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354295U - 变桨支撑装置、变桨系统和风力发电机组 - Google Patents

变桨支撑装置、变桨系统和风力发电机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354295U
CN209354295U CN201822147825.2U CN201822147825U CN209354295U CN 209354295 U CN209354295 U CN 209354295U CN 201822147825 U CN201822147825 U CN 201822147825U CN 209354295 U CN209354295 U CN 2093542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device
interconnecting piece
variable pitch
driving wheel
pedest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14782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俱英翠
石亦平
黄琨
林文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Goldwind Science and Creation Windpower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Goldwind Science and Creation Windpower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Goldwind Science and Creation Windpower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Goldwind Science and Creation Windpower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14782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3542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3542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3542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Wind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变桨支撑装置、变桨系统和风力发电机组,变桨支撑装置,用于安装驱动轮,变桨支撑装置包括沿自身高度方向相对设置的底座、顶座以及连接于底座与顶座之间的多个连接部,底座、顶座及多个连接部围合形成中空腔室,多个连接部相互间隔设置,底座上间隔设置有驱动轮安装座;顶座上间隔设置有驱动轮安装孔,驱动轮安装孔与驱动轮安装座相对设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变桨支撑装置、变桨系统和风力发电机组,能够用于安装驱动轮,且其重量小,能够降低发电机主轴的载荷,保证风力发电机组的发电效益,且降低了成本。

Description

变桨支撑装置、变桨系统和风力发电机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变桨支撑装置、变桨系统和风力发电机组。
背景技术
风力发电机组是将风能转换成电能的设备,在风力发电机组中,其变桨系统能够通过调整叶片的角度改变气流对叶片的攻角,从而改变风力发电机组获取的空气动力,使得风力发电机组按照设计的输出功率输出,因此变桨系统在风力发电机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变桨驱动在变桨系统中属于关键部件,变桨驱动常采用齿形带等牵引部件驱动变桨轴承的内圈与外圈相对转动,进而带动叶片相对轮毂转动,实现叶片的变桨。用于驱动齿形带等牵引部件运动的驱动轮通常需要通过支撑结构安装至轮毂,以更好的满足叶片的变桨需求。然而,现有技术中的变桨支撑装置设计不合理,重量较大,增加了与轮毂连接的发电机主轴的载荷,不利于风力发电机组的发电效益,且成本较高。
因此,亟需一种新的变桨支撑装置、变桨系统和风力发电机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变桨支撑装置、变桨系统和风力发电机组,能够用于安装驱动轮,且其重量小,能够降低发电机主轴的载荷,保证风力发电机组的发电效益,且降低了成本。
一方面,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变桨支撑装置,用于安装驱动轮及张紧轮,变桨支撑装置包括沿自身高度方向相对设置的底座、顶座以及连接于底座与顶座之间的多个连接部,底座、顶座及多个连接部围合形成中空腔室,多个连接部相互间隔设置,相邻两个连接部之间形成有与中空腔室连通的贯通孔;底座上设置有驱动轮安装座;顶座上设置有驱动轮安装孔,驱动轮安装孔与驱动轮安装座相对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在高度方向上,至少一个连接部两端的厚度大于该连接部中间的厚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多个连接部中包括U形连接部,U形连接部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支腿以及第二支腿,第一支腿呈向远离中空腔室的方向凸出的拱形板状结构;第一支腿的半径为1000mm~1200mm;和/或,第一支腿连接于底座的一端的壁厚为24mm~28mm,宽度为396mm~404mm;第一支腿连接于顶座一端的壁厚为20mm~24mm,宽度为296mm~304mm;第一支腿两端之间的中间区域的壁厚为19mm~23mm,宽度为346mm~354mm。