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391654U - 一种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391654U
CN209391654U CN201821206857.9U CN201821206857U CN209391654U CN 209391654 U CN209391654 U CN 209391654U CN 201821206857 U CN201821206857 U CN 201821206857U CN 209391654 U CN209391654 U CN 2093916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an
side wall
cooking apparatus
insulation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20685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旭光
王本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20685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3916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3916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3916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其包括内锅、保温罩及线圈盘组件,该内锅位于该保温罩内,该线圈盘组件组件位于所述内锅底部及所述保温罩底部之间,所述保温罩包括侧壁以及位于底部的支撑平台,所述支撑平台支撑该线圈盘组件组件,该支撑平台呈环形,设有沿该环形方向间隔设置的若干沉台及位于相邻沉台之间的若干凸台。当线圈盘组件承受压力时,压力传递至该保温罩,保温罩通过凸台传递与两侧沉台,将力进行了分解。该设计能够提高该保温罩的承压能力。

Description

一种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常见的烹饪器具包括锅盖及锅体,所述锅体包括内锅、保温罩及外壳,内锅容纳在该保温罩内,该保温罩位于该外壳内,所述内锅与锅盖之间形成烹饪腔,内锅底部与保温罩底部之间设有加热元件,以对内锅加热。越来越多的烹饪器具采用电磁线圈盘组件作为加热元件。电磁加热有很多好处,例如线圈本身基本不会产生热量,加热部分采用环形电缆结构,电缆本身不会产生热量,并可承受500℃以上高温,使用寿命高达10年。电磁加热的平均预热时间比电阻圈加热方式缩短60%以上,同时热效率高达90%以上,在同等条件下比电阻圈加热节电30%—80%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因为上述原因,电磁线圈盘组件越来越多的用在了各种烹饪器具中。通常该线圈盘组件的底壁支撑在该保温罩上,因此保温罩多采用强度高的金属材质,但是多为环形平面结构,承压能力有限。
因此,确有必要对现有的烹饪器具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其具有承压能力良好的保温罩。
具体地,本申请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烹饪器具,其包括内锅、保温罩及线圈盘组件,该内锅位于该保温罩内,该线圈盘组件位于所述内锅底部及所述保温罩底部之间,所述保温罩包括侧壁以及位于底部的支撑平台,所述支撑平台支撑该线圈盘组件,该支撑平台呈环形,设有沿该环形方向间隔设置的若干沉台及位于相邻沉台之间的若干凸台。当线圈盘组件承受压力时,压力传递至该保温罩,保温罩通过凸台传递与两侧沉台,将力进行了分解。该设计能够提高该保温罩的承压能力。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沉台为间隔60度设置。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保温罩的侧壁上还设有环形分布的若干导风孔。所述导风孔供该线圈盘组件所散发的热量向外流出,可形成对流,提升散热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其中一凸台设有缺口。该缺口用于使降温气流进入该保温罩内。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该烹饪器具还包括电源板、风扇及风扇支架,该电源板位于所述保温罩的侧壁外侧,所述风扇设置在该电源板的下方,所述风扇支架位于该风扇及电源板之间,所述风扇支架设有将该风扇吹出的气流朝向所述线圈盘组件引导的第一导风通道,以及朝向所述电源板引导的第二导风通道;前述缺口与所述第一导风通道对应,降温气流自该第一导风通道穿过该缺口进入该保温罩内对所述线圈盘组件进行散热。集中散热,提升散热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风扇支架设有一框口,该框口包括四个侧壁及顶壁,所述风扇固定在该框口内,所述侧壁位于所述风扇的四周,所述顶壁位于该风扇上侧,所述第一导风通道及第二导风通道分别位于所述顶壁的内、外两侧;所述风扇设有一侧向开口,降温气流侧向穿过该开口进入前述第一导风通道。