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281120U -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281120U
CN209281120U CN201821902830.3U CN201821902830U CN209281120U CN 209281120 U CN209281120 U CN 209281120U CN 201821902830 U CN201821902830 U CN 201821902830U CN 209281120 U CN209281120 U CN 2092811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electrochromic device
conductive
electrochromic
conductive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90283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90283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2811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2811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2811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装置,应用于电子技术领域,以解决电致变色器件的可靠性较差的问题。具体的,本方案中电致变色器件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基层、第一导电层、电致变色层、传导层、存储层和第二导电层;其中,电致变色器件还包括第一导电部件;第一导电部件设置于第一基层和第一导电层之间,或者设置于第一导电层和电致变色层之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体应用于组合电致变色器件中的各个膜层的过程中。

Description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无机电致变色器件由多层结构组成。例如,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的多层结构可以为如图1所示的结构。图1示出的电致变色器件包括透明基层11(如玻璃)、底层透明导电层12、电致变色层13、离子传导层14、离子存储层15、顶层透明导电层16。具体的,可以从电致变色器件中的底层透明导电层和顶层透明导电层分别布置一根走线,以通过各个走线引出的电极为电致变色器件施加电压,以实现电致变色器件的变色功能。
现有技术中,电致变色器件的各个膜层通常采用磁控溅射镀膜的方式组合,此时是对各个膜层组合在一起的电致变色器件布置走线的。其中,为如图1所示的电致变色器件中的透明导电层12布置走线的过程中,通常采用镭射的方式,将底层透明导电层12中设置走线的区域上方的各个膜层(如电致变色层13、离子传导层14、离子存储层15、顶层透明导电层16)去除,然后通过印刷银浆的方式设置电极以布置走线。存在的问题是,在采用镭射的方式去除各个膜层时,由于电致变色器件的各个膜层较薄,而镭射的深度较大,因此可能导致底层透明导电层和透明基层被破坏。从而,导致电致变色器件的可靠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装置,以解决电致变色器件的可靠性较差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致变色器件,该电致变色器件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基层、第一导电层、电致变色层、传导层、存储层和第二导电层;其中,电致变色器件还包括第一导电部件;第一导电部件设置于第一基层和第一导电层之间,或者设置于第一导电层和电致变色层之间。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装置,该电致变色装置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致变色器件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基层、第一导电层、电致变色层、传导层、存储层和第二导电层;其中,电致变色器件还包括第一导电部件;第一导电部件设置于第一基层和第一导电层之间,或者设置于第一导电层和电致变色层之间。具体的,由于在电致变色器件制成的过程中是将第一导电部件先布置在第一导电层的一侧之后,再将电致变色器件中的其他膜层组合在一起的;而不需要采用镭射的方式去除部分区域的膜层(如第一导电层、电致变色层、传导层、存储层和第二导电层的部分区域)后再对电致变色器件布置走线,如对第一导电层设置第一导电部件以布置走线。如此,可以避免电致变色器件的各个膜层被破坏,从而有利于保证电致变色器件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现有技术中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五;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之六;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七;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之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英文:of)”,“相应的(英文:corresponding,relevant)”和“对应的(英文:corresponding)”有时可以混用,应当指出的是,在不强调其区别时,其所要表达的含义是一致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多个”的含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术语“相连”、“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低于第二特征。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示出的电致变色器件,现有技术通常采用镭射的方式,将底层透明导电层12中设置走线的区域上方的各个膜层(如电致变色层13、离子传导层14、离子存储层15、顶层透明导电层16)去除,然后通过印刷银浆的方式设置电极以布置走线。结合图1,如图2所示,电致变色器件的底层透明导电层12的上方设置有电极121,顶层透明导电层16的上方设置有电极161;电极121和电极161用于布置走线。
