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543569U - 一种红外接收装置及红外接收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红外接收装置及红外接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543569U
CN209543569U CN201920615507.6U CN201920615507U CN209543569U CN 209543569 U CN209543569 U CN 209543569U CN 201920615507 U CN201920615507 U CN 201920615507U CN 209543569 U CN209543569 U CN 2095435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vel signal
auxiliary resistance
input terminal
switch
infrared rece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61550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国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Jiayu Electromechan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Jiayu Electromechan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Jiayu Electromechan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Jiayu Electromechan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61550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5435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5435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543569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红外接收装置及红外接收系统,红外接收装置包括:第一电平信号输入端,用于接入第一电平信号;调整电路,用于定义第一电平信号的默认电平,包括切换开关及辅助电阻单元,辅助电阻单元的一端电性连接第一电平信号输入端,另一端电性连接切换开关的固定端,切换开关的活动端连接到接地端或连接到第一供电电压端,分别对应PNP及NPN型输出类型的红外光电开关;电平转换电路,分别与第一电平信号输入端及第二电平信号输出端电性连接,用于将第一电平信号转换为第二电平信号。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很好解决了不同输出类型的红外光电开关的切换及信号接收的兼容性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红外接收装置及红外接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闸机通道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红外接收装置及红外接收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红外闸机通道控制系统,一般有NPN型和PNP型2种输出类型的红外光电开关,而这2种光电开关所发出的信号不同,造成闸机通道控制系统不能兼容,因此,目前一般配不同的光电开关需要使用不同的电路来实现。现有技术方案的缺点包括:
1.使用不同的光电开关,需要使用不同的红外转换电路;
2.不同的红外转换电路不一样,需要做成不一样的闸机控制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以兼容不同输出类型的光电开关,且可在高电平和低电平两种信号状态间切换并进行检测的红外接收装置及红外接收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红外接收装置,该装置包括第一电平信号输入端、调整电路、电平转换电路和第二电平信号输出端,
第一电平信号输入端用于接入由红外光电开关输出的第一电平信号;
调整电路用于定义所述第一电平信号的默认电平,所述调整电路包括切换开关及至少一路辅助电阻单元,每一路辅助电阻单元的一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电平信号输入端,另一端电性连接所述切换开关的固定端,所述切换开关的活动端连接到接地端或连接到第一供电电压端,分别对应PNP及NPN型输出类型的红外光电开关;
电平转换电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平信号输入端及第二电平信号输出端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一电平信号转换为第二电平信号并通过所述第二电平信号输出端输出。
进一步的,所述电平转换电路包括电平转换芯片,所述电平转换芯片的输入采用第一供电电压供电,输出采用第二供电电压供电;其中,所述第一供电电压与所述第二供电电压不同。
进一步的,每一路辅助电阻单元包括一个辅助电阻,所述电平转换芯片的输入端直接连接所述第一电平信号输入端。
进一步的,所述调整电路包括多路辅助电阻单元,每一所述辅助电阻的一端均连接到所述切换开关的固定端,另一端分别用于连接各自对应的第一电平信号输入端。
进一步的,每一路辅助电阻单元包括两个辅助电阻,分别为第一辅助电阻和第二辅助电阻,
