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375325U - 导流散热框架组件 - Google Patents

导流散热框架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375325U
CN209375325U CN201920242385.0U CN201920242385U CN209375325U CN 209375325 U CN209375325 U CN 209375325U CN 201920242385 U CN201920242385 U CN 201920242385U CN 209375325 U CN209375325 U CN 2093753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frame assembly
guiding radiation
assembly according
radiating f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24238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洪联馨
何明特
谢弼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co Electric and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eco Electric and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co Electric and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eco Electric and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24238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3753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3753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3753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导流散热框架组件,用以容置一马达核心组件,并包含一马达框架、至少一气流产生元件与一导流盖。马达框架,具有一第一侧、一顶侧以及一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并包含一框架本体与多个彼此相间且环绕于框架本体的环形散热鳍片,其中,环形散热鳍片中的任两相邻者形成一外部环形通道。气流产生元件,位于第一侧,用以将散热气流自第一侧流入外部环形通道。导流盖,围绕并包覆顶侧与第二侧,藉以导引散热气流自第一侧沿外部环形通道依序流向顶侧与第二侧。因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导流散热框架组件的散热效果更佳。

Description

导流散热框架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框架组件,尤其涉及一种导流散热框架组件。
背景技术
马达,又称电动机、电动马达,是一种将电能转换为动能,可用来驱动其他装置的电器设备,再现今社会中被广泛地应用。其原理与发电机大致相同,差异只是在于能量的转换不同而已。
马达普遍包含一转子结构、一定子结构与一马达框架,转子结构与定子结构又可称之为马达核心组件,设置于马达框架所围构出的一容置空间,产生的热能过多就有可能对马达造成损害。
因此,为了传导逸散转子结构所产生的热能,马达框架的外周面上通常设置有多个散热鳍片。较佳者,还会设置至少一气流产生元件。
请参阅图1与图2,其中,图1是显示现有技术中的散热框架组件的立体图;以及,图2是显示图1的A─A剖面图。如图所示,一种散热框架组件PA100,用以容置一马达核心组件(图未示出),并包含一马达框架PA1与二气流产生元件PA2、PA2a。
马达框架PA1,包含一框架本体PA11与多个环形散热鳍片PA12(在此仅标示其中一者)。框架本体11,是一管状结构,且围构出一用以容置马达核心组件的容置空间PAS。环形散热鳍片PA12,彼此相间并分别环绕设置于框架本体PA11的外周面,且背向内周面环状凸伸出。环形散热鳍片PA12中的任两相邻者形成一外部环形通道,故多个环形散热鳍片PA12会形成多个外部环形通道。
气流产生元件PA2与PA2a,连结并固定于环形散热鳍片PA12与框架本体PA11中的至少一者,用以在运作时在外部环形通道中的产生散热气流PAF。然而,气流产生元件PA2与PA2a设置于马达框架PA1的同一侧,散热气流PAF流入外部环形通道后,并无法顺着外部环形通道流动至马达框架PA1的另一侧,而是流经一段外部环形通道后便会向外界环境发散,导致没有安装气流产生元件的马达框架PA1的另一侧的热能无法通过气流产生元件PA2与PA2a产生的散热气流PAF逸散。
接着,请参阅图3与图4,图3是显示现有技术中的另一散热框架组件的立体图;以及,图4是显示图3的B─B剖面图。如图所示,一种散热框架组件PA100a,用以容置一马达核心组件(图未示出),并包含一马达框架PA1与多个气流产生元件PA2、PA2a、PA2b、PA2c。马达框架PA1,包含一框架本体PA11与多个环形散热鳍片PA12,皆与图1相同,故不多加赘述,气流产生元件PA2、PA2a亦与图1相同。气流产生元件PA2b、PA2c与气流产生元件PA2、PA2a相同,仅在于设置的位置不同。