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二支腿呈向远离中空腔室的方向凸出的拱形板状结构;第二支腿的半径为600mm~800mm;和/或,第二支腿连接于底座的一端的壁厚为17mm~21mm,宽度为226mm~234mm;第二支腿连接于顶座一端的壁厚为17mm~21mm,宽度为206mm~214mm;第二支腿两端之间的中间区域的壁厚为20mm~24mm,宽度为136mm~144mm。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多个连接部中包括拱形连接部,拱形连接部呈向远离中空腔室的方向凸出的拱形板状结构;拱形连接部的半径为240mm~440mm;和/或,拱形连接部连接于底座的一端的壁厚为29mm~33mm,宽度为166mm~174mm;拱形连接部连接于顶座一端的壁厚为29mm~33mm,宽度为206mm~214mm;拱形连接部两端之间的中间区域的壁厚为30mm~34mm,宽度为116mm~124mm。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多个连接部中包括斜板式连接部,斜板式连接部的延伸方向与高度方向之间的夹角为37°~79°;斜板式连接部连接于底座的一端的壁厚为17mm~24mm;斜板式连接部连接于顶座一端的壁厚为17mm~24mm;斜板式连接部两端之间的中间区域的壁厚为18mm~22mm;斜板式连接部的宽度沿其自身的倾斜方向逐渐减小,斜板式连接部连接于底座的一端的宽度为186mm~194mm且连接于顶座一端的宽度为63mm~71mm。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底座还进一步设置有与驱动轮安装座相互间隔的张紧轮安装座,顶座上还进一步设置有与驱动轮安装孔相互间隔并与张紧轮安装座相对设置的张紧轮安装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顶座上环绕驱动轮安装孔设置有第一法兰且环绕张紧轮安装孔设置有第二法兰,底座上设置有第三法兰,第三法兰环绕至少部分连接部,第一法兰、第二法兰以及第三法兰的法兰孔均沿高度方向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三法兰的外周面至少部分呈曲面,曲面由多个相继分布的弧形面依次拼接形成,其中一个弧形面与至少一个第三法兰的法兰孔相对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顶座的外周上设置有凹陷部,凹陷部至少部分位于驱动轴安装孔以及张紧轮安装孔之间。
另一方面,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变桨系统,变桨系统包括:上述的变桨支撑装置;驱动轮,设置于中空腔室并与驱动轮安装座以及围合形成驱动轮安装孔的侧壁转动连接;齿形带,至少部分伸入中空腔室并与驱动轮传动配合;变桨轴承,包括转动配合的内圈及外圈;其中,齿形带在自身长度方向的两个自由端与内圈及外圈的一者连接,以驱动内圈及外圈相对转动。
又一方面,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包括:叶轮,包括相互连接的轮毂及叶片,上述的变桨系统,变桨支撑装置通过底座连接于轮毂,与齿形带连接的内圈及外圈的一者连接于叶片,另一者连接于轮毂。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变桨支撑装置、变桨系统和风力发电机组,其包括底座、顶座以及多个连接部,底座、顶座以及多个连接部共同围合形成中空腔室,底座与顶座上相对设置的驱动轮安装座以及驱动轮安装孔能够用于安装驱动轮,由于底座、顶座之间是通过多个连接部相互连接,且相邻两个连接部之间形成有与中空腔连通的贯通孔,即能够保证变桨支撑装置的强度要求,同时能够减轻变桨支撑装置的重量,能够降低发电机主轴的载荷,保证风力发电机组的发电效益,且能够降低变桨支撑装置的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和技术效果。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力发电机组的结构简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变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变桨支撑装置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变桨支撑装置另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变桨支撑装置的主视图;
图6是图5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变桨支撑装置的左视图;
图8是图7中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变桨支撑装置的后视图;
图10是图9中沿C-C方向的剖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变桨支撑装置另一个视角下的主视图;
图12是图11中沿D-D方向的剖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变桨支撑装置的俯视图。
其中:
1-变桨系统;
100-变桨支撑装置;
10-底座;11-驱动轮安装座;12-张紧轮安装座;13-第三法兰;14-外周面;141-弧形面;
20-顶座;21-驱动轮安装孔;22-张紧轮安装孔;23-第一法兰;24-第二法兰;25-凹陷部;
30-连接部;31-U形连接部;311-第一支腿;312-第二支腿;32-拱形连接部;33-斜板式连接部;
