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389253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389253U
CN209389253U CN201822075530.9U CN201822075530U CN209389253U CN 209389253 U CN209389253 U CN 209389253U CN 201822075530 U CN201822075530 U CN 201822075530U CN 209389253 U CN209389253 U CN 2093892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conductive column
support tube
plug
type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07553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伏惠
黄锡灿
钟培泽
何金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07553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3892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3892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3892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用于解决已有的电连接器需要较大的安装空间、安装不便以及配高固定、成本高的问题。所述电连接器用于连接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直线型支撑管和位于所述直线型支撑管内的导电柱组件,其中,所述直线型支撑管的第一端与第一基板连接,所述直线型支撑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基板连接;所述导电柱组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基板连接,所述导电柱组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基板连接,且所述导电柱组件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中的至少一端与所述第一基板或所述第二基板之间以可插拔方式连接。上述电连接器应用于分板设计的电子设备中。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网络设备、通信设备等电子设备的小型化、模块化发展,为了提高电子设备内的空间利用率,电子设备的内部采用分板设计的方式来设置基板成为研究的热点。在采用分板设计的电子设备内,基板与基板之间通常采用电连接器连接。然而,随着电子设备的功能多样化,电子设备的能耗也随之增大,使得基板与基板之间的电流也越来越大,这就需要一个可供大电流通过的电连接器。
在现有技术中,满足上述要求的电连接器通常为铜排连接器或盲插连接器,其中,如图1所示,铜排连接器包括Z字形铜排12,铜排12的第一端通过锁紧螺钉13与第一基板10上的马鞍座11连接,铜排12的第二端穿过第一基板10中的通孔14,并通过锁紧螺钉13与第二基板20上的马鞍座11连接。如图2所示,盲插连接器包括相配合的连接器公头16和连接器母头15,其中,连接器公头16与第一基板10固定连接,连接器母头15与第二基板20固定连接,连接器公头16和连接器母头15之间可插拔连接。
不过,Z字形的铜排12会占用较大的安装空间,而且由于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的操作空间较小,导致作业人员难以通过工具如螺丝刀对位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锁紧螺钉13进行紧固,安装不便。而盲插连接器的配高固定,如果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的间距变化后,需要重新开发盲插连接器,增加了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用于解决现有的电连接器需要较大的安装空间、安装不便以及配高固定、成本高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用于连接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直线型支撑管和位于所述直线型支撑管内的导电柱组件,其中,所述直线型支撑管的第一端与第一基板连接,所述直线型支撑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基板连接;所述导电柱组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基板连接,所述导电柱组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基板连接,且所述导电柱组件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中的至少一端与所述第一基板或所述第二基板之间以可插拔方式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器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器连接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时,由于该电连接器是直线型结构,且导电柱组件的两端中至少一端与第一基板或第二基板可插拔连接,如此设计,不仅可以方便将该电连接器连接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同时,与现有技术中采用Z字形铜排连接器相比,明显减小了电连接器的安装空间。此外,该电连接器的配高可变,能够适应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不同间距需求,而且由于该电连接器的配高可变,当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间距变化时,不需要重新开发电连接器,从而降低了成本。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电柱组件包括导电柱、两个第一插头和两个第一插座,其中,所述导电柱插装在所述直线型支撑管内;两个第一插头中的一个第一插头设置于所述导电柱的第一端,另一个第一插头设置于所述导电柱的第二端;两个第一插座中的一个第一插座设置于第一基板,另一个第一插座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所述第一插座包括与所述第一插头可插拔连接的第一插孔。