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438389U - 侧流式反渗透滤芯组件 - Google Patents
侧流式反渗透滤芯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438389U CN209438389U CN201821260327.2U CN201821260327U CN209438389U CN 209438389 U CN209438389 U CN 209438389U CN 201821260327 U CN201821260327 U CN 201821260327U CN 209438389 U CN209438389 U CN 20943838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 filter element
- reverse osmosis
- pure water
- raw wa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1223 reverse osmosi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5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82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6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JEGUKCSWCFPDGT-UHFFFAOYSA-N h2o hydrate Chemical compound O.O JEGUKCSWCFPDGT-UHFFFAOYSA-N 0.000 abstract 4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3651 drink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5000020188 drinking water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911 water poll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612 desalin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385 heavy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17053 inorganic salt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2500 io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894006 Bacteri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700605 Viruse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84 colloidal syste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 organic matter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746 pu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REA)
- Water Treatment By Sorp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侧流式反渗透滤芯组件。该滤芯组件包括外壳、反渗透滤芯和端封,外壳具有安装头,安装头上设有原水口、纯水口和浓水口,反渗透滤芯的中心管体内设置有纯水水路和原水水路,反渗透膜的外侧末端具有浓水过水端,水路转换装置上设置有连通纯水口和纯水水路的纯水流道、连通原水口和原水水路的原水流道以及连通浓水口和浓水过水端的浓水流道,纯水流道、原水流道和浓水流道中的至少一个内设置有用于开闭相应流道的阀开关,以使得相应流道在不制水状态下自锁。当滤芯组件从滤芯座拆下后,阀开关自锁将相应流道关闭,避免了流道内残留的水流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饮用水处理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侧流式反渗透滤芯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于饮用水水质要求的提高,净水机正逐步进入家家户户的饮水体系中。净水机产生纯水的原理是原水经过滤芯组件的过滤而产生可以饮用的纯净水。现有的反渗透净水机一般具有多级过滤,其中的核心过滤元件是反渗透滤芯,该滤芯可以对原水中的有机物、胶体、细菌、病毒等杂质进行过滤,尤其对无机盐、重金属离子等杂质有着极高的过滤效率。净水机的过滤效果与反渗透滤芯的过滤效果直接相关,并且,反渗透滤芯的过滤效果随着其使用时间的推移而逐步衰减,因而,反渗透滤芯存在使用寿命的问题。
目前,净水机上的滤芯组件的安装方式多种多样,常用的安装方式有自下而上的上插式、自上而下的倒插式和横置式等。对于用户而言,当净水机安装在狭小空间内时,例如橱柜内,相比于上插式滤芯组件,倒插式和横置式的滤芯组件在拆装过程中不需要向下的延展空间,且施力方向较为适当,更加便于用户更换滤芯组件,因此,倒插式和横置式的滤芯组件广受用户青睐。然而,净水机在使用过程中,滤芯组件内会充满水,尤其在目前大通量滤芯的驱使下,滤芯内部容积较大,相应的残留水量也较大。倒插式和横置式滤芯组件在安装头与滤芯座分离后,滤芯组件内的残留水受重力作用会流出来,污染橱柜、机器甚至溅到用户身上。即使对于上插式滤芯组件,在更换过程中,换下的滤芯组件如放置不当也容易倾覆,造成内部残留水流出,降低了用户体验。
