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282492U - 连接器壳体后盖、连接器壳体组件及连接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壳体后盖、连接器壳体组件及连接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282492U
CN209282492U CN201920188102.9U CN201920188102U CN209282492U CN 209282492 U CN209282492 U CN 209282492U CN 201920188102 U CN201920188102 U CN 201920188102U CN 209282492 U CN209282492 U CN 2092824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r cover
baffle
connector shell
connector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18810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城
李健雄
姜开轩
张萌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yco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yco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yco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yco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18810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2824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2824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2824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壳体后盖、连接器壳体组件及连接器组件。所述连接器壳体后盖,其包括后盖本体和挡板;所述后盖本体包括后壁与侧壁,所述后壁与所述侧壁围成第一容腔,所述第一容腔具有开口;所述挡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容腔内并与所述后盖本体固定连接,所述挡板位于所述后壁与所述开口之间。本实用新型中的连接器壳体后盖、连接器壳体组件及连接器组件,在密封圈之前设置挡板,即使导线受力被向外拉,挡板可以为压接环提供一定的支撑力,阻止压接环从后盖中退出,从而可增强连接端子在壳体内的安装稳定性,避免误操作而影响连接端子的正常使用。

Description

连接器壳体后盖、连接器壳体组件及连接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壳体后盖、连接器壳体组件及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连接器是常用的电连接器件。连接器的结构通常包括壳体、连接端子和导线。连接端子安装在壳体上,依靠设置的保持结构提高机械安装的牢固性。连接端子与导线连接。在有些连接器中,比如其中一种高压连接器,导线的屏蔽层依靠压接环与连接器上的屏蔽壳电连接。压接环通常也是金属件。连接器为了实现密封的要求,还会设置密封圈。在组装或者使用过程中,都存在用力拉扯导线而将连接端子从壳体上拉出,破坏电连接性能的风险。另外,压接环抵顶密封圈,如导线被用力拉扯,存在压接环将密封圈割断的风险。这些缺点导致连接器使用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使用方便的连接器壳体后盖、连接器壳体组件及连接器组件。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连接器壳体后盖,其特征在于,包括;
后盖本体,所述后盖本体包括后壁与侧壁,所述后壁与所述侧壁围成第一容腔,所述第一容腔具有开口;
挡板,所述挡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容腔内并与所述后盖本体固定连接,所述挡板位于所述后壁与所述开口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后壁设置有供导线穿过的第一通孔,所述挡板设置有供导线穿过的第二通孔或缺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挡板将所述开口与所述后壁隔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挡板垂直于所述后盖本体轴向的周向尺寸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容腔的垂直于所述后盖本体轴向的周向尺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挡板垂直于后盖本体轴向的截面形状与所述第一容腔垂直于后盖轴向的截面形状相同或不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挡板与所述后盖本体通过连接件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连接件为连接板和/或连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连接件一端与所述挡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后盖本体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连接板一端与所述挡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后壁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连接件数目为一块或多块,多块所述连接件间隔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后盖本体、连接件和所述挡板一体成型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后盖本体、连接件和所述挡板为注塑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连接板沿圆周方向围成一圈或沿圆周方向分布有多块,与所述挡板及所述后壁围成第二容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两块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下间隔设置;所述连接板一端与所述挡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挡板连接。