40-中空腔室;
50-贯通孔;
200-驱动轮;300-张紧轮;400-齿形带;500-变桨轴承;501-内圈;502-外圈;
2-叶轮;201-轮毂;202-叶片;
3-机舱;
4-塔筒。
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全面理解。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更好的理解。在附图和下面的描述中,至少部分的公知结构和技术没有被示出,以便避免对本实用新型造成不必要的模糊;并且,为了清晰,可能夸大了部分结构的尺寸。此外,下文中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
下述描述中出现的方位词均为图中示出的方向,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变桨支撑装置、变桨系统和风力发电机组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图1至图13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变桨支撑装置、变桨系统和风力发电机组进行详细描述。
请一并参阅图1、图2,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力发电机组的结构简图,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变桨系统1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风力发电机组,主要包括塔筒4、机舱3、发电机(图未示)、叶轮2以及变桨系统1,机舱3设置于塔筒4的顶端,发电机设置于机舱3,可以位于机舱3的内部,当然,也可以位于机舱3的外部。叶轮2包括轮毂201以及连接于轮毂201上的多个叶片202,叶轮2通过其轮毂201与发电机的转轴连接。风力作用于叶片202时,带动整个叶轮2以及发电机的转轴转动,进而满足风力发电机组的发电要求。变桨系统1连接于叶轮2,能够驱动叶片202相对轮毂201转动,改变叶片202的角度,进而改变气流对叶片202的攻角,使得风力发电机组按照设计的输出功率输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力发电机组,其变桨系统1可以采用多种结构形式,只要能够满足叶片202的变桨需求均可。在一些可选的示例中,如图2所示,变桨系统1可以包括变桨支撑装置100、驱动轮200、张紧轮300、齿形带400以及变桨轴承500,驱动轮200以及张紧轮300设置于变桨支撑装置100的内部并与变桨支撑装置100转动连接,齿形带400至少部分伸入变桨支撑装置100内并与驱动轮200及张紧轮300传动配合,变桨轴承500包括转动配合的内圈501及外圈502,齿形带400在自身长度方向的两个自由端与内圈501及外圈502的一者连接,以驱动内圈501及外圈502相对转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变桨系统1用于上述风力发电机组时,其变桨支撑装置100可以连接于轮毂201,变桨轴承500连接于轮毂201以及相应的叶片202之间。其中变桨轴承500与齿形带400连接的内圈501以及外圈502的一者与叶片202连接,另一者与轮毂201连接。在一些可选的示例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变桨轴承500的外圈502可以与齿形带400以及叶片202连接且内圈501与轮毂201连接,通过上述设置,能够满足叶片202的变桨需求。在一些其他的示例中,也可以限定变桨轴承500的内圈501与齿形带400以及叶片202连接,而外圈502与轮毂201连接,同样能够满足叶片202的变桨需求。
请一并参阅图3、图4,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变桨支撑装置100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变桨支撑装置100另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变桨系统1所采用的变桨支撑装置100具有多种实施方式,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变桨支撑装置100可以包括沿自身高度方向Z相对设置的底座10、顶座20以及连接于底座10与顶座20之间的多个连接部30。底座10、顶座20及多个连接部30围合形成中空腔室40,多个连接部30相互间隔设置,相邻两个连接部30之间形成有与中空腔室40连通的贯通孔50。底座10上设置有驱动轮安装座11,顶座20上设置有驱动轮安装孔21,驱动轮安装孔21与驱动轮安装座11相对设置。
在应用至变桨系统1时,驱动轮200可以设置于中空腔室40并与驱动轮安装座11以及围合形成驱动轮安装孔21的侧壁转动连接,具体可以在驱动轮安装座11以及驱动轮安装孔21内设置轴承,以保证与驱动轮200转动连接。并且变桨系统1可以通过变桨支撑装置100的底座10与轮毂201连接,底座10与轮毂201之间可以直接连接,当然,也可以通过外设的过渡件间接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变桨支撑装置100,由于其底座10、顶座20之间是通过多个连接部30相互连接,且相邻两个连接部30之间形成有与中空腔室40连通的贯通孔50,既能够保证变桨支撑装置100的强度要求,同时能够减轻变桨支撑装置100的重量,进而降低发电机主轴的载荷,保证风力发电机组的发电效益,并能够降低变桨支撑装置100的成本。
