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313720U - 一种变频器上电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变频器上电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313720U
CN209313720U CN201821394152.4U CN201821394152U CN209313720U CN 209313720 U CN209313720 U CN 209313720U CN 201821394152 U CN201821394152 U CN 201821394152U CN 209313720 U CN209313720 U CN 2093137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ode
circuit
resistance
silicon
controll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39415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奚君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Jt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Jt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Jt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Jt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39415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3137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3137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3137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变频器上电电路,包括整流电路、储能电路、上电缓冲电路、滤波电路和光耦隔离电路,采用可控硅DE替代继电器,可控硅两端并联电阻即可构成变频器上电缓冲电路,储能电路作为可控硅驱动电源,此电源相对其他电源单独给可控硅供电,保证可控硅不受干扰稳定可靠的工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变频器上电电路无需使用多个并联的继电器,节省了PCB布板面积,且PCB布线更加简易合理,能实现变频器高功率密度设计。

Description

一种变频器上电电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频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变频器的上电电路。
背景技术
变频器主回路中都有上电缓冲电路,现有技术方案中上电缓冲电路由继电器JK跟充电电阻R并联构成,由于变频器上点瞬间主电路电解电容的容抗很小,充电电阻R的作用就是抑制上电瞬间的冲击电流,该冲击电流最大电流为I=540/R,随着电容电压逐渐上升,充电电流逐渐减小为0,而继电器JK作用是当变频器上完电之后作为充电电阻旁路。
由于现有的上电缓冲电路中有继电器的存在,特别是对于中功率22KW~37KW的变频器,上电缓冲电路中需要要多达5个继电器并联使用,增加了PCB的布板面积跟及布板难度,受此限制,很难实现变频器高功率密度设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上电缓冲电路很难实现变频器高功率密度设计的问题,提供一种应用于变频器的上电电路。一种变频器上电电路,包括:整流电路、储能电路、上电缓冲电路、滤波电路和光耦隔离电路。整流电路的输入端与电源R相,电源S相和电源T相连接。整流电路和滤波电路之间通过上电缓冲电路电连接,光耦隔离电路与滤波电路的输出端电性连接,光耦隔离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继电器并输出延时控制信号。
进一步的,上电缓冲电路包括若干电阻和可控硅DE,若干电阻之间互相并联,一端与可控硅DE的阳极电连接,另一端和可控硅DE的阴极电连接。可控硅DE的阴极与电阻的连接节点电连接整流电路的输出端,可控硅DE的控制极和阴极构成滤波电路的输入端。
优选的,上电缓冲电路中电阻的数量为七。
进一步的,储能电路包括充电电容C4,充电电容C4的正极与可控硅DE的阴极连接,充电电容C4的负极与整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
优选的,充电电容C4为超级电容。
进一步的,整流电路为桥式整流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VD1、第二二极管VD2、第四二极管VD4、第五二极管VD5、第六二极管VD6共六个二极管。
进一步的,滤波电路包括第三电容C3、第十二电阻R12、二极管D2、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三电阻R13、第九电阻R9、第八电阻R8、晶体管Q1和第二电容C2。二极管D2的负极电连接可控硅DE的控制极,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电连接可控硅DE的阴极,第三电容C3、第十二电阻R12分别和二极管D2并联;第十三电阻R13和第九电阻R9并联,一端电连接可控硅DE的控制极,另一端电连接晶体管Q1的集电极;第九电阻R9一端电连接晶体管Q1的发射极,另一端电连接晶体管Q1的基极;第二电容C2并联在滤波电路的输出端;第八电阻R8串联在滤波电路的正输出端。