其中,电致变色器件的各个膜层通常采用磁控溅射镀膜的方式组合,此时是对各个膜层已经组合在一起的电致变色器件布置走线的。在采用镭射的方式去除各个膜层时,由于电致变色器件的各个膜层较薄,而镭射的深度较大,因此可能导致底层透明导电层和透明基层被破坏。从而,导致电致变色器件的可靠性较差。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在电致变色器件制成的过程中可以先在电致变色器件的导电层(如底层透明导电层)上布置走线,再将其他膜层与布置有走线的该导电层组合在一起;而不需要采用镭射的方式去除部分膜层后再对电致变色器件布置走线。如此,可以避免电致变色器件的各个膜层(如底层透明导电层和透明基层)被破坏,从而有利于保证电致变色器件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可以应用于电致变色智能调光玻璃、电致变色显示器或汽车自动防眩目后视镜等。
可以理解的是,电致变色器件还可以设置在终端设备上,如设置在终端设备的显示器上(即电致变色器件应用于电致变色显示器),或者设置在终端设备的壳体上。
示例性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车载终端、可穿戴设备、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computer,UMPC)、上网本或者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例如,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可以设置手机中与显示屏相对的后壳上。
实施例一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基层、第一导电层、电致变色层、传导层、存储层和第二导电层;其中,电致变色器件还包括第一导电部件;第一导电部件设置于第一基层和第一导电层之间,或者设置于第一导电层和电致变色层之间。
可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一基层可以由透明基材制成,该透明基材可以为柔性材料(如透明塑料)或者非柔性材料(如透明玻璃)。示例性的,第一基层可以为图1示出的透明基层11。
可以理解的是,在电致变色器件应用在某一设备(如手机)上时,电致变色器件中的第一基层通常设置在该设备最外边,也即第一基层为电致变色器件中与外界接触的部分。
可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可以由柔性材料或由非柔性材料制成。示例性的,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可以由氧化铟锡(即ITO)导电玻璃制成。其中,ITO导电玻璃是在钠钙基材或者硅硼基材的基片玻璃的基础上,利用溅射、蒸发等多种方法镀上一层ITO膜加工制作成的。具体的,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可以设置电极以对电致变色器件布置走线。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电层可以为图1示出的底层透明导电层12,第二导电层可以为图1示出的顶层透明导电层16。
需要强调的是,可以对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通电,即对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施加电压,以使电致变色器件上电工作。
可选的,电致变色层的电致变色材料可以采用无机电致变色材料或者有机电致变色材料。其中,无机电致变色材料又分为阳极变色材料和阴极变色材料。以无机电致变色材料中的阴极变色材料为例,阴极变色材料可以为VIB族金属氧化物,VIB族金属氧化物包括:三氧化钨(化学式:WO3)、三氧化钼(化学式:MoO3)以及五氧化二钒(化学式:V2O5)等。以电致变色层的电致变色材料是WO3为例,在向电致变色层施加驱动电压之前,电致变色材料处于全透明状态。在向电致变色层施加驱动电压时,阳离子和自由电子分别注入WO3的晶格空隙后产生含W5+的钨青铜(化学式:MxWO3)结构,电致变色材料由全透明状态转变为部分透明的蓝色。相应的,当向电致变色面板施加与上述驱动电压大小相同、且方向相反的驱动电压时,阳离子和自由电子从WO3的晶格空隙中脱出,电致变色材料由部分透明的蓝色恢复到初始的全透明状态。可以理解,上述电致变色材料发生的电化学反应是可逆的化学反应。可以理解的是,电致变色层可以为图1示出的电致变色层13。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具体实现中,上述电致变色层可以是采用溶胶法、凝胶法或者磁控溅射法等方法制备而成的薄膜。
可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传导层可以由特殊的导电材料制成,如该导电材料可以包含纳米金属或金属氧化物颗粒的离子溶液、高氯酸锂、高氯酸钠等的溶液或固体电解质材料。示例性的,传导层可以为图1示出的离子传导层14。
可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存储层可以在电致变色层的电致变色材料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储存相应的反离子,以保持电致变色器件中的电荷平衡。存储层可以为一种与电致变色层的电致变色材料变色性能相反的电致变色材料制成。例如,电致变色层的电致变色材料采用阳极氧化变色材料,则存储层可以采用阴极还原变色材料。示例性的,存储层为钨青铜化合物。可以理解的是,存储层可以为图1示出的离子存储层15。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一导电部件为一个电极,可以通过该第一导电部件向第一导电层施加电压,以使得电致变色器件工作。具体的,可以通过第一导电部件在第一导电层上布置走线。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导电部件可以为设置在第一导电层上的走线。
可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二导电层上可以设置一个导电部件(即一个电极)。如此,可以通过第一导电部件向第一导电层施加电压,并通过第二导电层上设置的导电部件向第二导电层施加电压,以使得电致变色器件工作。