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插孔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导电弹片,所述第一插头插装在所述第一插孔中时所述第一导电弹片与所述第一插头的插入端相抵接。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者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插孔的内侧壁设置有第二导电弹片,所述第一插头插装在所述第一插孔中时所述第二导电弹片与所述第一插头的侧面相抵接。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至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设置于所述导电柱的第一端的第一插头与所述导电柱的第一端之间螺纹连接,设置于所述导电柱的第二端的第一插头与所述导电柱的第二端之间螺纹连接;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插座与所述第一基板之间焊接,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的第一插座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焊接。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电柱组件包括导电柱、第二插头、第二插座以及第一螺钉,其中,所述导电柱插装在所述直线型支撑管内;所述第二插头设置于所述导电柱的第二端,所述第二插座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所述第二插座包括与所述第二插头可插拔连接的第二插孔;所述导电柱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基板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螺钉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并与所述导电柱的第一端的第一螺纹孔螺纹连接。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插孔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导电弹片,所述第二插头插装在所述第二插孔中时所述第二导电弹片与所述第二插头的插入端相抵接。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电柱组件包括导电柱、第三插座和第二螺钉,其中,所述导电柱插装在所述直线型支撑管内;所述第三插座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所述第三插座包括与所述导电柱的第二端可插拔连接的第三插孔;所述导电柱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一基板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螺钉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并与所述导电柱的第一端的第二螺纹孔螺纹连接。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电柱为铜条,以平行于所述第二基板的平面为截面,所述导电柱的第二端的截面形状为矩形,所述第三插孔的截面形状为矩形。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者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插孔内相对的两个侧壁各设置有一第三导电弹片,所述导电柱的第二端插装在所述第三插孔中时,所述第三导电弹片与所述导电柱的侧面相抵接。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至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直线型支撑管为金属管;所述导电柱组件还包括设置在导电柱的外表面的导向块,所述导向块用于绝缘所述导电柱和所述直线型支撑管。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由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器所能解决的其他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术特征以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作出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铜排连接器的示意图;
图2位现有技术中盲插连接器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导电柱组件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第一插头插装在第一插座内时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A区的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第一基板, 11-马鞍座, 12-铜排,
13-锁紧螺钉, 14-通孔, 15-连接器母头,
16-连接器公头, 20-第二基板, 30-导电柱组件,
31-导电柱, 32-第一插头, 33-第一插座,
331-第一导电弹片, 34-导向块, 35-第二插头,
36-第二插座, 37-第一螺钉, 38-第三插座,
381-第三导电弹片, 39-第二螺钉, 40-直线型支撑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解决已有的电连接器需要较大的安装空间、安装不便以及配高固定、成本高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包括直线型支撑管和位于所述直线型支撑管内的导电柱组件,其中,直线型支撑管的第一端与第一基板连接,直线型支撑管的第二端与第二基板连接;导电柱组件的第一端与第一基板连接,导电柱组件的第二端与第二基板连接,且导电柱组件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中的至少一端与第一基板或第二基板之间以可插拔方式连接。
