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373293U - 复合遮光膜、背光模组、显示组件及终端 - Google Patents

复合遮光膜、背光模组、显示组件及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373293U
CN209373293U CN201821460159.1U CN201821460159U CN209373293U CN 209373293 U CN209373293 U CN 209373293U CN 201821460159 U CN201821460159 U CN 201821460159U CN 209373293 U CN209373293 U CN 2093732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sheets
empty region
shading
backlight module
shading stri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46015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熊远江
杨秀清
陈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Techaser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Techaser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Techaser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Techaser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46015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3732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3732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3732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复合遮光膜、背光模组、显示组件及终端,将该复合遮光膜设置成第一基材层和第二基材层,并分别在基材层下表面对应设有第一遮光层或第二遮光层,在第一基材层上还设有逼空区域,第二基材层覆盖在该逼空区域位置,并且第二遮光层从逼空区域中外露,两个基材层之间通过可拆装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在装配时,可以将两层基材拆分开,分别针对于模组中的光学膜片组上不同的位置进行遮光处理,由于将不同位置的遮光层分开了设置,可以选择不同的基准点进行粘合组装,从而解决了装配困难,容易出现组装偏位的问题,大大提高了遮光胶对光学膜片组的遮光效果,提高了背光模组的光学效果,同时也降低了遮光胶的消耗。

Description

复合遮光膜、背光模组、显示组件及终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遮光膜、背光模组、显示组件及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全面屏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的显示屏显示区域的占比越来越高,对于光学膜片的遮光胶的安装越来越困难,尤其是在目前的背光模组的显示区域上还设置了用于安装摄像头通孔区域,该区域也是需要进行遮光处理。
针对于目前的这种背光结构,其遮光胶的安装方式是将所有的遮光胶按照对应的位置设置在一张PET膜材上,具体如图1所示,然后选择粘贴基准点进行粘贴,但是这种一体的遮光胶结构,遮光胶的位置是固定的,但是对于手机上的摄像头位置,由于精度和偏差的因缘,会导致其应用在不同的手机或者背光模组上粘合时,多多少少都会出现贴歪贴斜的情况,从而影响整个背光模组的光学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复合遮光膜、背光模组、显示组件及终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一体遮光胶,在安装时容易出现偏位,影响模组的光学效果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复合遮光膜,所述复合遮光膜包括第一基材片和第二基材片;
在所述第一基材片上设有逼空区域,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基材片的下表面的第一遮光条;
所述第二基材片覆盖于所述逼空区域的位置处,且在所述第二基材片的下表面中与所述逼空区域对应的位置上设有第二遮光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遮光条位于所述逼空区域内,且所述第二遮光条的最大面积小于所述逼空区域的面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基材片与所述第二基材片之间还设有粘贴层,用于实现所述第一基材片和所述第二基材片的粘合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逼空区域的设置位置为与背光模组上摄像头对应的位置,且其形状与所述摄像头的形状相同,所述第二遮光条穿过所述逼空区域粘贴与所述摄像头的边缘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若在设置所