连接器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述的连接器壳体后盖,以及,
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设置于所述第一容腔内,位于所述挡板与所述后壁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连接板和/或连接杆,所述连接板或所述连接杆沿轴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挡板和所述后壁连接;所述密封圈还延伸至所述连接板或所述连接杆与所述侧壁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两块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下间隔设置;所述连接板一端与所述挡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后壁连接;所述密封圈设置于所述连接板、后壁与所述挡板限定的空间内,且所述密封圈设置于所述连接板与所述侧壁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密封圈包括管状外壁及密封块;所述管状外壁围成管腔,所述密封块设置于所述管腔内、且与所述管状外壁连接;所述管状外壁套装在所述连接板外表面;所述密封块设置于所述连接板、后壁与所述挡板限定的空间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壳体本体,所述壳体本体围成第三容腔,所述第三容腔内设置有端子保持块,所述端子保持块设置有端子保持孔;
所述后盖本体安装在所述壳体本体一端,所述壳体本体一端插入所述第一容腔内;所述密封圈密封所述壳体本体与所述连接板和/或所述连接杆之间的间隙。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密封圈与所述连接器壳体后盖一体连接。
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述的连接器壳体组件,以及,
壳体本体,所述壳体本体围成第三容腔,所述第三容腔内设置有端子保持块,所述端子保持块设置有端子保持孔;
连接端子,所述连接端子部分或全部插置于所述端子保持孔内;
屏蔽壳,所述屏蔽壳设置于所述壳体本体上;
导线,所述导线设置有芯线和屏蔽层;所述芯线与所述连接端子连接;及压接环,所述压接环与所述屏蔽层压接连接;
所述压接环与所述屏蔽壳相接触,将所述屏蔽层与所述屏蔽壳电连接;
所述挡板位于所述密封圈与所述压接环之间;所述挡板可阻挡所述压接环与所述密封圈接触地设置。
本实用新型中的连接器壳体后盖、连接器壳体组件及连接器组件,在密封圈之前设置挡板,即使导线受力被向外拉,挡板可以为压接环提供一定的支撑力,阻止压接环从后盖中退出,从而可增强连接端子在壳体内的安装稳定性,避免误操作而影响连接端子的正常使用。挡板采用与壳体本体相同的注塑件,其可以具有一定的硬度,在压接环受拉时其可以抵顶压接环而不易被割断。挡板设置在压接环与密封圈之间,将压接环与密封圈隔离,可以避免压接环划割密封圈,保护密封圈避免受压接环划割而降低损坏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连接器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连接器组件结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连接器组件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4为图3的A-A剖视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的连接器壳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1的导线与连接端子剖视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1的连接器壳体后盖与密封圈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1的连接器壳体后盖与密封圈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9为实用新型中实施例1的连接器壳体后盖剖视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1的密封圈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1的密封圈结构正视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连接器壳体后盖与密封圈结构示意图。
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连接器壳体后盖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的密封圈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5所示,连接器组件100,其包括连接器壳体组件110、连接端子101和导线102。所述连接器壳体组件110用于安装连接端子101。如图6所示,部分或全部导线102为圆柱状,其结构自外向内依次包括绝缘皮104、屏蔽层105、绝缘层106和芯线107。绝缘层106将所述屏蔽层105和所述芯线107绝缘隔开。芯线107与连接端子101连接。导线102上套装有压接环103。压接环103套装在屏蔽层105端部,通过压接紧固安装在导线102上。为连接紧固,在所述导线102的绝缘皮104外套装有衬套环108。屏蔽层105端部翻套在衬套环108上。压接环103套装在屏蔽层105之外。采用压接方式,使压接环103、衬套环108变形为适合的形状、比如六边形,以便压接环103与屏蔽层105紧固连接。压接环103与屏蔽层105的连接也可以采用其它的现有技术中的连接方式。连接端子101的具体形状及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既可以是母端子,也可以是公端子。在如图所示的示例中,连接端子101为母端子。连接端子101数目根据使用场合需要确定。在如图所示的示例中,设置有六个连接端子101。每个连接端子101连接有一个导线102。其中四根导线102上套装有压接环103。