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器连接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时,由于该电连接器是直线型结构,且导电柱组件的两端中至少一端与第一基板或第二基板可插拔连接,如此设计,不仅可以方便将该电连接器连接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同时,与现有技术中采用Z字形铜排连接器相比,明显减小了电连接器的安装空间。此外,该电连接器的配高可变,能够适应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不同间距需求,而且由于该电连接器的配高可变,当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间距变化时,不需要重新开发电连接器,从而降低了成本。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3和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包括直线型支撑管40和位于直线型支撑管40内的导电柱组件30,其中,直线型支撑管40的第一端与第一基板10连接,直线型支撑管40的第二端与第二基板20连接;导电柱组件30的第一端与第一基板10连接,导电柱组件30的第二端与第二基板20连接,且导电柱组件3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以可插拔方式连接。
在实施例一中,电连接器设置在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用于连接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其中,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可以为电路板(Printed CircuitBoard,简称为PCB)、主板或线路板,例如,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均为电路板。
直线型支撑管40为直管状结构,内部具有贯通直线型支撑管两端的内孔,以平行于第一基板10或第二基板20的平面为截面,直线型支撑管40的内孔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方形或其他多边形,在一较佳的实现方式中,直线型支撑管40的内孔的截面形状为圆形。
直线型支撑管40的第一端与第一基板10连接,直线型支撑管40的第二端与第二基板20连接,其中,以图3所示的电连接器的摆放方位为准,直线型支撑管40的第一端为直线型支撑管40的上端,直线型支撑管40的第二端为直线型支撑管40的下端。直线型支撑管40的两端(第一端和第二端)与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的连接方式有多种,例如,直线型支撑管4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设置有卡接头,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设置有与卡接头匹配的卡接槽,直线型支撑管40的第一端与第一基板10之间由一组相匹配的卡接头和卡接槽卡合连接,直线型支撑管40的第二端与第二基板20之间由另一组相匹配的卡接头和卡接槽卡合连接。
又如,直线型支撑管40的第一端与第一基板10之间采用螺钉或螺栓连接,同样,直线型支撑管40的第二端与第二基板20之间采用螺钉或螺栓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直线型支撑管4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设置有螺钉孔,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的设定位置均设置有通孔,穿过第一基板10上的通孔的螺钉旋入直线型支撑管40的第一端,以将直线型支撑管40的第一端和第一基板10连接,穿过第二基板20上的通孔的螺钉旋入直线型支撑管40的第二端,以将直线型支撑管40的第二端和第二基板20连接。需要说明的是,采用螺钉连接直线型支撑管40以及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时,螺钉的螺钉帽位于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外,以便于作业人员紧固螺钉,从而便于将直线型支撑管4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连接。
直线型支撑管40用于支撑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使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保持设定的间距;此外还用于保护设置在直线型支撑管40内的导电柱组件30。直线型支撑管40的长度由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的预设间距而定,也就是说,可以根据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的预设间距来选取不同长度的直线型支撑管40,以此来适应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的不同间距需求。直线型支撑管40需要满足一定的强度要求,以确保直线型支撑管40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不发生形变,直线型支撑管40可以为金属管、高强度的塑料管或纤维管,本实施例中直线型支撑管40为金属管。
导电柱组件30插装在直线型支撑管40内,在本实施例中,导电柱组件30的第一端与第一基板10之间以可插拔的方式连接,导电柱组件30的第二端与第二基板20之间以可插拔的方式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导电柱组件30的第一端与第一基板10之间的连接,以及导电柱组件30的第二端与第二基板20之间的连接,不仅包括导电柱组件30与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在结构上存在连接关系,还包括导电柱组件30分别与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存在电性连接关系。
