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493460U - 一种排污口净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排污口净化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493460U CN209493460U CN201920198972.4U CN201920198972U CN209493460U CN 209493460 U CN209493460 U CN 209493460U CN 201920198972 U CN201920198972 U CN 201920198972U CN 209493460 U CN209493460 U CN 20949346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io
- purification device
- sewage draining
- draining exit
- film coloniz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排污口净化装置,包括河道排污口和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净化装置包括沉淀池、过滤池、生物挂膜、曝气装置和隔污帘,沉淀池的出口与过滤池相连通,过滤池另一端的出口与生物挂膜相连通,生物挂膜的其余三侧围设有隔污帘,曝气装置设置于生物挂膜的底部,本实用新型通过沉淀池、过滤池、生物挂膜、曝气装置和隔污帘结合,实现污染物降解和水质净化,对未截污的排污口水体进行预处理。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河道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排污口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不断发展,城市生活污水排放总量逐年增加,部分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进入河流中的大量有机物一部分被微生物分解,消耗了水中的大量溶解氧,使水环境处于厌氧或缺氧状态,同时厌氧生物大量繁殖病并分解有机物产生臭味气体如甲烷、氨、硫化氢等,这些气体逸出水面,致使水体发臭。因而截污纳管是河道治理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但由于截污纳管是一项难度大、耗时、成本高的工程,受到市政设施和地理因素等的制约,无法做到完全截污纳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合理,对未截污的排污口水体进行预处理的排污口净化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排污口净化装置,包括河道排污口和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净化装置包括沉淀池、过滤池、生物挂膜、曝气装置和隔污帘,沉淀池的出口与过滤池相连通,过滤池另一端的出口与生物挂膜相连通,生物挂膜的其余三侧围设有隔污帘,曝气装置设置于生物挂膜的底部。
进一步的,沉淀池设置有缓冲区和与缓冲区相连通的沉淀区,缓冲区的出口设置有格栅Ⅰ,缓冲区出口一侧的沉淀区设置有挡泥板,沉淀区的出口处设置有格栅Ⅱ。
进一步的,格栅Ⅰ的栅条间隙为16-40mm,格栅Ⅱ的栅条间隙为5-10mm。
进一步的,过滤池设置有初级过滤池和与初级过滤池相连通的深度过滤池,沉淀区的出口与初级过滤池相连通,沉淀区出口一侧的初级过滤池设置有挡水板Ⅰ,初级过滤池内设置有碎石,初级过滤池出口一侧的深度过滤池设置有挡水板Ⅱ,深度过滤池中设置有沸石。
进一步的,碎石的粒径为5-8cm,沸石的粒径为30-50mm。
进一步的, 生物挂膜包括固定管、生物绳填料、设置于河道水面上的上框架和设置于水面下的下框架,上框架和下框架表面绑扎有尼龙网,上框架和下框架通过连接绳Ⅰ相连接,上框架与下框架之间设置有生物绳填料,生物绳填料两端分别与上框架上的尼龙网和下框架上的尼龙网相连接,生物绳填料由中心绳、弹性材料和软性材料构成,弹性材料和软性材料在中心绳上走线以蛇形瓣带式编织方式制成瓣带式,形成环状纤维构成的放射状结构,上框架上设置有浮体Ⅰ,下框架底部边角连接有配重Ⅰ,固定管固定设置于河道驳岸,固定管通过连接绳Ⅱ与上框架相连接。
进一步的,曝气装置包括风机、主管和微纳米曝气管,主管一端与风机相连接,另一端延伸至生物挂膜的底部,设置于生物挂膜底部的主管上联通有多个微纳米曝气管。
进一步的,隔污帘包括布料、浮体、钢管和配重Ⅱ,布料上部连接浮体Ⅱ,下部连接有配重,布料两端与钢管相连接,钢管底部固定于河流底部,钢管通过连接绳Ⅲ与生物挂膜上的上框架相连接。
