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467304U - 一种应用双向吸水泵喷结构的v型水上援助机器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应用双向吸水泵喷结构的v型水上援助机器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467304U
CN209467304U CN201920126287.0U CN201920126287U CN209467304U CN 209467304 U CN209467304 U CN 209467304U CN 201920126287 U CN201920126287 U CN 201920126287U CN 209467304 U CN209467304 U CN 2094673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d
main body
alar part
power pump
suction ho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12628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超
张阳
孙凤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Hua Boat Marin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Hua Boat Marin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Hua Boat Marin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Hua Boat Marin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12628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4673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4673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4673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应用双向吸水泵喷结构的V型水上援助机器人,其包括救生圈主体,该救生圈主体包括成梭形设置的头部与该头部固定连接的翼部,该翼部对称设置,且其还包括设置于头部内的控制机构,设置于翼部内的双向吸水泵,其通过在救生圈主体的翼部上设置两组动力泵组,不论救生圈主体那一面与水面接触,都有一组动力泵组可以快速反应进行工作,使救生圈主体行进,解决了救生圈主体抛掷过程中,无需分辨正反面的技术问题,并且,通过在头部设置第一导流肋条与第二导流肋条,减小头部与水面的倾角,降低水浪阻力。

Description

一种应用双向吸水泵喷结构的V型水上援助机器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上援助机器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应用双向吸水泵喷结构的V型水上援助机器人。
背景技术
救生圈是水上救生设备的一种,通常由泡沫塑料或其他比重较小的轻型材料制成,救生圈的形状为环状,中间开口,使用者将上身穿过中间开口并把双手搭在救生圈上,就可在放松的状态下利用救生圈的浮力浮在水面上,当有人意外落水或在海上救援时,拯救人员需要开船至落水者附近或海滩现场,然后将救生圈抛洒至落水者旁边,落水者抓取到救生圈后才能较为安全地继续等待救援,拯救人员也才有充裕的时间更加安全地实施救援。
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出现了一种电动可遥控的救生圈,这种救生圈也被称作水上援助机器人,其通过在救生圈上搭载电机与能源,通过电机的工作带动桨叶旋转,使救生圈在水面上行进进行救援工作。
在专利号为CN201721044179.6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一种智能救生圈,特别涉及一种自动返航遥控救生圈,包括救生圈主体、控制装置、供电启动装置以及驱动装置,所述救生圈主体包括“V”字形头部和两翼部;所述控制装置包括遥控器以及设置于救生圈主体的GPS系统、无线接收器和IC电脑解码板;所述供电启动装置包括设置于救生圈主体的锂电池平衡充电器、一键开关、锂电池和设置于救生圈主体内部的电子开关;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电子调速器、电机、联动轴和螺旋桨;所述螺旋桨包括两个,分别设置于两翼部的末端;所述救生圈主体设有入水检测传感器;所述两翼部内侧铰接设备维修盖板,尾部设有进水口。
但是,上述专利存在识别正反面的问题,在抛掷救生圈使,需要将带有进水口的一侧的救生圈朝水面抛掷,使进水口与水面接触,才能进行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应用双向吸水泵喷结构的V型水上援助机器人,其通过在救生圈主体的翼部上设置两组动力泵组,不论救生圈主体那一面与水面接触,都有一组动力泵组可以快速反应进行工作,使救生圈主体行进,解决了救生圈主体抛掷过程中,无需分辨正反面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应用双向吸水泵喷结构的V型水上援助机器人,包括救生圈主体,该救生圈主体包括成梭形设置的头部与该头部固定连接的翼部,该翼部对称设置,还包括:
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设置于所述头部上,其包括控制开关、储能电池与充电接头,所述控制开关与所述充电接头并排设置于所述翼部之间的所述头部上,所述储能电池设置于所述头部内部,其与所述充电接头电连接;以及
双向吸水泵,所述双向吸水泵设置于所述翼部尾部的安装槽121内,其包括动力泵外壳、沿竖直方向并排且对称设置于动力泵外壳内的动力泵组,该动力泵外壳与所述翼部的安装连接部位均覆盖安装有进水格栅,所述动力泵组与所述储能电池电连接,所述控制开关控制所述动力泵组的启停工作。
作为改进,所述头部上沿其中轴线,其水平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一导流肋条,且该对称设置的第一导流肋条之间设置有第二导流肋条,该第二导流肋条位于所述头部的末端处。
作为改进,所述第一导流肋条凸出所述头部的高度L1与所述第二导流肋条凸出所述头部的高度L2,满足关系:L1>L2。
作为改进,所述救生圈主体上设置有握把,该握把位于所述翼部上。
作为改进,所述救生圈主体上沿翼部的设置方向设置有电路管道连通控制机构与所述动力泵组。
作为改进,所述动力泵外壳包括:
支架;以及
吸水管,所述吸水管为两组,其均安装于所述支架上,且其沿水平方向对称设置,该吸水管内均安装有所述动力泵组,且该吸水管上的进水口均水平设置,所述吸水管上的出水口均竖直设置。
作为改进,所述吸水管上开设有与所述动力泵组同轴设置的侧进水口。
作为改进,所述动力泵组包括:
电机座,所述电机座固定设置于所述吸水管内,其包括锥形的导流部与该导流部一体连接的圆筒形的罩设部,所述导流部迎向水流设置;
电机,所述电机设置于所述罩设部内,其与所述罩设部同轴设置;
桨叶,所述桨叶套设于所述电机的外部,其由该电机带动旋转,且其设置于所述罩设部内;以及
