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455214U - 承载盘及承载盘堆叠组件 - Google Patents

承载盘及承载盘堆叠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455214U
CN209455214U CN201822071786.2U CN201822071786U CN209455214U CN 209455214 U CN209455214 U CN 209455214U CN 201822071786 U CN201822071786 U CN 201822071786U CN 209455214 U CN209455214 U CN 2094552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rier
side wall
side plate
supporting part
recessed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07178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昭旭
周鸿霖
高佩龄
詹志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adiant Guangzhou Opto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adiant Guangzhou Opto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adiant Guangzhou Opto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Radiant Guangzhou Opto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07178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4552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4552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4552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allets (AREA)
  • Stackable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承载盘及承载盘堆叠组件。承载盘包含底板、侧壁、承载部、侧板部以及多个限位结构。底板具有顶面以及相对于顶面的底面。侧壁立设于底板上。侧壁与底板的顶面共同形成容置空间。承载部从侧壁的上端沿着第一方向延伸而出。第一方向是远离容置空间的方向。侧板部从承载部向下延伸。每一个限位结构包含凹陷部以及至少一个凸出结构。凹陷部凹入侧板部。凸出结构沿着第二方向凸出于凹陷部靠近开口的位置处。第二方向不同于第一方向。

Description

承载盘及承载盘堆叠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承载件及其应用,并且特别涉及一种承载盘及承载盘堆叠组件。
背景技术
承载盘主要用来承载产品,并且承载盘可以互相堆叠,以达到节省空间以及方便搬运的目的。然而,目前的承载盘所能承受的力有限,即当承载盘承受太大的重量时,承载盘的侧壁容易产生扩张或变形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承载盘及承载盘堆叠组件,利用承载盘的结构设计可使得承载盘在堆叠时具有良好的稳固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承载盘。此承载盘包含底板、侧壁、承载部、侧板部以及多个限位结构。底板具有顶面以及相对于顶面的底面。侧壁立设于底板上,其中侧壁与底板的顶面共同形成容置空间。承载部从侧壁的上端沿着第一方向延伸而出,其中第一方向是远离容置空间的方向。侧板部从承载部向下延伸。每一个限位结构包含凹陷部以及至少一个凸出结构。凹陷部凹入侧板部,凸出结构沿着第二方向凸出于凹陷部靠近开口的位置处。其中,第二方向不同于第一方向。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上述的侧板部、承载部与侧壁共同形成内部空间。凸出结构朝向内部空间的表面与侧板部共同形成卡合空间。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上述的侧板部与承载部及侧壁共同形成内部空间。侧板部设有多个第一抵靠结构,每一个第一抵靠结构是从侧板部的外表面朝向内部空间凹入而形成在侧板部的内表面的凸出结构。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上述的侧板部与承载部及侧壁共同形成内部空间。侧壁设有多个第二抵靠结构,每一个第二抵靠结构从侧壁的外表面朝向内部空间凸出。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上述的承载盘还包含多个立柱结构。这些立柱结构分别设置在这些限位结构的底面上。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上述的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上述的开口连通凹陷部,且开口沿着第二方向的宽度小于凹陷部沿着第二方向的宽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另提出一种承载盘堆叠组件。承载盘堆叠组件包含互相迭合的至少两个承载盘。其中,每一个承载盘包含底板、侧壁、承载部、侧板部以及多个限位结构。底板具有顶面以及相对于顶面的底面。侧壁立设于底板上,其中侧壁与底板的顶面共同形成容置空间。承载部从侧壁的上端沿着第一方向延伸而出,其中第一方向是远离容置空间的方向。侧板部从承载部向下延伸。每一个限位结构包含凹陷部以及至少一个凸出结构。凹陷部凹入侧板部,凸出结构沿着第二方向凸出于凹陷部靠近开口的位置处。其中,第二方向不同于第一方向。其中,承载盘的其中一者的限位结构与相邻的承载盘的限位结构对应套合,并限制相邻的承载盘的侧板部沿着第一方向外扩。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上述的侧板部与承载部及侧壁共同形成内部空间。凸出结构朝向内部空间的表面与侧板部共同形成卡合空间。承载盘的其中一者的凸出结构嵌入相邻的承载盘的卡合空间中。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上述的侧板部与承载部及侧壁共同形成内部空间。每一个侧板部设有多个第一抵靠结构,每一个第一抵靠结构是从侧板部的外表面朝向内部空间凹入而形成在侧板部的内表面的凸出结构。其中,承载盘的其中一者的第一抵靠结构抵靠在相邻的承载盘的承载部的表面上。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上述的侧板部与承载部及侧壁共同形成内部空间。每一个侧壁设有多个第二抵靠结构,每一个第二抵靠结构从侧壁的外表面朝向内部空间凸出。承载盘的其中一者的第二抵靠结构抵靠在相邻的承载盘的承载部的表面上。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每一个承载盘还包含多个立柱结构。这些立柱结构分别设置在限位结构的底面上。承载盘的其中一者的立柱结构抵顶在相邻的承载盘的限位结构的底面。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上述的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上述的开口连通凹陷部,且开口沿着第二方向的宽度小于凹陷部沿着第二方向的宽度。