进一步的,设置于河道口的沉淀池、过滤池、生物挂膜、曝气装置呈由高至低的阶梯式排布。
进一步的,排污口净化装置还包括有水生植物,水生植物设置于沉淀池、过滤池和生物挂膜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通过沉淀池、过滤池、生物挂膜、曝气装置和隔污帘结合,实现污染物降解和水质净化,对未截污的排污口水体进行预处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生物挂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曝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隔污帘的结构示意图。
图面说明:1、沉淀池,2、过滤池,3、生物挂膜,4、曝气装置,5、隔污帘,6、河道排污口,7、缓冲区,8、沉淀区,9、格栅Ⅰ,10、挡泥板,11、格栅Ⅱ,12、初级过滤池,13、深度过滤池,14、挡水板Ⅰ,15、挡水板Ⅱ,16、生物绳填料,17、上框架,18、下框架,19、尼龙网,20、连接绳Ⅰ,21、浮体Ⅰ,22、配重Ⅰ,23、风机,24、主管,25、微纳米曝气管,26、布料,27、浮体Ⅱ,28、配重Ⅱ,29、水生植物,30、钢管。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排污口净化装置,包括河道排污口6和净化装置,净化装置包括沉淀池1、过滤池2、生物挂膜3、曝气装置4和隔污帘5,沉淀池的出口与过滤池相连通,过滤池另一端的出口与生物挂膜相连通,生物挂膜的其余三侧围设有隔污帘,曝气装置设置于生物挂膜的底部,河道排污口排出的污水依次通过沉淀池、过滤池、生物挂膜、曝气装置和隔污帘对排污口排出的污水进行净化处理,设置于河道口的沉淀池、过滤池、生物挂膜、曝气装置可呈由高至低的阶梯式排布,方便污水的流动,沉淀池具体设置有缓冲区7和与缓冲区相连通的沉淀区8,缓冲区的出口设置有格栅Ⅰ9,缓冲区出口一侧的沉淀区设置有挡泥板10,沉淀区的出口处设置有格栅Ⅱ11,污水流至缓冲区,缓冲区能够降低排污口水流速度,使水流保持均匀平稳进入沉淀区,提高沉淀效率,沉淀区将水体中悬浮固体进行分离沉淀在沉淀池中,沉淀池中设置的格栅Ⅰ和格栅Ⅱ用于截留污水中的漂浮物和悬浮物,防止堵塞,缓冲区的出口设置格栅Ⅰ,格栅Ⅰ的栅条间隙为16-40mm,可截留污水中较大的漂浮物和悬浮物,沉淀区的出口处设置格栅Ⅱ11,格栅Ⅱ的栅条间隙为5-10mm,栅格Ⅱ间隙较细,用于截留经沉淀区沉淀后的污水中的悬浮物,防止过滤池堵塞。
过滤池设置有初级过滤池12和与初级过滤池相连通的深度过滤池13,沉淀区的出口与初级过滤池相连通,沉淀区出口一侧的初级过滤池设置有挡水板Ⅰ14,初级过滤池内设置有碎石,初级过滤池出口一侧的深度过滤池设置有挡水板Ⅱ15,深度过滤池中设置有沸石,过滤池的原理是悬浮颗粒与滤料颗粒之间粘附作用的结果,当含有悬浮颗粒的水流经滤料,水体中的悬浮颗粒在拦截、沉淀、惯性、扩散和水动力作用下,粘附于滤料表面上,而达到净水作用,初级过滤池初步吸附水体中的悬浮颗粒,初级过滤池中的滤料为碎石,碎石的粒径为5-8cm,碎石间的间隙相对较大,防止悬浮颗粒较多,形成堵塞,深度过滤池中的滤料为沸石,具有较好的吸附和离子交换性能,沸石的粒径为30-50mm,相对粒径更小,因而具有更深层次的净化功能,沉淀区出口一侧的初级过滤池设置的挡水板Ⅰ,挡水板Ⅰ用于减缓水流速速,使水流保持均匀平稳进入初级过滤池,初级过滤池出口一侧的深度过滤池设置的挡水板Ⅱ,挡水板Ⅱ能够减缓水流流速,使水流保持均匀平稳进入深度过滤池的滤料。
生物挂膜为水体中土著菌种提供附着、生长基质,通过土著微生物的降解和转化,实现污染物降解和水质净化,生物挂膜包括固定管、生物绳填料16、设置于河道水面上的上框架17和设置于水面下的下框架18,上框架和下框架表面绑扎有尼龙网19,上框架和下框架通过连接绳Ⅰ20相连接,上框架与下框架之间设置有生物绳填料,生物绳填料两端分别与上框架上的尼龙网和下框架上的尼龙网相连接,生物绳填料为微生物附着基质,微生物在生物绳填料上生长、繁殖并形成生物膜,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被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吸附、降解,从而得到净化,具体的生物绳填料由中心绳、弹性材料和软性材料构成,弹性材料和软性材料在中心绳上走线以蛇形瓣带式编织方式制成瓣带式,形成环状纤维构成的放射状结构,该结构不仅增加了微生物附着的表面积,还有效避免由于水流冲击而导致生物膜的过度剥落,上框架上设置有浮体Ⅰ21,下框架底部边角连接有配重Ⅰ22,配重Ⅰ起固定生物挂膜的作用,固定管固定设置于河道驳岸,固定管通过连接绳Ⅱ与上框架相连接。