除此之外,反渗透净水机在停止使用一段时间后再次启用,例如,用户在净水机搁置一夜后再次开启使用,在出水初期的水流中会出现TDS较高的现象,这是由于反渗透膜两侧的水分子、无机盐、重金属离子等物质均在扩散现象的作用下实现了物质交换,宏观表现为反渗透膜两侧的TDS浓度趋于一致。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往往由于前几杯水的TDS较高而将其倒掉,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同时也给用户带来不好的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侧流式反渗透滤芯组件,以解决滤芯组件与安装座分离后,滤芯组件内残留水流出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侧流式反渗透滤芯组件,包括外壳和位于外壳内的反渗透滤芯,所述外壳的一端形成与滤芯座装配的安装头,所述安装头上设置有原水口、纯水口和浓水口,所述反渗透滤芯包括中心管体以及缠绕在所述中心管体上的反渗透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渗透膜的内侧末端形成纯水过水端,所述反渗透膜的外侧末端形成浓水过水端,所述中心管体内设置有纯水水路和原水水路,所述纯水水路与所述纯水过水端连通,所述原水水路与所述反渗透膜的远离所述安装头的端面连通,所述反渗透滤芯的外侧面与所述外壳之间具有第一过水间隙,所述反渗透滤芯的朝向所述安装头的端部上设置有水路转换装置,所述水路转换装置上设置有纯水流道、原水流道和浓水流道,所述纯水口通过所述纯水流道与所述纯水水路连通,所述原水口通过所述原水流道与原水水路连通,所述浓水口通过所述浓水流道、第一过水间隙与所述浓水过水端连通,所述纯水流道、原水流道和浓水流道中的至少一个内设置有用于开闭相应流道的阀开关,以使得相应流道在不制水状态下自锁。
本实施例提出的侧流式反渗透滤芯组件,在更换滤芯组件的过程中,当将滤芯组件从滤芯座拆下后,阀开关自锁将相应流道关闭,避免流道内残留的水在重力作用下流出,进而可以避免流道内残留水污染橱柜、机器甚至溅到用户身上,提高了用户体验。另外,本实施例的侧流式反渗透滤芯组件,在净水机闲置即不制水状态下,阀开关会自锁将相应流道关闭,这样就能防止相应管路中的水与滤芯组件中的水连通,避免了滤芯组件中的高TDS水污染管路中的低TDS水,降低了被污染的水量,因此,当再次启动净水机时,就可以避免排出过多的被污染水,一方面达到了节水的目的,一方面可以方便用户快速获得优质的纯水,提高了用户满意度。
可选地,所述水路转换装置包括将所述浓水流道分割成外段流道和内段流道的第三挡水部,所述第三挡水部的外侧壁与所述外壳的内侧壁之间密封配合,所述第三挡水部上设置有用于连通所述外段流道和所述内段流道的第三过水通道,所述阀开关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三过水通道内的第三阀开关。
第三挡水部的外侧壁与外壳的内侧壁之间密封配合,避免了外段流道和内段流道通过第三挡水部外侧壁和外壳内侧壁之间间隙产生泄露连通,使得外段流道和内段流道只能通过第三过水通道连通,从而,在第三过水通道内设置第三阀开关便可以实现开闭浓水流道。在制水状态下,第三阀开关开闭,滤芯组件进行正常制水,在不制水状态下尤其当滤芯组件从净水机拆离时,第三阀开关关闭,避免了浓水流道的水流出。
可选地,所述第三阀开关为压力阀,在制水状态下,所述第三阀开关在自所述浓水过水端输出的浓水压力的作用下开启,使得浓水通过浓水口排出,在不制水状态下,所述第三阀开关关闭使所述浓水流道自锁。
压力阀式第三阀开关,只需要在浓水压力的作用下实现开启和关闭,不需要借助外加力,充分利用了滤芯组件内的水压,而且,这样的第三阀开关还可以反馈出滤芯组件的工作状况,及时提醒用户对滤芯组件进行维护或更换滤芯组件。
可选地,所述水路转换装置上还设置有汇流腔,所述汇流腔分别与所述原水水路和所述反渗透膜的朝向所述安装头的端面连通,所述汇流腔形成所述原水流道的一部分。
汇流腔的设置使得第二过水部暴露出来,从而原水还可以通过第二过水部进入反渗透膜内,增大了原水的过水量,进而提高了滤芯组件的效率。
可选地,所述安装头上设置有通孔,所述水路转换装置还包括自所述纯水水路端部朝向所述通孔延伸的导水部,所述导水部与所述纯水水路连通,所述纯水流道和所述原水流道在所述导水部的作用下彼此分隔开。
通过设置导水部,实现了在水路转换装置上分别设置纯水流道和原水流道,避免了纯水流道和原水流道之间的串水现象。
可选地,所述导水部内设置有形成所述纯水流道一部分的第一过水通道,所述阀开关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过水通道内的第一阀开关。
在第一过水通道内设置第一阀开关,当滤芯组件拆离净水机时,第一阀开关自锁关闭纯水流道,避免了纯水流道内的水流出
可选地,所述导水部与所述通孔之间具有形成所述原水流道一部分的第二过水间隙,所述阀开关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过水间隙内的第二阀开关,所述第二阀开关受滤芯座的作用而开启所述原水流道,当所述安装头与滤芯座拆离后,所述第二阀开关复位而关闭所述原水流道。
当滤芯组件从滤芯座拆离时,第二阀开关关闭原水流道,防止原水流道内的水流出。这样的滤芯组件,第二阀开关和第一阀开关同时开启和关闭,实现了原水流道和纯水流道的同时开启和关闭。
可选地,所述第二阀开关包括第二阀芯和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阀芯呈环形并套设在所述导水部的外侧,所述第二阀芯的内侧或外侧的至少其中之一为启闭侧,所述启闭侧与相对的导水部的外壁或通孔的内壁配合以启闭所述原水流道。
这种结构的第二阀开关,充分利用了第二过水间隙的结构特征,使得第二阀开关的结构合理、容易制作,而且还可以实现启闭原水流道。
可选地,所述水路转换装置还包括第二挡水部,所述第二挡水部的外侧壁与所述外壳的内侧壁之间密封配合,所述第二挡水部上设置有形成所述原水流道一部分的第二过水通道,所述原水口通过所述第二过水间隙、所述第二过水通道与所述原水水路连通。
第二挡水部将原水流道和浓水流道隔离开,避免了原水流道和浓水流道串水。第二过水通道的设置很好地实现了原水口和原水水路的连通。
可选地,