由前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限位结构具有凹陷部与凸出结构的设计,因此当承载盘互相堆叠时,上方的承载盘的凸出结构可限制下方的承载盘的凸出结构因承受物件的重量所产生的变形,进而避免下方的承载盘的侧壁产生外扩的问题。此外,分别设置在侧板部与侧壁上的第一抵靠结构与第二抵靠结构除了有助于上方的承载盘稳固于下方的承载盘的承载部上以外,亦可加强侧板部与侧壁本身的结构强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完整地了解实施例及其优点,现在参照附图做出下列描述,其中:
图1是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承载盘堆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绘示沿着图1的A-A剖面线所剖切的剖面图;
图3是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承载盘堆叠组件的局部剖示图;
图4是绘示图1的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绘示沿着图1的B-B剖面线所剖切的剖面图;以及
图6是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方式的限位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同时参照图1及图2,图1是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承载盘堆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绘示沿着图1的A-A剖面线所剖切的剖面图。本实施方式主要提供一种承载盘200。承载盘200主要用来承载物件,且承载盘200可互相堆叠,以形成承载盘堆叠组件100。承载盘200主要包含底板 210、侧壁220、承载部230、侧板部240以及多个限位结构250。
如图1及图2所示,底板210具有顶面211以及相对于顶面211的底面 212。侧壁220立设于底板210上,且侧壁220与底板210的顶面211共同形成容置空间A1,且容置空间A1可用来容设物件。在本实施例中,侧壁220与底板210从剖面看起来为U形。承载部230从侧壁220的上端沿着第一方向D1 延伸而出,其中,第一方向D1定义为远离容置空间A1的方向。侧板部240从承载部230远离侧壁220的一端向下延伸。借此,侧板部240、承载部230与侧壁220共同形成内部空间A2。内部空间A2主要用来容纳从侧板部240凹入的第一抵靠结构310与从侧壁220凸出的第二抵靠结构320(如图3及图5所示)。
具体而言,请参照图1及图3,其中图3是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承载盘堆叠组件的局部剖示图。第一抵靠结构310是从侧板部240的外表面朝向内部空间A2凹入而形成在侧板部240的内表面的凸出结构。第二抵靠结构320是从侧壁220的外表面朝向内部空间A2凸出所形成的凸出结构。借此,如图3所示,当两个承载盘200互相堆叠时,上方的承载盘200的第一抵靠结构310与第二抵靠结构320抵靠在下方相邻的承载盘200的承载部230上。也就是说,下方的承载盘200的承载部230具有支撑上方的承载盘200的功能。而且,通过第一抵靠结构310与第二抵靠结构320的设计,亦可增加侧板部240与侧壁220本身的结构强度。
另请一并参照图1及图4,其中图4是绘示图1的A部分放大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个限位结构250包含凹陷部251以及至少一个凸出结构 252。凹陷部251凹入侧板部240,且凹陷部251具有开放端。凸出结构252沿着第二方向D2凸出于凹陷部251靠近开放端的位置,使得凹陷部251的开口 251a沿着第二方向D2的宽度W1小于凹陷部251沿着第二方向D2的宽度 W2。其中,第二方向D2不同于第一方向D1。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方向D2垂直于第一方向D1。也就是说,第二方向D2定义为与远离容置空间A1的方向 D1垂直的方向。
请参照图4及图5,其中图5是绘示沿着图1的B-B剖面线所剖切的剖面图。在本实施例中,凸出结构252朝向内部空间A2的表面与侧板部240共同形成卡合空间A3。当两个承载盘200互相堆叠时,下方的承载盘200的凸出结构252嵌入上方相邻的承载盘200的卡合空间A3中。借此,上方的承载盘200 的限位结构250的凸出结构252可限制下方的承载盘200的限位结构250的凸出结构252因承受物件的重量所产生的变形,进而避免下方的承载盘200的侧壁220沿着远离容置空间A1的方向(也就是第一方向D1)外扩。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因为下方的承载盘200的凸出结构252的一部分被上方的承载盘 200的凸出结构252套住,故当下方的承载盘200因受到较大的下压力而使其侧壁220即将发生外扩的情形时,上方的承载盘200的凸出结构252以及侧壁 220可同时阻挡下方的承载盘200的侧壁220外扩。
本实用新型的限位结构亦可有不同的设计。请参照图6,其是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方式的限位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的限位结构400的底面上设有立柱结构410。借此,请一并参照图1所示,当承载盘200 互相堆叠时,下方的承载盘的立柱结构410抵顶在上方的相邻的承载盘的限位结构400的底面,以达到提升堆叠的稳固性的目的。
由前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限位结构具有凹陷部与凸出结构的设计,因此当承载盘互相堆叠时,上方的承载盘的凸出结构可限制下方的承载盘的凸出结构因承受物件的重量所产生的变形,进而避免下方的承载盘的侧壁产生外扩的问题。此外,分别设置在侧板部与侧壁上的第一抵靠结构与第二抵靠结构除了有助于上方的承载盘稳固于下方的承载盘的承载部上以外,亦可加强侧板部与侧壁本身的结构强度。
虽然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揭露,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应当可以做出些许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为准。
【附图标记列表】
100 承载盘堆叠组件
200 承载盘
210 底板
211 顶面
212 底面
220 侧壁
230 承载部
240 侧板部
250 限位结构
251 凹陷部
252 凸出结构
310 第一抵靠结构
320 第二抵靠结构
400 限位结构
410 立柱结构
A1 容置空间
A2 内部空间
A3 卡合空间
D1 第一方向
D2 第二方向
W1 宽度
W2 宽度。

