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373344U - 照明系统以及投影装置 - Google Patents

照明系统以及投影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373344U
CN209373344U CN201920254149.0U CN201920254149U CN209373344U CN 209373344 U CN209373344 U CN 209373344U CN 201920254149 U CN201920254149 U CN 201920254149U CN 209373344 U CN209373344 U CN 2093733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wavelength conversion
color
light beam
annul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25414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浩炜
徐若涵
谢启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retron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oretron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retronic Corp filed Critical Coretroni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3733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3733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种照明系统用于提供一照明光束,且包括一激发光源以及一波长转换模块。激发光源用于发出一激发光束。波长转换模块位于激发光束的传递路径上,且具有一环状波长转换区。一第一部分的激发光束入射于环状波长转换区而转换为一第一色光,一第二部分的激发光束入射于波长转换模块而形成为一第二色光。第二部分的激发光束与激发光束的比例数值范围介于5%至30%。另外,一种投影装置亦被提出。本实用新型的照明系统和投影装置具有简单的结构以及简洁的光路布局。

Description

照明系统以及投影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光学系统以及包含上述光学系统的光学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照明系统以及投影装置。
背景技术
近来以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和激光二极管(laser diode)等固态光源为主的投影装置渐渐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由于激光二极管具有高于约20%的发光效率,为了突破发光二极管的光源限制,因此渐渐发展了以激光光源激发荧光粉而产生投影机所需用的纯色光源。
现有一种多片式数字光处理(Digital Light Processing,DLP)投影机的架构,其主要使用了两组以上的蓝光激光光源,一组蓝光激光光源透过发出蓝色激光光束来照射荧光轮的荧光粉与反射区(或透射区)以输出黄光与蓝光,再透过投影机中的分色镜将黄光分色出红光与绿光以形成两种基色光,并被导引至后续的光阀。另一组蓝光激光光源则提供蓝色激光光束,蓝色激光光束在经由其间的激光光斑消除装置(如:独立的蓝光扩散片或散光轮)来消除激光散斑现象(laser speckle)后,被后续的光学元件导引至后续的光阀。如此一来,可以构成蓝、绿、红三种色光。
“背景技术”部分只是用来帮助了解本实用新型内容,因此在“背景技术”部分所揭露的内容可能包含一些没有构成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道的公知技术。在“背景技术”部分所揭露的内容,不代表该内容或者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要解决的问题,在本实用新型申请前已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或认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照明系统,具有简单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投影装置,具有简单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照明系统。照明系统用于提供一照明光束,且包括一激发光源以及一波长转换模块。激发光源用于发出一激发光束。波长转换模块位于激发光束的传递路径上,且具有一环状波长转换区,当激发光束被传递至波长转换模块时,激发光束于波长转换模块上形成一光斑,至少部分光斑位于环状波长转换区上,且一第一部分的激发光束入射于环状波长转换区而转换为一第一色光,一第二部分的激发光束入射于波长转换模块而形成一第二色光,其中第一色光与第二色光同时自波长转换模块出光,而照明光束包括第一色光与第二色光,且第二部分的激发光束与激发光束的比例数值范围介于5%至30%。
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投影装置。投影装置包括一前述的照明系统、一分合光单元、至少二光阀以及一投影镜头。分合光单元位于照明光束的传递路径上,且用于将照明光束转换成多个子照明光束。至少二光阀位于多个子照明光束的传递路径上且用于将对应的多个子照明光束转换成多个影像光束。一投影镜头位于多个影像光束的传递路径上且用于将多个影像光束转换成一投影光束,其中多个影像光束经由分合光单元传递至投影镜头。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个优点或功效。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照明系统与投影装置借由波长转换模块的环状波长转换区的配置,可使来自同一激发光源的激发光束的一部分被转换为第一色光,另一部分形成第二色光。如此,将可使得照明系统与投影装置在只需配置一激发光源的情况下,即可形成蓝、绿、红三种色光,而具有简单的结构以及简洁的光路布局。并且,由于照明系统以及投影装置的光路布局能被有效简化,因此亦可同时增加系统中其他构件的布局弹性。此外,由于照明系统与投影装置只需配置一激发光源,因此光源能量会被集中于一处,而能使得散热模块的设计复杂度降低,亦可有助于增加系统布局的设计弹性。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投影装置的架构示意图。
图1B是图1A的一种波长转换模块的正视示意图。
图1C是图1B的波长转换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图1D是图1A的另一种波长转换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图1E是图1A的另一种波长转换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图1F是图1A的另一种波长转换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图2A至图3C是图1A的各种照明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4A是图1A的另一种波长转换模块的正视示意图。
图4B是图4A的波长转换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图4C是图1A的另一种波长转换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图4D是图1A的另一种波长转换模块的正视示意图。
图4E至图4G是图1A的各种波长转换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图5A是图1A的另一种照明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5B是图5A的一种波长转换模块的俯视示意图。
图5C是图5B的波长转换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图5D是图5A的另一种波长转换模块的俯视示意图。
图5E是图5D的波长转换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图5F是图5A的另一种波长转换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图6A至图6C是图1A的各种照明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7A是图1A的另一种照明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7B是图7A的一种分光元件的俯视示意图。
图8A是图1A的另一种照明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8B是图8A的一种分光元件的俯视示意图。
图9A是图1A的另一种照明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9B是图9A的一种波长转换模块的俯视示意图。
图9C是图9B的波长转换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图9D是图9A的另一种波长转换模块的俯视示意图。
图9E是图9D的波长转换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图10至图11B是图1A的各种照明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另一种投影装置的架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之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之一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地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
图1A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投影装置的架构示意图。图1B是图1A的一种波长转换模块的正视示意图。图1C是图1B的波长转换模块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A,在本实施例中,投影装置100包括一照明系统100A、一分合光单元DC、至少二光阀LV以及一投影镜头PL。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光阀LV的数量为三个,而分别为光阀LV1、LV2、LV3,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在本实施例中,光阀LV例如为数字微镜元件(digital micro-mirrordevice,DMD),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亦可以是硅基液晶面板(liquid-crystal-on-silicon panel,LCOS panel)、液晶面板(Liquid Crystal Panel,LCD)或其他光束调变器。