所述连接器壳体组件110包括连接器壳体111和连接器壳体后盖112。连接器壳体111用以安装连接端子101。连接器壳体111可用于与对配连接器壳体插接连接,以实现连接端子101与对配端子电连接。在本实用新型所示的示例中,连接器壳体111包括壳体本体113。所述壳体本体113围成第三容腔114。第三容腔114内设置有端子保持块115。端子保持块115设置有端子保持孔116。端子保持孔116数目与连接端子101数目相适应。在如图所示的优选示例中,每个端子保持孔116内设置有一个连接端子101。壳体本体113的作用是固定安装端子固定块115,其形状及结构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在如图所示的示例中,壳体本体113为大体上的长方体盒状。壳体本体113前端用于与对配壳体插接连接,后端用于安装连接器壳体后盖112。壳体本体113的第二容腔114内设置有屏蔽壳117。屏蔽壳117围绕所有连接端子101设置。连接端子101前端插置于端子保持孔116内,后端连接导线102。压接环103与屏蔽壳117相接触。
如图4、7至9所示,连接器壳体后盖112,其包括后盖本体121,所述后盖本体121包括后壁124和侧壁129。侧壁129一端与后壁124连接。侧壁129沿圆周方向环绕一圈设置。后壁124与侧壁129为筒状,围成一具有开口122的第一容腔123。所述开口122与所述后壁124位置相对。所述后壁124设置有第一通孔125,第一通孔125用于导线102穿过。
所述第一容腔123内设置有挡板126,所述挡板126设置于所述后壁124与所述开口122之间。所述挡板126设置有第二通孔127。挡板126的作用是保护密封圈140,防止其它结构比如压接环103与密封圈140相接触而损坏密封圈14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挡板126的形状及结构并不受限制,在如图所示的优选示例中,所述挡板126垂直于所述后盖本体121轴向的周向尺寸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容腔123的垂直于所述后盖本体121轴向的周向尺寸。所示后盖本体121的轴向,也即是与导线102轴向平行的方向。所述挡板126垂直于后盖本体121轴向的截面形状与所述第一容腔123垂直于后盖本体121轴向的截面形状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如图所示的示例中,所述挡板126垂直于后盖本体121轴向的截面形状与所述第一容腔123垂直于后盖本体121轴向的截面形状相同;挡板126与侧壁129之间设置有间隙。
挡板126可以任何可行的方式设置在第一容腔123内。比如,所述挡板126与所述后盖本体121通过连接件连接。连接件的形状和结构也不受限制,只要其能够将挡板126与后盖本体121连接、使挡板126稳定地保持在第一容腔123内即可。比如,所述连接件为连接板和/或连杆。在如图所示的示例中,连接件为连接板131,所述连接板131设置于所述第一容腔123内;所述连接板131一端与所述挡板126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后盖本体121连接。连接板131既可以与后壁124连接,也可以与侧壁129连接。在如图所示的示例中,所述连接板131一端与所述挡板126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后壁124连接。根据具体的连接强度,所述连接板131数目为一块或者多块。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示例中,连接板131数目为两块,沿圆周方向间隔分布。所述挡板126、连接板131和后壁124围成第二容腔132。优选地是,所述后盖本体121、所述挡板126和连接板131为注塑件。所述后盖本体121、所述挡板126和连接板131一体成型设置。
如图8至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的连接器壳体组件110还设置有密封圈140。密封圈140用于密封套装在导线102上,密封导线102周围,且用于密封连接器壳体111和连接器壳体后盖112之间的间隙。根据如图所示的示例,密封圈140包括管状外壁141和密封块142。管状外壁141为管状设置,围成一管腔143。密封块142设置于管腔143内。密封块142数目既可以是一块,也可以是多块。根据如图所示的示例,密封块142数目为两块。每块密封块142一端连接在管状外壁141上,另一端悬空设置。两块密封块142通过连接块144连接。密封块142与管状外壁141之间设置有间隙145,以容纳连接板131穿过。密封圈140套装在连接板131上,连接板131位于密封块142与管状外壁141之间,密封块142位于第二容腔132内。
所述后盖本体121安装在所述壳体本体112后端,壳体本体112部分插入侧壁129与密封圈140的管状外壁141之间。管状外壁141将壳体本体112与连接板131之间的间隙密封。所述第一容腔123与所述第三容腔114连通。连接端子101安装在端子保持块115上,导线102一端部与连接端子101连接,另一端穿过第二通孔127、密封圈140的密封块142及第一通孔125后引出连接器壳体组件110之外。压接环103端部抵顶在挡板126上。挡板126位于压接环103与密封圈140之间,如误操作向外牵拉导线103时,压接环103受力抵靠在挡板126上。挡板126既可以阻挡压接环103防止其推出后盖本体121,又可以阻挡压接环103防止其与密封圈140接触,避免压接环103切割密封圈140而损坏密封圈140。密封圈140可采用注塑成型的方法设置,在设置完成后,密封圈140与连接板131连接为一体。
实施例2
如图12至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连接器壳体后盖结构及密封圈结构与实施例1不同,其余结构相同。连接器壳体后盖212,其包括后盖本体221,所述后盖本体221包括后壁224和侧壁229。侧壁229一端与后壁224连接。侧壁229沿圆周方向环绕一圈设置。后壁224与侧壁229为筒状,围成一具有开口222的第一容腔223。所述开口222与所述后壁224位置相对。所述后壁224设置有第一通孔225,第一通孔225用于导线102穿过。
所述第一容腔223内设置有挡板226,所述挡板226设置于所述后壁224与所述开口222之间。所述挡板226设置有弧形缺口227。挡板226的作用是保护密封圈240,防止其它结构比如压接环103与密封圈240相接触而损坏密封圈24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挡板226的形状及结构并不受限制,在如图所示的优选示例中,所述挡板226垂直于所述后盖本体221轴向的周向尺寸小于所述第一容腔223的垂直于所述后盖本体221轴向的周向尺寸。所示后盖本体221的轴向,也即是与导线102轴向平行的方向。在如图所示的示例中,所述挡板226垂直于后盖本体221轴向的截面形状与所述第一容腔223垂直于后盖本体221轴向的截面形状相同;挡板226与侧壁229之间设置有间隙。