Claims (14)

1.一种承载盘,其特征在于,包含:
底板,其具有顶面以及相对于所述顶面的底面;
侧壁,其立设于所述底板上,其中所述侧壁与所述底板的所述顶面共同形成容置空间;
承载部,其从所述侧壁的上端沿着第一方向延伸而出,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是远离所述容置空间的方向;
侧板部,其从所述承载部向下延伸;以及
多个限位结构,其中每一所述限位结构包含凹陷部以及至少一个凸出结构,其中所述凹陷部凹入所述侧板部,所述凸出结构沿着第二方向凸出于所述凹陷部靠近开口的位置处,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不同于所述第一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板部与所述承载部及所述侧壁共同形成内部空间;以及
所述凸出结构朝向所述内部空间的表面与所述侧板部共同形成卡合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板部与所述承载部及所述侧壁共同形成内部空间;以及
所述侧板部设有多个第一抵靠结构,每一所述第一抵靠结构是从所述侧板部的外表面朝向所述内部空间凹入而形成在所述侧板部的内表面的凸出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板部与所述承载部及所述侧壁共同形成内部空间;以及
所述侧壁设有多个第二抵靠结构,每一所述第二抵靠结构从所述侧壁的外表面朝向所述内部空间凸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盘,其特征在于,
还包含多个立柱结构,每一所述立柱结构设置在所述限位结构的底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连通所述凹陷部,且所述开口沿着所述第二方向的宽度小于所述凹陷部沿着所述第二方向的宽度。
8.一种承载盘堆叠组件,其特征在于,包含:
互相迭合的至少两个承载盘,其中每一所述承载盘包含:
底板,其具有顶面以及相对于所述顶面的底面;
侧壁,其立设于所述底板上,其中所述侧壁与所述底板的所述顶面共同形成容置空间;
承载部,其从所述侧壁的上端沿着第一方向延伸而出,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是远离所述容置空间的方向;
侧板部,其从所述承载部向下延伸;以及
多个限位结构,其中每一所述限位结构包含凹陷部以及至少一个凸出结构,其中所述凹陷部凹入所述侧板部,所述凸出结构是沿着第二方向凸出于所述凹陷部靠近开口的位置处,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不同于所述第一方向;
其中,所述至少两个承载盘的其中一者的所述限位结构与相邻的所述承载盘的所述限位结构对应套合,并限制相邻的所述承载盘的所述侧板部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外扩。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承载盘堆叠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板部与所述承载部及所述侧壁共同形成内部空间;
所述凸出结构朝向所述内部空间的表面与所述侧板部共同形成卡合空间;以及
所述至少两个承载盘的其中一者的所述凸出结构嵌入相邻的所述承载盘的所述卡合空间中。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承载盘堆叠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板部与所述承载部及所述侧壁共同形成内部空间;
每一所述侧板部设有多个第一抵靠结构,每一所述第一抵靠结构是从所述侧板部的外表面朝向所述内部空间凹入而形成在所述侧板部的内表面的凸出结构;以及
其中,所述至少两个承载盘的其中一者的所述第一抵靠结构抵靠在相邻的所述承载盘的所述承载部的表面上。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承载盘堆叠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板部与所述承载部及所述侧壁共同形成内部空间;
每一所述侧壁设有多个第二抵靠结构,每一所述第二抵靠结构从所述侧壁的外表面朝向所述内部空间凸出;以及
所述至少两个承载盘的其中一者的所述第二抵靠结构抵靠在相邻的所述承载盘的所述承载部的表面上。
12.根据权利要求8项所述的承载盘堆叠组件,其特征在于,
每一所述承载盘还包含多个立柱结构,每一所述立柱结构设置在所述限位结构的底面上;以及
所述至少两个承载盘的其中一者的所述立柱结构抵顶在相邻的所述承载盘的所述限位结构的所述底面。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承载盘堆叠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承载盘堆叠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连通所述凹陷部,且所述开口沿着所述第二方向的宽度小于所述凹陷部沿着所述第二方向的宽度。
CN201822071786.2U 2018-12-10 2018-12-10 承载盘及承载盘堆叠组件 Active CN2094552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071786.2U CN209455214U (zh) 2018-12-10 2018-12-10 承载盘及承载盘堆叠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071786.2U CN209455214U (zh) 2018-12-10 2018-12-10 承载盘及承载盘堆叠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455214U true CN209455214U (zh) 2019-10-01