因为气流产生元件PA2b、PA2c与气流产生元件PA2、PA2a分别设置于马达框架PA1的两侧,故气流产生元件PA2、PA2a所产生的散热气流PAF与气流产生元件PA2b、PA2c所产生的散热气流PAFa可以各自逸散马达框架PA1两侧的热能。
此举虽然可以有效带走马达框架两侧的热能,但是气流产生元件的数量将会变为两倍,所花费的成本也会变为两倍。此外,马达框架PA1具有一框架厚度PAW1,气流产生元件PA2、PA2a、PA2b、PA2c具有一厚度PAW2,因此,在马达框架PA1的两侧皆设置气流产生元件,还会造成总厚度增加了一个厚度PAW2,与现今社会中,追求轻量化、小型化、成本效益比(cost-performance ratio;CP值)高的设计方向相违背。
发明内容
有鉴于在现有技术中,在马达框架单一侧设置气流产生元件会使散热气流无法流动至另一侧,导致另一侧的热能无法利用散热气流逸散,在马达框架两侧都设置气流产生元件,又会有成本提升、体积变大等问题产生。本实用新型的一主要目的提供一种导流散热框架组件,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所采用的必要技术手段为提供一种导流散热框架组件,用以容置马达核心组件,并包含:马达框架,具有第一侧、顶侧以及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并且包含:框架本体,自第一端部沿平行于中心轴的延伸方向延伸至第二端部,并形成具有内周面与外周面的管状结构,且所述内周面围构出用以容置所述马达核心组件的容置空间;以及多个环形散热鳍片,彼此相间并分别环绕于所述外周面而背向所述内周面环状凸伸出,且所述多个环形散热鳍片中的任两相邻者形成外部环形通道,并形成多个彼此相间地环绕于所述外周面的上述外部环形通道;以及至少一用以在运作时将至少一散热气流自所述第一侧流入所述多个外部环形通道的气流产生元件,连结并固定于所述多个环形散热鳍片与所述框架本体的所述外周面中的至少一者,且位于所述第一侧;以及用以导引所述至少一散热气流自所述第一侧沿所述多个外部环形通道依序流向所述顶侧与所述第二侧的导流盖,连结于所述框架本体,围绕并包覆所述顶侧与所述第二侧。
在上述必要技术手段的基础下,本实用新型所衍生的一附属技术手段为使导流散热框架组件中的导流盖,接触环形散热鳍片,并封闭外部环形通道。
在上述必要技术手段的基础下,本实用新型所衍生的一附属技术手段为使导流散热框架组件中的导流盖,包含一曲面段,且曲面段围绕并包覆顶侧与第二侧。
在上述必要技术手段的基础下,本实用新型所衍生的一附属技术手段为使导流散热框架组件中的曲面段,在纵截面上具有一第一端点与一第二端点,第一端点与框架本体的一管状中心点的连线以及第二端点与管状中心点的连线夹有一夹角,且夹角大于等于九十度。
在上述必要技术手段的基础下,本实用新型所衍生的一附属技术手段为使导流散热框架组件中的导流盖,还包含一延伸段,且延伸段连结曲面段并背向曲面段延伸。
在上述必要技术手段的基础下,本实用新型所衍生的一附属技术手段为使导流散热框架组件中的延伸段,具有一延伸长度,每一环形散热鳍片具有一鳍片外半径,且延伸长度等于鳍片外半径。
在上述必要技术手段的基础下,本实用新型所衍生的一附属技术手段为使导流散热框架组件中的延伸段,沿一切线方向背向曲面段延伸。
在上述必要技术手段的基础下,本实用新型所衍生的一附属技术手段为使导流散热框架组件中的环形散热鳍片,垂直于中心轴。
在上述必要技术手段的基础下,本实用新型所衍生的一附属技术手段为使导流散热框架组件中的环形散热鳍片,倾斜于该中心轴。
在上述必要技术手段的基础下,本实用新型所衍生的一附属技术手段为使导流散热框架组件中的导流盖,具有一盖体厚度,每一气流产生元件具有一元件厚度,且盖体厚度小于元件厚度。
承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导流散热框架组件,利用导流盖将气流产生元件所产生的散热气流导引至气流产生元件的另一侧。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导流散热框架组件的散热效果更佳。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现有技术中的散热框架组件的立体图;
图2是显示图1的A─A剖面图;
图3是显示现有技术中的另一散热框架组件的立体图;
图4是显示图3的B─B剖面图;
图5是显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导流散热框架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显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导流散热框架组件的立体组装图;以及
图7是显示图6的C─C剖面及流场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PA100、PA100a:散热框架组件
PA1:马达框架
PA11:框架本体
PA12:环形散热鳍片
PA2、PA2a、PA2b、PA2c:气流产生元件
PAF、PAFa:散热气流
PAS:容置空间
PAW1:框架厚度
PAW2:厚度
100:导流散热框架组件
1:马达框架
11:框架本体
12:环形散热鳍片
2、2a:气流产生元件
3:导流盖
a:夹角
D:延伸方向
E1:第一端部
E2:第二端部
F:散热气流
L:延伸长度
P1、P2:端点
R:鳍片外半径
S:容置空间
S1:第一侧
S2:第二侧
S3:顶侧
SE:外周面
SI:内周面
SEG1:曲面段
SEG2:延伸段
T:外部环形通道
W1:框架宽度
W2:元件厚度
W3:盖体厚度
