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497599U - 一种入耳式骨导助听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入耳式骨导助听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497599U
CN209497599U CN201920414688.6U CN201920414688U CN209497599U CN 209497599 U CN209497599 U CN 209497599U CN 201920414688 U CN201920414688 U CN 201920414688U CN 209497599 U CN209497599 U CN 2094975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oustic
auditory prosthesis
ear
bone conduction
us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41468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元聪
吴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Magne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Magne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Magne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Magne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41468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4975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4975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4975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入耳式骨导助听装置,包括圆柱状或圆台状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入耳端和固定端;所述入耳端安装有传音部件,所述传音部件包括软体传音件、震动面板和骨导换能器,所述软体传音件具有当所述入耳端塞入用户的外耳道口时,紧贴耳道口内腔四周的环形传音面;所述软体传音件、振动面板、骨导换能器依次层叠固定,用于将声音依次通过所述骨导换能器、振动面板和软体传音件信号传递至用户的外耳道口的骨骼。本申请的助听装置巧妙地吸收了两种助听器的优点,其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隔离耳道内外的声音,从而改善了传音效果,同时能实现耳道内外的空气流通,避免内外压力差导致的耳腔不适,因此舒适度很高。

Description

一种入耳式骨导助听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骨导助听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入耳式骨导助听装置。
背景技术
气导式助听器通常都是入耳道式,塞入用户外耳道以后使声音仅仅通过助听器传入用户耳腔,其弹性硅胶材质可直接挤压并紧贴用户外耳道口的内腔四周,使耳腔内外实现声音隔离。这种助听器更够很好地避免外界声音通过用户外耳道自然传进耳腔并干扰助听器传播的声音,因此助听效果十分理想,也得到了很多听障人群的认可,但是其存在明显的劣势:即隔离耳腔内外声音的同时也隔离了气压,导致用户使用较久时,耳腔内外气压差的存在会使耳腔产生胀痛等不适。
随着骨导技术的迅速发展,骨导助听装置因无需入耳、避免了气压差对耳腔造成的不适等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尤其针对老年人等听力衰退或受损人群。市场上常见的骨导助听器、骨导耳机等在使用时,都是通过眼镜架、头箍、发卡等固定装置将传音部件设置在人体耳部前方,且传音部件的传音面紧贴头部两侧的颧骨上,声音转化为不同频率的机械振动,依次通过头部颅骨、骨迷路、螺旋器、听神经、听觉中枢等来传递,最终使用户能够听到助听装置传递的声音。这种传统结构的骨导助听器相对于气导式助听器,舒适感更强,能够减轻耳内外气压差导致的不适,但是使用过程中由于并未塞入耳腔,外界声音仍然会通过用户开放的耳道传入耳内,对一部分听力受损人士来说,外界声音通过用户外耳道自然传进耳腔,可能对骨导助听的声音形成一定干扰。
