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389077U - 电池包壳体、电池包和电动汽车 - Google Patents

电池包壳体、电池包和电动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389077U
CN209389077U CN201821828296.6U CN201821828296U CN209389077U CN 209389077 U CN209389077 U CN 209389077U CN 201821828296 U CN201821828296 U CN 201821828296U CN 209389077 U CN209389077 U CN 2093890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pack
pipe passage
reinforcing beam
pack housing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82829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海英
闫占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O Hold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O Nextev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O Nextev Ltd filed Critical NIO Nextev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82829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3890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3890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3890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动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池包壳体、电池包和电动汽车。为了增加电池包的设计空间以增加电池包的能量密度,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池包壳体包括上下盖合的上壳体和下壳体,下壳体包括用于容纳电池模组的容纳腔以及设置于容纳腔内的第一加强梁,第一加强梁的内部具有贯穿容纳腔的通道,通道用于冷却液和/或管路通过。本实用新型将第一加强梁的结构与电池包内部和/或外部的管路集成到一起,从而节约电池包壳体在车辆的布置空间,这部分空间可以布置更多的电池模组,进一步提高了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另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集成设计还能够减少车辆装配过程中的零件数量,从而减少生产、运输、管理等方面的成本,提高效益。

Description

电池包壳体、电池包和电动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动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池包壳体、电池包和电动汽车。
背景技术
目前的电动汽车,为了有足够的续航里程,具有足够的储能能力,一般都需要布置一个非常大的电池包。因为电池包尺寸比较大,所以在整个电池包的壳体上会布置很多加强的横梁或者纵梁用于提高承载能力。这样的话,就会增加很多重量,设计上会占用更多的空间。而最理想的电池包是遍布于整个车辆底部,这就导致从车辆前端到车辆后端被电池包隔离、分开,而整个车辆上又大量需要布置各种管路,如冷却管路、制动管路、空气管路、空调管路等,这些管路由于系统的原因,一般都需要找到贯穿车辆前端和后端的路径。一般情况下,这些管路布置于电池包和车身中间,但是这样又会减少一部分电池的设计空间。同时,电池包内部也会存在管路,例如在电池包内部的两侧设置两排冷却水管,用于电池模组的冷却,而电池包的横梁和纵梁为了减重,以及满足强度和刚度的要求,还需要截面比较宽,且要挖空,这样会进一步减少电池包的能量密度。
基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增加电池包的设计空间以增加电池包的能量密度,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电池包壳体,所述电池包壳体包括上下盖合的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下壳体包括用于容纳电池模组的容纳腔以及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的第一加强梁,所述第一加强梁的内部具有贯穿所述容纳腔的通道,所述通道用于冷却液和/或管路通过。
在上述电池包壳体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通道至少包括第一管路通道和第二管路通道,冷却液通过在所述第一管路通道和所述第二管路通道之间循环流动来冷却所述电池包壳体内的电池模组。
在上述电池包壳体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加强梁的侧壁上沿所述第一加强梁长度方向分布设置有多个分支孔,所述分支孔用于连接分支管路,所述分支管路分别与所述电池包壳体内的电池模组相连,在所述第一管路通道和所述第二管路通道之间循环流动的冷却液通过所述分支孔进入所述分支管路以冷却所述电池包壳体内的电池模组。
在上述电池包壳体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通道还包括第三管路通道和第四管路通道,所述第三管路通道和所述第四管路通道用于外部管路通过。
在上述电池包壳体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加强梁两端分别连接到所述下壳体的相对设置的第一边梁和第二边梁,所述第一边梁和所述第二边梁上均设置有与所述通道连通的通孔;所述外部管路通过所述通孔分别穿过所述第三管路通道和所述第四管路通道;内部冷却单元的冷却管路通过所述通孔分别与所述第一管路通道和所述第二管路通道连通,所述内部冷却单元用于冷却所述电池包壳体内的电池模组。
在上述电池包壳体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边梁上的通孔为四个,相应地,所述第二边梁上的通孔也为四个;所述内部冷却单元的冷却管路通过所述第一边梁和所述第二边梁上的两个通孔分别与所述第一管路通道和所述第二管路通道连通;所述外部管路通过所述第一边梁和所述第二边梁上的另外两个通孔分别穿过所述第三管路通道和所述第四管路通道。
在上述电池包壳体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加强梁内部的通道从上往下依次为第三管路通道、第一管路通道、第二管路通道和第四通道;并且/或者所述内部冷却单元的冷却管路与所述第一管路通道和所述第二管路通道之间、以及所述分支孔与所述分支管路之间均采用密封方式连接。