具体而言,如图1A所示,照明系统100A用于提供一照明光束70,且包括一激发光源110、一波长转换模块120、一第一分色元件130以及一光传递模块140。激发光源110用于发出一激发光束50。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在本实施例中,激发光源110为蓝光激光光源,而激发光束50为蓝色激光光束。激发光源110例如可包括多个排成阵列的蓝光激光二极管(未绘示),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
具体而言,如图1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分色元件130配置于激发光束50的传递路径上,且位于激发光源110与波长转换模块120之间。具体而言,第一分色元件130可以是分色元件、部分穿透部分反射元件、偏振分光元件或其他各种可将光束分离的元件。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分色元件130例如为具有黄光反射作用的分色镜(DichroicMirror with Yellow reflection),而可让蓝光穿透,而对黄光提供反射作用。因此,第一分色元件130可让蓝色的激发光束50穿透,如此一来,激发光源110的激发光束50可经由穿透第一分色元件130而传递至波长转换模块120。
进一步而言,如图1A至图1C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波长转换模块120位于激发光束50的传递路径上,且具有一环状波长转换区OT与非转换区NT。举例而言,如图1B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环状波长转换区OT可为O型环状(O-ring)。进一步而言,如图1A与图1B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当激发光束50传递至波长转换模块120时,激发光束50于波长转换模块120上形成一光斑SP。接着,一第一部分的激发光束50入射于环状波长转换区OT而使至少部分光斑SP位于环状波长转换区OT上,且所述第一部分的激发光束50转换为一第一色光60Y,一第二部分的激发光束50入射于波长转换模块120的非转换区NT而使至少部分光斑SP位于非转换区NT上,且所述第二部分的激发光束50形成一第二色光60B。举例而言,第二部分的激发光束50与激发光束50的比例数值范围介于5%至30%。应注意的是,此处的数值范围皆仅是作为例示说明之用,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
以下将针对第一色光60Y以及第二色光60B的转换过程进行进一步的解说。
举例而言,如图1B与图1C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波长转换模块120包括一基板121、一环状散光层122以及一环状波长转换层123。在本实施例中,基板121例如为透光基板。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环状波长转换层123位于基板121上,且对应于环状波长转换区OT设置。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波长转换模块120例如为一荧光粉轮(Phosphor Wheel),环状波长转换层123的材料包括可激发出黄色光束的荧光粉,而可将激发光束50转换为黄光。换言之,在本实施例中,激发光束50经由环状波长转换区OT转换而来的第一色光60Y为黄光。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色光60Y为宽谱色光,其主波长与激发光束50的主波长差值(即第一色光60Y的主波长减去激发光束50的主波长差值)会大于等于20奈米。应注意的是,此处的数值范围皆仅是作为例示说明之用,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
另一方面,如图1C所示,环状散光层122位于基板121上,且环状散光层122位于基板121与环状波长转换层123之间。另一方面,如图1B与图1C所示,环状波长转换层123没有完全覆盖于环状散光层122上,环状散光层122未被环状波长转换层123所遮挡的部分可于基板121上形成第一环状散光区OD1及第二环状散光区OD2。也就是说,如图1B所示,第一环状散光区OD1及第二环状散光区OD2位于基板121上,对应于环状波长转换区OT的环状波长转换层123位于第一环状散光区OD1与第二环状散光区OD2之间。并且,环状波长转换层123围绕第一环状散光区OD1,并被第二环状散光区OD2所围绕。
进一步而言,如图1B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环状散光区OD1及第二环状散光区OD2对应于波长转换模块120的非转换区NT。如此,由于第一环状散光区OD1及第二环状散光区OD2可以破坏激光光束的同调性,而具有消除激光散斑(Laser Speckle)的功能,因此当激发光束50通过第一环状散光区OD1及第二环状散光区OD2时,则能形成蓝光,并消除激光散斑现象。换言之,在本实施例中,经由非转换区NT所形成的第二色光60B与激发光束50的颜色相同,即为蓝光。
具体而言,如图1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激发光束50会同时通过波长转换模块120的环状波长转换区OT与非转换区NT,因此第一色光60Y与第二色光60B会同时自波长转换模块120出光。接着,如图1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波长转换模块120将第一色光60Y反射回第一分色元件130,第二色光60B则在穿透波长转换模块120后被传递至光传递模块140。
具体而言,如图1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光传递模块140位于第二色光60B的传递路径上,用于将自波长转换模块120出射的第二色光60B传递至第一分色元件130。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光传递模块140可包括多个反射元件(未标号),而将第二色光60B传递回第一分色元件130,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
接着,如图1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照明系统100A还包括一光均匀化元件150,位于第一色光60Y与第二色光60B的传递路径上。当第一色光60Y与第二色光60B被传递至第一分色元件130时,由于第一分色元件130会反射黄光且使蓝光穿透,因此第二色光60B穿透第一分色元件130,且第一色光60Y被第一分色元件130反射后,光均匀化元件150接收来自第一分色元件130的第一色光60Y及第二色光60B。在本实施例中,光均匀化元件150例如为一积分柱(Integration Rod),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如此,当来自波长转换模块120的第一色光60Y与第二色光60B被传递至光均匀化元件150时,光均匀化元件150可使第一色光60Y与第二色光60B均匀化后输出光均匀化元件150而形成照明光束70,并使其传递至光阀LV。
接着,如图1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分合光单元DC位于照明光束70的传递路径上,且用于将照明光束70转换成多个子照明光束70R、70G、70B。举例而言,如图1A所示,分合光单元DC可包括多个分色镜DM1、DM2,当照明光束70通过不同的分色镜DM1、DM2时,能被依序分成子照明光束70R、70G、70B后,被传递至后续所对应的光阀LV,亦即各光阀LV1、LV2、LV3上。
具体而言,如图1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各光阀LV1、LV2、LV3分别位于多个子照明光束70R、70G、70B的传递路径上,且用于将对应的多个子照明光束70R、70G、70B转换成多个影像光束80R、80G、80B。并且,投影镜头PL位于所述多个影像光束80R、80G、80B的传递路径上,且适于将所述多个影像光束80R、80G、80B转换成一投影光束90,并投影至一屏幕(未绘示)上,以形成影像画面。举例而言,由于各子照明光束70R、70G、70B分别会聚在对应的光阀LV1、LV2、LV3上,光阀LV1、LV2、LV3能将对应的子照明光束70R、70G、70B转换成不同颜色的影像光束80R、80G、80B,这些来自光阀LV1、LV2、LV3的影像光束80R、80G、80B会分别经由分合光单元DC传递至投影镜头PL,因此,所被投影出的影像画面便能够成为彩色画面。如此一来,照明系统100A与投影装置100借由波长转换模块120的环状波长转换区OT的配置,可使来自同一激发光源110的激发光束50的一部分转换为第一色光60Y,而另一部分形成第二色光60B。如此,将可使得照明系统100A与投影装置100在只需配置一激发光源110的情况下,即可形成蓝、绿、红三种色光,而具有简单的结构以及简洁的光路布局。并且,由于照明系统100A以及投影装置100的光路布局能被有效简化,因此亦可同时增加系统中其他构件的布局弹性。此外,由于照明系统100A与投影装置100只需配置一激发光源110,因此光源能量会被集中于一处,而能使得散热模块的设计复杂度降低,亦可有助于增加系统布局的设计弹性。此外,由于照明系统100A与投影装置100的波长转换模块120亦具有散光的功能,因此可不用额外设置消除激光散斑的散光元件,而能减少光学构件的使用,能更有效地达到节省成本以及形成简单的系统结构。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亦可于环状波长转换层123与基板121之间设置反射层,而使得波长转换模块能将第一色光60Y有效地反射回第一分色元件130,以下将另举实施例进行进一步的解说。
图1D是图1A的另一种波长转换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图1D的波长转换模块120D与图1B的波长转换模块120类似,而差异如下所述。请参照图1D,在本实施例中,波长转换模块120D还包括反射层RL,且反射层RL设置于环状波长转换层123与基板121之间,如此,第一部分的激发光束50被转换为第一色光60Y后,即可经由反射层RL有效地被反射回第一分色元件130。反射层RL例如是利用涂布(coating)的方式设置。另一方面,第二部分的激发光束50形成第二色光60B则仍可穿透环状散光层122所形成的第一环状散光区OD1与第二环状散光区OD2以及基板121,而被传递至后续的光学元件上。图1E是图1A的另一种波长转换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图1E的波长转换模块120E与图1D的波长转换模块120D类似,而差异如下所述。请参照图1E,在本实施例中,波长转换模块120E的环状波长转换层123不是覆盖于环状散光层122上,而是位于环状散光层122所形成的第一环状散光区OD1及第二环状散光区OD2之间。换句话说,波长转换模块120E的环状波长转换层123在自基板121的轴心至基板121的边缘的径向方向上位于环状散光层122所形成的第一环状散光区OD1及第二环状散光区OD2之间。反射层RL设置于环状波长转换层123与基板121之间。如此,波长转换模块120E亦可借由反射层RL的设置,来使得第一部分的激发光束50被转换为第一色光60Y后,经由反射层RL有效地被反射回第一分色元件130。另一方面,第二部分的激发光束50形成第二色光60B亦仍可穿透环状散光层122所形成的第一环状散光区OD1及第二环状散光区OD2以及基板121,而被传递至后续的光学元件上。图1F是图1A的另一种波长转换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图1F的波长转换模块120F与图1D的波长转换模块120D类似,而差异如下所述。请参照图1F,在本实施例中,波长转换模块120F不具有环状散光层122,而是于基板121F中添加散射粒子PA,以在基板121F环绕环状波长转换层123的周围区域上形成波长转换模块120F的第一环状散光区OD1及第二环状散光区OD2。也就是说,如图1F所示,第一环状散光区OD1及第二环状散光区OD2由基板121F所构成,并且环状波长转换层123亦会围绕第一环状散光区OD1,并被第二环状散光区OD2所围绕。如此,波长转换模块120F亦可借由反射层RL的设置,来使得第一部分的激发光束50被转换为第一色光60Y后,经由反射层RL有效地被反射回第一分色元件130。另一方面,第二部分的激发光束50形成第二色光60B亦仍可穿透基板121F及基板121F中的散射粒子PA所构成的第一环状散光区OD1及第二环状散光区OD2,而被传递至后续的光学元件上。如此一来,在前述实施例中,由于波长转换模块120D、120E、120F与图1B的波长转换模块120相似,而能达到相同的功能,因此波长转换模块120D、120E、120F能达到与前述的波长转换模块120类似的效果与优点,在此就不再赘述。并且,当波长转换模块120D、120E、120F应用至前述的照明系统100A、以及投影装置100时,亦能使照明系统100A以及投影装置100达到类似的效果与优点,在此就不再赘述。