根据以上分析,亟待出现一种助听器,既能改善助听效果,又能够满足用户的舒适性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保护了一种入耳式骨导助听装置,包括固定端和与所述固定端相连的圆柱或圆台状的入耳端;
所述入耳端安装有传音部件,所述传音部件包括软体传音件、振动面板和骨导换能器,所述软体传音件具有当所述入耳端塞入用户的外耳道口时,紧贴耳道口内腔四周的环形传音面;
所述软体传音件、振动面板、骨导换能器依次层叠固定,用于将声音依次通过所述骨导换能器、振动面板和软体传音件信号传递至用户的外耳道口的骨骼。
优选地所述传音面上具有用于朝向并局部压迫所述传音骨骼的平滑凸起部。
优选地,所述软体传音件的外表面大致为半球状。
进一步地,所述软体传音件可包括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入耳端的自由端的传音头,以及套装在所述振动面板和骨导换能器外部的固定壳。
所述振动面板的外壁面具有第一卡扣部,所述传音头的内壁面具有位置与所述第一卡扣部配合、用于卡套固定在所述第一卡扣部的第二卡扣部。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传音端还包括壳体,所述软体传音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壳体固定,将振动面板夹在中间。
所述骨导换能器呈柱状,包括用于传导振动的环形侧壁。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振动面板的外壁面包括至少一个朝向所述软体传音件的峰状凸棱,所述软体传音件的内壁面包括至少一个朝向所述振动面板的谷状凹槽,所述峰状凸棱与谷状凹槽的形状匹配。
优选地,所述环形传音面上具有用于朝向并局部压迫外耳道口骨骼的平滑凸起部。例如所述平滑凸起部的延伸形状呈环形或弧形。
进一步地,还包括耳挂部件,与所述固定端相连,具有用于部分或全部环绕用户耳廓、向所述传音部件施力使其固定在用户的外耳道口的挂环。
例如所述挂环包括弧形的上挂环,所述上挂环一端连接所述固定端,另一端用于沿用户的耳廓上方环绕延伸至用户耳廓后方;或,所述挂环包括弧形的下挂环,所述下挂环一端连接所述固定端,另一端用于沿用户的耳廓下方环绕延伸至用户耳廓后方。
优选地,所述耳挂部件为被弯折后具有固定形状的定型部件,或者所述耳挂部件包含弹性部件,内置用于使所述耳挂部件被弯折后具有固定形状的定型杆。
优选地,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固定端内部、且与所述电路组件通过线路连接的拾音部件,所述拾音部件包括麦克风,所述麦克风孔开设在所述固定端的表面且方向朝外。
或者一种实施例中,还包括安装在所述挂环的自由端、且与电路组件通过线路连接的拾音部件,所述拾音部件包括麦克风,所述麦克风孔开设在所述自由端的表面且方向朝外。
一种实施例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固定端内部的电路组件,所述电路组件包括电路板和电池,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电池、骨导换能器分别电路连接。
或者一种实施例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挂环的自由端的电路组件,所述电路组件包括电路板和电池,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电池、骨导换能器分别电路连接。
本实用新型利用入耳式骨导助听器,将传音部件塞入用户耳道,同时使传音部件上至少环形结构的传音面能够接触并挤压用户外耳道口的内腔四周,同时可以采用一定的固定措施使其牢固地佩戴在耳道内。本实用新型的助听装置克服气导助听器和骨导助听器的缺点,并巧妙地吸收了两种助听器的优点,其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隔离耳道内外的声音,从而改善了传音效果,同时能实现耳道内外的空气流通,避免内外压力差导致的耳腔不适,因此舒适度很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的入耳式骨导助听装置剖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的入耳式骨导助听装置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的入耳式骨导助听佩戴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的具有可拆卸传音体的入耳式骨导助听装置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例的入耳式骨导助听装置的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