并且,由于变桨支撑装置100设置了多个连接部30,并且相邻两个连接部30之间形成有贯通孔50,不仅能够起到减重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提供更大的观察以及安装空间,便于齿形带400的安装,且能够更容易发现齿形带400与驱动轮200和张紧轮300之间的配合情况。避免后续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维修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限定的多个连接部30是指连接部30的数量包括三个及以上,在具体实施时,连接部30的数量可以只为三个,当然也可以为三个以上,例如四个、五个甚至更多个,具体可以根据变桨支撑装置100的预定尺寸、成型方式以及强度要求等进行设置。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为了便于张紧轮的安装,底座10还进一步设置有与驱动轮安装座11相互间隔的张紧轮安装座12,顶座20上还进一步设置有与驱动轮安装孔21相互间隔并与张紧轮安装座相对设置的张紧轮安装孔22。张紧轮300可以设置于中空腔室40并与张紧轮安装座12以及围合形成张紧轮安装孔22的侧壁转动连接,同样的,具体可以在张紧轮安装座12以及张紧轮安装孔22内设置轴承,以保证与张紧轮300转动连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高度方向Z上,至少一个连接部30两端的厚度大于该连接部30中间的厚度,可选的,可以限定所有连接部30在高度方向Z上,其两端的厚度均大于中间的厚度,并且各连接部30具体可以采用结构仿生学设计方式,参照生物的骨架结构,可将受力分布各连接部30中,减少多余材料的同时,可更好的强化力学性能,提高整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相对于现有的结构,本结构强度性能更好,可更大程度的抵抗受力和变形。
请一并参阅图5及图6,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变桨支撑装置100的主视图,图6示出了图5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在具体实施时,三个连接部30中至少包括一个U形连接部31,U形连接部31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支腿311以及第二支腿312,第一支腿311以及第二支腿312之间形成与中空腔室40连通的开口,第一支腿311呈向远离中空腔室40的方向凸出的拱形板状结构。第一支腿311的半径为1000mm~1200mm之间的任意数值,包括1000mm、1200mm两个端值,进一步可选为1100mm。
可选的,第一支腿311连接于底座10的一端的壁厚为24mm~28mm之间的任意数值,包括24mm以及28mm两个端值,宽度为396mm~404mm之间的任意数值,包括396mm以及404mm两个端值,可选为400mm。第一支腿311连接于顶座20一端的壁厚为20mm~24mm之间的任意数值,包括20mm以及24mm两个端值,宽度为296mm~304mm之间的任意数值,包括296mm、304mm两个端值。第一支腿311两端之间的中间区域的壁厚为19mm~23mm之间的任意数值,包括19mm、23mm两个端值,宽度为346mm~354mm之间的任意数值,包括346mm、354mm两个端值,可选为350mm。
通过上述设置,在保证对变桨支撑装置100减重要求的基础上,还能够优化变桨支撑装置100的力学性能。
请一并参阅图7及图8,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变桨支撑装置100的左视图,图8示出了图7中沿B-B方向的剖视图。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U形连接部31的第二支腿312也可以呈向远离中空腔室40的方向凸出的拱形板状结构。第二支腿312的半径为600mm~800mm之间的任意数值,包括600mm、800mm两个端值,进一步可选为700mm。
可选的,第二支腿312连接于底座10的一端的壁厚为17mm~21mm之间的任意数值,包括17mm、21mm两个端值,宽度为226mm~234mm之间的任意数值,包括226mm、234mm两个端值,可选为230mm。
第二支腿312连接于顶座20一端的壁厚同样可以为17mm~21mm之间的任意数值,包括17mm、21mm两个端值,宽度为206mm~214mm之间的任意数值,包括206mm、214mm两个端值,可选为210mm。第二支腿312两端之间的中间区域的壁厚为20mm~24mm之间的任意数值,包括20mm、24mm两个端值,宽度为136mm~144mm之间的任意数值,包括136mm、144mm两个端值,可选为140mm。通过限制第二支撑腿壁厚及宽度,能够更加优化U形连接部31的性能,满足对U形连接部31减重要求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变桨支撑装置100的承载能力。
请一并参阅图9及图10,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变桨支撑装置100的后视图,图10示出了图9中沿C-C方向的剖视图。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变桨支撑装置100的多个连接部30中还至少包括一个拱形连接部32,拱形连接部32呈向远离中空腔室40的方向凸出的拱形板状结构。拱形连接部32的半径为240mm~440mm之间的任意数值,包括240mm、440mm两个端值,可选为340mm。
拱形连接部32连接于底座10的一端的壁厚为29mm~33mm之间的任意数值,包括29mm、33mm两个端值,宽度为166mm~174mm之间的任意数值,包括166mm、174mm两个端值,可选为170mm。拱形连接部32连接于顶座20一端的壁厚为29mm~33mm之间的任意数值,包括29mm、33mm两个端值,宽度为206mm~214mm之间的任意数值,包括206mm、214mm两个端值,可选为210mm。拱形连接部32两端之间的中间区域的壁厚为30mm~34mm之间的任意数值,包括30mm、34mm两个端值,宽度为116mm~124mm之间的任意数值,包括116mm、124mm两个端值,可选为120mm。