所述电平转换芯片的输入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辅助电阻和所述第二辅助电阻后连接到所述第一电平信号输入端;
所述第一辅助电阻还通过第一二极管连接到所述切换开关的固定端;所述第二辅助电阻还通过第二二极管连接到所述切换开关的固定端。
进一步的,所述电平转换芯片为光电耦合器,所述光电耦合器的光发射端作为所述电平转换芯片的输入,所述光电耦合器的光接收端作为所述电平转换芯片的输出;所述第一辅助电阻和所述第二辅助电阻均连接到所述光发射端。
进一步的,所述调整电路包括多路辅助电阻单元,每一路辅助电阻单元中的所述第一辅助电阻的和所述第二辅助电阻的一端分别通过对应的所述第一二极管和所述第二二极管连接到所述切换开关的固定端;所述第一辅助电阻的和所述第二辅助电阻的另一端并联后用于连接各自对应的第一电平信号输入端。
一种红外接收系统,包括红外光电开关、检测模块和上述的红外接收装置,所述红外接收装置包括第一电平信号输入端和第二电平信号输出端;
所述红外光电开关的输出端电性连接到所述第一电平信号输入端,所述检测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电平信号输出端,用于检测所述第二电平信号的变化并控制外接系统做出响应。
进一步的,红外光电开关采用第一供电电压供电;检测模块采用第二供电电压供电。
进一步的,检测模块包括用于识别电平信号变化的单片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红外接收装置及红外接收系统,能够检测出不同输出类型的红外光电开关输出的信号,能同时兼容NPN及PNP型输出类型的红外光电开关等。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定。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红外接收装置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红外接收装置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红外接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一种红外接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更全面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可具有各种实施例,并且可在其中做出调整和改变。然而,应理解:不存在将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限于在此公开的特定实施例的意图,而是应将本实用新型理解为涵盖落入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内的所有调整、等同物和/或可选方案。
在下文中,可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包括”或“可包括”指示所公开的功能、操作或元件的存在,并且不限制一个或更多个功能、操作或元件的增加。此外,如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中所使用,术语“包括”、“具有”及其同源词仅意在表示特定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组件或前述项的组合,并且不应被理解为首先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组件或前述项的组合的存在或增加一个或更多个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组件或前述项的组合的可能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中,表述“或”或“A或/和B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同时列出的文字的任何组合或所有组合。例如,表述“A或B”或“A或/和B中的至少一个”可包括A、可包括B或可包括A和B二者。
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中使用的表述(诸如“第一”、“第二”等)可修饰在各种实施例中的各种组成元件,不过可不限制相应组成元件。例如,以上表述并不限制所述元件的顺序和/或重要性。以上表述仅用于将一个元件与其它元件区别开的目的。例如,第一用户装置和第二用户装置指示不同用户装置,尽管二者都是用户装置。例如,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的范围的情况下,第一元件可被称为第二元件,同样地,第二元件也可被称为第一元件。
应注意到: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定义,“安装”、“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者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是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需要理解的是,文中指示方位或者位置关系的术语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并且并非意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除非另有限定,否则在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的含义。所述术语(诸如在一般使用的词典中限定的术语)将被解释为具有与在相关技术领域中的语境含义相同的含义并且将不被解释为具有理想化的含义或过于正式的含义,除非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中被清楚地限定。