实施例的入耳式骨导助听装置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的入耳式骨导助听装置可以为骨导助听器,也可以为骨导耳机,主要包括传音部件、电路组件等组成部分,当然还可包括拾音部件或者蓝牙部件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产品形态,一种实施例的骨导助听器的传音部件集成在一个壳体中,电路组件和拾音部件可集成在一个单独的拾音盒中,壳体与拾音盒之间通过一定长度的线路连接,以实现电路组件与拾音部件和传音部件之间的电路导通;另一种实施例的骨导助听器的传音部件、电路组件和拾音组件均集成在壳体中,使得产品更加小巧易戴;还有一种实施例的骨导耳机的传音部件、电路部件、蓝牙部件均集成在壳体中。
本实用新型的入耳式骨导助听装置,包括固定端和与固定端相连的圆柱或圆台状的入耳端,入耳端和固定端整体可以由一体式的筒状壳体包覆,将大部分组价容纳在内,也可以由不同的、各部分带有外壳的组件直接装配形成。其中,入耳端安装有向用户传导声音信号的传音部件,传音部件主要包括软体传音件、振动面板和骨导换能器,软体传音件具有当入耳端塞入用户的外耳道口时,紧贴耳道口内腔四周骨骼的环形传音面;其中,软体传音件、振动面板、骨导换能器依次层叠固定,用于将声音依次通过骨导换能器、振动面板和软体传音件信号传递至用户的外耳道口的骨骼。
不同于通用的头戴式助听装置将传音部件放置在用户耳部前方的结构,本实用新型的骨导助听装置将传音部件至少一部分塞入用户外耳道口,传音面可与耳道口内腔四周的骨骼贴紧并传递声音信号,安装相对比较稳固,而且在一定范围内堵住了外耳道口避免声音从此进入而形成干扰。
根据具体需求,环形传音面的延伸形状大致为连续或者不连续的整环、半环或者弧形,进一步地,环形传音面上可设置有用于在佩戴时朝向并局部压迫外耳道口骨骼的平滑凸起部,该平滑凸起部的延伸形状也可呈连续或者不连续的环形或弧形,包括半环形。平滑凸起部大体为丘陵状,顶点比环形传音面的其他位置略高且从其他位置平滑突起,该结构设计使得声音信号的传导主要集中在平滑凸起部对应的骨骼处,振子的传输能量更加集中,骨传导效果更好。
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骨导助听装置的入耳端2包括固定连接的软体助听件、骨导换能器33和振动面板34,其中,软体传音件的形状可根据具体需要灵活设计,例如图中外表面大致为半球状,前端31呈球状凸起,后端32可呈圆台或圆柱状延伸,后端32或者整体内部为柱状中空结构,塞入用户外耳道时,其前端31的一部分表面,以及后端32的大部分环形表面均会形成大致为环形的传音面,紧贴耳道口内腔四周骨骼。当然软体传音件也可以设置成其他形状,例如前端31为平头甚至内凹或者中空结构。骨导换能器33可为圆柱状,具有能够传导振动的环形侧壁,可通过振动传递声音信号,容纳在软体传音件的柱状中空结构中,振动面板34可为圆片状,配置在软体传音件与骨导换能器33 之间并可通过螺钉与骨导换能件33固定连接,或者还可设计成一端封闭一端开口的中空筒状,封闭端与软体传音件的前端31位置相应,将骨导换能器33几乎完整地包覆在内部。使得软体传音件、振动面板34、骨导换能器33依次层叠固定,骨导换能器33还可与电路板4线路连接后,能将声音信号依次通过骨导换能器33、振动面板34和软体传音件信号传递至用户的外耳道口的骨骼。
本实施例骨导助听装置的固定端1也可为筒状结构,开口端用于容纳电路板4和与电路板4连接的电池5等电路组件且和入耳端固定连接,封闭端可如图1所示独立设置,也可如图2所示连接用于通过悬挂或者夹持等方式固定在用户耳部的耳挂部件,该耳挂部件具有挂环6,用于部分或全部环绕用户耳廓、向传音部件的软体传音面施力使其固定在用户的外耳道口,并将传音面结帖在外耳道口内腔四周的骨骼上。图1所示的结构中,由于没有耳挂结构,佩戴时将整个骨导助听装置塞入用户耳道口即可;图2所示的结构中,佩戴时还需挂环6将骨导助听装置悬挂或者夹持在耳朵上。
如图3所示为将骨导助听装置佩戴在用户耳部的一种形态,骨导助听装置的入耳端2大部分塞入用户外耳道,固定端2露在外面,挂环6从用户耳朵下方环绕至耳背部形成夹持结构。
软体传音件可为一体式结构或者分体式结构,例如本实施例的分体式结构中,其前端31设置为可拆卸地安装在入耳端2的自由端的传音头,后端为套装在振动面板34和骨导换能器33外部的固定壳32,前端31与振动面板34之间固定连接。为了便于拆装,振动面板34的外壁面具有第一卡扣部,传音头的内壁面具有位置与第一卡扣部配合的第二卡扣部,由于软体传音件为弹性体,因此其各组成部分具有弹性,安装过程中,第一卡扣部与第二卡扣部通过略微变形后卡套固定连接在一起。第一卡扣部和第二卡扣部的具体形式可灵活设计,如图4所示,振动面板34外壁面上的第一卡扣部341为环形的凸台,相应地,传音头内壁面上的第二卡扣部即为大小、形状和位置与该凸台大致对应的凹槽,可通过一定的力度按压后卡套在凸台上,使传音头与振动面板34乃至整个入耳端固定连接。当然,类似地,也可将振动面板34外壁面上的第一卡扣部341设置为凹槽,将传音头内壁面上的第二卡扣部设置为凸台,只要能够紧固连接即可。除环形以外,第一卡扣部和第二卡扣部的形状还可以为不连续的多段弧形,或者多个规则或者不规则形状的凸起或者凹陷部等各种形状。