风扇通过该开口,使气流集中侧向向内流动,为位于该风扇内侧上方的线圈盘组件提供更好的散热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侧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以及连接该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的第三及第四侧壁,所述顶壁在其内外两侧分别形成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所述第一侧壁还设有第三通孔,该第三通孔该第一通孔连通,共同形成第一进风口,第二通孔形成第二进风口;所述风扇支架的第三通孔与该风扇的开口对应设置。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该风扇支架还设有一导向板,该导向板自该第一侧壁的底边缘向外并向上倾斜延伸,第三及第四侧壁向内侧继续延伸,并与所述导向板的两侧边缘连接。该导向板能够将气流向内并向上朝向线圈盘组件引导。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导向板、第三及第四侧壁形成所述第一导风通道,该第一导风通道以所述第一进风口为入口;所述第二侧壁、第三及第四侧壁进一步向上延伸形成所述第二导风通道,该第二导风通道以所述第二进风口为入口。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该烹饪器具还设有容纳该保温罩的外壳,所述外壳包括煲体及底座,所述风扇呈水平设置在该底座底壁上侧,该底壁设有位于该风扇正下方的进风孔以及位于另一侧的出风孔。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剖面图。
图2为图1所示烹饪器具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3为图1所示烹饪器具的风扇的立体图。
图4为图1所示烹饪器具的风扇支架的立体图。
图5为图1所示烹饪器具的保温罩的立体图。
图6为图1所示烹饪器具的锅体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保温罩1、支撑平台11、窗口12、缺口14、导风孔15、沉台16、凸台 17、煲体2、底座3、底壁30、进风孔31、出风孔32、内锅4,线圈盘组件 5、支撑环51、线圈盘52、绕线架53、电源板6、配合孔61、定位凸块62、风扇7、外框70、风扇主体72、开口73、螺丝孔74、风扇支架8、框口80、侧壁81、顶壁82、第一侧壁811、第二侧壁812、第三及第四侧壁813、定位块817、第一通孔821、第二通孔822、第三通孔815、第一导风通道826、第二导风通道827、螺丝孔828、导向板84、边缘840、卡扣臂86。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装置、系统、设备和方法的例子。
参考图1及图2所示,本申请的烹饪器具包括锅盖及锅体,所述锅体包括保温罩1、煲体2、底座3及内锅4,该内锅4容纳在该保温罩1内,所述煲体2与所述底座3共同形成外壳,该保温罩1位于该外壳内。所述烹饪器具还设有位于该内锅4底部及该保温罩1底部之间的线圈盘组件5,用于对该内锅4进行加热。所述内锅4与所述锅盖之间形成烹饪腔,该烹饪器具在本实施例中为电压力锅,所述锅盖与所述保温罩1之间设有相互转动卡扣的锅牙结构,工作时该烹饪腔形成密封腔以进行压力烹饪。
该烹饪器具还包括电源板6、风扇7及风扇支架8。所述电源板6上安装有多个电器元件。该电源板6竖向固定在所述煲体2的内侧壁内侧,位于该外壳与该保温罩1的侧壁之间。所述风扇7位于电源板6下方,所述风扇支架8位于所述风扇7及所述电源板6上下之间,并固定在该电源板6底侧,用以引导该风扇7吹进来的气流。
所述风扇7呈水平设置在底座3内侧,吸风面面向所述底座3的底壁30 设置,该底壁30上对应该风扇7设有进风孔31,外界的冷空气在该风扇7 的吸力作用下自该进风孔31进入,然后借助该风扇支架8的引导,气流分成两路,分别朝向前述线圈盘组件5及电源板6处流动,最后由设置在该底座 3的底壁30另一侧的出风孔32排出,该风扇支架8能够将降温气流集中朝向该线圈盘组件5及电源板6方向流动,提高散热效率。在本实施方式中,该风扇7位于该电源板6的正下方,以缩短气流路径,更好的对该电源板6 进行降温。
请结合图3及图4所示,该风扇支架8设有一框口80,该框口80大致呈矩形,包括四个侧壁81及顶壁82。所述顶壁82与所述四个侧壁81的顶部均相互连接,可提升该风扇支架的整体强度。
所述框口80的侧壁8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811及第二侧壁812,以及连接该第一侧壁811及第二侧壁812的第三及第四侧壁813。其中第一侧壁811位于内侧,靠近该线圈盘组件5;第二侧壁812位于外侧,靠近所述电源板6设置。所述顶壁82在其内外两侧分别形成第一通孔821及第二通孔822,所述第一侧壁811对应该第一通孔821形成第三通孔815。该第三通孔815与该第一通孔821连通,共同形成第一进风口。第二通孔822形成第二进风口。
所述第一侧壁811、第三及第四侧壁813及所述顶壁82内侧缘围成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二侧壁812、第三及第四侧壁813及所述顶壁82外侧缘围成在所述第二进风口。所述风扇7吸入的气流从该第一及第二进风口进入该烹饪器具的内部。所述第一通孔822的长度为56至62mm,宽度为12至 18mm。所述顶壁82的面积为所述第一通孔821面积的二分之一以上,以遮挡中部的较多气流,使气流更集中的向两侧流动。