所述中心管体包括内管体以及套设在所述内管体外侧的外管体,所述内管体的内部形成所述纯水水路,所述内管体与所述外管体之间形成所述原水水路,所述内管体的侧壁上设置穿过所述外管体侧壁并与所述纯水过水端连通的连通管,所述滤芯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反渗透滤芯的远离所述安装头的一端的端封,在所述端封的作用下,所述原水水路与所述反渗透膜的远离所述安装头的端面连通;或者,
所述中心管体包括内管体以及套设在所述内管体外侧的外管体,所述内管体的远离所述安装头的端部与所述外管体密封连接,所述内管体的内部形成所述原水水路,所述内管体与所述外管体之间形成所述纯水水路,所述外管体的管壁上设置有用于连通所述纯水水路与所述纯水过水端的过水孔,所述滤芯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反渗透滤芯的远离所述安装头的一端的端封,在所述端封的作用下,所述原水水路与所述反渗透膜的远离所述安装头的端面连通;或者,
所述中心管体内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隔水板,所述隔水板将所述中心管体的内部分割成原水水路和纯水水路,所述纯水水路的远离所述安装头的一端封闭,所述纯水水路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于连通所述纯水水路与所述纯水过水端的过水孔,所述滤芯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反渗透滤芯的远离所述安装头的一端的端封,在所述端封的作用下,所述原水水路与所述反渗透膜的远离所述安装头的端面连通。
这三种中心管体,结构合理、容易制作,不仅缩小了反渗透滤芯的体积,而且很好地将原水水路和纯水水路分离开,不会产生串水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侧流式反渗透滤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侧流式反渗透滤芯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3a为图1中第一端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b为第一端封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1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侧流式反渗透滤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侧流式反渗透滤芯组件的反渗透滤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外壳; | 11—安装头; | 12—第二端封; |
20—滤芯; | 21—纯水过水端; | 22—原水过水端; |
23—浓水过水端; | 26—中心管; | 27—反渗透膜; |
31—第一过水间隙; | 41—第二挡水部; | 42—导水部; |
43—第三挡水部; | 61—第一阀开关; | 62—第二阀开关; |
63—第三阀开关 | 70—定位环套; | 81—第一过水部; |
82—第一封闭部; | 83—第二过水部; | 84—第二封闭部; |
101—第一过水口; | 102—第二过水口; | 103—第三过水口; |
200—流道孔; | 261—内管体; | 262—外管体; |
263—连通管; | 264—纯水水路; | 265—原水水路; |
266—过水孔; | 267—隔水板; | 268—连通孔; |
411—螺纹通孔; | 412—环形筋; | 431—安装腔; |
432—围筋; | 511—第一过水通道; | 521—第二过水间隙; |
522—第二过水通道; | 523—汇流腔; | 531—外端流道; |
532—内段流道; | 533—第三过水通道; | 611—第一底座; |
612—第一阀芯; | 613—第一弹性件; | 614—凸台; |
622—第二阀芯; | 623—第三弹性件; | 100—通孔。 |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下面将通过具体的实施例,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内容。
在以下实施例中,“轴向”指的是滤芯的轴向方向,“径向”指的是滤芯的径向方向。
第一实施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侧流式反渗透滤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从图1中可以看出,该滤芯组件包括外壳10和位于外壳10内的反渗透滤芯20。外壳10的一端(在图1中为上端)形成安装头11,安装头11与净水机的滤芯座装配。安装头11上设置有纯水口101、原水口102和浓水口103。反渗透滤芯20包括中心管体26以及缠绕在中心管体26上的反渗透膜27。反渗透膜27的内侧末端形成纯水过水端21,反渗透膜27的外侧末端形成浓水过水端23,反渗透膜27的远离安装头11的端面上具有第一原水过水端221。中心管体26内设置有纯水水路264和原水水路265,纯水水路264与纯水过水端21连通,原水水路265 与第一原水过水端221连通。反渗透滤芯20的外侧面与外壳10之间具有第一过水间隙 31,反渗透滤芯20的朝向安装头11的端部上设置有水路转换装置,水路转换装置上设置有纯水流道、原水流道和浓水流道。纯水口101通过纯水流道与纯水水路264连通,原水口 102通过原水流道与原水水路265连通,浓水口103通过浓水流道、第一过水间隙31与浓水过水端23连通。纯水流道、原水流道和浓水流道中的至少一个内设置有用于开闭相应流道的阀开关,以使得相应流道在不制水状态下自锁
本实施例提出的侧流式反渗透滤芯组件,纯水流道、原水流道和浓水流道中的至少一个内设置有用于开闭相应流道的阀开关,以使得相应流道在不制水状态下自锁,从而,在更换滤芯组件的过程中,当将滤芯组件从滤芯座拆下后,阀开关自锁将相应流道关闭,避免流道内残留的水在重力作用下流出,进而可以避免流道内残留水污染橱柜、机器甚至溅到用户身上,提高了用户体验。