实施例1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红外接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红外接收装置10包括第一电平信号输入端IN、调整电路101、电平转换电路102和第二电平信号输出端OUT,四者顺次电性连接,共同支持该红外接收装置10工作。
本实施例中,该红外光电开关的输出类型包括NPN型及PNP型。例如,当为NPN型输出类型的红外光电开关时,开集输出下,其输出信号包括低电平和高阻抗悬空两种状态;当为PNP型输出类型的红外光电开关时,开集输出下,其输出信号包括高电平和高阻抗悬空两种状态。而当红外光电开关不是开集输出时,其能输出高电平和低电平两种状态。应当理解,这里所说的开集输出指类似晶体管集电极开路的输出形式,即集电极上没有接集电极电阻,而是直接引到外部成为输出端。因此,为使其正常工作需要外接一个上拉电阻而形成完整的逻辑电路。
第一电平信号输入端IN用于接入由红外光电开关输出的第一电平信号。调整电路101与第一电平信号输入端IN电性连接,用于定义接入的第一电平信号的默认电平。电平转换电路102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平信号输入端IN及第二电平信号输出端OUT连接,用于将第一电平信号转换为第二电平信号。第二电平信号输出端OUT用于将电平转换电路102输出的第二电平信号接入到检测模块进行检测。
本实施例中,调整电路101包括切换开关及至少一路辅助电阻单元,而每一路辅助电阻单元包括一个辅助电阻。其中,该切换开关用于切换电路高低电平,辅助电阻则用于电位的定义与限流。可以理解,若连接的红外光电开关为开集输出,该辅助电阻将成为上述的外接的上拉电阻。示范性地,切换开关可采用常用的双向开关,如双向切换刀闸等。而辅助电阻可使用10K~20K等不同阻值的电阻。
本实施例中,电平转换电路102采用一电平转换芯片,所述电平转换芯片采用第一供电电压VCC1和第二供电电压进行VCC2同时供电;其中,所述第一供电电压VCC1与所述第二供电电压VCC2不同,即大小不等。例如,该电平转换芯片可采用如MC14504等不同型号的电平转换器,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品牌的其他型号的电平转换芯片,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来选取,故在此不作限定。
示范性地,如图2所示,调整电路101包括切换开关SW1和辅助电阻R,辅助电阻R的一端电性连接第一电平信号输入端IN,另一端电性连接切换开关SW1的固定端,切换开关SW1的活动端连接到接地端或连接到第一供电电压端,分别对应PNP及NPN型输出类型的红外光电开关。所述电平转换芯片的输入端直接连接到对应的第一电平信号输入端IN,所述第一供电电压端用于连接第一供电电压VCC1。
具体地,当红外光电开关是NPN型开集输出时,其输出有低电平、高阻抗悬空两种状态,其中考虑到高阻抗悬空状态的检测,此时将切换开关SW1与第一供电电压端接通,用于提供高电平电压。
当红外光电开关是PNP型开集输出时,其输出有高电平、高阻抗悬空两种状态,其中考虑到高阻抗悬空状态的检测,此时将切换开关SW1与接地端接通,用于提供低电平电压。
对于上述第一种情况,即红外光电开关是NPN型开集输出,于是有:当该红外光电开关有输出时,即输出低电平,此时接入的第一电平信号即为低电平,进而经过电平转换电路102转换为第二电平信号并提供给检测模块的CPU进行检测。而当该红外光电开关没有输出时,即为高阻抗悬空状态时,由于输出被辅助电阻R上拉至第一供电电压VCC1,此时第一电平信号将为高电平,之后经过电平转换电路102转换为第二电平信号并提供给检测模块的CPU进行检测。示范性地,检测模块主要包括CPU单片机,用于检测第二电平信号的变化。
对于上述第二种情况,即红外光电开关是PNP型开集输出,于是有:当该红外光电开关有输出时,即输出高电平,此时接入的第一电平信号即为高电平,进而经过电平转换电路102转换为第二电平信号并提供给检测模块的CPU进行检测。而当该红外光电开关没有输出时,即为高阻抗悬空状态时,由于输出被辅助电阻R下拉至接地,此时第一电平信号将为低电平,之后经过电平转换电路102转换为第二电平信号并提供给检测模块的CPU进行检测。
而当红外光电开关不是开集输出时,无论是NPN型或PNP型的,其输出有低电平、高电平两种状态,由于辅助电阻R的阻值很大而无法起到改变红外光电开关的输出状态的作用,故切换开关SW1是连接到接地端或连接到第一供电电压端并不会产生影响输入的电平信号,即调整电路101中接入的第一电平信号由红外光电开关的输出本身决定。例如,当红外光电开关输出信号为高电平,调整电路101接入的第一电平信号为高电平;当红外光电开关输出信号为低电平时,同理,调整电路101接入的第一电平信号为低电平。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红外光电开关使用第一供电电压VCC1,例如为12V,而检测模块的CPU可使用比第一供电电压VCC1小的第二供电电压VCC2供电,例如为3.3V,5V等。示范性地,该红外接收电路的电路逻辑对应关系为:输入高电平时(VCC1=12V),输出为高电平(VCC2=3.3V);输入低电平时(VCC1=12V),输出为低电平(VCC2=3.3V)。由于高电平、低电平都可以转换输入,故CPU能检测高电平和低电平输出的不同类型红外光电开关信号并控制相应的红外接收系统做出响应。
作为进一步优选地方案,当需要同时对多路红外光电开关的输出信号进行检测,该红外接收装置10还可包括多路辅助电阻单元,即多个辅助电阻R。示范性地,每一个辅助电阻R的一端均连接到切换开关SW1的固定端,另一端分别用于连接各自对应的第一电平信号输入端IN,从而形成并行的多路红外光电开关接收转换,且各路之间互不影响。可以理解,该切换开关SW1仅需要一个。
通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红外接收装置,实现了将第一电平的红外光电开关信号电平转换为CPU可检测的第二电平,同时采用切换开关及辅助电阻可以满足不同类型的红外光电开关,实现高电平、低电平两种信号状态的兼容检测,具有较好工程实用性且减少成本等。此外,可同时并行多条电路,对于多路红外光电开关信号也仅需要一个切换开关,且各路之间互不影响,实现资源共用,进而降低成本等。