具有实施例一所述结构的电连接器,导电柱组件30用于电性连接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且导电柱组件30位于直线型支撑管40内,由于直线型支撑管40为直线型结构,使得本实施例所述的电连接器整体上也呈直线型,与现有技术中铜排连接器呈Z字形相比,直线型的电连接器占用的安装空间小;同时,由于导电柱组件3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与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采用可插拔的方式连接,采用这种连接方式,可以方便将导电柱组件30与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连接在一起,即方便将电连接器连接在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
此外,直线型支撑管40的长度和导电柱组件30的长度可以根据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的间距来选定,即本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器的配高可变,能够适应不同的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的间距需求,与现有技术中当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的间距不同时需要重新开发不同配高的盲插连接器相比,明显降低了成本。
在上述实施例中,导电柱组件30的第一端与第一基板10连接,导电柱组件30的第二端与第二基板20连接,且导电柱组件3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与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以可插拔方式连接。如图3和图4所示,导电柱组件30包括导电柱31、两个第一插头32和两个第一插座33,其中,
导电柱31插装在直线型支撑管40内,导电柱31的截面形状与直线型支撑管40的内孔的截面形状相似,也可以为圆形、椭圆形、方形或其他多边形,在本实施例中,直线型支撑管的内孔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导电柱31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导电柱31一般为金属柱或合金柱,例如,铜柱、铝柱、银柱、金柱、铜合金柱或铝合金柱,为了降低成本,本实施例中导电柱31采用铜柱。导电柱31分别与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电性连接,用于传导电流等信号,同时也可以根据需要通过导电柱31的电流大小,选择合适截面积的导电柱31,以使不同大小的电流通过。
两个第一插头32中的一个第一插头设置于导电柱31的第一端,另一个第一插头32设置于导电柱31的第二端;两个第一插座33中的一个第一插座设置于第一基板10,另一个第一插座33设置于第二基板20,每个第一插座33包括与对应的一个第一插头32可插拔连接的第一插孔。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导电柱31的两端各连接有一个第一插头32,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各设置有一个第一插座33,每个第一插头32插装在对应的一个第一插座33中,即第一插头32与第一插座33之间以可插拔的方式连接。需要说明的是,以图3所示的电连接器的摆放方位为准,导电柱31的第一端为导电柱31的上端,导电柱31的第二端为导电柱31的下端。
采用具有上述结构的电连接器连接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时,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常先将导电柱31和两个第一插头32组装在一起,将两个第一插座33分别安装在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上;然后将直线型支撑管40的第二端与第二基板20组装在一起,之后将两端分别安装有第一插头32的导电柱31从直线型支撑管40的第一端顺着直线型支撑管40的内孔插入并压紧,使得设置于导电柱31的第二端的第一插头32插装在设置于第二基板20上的第一插座33内;之后将设置有第一插座33的第一基板10移到第二基板20的上方,并使该第一插座33对准设置于导电柱31的第一端的第一插头32,下移第一基板10,使得设置于导电柱31的第一端的第一插头32插装在设置于第一基板10上的第一插座33内,最后将第一基板10与直线型支撑管40的第一端连接。
在上述将导电柱组件30安装在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的过程中,导电柱31的第一端与第一基板10之间通过一组相配合第一插头32和第一插座33以可插拔的方式连接,导电柱31的第二端与第二基板20之间通过另一组相配合第一插头32和第一插座33以可插拔的方式连接,采用这种可插拔的连接方式,使得在将导电柱组件30安装在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的过程中不需要作业人员使用工具如螺丝刀,与现有技术中需要作业人员使用螺丝刀来紧固铜排相比,作业简单、方便。
在上述实施例中,导电柱31与第一插头32之间的连接方式有多种,例如,导电柱3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可以各设置有一个插孔,第一插头32与导电柱31之间可插拔连接。又如,导电柱3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可以各设置有一个螺纹孔,每个第一插头32包括与所述螺纹孔配合的第一螺纹段,每个第一插头32与导电柱31之间螺纹连接;或者,每个第一插头32的一端设置有一个螺纹孔,设置有螺纹孔的一端为第一插头32中与插入端相对的相反端,相应的,导电柱31临近其第一端和第二端的外表面设置有一个螺纹段,该螺纹段与设置于第一插头内的螺纹孔配合。也就是说,设置于导电柱31的第一端的第一插头32与导电柱31的第一端之间螺纹连接,设置于导电柱31的第二端的第一插头32与导电柱31的第二端之间螺纹连接。
两个第一插座33与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的连接方式也有多种,例如,在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中各设置有一个盲孔,第一插座33嵌设在该盲孔中,且第一插座33与该盲孔过盈配合,以防止第一插座33脱离出第一基板10或第二基板20。又如,两个第一插座33分别焊接在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上,也就是说,设置于第一基板10的第一插座33与第一基板10之间焊接,设置于第二基板20的第一插座33与第二基板20之间焊接。