示例性的,如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一种结构组成示意图。图3示出的电致变色器件中包括第一基层31、第一导电层32、电致变色层33、传导层34、存储层35和第二导电层36。其中,第一导电部件37设置于第一基层31和第一导电层32之间。
可选的,如图3所示的电致变色器件,第一导电部件37可以先布置第一导电层32上,再将第一基层31布置在已经布置有第一导电部件37的第一导电层32的一侧上。如此,在电致变色器件制成的过程中,不需要采用镭射的方式去除电致变色器件中第一导电层上方的部分,即不需要破坏电致变色器件中如第一导电层和第一基层等膜层的结构。
另外,由于不需要采用镭射的方式去除电致变色器件中第一导电层上方的部分,即电致变色器件中的各个膜层之间的尺寸可以基本一致。如此,有利于增大电致变色器件中实现电致变色功能的区域的面积。
其中,由于在电致变色器件制成的过程中是将第一导电部件先布置在第一导电层的一侧之后,再将电致变色器件中的其他膜层组合在一起的,并且电致变色器件中的各个膜层均较薄;因此,即使电致变色器件中的第一导电层和第一基层之间设置了第一导电部件,该第一导电层和第一基层之间除了第一导电部件所在区域之外的区域均相互接触。
具体的,为了表示出第一导电部件37与第一基层31和第一导电层32的位置关系,图3示出的电致变色器件中的第一基层31和第一导电层32并未接触,但实际中第一基层31和第一导电层32之间除了第一导电部件37所在区域之外的区域均相互接触。
示例性的,如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另一种结构组成示意图。图4示出的电致变色器件中包括第一基层41、第一导电层42、电致变色层43、传导层44、存储层45和第二导电层46。其中,第一导电部件47设置于第一导电层42和电致变色层43之间。
可选的,如图4所示的电致变色器件,可以将第一导电部件47布置在第一导电层42上之后,再将电致变色层43布置在已经布置有第一导电部件47的第一导电层42的一侧上。如此,在电致变色器件制成的过程中,不需要采用镭射的方式去除电致变色器件中第一导电层上方的部分,即不会破坏电致变色器件中如第一导电层和第一基层等膜层的结构。
参照上述实施例中对电致变色器件的相关描述,如图4所示的电致变色器件中,虽然未出第一导电层42和电致变色层43接触,但实际中第一导电层42和电致变色层43之间除了第一导电部件47所在区域之外的区域均相互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基层、第一导电层、电致变色层、传导层、存储层和第二导电层;其中,电致变色器件还包括第一导电部件;第一导电部件设置于第一基层和第一导电层之间,或者设置于第一导电层和电致变色层之间。具体的,由于在电致变色器件制成的过程中是将第一导电部件先布置在第一导电层的一侧之后,再将电致变色器件中的其他膜层组合在一起的;而不需要采用镭射的方式去除部分区域的膜层(如第一导电层、电致变色层、传导层、存储层和第二导电层的部分区域)后再对电致变色器件布置走线,如对第一导电层设置第一导电部件以布置走线。如此,可以避免电致变色器件的各个膜层被破坏,从而有利于保证电致变色器件的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还包括第二导电部件,第二导电部件设置于第二导电层和存储层之间,或者设置于第二导电层远离存储层的一侧上。
可选的,第一连接部件和第二连接部件可以为金属线。例如,该金属线可以由钼铝钼、钼合金或铜合金等材料制成。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二导电部件为一个电极,可以通过第一导电部件向第一导电层施加电压,并通过第二导电部件向第二导电层施加电压,以使得电致变色器件工作。
示例性的,结合图4,电致变色器件中还可以包括第二导电部件48。其中,第二导电部件48可以设置于第二导电层46和存储层45之间,或者设置于第二导电层46远离存储层45的一侧上。
示例性的,结合图4,如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另一种结构组成示意图。图5示出的所示的电致变色器件中包括第二导电部件48。其中,第二导电部件48可以设置于第二导电层46和存储层45之间。
可选的,图5所示的第二导电部件48可以先布置第二导电层46上之后,再将存储层45布置在已经布置有第二导电部件48的第二导电层46的一侧上。
示例性的,结合图4,如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另一种结构组成示意图。图6示出的所示的电致变色器件中包括第二导电部件48。其中,第二导电部件48可以设置于第二导电层46远离存储层45的一侧上。
基于如图6所示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该电致变色器件的工作原理为:初始情况下,电致变色层43中的电致变色材料处于全透明状态(例如电致变色材料的透明度为100%),当通过第一导电层42和第二导电层46向该电致变色器件施加驱动电压时,存储层45中的阳离子经传导层44注入电致变色层43,同时驱动电压中的自由电子经第一导电层42注入电致变色层43,从而阳离子和自由电子在电致变色层43中结合,使得电致变色层43中的电致变色材料在驱动电压的作用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颜色发生变化(即电致变色材料的透明度发生变化,例如透明度减小);当通过第一导电层42和第二导电层46向该电致变色器件施加与上述驱动电压的大小相同、且方向相反的一个驱动电压时,电致变色层43中的电致变色材料进行可逆的化学反应,恢复至原来的全透明状态。