静导叶,所述静导叶设置于所述出水口处,其与所述吸水管可拆卸连接。
本实用新型推进器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救生圈主体的翼部上设置两组动力泵,不论救生圈主体那一面与水面接触,都有一组动力泵可以快速反应进行工作,使救生圈主体行进工作,避免了救生圈主体在抛掷过程中还需要分辨正反面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救生圈主体内设置电路管道将储能电池与动力泵连接,利用救生圈主体隔绝外部的水环境,保护电路,避免漏电的同时,直接利用在救生圈主体形成电路管道,结构简单、实用;
(3)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头部设置第一导流肋条与第二导流肋条对头部的水浪进行导向,使水浪集中在第一导流肋条之间的导流通道内,在水浪流经第二导流肋条时,水浪对第二导流肋条产生一个向上的作用力,使救生圈主体的头部前端向下倾,使头部与水面之间的倾角减小,降低水浪对救生圈主体的阻力。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巧妙、双向泵喷、续航能力强、航行速度快等优点,尤其适用于水上援助机器人技术领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头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动力泵外壳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动力泵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前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救生圈主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图2、图3、图4与图5所示,一种应用双向吸水泵喷结构的V型水上援助机器人,包括救生圈主体1,该救生圈主体1包括成梭形设置的头部11与该头部11固定连接的翼部12,该翼部12对称设置,还包括:
控制机构2,所述控制机构2设置于所述头部11上,其包括控制开关21、储能电池22与充电接头23,所述控制开关21与所述充电接头23并排设置于所述翼部12之间的所述头部11上,所述储能电池22设置于所述头部11内部,其与所述充电接头23电连接;以及
双向吸水泵3,所述双向吸水泵3设置于所述翼部12尾部的安装槽121内,其包括动力泵外壳31、沿竖直方向并排且对称设置于动力泵外壳31内的动力泵组32,该动力泵外壳31与所述翼部12的安装连接部位均覆盖安装有进水格栅33,所述动力泵组32与所述储能电池22电连接,所述控制开关21控制所述动力泵组32的启停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在一个翼部12内设置并排设置的两组动力泵组32,不论救生圈本体1的那一面与水面接触,均能保障有一组的动力泵组32与水面接触工作形成驱动力。
进一步说明的是,救生圈主体1采用密度较低的材料制成,其可以浮在水面上,其内的控制开关21控制储能电池22与双向吸水泵3的连通与切断,而充电接头23则与外部电路连接,对储能电池22进行充电。
更进一步说明的是,为了尽量减小水面对水上援助机器人的水阻,本发明优选将救生圈主体1的头部11设计为梭形,头部11沿救生圈主体1的行进方向,其前端部位呈尖角设置,向后逐步扩大,且表面光滑设置。
并且,本发明优选将控制机构2设置于头部11内,以增大头部11的重量,平衡被救援人伏在救生圈主体1上后的重量分布,使头部11在水上援助机器人前进的过程中与水面的倾角尽量控制在阻力最小的范围内。
如图6所示,如图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动力泵外壳31包括:
支架311;以及
吸水管312,所述吸水管312为两组,其均安装于所述支架311上,且其沿水平方向对称设置,该吸水管312内均安装有所述动力泵组32,且该吸水管312上的进水口313均水平设置,所述吸水管312上的出水口314均竖直设置。
如图7所示,进一步的,所述动力泵组32包括:
电机座321,所述电机座321固定设置于所述吸水管312内,其包括锥形的导流部3211与该导流部3211一体连接的圆筒形的罩设部3212,所述导流部3211迎向水流设置;
电机322,所述电机322设置于所述罩设部3212内,其与所述罩设部3212同轴设置;
桨叶323,所述桨叶323套设于所述电机322的外部,其由该电机322带动旋转,且其设置于所述罩设部3212内;以及
静导叶324,所述静导叶324设置于所述出水口314处,其与所述吸水管312可拆卸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吸水管312,动力泵组32从进水口313将水吸入,再从出水口314将水喷出形成动力,而在抛掷救生圈主体1时,布料救生圈主体1的那一面与水接触,该面上设置的进水口313均能对设置与其所在的吸水管312内的动力泵组32提供水流。
进一步说明的是,进水口313水平设置,罩设与水面上,使进水口313不与外界的空气接触,通过动力泵组32的旋转,形成压力差,抽取水流。
更进一步说明的是,导流部3211对电机322进行保护,将杂质沿导流部3211的弧面分散开,避免进入到电机322内,对电机产生影响。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救生圈主体1上设置有握把13,该握把13位于所述翼部12上。
需要说明的是,设置握把13是为了方便提取救生圈主体1,同时,也是方便被救人员在水中握住救生圈主体1。
实施例2:
图8为本发明一种应用双向吸水泵喷结构的V型水上援助机器人的实施例二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其中与实施例一种相同或相应的部件采用与实施例一相应的附图标记,为简便起见,下文仅描述与实施例一的区别点。该实施例二与图1所示的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
如图8所示,一种应用双向吸水泵喷结构的V型水上援助机器人,所述头部11上沿其中轴线,其水平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一导流肋条111,且该对称设置的第一导流肋条111之间设置有第二导流肋条112,该第二导流肋条112位于所述头部11的末端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流肋条111凸出所述头部11的高度L1与所述第二导流肋条112凸出所述头部11的高度L2,满足关系:L1>L2。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头部11在水上援助机器人前进的过程中与水面的倾角尽量控制在阻力最小的范围内,本发明通过在头部11上设置第一导流肋条111与第二导流肋条112,利用对称设置的第一导流肋条111形成的导流通道113,将水浪导流在导流通道113内,在水浪流动至第二导流肋条112处时,由于流肋条112凸出所述头部11的高度小于第一导流肋条111凸出所述头部11的高度,水浪对第二导流肋条112产生向上的冲击力F,使第二导流肋条112位置处形成一个向上抬起的趋势,进而使得头部11的前端向下调整,减小与水面之间的倾角,倾角减小,水浪与救生圈主体1的头部11的冲击面就减小,阻力也就相应减小,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倾角越小,阻力就越小。