述第二基材片和所述逼空区域的数量均为一个时,所述第二基材片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材片的上表面上,并通过所述粘贴层将所述第二遮光条固定在所述逼空区域的位置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若在设置所述第二基材片和所述逼空区域的数量均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时,所述第二基材片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材片的上表面上,并通过所述粘贴层分别将不同形状的所述第二遮光条粘合于形状对应的所述逼空区域的位置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若在设置所述第二基材片和所述逼空区域的数量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所述逼空区域的数量为一个时,所有的所述第二基材片一次从下往上依次叠放设置,且在除了设于最上面的一个所述第二基材片之外的其他第二基材片上均还设有第二逼空区域,所述第二基材片上的第二遮光条从所述第二逼空区域中裸露出来。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如上所述的复合遮光膜。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组件,所述显示组件设置有如上所述的背光模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内设置有如上所述的显示组件。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复合遮光膜及组装方法、背光模组、显示组件及终端,将该复合遮光膜设置成第一基材片和第二基材片,并分别在基材片下表面对应设有第一遮光条或第二遮光条,在第一基材片上还设有逼空区域,第二基材片覆盖在该逼空区域位置,并且第二遮光条从逼空区域中外露,两个基材片之间通过可拆装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在装配时,可以将两层基材拆分开,分别针对于模组中的光学膜片组上不同的位置进行遮光处理,由于将不同位置的遮光条分开了设置,使得在装配时其工序更加简单,同时也可以选择不同的基准点进行粘合组装,从而解决了装配困难,容易出现组装偏位的问题,大大提高了遮光胶对光学膜片组的遮光效果,提高了背光模组的光学效果,同时也降低了遮光胶的消耗。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遮光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复合遮光膜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爆炸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基材片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基材片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复合遮光膜的组装方法流程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遮光条的装配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遮光条的装配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复合遮光膜的另一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理解,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遮光胶的结构在组装时,容易造成装配位置偏移,而导致影响背光的光效果的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设有一个分层设置的复合遮光膜的背光模组。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包括:框体11、设有通孔的光学膜片组12和复合遮光膜13;其中光学膜片组12设置在所述框体11内,并通过复合遮光膜13进行组装固定以及遮光处理。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复合遮光膜13包括第一基材片131、第二基材片132,以及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基材片131和第二基材片132下表面的第一遮光条133和第二遮光条134,其中在第一基材片131上还设置有逼空区域136,所述第二基材片132覆盖于所述逼空区域136的位置上,并且第二遮光条134从所述逼空区域136中裸露出来,便于工作人员在粘贴时的对准操作,具体如图3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复合遮光膜13的第一遮光条133设于所述第一基材片131的外边缘位置,在组装时,所述第一遮光条133分别与所述框体11和光学膜片组12的外边缘粘合,将所述光学膜片组12固定于所述框体11内;所述第二遮光条134分别与所述通孔的边缘粘合。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第一遮光条133仅设置于第一基材片131上,并且用于对所述光学膜片12的边缘区域进行遮光处理,所述第二遮光条134仅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材片132上,并且用于对光学膜片组12中的通孔位置的边缘进行遮光处理。