具体的,可以通过第一导电部件47向第一导电层42施加电压,通过第二导电部件48向第二导电层46施加电压,以实现通过第一导电层42和第二导电层46向该电致变色器件施加驱动电压。其中,第一导电部件和第二导电部件可以由金属制成。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电致变色层的电致变色材料的透明度(或者颜色)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电致变色材料发生电致变色效应。电致变色效应是指在外界驱动电压的驱动下,电致变色材料发生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而引起透明度(或者颜色)变化的现象,同时电致变色材料的透射率、反射率等光学特性也会产生稳定的可逆的变化。在外界驱动电压恒定的情况下,电致变色材料的光学特性可以保持稳定,且不消耗电能。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由于第二导电部件布置在电致变色器件的第二导电层的过程中,不会影响电致变色器件中如第二导电层和存储层等各个膜层的结构;因此,在对电致变色器件布置第一导电部件和第二导电部件实现电致变色器件的电致变色功能时,可以进一步保证该电致变色器件的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电致变色器件还包括第一绝缘层,第一绝缘层设置于第一导电层和电致变色层之间、且与第一导电部件相对的位置,第一导电部件位于第一绝缘层和第一导电层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避免电致变色器件异常带电,如第一导电部件发生短路等故障,可以在对第一导电部件进行绝缘处理。其中,第一绝缘层可以遮住第一导电部件的绝大部分,但是会留出第一导电部件与外界(如走线或电源)等连接的部分。具体的,上述“与第一导电部件相对的位置”即指的是第一绝缘层覆盖在第一导电部件之上的位置。
需要强调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导电部件(即电极)和第一绝缘层均较薄,如此,第一导电部件和第一绝缘层设置在电致变色器件中之后,不会使得电致变色器件出现镂空层,该电致变色器件中的各个相邻的膜层之间均可以相互接触。
示例性的,结合图6,如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另一种可能的结构组成示意图。图7示出的电致变色器件还包括第一绝缘层49。第一绝缘层49设置于第一导电层42和电致变色层43之间、且与第一导电部件47相对的位置,第一导电部件47位于第一绝缘层49和第一导电层42之间。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基于图7示出的电致变色器件,在第二导电层设置第二导电部件的一侧上,与第二导电部件相对的位置上可以设置另一个绝缘层。类似的,本实施例这里对该绝缘层的描述,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中对第一绝缘层的相关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电致变色器件中的第一导电部件设置于第一导电层和电致变色层之间情况下,可以针对第一导电部件设置第一绝缘层,以避免第一导电部件出现短路等异常导电的故障。从而,有利于进一步保证电致变色器件工作的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还包括第二绝缘层,第二绝缘层设置于第二导电层和存储层之间、且与第二导电部件相对的位置,第二导电部件位于第二绝缘层和存储层之间。
其中,第二绝缘层可以遮住第二导电部件的绝大部分,但是会留出第二导电部件与外界(如走线或电源)等连接的部分。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导电部件(即电极)和第二绝缘层均较薄,如此,第二导电部件和第二绝缘层设置在电致变色器件中之后,不会使得电致变色器件出现镂空层,该电致变色器件中的各个相邻的膜层之间均可以相互接触。
示例性的,结合图5和图7,如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另一种可能的结构组成示意图。图8示出的电致变色器件还包括第一绝缘层49,第一绝缘层49设置于第一导电层42和电致变色层43之间、且与第一导电部件47相对的位置,第一导电部件47位于第一绝缘层49和电致变色层43之间。并且,电致变色器件还包括第二绝缘层410。第二绝缘层410设置于第二导电层46和存储层45之间、且与第二导电部件48相对的位置,第二导电部件48位于第二绝缘层410和第二导电层46之间。
类似的,本实施例这里对第二绝缘层的描述,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中对第一绝缘层的相关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电致变色器件中的第二导电部件设置于第一导电层和存储层之间情况下,可以针对第二导电部件设置第二绝缘层,以避免第二导电部件出现短路等异常导电的故障。从而,有利于进一步保证电致变色器件工作的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还包括第一遮蔽层和第二遮蔽层,第一遮蔽层设置于第一基层和第一导电层之间、且与第一导电部件相对的位置,第二遮蔽层设置于第一基层和第一导电层之间、且与第二导电部件相对的位置。
可选的,第一遮蔽层和第二遮蔽层由黑色油墨或黑色光驱制成。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金属制成的第一导电部件和第二导电部件可能反光,使得电致变色器件的外观不够美观,因此可以在电致变色器件中相对于第一导电部件的位置上设置第一遮蔽层,相对于第二导电部件的位置上设置第二遮蔽层。
具体的,第一遮蔽层的尺寸可以遮住第一导电部件或者第一绝缘层;第二遮蔽层的尺寸可以遮住第一二导电部件或者第二绝缘层。
示例性的,结合图7,如图9示出的电致变色器件中,还包括第一遮蔽层411和第二遮蔽层412,第一遮蔽层411设置于第一基层41和第一导电层42之间、且与第一导电部件47相对的位置,第二遮蔽层412设置于第一基层41和第一导电层42之间、且与第二导电部件48相对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遮蔽层和第二遮蔽层均较薄,如此,第一遮蔽层和第二遮蔽层设置在电致变色器件中之后,不会使得电致变色器件出现镂空层,该电致变色器件中的各个相邻的膜层之间均可以相互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由于电致变色器件中可以设置第一遮蔽层和第二遮蔽层,因此可以遮蔽第一导电部件、第二导电部件、第一绝缘层以及第二绝缘层等部分;如此,可以起到美观电致变色器件的作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还包括第二基层,第二基层设置于第二导电层远离存储层的一侧上。
其中,第二导电部件设置于第二基层和第二导电层之间,或者第二导电部件设置于第二导电层远离第二基层的一侧上。
具体的,在第二导电部件设置于第二基层和第二导电层之间的情况下,第二基层和第二导电层之间除了第一导电部件所在区域之外的区域均相互接触。在第二导电部件设置于第二导电层远离第二基层的一侧上的情况下,第二基层与第二导电层之间完全接触。