图2A是图1A的另一种照明系统的架构示意图。图2A的照明系统200A与图1A的照明系统100A类似,而差异如下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照明系统200A还包括一辅助光源AL。辅助光源AL用于发出一辅助光束60R,辅助光束60R的波段与第一色光60Y的波段至少部分重叠。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辅助光源AL例如为红光激光光源或红光发光二极管光源,辅助光束60R为红光。
具体而言,如图2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分色元件130例如为具有绿橘光反射作用的分色镜(DMGO),而可让蓝光以及红光穿透,并对绿橘光提供反射作用。此外,照明系统200A的光传递模块140中包括一第二分色元件241,位于第二色光60B及辅助光束60R的传递路径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分色元件241例如为具有蓝光反射作用的分色镜(DMB),而可让红光穿透,并对蓝光提供反射作用。
如此,激发光源110的激发光束50仍可经由穿透第一分色元件130而传递至波长转换模块120。另一方面,辅助光源AL的辅助光束60R可经由穿透第二分色元件241而传递至第一分色元件130,且第二色光60B仍能经由光传递模块140而被传递至第一分色元件130。当来自波长转换模块120的第一色光60Y以及来自光传递模块140的第二色光60B与辅助光束60R皆被传递至第一分色元件130时,第一分色元件130可使第二色光60B与辅助光束60R穿透,并使部分第一色光60G反射后,将辅助光束60R、部分第一色光60G以及第二色光60B导引至光均匀化元件15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色光60Y(黄光)中的部分会被第一分色元件130反射而形成部分第一色光60G例如为绿光。因此,辅助光束60R、部分第一色光60G以及第二色光60B即可在经过第一分色元件130及第二分色元件241后合并形成照明光束70。
如此一来,照明系统200A借由辅助光源AL的配置,将能增加照明光束70中的红光比例,而能提升投影画面的红色色彩表现。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照明系统200A与图1A的照明系统100A具有相同的波长转换模块120的结构,因此照明系统200A能达到与前述的照明系统100A类似的效果与优点,在此就不再赘述。并且,当照明系统200A应用至前述的投影装置100时,亦能使投影装置100达到类似的效果与优点,在此就不再赘述。
图2B是图1A的另一种照明系统的架构示意图。图2B的照明系统200B与图2A的照明系统200A类似,而差异如下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分色元件130例如为具有黄光反射作用的分色镜(DMY),且第二分色元件241位于辅助光束60R以及来自第一分色元件130的第一色光60Y与第二色光60B的传递路径上。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分色元件241例如为具有红光反射作用的分色镜(DMR),而可让蓝光与绿光穿透,并对红光提供反射作用。
如此,当第一色光60Y、第二色光60B以及辅助光束60R被传递至第二分色元件241时,第二分色元件241可使来自第一分色元件130的部分第一色光60G与第二色光60B穿透,并反射来自辅助光源AL的辅助光束60R,而将辅助光束60R、部分第一色光60G以及第二色光60B导引至光均匀化元件150。因此,辅助光束60R、部分第一色光60G以及第二色光60B即可在经过第一分色元件130及第二分色元件241后合并形成照明光束70。
如此一来,照明系统200B借由辅助光源AL的配置,将能增加照明光束70中的红光比例,而能提升投影画面的红色色彩表现。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照明系统200B与图1A的照明系统100A具有相同的波长转换模块120的结构,因此照明系统200B能达到与前述的照明系统100A类似的效果与优点,在此就不再赘述。并且,当照明系统200B应用至前述的投影装置100时,亦能使投影装置100达到类似的效果与优点,在此就不再赘述。
图3A是图1A的另一种照明系统的架构示意图。图3A的照明系统300A与图1A的照明系统100A类似,而差异如下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分色元件130例如为具有蓝光反射作用的分色镜(DMB),而可让黄光穿透,而对蓝光提供反射作用。因此,如图3A所示,第一分色元件130会反射蓝色的激发光束50,而波长转换模块120可被配置在被第一分色元件130反射后的激发光束50的传递路径上。如此一来,来自激发光源110的激发光束50可经由第一分色元件130而传递至波长转换模块120。
另一方面,如图3A所示,当第一色光60Y与第二色光60B再次被传递至第一分色元件130时,由于第一分色元件130会反射蓝光且使黄光穿透,因此第一色光60Y会穿透第一分色元件130,且第二色光60B经由光传递模块140及第一分色元件130反射后,第一色光60Y及第二色光60B皆被传递至光均匀化元件150处,而能形成照明光束70。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照明系统300A与图1A的照明系统100A具有相同的波长转换模块120的结构,因此照明系统300A能达到与前述的照明系统100A类似的效果与优点,在此就不再赘述。并且,当照明系统300A应用至前述的投影装置100时,亦能使投影装置100达到类似的效果与优点,在此就不再赘述。
图3B是图1A的另一种照明系统的架构示意图。图3A的照明系统300B与图3A的照明系统300A类似,而差异如下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照明系统300B还包括一辅助光源AL。辅助光源AL用于发出一辅助光束60R,辅助光束60R的波段与第一色光60Y的波段至少部分重叠。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辅助光束60R为红光。
具体而言,如图3B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分色元件130例如为具有红光以及蓝光反射作用的分色镜(DMBR),而可让绿光穿透,并对蓝光以及红光提供反射作用。此外,照明系统300B的光传递模块140中包括第二分色元件241,第二分色元件241位于第二色光60B及辅助光束60R的传递路径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分色元件241例如为具有蓝光反射作用的分色镜(DMB),而可让红光穿透,并对蓝光提供反射作用。
如此,来自激发光源110的激发光束50仍可经由第一分色元件130的反射而传递至波长转换模块120。另一方面,辅助光源AL的辅助光束60R可经由穿透第二分色元件241而传递至第一分色元件130,且第二色光60B仍能经由光传递模块140而被反射至第一分色元件130。当来自波长转换模块120的第一色光60Y以及来自光传递模块140的第二色光60B与辅助光束60R皆被传递至第一分色元件130时,第一分色元件130可使部分第一色光60G穿透,并使第二色光60B与辅助光束60R反射后,将辅助光束60R、部分第一色光60G以及第二色光60B导引至光均匀化元件150。因此,辅助光束60R、部分第一色光60G以及第二色光60B即可在经过第一分色元件130及第二分色元件241后合并并经过光均匀化元件150均匀化后而形成照明光束70。
如此一来,照明系统300B借由辅助光源AL的配置,将能增加照明光束70中的红光比例,而能提升投影画面的红色色彩表现。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照明系统300B与图1A的照明系统100A具有相同的波长转换模块120的结构,因此照明系统300B能达到与前述的照明系统100A类似的效果与优点,在此就不再赘述。并且,当照明系统300B应用至前述的投影装置100时,亦能使投影装置100达到类似的效果与优点,在此就不再赘述。
图3C是图1A的另一种照明系统的架构示意图。图3C的照明系统300C与图3B的照明系统300B类似,而差异如下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分色元件130例如为具有蓝光反射作用的分色镜(DMB),而可让黄光穿透且对蓝光提供反射作用,且第二分色元件241位于辅助光束60R以及来自第一分色元件130的第一色光60Y与第二色光60B的传递路径上。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分色元件241例如为具有红光反射作用的分色镜(DMR),而可让蓝光与绿光穿透,并对红光提供反射作用。
如此,当第一色光60Y、第二色光60B以及辅助光束60R被传递至第二分色元件241时,第二分色元件241可使来自第一分色元件130的部分第一色光60G与第二色光60B穿透,并反射来自辅助光源AL的辅助光束60R,而将辅助光束60R、部分第一色光60G以及第二色光60B导引至光均匀化元件150。因此,辅助光束60R、部分第一色光60G以及第二色光60B即可在经过第一分色元件130及第二分色元件241后合并并经过光均匀化元件150均匀化后而形成照明光束70。
如此一来,照明系统300C借由辅助光源AL的配置,将能增加照明光束70中的红光比例,而能提升投影画面的红色色彩表现。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照明系统300C与图1A的照明系统100A具有相同的波长转换模块120的结构,因此照明系统300C能达到与前述的照明系统100A类似的效果与优点,在此就不再赘述。并且,当照明系统300C应用至前述的投影装置100时,亦能使投影装置100达到类似的效果与优点,在此就不再赘述。
图4A是图1A的另一种波长转换模块的正视示意图。图4B是图4A的波长转换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图4A的波长转换模块420A与图1B的波长转换模块120类似,而差异如下所述。在本实施例中,波长转换模块420A的环状波长转换层423A可具有多个点状微结构DA,而能使来自激发光源110的一部分激发光束50被转换为第一色光60Y。
举例而言,如图4B所示,环状波长转换层423A的多个点状微结构DA可由波长转换材料构成,多个点状微结构DA之间具有不配置波长转换材料的空隙CA,当部分激发光束50入射至所述多个点状微结构DA时,所述部分激发光束50被转换为第一色光60Y。而这些空隙CA对应波长转换模块420A的非转换区NT,当另一部分激发光束50通过非转换区NT(这些空隙CA)后,则借由位于非转换区NT的基板121或是环状散光层122而出射第二色光60B。