在上述实施例一中,导电柱31与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通过可插拔连接的第一插头32和第一插座33连接,第一插头32和第一插座33除了在结构上连接导电柱31和第一基板10、第二基板20外,还用于电性连接导电柱31和第一基板10、第二基板20。为了提高第一插头32和第一插座33之间的电性连接效果,在一较佳的实现方式中,请参阅图5,第一插座33的第一插孔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导电弹片331,第一插头32插装在所述第一插孔中时第一导电弹片331与第一插头32的插入端相抵接。如此设计,利用第一导电弹片331的弹性,可以使得第一插头32的插入端和第一插座33之间保持良好的电性连接效果,此外,利用第一导电弹片331的弹性,可以吸收导电柱31的轴向公差,再者,通过调整第一导电弹片331与第一插头32的接触面积,可以调整导电柱组件30的通流能力,从而使得导电柱组件30可允许不同的大电流通过。
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一插头32和第一插座33之间的电性连接效果,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第一插座33的第一插孔的内侧壁设置有第二导电弹片,第一插头32插装在所述第一插孔中时第二导电弹片与第一插头32的侧面相抵接。如此设计,利用第一导电弹片331的弹性和利用第二导电弹片的弹性,可以使第一插头32的侧面和插入端与第一插座33保持良好的接触,从而使第一插头32和第一插座33之间具有良好的电性连接效果。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6和图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包括直线型支撑管40和位于直线型支撑管40内的导电柱组件30,其中,直线型支撑管40的第一端与第一基板10连接,直线型支撑管40的第二端与第二基板20连接;导电柱组件30的第一端与第一基板10连接,导电柱组件30的第二端与第二基板20连接,且导电柱组件30的第一端与第一基板10之间采用第一螺钉37连接,导电柱组件30的第二端与第二基板20之间以可插拔方式连接。
在实施例二中,直线型支撑管40的结构上述实施例一中的直线型支撑管40的结构相同,且直线型支撑管4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与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的连接方式基板相同,因此可参见上述实施例一中直线型支撑管40的描述,本实施例二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二中导电柱组件30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一中的导电柱组件30的结构不同,具体地,在实施例二中,请参阅图6和图7,导电柱组件30包括导电柱31、第二插头35、第二插座36以及第一螺钉37,其中,导电柱31插装在直线型支撑管40内;第二插头35设置于导电柱31的第二端,第二插座36设置于第二基板20,第二插座36包括与第二插头35可插拔连接的第二插孔;导电柱31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螺纹孔,第一基板10设置有第一通孔;导电柱31的第一端与第一基板10之间由第一螺钉37连接,第一螺钉37穿过第一通孔,并与导电柱31的第一端的第一螺纹孔螺纹连接。
导电柱31插装在直线型支撑管40内,导电柱31的截面形状与直线型支撑管40的内孔的截面形状相似,也可以为圆形、椭圆形、方形或其他多边形,在本实施例中,直线型支撑管的内孔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导电柱31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导电柱31一般为金属柱或合金柱,例如,铜柱、铝柱、银柱、金柱、铜合金柱或铝合金柱,为了降低成本,本实施例中导电柱31采用铜柱。导电柱31分别与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电性连接,用于传导电流等信号,同时也可以根据需要通过导电柱31的电流大小,选择合适截面积的导电柱31,以使不同大小的电流通过。
导电柱31的第二端连接有第二插头32,第二基板20上设置有第二插座36,第二插头35与第二插座36之间以可插拔的方式连接。需要说明的是,以图6所示的电连接器的摆放方位为准,导电柱31的第一端为导电柱31的上端,导电柱31的第二端为导电柱31的下端。
导电柱31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螺纹孔,如图7所示,第一基板10设置有第一通孔;导电柱31的第一端与第一基板10之间由第一螺钉37连接,第一螺钉37穿过第一通孔,并与第一螺纹孔螺纹连接,使得导电柱31的第一端和第一基板10连接在一起。第一螺钉37的螺钉帽位于第一基板10之外,以便于作业人员通过工具如螺丝刀来紧固该第一螺钉37。
具有实施例二所述结构的电连接器,导电柱组件30用于电性连接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且导电柱组件30位于直线型支撑管40内,由于直线型支撑管40为直线型结构,使得本实施例所述的电连接器整体上也呈直线型,与现有技术中铜排连接器呈Z字形相比,直线型的电连接器占用的安装空间小;同时,由于导电柱组件30的第二端与第二基板20之间采用可插拔的方式连接,导电柱组件30的第一端与第一基板10之间采用第一螺钉37连接,采用这种连接方式,可以方便将导电柱组件30与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连接在一起,即方便将电连接器连接在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
此外,直线型支撑管40的长度和导电柱组件30的长度可以根据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的间距来选定,即本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器的配高可变,能够适应不同的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的间距需求,与现有技术中当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的间距不同时需要重新开发不同配高的盲插连接器相比,明显减少了成本。