在上述电池包壳体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通道内部涂有防氧化涂层;并且/或者所述容纳腔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加强梁相垂直的第二加强梁。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所述电池包包括上述的电池包壳体。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动汽车,所述电动汽车包括上述的电池包。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即在第一加强梁内部设置供冷却液和/或管路经过的通道的方式,可以将第一加强梁的结构与电池包内部和/或外部的管路集成到一起,从而节约电池包壳体在车辆的布置空间,具体为节约电池包内部管路和外部管路的布置空间,这部分空间可以布置更多的电池模组,即增大了布置电池模组的空间和电池模组的容量,进一步提高了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另外,通过上述的集成设计还能够减少车辆装配过程中的零件数量,从而减少生产、运输、管理等方面的成本,提高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现有的电池包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包壳体的结构示意图,为了清楚起见,省略可电池包壳体的上壳体;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包壳体从外部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包的应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明显,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首先参见图1,图1是一种现有的电池包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电池包壳体内部的两侧设置有两排冷却水管100,这两排冷却水管100用于对电池包壳体内的电池模组进行冷却。如背景技术所述,电池包安装于车身后,车辆上的其他管路,如外部冷却管路通常布置在电池包和车身中间,这样会使得电池模组的设计空间被进一步减小。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池包壳体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下面结合图2-3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包壳体。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包壳体的结构示意图,为了清楚起见,省略可电池包壳体的上壳体;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包壳体从外部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如图2-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包壳体包括上下盖合的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下壳体12包括用于容纳电池模组的容纳腔121以及设置于容纳腔121内的第一加强梁122。其中,在第一加强梁122的内部具有贯穿容纳腔121的通道,该通道用于冷却液流过。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强梁121为设置在容纳腔121中间的纵梁。通过上述设计,即在第一加强梁122内部设置供冷却液和/或管路经过的通道的方式,可以将第一加强梁122的结构与电池包内部和/或外部的管路集成到一起,从而节约电池包壳体在车辆的布置空间,具体为节约电池包内部管路和外部管路的布置空间,这部分空间可以布置更多的电池模组,即增大了布置电池模组的空间和电池模组的容量,进一步提高了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另外,通过上述的集成设计还能够减少车辆装配过程中的零件数量,从而减少生产、运输、管理等方面的成本,提高效益。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加强梁122内部的通道至少包括第一管路通道和第二管路通道(图2-3中未示出),冷却液通过在第一管路通道和第二管路通道之间循环流动来冷却电池包壳体内的电池模组。如图2所示,第一加强梁122的侧壁上沿第一加强梁122长度方向(图2中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的方向)分布设置有多个分支孔123,分支孔123用于连接分支管路(图2中省略了分支管路),该分支管路分别与电池包壳体内的电池模组相连,在第一管路通道和第二管路通道之间循环流动的冷却液通过分支孔123进入分支管路以冷却电池包壳体内的电池模组。具体而言,沿图2中从左往右每两个分支孔123为一组,以图2中最左侧的两个分支孔123为例:这两个分支孔123可以都与第一管路通道,或者都与第二管路通道连通,冷却液在第一管路通道和第二管路通道的主回路中循环流动的过程中,冷却液会从靠上的分支孔123(或者靠下的分支孔123)从主回路流出然后进入到分支管路,沿分支管路流动并从靠下的分支孔123(或者靠上的分支孔123)流回到主回路,由于分支管路与电池模组连接,因此冷却液通过在分支管路的流动可以对电池模组进行冷却。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图2中示出了四组分支孔123,但是并不用于限定分支孔的数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电池包壳体的实际尺寸、设计需求等灵活地设置分支孔123的数量,且分支孔123与分支管路之间采用密封方式连接以防止冷却液泄露。作为示例,容纳腔121内还可以设置与第一加强梁122相垂直的第二加强梁(图2中未示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设计需要将分支管路与第二加强梁也进行集成设计,这些都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加强梁122内部的通道还可以包括第三管路通道和第四管路通道。其中,第三管路通道和第四管路通道用于外部管路通过。例如,该外部管路可以是用于冷却外部待冷却装置的外部冷却管路。作为示例,第一加强梁122内部的通道从上往下依次为第三管路通道、第一管路通道、第二管路通道和第四通道,也就是说,使通道内最上和最下的管路通道用于外部管路的通过,使通道中间的两个管路通道用于冷却液经过以冷却电池包壳体内的电池模组。
参见图2,第一加强梁122的两端分别连接到下壳体相对设置的第一边梁124和第二边梁125,第一边梁124和第二边梁125上均设置有与第一加强梁122内部的通道连通的通孔120。其中,外部管路通过该通孔120分别穿过第三管路通道和第四管路通道;内部冷却单元的冷却管路通过该通孔120分别与第一管路通道和第二管路通道连通,该内部冷却单元用于冷却电池包壳体内的电池模组,且内部冷却单元的冷却管路与第一管路通道和第二管路通之间采用密封连接。