如此一来,波长转换模块420A借由环状波长转换区OT的配置,可使来自同一激发光源110的激发光束50的一第一部分被转换为第一色光60Y,而另一第二部分形成第二色光60B。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部分的激发光束50与激发光束50的比例数值范围介于5%至30%。应注意的是,此处的数值范围皆仅是作为例示说明之用,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此,在本实施例中,波长转换模块420A与图1B的波长转换模块120相似,而能达到相同的功能,因此波长转换模块420A能达到与前述的波长转换模块120类似的效果与优点,在此就不再赘述。并且,当波长转换模块420A应用至前述的照明系统100A、200A、200B、300A、300B、300C以及投影装置100时,亦能使照明系统100A、200A、200B、300A、300B、300C以及投影装置100达到类似的效果与优点,在此就不再赘述。
图4C是图1A的另一种波长转换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图4C的波长转换模块420C与图4A的波长转换模块120类似,而差异如下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当环状波长转换层423C满足一吸光条件时,第二部分的激发光束50在通过环状波长转换层423C后形成第二色光60B,吸光条件为环状波长转换层423C中波长转换材料的体积浓度介于30%至85%之间,或是环状波长转换层423C的厚度介于0.03mm至0.3mm之间。应注意的是,此处的数值范围皆仅是作为例示说明之用,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此一来,波长转换模块420C借由环状波长转换区OT的配置,可使来自同一激发光源110的激发光束50的一第一部分被转换为第一色光60Y,而另一第二部分形成第二色光60B。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部分的激发光束50与激发光束50的比例数值范围介于5%至30%。应注意的是,此处的数值范围皆仅是作为例示说明之用,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此,在本实施例中,波长转换模块420C与图1B的波长转换模块120相似,而能达到相同的功能,因此波长转换模块420C能达到与前述的波长转换模块120类似的效果与优点,在此就不再赘述。并且,当波长转换模块420C应用至前述的照明系统100A、200A、200B、300A、300B、300C以及投影装置100时,亦能使照明系统100A、200A、200B、300A、300B、300C以及投影装置100达到类似的效果与优点,在此就不再赘述。
图4D是图1A的另一种波长转换模块的正视示意图。图4E是图1A的另一种波长转换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图4D与图4E的波长转换模块420D、420E分别与图1B与图4A的波长转换模块120、420A类似,而差异如下所述。本实施例中,波长转换模块420D、420E的基板121为一散射基板,且环状波长转换层123(或是环状波长转换层423A)直接配置于基板121上,而可省略环状散光层122的配置。在图4D的实施例中,基板121未被环状波长转换层123所遮挡的部分可分别于环状波长转换层123的内侧形成第一环状散光区OD1以及于环状波长转换层123的外侧形成第二环状散光区OD2,而第一环状散光区OD1以及第二环状散光区OD2对应于波长转换模块420D的非转换区NT。在图4E的实施例中,环状波长转换层423A的多个点状微结构DA间的空隙CA与其下的基板121的区域则对应波长转换模块420E的非转换区NT。
如此,当激发光束50入射波长转换模块420D、420E,经由波长转换模块420D、420E使第一部分的激发光束50被转换为第一色光60Y以及使第二部分的激发光束50形成第二色光60B,而达到与前述的波长转换模块120类似的效果与优点,在此就不再赘述。并且,当波长转换模块420D、420E应用至前述的照明系统100A、200A、200B、300A、300B、300C以及投影装置100时,亦能使照明系统100A、200A、200B、300A、300B、300C以及投影装置100达到类似的效果与优点,在此就不再赘述。
图4F与图4G是图1A的各种波长转换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图4F与图4G的波长转换模块420F、420G分别与图1B与图4A的波长转换模块120、420A类似,而差异如下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图4F与图4G的环状波长转换层423F、423G的外径边缘会与基板121的外径边缘切齐,入射波长转换模块420F、420G的激发光束50入射至波长转换模块420F、420G时,激发光束50的一部分照射于环状波长转换层423F、423G上,激发光束50的另一部分则没有照射于环状波长转换层423F、423G上,例如照射于基板121之外。如此,激发光束50入射波长转换模块420F、420G后,经由波长转换模块420F、420G使第一部分的激发光束50被转换为第一色光60Y以及使第二部分的激发光束50形成第二色光60B,而达到与前述的波长转换模块120、420A类似的效果与优点,在此就不再赘述。并且,当波长转换模块420F、420G应用至前述的照明系统100A、200A、200B、300A、300B、300C以及投影装置100时,亦能使照明系统100A、200A、200B、300A、300B、300C以及投影装置100达到类似的效果与优点,在此就不再赘述。
图5A是图1A的另一种照明系统的架构示意图。图5B是图5A的一种波长转换模块的俯视示意图。图5C是图5B的波长转换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图5A的照明系统500A与图1A的照明系统100A类似,而差异如下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照明系统500A还包括一曲面反射元件540以及一第一光均匀化元件550A。具体而言,如图5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曲面反射元件540位于激发光源110与波长转换模块520之间,其中来自激发光源110的激发光束50通过曲面反射元件540上的一光通过区TR后,传递至波长转换模块520。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光通过区TR1例如借由在曲面反射元件540形成一通孔,或是在曲面反射元件540的一部分区域上镀有能使蓝光穿透的分色膜而形成。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图5B的波长转换模块520与图1B的波长转换模块120类似,而差异如下所述。波长转换模块520的基板521为一反射基板,且环状散光层522可由漫反射物质所构成,而形成一环状反射散射层,且环状散光层522位于反射基板521以及环状波长转换层123之间。换言之,在本实施例中,波长转换模块520的环状散光层522还包括一第一环状反射区OR1与一第二环状反射区OR2,第一环状反射区OR1与第二环状反射区OR2位于基板521上且对应于波长转换模块520的非转换区NT。环状波长转换层123位于第一环状反射区OR1与第二环状反射区OR2之间,且环状波长转换层123围绕第一环状反射区OR1,并被第二环状反射区OR2所围绕。如此,由于第一环状反射区OR1及第二环状反射区OR2亦可以破坏激光光束的同调性,而具有消除激光散斑的功能,因此当激发光束50通过第一环状反射区OR1及第二环状反射区OR2时,则能形成蓝光,并消除激光散斑现象。
如此一来,波长转换模块520借由环状波长转换区OT、第一环状反射区OR1及第二环状反射区OR2的配置,亦可使来自同一激发光源110的激发光束50的一第一部分被环状波长转换区OT转换为第一色光60Y,而另一第二部分则经由第一环状反射区OR1及第二环状反射区OR2而形成第二色光60B。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部分的激发光束50与激发光束50的比例数值范围介于5%至30%。应注意的是,此处的数值范围皆仅是作为例示说明之用,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
进一步而言,如图5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曲面反射元件540为一椭圆反射元件,来自激发光源110的激发光束50通过曲面反射元件540的光通过区TR1而汇聚至曲面反射元件540的一焦点F1,波长转换模块520位于焦点F1上,第一光均匀化元件550A的入光端IE位于曲面反射元件540的另一焦点F2。在激发光束50经由波长转换模块520而产生第一色光60Y与第二色光60B后,来自波长转换模块520的第一色光60Y与第二色光60B则可经由曲面反射元件540被反射至第一光均匀化元件550A的入光端IE。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光均匀化元件550A可为一积分柱,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如此,当来自波长转换模块520的第一色光60Y与第二色光60B被传递至第一光均匀化元件550A时,第一光均匀化元件550A可使第一色光60Y与第二色光60B均匀化后形成照明光束70。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波长转换模块520与图2A的波长转换模块120具有类似的结构,因此波长转换模块520能达到与前述的波长转换模块120类似的效果与优点,在此就不再赘述。并且,由于照明系统500A采用了波长转换模块520,因此亦能达到与前述的照明系统100A类似的效果与优点,在此就不再赘述。并且,当照明系统500A应用至投影装置100时,亦能使投影装置100达到类似的效果与优点,在此就不再赘述。
图5D是图5A的另一种波长转换模块的俯视示意图。图5E是图5D的波长转换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图5D及图5E的波长转换模块520D与图4A的波长转换模块420A类似,而差异如下所述。在本实施例中,波长转换模块520D的基板521为一反射基板,且环状散光层522可由漫反射物质所构成,而形成一环状反射散射层。
如此一来,波长转换模块520D借由环状波长转换区OT中多个点状微结构DA的配置,可使来自同一激发光源110的激发光束50的一第一部分被转换为第一色光60Y,而另一第二部分通过非转换区NT(这些空隙CA)后形成第二色光60B。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部分的激发光束50与激发光束50的比例数值范围介于5%至30%。应注意的是,此处的数值范围皆仅是作为例示说明之用,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波长转换模块520D与图4A的波长转换模块420A具有类似的结构,因此波长转换模块520D能达到与前述的波长转换模块420A类似的效果与优点,在此就不再赘述。并且,当波长转换模块520D应用至前述的照明系统500A以及投影装置100时,亦能使照明系统500A以及投影装置100达到类似的效果与优点,在此就不再赘述。