振动面板34外表面整体可以普通的平面或者弧形面,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为了使传音效果更好,振动面板34的外壁面还可包括至少一个朝向软体传音件或者仅仅是软体传音件的前端31的峰状凸棱342,软体传音件的内壁面或者仅仅是前端31的内避面包括至少一个朝向振动面板34的谷状凹槽,且峰状凸棱342与谷状凹槽的形状匹配。图4所示的结构中,峰状凸棱342形成一圈环形结构,使中心位置出现低谷343,相应的,软体传音件前端31的内壁面的谷状凹槽也形成一圈环装结构,使中心位置出现高峰。当然,根据具体使用和测试情况,振动面板34与软体传音件之间的配合连接结构和形状可灵活设计,以达到最好的传音效果。
如图5和图6所示,为具有耳挂部件的骨导助听装置佩戴在用户耳部的结构。例如图5中,挂环6包括弧形的上挂环,上挂环一端连接固定端1,另一端用于沿用户的耳廓上方环绕延伸至用户耳廓后方;图6中,挂环6包括弧形的下挂环,下挂环一端连接固定端1,另一端用于沿用户的耳廓下方环绕延伸至用户耳廓后方。挂环形状类似于U形,但是更加贴合用户的耳上方或者下方轮廓,使其延伸至耳背的自由端和安装传音部件的一端之间形成夹紧力,将整个助听装置稳固地悬挂或者夹紧在耳朵上,保证了传音部件与骨骼的紧密贴合,并使整个装置稳固不容易掉落。
一种优选的方式下,以上实施例中为了使挂环6符合各种不同头型和头部尺寸、耳型和耳部尺寸,耳挂部件可以为被弯折后具有固定形状的定型部件,如图6所示,或者在软体的耳挂部件包括弹性部件,其中空结构内置用于使其被弯折后具有固定形状的定型杆61。定型杆或者耳挂部件的材料可选用金属丝,例如不锈钢丝、铁丝等。通过这种结构,用户在初次使用助听装置时,可以将挂环6弯折成与自己的头部和耳部最为贴合、舒适度最高、传音效果最好的形状,后续使用时,这种形状将会保持定型,便于用户每次佩戴。
以上各实施例中,无论是否具有耳挂部件,由电路板4、电池5等组成的电路组件均可设置在固定端内部电路板4与电池5、骨导换能器33等分别电路连接,这种方式使得整个骨导助听装置的电路结构比较集中,走线简单且体积小巧。
另外一种具有耳挂部件的实施例中,参考图2所示,电路组件也可不设置在固定端,而是设置在挂环6的自由端,电路板4与电池5电路连接,且通过一定的走线与骨导换能器33连接,该结构连接及组装相对复杂然而更加容易产品化,且使得挂环6两端的重量平衡,会提高佩戴舒适度。
参考图3、图5和图6,骨导助听装置还包括安装在固定端1内部、且与电路组件通过线路连接的拾音部件,拾音部件包括麦克风,麦克风孔7开设在固定端表面,能够接收外部声音信号,并通过电路组件处理后传递给传音部件。将拾音部件集成在固定端1内的方案使得助听装置更加小巧和隐形化,且使用更加方便。根据具体需要,麦克风孔7可开设在固定端1的任何合适的位置,尤其是朝外设置即朝向远离用户耳朵的方向设置,拾音效果较好,模拟了正常耳朵收听声音的情况。当然,在具有耳挂部件的结构中,还可将拾音部件安装在挂环的自由端、且与电路组件通过线路连接,该结构中,麦克风孔开设在所述自由端的表面且方向朝外。
另外,本实用新型以上各实施例的助听装置,作为助听器时,还可增加听力校验和矫正功能,具体地,助听装置还包括嵌入式听力校验模块和嵌入式听力矫正模块,两个模块分别与电路组件通过线路连接,嵌入式听力校验模块用于检测用户的听力特征数据,嵌入式听力矫正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听力特征数据,自动矫正助听增益参数。进一步地,还可包括用户交互模块,与电路组件连接,用于通过设定操作步骤,启动助听装置进入听力校验模式。
本实施例助听装置实现听力校验和矫正的具体方式为;
用户交互模块(例如按钮、声控模块或者触控模块),启动嵌入式听力检测模块,进入听力检测模式;
嵌入式听力检测模块在125Hz到8KHz范围内在选定初始检测频率点间隙性地输出逐渐增大音频定频信号至的助听装置的电路组件,电路组件驱动发声单元启动选定频率点听力检测;在听力检测过程中,嵌入式听力检测模块实时监测和接收用户交互模块输入的音频识别确认信号;
嵌入式听力检测模块在选定频率点听力检测过程中,接收到用户交互模块输入的音频识别确认信号后,停止选定频率点听力检测,记录选定频率点听力测试数据,启动下一个选定频率点听力检测直至全部选定频率点听力检测完成;
嵌入式听力检测模块输出使用者听力特征数据至嵌入式听力矫正模块。
接着,依据使用者听力特征数据自动矫正助听增益参数的具体过程为:
助听装置进入听力矫正模式,依据使用者听力特征数据自动矫正助听增益参数;
助听装置接收到用户交互模块输入的听力校验确认信号后,将自动矫正助听增益参数更新至助听器的电路模块。
进一步,嵌入式听力矫正模块提取助听装置的用户参数,从而修正助听增益参数。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替换和功能模块删减,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7)