另外,容易理解的是,滤芯组件的浓水侧、原水侧的TDS均高于纯水侧的TDS,在不制水状态即滤芯组件闲置状态下,浓水侧、原水侧和纯水侧的TDS会相互扩散,使得浓水侧、原水侧和纯水侧的TDS趋于相同。当纯水流道、原水流道和浓水流道中均没有阀开关时,由于浓水管路、原水管路和纯水管路均与滤芯组件连通,因此,管路中的水的TDS 与滤芯组件中的TDS趋于相同,导致整个管路中TDS值升高。当再次启动净水机时,需要排出管路和滤芯组件中的所有水才能正常取用饮用水,造成水资源大量浪费。本实施例的侧流式反渗透滤芯组件,纯水流道、原水流道和浓水流道中的至少一个内设置有用于开闭相应流道的阀开关,以使得相应流道在不制水状态下自锁,从而,在净水机闲置即不制水状态下,阀开关会自锁将相应流道关闭,这样就能防止相应管路中的水与滤芯组件中的水连通,避免了滤芯组件中的高TDS水污染管路中的低TDS水,降低了被污染的水量,因此,当再次启动净水机时,就可以避免排出过多的被污染水,一方面达到了节水的目的,一方面可以方便用户快速获得优质的纯水,提高了用户满意度。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侧流式反渗透滤芯的展开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反渗透滤芯20包括中心管体26以及缠绕下中心管体26上的反渗透膜27。反渗透膜27 是由两层膜元件对象粘合形成的封闭的袋状结构。一般的,可以由两片膜元件对象粘合形成,或者由单片膜元件对折后粘结形成的封闭的袋状结构,其中,膜元件的脱盐层位于袋状反渗透膜的外表面,而反渗透滤芯则是由一片或者一片以上反渗透膜卷成。反渗透滤芯包括纯水导水层271和原水导水层272,纯水导水层271被密封于两层膜元件之间,原水导水层272与纯水导水层271间隔排布,即纯水导水层271位于袋状反渗透膜的内部,而卷膜后相邻反渗透膜的脱盐层之间的流道为原水导水层272。纯水通过膜元件进入袋状反渗透膜内,并沿着内部的纯水导水层271流动,为了提高流动效率,会在袋状膜元件内设置隔离网,以拓宽纯水导水层的间隙宽度,另一方面,原水沿着原水导水层272流动并在浓水过水端形成浓水,排出反渗透滤芯外。
结合图1和图2所示,中心管体26包括内管体261和外管体262,外管体262套设在内管体261外侧,内管体261的内部形成纯水水路264,内管体261与外管体262之间形成原水水路265。内管体261的侧壁上设置有穿过外管体262侧壁并与纯水过水端21连通的连通管263,这样就使得纯水水路264与纯水导水层271连通。
在侧流式反渗透滤芯中,为了增加原水反渗透膜中的路径以提高过滤效果,反渗透膜27的端面具有过水部和封闭部,并且封闭部位于过水部的外围。这样的结构,原水从位于中心部的过水部进入反渗透膜中,沿着原水导水层流动,并经位于反渗透膜外侧末端的浓水过水端排出浓水,这样就延长了原水的流动路径,提高了膜元件的利用率,提高了纯水出水量。
在图1中,反渗透膜27的朝向安装头11的端面上具有第二过水部83以及位于第二过水部83外围的第二封闭部84,反渗透膜27的远离安装头11的端面上具有第一过水部81以及位于第一过水部81外围的第一封闭部82。在本实施例中,反渗透滤芯的远离安装头11的一端设置有第二端封12,第二端封12的中部设置有凹槽121,从而,第二端封12的内侧底壁只能与反渗透滤芯端面的外围接触,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端封12与反渗透滤芯端面的外围密封接触,从而形成第一封闭部82,与凹槽121对应的端面部分形成第一过水部81。同时,第二端封12还将浓水过水端23与第一原水过水端221隔离开。
在图1中,凹槽121上设置有环形凸筋122,凸筋122与内管体261的侧壁密封配合,从而,在反渗透滤芯20的下端,纯水水路264和原水水路265被分隔开。原水水路 265的原水通过第一过水部81(即第一原水过水端221)进入反渗透膜27中。
图3a为图1中第一端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b为第一端封的剖面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图3a和图3b,在本实施例中,水路转换装置包括第一端封以及与第一端封连接的导水部42。第一端封包括第三挡水部43,第三挡水部43将浓水流道分割成外段流道531和内段流道532。外段流道531与浓水口103连通,内段流道532与浓水过水端23连通。第三挡水部43的外侧壁与外壳10的内侧壁之间密封配合,第三挡水部43上设置有第三过水通道533,第三过水通道533形成浓水流道的一部分,外段流道531和内段流道532通过第三过水通道533连通,阀开关包括设置在第三过水通道533内的第三阀开关63。
第三挡水部43的外侧壁与外壳10的内侧壁之间密封配合,避免了外段流道531和内段流道532通过第三挡水部外侧壁和外壳内侧壁之间间隙产生泄露连通,使得外段流道531和内段流道532只能通过第三过水通道533连通,从而,在第三过水通道533内设置第三阀开关63便可以实现开闭浓水流道。从而,在制水状态下,第三阀开关63开闭,滤芯组件进行正常制水,在不制水状态下尤其当滤芯组件从净水机拆离时,第三阀开关63关闭,避免了浓水流道的水流出。
第三挡水部43的外侧壁与外壳10的内侧壁之间密封配合,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三挡水部43的外侧壁上设置周向凹槽,凹槽内设置密封件,在密封件的密封作用下,实现第三挡水部的外侧壁与外壳10内侧壁之间的密封配合。容易理解的是,也可以将凹槽沿外壳的内侧壁设置,并在凹槽内设置密封件,同样可以实现挡水部的外侧壁与外壳的内侧壁之间的密封配合。
从图1中还可以看出,第三挡水部43的朝向反渗透滤芯的一端设置有向外延伸的围筋432,围筋432与反渗透滤芯27的朝向安装头的一端的端面的外围形成密封配合,从而形成第二封闭部84。同时,围筋432与反渗透滤芯上端面的密封配合使得浓水流道和原水水路被分隔开。
从图1和图3b中还可以看出,第三挡水部43的中部设置有安装腔431,内管体261的上端嵌设在安装腔431内并与安装腔431密封配合,从而,在反渗透滤芯20的上端,纯水水路264和原水水路265被分隔开。