作为示例,第一边梁124和第二边梁125上的通孔120均为四个,每个通孔120与对应的一个管道连通。这样一来,内部冷却单元的冷却管路可以通过其中的两个通孔120分别与第一管路通道和第二管路通道密封连接,第一管路通道和第二管路通道相当于将内部冷却单元的冷却管路的一部分;外部管路则通过另外两个通孔120分别穿过第三管路通道和第四管路通道,从而节约了电池包内部管路和外部管路的布置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限定通孔120的数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设计需要,还可以在第一边梁124和第二边梁125上各设置一个通孔120,使该一个通孔120分别与第一管路通道、第二管路通道、第三管路通道和第四管路通道连通。此外,第一加强梁122内部的管道也不限于上述中的四个管道,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设置更多或更少的管道来适应实际需要。优选地,还可以在第一加强梁122内的通道内部涂防氧化涂层,以防止冷却液腐蚀第一加强梁122。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其包括上述的电池包壳体。参见图4,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包的应用状态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当电池包安装到电动汽车后,从第一加强梁122内的通道伸出的两根冷却管路与外部冷却单元2并联,该外部冷却单元2用于待电动汽车外部的待冷却装置进行冷却;与电池包串联的内部冷却单元3的冷却管道也穿过第一加强梁122内部的通道,或者使第一加强梁122内部的通道作为内部冷却单元3的冷却管道的一部分。通过该设计,即在第一加强梁122内部设置供冷却液和/或管路经过的通道的方式,可以将第一加强梁122的结构与电池包内部和/或外部的管路集成到一起,从而节约电池包壳体在车辆的布置空间,具体为节约电池包内部管路和外部管路的布置空间,这部分空间可以布置更多的电池模组,即增大了布置电池模组的空间和电池模组的容量,进一步提高了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另外,通过上述的集成设计还能够减少车辆装配过程中的零件数量,从而减少生产、运输、管理等方面的成本,提高效益。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该电动汽车包括上述的电池包,关于电池包的具体结构参见上文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池包壳体,包括上下盖合的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下壳体包括用于容纳电池模组的容纳腔以及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的第一加强梁,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梁的内部具有贯穿所述容纳腔的通道,所述通道用于冷却液和/或管路通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池包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至少包括第一管路通道和第二管路通道,
冷却液通过在所述第一管路通道和所述第二管路通道之间循环流动来冷却所述电池包壳体内的电池模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电池包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梁的侧壁上沿所述第一加强梁长度方向分布设置有多个分支孔,所述分支孔用于连接分支管路,所述分支管路分别与所述电池包壳体内的电池模组相连,
在所述第一管路通道和所述第二管路通道之间循环流动的冷却液通过所述分支孔进入所述分支管路以冷却所述电池包壳体内的电池模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电池包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还包括第三管路通道和第四管路通道,
所述第三管路通道和所述第四管路通道用于外部管路通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电池包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梁两端分别连接到所述下壳体的相对设置的第一边梁和第二边梁,所述第一边梁和所述第二边梁上均设置有与所述通道连通的通孔;
所述外部管路通过所述通孔分别穿过所述第三管路通道和所述第四管路通道;
内部冷却单元的冷却管路通过所述通孔分别与所述第一管路通道和所述第二管路通道连通,所述内部冷却单元用于冷却所述电池包壳体内的电池模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电池包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梁上的通孔为四个,相应地所述第二边梁上的通孔也为四个;
所述内部冷却单元的冷却管路通过所述第一边梁和所述第二边梁上的两个通孔分别与所述第一管路通道和所述第二管路通道连通;
所述外部管路通过所述第一边梁和所述第二边梁上的另外两个通孔分别穿过所述第三管路通道和所述第四管路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电池包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梁内部的通道从上往下依次为第三管路通道、第一管路通道、第二管路通道和第四通道;并且/或者
所述内部冷却单元的冷却管路与所述第一管路通道和所述第二管路通道之间、以及所述分支孔与所述分支管路之间均采用密封方式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内部涂有防氧化涂层;并且/或者
所述容纳腔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加强梁相垂直的第二加强梁。
9.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包括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壳体。
10.一种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汽车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包。
CN201821828296.6U 2018-11-07 2018-11-07 电池包壳体、电池包和电动汽车 Active CN2093890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28296.6U CN209389077U (zh) 2018-11-07 2018-11-07 电池包壳体、电池包和电动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28296.6U CN209389077U (zh) 2018-11-07 2018-11-07 电池包壳体、电池包和电动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389077U true CN209389077U (zh) 2019-09-13