Family

ID=680402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071786.2U Active CN209455214U (zh) 2018-12-10 2018-12-10 承载盘及承载盘堆叠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455214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84814A (zh) * 2018-12-10 2020-06-16 瑞仪(广州)光电子器件有限公司 承载盘及承载盘堆叠组件
TWI723843B (zh) * 2020-04-10 2021-04-01 瑞儀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承載盤及承載盤堆疊組件
WO2022183412A1 (zh) * 2021-03-03 2022-09-09 瑞仪(广州)光电子器件有限公司 承载盘及承载盘堆叠组件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84814A (zh) * 2018-12-10 2020-06-16 瑞仪(广州)光电子器件有限公司 承载盘及承载盘堆叠组件
CN111284814B (zh) * 2018-12-10 2024-08-27 瑞仪(广州)光电子器件有限公司 承载盘及承载盘堆叠组件
TWI723843B (zh) * 2020-04-10 2021-04-01 瑞儀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承載盤及承載盤堆疊組件
WO2022183412A1 (zh) * 2021-03-03 2022-09-09 瑞仪(广州)光电子器件有限公司 承载盘及承载盘堆叠组件
US12017817B2 (en) 2021-03-03 2024-06-25 Radiant(Guangzhou) Opto-Electronics Co., Ltd Carrier tray and carrier tray assembly using the sam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455214U (zh) 承载盘及承载盘堆叠组件
KR101044302B1 (ko) 전지셀 어셈블리 및 전지셀 어셈블리의 조립 방법
CN102795380B (zh) 塑料栈板结构
CN201773843U (zh) 太阳电池组件边框以及带有该边框的太阳电池组件
US10128472B2 (en) Secondary battery head cover assembly,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and assembling method thereof
EP2490276A2 (en) Battery module with superior structural stability
KR101570621B1 (ko) 조립식 파레트
EP1995808A4 (en) BATTERY STACK AND FUEL CELL
JP2020535605A (ja) バッテリーセルパッケージ構造
CN201003214Y (zh) 集装箱式活动房的顶角件
CN203581508U (zh) 桶盖组合及其桶体
CN217062360U (zh) 电池箱体及储能设备
CN201526091U (zh) 组合房箱
CN202166254U (zh) 冰箱
CN203268537U (zh) 包装箱
CN203681847U (zh) 浮动平台
CN111284814B (zh) 承载盘及承载盘堆叠组件
CN219303820U (zh) 电池装置
CN212373520U (zh) 一种汽车门槛加强结构
CN217004343U (zh) 一种叠放式的底座结构
CN210668496U (zh) 叠片式电池组
CN214696142U (zh) 一种型钢的垂直连接件
CN214203858U (zh) 支撑结构、电池包及车辆
CN218300017U (zh) 具有凸点的堆叠结构
CN219144329U (zh) 电池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