实施例3:
图9为本发明一种应用双向吸水泵喷结构的V型水上援助机器人的实施例二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其中与实施例一种相同或相应的部件采用与实施例一相应的附图标记,为简便起见,下文仅描述与实施例一的区别点。该实施例二与图1所示的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
如图9所示,一种应用双向吸水泵喷结构的V型水上援助机器人,所述救生圈主体1上沿翼部12的设置方向设置有电路管道14连通控制机构2与所述动力泵组32。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V型水上援助机器人的应用环境,决定了其各零部件以及控制电路的防水性要求很高,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救生圈本体1的内部设置电路管道,用于布设控制电路,通过救生圈本体1的阻隔,对控制电路进行防水保护。
实施例4:
图6为本发明一种应用双向吸水泵喷结构的V型水上援助机器人的实施例二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其中与实施例一种相同或相应的部件采用与实施例一相应的附图标记,为简便起见,下文仅描述与实施例一的区别点。该实施例二与图1所示的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
如图6所示,一种应用双向吸水泵喷结构的V型水上援助机器人,所述吸水管312上开设有与所述动力泵组32同轴设置的侧进水口315。
需要说明的是,设置侧进水口315,是考虑到电机一旦不安装在吸水管内,而是安装在支架311上时,可以通过侧进水口315对安装电机的动力仓进行水冷,降低电机的温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应用双向吸水泵喷结构的V型水上援助机器人,包括救生圈主体(1),该救生圈主体(1)包括成梭形设置的头部(11)与该头部(11)固定连接的翼部(12),该翼部(12)对称设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控制机构(2),所述控制机构(2)设置于所述头部(11)上,其包括控制开关(21)、储能电池(22)与充电接头(23),所述控制开关(21)与所述充电接头(23)并排设置于所述翼部(12)之间的所述头部(11)上,所述储能电池(22)设置于所述头部(11)内部,其与所述充电接头(23)电连接;以及
双向吸水泵(3),所述双向吸水泵(3)设置于所述翼部(12)尾部的安装槽(121)内,其包括动力泵外壳(31)、沿竖直方向并排且对称设置于动力泵外壳(31)内的动力泵组(32),该动力泵外壳(31)与所述翼部(12)的安装连接部位均覆盖安装有进水格栅(33),所述动力泵组(32)与所述储能电池(22)电连接,所述控制开关(21)控制所述动力泵组(32)的启停工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双向吸水泵喷结构的V型水上援助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11)上沿其中轴线,其水平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一导流肋条(111),且该对称设置的第一导流肋条(111)之间设置有第二导流肋条(112),该第二导流肋条(112)位于所述头部(11)的末端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应用双向吸水泵喷结构的V型水上援助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肋条(111)凸出所述头部(11)的高度L1与所述第二导流肋条(112)凸出所述头部(11)的高度L2,满足关系:L1>L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双向吸水泵喷结构的V型水上援助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救生圈主体(1)上设置有握把(13),该握把(13)位于所述翼部(12)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双向吸水泵喷结构的V型水上援助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救生圈主体(1)上沿翼部(12)的设置方向设置有电路管道(14)连通控制机构(2)与所述动力泵组(3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双向吸水泵喷结构的V型水上援助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泵外壳(31)包括:
支架(311);以及
吸水管(312),所述吸水管(312)为两组,其均安装于所述支架(311)上,且其沿水平方向对称设置,该吸水管(312)内均安装有所述动力泵组(32),且该吸水管(312)上的进水口(313)均水平设置,所述吸水管(312)上的出水口(314)均竖直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应用双向吸水泵喷结构的V型水上援助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水管(312)上开设有与所述动力泵组(32)同轴设置的侧进水口(315)。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应用双向吸水泵喷结构的V型水上援助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泵组(32)包括:
电机座(321),所述电机座(321)固定设置于所述吸水管(312)内,其包括锥形的导流部(3211)与该导流部(3211)一体连接的圆筒形的罩设部(3212),所述导流部(3211)迎向水流设置;
电机(322),所述电机(322)设置于所述罩设部(3212)内,其与所述罩设部(3212)同轴设置;
桨叶(323),所述桨叶(323)套设于所述电机(322)的外部,其由该电机(322)带动旋转,且其设置于所述罩设部(3212)内;以及
静导叶(324),所述静导叶(324)设置于所述出水口(314)处,其与所述吸水管(312)可拆卸连接。
CN201920126287.0U 2019-01-25 2019-01-25 一种应用双向吸水泵喷结构的v型水上援助机器人 Active CN2094673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26287.0U CN209467304U (zh) 2019-01-25 2019-01-25 一种应用双向吸水泵喷结构的v型水上援助机器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26287.0U CN209467304U (zh) 2019-01-25 2019-01-25 一种应用双向吸水泵喷结构的v型水上援助机器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467304U true CN209467304U (zh) 2019-10-08