图5F是图1A的另一种波长转换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图5F的波长转换模块520F与图5D的波长转换模块520D类似,而差异如下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当环状波长转换层523F满足一吸光条件时,第二部分的激发光束50在通过环状波长转换层523F后形成第二色光60B,吸光条件为环状波长转换层523F中波长转换材料的体积浓度介于30%至85%之间,或是环状波长转换层523F的厚度介于0.03mm至0.3mm之间。应注意的是,此处的数值范围皆仅是作为例示说明之用,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此一来,波长转换模块520F借由环状波长转换区OT的配置,可使来自同一激发光源110的激发光束50的一第一部分被转换为第一色光60Y,而另一第二部分形成第二色光60B。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部分的激发光束50与激发光束50的比例数值范围介于5%至30%。应注意的是,此处的数值范围皆仅是作为例示说明之用,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波长转换模块520F与图5D的波长转换模块520D具有类似的结构,因此波长转换模块520F能达到与前述的波长转换模块520D类似的效果与优点,在此就不再赘述。并且,当波长转换模块520F应用至前述的照明系统500A以及投影装置100时,亦能使照明系统500A以及投影装置100达到类似的效果与优点,在此就不再赘述。
图6A是图1A的另一种照明系统的架构示意图。图6A的照明系统600A与图5A的照明系统500A类似,而差异如下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照明系统600A还包括一辅助光源AL。辅助光源AL用于发出一辅助光束60R,辅助光束60R的波段与第一色光60Y的波段至少部分重叠,其中辅助光束60R通过曲面反射元件540后,传递至第一光均匀化元件550A的入光端IE。
举例而言,如图6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照明系统600A还包括一第三分色元件640,设置在辅助光束60R的传递路径上。第三分色元件640例如为具有红光反射作用的分色镜(DMR),而可让蓝光穿透,并对红光提供反射作用。光通过区TR1例如借由在曲面反射元件540形成一通孔,或是在曲面反射元件540的一部分区域上镀有能使蓝光及红光穿透的分色膜而形成。如此,辅助光束60R可经由第三分色元件640的传递而通过曲面反射元件540的光通过区TR1,而依序被波长转换模块520以及曲面反射元件540反射后,能被传递至第一光均匀化元件550A的入光端IE。如此,辅助光束60R、第一色光60Y以及第二色光60B即可在经过第一光均匀化元件550A后合并形成照明光束70。
如此一来,照明系统600A借由辅助光源AL的配置,将能增加照明光束70中的红光比例,而能提升投影画面的红色色彩表现。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照明系统600A由于亦能采用与前述照明系统500A所能采用的波长转换模块520(或是波长转换模块520D、520F)的结构,因此照明系统600A能达到与前述的照明系统500A类似的效果与优点,在此就不再赘述。并且,当照明系统600A应用至前述的投影装置100时,亦能使投影装置100达到类似的效果与优点,在此就不再赘述。
图6B是图1A的另一种照明系统的架构示意图。图6B的照明系统600B与图6A的照明系统600A类似,而差异如下所述。在本实施例中,曲面反射元件540具有另一光通过区TR2,设置在辅助光束60R的传递路径上。具体而言,如图6B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辅助光束60R能经由光通过区TR2而直接传递至第一光均匀化元件550A的入光端IE。如此,辅助光束60R与来自波长转换模块520以及曲面反射元件540的第一色光60Y以及第二色光60B即可在经过第一光均匀化元件550A后合并形成照明光束70。
如此一来,照明系统600B借由辅助光源AL的配置,将能增加照明光束70中的红光比例,而能提升投影画面的红色色彩表现。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照明系统600B由于亦能采用与前述照明系统600A所能采用的波长转换模块520(或是波长转换模块520D、520F)的结构,因此照明系统600B能达到与前述的照明系统600A类似的效果与优点,在此就不再赘述。并且,当照明系统600B应用至前述的投影装置100时,亦能使投影装置100达到类似的效果与优点,在此就不再赘述。
图6C是图1A的另一种照明系统的架构示意图。图6C的照明系统600C与图5A的照明系统500A类似,而差异如下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照明系统600C还包括一辅助光源AL、一第二光均匀化元件550B以及第三分色元件640。辅助光源AL用于发出一辅助光束60R,辅助光束60R的波段与第一色光60Y的波段至少部分重叠。
具体而言,如图6C所示,第二光均匀化元件550B位于辅助光束60R的传递路径上,适于均匀化辅助光束60R。另一方面,第三分色元件640位于辅助光束60R与来自第一光均匀化元件550A的第一色光60Y与第二色光60B的传递路径上。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分色元件640能反射辅助光束60R,而使部分第一色光60G及第二色光60B穿透,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三分色元件640能使辅助光束60R穿透,而反射部分第一色光60G及第二色光60B。如此,来自第一光均匀化元件550A的部分第一色光60G与第二色光60B以及来自第二光均匀化元件550B的辅助光束60R在经过第三分色元件640后,能形成照明光束70。
如此一来,照明系统600C借由辅助光源AL的配置,将能增加照明光束70中的红光比例,而能提升投影画面的红色色彩表现。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照明系统600C由于亦能采用与前述照明系统500A所能采用的波长转换模块520(或是波长转换模块520D、520F)的结构,因此照明系统600C能达到与前述的照明系统500A类似的效果与优点,在此就不再赘述。并且,当照明系统600C应用至前述的投影装置100时,亦能使投影装置100达到类似的效果与优点,在此就不再赘述。
图7A是图1A的另一种照明系统的架构示意图。图7B是图7A的一种分光元件的俯视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照明系统700A包括激发光源110、前述的波长转换模块520(或是波长转换模块520D、520F)、一第四分色元件730以及光均匀化元件150。关于激发光源110、波长转换模块520(或是波长转换模块520D、520F)以及光均匀化元件150的结构细节说明,请参照前述相关段落,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而言,如图7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四分色元件730位于激发光源110与波长转换模块520之间,其中第四分色元件730具有一第一区730A与一第二区730B,第二区730B环绕第一区730A。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第四分色元件730的第一区730A可为一通孔,或是在其上镀有能使蓝光穿透,并反射黄光的分色膜而形成。另一方面,第四分色元件730的第二区730B其上则可镀有反射镀膜,而能反射蓝光与黄光。
如此,如图7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四分色元件730的第一区730A能使激发光束50穿透而传递至波长转换模块520。入射波长转换模块520的激发光束50被转换为第一色光60Y及第二色光60B后被反射回第四分色元件730。之后,第四分色元件730的第一区730A反射第一色光60Y,而第二区730B反射来自波长转换模块520的第一色光60Y及第二色光60B。如此,第一色光60Y及第二色光60B则可经由第四分色元件730而被导引至光均匀化元件150,而形成照明光束70。
此外,如图7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照明系统700A还可选择性地包括一辅助光源AL。辅助光源AL用于发出一辅助光束60R,辅助光束60R的波段与第一色光60Y的波段至少部分重叠。在本实施例中,辅助光束60R例如为红光。当照明系统700A包括辅助光源AL时,第四分色元件730的第一区730A可为一通孔,或是在其上镀有能使蓝光及红光穿透,并反射绿光的分色膜,第四分色元件730的第二区730B则可选择镀有能使红光穿透,并反射其他颜色光束的分色膜。如此,辅助光束60R、部分第一色光60G以及第二色光60B在经过第四分色元件730后被导引至光均匀化元件150,而合并形成照明光束70。
如此一来,在本实施例中,照明系统700A由于亦能采用与前述照明系统500A所能采用的波长转换模块520(或是波长转换模块520D、520F)的结构,因此照明系统700A能达到与前述的照明系统500A类似的效果与优点,在此就不再赘述。并且,当照明系统700A应用至前述的投影装置100时,亦能使投影装置100达到类似的效果与优点,在此就不再赘述。此外,照明系统700A借由辅助光源AL的配置,将能增加照明光束70中的红光比例,而能提升投影画面的红色色彩表现。
图8A是图1A的另一种照明系统的架构示意图。图8B是图8A的一种分光元件的俯视示意图。图8A的照明系统800A与图7A的照明系统700A类似,而差异如下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第四分色元件730的第一区730A上镀有能使黄光穿透,并反射蓝光的分色膜,而能反射激发光束50且使第一色光60Y穿透。第四分色元件730的第二区730B则可为透明区域,而能使来自波长转换模块520(或是波长转换模块520D、520F)的第一色光60Y及第二色光60B穿透。
如此,如图8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四分色元件730的第一区730A能反射激发光束50而使其传递至波长转换模块520。入射波长转换模块520的激发光束50被转换为第一色光60Y及第二色光60B后被传递至第四分色元件730。之后,第四分色元件730的第一区730A使第一色光60Y穿透,而第二区730B使来自波长转换模块120的第一色光60Y及第二色光60B穿透。如此,第一色光60Y及第二色光60B则可经由第四分色元件730而被导引至光均匀化元件150,而形成照明光束70。
此外,如图8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照明系统800A亦可选择性地包括一辅助光源AL。当照明系统800A包括辅助光源AL时,第四分色元件730的第一区730A上可镀有能使绿光穿透,并反射蓝光及红光的分色膜,第二区730B则可镀有能反射红光,并使其他颜色光束穿透的分色膜。如此,辅助光束60R、部分第一色光60G以及第二色光60B在经过第四分色元件730后被导引至光均匀化元件150,而合并形成照明光束70。
如此一来,在本实施例中,照明系统800A由于亦能采用与前述照明系统700A所能采用的波长转换模块520(或是波长转换模块520D、520F)的结构,因此照明系统800A能达到与前述的照明系统700A类似的效果与优点,在此就不再赘述。并且,当照明系统800A应用至前述的投影装置100时,亦能使投影装置100达到类似的效果与优点,在此就不再赘述。此外,照明系统800A借由辅助光源AL的配置,将能增加照明光束70中的红光比例,而能提升投影画面的红色色彩表现。
图9A是图1A的另一种照明系统的架构示意图。图9B是图9A的一种波长转换模块的俯视示意图。图9C是图9B的波长转换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图9A的照明系统900A与图8A的照明系统800A类似,图9B的波长转换模块920与图5B的波长转换模块520类似,而差异如下所述。在本实施例的波长转换模块920中,环状散光层122被一镜反射层922所取代,而构成第一环状反射区OR1与第二环状反射区OR2。此外,照明系统900A不包括第四分色元件730,而是包括一第五分色元件930A、一第六分色元件930B、一第一聚光透镜组940A以及一第二聚光透镜组940B。