该风扇支架8还设有一导向板84,该导向板84自该第一侧壁811的底边缘向该烹饪器具内侧并向上倾斜延伸。该导向板84位于所述第一通孔821 的旁侧,所述导向板的长度为43至49mm。第三及第四侧壁813向内侧继续延伸,并与所述导向板84的两侧边缘840连接。参考图6所示,所述导向板 84及第三及第四侧壁813形成第一导风通道826,该第一导风通道826以第一进风口为入口。该导向板84是斜向向内并向上设置,能够将气流向上并向内引导,为所述线圈盘组件5散热。所述第二侧壁812、第三及第四侧壁813 进一步向上延伸形成第二导风通道827,第二导风通道827以所述第二进风口为入口,引导气流向上延伸,为位于该第二导风通道827上方的所述电源板6提供散热。
结合图2所示,所述风扇支架8通过螺丝固定至所述电源板6上,所述电源板6的底部设有配合孔61,所述风扇支架8的顶壁82上设有螺丝孔828,螺丝穿过螺丝孔828固定至所述电源板6的配合孔61上,以将该风扇支架8 固定至所述电源板6上。其中,该电源板6的底部还设有两个定位凸块62,这两个定位凸块62分别抵靠或贴合该所述风扇支架8的第三及第四侧壁813 外侧面,该风扇支架8的第三及第四侧壁813还设有向外凸出的定位块817,该定位块817位于该定位凸块62的外侧。组装时,将该风扇支架8放入前述两定位凸块62之间,并使所述定位块817向内抵靠该定位凸块62,实现预定位,然后再用螺丝固定。
参考图2及图4所示,所述风扇7包括外框70及位于该外框70内的风扇主体72。该外框70上下开口,下侧吸风面,上侧为出风面,所述外框70 位于内侧的框体71设有一开口73。该开口73形成在该框体71的上边缘,呈U型缺口状,向上贯穿该框体71。
该风扇7整体收容在前述风扇支架8的框口中,所述风扇支架8的侧壁 81位于所述风扇7的外框70的四周,所述顶壁82位于该风扇7的上侧。所述该风扇7的外框70的角落处设有螺丝孔74,通过螺丝穿过该螺丝孔74将该风扇7固定至所述风扇支架8的所述顶壁82上。该风扇支架8还设有一卡扣臂86,用于卡扣该风扇7外框70的下表面。该风扇7固定至该风扇支架8 上之后,前述开口73与所述第一侧壁811的第三通孔815对应。
该风扇7吹出来的侧向气流可以通过该开口73、前述第三通孔815(也可以说是第二进风口),进入该第一导风通道826内,再继续向上朝向前述线圈盘组件5吹过去。该风扇7增加该侧向设置的开口73,可以使用气流集中向内侧向流动,能够吹得更远,提高了对所述线圈盘组件5的散热效率。
参考图5所示,所述保温罩1为底面朝上的观察角度,所述保温罩1包括侧壁10以及底部的支撑平台11,该支撑平台11大致呈环形,中心设有窗口12。该支撑平台11设有一缺口14,该缺口14与前述第一导风通道826 对应,前述风扇支架8的导向板84位于该缺口14的正下方,将降温气流通过缺口14引入该保温罩1内,为位于所述内锅4底部的所述线圈盘组件5进行降温。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所述导向板84引入该缺口14内。
所述保温罩1的侧壁10还设有若干导风孔15。该导风孔15的位置靠近所述支撑平台11,位于所述内锅1底壁的下方,更接近该线圈盘组件5。所述导风孔15环形均匀分布在该侧壁上。由缺口14进入该保温罩1内的降温气流吸收来自该线圈盘组件5的热量后由所述保温罩1的窗口12及所述导风孔15离开该保温罩1,然后从前述底座3的出风孔32出去。在该保温罩1 四周环形排布所述导风孔15,使降温气流通过该导风孔15排出,使其产生对流,降温效果更好。
结合图6所示,所述风扇7吸进的冷气流由于所述顶壁82的阻挡,一部分从第二进风口经过第二导风通道827吹向位于该风扇7上侧的所述电源板 6;另一部分从第一进风口经过第一导风通道826,吹向位于该风扇7斜上方的所述线圈盘组件5;借助该风扇支架8的导引,使降温气流通过2条路径分别对该电源板6及线圈盘组件5进行有效的降温散热处理。
请参考图5所示,因为前述缺口14降低了前述支撑平台11的强度,为了提高该支撑平台11的强度,本申请将该支撑平台11形成有沿该环形方向分别间隔设置凹凸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每60度设置一向下凸出的沉台16,一共设置了5处沉台,相邻两沉台16之间的部分为凸台17。所述缺口14设置在一凸台17上。
参考图1所示,所述线圈盘组件包括支撑环51、线圈盘52、绕线架53 以及线圈,该线圈固定在该绕线架53上,该绕线架53设置在该线圈盘52 底侧。所述支撑环51固定至该线圈盘52上并向上支撑该内锅1,整个线圈盘组件5通过线圈盘52的底壁抵接在该保温罩1的支撑平台11的凸台17 上表面,并通过螺丝将该线圈盘52固定至该支撑平台11上。
因为保温罩1由金属材料制成,强度较高,能够承受较大的压力。当线圈盘组件5承受压力时,压力传递至该保温罩1,保温罩1通过凸台传递与两侧沉台,将力进行了分解。该设计能够提高该保温罩1的承压能力,提高该保温罩1的安全性能。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烹饪器具,其包括内锅、保温罩及线圈盘组件,该内锅位于该保温罩内,该线圈盘组件位于所述内锅底部及所述保温罩底部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罩包括侧壁以及位于底部的支撑平台,所述支撑平台支撑该线圈盘组件,该支撑平台呈环形,设有沿该环形方向间隔设置的若干沉台及位于相邻沉台之间的若干凸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沉台为间隔60度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罩的侧壁上还设有环形分布的若干导风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其中一凸台设有缺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该烹饪器具还包括电源板、风扇及风扇支架,该电源板位于所述保温罩的侧壁外侧,所述风扇设置在该电源板的下方,所述风扇支架位于该风扇及电源板之间,所述风扇支架设有将该风扇吹出的气