X:中心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示意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根据下列描述和权利要求,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请一并参阅图5至图7,其中,图5是显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导流散热框架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图6是显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导流散热框架组件的立体组装图;以及,图7是显示图6的C─C剖面及流场示意图。如图所示,一种导流散热框架组件100,用以容置一马达核心组件(图未示出),并包含一马达框架1、至少一气流产生元件(在此标示二气流产生元件2与2a作为示意)与导流盖3。
马达框架1,具有一第一侧S1、一第二侧S2与一顶侧S3,其中,第一侧S1与第二侧S2各自相邻顶侧S3,且彼此相对。
马达框架1,包含一框架本体11与多个环形散热鳍片12(在此标示其中一者示意)。框架本体11,自一第一端部E1沿一平行于一中心轴X的延伸方向D延伸至一第二端部E2,并形成一具有一内周面SI与一外周面SE的管状结构,且内周面SI围构出一用以容置马达核心组件的容置空间S。
环形散热鳍片12,彼此相间并分别环绕于框架本体11的外周面SE而背向内周面SI环状凸伸出,且环形散热鳍片12中的任两相邻者形成一外部环形通道T。因为环形散热鳍片12中的任两相邻者会形成一个外部环形通道T,而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导流散热框架组件100的马达框架1包含多个环形散热鳍片12,故会形成多个彼此相间地环绕于外周面SE的外部环形通道T。
在本较佳实施例中,环形散热鳍片12垂直于中心轴X,但不以此为限。在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环形散热鳍片12也可倾斜于中心轴X。更详细的说明,每一个包含本实用新型中任一环形散热鳍片12的平面,仅会与中心轴X交于一点。
气流产生元件2与2a,连结并固定于环形散热鳍片12或是框架本体11的外周面SE,且位于第一侧S1,用以在运作时将至少一散热气流F(在此仅标示其中一者示意)自第一侧S1流入外部环形通道T。气流产生元件的数量视框架本体11的延伸长度而有所增减,也可为一个或是三个以上。气流产生元件2与2a可为一风扇,较佳者,是一轴流扇。
在本实施例中,气流产生元件2与2a,利用锁固方式固定于框架本体11的第一侧S1的外周面SE上,并且紧邻着环形散热鳍片12,藉以在外部环形通道T产生散热气流F。而气流产生元件2与2a也可以利用其他方式固定于外周面SE或是环形散热鳍片12上,例如:焊接方式、夹持方式等。
导流盖3,连结于框架本体11,并围绕且包覆顶侧S3与第二侧S2,藉以导引散热气流F自第一侧S1沿外部环形通道T依序流向顶侧S3与第二侧S2。在本实施例中,导流盖3,利用至少一锁固元件(图未示出)固定于框架本体11,并且接触外部环形通道T,以封闭外部环形通道T,但不以此为限。在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导流盖3也可利用焊接、夹持等方式固定于框架本体11或是环形散热鳍片12上。
导流盖3,包含一曲面段SEG1与一延伸段SEG2。曲面段SEG1,包覆顶侧S3与第二侧S2,而延伸段SEG2,连结于曲面段SEG1,并背向曲面段SEG1往第一侧S1延伸。较佳者,延伸段SEG2自与曲面段SEG1的连结处以一切线方向延伸,且延伸段SEG2具有一延伸长度L,环形散热鳍片12具有一鳍片外半径R,其中,延伸长度L与鳍片外半径R相等。而以导流散热框架组件的纵截面来看,中心轴X与曲面段SEG1的两端点P1、P2连线会形成一夹角a,且夹角a会大于等于九十度。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马达框架1具有一框架宽度W1,框架宽度W1会等于两倍的鳍片外半径R,气流产生元件2具有一元件厚度W2,而导流盖3具有一盖体厚度W3,其中,盖体厚度W3小于元件厚度W2。
当气流产生元件2(或2a)开始运作产生散热气流F时,散热气流F会自第一侧S1沿外部环形通道T往顶侧S3流动。当散热气流F流动至顶侧S3时,又会受到导流盖3的导引,而继续往第二侧S2流动。因此,散热气流F便可以流动至没有设置气流产生元件的第二侧S2,进而逸散第二侧S2所产生的热能。而导流盖3的盖体厚度W3又会小于气流产生元件2的元件厚度W2。
综上所述,由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导流散热框架组件,利用导流盖将气流产生元件所产生的散热气流导引至气流产生元件的另一侧,且导流盖的盖体厚度又小于气流产生元件的元件厚度。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在马达框架单一侧设置气流产生元件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导流散热框架组件,可以将仅在马达框架的一侧设置气流产生元件所产生的散热气流引导到另一侧。此外,本实用新型整体的体积、宽度又小于现有技术中在马达框架的两侧设置气流产生元件的实施例。
通过以上较佳具体实施例的详述,希望能更加清楚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特征与精神,而并非以上述所揭示的较佳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范畴加以限制。相反地,其目的是希望能涵盖各种改变及具相等性的安排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范畴内。