采用具有上述结构的电连接器连接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时,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常先将导电柱31和第二插头35组装在一起,将第二插座36安装在第二基板20上;然后将直线型支撑管40的第二端与第二基板20组装在一起,之后将第二端安装有第二插头35的导电柱31从直线型支撑管40的第一端顺着直线型支撑管40的内孔插入并压紧,使得设置于导电柱31的第二端的第二插头35插装在设置于第二基板20上的第二插座36内;之后将设置有第一通孔的第一基板10移到第二基板20的上方,并使第一通孔对准设置于导电柱31的第一端的第一螺纹孔,下移第一基板10,使第一基板10与直线型支撑管40的第一端相抵;之后将第一螺钉37插入第一通孔中,并将第一螺钉37旋入导电柱31的第一端的第一螺纹孔内,从而将导电柱31的第一端与第一基板10连接在一起;最后将第一基板10与直线型支撑管40的第一端连接。
在上述将导电柱组件30安装在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的过程中,导电柱31的第二端与第二基板20之间通过一组相配合第二插头35和第二插座36以可插拔的方式连接,采用这种可插拔的连接方式,使得在将导电柱组件30的第二端与第二基板20连接的过程中不需要作业人员使用工具如螺丝刀,作业简单、方便。导电柱31的第一端与第一基板10之间通过第一螺钉37连接,由于第一螺钉37的螺钉帽位于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外,使得作业人员在使用工具如螺丝刀来紧固第一螺钉37时,有足够的工具操作空间,从而便于将导电柱31的第一端与第一基板10连接在一起。
在上述实施例二中,导电柱31与第二插头35之间的连接方式有多种,例如,导电柱31的第二端可以设置有一个插孔,第二插头35与导电柱31之间可插拔连接。又如,导电柱31的第二端可以设置有一个螺纹孔,第二插头35包括与该螺纹孔配合的第一螺纹段,第二插头35与导电柱31之间螺纹连接;或者,第二插头35的一端设置有一个螺纹孔,设置有螺纹孔的一端为第二插头35中与插入端相对的相反端,相应的,导电柱31临近其第二端的外表面设置有一个螺纹段,该螺纹段与设置于第二插头35内的螺纹孔配合;也就是说,设置于导电柱31的第二端的第二插头35与导电柱31的第二端之间螺纹连接。
第二插座36与第二基板20的连接方式也有多种,例如,在第二基板20中各设置有一个盲孔,第二插座36嵌设在该盲孔中,且第二插座36与该盲孔过盈配合,以防止第二插座36脱离出第二基板20。又如,第二插座36焊接在第二基板20上,也就是说,设置于第二基板20的第一插座33与第二基板20之间焊接。
在上述实施例二中,导电柱31与第二基板20之间通过可插拔连接的第二插头35和第二插座36连接,第二插头35和第二插座36除了在结构上连接导电柱31和第二基板20外,还用于电性连接导电柱31和第二基板20。为了提高第二插头35和第二插座36之间的电性连接效果,在一较佳的实现方式中,第二插座35的第二插孔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导电弹片,第二插头35插装在所述第二插孔中时第二导电弹片与第二插头35的插入端相抵接。如此设计,利用第二导电弹片的弹性,可以使得第二插头35的插入端和第二插座36之间保持良好的电性连接效果,此外,利用第二导电弹片的弹性,可以吸收导电柱31的轴向公差,再者,通过调整第二导电弹片与第二插头35的接触面积,可以调整导电柱组件30的通流能力,从而使得导电柱组件可允许不同的大电流通过。
为了进一步节约成本,第二插头35与第一插头32的结构相同,第二插座36与第一插座33的结构相同。上述实施例二可以看作是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将设置于导电柱31的第一端的第一插头32,以及设置于第一基板10上的第一插座33取消,并用第一螺钉、第一通孔以及设置于导电柱31的第一端的第一螺纹孔取代。由于第一螺钉37的成本低于第一插头32和第一插座33,因此,本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相比,可以进一步地降低成本。
实施例三
请参阅图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包括直线型支撑管40和位于直线型支撑管40内的导电柱组件30,其中,直线型支撑管40的第一端与第一基板10连接,直线型支撑管40的第二端与第二基板20连接;导电柱组件30的第一端与第一基板10连接,导电柱组件30的第二端与第二基板20连接,且导电柱组件30的第一端与第一基板10采用第二螺钉39连接,导电柱组件30的第二端与第二基板20之间以可插拔方式连接。
在实施例三中,直线型支撑管40的结构上述实施例一中的直线型支撑管40的结构相同,且直线型支撑管4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与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的连接方式基板相同,因此可参见上述实施例一中直线型支撑管40的描述,本实施例三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中的导电柱组件30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一中的导电柱组件30的结构不同。具体地,在实施例三中,请参阅图8,导电柱组件30包括导电柱31、第三插座38和第二螺钉39,其中,导电柱31插装在直线型支撑管40内;第三插座38设置于第二基板20,第三插座38包括与导电柱31的第二端可插拔连接的第三插孔;导电柱31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二螺纹孔,第一基板10设置有第二通孔;导电柱31的第一端与第一基板10之间由第二螺钉39连接,第二螺钉39穿过第二通孔,并与第三螺纹孔螺纹连接。
在实施例三中,第三插座38可以焊接在第二基板20朝向第一基板10的面上,或者,第二基板20中设置有卡槽,第三插座38卡接在第二基板20的卡槽中。导电柱31的第二端与第三插座38的第三插孔匹配,导电柱31的第二端与第三插座38的第三插孔之间可插拔连接。导电柱31的第一端与第一基板10之间采用第二螺钉39连接,其具体连接方式与上述实施例二中导电柱31的第一端与第一基板10之间的连接方式相同,两者可以相互参见即可,因此不再赘述。
具有实施例三所述结构的电连接器,导电柱组件30用于电性连接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且导电柱组件30位于直线型支撑管40内,由于直线型支撑管40为直线型结构,使得本实施例所述的电连接器整体上也呈直线型,与现有技术中铜排连接器呈Z字形相比,直线型的电连接器占用的安装空间小;同时,由于导电柱组件30的第二端与第二基板20之间采用可插拔的方式连接,导电柱组件30的第一端与第一基板10之间采用第二螺钉39连接,采用这种连接方式,可以方便将导电柱组件30与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连接在一起,即方便将电连接器连接在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