1.一种入耳式骨导助听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端和与所述固定端相连的圆柱或圆台状的入耳端;
所述入耳端安装有传音部件,所述传音部件包括软体传音件、振动面板和骨导换能器,所述软体传音件具有当所述入耳端塞入用户的外耳道口时,紧贴耳道口内腔四周的环形传音面;
所述软体传音件、振动面板、骨导换能器依次层叠固定,用于将声音信号依次通过所述骨导换能器、振动面板和软体传音件信号传递至用户的外耳道口的骨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软体传音件的外表面大致为半球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软体传音件包括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入耳端的自由端的传音头,以及套装在所述振动面板和骨导换能器外部的固定壳。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助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面板的外壁面具有第一卡扣部,所述传音头的内壁面具有位置与所述第一卡扣部配合、用于卡套固定在所述第一卡扣部的第二卡扣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助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骨导换能器呈柱状,包括用于传导振动的环形侧壁。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面板的外壁面包括至少一个朝向所述软体传音件的峰状凸棱,所述软体传音件的内壁面包括至少一个朝向所述振动面板的谷状凹槽,所述峰状凸棱与谷状凹槽的形状匹配。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助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传音面上具有用于朝向并局部压迫外耳道口骨骼的平滑凸起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助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滑凸起部的延伸形状呈环形或弧形。
9.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助听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耳挂部件,与所述固定端相连,具有用于部分或全部环绕用户耳廓、向所述传音部件施力使其固定在用户的外耳道口的挂环。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助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挂环包括弧形的上挂环,所述上挂环一端连接所述固定端,另一端用于沿用户的耳廓上方环绕延伸至用户耳廓后方;或,所述挂环包括弧形的下挂环,所述下挂环一端连接所述固定端,另一端用于沿用户的耳廓下方环绕延伸至用户耳廓后方。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助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挂部件为被弯折后具有固定形状的定型部件,或者所述耳挂部件包含弹性部件,内置用于使所述耳挂部件被弯折后具有固定形状的定型杆。
12.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助听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固定端内部、且与电路组件通过线路连接的拾音部件,所述拾音部件包括麦克风,所述麦克风孔开设在所述固定端的表面且方向朝外。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助听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在所述挂环的自由端、且与电路组件通过线路连接的拾音部件,所述拾音部件包括麦克风,所述麦克风孔开设在所述自由端的表面且方向朝外。