挡板226可以任何可行的方式设置在第一容腔223内。比如,所述挡板226与所述后盖本体221通过连接件连接。连接件的形状和结构也不受限制,只要其能够将挡板226与后盖本体221连接、使挡板226稳定地保持在第一容腔223内即可。比如,所述连接件为连接板和/或连杆。在如图所示的示例中,连接件为连接板231,所述连接板231设置于所述第一容腔223内。连接板231为一平板,一端与所述挡板226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后盖本体221连接。连接板231既可以与后壁224连接,也可以与侧壁229连接。在如图所示的示例中,所述连接板231一端与所述挡板226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后壁224连接。所述连接板231数目为一块,连接板231一端连接在后壁224上,另一端连接在挡板226横向的中部。优选地是,所述后盖本体221、所述挡板226和连接板231为注塑件。所述后盖本体221、所述挡板226和连接板231一体成型设置。
根据如图所示的示例,密封圈240为大致的长方体形状,其设置有两个供导线102穿过的穿孔241以及供连接板226穿过的通孔242。密封圈240套装在连接板226上,并位于挡板226与后壁224之间。这样设置,连接器组件组装完成后,压接环103端部抵顶在挡板226上而无法与密封圈240接触。
本实用新型中的连接器壳体后盖、连接器壳体组件及连接器组件,在密封圈之前设置挡板,即使导线受力被向外拉,挡板可以为压接环提供一定的支撑力,阻止压接环从后盖中退出,从而可增强连接端子在壳体内的安装稳定性,避免误操作而影响连接端子的正常使用。挡板采用与壳体本体相同的注塑件,其可以具有一定的硬度,在压接环受拉时其可以抵顶压接环而不易被割断。挡板设置在压接环与密封圈之间,将压接环与密封圈隔离,可以避免压接环划割密封圈,保护密封圈避免受压接环划割而降低损坏的风险。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不用于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精神内的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都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21)

1.连接器壳体后盖,其特征在于,包括:
后盖本体,所述后盖本体包括后壁与侧壁,所述后壁与所述侧壁围成第一容腔,所述第一容腔具有开口;
挡板,所述挡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容腔内并与所述后盖本体固定连接,所述挡板位于所述后壁与所述开口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后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壁设置有供导线穿过的第一通孔,所述挡板设置有供导线穿过的第二通孔或缺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后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将所述开口与所述后壁隔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后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垂直于所述后盖本体轴向的周向尺寸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容腔的垂直于所述后盖本体轴向的周向尺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后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垂直于后盖本体轴向的截面形状与所述第一容腔垂直于后盖轴向的截面形状相同或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后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与所述后盖本体通过连接件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后盖,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连接板和/或连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后盖,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一端与所述挡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后盖本体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后盖,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一端与所述挡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后壁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7、8或9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后盖,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数目为一块或多块,多块所述连接件间隔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后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盖本体、连接件和所述挡板一体成型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后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盖本体、连接件和所述挡板为注塑件。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后盖,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沿圆周方向围成一圈或沿圆周方向分布有多块,与所述挡板及所述后壁围成第二容腔。
14.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后盖,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块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下间隔设置;所述连接板一端与所述挡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挡板连接。
15.连接器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4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后盖,以及,