变桨支撑装置100的其中一个连接部30采用上述拱形连接部32,能够进一步满足变桨支撑装置100的减重要求,且易于成型。
请一并参阅图11以及图12,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变桨支撑装置100另一个视角下的主视图,图12示出了图11中沿D-D方向的剖视图。上述各实施例的变桨支撑装置100的多个连接部30中还至少包括一个斜板式连接部33,斜板式连接部33的延伸方向与高度方向Z之间的夹角α为37°~79°之间的任意数值,包括37°、79°两个端值。斜板式连接部33连接于底座10的一端的壁厚为17mm~24mm之间的任意数值,包括17mm、24mm两个端值。
可选的,斜板式连接部33连接于顶座20一端的壁厚为17mm~24mm之间的任意数值,包括17mm、24mm两个端值。斜板式连接部33两端之间的中间区域的壁厚为18mm~22mm之间的任意数值,包括18mm、22mm两个端值。斜板式连接部33在其自身的延伸方向上,其宽度由与底座10连接的一端至与顶座连接的一端逐渐减小,斜板式连接部33连接于底座10的一端的宽度为186mm~194mm之间的任意数值,包括186mm、194mm两个端值,可选为190mm。斜板式连接部33连接于顶座20一端的宽度为63mm~71mm之间的任意数值,包括63mm、71mm两个端值,可选为67mm。
变桨支撑装置其中一个连接部30采用斜板式连接部33,能够更有利于力的传输,节约材料且降低成本。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的变桨支撑装置100可以同时包括U形连接部31、拱形连接部32以及斜板式连接部33,能够使得变桨支撑装置100的性能更加优化。
本实用新型以上各实施例所提及的U形连接部31、拱形连接部32以及斜板式连接部33不同位置的宽度均是指在环绕底座10或顶座20的周向上的宽度。
请一并参阅图13,图1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变桨支撑装置100的俯视图。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底座10上设置有第三法兰13,第三法兰13环绕至少部分连接部30且第三法兰13的法兰孔沿高度方向Z延伸。通过在底座10上设置第三法兰13,能够更便于变桨支撑装置100与轮毂201之间的连接。并且,为了更好的满足变桨支撑装置100的减重要求,可选的,第三法兰13的外周面14至少部分呈曲面,曲面由多个相继分布的弧形面141依次拼接形成,其中一个弧形面141与至少一个第三法兰13的法兰孔相对设置,在一些示例中,每个弧形面141均分别与一个第三法兰13的法兰孔相对设置。通过上述设置,使得第三法兰13的外周面14能够与第三法兰13仿形设计,既不影响底座10与轮毂201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能够更进一步减轻变桨支撑装置100的重量。
请继续参阅图13,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变桨支撑装置100的顶座20上环绕驱动轮安装孔21设置有第一法兰23且环绕张紧轮安装孔22设置有第二法兰24,通过设置第一法兰23以及第二法兰24,能够便于安装用于对驱动轮200以及张紧轮300进行限位的端盖。顶座20的外周上设置有凹陷部25,凹陷部25至少部分位于驱动轮安装孔21以及张紧轮安装孔22之间,通过设置凹陷部25,能够进一步减少变桨支撑装置100的用料,进而减轻其重量。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变桨支撑装置100,其底座10与顶座20上相对设置的驱动轮安装座11以及驱动轮安装孔21能够用于安装驱动轮200,而相对设置的张紧轮安装座12以及张紧轮安装孔22能够用于安装张紧轮300,并且底座10、顶座20之间是通过多个连接部30相互连接,相邻两个连接部30之间形成有与中空腔连通的贯通孔50,既能够保证变桨支撑装置100的强度要求,同时能够减轻变桨支撑装置100的重量,能够降低发电机主轴的载荷,使得主轴部分的受力性能较好,保证风力发电机组的发电效益,且能够降低变桨支撑装置100的成本。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的变桨支撑装置100有限元结果对比示于表1。
表1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变桨支撑装置100,采用仿生学的设计方式,参照生物的骨架结构,可将受力分布于多个连接部30中,减少多余材料的同时,可更好的强化力学性能,提高整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变桨支撑装置100,本装置强度性能满足材料屈服要求,比现有技术刚度更好,可更大程度的抵抗变形。
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变桨系统1以及风力发电机组,因包括上述各实施例的变桨支撑装置100,能够更好的实现叶片202的变桨,并降低发电机主轴的载荷,保证风力发电机组的发电效益,易于推广使用。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12)

1.一种变桨支撑装置,用于安装驱动轮(200),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桨支撑装置(100)包括沿自身高度方向相对设置的底座(10)、顶座(20)以及连接于所述底座(10)与所述顶座(20)之间的多个连接部(30),所述底座(10)、所述顶座(20)及多个所述连接部(30)围合形成中空腔室(40),多个所述连接部(30)相互间隔设置,相邻两个所述连接部(30)之间形成有与所述中空腔室(40)连通的贯通孔(50);