图4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阀开关63为压力阀,第三阀开关63包括第三侧壁631以及固定在第三侧壁631上端的第三底座634,第三侧壁631内设置有第三阀芯632,第三阀芯632与第三底座634之间设置有第三弹性件 633。第三侧壁631的外表面与第三过水通道533之间密封配合。在不制水状态下,在第三弹性件633作用下,第三阀芯632与第三侧壁631的内表面之间形成密封抵接,使得第三阀开关63处于关闭状态,将浓水流道关闭,如图4所示状态。在制水状态下,浓水过水端23 流出的浓水通过内段流道532作用在第三阀芯632上,使得第三弹性件633被压缩,使得第三阀芯632开启,从而在第三阀芯632与第三侧壁631的内表面之间形成过水间隙,这样就打开了第三阀开关63。在第三阀开关63的打开状态下,内段流道532的浓水通过第三阀开关63流到外段流道531内,进而,浓水可以通过浓水口103排出,实现了开启浓水流道。
这样的第三阀开关,只需要在浓水压力的作用下实现开启和关闭,不需要借助外加力,充分利用了滤芯组件内的水压,而且,这样的第三阀开关还可以反馈出滤芯组件的工作状况,例如,在制水状态下,如果浓水口103可以正常排出浓水,则表示滤芯组件工作状况良好,如果浓水口103排出的浓水量不正常,则表示滤芯组件内部出现问题,需要对滤芯组件进行维护或更换滤芯组件。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阀开关的开启压力为1.5kg~2.5kg。在净水机工作时,在增压泵的作用下,浓水过水端的压力会达到4kg以上,从而浓水顶开第三阀开关,使得浓水通过第三阀开关排出。当安装头拆离滤芯座时,浓水过水端压力减小至开启压力之下,第三阀开关在第三弹性体的作用下复位,关闭浓水流道,避免浓水流道内的水流出。
图5为图1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结合图1和图4,安装头11上设置有通孔 100,水路转换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第一端封上的导水部42,导水部42自纯水水路264的端部朝向通孔100延伸并穿过通孔100。导水部42与纯水水路264连通。纯水流道位于导水部42的内部,原水流道位于导水部42的外侧,因此,纯水流道和原水流道在导水部42的作用下彼此分隔开。从图5中还可以看出,安装头11上还设置有与通孔100不连通的流道孔200,流道孔200形成浓水流道的一部分,流道孔200的上端构成浓水口103。
通过设置导水部,实现了在水路转换装置上分别设置纯水流道和原水流道,避免了纯水流道和原水流道之间的串水现象。
如图5所示,导水部42内设置有第一过水流道511,第一过水流道511与纯水水路264连通,第一过水流道511形成纯水流道的一部分。第一过水流道511沿轴向贯穿导水部42,从而,在第一过水流道511的外端部形成纯水口101。当滤芯组件拆离净水机时,为了避免纯水流道内的水流出,阀开关还包括设置在第一过水流道511内的第一阀开关6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阀开关61设置在第一过水流道511的外端部。从而,当滤芯组件从滤芯座分离后,第一阀开关61自锁,避免纯水流道内的水从滤芯组件中流出。
如图5所示,第一阀开关61可以开启或关闭第一流道。第一阀开关61包括第一底座611、第一阀芯612和第一弹性件613。第一底座611嵌设在第一过水通道511的端部,浓水口101形成在第一底座611上。第一过水通道511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凸台614,第一阀芯612设置在凸台614与第一底座611之间,第一弹性件613设置在凸台614与第一阀芯 612之间。当滤芯组件拆离滤芯座时,在第一弹性件613的作用下,第一阀芯612的外侧面与浓水口101的内侧面密封配合,关闭第一阀开关61,从而关闭浓水流道。当滤芯组件安装到滤芯座上时,在滤芯座的作用下,第一阀芯612压缩第一弹性件613,使得第一阀芯 612与浓水口101之间形成过水间隙,打开第一阀开关61,从而开启纯水流道。容易理解的是,也可以将第一阀开关设置为与第三阀开关63结构相同的阀开关,同样可以达到开闭浓水流道的作用。
如图5所示,导水部42伸入通孔100内,导水部42与通孔100之间具有第二过水间隙521,第二过水间隙521形成原水流道的一部分。第二过水间隙521的外端形成原水口 102。在本实施例中,阀开关还包括设置在第二过水间隙521内的第二阀开关62。第二阀开关62可以用于启闭原水流道,当安装头11安装到滤芯座上时,第二阀开关62受滤芯座的作用而开启原水流道,当安装头11与滤芯座拆离后,第二阀开关62复位而关闭原水流道。从而,当滤芯组件从滤芯座拆离时,第二阀开关62关闭原水流道,防止原水流道内的水流出。这样的滤芯组件,第二阀开关和第一阀开关同时开启和关闭,实现了原水流道和纯水流道的同时开启和关闭。
如图5所示,第二阀开关62包括第二阀芯622和第二弹性件623。第二阀芯622呈环状并套设在导水部42的外侧,第二阀芯622的内侧或外侧的至少其中之一为启闭侧,启闭侧与相对的导水部42的外壁或通孔100的内壁配合以启闭第二流道。这种结构的第二阀开关62,充分利用了第二过水间隙521的结构特征,使得第二阀开关62的结构合理、容易制作,而且还可以实现启闭原水流道。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阀芯622的内环壁构成启闭侧。内环壁上设置有沿第二阀芯轴向延伸的过水槽。当滤芯组件拆离滤芯座时,在第二弹性件623的作用下,启闭侧的端部与相对的导水部42的外壁密封配合而关闭原水流道;当滤芯组件安装到滤芯座上时,在滤芯座的作用下,第二阀芯632压缩第二弹性件623,启闭侧的端部与相对的导水部42的外壁形成过水间隙,过水间隙通过过水槽连通而使得原水流道导通,从而开启了原水流道,图5 示出了第二阀开关62开启原水流道的状态示意图。
如图1和图5所示,第一端封还包括第二挡水部41,第二挡水部41设置在第三挡水部43与安装头11之间,第二挡水部41的外侧壁与通孔100的内侧壁之间密封配合。从而,第二挡水部可以将原水流道和浓水流道隔离开。第二挡水部41上设置有第二过水通道 522,第二过水通道522形成原水流道的一部分。原水口102通过第二过水间隙521、第二过水通道522与原水水路265连通。通过在第二挡水部41上设置第二过水通道522,实现了原水口102与原水水路的连通。