具体而言,如图9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五分色元件930A位于激发光源110与波长转换模块920之间,且第一聚光透镜组940A位于第五分色元件930A、第六分色元件930B与波长转换模块92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五分色元件930A例如为具有蓝光反射作用的分色镜(DMB)。如此,来自激发光源110的激发光束50借由第五分色元件930A导引至第一聚光透镜组940A,再经由第一聚光透镜组940A斜向入射至波长转换模块920后转换为第一色光60Y与第二色光60B。
并且,由于本实施例的波长转换模块920与图5B的波长转换模块520具有类似的结构,同样可借由环状波长转换区OT的配置,可使来自同一激发光源110的激发光束50的一第一部分被转换为第一色光60Y,而借由第一环状反射区OR1与第二环状反射区OR2的配置,另一第二部分则形成第二色光60B。因此波长转换模块920能达到与前述的波长转换模块520类似的效果与优点,在此就不再赘述。
接着,如图9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六分色元件930B可为蓝光的半反射半透射元件(Blue Half Mirror,BHM),而能使部分的第二色光60B穿透,并反射另一部分的第二色光60B,且能使其他颜色的光束(即第一色光60Y)穿透。
如此,由于经波长转换模块920的环状波长转换区OT转换而来的第一色光60Y,其发散角度较大,因此来自波长转换模块920的第一色光60Y会斜向入射至第一聚光透镜组940A,且在经过第五分色元件930A及第六分色元件930B后传递至第二聚光透镜组940B。
另一方面,经波长转换模块920的第一环状反射区OR1或第二环状反射区OR2反射而形成的第二色光60B,由于本实施例的第一环状反射区OR1与第二环状反射区OR2是由镜反射层而构成,因此来自波长转换模块920的第二色光60B会偏心斜向入射至第一聚光透镜组940A后传递至第六分色元件930B。第六分色元件930B再使部分的第二色光60B穿透,并反射另一部分的第二色光60B。如此,经过第六分色元件930B后,部分的第二色光60B会因反射而被传递至第五分色元件930A后再被反射至第二聚光透镜组940B,而另一部分的第二色光60B则会穿透第六分色元件930B后直接传递至第二聚光透镜组940B。
接着,如图9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聚光透镜组940B位于来自第五分色元件930A以及第六分色元件930B的第二色光60B以及第一色光60Y的传递路径上,而用于会聚来自第五分色元件930A以及第六分色元件930B的第二色光60B以及第一色光60Y。如此,第一色光60Y以及第二色光60B在经过第二聚光透镜组940B后被导引至光均匀化元件150,而合并形成照明光束70。
如此一来,在本实施例中,照明系统900A由于采用了能达到与前述的波长转换模块520类似的功能的波长转换模块920的结构,因此照明系统900A能达到与前述的照明系统500A类似的效果与优点,在此就不再赘述。并且,当照明系统900A应用至前述的投影装置100时,亦能使投影装置100达到类似的效果与优点,在此就不再赘述。
图9D是图9A的另一种波长转换模块的俯视示意图。图9E是图9D的波长转换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图9D的波长转换模块920D与图5D的波长转换模块520D类似,而差异如下所述。在本实施例的波长转换模块920D中,环状散光层122被一镜反射层922所取代,而构成一环状镜反射层。如此,波长转换模块920D仍可借由环状波长转换区OT中多个点状微结构DA的配置,可使来自同一激发光源110的激发光束50的一第一部分被转换为第一色光60Y,而另一第二部分通过空隙CA后形成第二色光60B。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波长转换模块920D与图5D的波长转换模块520D具有类似的结构,因此波长转换模块920D能达到与前述的波长转换模块520D类似的效果与优点,在此就不再赘述。并且,当波长转换模块920D应用至前述的照明系统900A以及投影装置100时,亦能使照明系统900A以及投影装置100达到类似的效果与优点,在此就不再赘述。
另外,另一实施例的波长转换模块与图9D的波长转换模块920D类似,而差异为,环状散光层122被一镜反射层所取代。而波长转换模块还具有特定吸光条件的环状波长转换区,在本实施例中,具有特定吸光条件的环状波长转换区的波长转换模块与图5D的波长转换模块920D具有类似的结构,当具有特定吸光条件的环状波长转换区的波长转换模块应用至前述的照明系统900A以及投影装置100时,亦能使照明系统900A以及投影装置100达到类似的效果与优点,在此就不再赘述。
图10是图1A的另一种照明系统的架构示意图。图10的照明系统1000A与图9A的照明系统900A类似,而差异如下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照明系统1000A还包括一辅助光源AL。辅助光源AL用于发出一辅助光束60R,辅助光束60R的波段与第一色光60Y的波段至少部分重叠。在本实施例中,辅助光束60R例如为红光。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第五分色元件930A例如为具有蓝光与红光反射作用的分色镜(DMBR)。第六分色元件930B为蓝光与红光的半反射半透射元件(Blue&Red Half Mirror,BRHM),而能使部分的辅助光束60R与第二色光60B穿透,并反射另一部分的辅助光束60R与第二色光60B。
此外,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六分色元件930B位于辅助光束60R的传递路径上。如此,第六分色元件930B能使部分的辅助光束60R穿透而使其传递至第五分色元件930A,并反射另一部分的辅助光束60R而使其传递至第二聚光透镜组940B。并且,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五分色元件930A能反射激发光束50,且反射来自第六分色元件930B的第二色光60B及辅助光束60R,并使来自波长转换模块920的部分第一色光60G穿透。如此,来自第五分色元件930A、第六分色元件930B的辅助光束60R、第二色光60B以及部分第一色光60G在经过第二聚光透镜组940B后合并形成照明光束70。
如此一来,照明系统1000A借由辅助光源AL的配置,将能增加照明光束70中的红光比例,而能提升投影画面的红色色彩表现。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照明系统1000A由于亦能采用与前述照明系统900A所能采用的波长转换模块920(或是波长转换模块920D、920F)的结构,因此照明系统1000A能达到与前述的照明系统900A类似的效果与优点,在此就不再赘述。并且,当照明系统1000A应用至前述的投影装置100时,亦能使投影装置100达到类似的效果与优点,在此就不再赘述。
图11A是图1A的另一种照明系统的架构示意图。图10的照明系统1100A与图9A的照明系统900A类似,而差异如下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第五分色元件930A例如为具有黄光反射作用的分色镜(DMY),且能使蓝光穿透,即第五分色元件930A能反射来自波长转换模块920的第一色光60Y,并使激发光束50与来自波长转换模块920的第二色光60B穿透。第六分色元件930B则可同时具有蓝光的半反射半透射元件(BHM)与黄光反射作用的分色镜(DMY)的功能。举例而言,第六分色元件930B可在相对的两表面上,分别镀有不同的分色膜,而可使其一面具有蓝光的半反射半透射元件的功能,另一面则具有黄光反射作用的分色镜的功能。如此,能使来自波长转换模块920的部分的第二色光60B穿透,并反射另一部分的第二色光60B,也反射来自波长转换模块920的第一色光60Y。
此外,如图11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照明系统1100A还包括一光传递模块941。光传递模块941位于第二色光60B的传递路径上。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光传递模块941可为一反射元件,而可反射第二色光60B。如此,来自第六分色元件930B的部分的第二色光60B可经由光传递模块941依序被传递至第五分色元件930A及第二聚光透镜组940B。接着,如图11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来自第五分色元件930A、第六分色元件930B的第一色光60Y以及第二色光60B则能在经过第二聚光透镜组940B后再传递至光均匀化元件150而合并形成照明光束70。
在本实施例中,照明系统1100A由于亦能采用与前述照明系统900A所能采用的波长转换模块920(或是波长转换模块920D、或是具有特定吸光条件的环状波长转换区的波长转换模块)的结构,因此照明系统1100A能达到与前述的照明系统900A类似的效果与优点,在此就不再赘述。并且,当照明系统1100A应用至前述的投影装置100时,亦能使投影装置100达到类似的效果与优点,在此就不再赘述。
图11B是图1A的另一种照明系统的架构示意图。图11B的照明系统1100B与图11A的照明系统1100A类似,而差异如下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照明系统1100B还包括一辅助光源AL。辅助光源AL用于发出一辅助光束60R,辅助光束60R的波段与第一色光60Y的波段至少部分重叠。在本实施例中,辅助光束60R例如为红光。
并且,如图11B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五分色元件930A与第六分色元件930B位于辅助光束60R的传递路径上。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第五分色元件930A例如为具有绿橘光反射作用的分色镜(DMGO),且能使蓝光穿透,而能反射来自波长转换模块920的部分第一色光60G,并使激发光束50与来自波长转换模块920的第二色光60B以及来自辅助光源AL的辅助光束60R穿透。第六分色元件930B则可同时具有蓝光的半反射半透射元件(BHM)与绿橘光反射作用的分色镜(DMY)的功能。举例而言,第六分色元件930B可在相对的两表面上,分别镀有不同的分色膜,而可使其一面具有蓝光的半反射半透射元件的功能,另一面则具有绿橘光反射作用的分色镜的功能。如此,能使来自波长转换模块920的部分的第二色光60B以及来自辅助光源AL的辅助光束60R穿透,并反射另一部分的第二色光60B,也反射来自波长转换模块920的部分第一色光60G。
另一方面,光传递模块941例如为具有蓝光反射作用的分色镜(DMB),而能使辅助光束60R穿透并反射第二色光60B。如此,如图11B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辅助光束60R能穿透光传递模块941而被传递至第五分色元件930A与第六分色元件930B,并再穿透第五分色元件930A与第六分色元件930B。接着,如图11B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来自第五分色元件930A、第六分色元件930B的辅助光束60R、第二色光60B以及部分第一色光60G在经过第二聚光透镜组940B后再传递至光均匀化元件150而合并形成照明光束70。
如此一来,照明系统1100B借由辅助光源AL的配置,将能增加照明光束70中的红光比例,而能提升投影画面的红色色彩表现。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照明系统1100B由于亦能采用与前述照明系统1100A所能采用的波长转换模块920(或是波长转换模块920D、或是具有特定吸光条件的环状波长转换区的波长转换模块)的结构,因此照明系统1100B能达到与前述的照明系统1100A类似的效果与优点,在此就不再赘述。并且,当照明系统1100B应用至前述的投影装置100时,亦能使投影装置100达到类似的效果与优点,在此就不再赘述。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另一种投影装置的架构示意图。图12的投影装置1200与图1A的投影装置100类似,而差异如下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光阀LV的数量为二个,分别为光阀LV1、LV2,且投影装置1200采用了前述图2A实施例中的照明系统200A。