类似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对第二基层的描述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中对第一基层的相关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示例性的,结合图9,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另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组成示意图。图10示出的电致变色器件包括第二基层413,第二基层413设置于第二导电层46远离存储层45的一侧上。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可以包括两个基层,如第一基层和第二基层,如此,这两个基层可以使得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更加稳定,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电致变色器件的可靠性。
实施例二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电致变色装置,该电致变色装置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示出的任意一种电致变色器件。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电致变色器件制成的过程中是将第一导电部件先布置在第一导电层的一侧之后,再将电致变色器件中的其他膜层组合在一起的;而不需要采用镭射的方式去除部分区域的膜层(如第一导电层、电致变色层、传导层、存储层和第二导电层的部分区域)后再对电致变色器件布置走线,如对第一导电层设置第一导电部件以布置走线。如此,可以避免电致变色器件的各个膜层被破坏,从而有利于保证电致变色器件的可靠性。进而,有利于保证电致变色装置控制电致变色器件工作(实现电致变色功能)的过程的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电致变色装置,还包括电源,以及与电源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件和第二连接部件;电致变色器件中的第一导电部件与第一连接部件连接,电致变色器件中的第二导电部件与第二连接部件连接。
可选的,第一导电部件与第一连接部件连接,可以为针对第一导电部件引出了走线;第二导电部件与第二连接部件连接,可以为针对第二导电部件引出了走线。
示例性的,引出走线可以通过异方性导电胶膜(Anisotropic Conductive Film,ACF))ACF热压成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后,用FPC与电源连接。其中,第一连接部件和第二连接部件可以为FPC。
可选的,第一连接部件和第二连接部件可以为导电泡棉或者导电双面胶。或者,第一连接部件和第二连接部件可以为由金属制成的弹片。
示性的,在电致变色装置包括显示器,电致变色器件应用于该显示器上的场景中:电致变色装置通过利用为电致变色器件施加不同的驱动电压,电致变色器件可以呈现不同的透明度的特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电致变色装置,该电致变色装置中的电源可以通过第一连接部件和第二连接部件与电致变色器件连接,以为电致变色器件施加电压。如此,可以实现电致变色装置控制电致变色器件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移动终端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移动终端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移动终端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之内。

Claims (9)

1.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基层、第一导电层、电致变色层、传导层、存储层和第二导电层;
其中,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还包括第一导电部件;所述第一导电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层和所述第一导电层之间,或者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电致变色层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还包括第二导电部件,所述第二导电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电层和所述存储层之间,或者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电层远离所述存储层的一侧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还包括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电致变色层之间、且与所述第一导电部件相对的位置,所述第一导电部件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和所述第一导电层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还包括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电层和所述存储层之间、且与所述第二导电部件相对的位置,所述第二导电部件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还包括第一遮蔽层和第二遮蔽层,所述第一遮蔽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层和所述第一导电层之间、且与所述第一导电部件相对的位置,所述第二遮蔽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层和所述第一导电层之间、且与所述第二导电部件相对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蔽层和所述第二遮蔽层由黑色油墨或黑色光驱制成。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还包括第二基层,所述第二基层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电层远离所述存储层的一侧上;