所述底座(10)上设置有驱动轮安装座(11);
所述顶座(20)上设置有驱动轮安装孔(21),所述驱动轮安装孔(21)与所述驱动轮安装座(11)相对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高度方向上,至少一个所述连接部(30)两端的厚度大于该所述连接部(30)中间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连接部(30)中包括U形连接部(31),所述U形连接部(31)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支腿(311)以及第二支腿(312),所述第一支腿(311)呈向远离所述中空腔室(40)的方向凸出的拱形板状结构;
所述第一支腿(311)的半径为1000mm~1200mm;和/或,
所述第一支腿(311)连接于所述底座(10)的一端的壁厚为24mm~28mm,宽度为396mm~404mm;
所述第一支腿(311)连接于所述顶座(20)一端的壁厚为20mm~24mm,宽度为296mm~304mm;
所述第一支腿(311)两端之间的中间区域的壁厚为19mm~23mm,宽度为346mm~354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腿(312)呈向远离所述中空腔室(40)的方向凸出的拱形板状结构;
所述第二支腿(312)的半径为600mm~800mm;和/或,
所述第二支腿(312)连接于所述底座(10)的一端的壁厚为17mm~21mm,宽度为226mm~234mm;
所述第二支腿(312)连接于所述顶座(20)一端的壁厚为17mm~21mm,宽度为206mm~214mm;
所述第二支腿(312)两端之间的中间区域的壁厚为20mm~24mm,宽度为136mm~144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连接部(30)中包括拱形连接部(32),所述拱形连接部(32)呈向远离所述中空腔室(40)的方向凸出的拱形板状结构;
所述拱形连接部(32)的半径为240mm~440mm;和/或,
所述拱形连接部(32)连接于所述底座(10)的一端的壁厚为29mm~33mm,宽度为166mm~174mm;
所述拱形连接部(32)连接于所述顶座(20)一端的壁厚为29mm~33mm,宽度为206mm~214mm;
所述拱形连接部(32)两端之间的中间区域的壁厚为30mm~34mm,宽度为116mm~124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连接部(30)中包括斜板式连接部(33),所述斜板式连接部(33)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高度方向之间的夹角为37°~79°;
所述斜板式连接部(33)连接于所述底座(10)的一端的壁厚为17mm~24mm;
所述斜板式连接部(33)连接于所述顶座(20)一端的壁厚为17mm~24mm;
所述斜板式连接部(33)两端之间的中间区域的壁厚为18mm~22mm;
所述斜板式连接部(33)的宽度沿其自身的倾斜方向逐渐减小,所述斜板式连接部(33)连接于所述底座(10)的一端的宽度为186mm~194mm且连接于所述顶座(20)一端的宽度为63mm~71mm。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变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0)还进一步设置有与所述驱动轮安装座(11)相互间隔的张紧轮安装座(12),所述顶座(20)上还进一步设置有与所述驱动轮安装孔(21)相互间隔并与所述张紧轮安装座(12)相对设置的张紧轮安装孔(2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变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座(20)上环绕所述驱动轮安装孔(21)设置有第一法兰(23)且环绕所述张紧轮安装孔(22)设置有第二法兰(24),所述底座(10)上设置有第三法兰(13),所述第三法兰(13)环绕至少部分所述连接部(30),所述第一法兰(23)、所述第二法兰(24)以及所述第三法兰(13)的法兰孔均沿所述高度方向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变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法兰(13)的外周面(14)至少部分呈曲面,所述曲面由多个相继分布的弧形面(141)依次拼接形成,其中一个所述弧形面(141)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三法兰(13)的所述法兰孔相对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变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座(20)的外周上设置有凹陷部(25),所述凹陷部(25)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驱动轮安装孔(21)以及所述张紧轮安装孔(22)之间。
11.一种变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桨系统(1)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10任意一项所述的变桨支撑装置(100);
驱动轮(200),设置于所述中空腔室(40)并与所述驱动轮安装座(11)以及围合形成所述驱动轮安装孔(21)的侧壁转动连接;
齿形带(400),至少部分伸入所述中空腔室(40)并与所述驱动轮(200)传动配合;
变桨轴承(500),包括转动配合的内圈(501)及外圈(502);