在采用侧流式反渗透滤芯时,如果原水只从第一原水过水端221进入反渗透膜中,势必导致原水过水量太小,进而影响了可获得的纯水量,降低了净水机的效率,为了进一步提高净水机的效率,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b所示,第三挡水部43上设置有汇流腔 523,汇流腔523与第三过水通道533不连通,汇流腔523与原水水路265连通,并且汇流腔523与反渗透膜27的朝向安装头11的端面连通,进而,第二过水部83通过汇流腔523 暴露出来,从而,原水口102通过原水流道便可以与汇流腔523连通。在本实施例中,汇流腔523的上下两侧分别与第二过水通道522和原水流道265连通,因此,来自原水口102的原水通过第二过水间隙52、第二过水通道522后在汇流腔523汇流,一部分原水通过第二过水部83进入反渗透膜内,一部分原水流经原水水路通过第一原水过水端221进入反渗透膜内,从而增大了原水的过水量,提高了净水机的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第二阀开关的装配,导水部42与第一端封为两个可拆卸连接的零件,如图1所示,具体地,第二挡水部41上设置有螺纹通孔411,导水部42的底端设置有外螺纹,导水部42和第二挡水部41通过螺纹连接。当然,为了保证纯水流道和原水流道的隔离,导水部42与第二挡水部41要密封配合。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挡水部41的上端面上沿螺纹通孔411的周向设置有环形筋412,当导水部42与第二挡水部41连接后,导水部42的外侧面与环形筋412的内侧面形成密封配合,如图5所示。
如图1所示。当反渗透滤芯装配到外壳10内后,为了防止第一过水间隙31引起反渗透滤芯不稳定,在本实施例中,反渗透滤芯的外侧壁与外壳的内侧壁之间设置有定位环套70,从而,更好地限定了反渗透滤芯的径向位置,提高了反渗透滤芯在外壳内的稳定性。
第二实施例: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侧流式反渗透滤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中心管体包括内管体261以及套设在内管体261外侧的外管体262,内管体261的远离安装头11的端部与外管体262密封连接,内管体261的内部形成原水水路265,内管体261与外管体262之间形成纯水水路264。外管体262的管壁上设置有过水孔266,过水孔266用于连通纯水水路264和纯水过水端21。
在本实施例中,反渗透滤芯的远离安装头的一端设置有第二端封12,第二端封12的中部设置有凹槽121,从而,第二端封12的内侧底壁只能与反渗透滤芯端面的外围接触,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端封12与反渗透滤芯的下端面的外围密封接触,从而形成第一封闭部82,与凹槽121对应的端面部分形成第一过水部81。由于内管体261的底端与外管体262 密封连接,从而,原水水路265的原水可以直接流经凹槽121后,通过第一过水部81进入反渗透膜27内。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挡水部43上不再设置有汇流腔,第二过水通道522同时贯穿第二挡水部41和第三挡水部43,以使得第二过水间隙521通过第二过水通道522与纯水水路264连通,反渗透膜27的上端面完全被第一端封封闭。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实施例中的原水口102用作本实施例中的纯水口,第一实施例中的纯水口101用作本实施例中的原水口。
本实施例中的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第三实施例: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侧流式反渗透滤芯组件的反渗透滤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中心管体26内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隔水板267,隔水板267将中心管体26的内部分割成原水水路265和纯水水路264,纯水水路 264的远离安装头的一端封闭。纯水水路264的侧壁上设置有过水孔266,过水孔266用于连通纯水水路264和纯水过水端21。
如图7所示,原水水路265的朝向安装头的一端封闭,从而,原水水路与纯水流道被分隔开。原水水路265的侧壁上设置有连通孔268,原水水路265通过连通孔268与汇流腔连通,从而,汇流腔的原水可以流入原水水路265中。
在本实施例中,反渗透滤芯的远离安装头的一端设置有第二端封12,第二端封12的中部设置有凹槽121,从而,第二端封12的内侧底壁只能与反渗透滤芯端面的外围接触,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端封12与反渗透滤芯的下端面的外围密封接触,从而形成第一封闭部82,与凹槽121对应的端面部分形成第一过水部81。由于纯水水路264的底端封闭,从而,原水水路265的原水可以直接流经凹槽121后,通过第一过水部81进入反渗透膜27 内。