实施例2
请参考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红外接收装置,与上述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调整电路101中的每一路辅助电阻单元包括两个辅助电阻,分别为第一辅助电阻R1和第二辅助电阻R2,而电平转换芯片采用光电耦合器U1来实现。其中,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光发射端作为所述电平转换芯片的输入端并采用第一供电电压VCC1供电,所述光电耦合器的光接收端作为所述电平转换芯片的输出端并采用第二供电电压VCC2供电。
示范性地,如图3所示,所述电平转换芯片的输入端,即所述光发射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辅助电阻R1和所述第二辅助电阻R2的一端,所述第一辅助电阻R1和所述第二辅助电阻R2的另一端均连接到第一电平信号输入端IN。而所述第一辅助电阻R1还通过第一二极管D1连接到所述切换开关SW1的固定端;所述第二辅助电阻R2还通过第二二极管D2连接到所述切换开关SW1的固定端。切换开关SW1的活动端连接到接地端或连接到第一供电电压端,分别对应PNP及NPN型输出类型的红外光电开关。进一步地,切换开关SW1的固定端分别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和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同时连接第一辅助电阻R1的一端和光电耦合器U1的光发射端的正极,第一辅助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第一电平信号输入端IN;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同时连接第二辅助电阻R2的一端和光电耦合器U1的光发射端的负极。
光电耦合器U1的光接收端采用第二供电电压VCC2进行供电并输出接有上拉电阻R3,其中,该第二供电电压VCC2与光发射端的第一供电电压VCC1不相等。第二电平信号输出端OUT连接光电耦合器U1的光接收端,用于将光接收端接收到第二电平信号输出到检测模块。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光电耦合器U1简称光耦,是以光为媒介来传输电信号的器件,光耦把作为发光器的红外线发光二极管LED与作为受光器的光敏半导体管或光敏电阻封装在同一管壳容器内。光耦分为光发射端与光接收端,当光发射端加电信号时发光器发出光线,光接收端接受光线之后就产生光电流,从输出端流出,从而实现“电-光-电”转换,实现以光为媒介把输入端信号耦合到输出端。
本实施例中,当第一供电电压端与切换开关SW1接通时用于提供高电平电压;当接地端GND1与切换开关SW1接通时用于提供低电平电压。
示范性地,若该红外光电开关是NPN型开集输出,其输出有低电平、高阻抗悬空两种状态,此时将切换开关SW1与第一供电电压端接通将用于提供高电平电压。具体地,当红外光电开关有输出时,即低电平有效时,此时电流经过第一供电电压端、切换开关SW1和第一二极管D1后分流,其中一部分流经第一辅助电阻R1并回到第一电平信号输入端IN,另一部分流经光电耦合器U1的光发射端和第二辅助电阻R2后回到第一电平信号输入端IN。于是,光电耦合器U1的光接收端检测到电流信号后通过第二电平信号输出端OUT输出检测到的第二电平信号以提供给CPU进行检测。当第一电平信号输入端IN无输入信号时,光电耦合器U1的光发射端无电流,故其光接收端无法检测到电流信号而无检测信号输出。
应当理解,若红外光电开关是PNP型开集输出,其输出为高电平有效,由于第一电平信号输入端IN与第一供电电压端均为高电平,则光电耦合器U1的光发射端的正负极都是高电平,无法形成回路电流。于是,第二电平信号输出端OUT由上拉电阻R3维持在高电平状态,CPU无法检测到有效信号。
示范性地,当红外光电开关是PNP型开集输出时,其输出有高电平、高阻抗悬空两种状态,此时将切换开关SW1与接地端接通将用于提供低电平电压。具体地,当红外光电开关有输出时,即高电平有效时,此时电流从第一电平信号输入端IN输出,一部分流经第二辅助电阻R2后到第二二极管D2,另一部分流经第一辅助电阻R1、光电耦合器U1的光发射端后再到第二二极管D2,最后流经切换开关SW1到接地端。于是,光电耦合器U1的光接收端检测到电流信号后通过第二电平信号输出端OUT输出检测到的第二电平信号以提供给CPU进行检测。同理,当第一电平信号输入端IN无输入信号时,光电耦合器U1的光发射端无电流,故其光接收端无法检测到电流信号而无检测信号输出。
应当理解,若红外光电开关是PNP型开集输出,其输出为高电平有效,由于第一电平信号输入端IN与接地端GND1均为低电平,则光电耦合器U1的光发射端的正负极都是低电平,无法形成回路电流。于是,第二电平信号输出端OUT由上拉电阻R3维持在高电平状态,CPU无法检测到有效信号。
可以理解,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起到切换作用,每路输入信号上有2个二极管,由二极管的单向导通性,实现了控制切换开关SW1的连接对象以适配PNP与NPN型输出类型的红外光电开关的作用。而第一辅助电阻R1和第二辅助电阻R2在此也起到限流保护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由于光电耦合器U1的光发射端和光接收端分别采用了不同的供电电压,故可以实现第一电平信号与第二电平信号之间的转换。通过光电耦合器U1转换可以使PNP和NPN型输出类型的红外光电开关所输出的有效信号均转换为低电平的第二电平信号以供CPU检测,同时使用光电耦合器U1使将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隔离,从而提高了电路的可靠性等。