在本实施例中的光学膜片组12具体指的以下几种光学膜片:
1、棱镜片:分为上棱镜片和下棱镜片两种,主要区别为基材上微结构方向的不同,为了提高正面辉度。其中棱镜片的主要材质为在PET基材上涂布覆盖锯齿状或波浪状的PMMA微结构。
2、增亮片:借由光的折射与反射来达到凝聚光线、修正光的方向,提高正面辉度,以增加光线自扩散片射出后的使用效益,使能整体的背光模组的辉度提高60%-100%以上。其中增亮片主要以多元酯或聚碳酸酯为材料,其表面结构一般为棱形柱体或半圆柱体。
3、扩散片:提供一个均匀的面光源,具体通过当微粒子分散在树指层之间时,光线在经过扩散层时会不断的在两个折射率相异的介质中穿过,此时光线就会发生许多折射、反射与散射的现象,如此形成光学扩散的效果;或者使用全像技术,经由曝光显影等化学程序将毛玻璃的相位分部记录下来粗化扩散膜基材表面,以散射模糊导光板上的墨点或线条,而在如此的光路架构下,由于材料本身及化学颗粒的性质,会造成无可避免的吸光,且其对光的散射式散乱的,对于一固定距离的观测者来说,将会有部分的光强被浪费,造成光源无法有效的被利用。其中扩散片通常使用PET或PC基材为材料,正面光滑反面粗糙。
4、反射片:当在侧光式结构的背光模组中时,通常放置于导光板底部,将自底面漏出的光反射回导光板中,防止光源外漏,以增加光的使用效率;当在直下式背光模组中时,通常置于灯箱底部表面或黏贴于其上,将经扩散片反射之光束由灯箱底部再次反射回扩散板以被利用。其中反射片通常使用PET或PC基材为材料。
5、偏光转换片:利用反射片将可通过与不可通过LCD偏光板的光分离,然后利用反射板将反射回来的光转换成可用的偏光,从而提高亮度。
6、导光片:又称导光板,是影响光效率的重要元件,用射出成型的方法将丙烯压制程表面光滑的楔形板块,然后用具高反射率且不吸光的材料,在导光板底面用网版印刷印上圆形或方形的扩散点。导光板主要功能在于接收光源、导引光线方向,以提高面板光辉度及控制亮度均匀。其中导光板通常使用PMMA光学亚克力板,即有机玻璃为材料。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列举的仅是几种常见的光学膜片,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所列举的这几种光学膜片,事实上,只要属于光学膜片的范畴内,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其次,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光学膜片组12指的是在中间位置上设置通孔的光学膜片组,可以理解的是,该通孔可以是任意形状,例如如图2所示的光学膜片组12设置的通孔121为圆形,除此之外还可以是矩形、三角形、多变形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仅是几种较为常见的通孔形状进行说明,本实用新型并局限于这几种通孔形状的设计。同时,可以理解的是,光学膜片组12中的通孔121是用于安装传感器、摄像头等的光学器件,其具体的设计必然是根据所要安装的传感器、摄像头等光学器件的形状参数而定,并且,在实际应用中,通孔121的具体设置位置由开发人员根据需要安装的光学器件的具体位置而定。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逼空区域136的形状和大小均大于所述第二遮光条134的形状和大小,具体的该逼空区域136可以根据所述通孔121具体大小来设置,在实际应用中,一般会将逼空区域136设置成略大于通孔121,便于第二遮光条134的粘贴。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其第二遮光条134是设置在光学膜片组中叠放在框体上的最上层的光学膜片的上表面上,该遮光条的设置是为了防止光线透射出去,以对背光模组中的光线进行保护,从而减少背光模组的漏光,提高反射率。
可以理解的是,当入射光强度Io一定时,介质吸收光的强度Ia越大,则透过光的强度It越小。用It/Io表示光线透过介质的能力,称为透光率,以T表示,即T=It/Io。透光率的数值为百分数,取值范围为0~100%。如果光被介质全部吸收,It=0,T=0。而若光全透,则It=Io,T=100%。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防止光线透射出去,以减少背光模组的漏光,提高反射率,本实施例的遮光条可以采用透光率低于预设阈值的遮光条,例如,采用透光率为5%的遮光条实现对光学膜片的上表面的通孔边缘区域进行遮光,或者采用透光率为2%的遮光条实现对光学膜片的上表面的通孔边缘区域进行遮光。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仅是以具体的示例进行说明,在实际应用中,预设阈值由开发人员根据实验或经验进行灵活设置,只要能实现较好的遮光效果即可。较优的,本实施例中可以采用透光率为0的遮光条实现对光学膜片的上表面的通孔边缘区域进行遮光,可更好的实现遮光效果。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遮光条可以为黑胶层,其中黑胶层可以采用黑白胶、黑黑胶、黑银胶中的至少一种。