本实施例中的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虽然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仅为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及细节上进行任何的修改与变化,在不影响具体应用的前提下,可以对本实用新型揭露的特征相互结合,但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侧流式反渗透滤芯组件,包括外壳和位于外壳内的反渗透滤芯,所述外壳的一端形成与滤芯座装配的安装头,所述安装头上设置有原水口、纯水口和浓水口,所述反渗透滤芯包括中心管体以及缠绕在所述中心管体上的反渗透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渗透膜的内侧末端形成纯水过水端,所述反渗透膜的外侧末端形成浓水过水端,所述中心管体内设置有纯水水路和原水水路,所述纯水水路与所述纯水过水端连通,所述原水水路与所述反渗透膜的远离所述安装头的端面连通,所述反渗透滤芯的外侧面与所述外壳之间具有第一过水间隙,所述反渗透滤芯的朝向所述安装头的端部上设置有水路转换装置,所述水路转换装置上设置有纯水流道、原水流道和浓水流道,所述纯水口通过所述纯水流道与所述纯水水路连通,所述原水口通过所述原水流道与原水水路连通,所述浓水口通过所述浓水流道、第一过水间隙与所述浓水过水端连通,所述纯水流道、原水流道和浓水流道中的至少一个内设置有用于开闭相应流道的阀开关,以使得相应流道在不制水状态下自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路转换装置包括将所述浓水流道分割成外段流道和内段流道的第三挡水部,所述第三挡水部的外侧壁与所述外壳的内侧壁之间密封配合,所述第三挡水部上设置有用于连通所述外段流道和所述内段流道的第三过水通道,所述阀开关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三过水通道内的第三阀开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阀开关为压力阀,在制水状态下,所述第三阀开关在自所述浓水过水端输出的浓水压力的作用下开启,使得浓水通过浓水口排出,在不制水状态下,所述第三阀开关关闭使所述浓水流道自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路转换装置上还设置有汇流腔,所述汇流腔分别与所述原水水路和所述反渗透膜的朝向所述安装头的端面连通,所述汇流腔形成所述原水流道的一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头上设置有通孔,所述水路转换装置还包括自所述纯水水路端部朝向所述通孔延伸的导水部,所述导水部与所述纯水水路连通,所述纯水流道和所述原水流道在所述导水部的作用下彼此分隔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部内设置有形成所述纯水流道一部分的第一过水通道,所述阀开关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过水通道内的第一阀开关。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部与所述通孔之间具有形成所述原水流道一部分的第二过水间隙,所述阀开关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过水间隙内的第二阀开关,所述第二阀开关受滤芯座的作用而开启所述原水流道,当所述安装头与滤芯座拆离后,所述第二阀开关复位而关闭所述原水流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阀开关包括第二阀芯和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阀芯呈环形并套设在所述导水部的外侧,所述第二阀芯的内侧或外侧的至少其中之一为启闭侧,所述启闭侧与相对的导水部的外壁或通孔的内壁配合以启闭所述原水流道。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路转换装置还包括第二挡水部,所述第二挡水部的外侧壁与所述外壳的内侧壁之间密封配合,所述第二挡水部上设置有形成所述原水流道一部分的第二过水通道,所述原水口通过所述第二过水间隙、所述第二过水通道与所述原水水路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心管体包括内管体以及套设在所述内管体外侧的外管体,所述内管体的内部形成所述纯水水路,所述内管体与所述外管体之间形成所述原水水路,所述内管体的侧壁上设置穿过所述外管体侧壁并与所述纯水过水端连通的连通管,所述滤芯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反渗透滤芯的远离所述安装头的一端的端封,在所述端封的作用下,所述原水水路与所述反渗透膜的远离所述安装头的端面连通;或者,
所述中心管体包括内管体以及套设在所述内管体外侧的外管体,所述内管体的远离所述安装头的端部与所述外管体密封连接,所述内管体的内部形成所述原水水路,所述内管体与所述外管体之间形成所述纯水水路,所述外管体的管壁上设置有用于连通所述纯水水路与所述纯水过水端的过水孔,所述滤芯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反渗透滤芯的远离所述安装头的一端的端封,在所述端封的作用下,所述原水水路与所述反渗透膜的远离所述安装头的端面连通;或者,
所述中心管体内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隔水板,所述隔水板将所述中心管体的内部分割成原水水路和纯水水路,所述纯水水路的远离所述安装头的一端封闭,所述纯水水路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于连通所述纯水水路与所述纯水过水端的过水孔,所述滤芯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反渗透滤芯的远离所述安装头的一端的端封,在所述端封的作用下,所述原水水路与所述反渗透膜的远离所述安装头的端面连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260327.2U CN209438389U (zh) | 2018-08-06 | 2018-08-06 | 侧流式反渗透滤芯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260327.2U CN209438389U (zh) | 2018-08-06 | 2018-08-06 | 侧流式反渗透滤芯组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438389U true CN209438389U (zh) | 2019-09-27 |
Family