此外,直线型支撑管40的长度和导电柱组件30的长度可以根据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的间距来选定,即本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器的配高可变,能够适应不同的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的间距需求,与现有技术中当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的间距不同时需要重新开发不同配高的盲插连接器相比,明显降低了成本。
采用实施例三所述的电连接器连接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时,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常先将第三插座33安装在第二基板20上;然后将直线型支撑管40的第二端与第二基板20组装在一起,之后将导电柱31从直线型支撑管40的第一端顺着直线型支撑管40的内孔插入并压紧,使得设置于导电柱31的第二端插装在设置于第二基板20上的第三插座38内;之后将设置有第二通孔的第一基板10移到第二基板20的上方,并使第二通孔对准设置于导电柱31的第一端的第二螺纹孔,下移第一基板10,使第一基板10与直线型支撑管40的第一端相抵;之后将第二螺钉39插入第二通孔中,并将第二螺钉39旋入导电柱31的第一端的第二螺纹孔内,从而将导电柱31的第一端与第一基板10连接在一起;最后将第一基板10与直线型支撑管40的第一端连接。
在上述将导电柱组件30安装在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的过程中,导电柱31的第二端与第二基板20之间通过与导电柱31的第二端相匹配的第三插座38以可插拔的方式连接,采用这种可插拔的连接方式,使得在将导电柱组件30的第二端与第二基板20连接的过程中不需要作业人员使用工具如螺丝刀,作业简单、方便。导电柱31的第一端与第一基板10之间通过第二螺钉39连接,由于第二螺钉39的螺钉帽位于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外,使得作业人员在使用工具如螺丝刀来紧固第二螺钉39时,有足够的工具操作空间,从而便于将导电柱31的第一端与第一基板10连接在一起。
在上述实施例三中,导电柱31可以为铜条,以平行于第二基板20的平面为截面,导电柱31的第二端的截面形状为矩形,第三插座38的第三插孔的截面形状为矩形,以使导电柱31的第二端与第三插座38的第三插孔适配,使得导电柱31的第二端与第三插座38的第三插孔之间可插拔连接时,提高两者之间的电性连接效果。
请参阅图8,在一较佳的实现方式中,第三插座38的第三插孔内相对的两个侧壁各设置有一第三导电弹片381,导电柱31的第二端插装在第三插座38的第三插孔中时,第三导电弹片381与导电柱31的侧面相抵接,从而进一步提高导电柱31的第二端与第三插座38的第三插孔之间的电性连接效果。另外,如果需要改变导电柱31的第二端与第三插座38之间的通流能力,可以适当的同时加宽或减小第三导电弹片381和导电柱31,以此来改变导电柱31的第二端与第三插座38之间的通流能力。
在上述实施例一、实施例二以及实施例三中,直线型支撑管40需要满足一定的强度要求,以确保直线型支撑管40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不发生形变,直线型支撑管40可以为金属管、高强度的塑料管或纤维管,例如,直线型支撑管40为金属管。
请参阅图3、图6和图8,当制成直线型支撑管40为非导电的管状体时,例如直线型支撑管40为塑料管,导电柱31的外径可与直线型支撑管40的内孔的孔径基本相同或略小,以使当导电柱31插装在直线型支撑管40内时,防止导电柱31晃动。当制成直线型支撑管40为导电的管状体时,例如直线型支撑管40为金属管,此种情况,导电柱组件30一般还包括设置在导电柱31的外表面的导向块34,导向块34用于绝缘导电柱31和直线型支撑管40。导向块34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例如图8所示的电连接器中设置有一个导向块34,且导向块34设置在导电柱31的中间位置;导向块34的数量也可以为多个,多个导向块34一般沿着导电柱31的外表面间隔设置,例如图3所示的电连接器中,导向块3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导向块34间隔设置在导电柱31的外表面。
导向块34的材料可以根据尺寸稳定性、加工性、耐热性、成型性或成本而选择,举例来说,导向块34的材料可以为聚氯乙烯、橡胶或陶瓷,本实施例中对此不做限定。
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器,适用于采用分板设计的网络设备、通信设备、计算设备以及服务器等电子设备中,采用该电连接器可以保证电子设备的功能的前提下,提高电子设备内的空间利用率,利用电子设备小型化和模块化。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用于连接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直线型支撑管和位于所述直线型支撑管内的导电柱组件,其中,
所述直线型支撑管的第一端与第一基板连接,所述直线型支撑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基板连接;
所述导电柱组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基板连接,所述导电柱组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基板连接,且所述导电柱组件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中的至少一端与所述第一基板或所述第二基板之间以可插拔方式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柱组件包括导电柱、两个第一插头和两个第一插座,其中,
所述导电柱插装在所述直线型支撑管内;
两个第一插头中的一个第一插头设置于所述导电柱的第一端,另一个第一插头设置于所述导电柱的第二端;
