分别开设有齿轮容置孔245,齿轮容置孔245孔壁均设有与限位齿轮243相配合的齿槽246,上偏转盘241与下偏转盘241的齿轮容置孔245开口处盘面相互贴合设置,两个齿轮容置孔245连通地形成一齿轮容置腔,限位齿轮243装配于齿轮容置腔内,限位齿轮243可沿齿槽246移动设置。上述上偏转盘241设于第一棒体21首端。上述下偏转盘241设于下支撑杆5上端。
参考图2、图3,复位弹簧与偏转按钮244分别设于上述上偏转盘241或者上述下偏转盘241的上述齿轮容置孔245内,复位弹簧与偏转按钮244分别设于上述限位齿轮243厚度方向上的两侧。上述复位弹簧夹设于齿轮容置孔245孔底与限位齿轮243端面之间,偏转按钮244底端与限位齿轮243另一端面抵接,偏转按钮244首端贯穿齿轮容置孔245孔底地延伸至上偏转盘241或者下偏转盘241外。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将复位弹簧设于上偏转盘241内,即设于上偏转盘241的齿轮容置孔245底面与限位齿轮243端面之间。而偏转按钮244则贯穿下偏转盘241的齿轮容置孔245底面地延伸至下偏转转盘外。上述下偏转盘241套设于上述下支撑杆5上端且通过一紧固螺栓247锁固。上述限位座42邻近第一棒体21尾端设置。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Claims (8)

1.一种张伞后角度可调的伞骨,包括中棒、上巢、下巢以及复数个支撑组件,中棒首端用于手持和/或放置伞,上巢设于中棒尾端,下巢可沿中棒移动设置,支撑组件首端铰接于上巢与下巢侧沿,上巢与下巢之间相向、相离带动支撑组件张开、收合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棒包括第一棒体、第二棒体,第二棒体可偏折地装配于第一棒体尾端;所述上巢设于所述第二棒体尾端;所述下巢可沿所述第一棒体长度方向移动地设于第一棒体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张伞后角度可调的伞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棒体首端与所述第一棒体尾端之间通过一偏折机构连接,偏折机构为万向偏折机构,偏折机构的偏折角度限制为锐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张伞后角度可调的伞骨,其特征在于:所述偏折机构包括偏折球头以及偏折套筒,偏折球头卡设于偏折套筒内,偏折套筒内沿为与偏折球头相配适的球面结构;所述偏折球头设于所述第二棒体首端;所述偏折套筒设于所述第一棒体尾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张伞后角度可调的伞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下支撑杆,下支撑杆下端可安置于地面,下支撑杆上端与所述第一棒体首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张伞后角度可调的伞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撑杆与所述第一棒体通过一偏转机构连接;所述偏转机构包括上偏转盘、下偏转盘以及限位齿轮,上偏转盘与下偏转盘的盘面分别开设有齿轮容置孔,齿轮容置孔孔壁均设有与限位齿轮相配合的齿槽,上偏转盘与下偏转盘的齿轮容置孔开口处盘面相互贴合设置,两个齿轮容置孔连通地形成一齿轮容置腔,限位齿轮装配于齿轮容置腔内,限位齿轮可沿齿槽移动设置;所述上偏转盘设于第一棒体首端;所述下偏转盘设于下支撑杆上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张伞后角度可调的伞骨,其特征在于:所述偏转机构还包括复位弹簧与偏转按钮,复位弹簧与偏转按钮分别设于所述上偏转盘或者所述下偏转盘的所述齿轮容置孔内,复位弹簧与偏转按钮分别设于所述限位齿轮厚度方向上的两侧;所述复位弹簧夹设于齿轮容置孔孔底与限位齿轮端面之间,偏转按钮底端与限位齿轮另一端面抵接,偏转按钮首端贯穿齿轮容置孔孔底地延伸至上偏转盘或者下偏转盘外。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张伞后角度可调的伞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偏转盘套设于所述下支撑杆上端且通过一紧固螺栓锁固。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一种张伞后角度可调的伞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与所述上巢的铰接处可绕所述第二棒体定轴转动设置;该支撑组件与所述下巢的铰接处可绕所述第一棒体定轴转动设置。
CN201920164088.9U 2019-01-30 2019-01-30 一种张伞后角度可调的伞骨 Active CN2095472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64088.9U CN209547215U (zh) 2019-01-30 2019-01-30 一种张伞后角度可调的伞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64088.9U CN209547215U (zh) 2019-01-30 2019-01-30 一种张伞后角度可调的伞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547215U true CN209547215U (zh) 2019-10-29

Family

ID=683100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164088.9U Active CN209547215U (zh) 2019-01-30 2019-01-30 一种张伞后角度可调的伞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54721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401025C2 (ru) Навес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EP2845509B1 (en) Cantilever umbrella
KR100681732B1 (ko) 프리 암 차양막
US20080163910A1 (en) Umbrella
EP1809137B1 (en) Asymmetric umbrella
US6945263B2 (en) Operation device for outdoor umbrella
US20060278262A1 (en) Umbrella assembly with tilt adjustment
US10492579B1 (en) Arthritic-aiding triple-sail wind-rotating wind-aligning umbrella
WO2006105340A9 (en) Umbrella with offset handle
CN209547215U (zh) 一种张伞后角度可调的伞骨
US11013303B2 (en) Umbrella assembly set up devices
WO2007018492A1 (en) Mechanism for opening and closing a canopy
CN105962585B (zh) 一种伞具开合装置
CN209469984U (zh) 一种支撑座及应用该支撑座的户外伞
CN210539351U (zh) 一种多功能新型伞具
CN209547223U (zh) 一种伞
CN209807517U (zh) 一种用于户外伞的桌体
CN209694259U (zh) 一种旋转伞及其应用的下巢
KR102669458B1 (ko) 접이식 파라솔
JP3134045U (ja)
KR200286589Y1 (ko) 텐트 겸용 기능을 갖는 연장면 파라솔
JP6981603B1 (ja)
KR200442701Y1 (ko) 양산
JP3109065U (ja) フード付き傘
KR20050102891A (ko) 배낭용 차양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