具体而言,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激发光源110与辅助光源AL并不同时开启,而可依时序形成不同颜色的辅助光束60R、第二色光60B以及第一色光60Y(或部分第一色光60G)。接着,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分合光单元DC位于照明光束70的传递路径上,且适于将照明光束70转换成多个子照明光束70R、70G、70B。举例而言,如图12所示,分合光单元DC可包括具有蓝光反射作用的分色镜DMB及具有红光反射作用的分色镜DMR。如此,当激发光源110开启时,具有第二色光60B以及部分第一色光60G的照明光束70通过分色镜DMB时,能被依序分成子照明光束70B、70G后,被传递至后续所对应的光阀LV1、LV2上。接着,光阀LV1、LV2再将这些对应的多个子照明光束70G、70B转换成多个影像光束80G、80B。
另一方面,当辅助光源AL开启时,辅助光束60R则会穿透分合光单元DC的分色镜DMB而形成子照明光束70R并被传递至后续的其中一光阀LV1上。接着,光阀LV1再将子照明光束70R转换成对应的影像光束80R,这些影像光束80R、80G、80B接续透过分合光单元DC的分色镜DMR合并并传递至投影镜头PL。并且,投影镜头PL位于这些影像光束80R、80G、80B的传递路径上,且用于将多个影像光束80R、80G、80B转换成一投影光束90,并投影至一屏幕(未绘示)上,因此,所被投影出的影像画面便能够成为彩色画面。
在本实施例中,投影装置1200亦采用了前述照明系统200A及其所采用的波长转换模块120的结构,因此投影装置1200能达到与前述的投影装置100类似的效果与优点,在此就不再赘述。并且,前述具有辅助光源AL的照明系统200B、200C、300B、300C、600A、600B、600C、700A、800A、1000A、1100B亦能取代本实施例的照明系统200A,而应用至投影装置1200,而亦能使投影装置1200达到类似的效果与优点,在此就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个优点或功效。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照明系统与投影装置借由波长转换模块的环状波长转换区的配置,可使来自同一激发光源的激发光束的一部分被转换为第一色光,同时另一部分形成第二色光。如此,将可使得照明系统与投影装置在只需配置一激发光源的情况下,即可形成蓝、绿、红三种色光,而具有简单的结构以及简洁的光路布局。并且,由于照明系统以及投影装置的光路布局能被有效简化,因此亦可同时增加系统中其他构件的布局弹性。此外,由于照明系统与投影装置只需配置一激发光源,因此光源能量会被集中于一处,而能使得散热模块的设计复杂度降低,亦可有助于增加系统布局的设计弹性。此外,照明系统与投影装置借由辅助光源的配置,将能增加照明光束中的红光比例,而能提升投影画面的红色色彩表现。
惟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之范围,即所有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实用新型内容所作之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改,皆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之范围内。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任一实施例或权利要求不须达成本实用新型所揭露之全部目的或优点或特点。此外,摘要和题目仅是用来辅助专利文件搜索之用,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此外,本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书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语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称或区别不同实施例或范围,而并非用来限制元件数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符号说明:
50:激发光束
60R:辅助光束
60Y、60G:第一色光
60B:第二色光
70:照明光束
70R、70G、70B:子照明光束
80R、80G、80B:影像光束
90:投影光束
100、1200:投影装置
100A、200A、200B、300A、300B、300C、500A、600A、600B、600C、700A、800A、900A、1000A、1100A、1100B:照明系统
110:激发光源
120、420A、420C、420D、420E、420F、420G、520、520D、520F、920、920D:波长转换模块
121、521:基板
122、522:环状散光层
123、423A、423C、423F、423G、523F:环状波长转换层
130:第一分色元件
140、941:光传递模块
150:光均匀化元件
241:第二分色元件
540:曲面反射元件
550A:第一光均匀化元件
550B:第二光均匀化元件
640:第三分色元件
700A照明系统
730:第四分色元件
730A:第一区
730B:第二区
900A:照明系统
922:镜反射层
930A:第五分色元件
930B:第六分色元件
940A:第一聚光透镜组
940B:第二聚光透镜组
AL:辅助光源
CA:空隙
DC:分合光单元
DM1、DM2、DMB、DMR:分色镜
DA:点状微结构
F1、F2:焦点
IE:入光端
LV、LV1、LV2、LV3:光阀
NT:非转换区
OD1:第一环状散光区
OD2:第二环状散光区
OR1:第一环状反射区
OR2:第二环状反射区
OT:环状波长转换区
PL:投影镜头
RL:反射层
SP:光斑
TR1、TR2:光通过区。

Claims (24)

1.一种照明系统,用于提供照明光束,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系统包括:激发光源以及波长转换模块;其中,
所述激发光源用于发出激发光束;以及
所述波长转换模块位于所述激发光束的传递路径上,且具有环状波长转换区,当所述激发光束被传递至所述波长转换模块时,所述激发光束于所述波长转换模块上形成光斑,至少部分所述光斑位于所述环状波长转换区上,且第一部分的所述激发光束入射于所述环状波长转换区而转换为第一色光,第二部分的所述激发光束入射于所述波长转换模块而形成第二色光,其中所述第一色光与所述第二色光同时自所述波长转换模块出光,而所述照明光束包括所述第一色光与所述第二色光,且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激发光束与所述激发光束的比例数值范围介于5%至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波长转换模块包括:
基板;以及
环状波长转换层,位于所述基板上,且对应于所述环状波长转换区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波长转换模块还具有非转换区,其中至少部分所述光斑位于所述非转换区上,且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激发光束入射于所述非转换区而形成所述第二色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波长转换模块包括第一环状散光区与第二环状散光区,所述第一环状散光区及所述第二环状散光区位于所述基板上且对应于所述非转换区,其中所述环状波长转换层位于所述第一环状散光区与所述第二环状散光区之间,且所述环状波长转换层围绕所述第一环状散光区,并被所述第二环状散光区所围绕。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波长转换层具有多个点状微结构,所述多个点状微结构由波长转换材料构成,所述多个点状微结构之间具有不配置波长转换材料的空隙且所述多个空隙对应所述非转换区,其中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激发光束通过所述基板的所述非转换区后而形成所述第二色光。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环状波长转换层满足吸光条件时,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激发光束在通过所述环状波长转换层后形成所述第二色光,所述吸光条件为所述环状波长转换层中波长转换材料的体积浓度介于30%至85%之间,或是所述环状波长转换层的厚度介于0.03mm至0.3mm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波长转换模块还包括第一环状反射区与第二环状反射区,所述第一环状反射区与所述第二环状反射区位于所述基板上且对应于所述非转换区,其中所述环状波长转换层位于所述第一环状反射区与所述第二环状反射区之间,且所述环状波长转换层围绕所述第一环状反射区,并被所述第二环状反射区所围绕。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波长转换层的外径边缘与所述基板的外径边缘切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色光与所述激发光束的颜色相同,且所述照明系统还包括:
第一分色元件,位于所述激发光源与所述波长转换模块之间,所述激发光源的所述激发光束经由所述第一分色元件而传递至所述波长转换模块,所述波长转换模块将所述第一色光反射至所述第一分色元件;以及
光传递模块,位于所述第二色光的传递路径上,用于将自所述波长转换模块出射的所述第二色光传递至所述第一分色元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辅助光源,用于发出辅助光束,所述辅助光束的波段与所述第一色光的波段至少部分重叠,其中第二分色元件位于所述第二色光及所述辅助光束的传递路径上,且所述辅助光束、所述第一色光以及所述第二色光经过所述第一分色元件及所述第二分色元件后合并形成所述照明光束。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为反射基板,所述第二色光与所述激发光束的颜色相同,且所述照明系统还包括:
曲面反射元件,位于所述激发光源与所述波长转换模块之间,其中来自所述激发光源的所述激发光束通过所述曲面反射元件上的光通过区后,传递至所述波长转换模块;以及
第一光均匀化元件,其中来自所述波长转换模块的所述第一色光与所述第二色光经由所述曲面反射元件被传递至所述第一光均匀化元件的入光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曲面反射元件为椭圆反射元件,来自所述激发光源的所述激发光束通过所述曲面反射元件的所述光通过区而汇聚至所述曲面反射元件的焦点,所述波长转换模块位于所述焦点上,所述第一光均匀化元件的所述入光端位于所述曲面反射元件的另一焦点。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辅助光源,用于发出辅助光束,所述辅助光束的波段与所述第一色光的波段至少部分重叠,其中所述辅助光束通过所述曲面反射元件上后,传递至所述第一光均匀化元件的所述入光端。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辅助光源,用于发出辅助光束,所述辅助光束的波段与所述第一色光的波段至少部分重叠;