进一步的,第二电容C2与滤波电路的正输出端的电连接节点位于第八电阻R8和第九电阻R9与晶体管Q1基极的电连接节点之间。
进一步的,光耦隔离电路包括光耦芯片U1、第十一电阻R11、第十电阻R10和第一电容C1。光耦芯片U1包括发光二极管及三极管,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滤波电路的正输出端,发射极连接到滤波电路的负输出端;发光二极管的正极与负极之间并联第十一电阻R11,正极与高电平VCC相连接,负极通过第十电阻R10与继电器连接,负极通过所述第一电容C1与地相连。
优选的,高电平VCC 的电压值为12伏。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上电缓冲电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路在三相整流桥输出端采用可控硅替代继电器,可控硅两端并联电阻即可构成变频器上电缓冲电路。由于可控硅的输入端电连接整流输出高压端,因此可控硅供电电源需要安全隔离,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路上增加了储能电路作为可控硅驱动电源,此电源相对其他电源单独给可控硅供电,保证可控硅不受干扰稳定可靠的工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变频器上电电路无需使用多个并联的继电器,节省了PCB布板面积,且PCB布线更加简易合理,能实现变频器高功率密度设计。
附图说明
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一种变频器上电电路,包括整流电路1、上电缓冲电路2、储能电路3、滤波电路4和光耦隔离电路5。整流电路1和滤波电路4之间通过上电缓冲电路2电连接,光耦隔离电路5与滤波电路4的输出端电性连接,光耦隔离电路5的输出端电连接继电器RELAY并输出延时控制信号。
整流电路1为桥式整流电路,包括包括第一二极管VD1、第二二极管VD2、第四二极管VD4、第五二极管VD5、第六二极管VD6共六个二极管。第三二极管VD3与第六二极管VD6、第二二极管VD2与第五二极管VD5、第一二极管VD1与第四二极管VD4分别串联连接;第一二极管VD1的正极与第四二极管VD4负极连接,第二二极管VD2的正极与第五二极管VD5的负极连接,第三二极管VD3的正极与第六二极管VD6的负极连接;第一二极管VD1与第四二极管VD4、第二二极管VD2与第五二极管VD5、第三二极管VD3与第六二极管VD6的中间节点分别连接至电源R相、电源S相和电源T相;第一二极管VD1、第二二极管VD2和第三二极管VD3的负极连接至直流母线P极,第四二极管VD4、第五二极管VD5和第六二极管VD6的正极连接至直流母线N极。
上电缓冲电路2包括电阻R1、R2、R3、R4、R5、R6、R7和可控硅DE,七个电阻之间互相并联,一端与可控硅DE的阳极电连接,另一端和可控硅DE的阴极电连接。可控硅DE的阴极与电阻的连接节点电连接整流电路的输出端,可控硅DE的控制极和阴极构成滤波电路的输入端。
储能电路3包括超级电容C4,超级电容C4的正极与可控硅DE的阴极连接,超级电容C4的负极与整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
滤波电路4包括第三电容C3、第十二电阻R12、二极管D2、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三电阻R13、第九电阻R9、第八电阻R8、晶体管Q1和第二电容C2。二极管D2的负极电连接可控硅DE的控制极,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电连接可控硅DE的阴极,第三电容C3、第十二电阻R12分别和二极管D2并联;第十三电阻R13和第九电阻R9并联,一端电连接可控硅DE的控制极,另一端电连接晶体管Q1的集电极;第九电阻R9一端电连接晶体管Q1的发射极,另一端电连接晶体管Q1的基极;第二电容C2并联在滤波电路的输出端;第八电阻R8串联在滤波电路的正输出端;第二电容C2与滤波电路的正输出端的电连接节点位于第八电阻R8和第九电阻R9与晶体管Q1基极的电连接节点之间。
光耦隔离电路5包括光耦芯片U1、第十一电阻R11、第十电阻R10和第一电容C1。光耦芯片U1包括发光二极管及三极管,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滤波电路的正输出端,发射极连接到滤波电路的负输出端;发光二极管的正极与负极之间并联第十一电阻R11,正极与高电平VCC相连接,负极通过第十电阻R10与继电器连接,负极通过所述第一电容C1与地相连。
本实施例中,超级电容C4的型号为BRP002R8L106FA (2.8V,10F),可控硅DE选用门极关断可控硅(GTO),三极管Q1选用NPN型三极管,光电芯片U1的型号为PS2501-1L,电阻R1、R2、R3、R4、R5、R6、R7的阻值均为10kΩ,电阻R8、电阻R9、电阻R12、电阻R13和电阻R14的阻值分别为3.3kΩ、1.5kΩ、9kΩ、1.5kΩ和1kΩ,电阻R10和电阻R11的阻值分别为330Ω和3.3kΩ,电容C1、电容C2和电容C3均为电解电容,且电容C1、电容C2和电容C3的容值分别为30PF、0.1µF、30PF;高电平VCC的电压值为12V。
本实施例中,整流电路1、上电缓冲电路2、储能电路3、滤波电路4和光耦隔离电路5,整流电路1的三相输入端所接入的市电电压首先经过经过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5和二极管D6共同构成的整流电路进行整流处理,整理电路的输出电压经过上电缓冲电路2再输入滤波电路4进行滤波处理,可以滤出市电输入时所产生的杂波,保证了变频器上所连接的设备进行正常运行,然后滤波电路输出的电压经过光耦隔离电路5转换成延时控制信号输出至继电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8)