曝气装置将空气中的氧气转移到污水中,向生物膜上的微生物提供充足的溶解氧,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下,水体中的污染物被降解,污水得到净化,曝气装置包括风机23、主管24和微纳米曝气管25,风机设置于河道驳岸上,主管一端与风机相连接。另一端延伸至生物挂膜的底部,设置于生物挂膜底部的主管上联通有多个微纳米曝气管,微纳米曝气管上布设微小气孔,风机将空气压入主管,送入微纳米曝气管,空气以微气泡形式从微纳米曝气管气孔中分散到水中,给水体供氧。
隔污帘起到隔绝作用,避免排污口污水扩散到河道内,隔污帘包括布料26、浮体Ⅱ27、钢管30和配重Ⅱ28,布料上部连接浮体Ⅱ,下部连接有配重,布料两端与钢管相连接,钢管底部固定于河流底部,钢管通过连接绳Ⅲ与生物挂膜上的上框架相连接,浮体Ⅱ浮于河流表面,配重起固定作用,布料可选择不透水的PVC布料,具有不透水性,起到良好的隔绝效果,布料可通过尼龙绳绑扎绑扎于钢管上等固定方式。
排污口净化装置还包括有水生植物29,水生植物不仅能够吸收水体污染物净化水质还能起到美化水面景观作用,水生植物具体可为漂浮植物或挺水植物,水生植物设置于沉淀池、过滤池和生物挂膜上,水生植物可设置在沉淀池的沉淀区上方、设置在过滤池初级过滤池和深度过滤池上方以及设置在生物挂膜的上框架尼龙网上。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排污口净化装置,包括河道排污口和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净化装置包括沉淀池、过滤池、生物挂膜、曝气装置和隔污帘,沉淀池的出口与过滤池相连通,过滤池另一端的出口与生物挂膜相连通,生物挂膜的其余三侧围设有隔污帘,曝气装置设置于生物挂膜的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的一种排污口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沉淀池设置有缓冲区和与缓冲区相连通的沉淀区,缓冲区的出口设置有格栅Ⅰ,缓冲区出口一侧的沉淀区设置有挡泥板,沉淀区的出口处设置有格栅Ⅱ。
3.根据权利要求1的一种排污口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格栅Ⅰ的栅条间隙为16-40mm,格栅Ⅱ的栅条间隙为5-10mm。
4.根据权利要求1的一种排污口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过滤池设置有初级过滤池和与初级过滤池相连通的深度过滤池,沉淀区的出口与初级过滤池相连通,沉淀区出口一侧的初级过滤池设置有挡水板Ⅰ,初级过滤池内设置有碎石,初级过滤池出口一侧的深度过滤池设置有挡水板Ⅱ,深度过滤池中设置有沸石。
5.根据权利要求1的一种排污口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碎石的粒径为5-8cm,沸石的粒径为30-50mm。
6.根据权利要求1的一种排污口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生物挂膜包括固定管、生物绳填料、设置于河道水面上的上框架和设置于水面下的下框架,上框架和下框架表面绑扎有尼龙网,上框架和下框架通过连接绳Ⅰ相连接,上框架与下框架之间设置有生物绳填料,生物绳填料两端分别与上框架上的尼龙网和下框架上的尼龙网相连接,生物绳填料由中心绳、弹性材料和软性材料构成,弹性材料和软性材料在中心绳上走线以蛇形瓣带式编织方式制成瓣带式,形成环状纤维构成的放射状结构,上框架上设置有浮体Ⅰ,下框架底部边角连接有配重Ⅰ,固定管固定设置于河道驳岸,固定管通过连接绳Ⅱ与上框架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的一种排污口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曝气装置包括风机、主管和微纳米曝气管,主管一端与风机相连接,另一端延伸至生物挂膜的底部,设置于生物挂膜底部的主管上联通有多个微纳米曝气管。
8.根据权利要求1的一种排污口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隔污帘包括布料、浮体、钢管和配重Ⅱ,布料上部连接浮体Ⅱ,下部连接有配重,布料两端与钢管相连接,钢管底部固定于河流底部,钢管通过连接绳Ⅲ与生物挂膜上的上框架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的一种排污口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于河道口的沉淀池、过滤池、生物挂膜、曝气装置呈由高至低的阶梯式排布。