可以理解的是,黑白胶单面黑色单面白色,其主要作用是固定和遮光,黑黑胶双面均为黑色,主要作用仍是固定和遮光,黑银胶单面黑色单面银色,除遮光作用外,银色面还有反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仅列举了一些常见的黑胶,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所列举的这几种常见黑胶,在实际应用中,由开发人员对黑胶层进行灵活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通孔边缘区域通常比较小,其所对应的黑胶层也需比较小,此时对黑胶层的剪裁精度要求较高,但该剪裁精度并不容易控制,或者设置通孔较大一些,那么通孔边缘区域较大一些,此时对黑胶层的剪裁精度要求较低一些,但设置通孔较大一些会浪费部分空间,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对于遮光条的设置可以采用点胶涂布工艺,也即通过逐步将胶水点至通孔边缘区域以实现遮光,或者点足够多的胶水再依次将该胶水在通孔边缘区域涂均以实现遮光,其中的胶水主要成分为氨基聚合物,本实施例中通过点胶涂布工艺使得通孔精度更高,为本实施例中较优的遮光条的设置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应用中,需根据具体的点胶涂布工艺对遮光条进行设置,同时,本实用新型对胶水的其他成分不做限定,只要通过点胶涂布工艺实现遮光效果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这里以一种具体的背光模组进行说明,例如,参见图4所示,背光模组设置有光源122、外框123,以及叠放在外框123上的反射片124、导光片125、扩散片126、下棱镜片127、上棱镜片128。可以理解的是,反射片124、导光片125、扩散片126、下棱镜片127、上棱镜片128上相同位置处均设置有通孔121,具体的,通孔121为圆形,由于遮挡,图4中仅能看到上棱镜片128上的通孔121,同时,为了防止了光线透射出去,对背光模组中的光线进行保护,从而减少了背光模组的漏光,还对叠放在外框上的最上层的光学膜片设置遮光条,也即在上棱镜片128的通孔121的边缘区域处设置遮光条,同时,在上棱镜片128的边缘区域处也设置有遮光条,具体的,该遮光条是通过点胶涂布工艺实现,当然了,遮光条可以采用透光率低于预设阈值的任意材料,能实现较好的遮光效果即可,常见的遮光条可设置为黑胶层。
值得注意的是,背光模组的外框和光学膜片对应的通孔的位置处仍设置有相同形状的通孔,以用于安装传感器、摄像头等的光学器件。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的外框上还设置有向上延伸的中空的定位件,外框123上设置有向上延伸的中空的定位件,该定位件可依次穿过数片叠放在外框上的光学膜片组12,以便于将数片光学膜片进行组装。应当明确的是,定位件的横截形状和外框上的通孔的形状相同,外框上的通孔121为圆形,其对应的定位件的横截形状也为圆形。可以理解的是,定位件的横截形状、外框上通孔的形状以及数片光学膜片通孔的形状是相同的,都是根据所要安装的传感器、摄像头等光学器件的形状参数而定。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定位件从所述光学膜片组12的通孔中延伸至所述光学膜片组12上,所述第二遮光条134分别与所述通孔121的边缘和所述定位件粘合。
如图5所示,在所述第一基材片131与所述第二基材片132之间还设有粘贴层135,用于实现所述第一基材片131和所述第二基材片132的粘合固定,优选的,所述粘贴层135可以为双面胶等具有粘性单有不影响基材片的胶。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粘贴层135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材片132上;在组装时,所述粘贴层135与所述第一基材片131粘合。
在本实施例中,对于所述粘贴层135具体可以设置在第二基材片132的遮光条一侧,也可以是设置在另一侧上,当所述粘贴层135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材片132中与所述第二遮光条134所在的一面相对的面上时,在组装时,所述粘贴层135与所述第一基材片131中设有所述第一遮光条133的一面粘合。
对于设置在第二基材片132中与所述第二遮光条134所在的一面相对的面上该种情况,为了避让第二遮光条134,还可以将第一基材片131与第二遮光条134对应的位置上设置一个避让区域,该区域通过将第一基材片131挖空的方式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更加便于组装,可以通过将粘贴层135设置在第二基材片132的遮光条一侧方式设置,但是该种设置方式,则必须要在所述第一基材片131上对应于所述第二遮光条134的位置上设有逼空区域136,所述第二遮光条134从所述逼空区域136中裸露出来,具体如图6所示,在实际应用中,该逼空区域136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可以是与背光上的通孔121相同,护着略大写,也可以是直接裁剪一个大区域等等方式设置。
这时,所述粘贴层135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材片132中所述第二遮光条134所在的一面上;在组装时,所述粘贴层135与所述第一基材片131中与所述第一遮光条133所在的一面相对的面粘合。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背光模组的实际情况,所述第二基材片132具体可以设置为至少一个,对应的在第一基材片131上也设置有至少一个逼空区域136,而第二基材片132的装配方式根据逼空区域136来安装,可以是重叠的方式组装,也可以是平铺的方式组装。
在本实施例中,若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基材片132的数量为一个,且所述至少一个逼空区域136的数量时,采用平铺的方式装配,也即是所述第二基材片132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材片132的上表面上,并通过所述粘贴层135将所述第二遮光条134固定在所述逼空区域136的位置上,可理解的是一一对应的安装。