14.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助听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固定端内部的电路组件,所述电路组件包括电路板和电池,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电池、骨导换能器分别电路连接。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助听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挂环的自由端的电路组件,所述电路组件包括电路板和电池,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电池、骨导换能器分别电路连接。
16.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助听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嵌入式听力校验模块和嵌入式听力矫正模块,分别与电路组件通过线路连接,所述嵌入式听力校验模块用于检测用户的听力特征数据,所述嵌入式听力矫正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听力特征数据,自动矫正助听增益参数。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助听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户交互模块,与所述电路组件连接,用于通过设定操作步骤,启动所述助听装置进入听力校验模式。
CN201920414688.6U 2019-03-28 2019-03-28 一种入耳式骨导助听装置 Active CN2094975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14688.6U CN209497599U (zh) 2019-03-28 2019-03-28 一种入耳式骨导助听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14688.6U CN209497599U (zh) 2019-03-28 2019-03-28 一种入耳式骨导助听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497599U true CN209497599U (zh) 2019-10-15

Family

ID=681577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414688.6U Active CN209497599U (zh) 2019-03-28 2019-03-28 一种入耳式骨导助听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49759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662483B1 (ko) 이어폰
RU2191485C2 (ru) Слуховой аппарат шарнирного типа
JP5586467B2 (ja) オープンイヤー骨伝導聴取デバイス
US20160302012A1 (en) Hearing Assistance Systems Configured To Detect And Provide Protection To The User From Harmful Conditions
US20140153768A1 (en) Universal earpiece
KR100829811B1 (ko) 안경에 탈부착되는 무선형 헤드셋
CN205456827U (zh) 一种骨传导发箍
CN207968808U (zh) 便携式骨传导耳机
CN207968810U (zh) 新型骨传导耳机
CN109547891A (zh) 新型组合式耳机
CN109769186A (zh) 一种入耳式骨导助听装置
CN107172520A (zh) 一种骨传麦克风及其耳机
CN209497599U (zh) 一种入耳式骨导助听装置
WO2016000380A1 (zh) 一种耳机
CN207968812U (zh) 可更换耳塞套的骨传导耳机
CN207968813U (zh) 新型骨传导佩戴耳塞
CN212519393U (zh) 一种耳机
CN209526844U (zh) 一种佩戴舒适的骨传导耳机
CN207968809U (zh) 耳塞可调节的骨传导耳机
WO2004093493A1 (ja) 骨伝導型補聴器
CN209402732U (zh) 可拆卸式骨导助听装置、软体传音件及骨导助听系统
CN207968811U (zh) 具有防掉结构的便携式骨传导耳机
CN207186947U (zh) 智能呼吸罩
CN209402731U (zh) 一种耳背式骨导助听装置
CN206686341U (zh) 一种耳塞式耳机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