Family

ID=678679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828296.6U Active CN209389077U (zh) 2018-11-07 2018-11-07 电池包壳体、电池包和电动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38907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62191A (zh) * 2018-11-07 2019-07-02 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电池包壳体、电池包和电动汽车
CN110994068A (zh) * 2019-11-28 2020-04-10 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式动力电池冷却结构及动力电池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62191A (zh) * 2018-11-07 2019-07-02 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电池包壳体、电池包和电动汽车
CN109962191B (zh) * 2018-11-07 2021-11-16 蔚来(安徽)控股有限公司 电池包壳体、电池包和电动汽车
CN110994068A (zh) * 2019-11-28 2020-04-10 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式动力电池冷却结构及动力电池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62191A (zh) 电池包壳体、电池包和电动汽车
CN209389077U (zh) 电池包壳体、电池包和电动汽车
CN206441787U (zh)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箱
CN109515216A (zh) 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总成结构
CN101971389A (zh) 有冷却系统的模件式电池系统
KR20200111353A (ko) 전기자동차용 배터리 모듈 조립체
CN104425855B (zh) 车辆
CN108561992A (zh) 一种复合相变蓄冷介质的蓄冷器、系统及布置方法
CN115817101A (zh) 整车热管理系统、车辆
CN211088450U (zh) 电池热管理系统及其水路系统
CN104748580A (zh) 多层冷却扇区的间接空冷塔及其防冻方法
CN110048190B (zh) 一种用于动力电池的散热系统
CN216354424U (zh) 用于储能装置的热管理系统和储能装置
CN107919511B (zh) 一种液冷系统热交换装置
CN109315080A (zh) 液体冷却系统和方法
CN110137534A (zh) 燃料电池系统及氢动力车辆
CN213366658U (zh) 一种电池包
CN218661236U (zh) 整车热管理系统、车辆
CN204239045U (zh) 一种船用增压发动机及其冷却系统
CN115782529A (zh) 空调系统及其内部换热器、整车热管理系统、车辆
CN108767372A (zh) 电池热管理系统、蓄电池及汽车
US11719493B2 (en) Cooler
CN207320272U (zh) 电池包冷却系统进出口结构、电池系统及电动汽车
CN205646071U (zh) 电池冷却液温控装置
CN209001073U (zh) 电池包及其箱体、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904

Address after: Susong Road West and Shenzhen Road North, Hefei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Weilai (Anhui) Holdi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30 Floor of Yihe Building, No. 1 Kangle Plaza, Central, Hong Kong, China

Patentee before: NIO NEXTEV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