1.一种变频器上电电路,包括整流电路、储能电路、滤波电路和光耦隔离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入端与电源R相,电源S相和电源T相连接;
所述整流电路和滤波电路之间通过上电缓冲电路电连接;
所述上电缓冲电路包括若干电阻和可控硅(DE),所述若干电阻之间互相并联,一端与所述可控硅(DE)的阳极电连接,另一端和所述可控硅(DE)的阴极电连接;
所述可控硅(DE)的阴极与电阻的连接节点电连接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出端,所述可控硅(DE)的控制极和阴极构成所述滤波电路的输入端;
所述储能电路包括充电电容(C4),所述充电电容(C4)的正极与所述可控硅(DE)的阴极连接,所述充电电容(C4)的负极与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光耦隔离电路与滤波电路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光耦隔离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继电器(RELAY)。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变频器上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电路为桥式整流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VD1)、第二二极管(VD2)、第三二极管(VD3)、第四二极管(VD4)、第五二极管(VD5)和第六二极管(VD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变频器上电电路,其特征在于:
第三二极管(VD3)与第六二极管(VD6)、第二二极管(VD2)与第五二极管(VD5)和第一二极管(VD1)与第四二极管(VD4)分别串联连接;
第一二极管(VD1)的正极与第四二极管(VD4)负极连接,第二二极管(VD2)的正极与第五二极管(VD5)的负极连接,第三二极管(VD3)的正极与第六二极管(VD6)的负极连接;
第一二极管(VD1)与第四二极管(VD4)、第二二极管(VD2)与第五二极管(VD5)、第三二极管(VD3)与第六二极管(VD6)的中间节点分别连接至电源R相、电源S相和电源T相;
第一二极管(VD1)、第二二极管(VD2)和第三二极管(VD3)的负极连接至直流母线P极,第四二极管(VD4)、第五二极管(VD5)和第六二极管(VD6)的正极连接至直流母线N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变频器上电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滤波电路包括第三电容(C3)、第十二电阻(R12)、二极管(D2)、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三电阻(R13)、第九电阻(R9)、第八电阻(R8)、晶体管(Q1)和第二电容(C2);
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电连接所述可控硅(DE)的控制极,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电连接所述可控硅(DE)的阴极,所述第三电容(C3)、第十二电阻(R12)分别和所述二极管(D2)并联;
所述第十三电阻(R13)和第九电阻(R9)并联,一端电连接所述可控硅(DE)的控制极,另一端电连接所述晶体管(Q1)的集电极;
所述第九电阻(R9)一端电连接所述晶体管(Q1)的发射极,另一端电连接所述晶体管(Q1)的基极;
所述第二电容(C2)并联在所述滤波电路的输出端;
所述第八电阻(R8)串联在所述滤波电路的正输出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变频器上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容(C2)与所述滤波电路的正输出端的电连接节点位于所述第八电阻(R8)和所述第九电阻(R9)与所述晶体管(Q1)基极的电连接节点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变频器上电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耦隔离电路包括光耦芯片(U1)、第十一电阻(R11)、第十电阻(R10)和第一电容(C1);
所述光耦芯片(U1)包括发光二极管及三极管;
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滤波电路的正输出端,发射极连接到所述滤波电路的负输出端;
所述发光二极管的正极与负极之间并联所述第十一电阻(R11),所述正极与高电平VCC相连接,所述负极通过所述第十电阻(R10)与继电器连接,所述负极通过所述第一电容(C1)与地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变频器上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高电平VCC 的电压值为12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变频器上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控硅(DE)并联的电阻的数量为七。
CN201821394152.4U 2018-08-28 2018-08-28 一种变频器上电电路 Active CN2093137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94152.4U CN209313720U (zh) 2018-08-28 2018-08-28 一种变频器上电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94152.4U CN209313720U (zh) 2018-08-28 2018-08-28 一种变频器上电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313720U true CN209313720U (zh) 2019-08-27

Family

ID=676697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394152.4U Active CN209313720U (zh) 2018-08-28 2018-08-28 一种变频器上电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31372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37806A1 (zh) * 2020-05-27 2021-12-02 深圳市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驱动电路及电力电子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37806A1 (zh) * 2020-05-27 2021-12-02 深圳市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驱动电路及电力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724988U (zh) 一种高压变频器功率单元输入缺相检测器
CN107037848A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系统
CN209313720U (zh) 一种变频器上电电路
CN206024154U (zh) Led调光装置及led驱动电源
CN205157644U (zh) 一种多回路电表
CN106253719A (zh) 一种负载电源控制电路及装置
CN208156170U (zh) 一种总线电源的主动报警电路
CN204231011U (zh) 一种电力逆变器的市电输入与逆变输出切换电路
CN208112265U (zh) 充电器保护电路及充电器
CN209198534U (zh) 一种过零检测电路及装置
CN205317924U (zh) 一种三相智能表载波端口测试装置
CN206149132U (zh) 一种基于阻容降压电路的开关电源关机快速放电电路
CN205407375U (zh) 充电器
CN210271221U (zh) 一种用于微网控制器的数据采集装置
CN210093113U (zh) 变频器充电继电器吸合控制装置
CN208489648U (zh) 三相缺电监测装置
CN201985829U (zh) 开关控制电路
CN209562432U (zh) 变流器拓扑单元与变流器装置
CN209250218U (zh) 一种输入欠压保护电路和驱动电源
CN107070259A (zh) 用于电能表的电源电路
CN207425101U (zh) 一种遥控测试电路及装置
CN207801750U (zh) 防雷智能电源及防雷智能电源系统
CN109921676A (zh) 变流器拓扑单元与变流器装置
CN205335635U (zh) 高压柜带电保护装置
CN109038484B (zh) 三相缺电监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