ID=680084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260327.2U Active CN209438389U (zh) | 2018-08-06 | 2018-08-06 | 侧流式反渗透滤芯组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438389U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898670A (zh) * | 2019-12-06 | 2020-03-24 | 九牧厨卫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过滤装置和过滤系统 |
CN112933974A (zh) * | 2020-12-31 | 2021-06-11 | 广东水护盾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净水机的节流装置及净水机 |
CN113307404A (zh) * | 2021-06-01 | 2021-08-27 | 佛山市顺德区阿波罗环保器材有限公司 | 过滤组件和具有其的净水设备 |
CN115888395A (zh) * | 2022-08-31 | 2023-04-04 | 广东领尚净水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净水水路系统及滤芯结构 |
-
2018
- 2018-08-06 CN CN201821260327.2U patent/CN209438389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898670A (zh) * | 2019-12-06 | 2020-03-24 | 九牧厨卫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过滤装置和过滤系统 |
CN112933974A (zh) * | 2020-12-31 | 2021-06-11 | 广东水护盾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净水机的节流装置及净水机 |
CN113307404A (zh) * | 2021-06-01 | 2021-08-27 | 佛山市顺德区阿波罗环保器材有限公司 | 过滤组件和具有其的净水设备 |
CN113307404B (zh) * | 2021-06-01 | 2022-09-02 | 佛山市顺德区阿波罗环保器材有限公司 | 过滤组件和具有其的净水设备 |
CN115888395A (zh) * | 2022-08-31 | 2023-04-04 | 广东领尚净水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净水水路系统及滤芯结构 |
CN115888395B (zh) * | 2022-08-31 | 2023-12-12 | 广东领尚净水科技有限公司 | 滤芯结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9438389U (zh) | 侧流式反渗透滤芯组件 | |
WO2018161441A1 (zh) | 净水系统 | |
CN209307045U (zh) | 复合滤芯组件 | |
CN209352650U (zh) | 复合滤芯组件 | |
CN110898671B (zh) | 一种过滤装置和过滤系统 | |
CN108569784B (zh) | 净水系统 | |
CN111807538A (zh) | 净水机系统 | |
CN216737790U (zh) | 一种净水器水路结构 | |
US20200038809A1 (en) | Composite filter cartridge, composite filter cartridge assembly and water purification system | |
CN209291985U (zh) | 一种净水机滤芯组件 | |
CN208038156U (zh) | 反渗透净水机 | |
CN209762325U (zh) | 一种使用超滤炭纤维复合滤芯的水龙头 | |
CN108569787B (zh) | 复合滤芯、复合滤芯组件及净水系统 | |
US10370268B2 (en) | Water purification system | |
CN213416443U (zh) | 防堵自动断水一体式净水器 | |
CN214611834U (zh) | 净水器 | |
CN202671311U (zh) | 一种无废水双水机 | |
CN209872574U (zh) | 一种纯水废水共用一管的水路板结构 | |
CN210855528U (zh) | 一种复合式滤芯总成 | |
CN111115879B (zh) | 净水系统 | |
CN111115882B (zh) | 复合滤芯和具有其的水处理装置 | |
CN209438388U (zh) | 一种侧流式反渗透滤芯组件 | |
CN104556305A (zh) | 纯水机用过滤组件 | |
CN214457025U (zh) | 双出水的净水器控流底座 | |
CN112624366B (zh) | 双出水的筒型一体式净水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531 Address after: Building 2, No. 52, 22nd Street, Baiyang Street, Qiantang New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0000 Patentee after: Hangzhou Jiuchuang Home Appliances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999, Mei Li Road, Huaiyin District, Ji'nan, Shandong Patentee before: JOYOUNG Co.,Ltd.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