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设置于所述第一容腔内,位于所述挡板与所述后壁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连接器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板和/或连接杆,所述连接板或所述连接杆沿轴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挡板和所述后壁连接;所述密封圈还延伸至所述连接板或所述连接杆与所述侧壁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连接器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块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下间隔设置;所述连接板一端与所述挡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后壁连接;所述密封圈设置于所述连接板、后壁与所述挡板限定的空间内,且所述密封圈设置于所述连接板与所述侧壁之间。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连接器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包括管状外壁及密封块;所述管状外壁围成管腔,所述密封块设置于所述管腔内、且与所述管状外壁连接;所述管状外壁套装在所述连接板外表面;所述密封块设置于所述连接板、后壁与所述挡板限定的空间内。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连接器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壳体本体,所述壳体本体围成第三容腔,所述第三容腔内设置有端子保持块,所述端子保持块设置有端子保持孔;
所述后盖本体安装在所述壳体本体一端,所述壳体本体一端插入所述第一容腔内;所述密封圈密封所述壳体本体与所述连接板和/或所述连接杆之间的间隙。
20.根据权利要求15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与所述连接器壳体后盖一体连接。
21.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5至20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连接器壳体组件,以及,
壳体本体,所述壳体本体围成第三容腔,所述第三容腔内设置有端子保持块,所述端子保持块设置有端子保持孔;
连接端子,所述连接端子部分或全部插置于所述端子保持孔内;
屏蔽壳,所述屏蔽壳设置于所述壳体本体上;
导线,所述导线设置有芯线和屏蔽层;所述芯线与所述连接端子连接;及
压接环,所述压接环与所述屏蔽层压接连接;
所述压接环与所述屏蔽壳相接触,将所述屏蔽层与所述屏蔽壳电连接;
所述挡板位于所述密封圈与所述压接环之间;所述挡板可阻挡所述压接环与所述密封圈接触地设置。
CN201920188102.9U 2019-02-03 2019-02-03 连接器壳体后盖、连接器壳体组件及连接器组件 Active CN2092824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88102.9U CN209282492U (zh) 2019-02-03 2019-02-03 连接器壳体后盖、连接器壳体组件及连接器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88102.9U CN209282492U (zh) 2019-02-03 2019-02-03 连接器壳体后盖、连接器壳体组件及连接器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282492U true CN209282492U (zh) 2019-08-20

Family

ID=676059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188102.9U Active CN209282492U (zh) 2019-02-03 2019-02-03 连接器壳体后盖、连接器壳体组件及连接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28249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48551B2 (en) Casing for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KR101229665B1 (ko) 폭발 방지 커넥터
US5399103A (en) Connector device for connecting batteries
US20090233475A1 (en) Waterproof gigabit ethernet connector
JP3504713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EP2784878B1 (en) Female connector
KR20100094405A (ko) 밀봉 접지된 전기 커넥터 및 밀봉 접지된 전기 커넥터 조립체
TWM488766U (zh) 插接器
CN105977743B (zh) 双头高压转换连接器
KR102422570B1 (ko) 실드 커넥터 및 그 접속방법
MX2011004213A (es) Conector electrico que tiene mecanismo de alineacion.
EP2161791A2 (en) Cable connector
JPH0799074A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S62285377A (ja) シ−ルド型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その結線方法
CN209282492U (zh) 连接器壳体后盖、连接器壳体组件及连接器组件
US9660406B2 (en) Push-in wire connector with collar
US20040198091A1 (en) Miniature, shielded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strain relief
JPS5811019Y2 (ja) 電気接続子
CN219350763U (zh) 一种三脚插头
CN208753665U (zh) 可分离线缆连接组件和快速插接配电线缆连接结构
US20240079815A1 (en) Universal housing for covering contact elements
CN206727036U (zh) 一种断路器的接线端子台
CN215869901U (zh) 一种改进型多芯玻璃封装安全插头
CN205811231U (zh) 双头高压转换连接器
CN219659043U (zh) 回旋加速器扩散泵接线柱保护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