10.根据权利要求1的一种排污口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排污口净化装置还包括有水生植物,水生植物设置于沉淀池、过滤池和生物挂膜的上方。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198972.4U CN209493460U (zh) | 2019-02-15 | 2019-02-15 | 一种排污口净化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198972.4U CN209493460U (zh) | 2019-02-15 | 2019-02-15 | 一种排污口净化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493460U true CN209493460U (zh) | 2019-10-15 |
Family
ID=681563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198972.4U Active CN209493460U (zh) | 2019-02-15 | 2019-02-15 | 一种排污口净化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493460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002852A (zh) * | 2022-11-30 | 2023-04-25 | 上海汇胜水利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装配式柔性点源污染控制槽系统 |
-
2019
- 2019-02-15 CN CN201920198972.4U patent/CN20949346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002852A (zh) * | 2022-11-30 | 2023-04-25 | 上海汇胜水利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装配式柔性点源污染控制槽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318718B (zh) | 景观水环境仿生强化净化方法 | |
CN202881048U (zh) | 一种多介质人工湿地水处理系统 | |
CN1872738A (zh) | 一种利用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的方法及其装置 | |
CN109942156B (zh) | 基于生物滤池的海水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及其应用方法 | |
CN106396286A (zh) | 多级生态水槽和生态水塘组合系统 | |
CN103708671A (zh) | 一种多介质人工湿地水处理系统及其处理方法 | |
CN109607975B (zh) | 一种修复超富营养水体和内源性污染的人工湿地构造 | |
CN110510733A (zh) | 一种湿地生态净化罐及其工作方法 | |
CN209493460U (zh) | 一种排污口净化装置 | |
CN201648120U (zh) | 垂直流-水平潜流复合人工湿地 | |
CN101033107A (zh) | 分离器与浸入式膜生物反应器组合的净水装置及系统 | |
CN211339184U (zh) | 基于钢渣陶粒填料生物滤池的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设备 | |
CN108483797A (zh) | 污染河流修复与维护系统 | |
CN108178458A (zh) | 一种污染水体净化处理装置 | |
CN112811726A (zh) | 一种污水深度处理装置及其应用 | |
CN208632339U (zh) | 一种水体治理强化预处理系统 | |
CN208791417U (zh) | 一种多折流式生化反应槽 | |
CN102838213A (zh) | 一种复合生物滤净系统 | |
CN214829809U (zh) | 一种小型断头河水质提升系统 | |
CN113603306B (zh) | 一种河道黑臭水体生态治理用动态分流处理装置 | |
CN113387509B (zh) | 一种多级农田排水沟渠生态修复系统 | |
CN102092889B (zh) | 一种湖泊净化及水生态环境复原的方法 | |
CN201648121U (zh) |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 | |
CN210620520U (zh) | 一种城市河道污水生态修复系统 | |
CN211035602U (zh) | 一种黑臭水强化处理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