Family

ID=680935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126287.0U Active CN209467304U (zh) 2019-01-25 2019-01-25 一种应用双向吸水泵喷结构的v型水上援助机器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4673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675040C2 (ru) Самоходное плавучее средство
CN111670140B (zh) 带有水翼和电动螺旋桨系统的船艇装置
CN207328782U (zh) 自动返航遥控救生圈
US10029775B2 (en) Propulsion system for a person or a watercraft
US20110201238A1 (en) Electric Powered Surfboard Propulsion and Control Systems
CN105584604A (zh) 一种遥控式水上救援器
CN201329950Y (zh) 电动水上滑板
US5878687A (en) Boat for divers
CN108945331A (zh) 一种水上冲浪滑板及水上冲浪系统
CN113665749B (zh) 航行器
CN209274860U (zh) 一种电动救生设备
CN209467304U (zh) 一种应用双向吸水泵喷结构的v型水上援助机器人
CN109703718A (zh) 一种电动救生设备和方法
CN113386964A (zh) 一种水面救生无人机
CN112478104A (zh) 一种水空两栖救生担架
CN217347391U (zh) 一种水空两栖救生担架以及控制模块
CN208963291U (zh) 用于动力救生器的推进器
CN208979085U (zh) 用于推进器的挡水机构
CN208963288U (zh) 动力救生器
CN215884021U (zh) 一种水面援助机器人
CN101857079B (zh) 自携式电动潜水呼吸器
CN209581817U (zh) 一种重力感应双向推进器及应用该推进器的水上援助机器人
CN208429220U (zh) 一种水面救援艇
CN210284549U (zh) 一种综合性带动力水上救援系统
CN208979075U (zh) 防滑保温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V-shaped water assistance robot applying two-way water suction and pump spraying structure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109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008

Pledgee: Changxin Zhejiang rural commercial bank Limited by Share Ltd.

Pledgor: ZHEJIANG HUACHUAN HAIGONG TECHNOLOGY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0330000022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PP01 Preservation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121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008

PP01 Preservation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