作为进一步优选地方案,当需要同时对多路红外光电开关的输出信号进行检测,该红外接收装置中的调整电路101可包括多路辅助电阻单元,其中,每一路辅助电阻单元对应于一光电耦合器U1。如图3所示,对于每一路辅助电阻单元,第一辅助电阻R1和第二辅助电阻R2的一端分别通过对应的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连接到切换开关SW1的固定端以实现切换开关SW1的共用,而该第一辅助电阻R1和第二辅助电阻R2的另一端并联后用于连接与各路辅助电阻单元对应的第一电平信号输入端IN。于是,可形成并行的多路红外光电开关接收转换且各路之间互不影响。
通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红外接收装置,可以兼容不同类型的红外光电开关的信号接收及转换,通过采用光电耦合器可将不同类型的红外光电开关产生的电平信号均转换为低电平信号以供后续的CPU检测,并且使用光耦还可以使输入输出隔离,从而提高电路可靠性等。此外,可同时并行多条电路,对于多路红外光电开关信号也仅需要一个切换开关SW1,且各路之间互不影响等,实现开关及电源等的资源共用,进而降低成本等。
实施例3
请参照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红外接收系统100,该红外接收系统100包括红外光电开关20、检测模块30和红外接收装置10,其中,所述红外接收装置10可采用上述实施例1或实施例2中的红外接收装置。
具体地,所述红外接收装置10包括第一电平信号输入端IN和第二电平信号输出端OUT。所述红外光电开关20的输出端电性连接到所述第一电平信号输入端IN,所述检测模块30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电平信号输出端OUT,用于检测所述第二电平信号的变化并控制外接系统做出响应。
本实施例中,所述红外光电开关20采用第一供电电压VCC1供电,所述检测模块30采用第二供电电压VCC2供电。所述检测模块30包括用于识别电平信号变化的单片机。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的红外光电开关20与检测模块30与上述实施例1或实施例2中的红外光电开关与检测模块相同,故在此不再重复描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红外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平信号输入端、调整电路、电平转换电路和第二电平信号输出端,
第一电平信号输入端用于接入由红外光电开关输出的第一电平信号;
调整电路用于定义所述第一电平信号的默认电平,所述调整电路包括切换开关及至少一路辅助电阻单元,每一路辅助电阻单元的一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电平信号输入端,另一端电性连接所述切换开关的固定端,所述切换开关的活动端连接到接地端或连接到第一供电电压端,分别对应PNP及NPN型输出类型的红外光电开关;
电平转换电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平信号输入端及第二电平信号输出端电性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一电平信号转换为第二电平信号并通过所述第二电平信号输出端输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平转换电路包括电平转换芯片,所述电平转换芯片采用第一供电电压和第二供电电压同时供电;其中,所述第一供电电压与所述第二供电电压不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红外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路辅助电阻单元包括一个辅助电阻,所述辅助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平信号输入端,另一端连接所述切换开关的固定端;所述电平转换芯片的输入端直接连接所述第一电平信号输入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红外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电路包括多路辅助电阻单元,每一所述辅助电阻的一端均连接到所述切换开关的固定端,另一端分别用于连接各自对应的第一电平信号输入端。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红外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路辅助电阻单元包括两个辅助电阻,分别为第一辅助电阻和第二辅助电阻,
所述第一电平信号输入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辅助电阻和所述第二辅助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一辅助电阻和所述第二辅助电阻的另一端均连接到所述电平转换芯片的输入端;
所述第一辅助电阻还通过第一二极管连接到所述切换开关的固定端;所述第二辅助电阻还通过第二二极管连接到所述切换开关的固定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红外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平转换芯片为光电耦合器,所述光电耦合器的光发射端作为所述电平转换芯片的输入端并采用所述第一供电电压供电,所述光电耦合器的光接收端作为所述电平转换芯片的输出端并采用所述第二供电电压供电;所述第一辅助电阻和所述第二辅助电阻均连接到所述光发射端。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红外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电路包括多路辅助电阻单元,每一路辅助电阻单元对应于一光电耦合器;
每一路辅助电阻单元中的所述第一辅助电阻和所述第二辅助电阻的一端分别通过对应的所述第一二极管和所述第二二极管连接到所述切换开关的固定端;所述第一辅助电阻和所述第二辅助电阻的另一端并联后用于连接各自对应的第一电平信号输入端。