若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基材片132的数量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且所述至少一个逼空区域136的数量与所述第二基材片132的数量相同时,所述第二基材片132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材片132的上表面上,并通过所述粘贴层135分别将不同形状的所述第二遮光条134粘合于形状对应的所述逼空区域136的位置上,如图10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若在设置所述第二基材片132和所述逼空区域136的数量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所述逼空区域136的数量为一个时,所有的所述第二基材片136依次从下往上一次叠放设置,且在除了设于最上面的一个所述第二基材片132之外的其他第二基材片132上均还设有第二逼空区域,所述第二基材片132上的第二遮光条134从所述第二逼空区域中裸露出来。
在实际应用中,当需要将该复合遮光膜13组装到光学膜片组12上时,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装配:
方式一,将第一基材片和第二基材片分别拆开,然后以复合遮光膜的外轮廓的中心为贴附基准贴第一遮光条,即是以背光模组的框体的外形作为对照进行粘贴,进一步的,再以通孔作为基准进行粘贴第二遮光条,最后在贴完第二遮光条后,将第二基材片中设有粘贴层的一端按压,使得粘贴层与第一基材片粘合,从而实现遮光胶的装配过程,具体如图8和9所示。
方式二,首先将两层基材片通过粘贴层粘合后,依次以背光框体和通孔作为基准分别粘贴遮光条即可。
本实施例提供的复合遮光膜,通过将该复合遮光膜设置成第一基材片和第二基材片,并分别在每层基材片上设有对应的第一遮光条和第二遮光条,两个基材片之间通过可拆装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在装配时,可以将两层基材拆分开,分别针对于模组中的光学膜片组上不同的位置进行遮光处理,由于将不同位置的遮光条分开了设置,使得在装配时其工序更加简单,同时也可以选择不同的基准点进行粘合组装,从而解决了装配困难,容易出现组装偏位的问题,大大提高了遮光胶对光学膜片组的遮光效果,提高了背光模组的光学效果,同时也降低了遮光胶的消耗。
实施例二: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遮光胶的结构在组装时,容易造成装配位置偏移,而导致影响背光的光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显示组件。
本实施例中的显示组件设置有如实施例一中所述的背光模组,还设置有如传感器、摄像头等的光学器件,其中背光模组中的数片光学膜片上设置的通孔用于安装传感器、摄像头等的光学器件,也即为光学器件定制其所需的安装位置空间,避免了现有的由于安装光学器件而造成的部分空间浪费,从而显示组件可利用更多的空间,使得屏占比更高,降低全面屏设计的难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包括框体、设有通孔的光学膜片组和如实施例一所述的复合遮光膜,所述复合遮光膜的第一遮光条设于所述第一基材片下表面的外边缘位置,且所述第一遮光条分别与所述框体和光学膜片组的外边缘粘合,将所述光学膜片组固定于所述框体内;
所述第二基材片上的第二遮光条穿过所述第一基材片的逼空区域与所述通孔对齐并粘合在所述通孔的边缘位置上。
进一步的,所述框体上设置有向上延伸的中空的定位件,所述定位件从所述光学膜片组的通孔中延伸至所述光学膜片组上,所述第二遮光条穿过所述第一基材片的逼空区域分别与所述通孔的边缘和所述定位件粘合。
进一步的,所述光学器件包括摄像头,所述逼空区域的形状与所述摄像头的形状相同,且大小比所述摄像头大。
应当明确的是,本实施例中显示组件还包括液晶面板,可以理解的是,液晶面板的好坏可直接影响到显示组件画面的观看效果,这里对几种常见类型的液晶面板进行说明。
1、扭曲向列型(Twisted Nematic,TN)面板:输出灰阶级数较少,液晶分子偏转速度快,响应时间容易提高。
2、VA类面板:高端液晶应用较多的面板类型,属于广视角面板,其和TN面板相比,8bit的面板可以提供16.7M色彩和大可视角度是该类面板定位高端的资本,但是价格也相对TN面板要昂贵一些。VA类面板的正面(正视)对比度最高,但是屏幕的均匀度不够好,往往会发生颜色漂移,锐利的文本是它的杀手锏,黑白对比度相当高。
3、平面转换(In-Plane Switching,IPS)面板:两极都在同一个面上,而不象其它液晶模式的电极是在上下两面,立体排列。由于电极在同一平面上,不管在何种状态下液晶分子始终都与屏幕平行,会使开口率降低,减少透光率,所以IPS应用在LCD TV上会需要更多的背光灯。IPS面板的可视角度高、响应速度快,色彩还原准确。
4、连续焰火状排列(Continuous Pinwheel Alignment,CPA)面板:各液晶分子朝着中心电极呈放射的焰火状排,色彩还原真实、可视角度优秀、图像细腻。
5、高级超维场转换(Advanced Super Dimension Switch,ADSDS)面板:是对传统IPS面板的技术改进,但与IPS面板不同的是ADSDS面板采用ITO透明电极代替传统的金属电极,增加了开口率和透过率,配合类似IPS面板的液晶分子排列方式,提升了液晶面板的色彩表现力。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列举的仅是几种常见的液晶面板,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所列举的这几种液晶面板,本实施例中的显示组件可以采用现有任意的液晶面板,这里不对显示组件的液晶面板做限定。