流朝向所述线圈盘组件引导的第一导风通道,以及朝向所述电源板引导的第二导风通道;前述缺口与所述第一导风通道对应,降温气流自该第一导风通道穿过该缺口进入该保温罩内对所述线圈盘组件进行散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支架设有一框口,该框口包括四个侧壁及顶壁,所述风扇固定在该框口内,所述侧壁位于所述风扇的四周,所述顶壁位于该风扇上侧,所述第一导风通道及第二导风通道分别位于所述顶壁的内、外两侧;所述风扇设有一侧向开口,降温气流侧向穿过该开口进入前述第一导风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以及连接该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的第三及第四侧壁,所述顶壁在其内外两侧分别形成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所述第一侧壁还设有第三通孔,该第三通孔该第一通孔连通,共同形成第一进风口,第二通孔形成第二进风口;所述风扇支架的第三通孔与该风扇的开口对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该风扇支架还设有一导向板,该导向板自该第一侧壁的底边缘向外并向上倾斜延伸,第三及第四侧壁向内侧继续延伸,并与所述导向板的两侧边缘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板、第三及第四侧壁形成所述第一导风通道,该第一导风通道以所述第一进风口为入口;所述第二侧壁、第三及第四侧壁进一步向上延伸形成所述第二导风通道,该第二导风通道以所述第二进风口为入口。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该烹饪器具还设有容纳该保温罩的外壳,所述外壳包括煲体及底座,所述风扇呈水平设置在该底座底壁上侧,该底壁设有位于该风扇正下方的进风孔以及位于另一侧的出风孔。
CN201821206857.9U 2018-07-27 2018-07-27 一种烹饪器具 Active CN2093916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206857.9U CN209391654U (zh) 2018-07-27 2018-07-27 一种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206857.9U CN209391654U (zh) 2018-07-27 2018-07-27 一种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391654U true CN209391654U (zh) 2019-09-17

Family

ID=678777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206857.9U Active CN209391654U (zh) 2018-07-27 2018-07-27 一种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39165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8171720A (ja) 加熱調理器
KR100613510B1 (ko) 조리기구의 냉각구조
CN109259615A (zh) 一种冷风循环空气炸锅
CN109419317B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18105648U (zh) 一种空气炸锅的散热结构
CN110754931B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09090969U (zh) 一种冷风循环空气炸锅
CN209391708U (zh) 一种烹饪器具及其风扇支架
CN220192746U (zh) 烹饪设备
CN209391654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11270189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食物处理机
CN209074237U (zh) 一种烹饪器具及其散热组件
CN209074250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112741489A (zh) 烹饪器具
CA2674935A1 (en) A ventilation hooded microwave oven and cooling system for the same
CN115137235A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110887095B (zh) 吸油烟机
CN210399025U (zh) 一种带有烹饪装置的集成灶
CN215226844U (zh) 烹饪器具的锅体组件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KR100697009B1 (ko) 조리기구의 냉각구조
CN210697154U (zh) 烹饪器具
CN216984588U (zh) 一种烤制烹饪装置的门体结构及烤制烹饪装置
CN111503670A (zh) 一种带有烹饪装置的集成灶
CN214510743U (zh) 一种风冷结构及压力煲
CN216293805U (zh) 一种烤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