第二光均匀化元件,位于所述辅助光束的传递路径上,用于均匀化所述辅助光束;以及
第三分色元件,位于所述辅助光束的传递路径上,其中来自所述第一光均匀化元件的所述第一色光与所述第二色光以及来自所述第二光均匀化元件的所述辅助光束在经过所述第三分色元件后形成所述照明光束。
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为反射基板,所述第二色光与所述激发光束的颜色相同,且所述照明系统还包括:
第四分色元件,位于所述激发光源与所述波长转换模块之间,其中所述第四分色元件具有第一区与第二区,所述第二区环绕所述第一区。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分色元件的所述第一区能使所述激发光束穿透而反射所述第一色光,所述第二区能反射来自所述波长转换模块的所述第一色光及所述第二色光。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分色元件的所述第一区能反射所述激发光束且使所述第一色光穿透,所述第二区能使来自所述波长转换模块的所述第一色光及所述第二色光穿透。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辅助光源,用于发出辅助光束,所述辅助光束的波段与所述第一色光的波段至少部分重叠,其中所述辅助光束、所述第一色光以及所述第二色光在经过所述第四分色元件后合并形成所述照明光束。
1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为反射基板,所述第二色光与所述激发光束的颜色相同,且所述照明系统还包括:第五分色元件、第六分色元件、第一聚光透镜组以及第二聚光透镜组;其中,
所述第五分色元件位于所述激发光源与所述波长转换模块之间;
所述第一聚光透镜组位于所述第五分色元件、所述第六分色元件与所述波长转换模块之间,所述第六分色元件能使部分的所述第二色光穿透,并反射另一部分的所述第二色光,其中,
来自所述激发光源的所述激发光束借由所述第五分色元件导引至所述第一聚光透镜组,再经由所述第一聚光透镜组斜向入射至所述波长转换模块后形成所述第一色光与所述第二色光;
来自所述波长转换模块的所述第一色光斜向入射至所述第一聚光透镜组且经过所述第五分色元件及所述第六分色元件后传递至所述第二聚光透镜组;
来自波长转换模块的所述第二色光斜向入射至所述第一聚光透镜组;经过所述第六分色元件后部分的所述第二色光传递至所述第五分色元件后再传递至所述第二聚光透镜组,而另一部分的所述第二色光传递至所述第二聚光透镜组;
所述第二聚光透镜组用于会聚来自所述第五分色元件以及所述第六分色元件的所述第二色光以及所述第一色光。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光传递模块,位于所述第二色光的传递路径上,其中来自所述第六分色元件的部分的所述第二色光经由所述光传递模块依序被传递至所述第五分色元件及所述第二聚光透镜组。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辅助光源,用于发出辅助光束,所述辅助光束的波段与所述第一色光的波段至少部分重叠,其中所述第五分色元件能反射所述激发光束、所述第二色光及所述辅助光束并使所述第一色光穿透,所述第六分色元件位于所述辅助光束的传递路径上,且所述第六分色元件能使部分的所述辅助光束穿透并反射另一部分的所述辅助光束,其中来自所述第五分色元件、所述第六分色元件的所述辅助光束、所述第二色光以及所述第一色光在经过所述第二聚光透镜组后合并形成所述照明光束。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辅助光源,用于发出辅助光束,所述辅助光束的波段与所述第一色光的波段至少部分重叠,其中所述第五分色元件与所述第六分色元件位于所述辅助光束的传递路径上且使所述辅助光束穿透,所述第五分色元件能使所述激发光束、所述第二色光及所述辅助光束穿透而反射所述第一色光,且所述光传递模块能使辅助光束穿透并反射所述第二色光,其中来自所述第五分色元件、所述第六分色元件的所述辅助光束、所述第二色光以及所述第一色光在经过所述第二聚光透镜组后合并形成所述照明光束。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波长转换模块包括:
基板;
环状波长转换层,位于所述基板上,且对应于所述环状波长转换区设置;以及
反射层,设置于所述环状波长转换层与所述基板之间。
24.一种投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系统、分合光单元、至少二光阀以及投影镜头;其中,
所述分合光单元位于所述照明光束的传递路径上,且用于将照明光束转换成多个子照明光束;
所述至少二光阀位于所述多个子照明光束的传递路径上且用于将对应的所述多个子照明光束转换成多个影像光束;以及
所述投影镜头位于所述多个影像光束的传递路径上且用于将所述多个影像光束转换成一投影光束,其中所述多个影像光束经由所述分合光单元传递至所述投影镜头。
CN201920254149.0U 2018-06-25 2019-02-28 照明系统以及投影装置 Active CN20937334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980139 2018-06-25
CN2018209801390 2018-06-2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373344U true CN209373344U (zh) 2019-09-10

Family

ID=678237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254149.0U Active CN209373344U (zh) 2018-06-25 2019-02-28 照明系统以及投影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373344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32814A (zh) * 2018-06-25 2019-12-31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照明系统以及投影装置
CN112782918A (zh) * 2019-11-08 2021-05-11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波长转换模块以及投影装置
US20210302818A1 (en) * 2020-03-30 2021-09-30 Qisda Corporation Laser Projector Capable of Increasing Efficiency
CN113467168A (zh) * 2020-03-30 2021-10-01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照明系统、照明控制方法与投影装置
CN114690519A (zh) * 2020-12-29 2022-07-01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照明系统以及投影装置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32814A (zh) * 2018-06-25 2019-12-31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照明系统以及投影装置
CN112782918A (zh) * 2019-11-08 2021-05-11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波长转换模块以及投影装置
CN112782918B (zh) * 2019-11-08 2022-07-08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波长转换模块以及投影装置
US11520220B2 (en) 2019-11-08 2022-12-06 Coretronic Corporation Wavelength conversion module and projection device
US20210302818A1 (en) * 2020-03-30 2021-09-30 Qisda Corporation Laser Projector Capable of Increasing Efficiency
CN113467168A (zh) * 2020-03-30 2021-10-01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照明系统、照明控制方法与投影装置
US11531259B2 (en) * 2020-03-30 2022-12-20 Qisda Corporation Laser projector capable of increasing efficiency
CN114690519A (zh) * 2020-12-29 2022-07-01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照明系统以及投影装置
CN114690519B (zh) * 2020-12-29 2023-03-17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照明系统以及投影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90765B (zh) 照明系統以及投影裝置
CN209373344U (zh) 照明系统以及投影装置
JP6215989B2 (ja) 照明システム及び投影装置
JP2019061237A (ja) 照明システム及び照明システムを使用する投影装置
TWI687754B (zh) 照明系統與投影裝置
US20130088689A1 (en)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projection apparatus
JP7118847B2 (ja) 投影機及びその照明システム
TW201239507A (en) Illumination system
JP2020003785A (ja) 照明システム及び投影装置
US11347140B2 (en) Illumination system and projection device
US10564531B2 (en)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projector
CN111190322A (zh) 照明系统与投影装置
JP7035667B2 (ja) 照明光学系ユニット
CN111381424A (zh) 激光光源及激光投影机
CN211086896U (zh) 波长转换模块以及投影装置
US11647171B2 (en) Projection apparatus including an illumination system, a light valve and a projection lens
TW201833655A (zh) 光源裝置
CN114488671B (zh) 投影装置以及照明系统
CN212207949U (zh) 照明系统与投影装置
CN112782918B (zh) 波长转换模块以及投影装置
WO2021238892A1 (zh) 色轮及投影系统
US11917338B2 (en) Light source system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11143945B2 (en) Lens module and projection device
JP2007010972A (ja) 照明装置及び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US11796901B2 (en) Illumination system and projection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