本实施例提供的液晶面板,避免了现有的由于一体的遮光胶结构,在粘合时会出现贴歪贴斜的情况,从而影响整个背光模组的光学效果,降低了装配难度。
实施例三: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遮光胶的结构在组装时,容易造成装配位置偏移,而导致影响背光的光效果,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
应当明确的是,本实施例的终端可以以各种形式来实施。例如,终端可以包括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计步器、个人电脑等。
本实施例中的终端内部设置有如实施例二中所述的显示组件,避免了现有的由于一体的遮光胶结构,在粘合时会出现贴歪贴斜的情况,从而影响整个背光模组的光学效果,降低了装配难度。
实施例四: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遮光胶的结构在组装时,容易造成装配位置偏移,而导致影响背光的光效果,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复合遮光膜的组装方法。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复合遮光膜包括设有至少一个逼空区域136和第一遮光条133的第一基材片131,以及设有第二遮光条34的第二基材片132,所述方法包括:
S101,将所述复合遮光膜的第一基材片和第二基材片相互分离;
S102,以所述第一基材片为基准,将所述第一基材片贴附在背光模组上,且所述第一遮光条分别与所述背光模组上的框体和光学膜片组粘合,使得所述背光模组的通孔通过所述逼空区域裸露出来;
S103,以所述第二基材片上的第二遮光条为基准,将所述第二遮光条穿过所述逼空区域贴附在所述通孔的位置上;
S104,通过设于所述第二基材片表面上的粘贴层将其粘合在所述第二基材片的上表面上。
本实施例中的组装方法粘贴遮光胶,避免了现有的由于一体的遮光胶结构,在粘合时会出现贴歪贴斜的情况,从而影响整个背光模组的光学效果,降低了装配难度。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复合遮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遮光膜包括第一基材片和第二基材片;
在所述第一基材片上设有逼空区域,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基材片的下表面的第一遮光条;
所述第二基材片覆盖于所述逼空区域的位置处,且在所述第二基材片的下表面中与所述逼空区域对应的位置上设有第二遮光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遮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遮光条位于所述逼空区域内,且所述第二遮光条的最大面积小于所述逼空区域的面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遮光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基材片与所述第二基材片之间还设有粘贴层,用于实现所述第一基材片和所述第二基材片的粘合固定。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复合遮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逼空区域的设置位置为与背光模组上摄像头对应的位置,且其形状与所述摄像头的形状相同,所述第二遮光条穿过所述逼空区域粘贴与所述摄像头的边缘位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遮光膜,其特征在于,若在设置所述第二基材片和所述逼空区域的数量均为一个时,所述第二基材片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材片的上表面上,并通过粘贴层将所述第二遮光条固定在所述逼空区域的位置上。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遮光膜,其特征在于,若在设置所述第二基材片和所述逼空区域的数量均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时,所述第二基材片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材片的上表面上,并通过粘贴层分别将不同形状的所述第二遮光条粘合于形状对应的所述逼空区域的位置上。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遮光膜,其特征在于,若在设置所述第二基材片和所述逼空区域的数量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所述逼空区域的数量为一个时,所有的所述第二基材片依次从下往上一次叠放设置,且在除了设于最上面的一个所述第二基材片之外的其他第二基材片上均还设有第二逼空区域,所述第二基材片上的第二遮光条从所述第二逼空区域中裸露出来。
8.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复合遮光膜。
9.一种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组件设置有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组。