其中,所述齿形带(400)在自身长度方向的两个自由端与所述内圈(501)及所述外圈(502)的一者连接,以驱动所述内圈(501)及所述外圈(502)相对转动。
12.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叶轮(2),包括相互连接的轮毂(201)及叶片(202);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变桨系统(1),所述变桨支撑装置(100)通过所述底座(10)连接于所述轮毂(201),与所述齿形带(400)连接的所述内圈(501)及所述外圈(502)的一者连接于所述叶片(202),另一者连接于所述轮毂(201)。
CN201822147825.2U 2018-12-20 2018-12-20 变桨支撑装置、变桨系统和风力发电机组 Active CN2093542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147825.2U CN209354295U (zh) 2018-12-20 2018-12-20 变桨支撑装置、变桨系统和风力发电机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147825.2U CN209354295U (zh) 2018-12-20 2018-12-20 变桨支撑装置、变桨系统和风力发电机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354295U true CN209354295U (zh) 2019-09-06

Family

ID=678002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147825.2U Active CN209354295U (zh) 2018-12-20 2018-12-20 变桨支撑装置、变桨系统和风力发电机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35429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83029A (zh) * 2020-10-26 2021-01-29 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吉林白城风电分公司 应用于风电机变桨轴的锁紧法兰盘
CN113538992A (zh) * 2020-12-30 2021-10-22 北京金风慧能技术有限公司 风力发电机组的变桨教学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83029A (zh) * 2020-10-26 2021-01-29 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吉林白城风电分公司 应用于风电机变桨轴的锁紧法兰盘
CN113538992A (zh) * 2020-12-30 2021-10-22 北京金风慧能技术有限公司 风力发电机组的变桨教学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73294B2 (en)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
AU2006257538B2 (en) A blade with hinged blade tip
CN209354295U (zh) 变桨支撑装置、变桨系统和风力发电机组
CN105041872B (zh) 风力涡轮机的增强变桨轴承
TW200301800A (en) Fluid power generator system
CN106415004A (zh) 风力涡轮机
JP2013534592A (ja) 垂直軸風車
KR101331169B1 (ko) 가변 형 수평 날개를 갖는 소형 풍력발전기 및 이의 출력 제어방법
WO2010150083A2 (en) External rotor generator of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
CN106321344A (zh) 复合轮毂多桨叶式变桨叶水平轴风轮机
CN103742371A (zh) 一种多层展翼双摆叶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组
CN201730757U (zh) 风力发电机组轮毂结构
CN107646072B (zh) 水平轴转绳形张紧叶片流体涡轮机
KR101525553B1 (ko) 수직 로터형 풍력발전 장치
RU2283968C1 (ru) Ветродвигатель
KR101455900B1 (ko) 날개 각도 가변 구조를 가진 수직축 풍력 발전기
CN110410472B (zh) 传动装置、变桨系统及风力发电机组
UA88976C2 (ru) Многолопастный ротор ветродвигателя с внешним и промежуточным(и) кольцами аэродинамической формы
RU2327898C1 (ru) Энергоустановка с активным методом обработки ветра на основе эффекта магнуса
CN110307120A (zh) 一种高效利用风能的风力发电机叶片
WO2010043136A1 (zh) 一种风力发电机
FI96133C (fi) Tuuliroottori
WO2012073321A1 (ja) 垂直軸型風車
US20230019119A1 (en) Arrangement for a dual rotor low speed wind turbine
CN208564848U (zh) 风力发电机组及其轮毂和变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