两个第一插座中的一个第一插座设置于第一基板,另一个第一插座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所述第一插座包括与所述第一插头可插拔连接的第一插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孔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导电弹片,所述第一插头插装在所述第一插孔中时所述第一导电弹片与所述第一插头的插入端相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孔的内侧壁设置有第二导电弹片,所述第一插头插装在所述第一插孔中时所述第二导电弹片与所述第一插头的侧面相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设置于所述导电柱的第一端的第一插头与所述导电柱的第一端之间螺纹连接,设置于所述导电柱的第二端的第一插头与所述导电柱的第二端之间螺纹连接;
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插座与所述第一基板之间焊接,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的第一插座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焊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柱组件包括导电柱、第二插头、第二插座以及第一螺钉,其中,
所述导电柱插装在所述直线型支撑管内;
所述第二插头设置于所述导电柱的第二端,所述第二插座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所述第二插座包括与所述第二插头可插拔连接的第二插孔;
所述导电柱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基板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螺钉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并与所述导电柱的第一端的第一螺纹孔螺纹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插孔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导电弹片,所述第二插头插装在所述第二插孔中时所述第二导电弹片与所述第二插头的插入端相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柱组件包括导电柱、第三插座和第二螺钉,其中,
所述导电柱插装在所述直线型支撑管内;
所述第三插座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所述第三插座包括与所述导电柱的第二端可插拔连接的第三插孔;
所述导电柱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一基板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螺钉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并与所述导电柱的第一端的第二螺纹孔螺纹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柱为铜条,以平行于所述第二基板的平面为截面,所述导电柱的第二端的截面形状为矩形,所述第三插孔的截面形状为矩形。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插孔内相对的两个侧壁各设置有一第三导电弹片,所述导电柱的第二端插装在所述第三插孔中时,所述第三导电弹片与所述导电柱的侧面相抵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型支撑管为金属管;所述导电柱组件还包括设置在导电柱的外表面的导向块,所述导向块用于绝缘所述导电柱和所述直线型支撑管。
CN201822075530.9U 2018-12-11 2018-12-11 电连接器 Active CN2093892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075530.9U CN209389253U (zh) 2018-12-11 2018-12-11 电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075530.9U CN209389253U (zh) 2018-12-11 2018-12-11 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389253U true CN209389253U (zh) 2019-09-13

Family

ID=678714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075530.9U Active CN209389253U (zh) 2018-12-11 2018-12-11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38925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285822Y (zh) 电连接器
CN209389253U (zh) 电连接器
CN202940401U (zh) 一种三通电连接器
TWI597744B (zh) Transformer combination structure and its power supply device
CN201478503U (zh) 一种电源连接器
CN205645715U (zh) 一种小型断路器
CN209045932U (zh) 一种连接器的公母座安装结构
CN204993084U (zh) 电路板多输出连接结构及多输出电源供应装置
CN208142397U (zh) 一种开关插座
CN207398394U (zh) 一种高载流低插拔力的供电线
CN208581397U (zh) 电路板和充电桩
CN219419567U (zh) 一种接插组件及接线端子、印刷电路板及电子设备
CN208797245U (zh) 一种具有天线功能的电连接器
CN216624634U (zh) 一种卡扣连接的排针排母连接器
CN208078336U (zh) 一种电源分线装置
CN219205021U (zh) 一种安装稳定的电饭煲pcb板
CN213345145U (zh) 一种电源线插接式电热毯
CN208189825U (zh) 一种插接式蓝牙板卡
CN206878685U (zh) 一种单端反激式脉宽调制dc/dc变换器
CN210269952U (zh) 一种新型端钮盒结构
CN206163825U (zh) 一种一点二五毫米间距线对板的连接器
CN205178170U (zh) 电连接器
CN212305159U (zh) 一种安全性电源适配器
CN207705419U (zh) 一种采用焊接固定的机箱电源电路板连接结构
CN219490205U (zh) 导电装置及电镀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