10.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内设置有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组,或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组件。
CN201821460159.1U 2018-09-06 2018-09-06 复合遮光膜、背光模组、显示组件及终端 Active CN2093732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460159.1U CN209373293U (zh) 2018-09-06 2018-09-06 复合遮光膜、背光模组、显示组件及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460159.1U CN209373293U (zh) 2018-09-06 2018-09-06 复合遮光膜、背光模组、显示组件及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373293U true CN209373293U (zh) 2019-09-10

Family

ID=678116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460159.1U Active CN209373293U (zh) 2018-09-06 2018-09-06 复合遮光膜、背光模组、显示组件及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37329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59350A (zh) * 2021-06-16 2021-09-07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
CN113760050A (zh) * 2019-10-16 2021-12-0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的屏幕组件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60050A (zh) * 2019-10-16 2021-12-0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的屏幕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3760050B (zh) * 2019-10-16 2024-01-0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的屏幕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3359350A (zh) * 2021-06-16 2021-09-07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493706B1 (ko) 액정표시장치용 백라이트 유닛
CN102155674B (zh) 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CN100454103C (zh) 具防止漏光功能的液晶显示器及其背光模块
CN102235607B (zh) 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CN104880839A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01819351A (zh) 用于液晶显示设备的背光单元及其驱动方法
CN214098031U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09085715A (zh) 复合遮光膜及组装方法、背光模组、显示组件及终端
CN103717961A (zh) 照明单元与显示单元
CN203585839U (zh) 背光源单元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01158763A (zh) 具防止漏光功能的液晶显示器及其背光模块
CN209373293U (zh) 复合遮光膜、背光模组、显示组件及终端
CN105892148B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5759490A (zh) 一种增光膜、显示模组及显示设备
CN111045253B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2155692A (zh) 背光模块及其组装方法
CN209044236U (zh) 一种光学模片、背光模组、显示组件及终端
CN205318064U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4820257A (zh) 一种导光板、背光源和显示装置
CN110262115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KR101047601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209928184U (zh) 一种高屏占比的lcm背光模组
CN205539563U (zh) 一种用在背光模组中的导光板
CN205247012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9521516B (zh) 背光模组及其制作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