8.一种红外接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红外光电开关、检测模块和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红外接收装置,所述红外接收装置包括第一电平信号输入端和第二电平信号输出端;
所述红外光电开关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电平信号输入端,所述检测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电平信号输出端,用于检测所述第二电平信号的变化并控制外接系统做出响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红外接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光电开关采用第一供电电压供电;所述检测模块采用第二供电电压供电。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红外接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模块包括用于识别电平信号变化的单片机。
CN201920615507.6U 2019-04-29 2019-04-29 一种红外接收装置及红外接收系统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95435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615507.6U CN209543569U (zh) 2019-04-29 2019-04-29 一种红外接收装置及红外接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615507.6U CN209543569U (zh) 2019-04-29 2019-04-29 一种红外接收装置及红外接收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543569U true CN209543569U (zh) 2019-10-25

Family

ID=682464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615507.6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9543569U (zh) 2019-04-29 2019-04-29 一种红外接收装置及红外接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54356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09898A (zh) * 2019-04-29 2019-07-12 深圳市嘉昱机电有限公司 一种红外接收装置及红外接收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09898A (zh) * 2019-04-29 2019-07-12 深圳市嘉昱机电有限公司 一种红外接收装置及红外接收系统
CN110009898B (zh) * 2019-04-29 2024-02-06 深圳市嘉昱机电有限公司 一种红外接收装置及红外接收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162503U (zh) 一种USB Type‑C接口电路
CN209543569U (zh) 一种红外接收装置及红外接收系统
CN104091722B (zh) 继电器驱动电路
CN201204574Y (zh) 一种rs232信号电平转换电路
CN209283207U (zh) 接口多路复用转换电路
CN105721059B (zh) Profibus-DP光电信号转换系统
US10212773B2 (en) Dimming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CN205792601U (zh) 一种光口自适应的光纤收发器
CN208986919U (zh) 隔离检测电路
CN110009898A (zh) 一种红外接收装置及红外接收系统
CN101409965B (zh) 一种控制遥控指示灯的电路
CN108650755A (zh) 一种线性恒流驱动芯片及多芯片并联led照明驱动电路
CN206272909U (zh) 一种单火线双控开关接线电路
AU2008200997A1 (en) A conversion circuit
CN108668407A (zh) 一种触摸调光的镜灯
CN213960082U (zh) 隔离电路和通讯电路
CN210605458U (zh) 一种伺服驱动器及驱动系统
CN204733148U (zh) 双向信号电磁隔离装置及双向信号电磁隔离集成芯片
CN208636823U (zh) 复合串口电路
CN210518923U (zh) 一种两线控制rgbw四种颜色变色或定色的太阳能控制电路
CN208754580U (zh) 一种线性恒流驱动芯片及多芯片并联led照明驱动电路
CN209217981U (zh) 多功能步进电机驱动器及其驱动装置和自动化设备
CN104519623B (zh) 一种基于dali协议控制指令的传输系统
CN201927018U (zh) 串行口联络线输出数据管理的28n/2路家用电器自动化接线座
CN201425742Y (zh) 一种基于电流环的单环双向串行通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02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206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02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