Claims (10)

1.一种导流散热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用以容置马达核心组件,并包含:
马达框架,具有第一侧、顶侧以及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并且包含:
框架本体,自第一端部沿平行于中心轴的延伸方向延伸至第二端部,并形成具有内周面与外周面的管状结构,且所述内周面围构出用以容置所述马达核心组件的容置空间;以及
多个环形散热鳍片,彼此相间并分别环绕于所述外周面而背向所述内周面环状凸伸出,且所述多个环形散热鳍片中的任两相邻者形成外部环形通道,并形成多个彼此相间地环绕于所述外周面的上述外部环形通道;以及
至少一用以在运作时将至少一散热气流自所述第一侧流入所述多个外部环形通道的气流产生元件,连结并固定于所述多个环形散热鳍片与所述框架本体的所述外周面中的至少一者,且位于所述第一侧;以及
用以导引所述至少一散热气流自所述第一侧沿所述多个外部环形通道依序流向所述顶侧与所述第二侧的导流盖,连结于所述框架本体,围绕并包覆所述顶侧与所述第二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流散热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盖接触所述多个环形散热鳍片,并封闭所述多个外部环形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流散热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盖包含曲面段,且所述曲面段围绕并包覆所述顶侧与所述第二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流散热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曲面段在纵截面上具有第一端点与第二端点,所述第一端点与所述框架本体的管状中心点的连线以及所述第二端点与所述管状中心点的连线夹有夹角,且所述夹角大于等于九十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流散热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盖还包含延伸段,且所述延伸段连结所述曲面段并背向所述曲面段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流散热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段具有延伸长度,每一所述多个环形散热鳍片具有鳍片外半径,且所述延伸长度等于所述鳍片外半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流散热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段沿切线方向背向所述曲面段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流散热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环形散热鳍片垂直于所述中心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流散热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环形散热鳍片倾斜于所述中心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流散热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盖具有盖体厚度,每一所述至少一气流产生元件具有元件厚度,且所述盖体厚度小于所述元件厚度。
CN201920242385.0U 2019-02-26 2019-02-26 导流散热框架组件 Active CN2093753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242385.0U CN209375325U (zh) 2019-02-26 2019-02-26 导流散热框架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242385.0U CN209375325U (zh) 2019-02-26 2019-02-26 导流散热框架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375325U true CN209375325U (zh) 2019-09-10

Family

ID=678235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242385.0U Active CN209375325U (zh) 2019-02-26 2019-02-26 导流散热框架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37532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28730A (zh) * 2020-06-08 2021-12-24 东元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封闭式水冷框架制造方法及其封闭式水冷框架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28730A (zh) * 2020-06-08 2021-12-24 东元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封闭式水冷框架制造方法及其封闭式水冷框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01864B (zh) A motor with internal thermal glue
TWI455461B (zh) 冷卻套
CN102282338B (zh) 汽轮机
JP5395783B2 (ja) 管束を有する熱交換器
US20200300115A1 (en) Cooling Of Rotor And Stator Components Of A Turbocharger Using Additively Manufactured Component-Internal Cooling Passages
KR20080055921A (ko) 적층플레이트형 열교환기, 특히 공기주입형 냉각기
CN105990946B (zh) 具双重冷却流道的电机外壳组件
US20160369631A1 (en) Flow inducer for a gas turbine system
JP2010268677A (ja) マルチパス軸方向冷却式発電機
US20140217841A1 (en) High efficiency, low coolant flow electric motor coolant system
CN209375325U (zh) 导流散热框架组件
JP2021502540A (ja) アウターフィン付き熱交換チューブ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本開示は、2017年12月22日に中国特許庁に提出された、出願番号が201711410324.2、発明の名称が「アウターフィン付き熱交換チューブ及びその使用方法」である出願の優先権を主張し、その全内容が引用により本開示に組み込まれている。
CN115717842B (zh) 一种多功能轴向连接微通道换热器
JP4634291B2 (ja) Egrクーラ
JP2013130086A (ja) 遠心式流体機械
CN107994735B (zh) 电机冷却系统
JP2013029316A (ja) 蒸気発生器
TWM595926U (zh) 散熱框架組件
JP2005214545A (ja) 熱交換器
JP2011226722A (ja) Egrクーラー
CN215072015U (zh) 一种电机冷却水道及具有该电机冷却水道的电机
CN204425092U (zh) 具双重冷却流道的电机外壳组件
CN211508751U (zh) 一种具有内部冷却的电主轴结构
CN111953107B (zh) 旋转电机的定子
CN208806697U (zh) 用以产生类环形流场散热气流的散热框架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