其中,所述第二导电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基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或者所述第二导电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电层远离所述第二基层的一侧上。
8.一种电致变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致变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装置还包括电源,以及与所述电源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件和第二连接部件;
所述电致变色器件中的第一导电部件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件连接,所述电致变色器件中的第二导电部件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件连接。
CN201821902830.3U 2018-11-19 2018-11-19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装置 Active CN2092811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902830.3U CN209281120U (zh) 2018-11-19 2018-11-19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902830.3U CN209281120U (zh) 2018-11-19 2018-11-19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281120U true CN209281120U (zh) 2019-08-20

Family

ID=676017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902830.3U Active CN209281120U (zh) 2018-11-19 2018-11-19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28112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52610A1 (zh) * 2020-09-11 2022-03-1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致变色模组、盖板组件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52610A1 (zh) * 2020-09-11 2022-03-1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致变色模组、盖板组件及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593000B1 (en) Electrochromic display device
CN107644895A (zh)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其制备方法、驱动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05786244B (zh) 一种显示模组、显示装置
EP4030229A1 (en) Electrochromic device having low-resistance transparent electrode structure
US7158276B1 (en) Pressure sensitive electrochromic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EP1347330A1 (en) Electrochromic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deposition display device
KR20080011401A (ko) 전기변색/전기제어 가능한 디바이스용 전극
KR20150087012A (ko) 전기변색 디바이스
WO2010093703A1 (en) Electrochromic device
CN112930516B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KR20030040361A (ko) 빠른 스위칭 속도를 갖는 가역 전기화학 거울
EP4030228A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flexible electrochromic device
CN1949955A (zh) 多功能携带式电子装置
CN109073946A (zh) 电致变色装置
CN209281120U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装置
US20180138558A1 (en) Battery with display function and electronic device containing the same
KR102370223B1 (ko) 전기변색소자
KR100779950B1 (ko) 투명전광판 및 이에 사용되는 라인형성칩
JPS62143032A (ja) 調光体
JP4036045B2 (ja) 表示装置及びその駆動方法
CN113794027B (zh) 电池盖及电子设备
CN215769249U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CN115390330A (zh) 一种导电基底、可调光器件及后视镜
JP2018194589A (ja)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素子
CN1192810A (zh) 用于光调制的装置和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