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265197U - 抗菌手表 - Google Patents
抗菌手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265197U CN209265197U CN201920090517.2U CN201920090517U CN209265197U CN 209265197 U CN209265197 U CN 209265197U CN 201920090517 U CN201920090517 U CN 201920090517U CN 209265197 U CN209265197 U CN 20926519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ch
- antibacterial
- wrist
- silica gel
- coa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抗菌手表,包括硅胶表带,硅胶表带的表面涂覆形成有多孔的银涂层,银涂层的孔内沉积有抗菌金属离子;表头,与硅胶表带连接,表头包括表圈、以及与表圈固定连接的后盖,后盖及表圈的表面均涂覆有纳米抗菌涂层,纳米抗菌涂层包括基层、以及混合于基层中的纳米微粒。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抗菌手表,通过在硅胶表带的表面涂覆银涂层、以及在表圈和后盖上涂覆纳米抗菌涂层,使表头和表带均具有抗菌作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穿戴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抗菌手表。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不断的增强,生活中接触较多的如手机、鼠标、手表等设备、以及洗衣机、厨具等提出了抗菌要求。特别是儿童用的手表,由于儿童的健康意识较差,日常接触和玩耍的环境菌群复杂,手表等穿戴设备很容易携带细菌,再加上儿童的抵抗能力较差,容易受到细菌感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菌手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手表容易携带细菌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抗菌手表,包括:
硅胶表带,所述硅胶表带的表面涂覆形成有多孔的银涂层,所述银涂层的孔内沉积有抗菌金属离子;
表头,与所述硅胶表带连接,所述表头包括表圈、以及与所述表圈固定连接的后盖,所述后盖及所述表圈的表面均涂覆有纳米抗菌涂层,所述纳米抗菌涂层包括基层、以及混合于所述基层中的纳米微粒。
进一步地,所述表圈和所述后盖的连接处沉积有抗菌金属离子。
进一步地,所述基层为硅酸盐层或者磷酸盐层。
进一步地,所述银涂层内的孔径在30nm至60nm之间,所述抗菌金属离子的粒径在40nm至60nm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后盖为塑胶盖或者金属盖。
进一步地,所述后盖和所述纳米抗菌涂层之间设有第一硅胶层。
进一步地,所述表圈和所述纳米抗菌涂层之间设有第二硅胶层。
进一步地,所述硅胶表带包括分别连接于所述表头两侧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的端部设有第一磁扣,所述第二段的端部设有与所述第一磁扣相吸引的第二磁扣。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抗菌手表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抗菌手表包括硅胶表带和表头,硅胶表带的表面涂覆形成有多孔的银涂层,多孔的银涂层吸附细菌的能力较强,而且银涂层本身具有抗菌作用,银涂层内沉积的抗菌金属离子与银涂层协同配合,可提高银涂层的氧化能力,破坏细菌的繁殖能力,使细菌最终死亡;表头的表圈和后盖的表面均涂覆有纳米抗菌涂层,纳米抗菌涂层内的纳米微粒由于粒径较小,比表面积较大,具有较强的吸附和抓俘细菌的能力,从而使细菌吸附于纳米微粒的表面并被纳米微粒氧化灭活;这样,该抗菌手表的硅胶表带和表头均具有抗菌作用,可防止其携带细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抗菌手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硅胶表带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盖的剖视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硅胶表带;11-第一段;111-第一磁扣;112-银涂层;12-第二段;121-第二磁扣;2-表头;21-后盖;211-纳米抗菌涂层;22-表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抗菌手表进行说明。该抗菌手表,包括硅胶表带1和表头2。硅胶表带1的表面涂覆有银涂层112,由于硅胶材料本身为多孔材料,涂覆于硅胶表带1表面的银涂层112也为多孔的银涂层112,多孔状银涂层112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能够吸附细菌。银涂层112主要由银离子构成,银离子能够吸引细菌体内蛋白酶的疏基(-SH),并迅速结合,使细菌的基因酶氧化丧失活性,破坏细菌的繁殖能力,使细菌死亡。银涂层112的孔内还沉积有抗菌金属离子,抗菌金属离子可为铜离子、锌离子等,银涂层112和该抗菌金属离子的配合可提高银涂层112的氧化能力,更有效的杀死细菌。表头2与硅胶表带1连接,表头2包括表圈22和后盖21,表圈22和后盖21固定连接,表圈22和后盖21的表面均涂覆有纳米抗菌涂层211,纳米抗菌涂层211包括基层和纳米微粒,纳米微粒混合于基层中。纳米微粒也为金属离子,因为金属离子带正电荷,微生物离子带负电荷,依靠库仑引力,使两者牢固吸附,金属离子穿透细胞壁进入细胞内,并与巯基反应,使蛋白质凝固,破坏细胞合成酶的活性,细胞丧失分裂繁殖能力而死亡。金属离子还能破坏微生物电子传输系统、呼吸系统和物质传输系统。当细菌失去活性后,金属离子又会从菌体中游离出来,重复进行杀菌活动,因此金属离子抗菌效果持久。另外,纳米微粒的粒径小,其粒径在1nm至100nm之间,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键态严重失配,出现许多活性中心,使纳米材料具有极强的吸附能力。所以纳米微粒对于无论是促使物质腐败的氧原子、氧自由基,还是产生其他异味的烷烃类分子等,均具有极强的抓俘能力,使其具有防腐抗菌功能。纳米微粒不限于球形,也可为片状、针状、棒状、网状等。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抗菌手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抗菌手表包括硅胶表带1和表头2,硅胶表带1的表面涂覆形成有多孔的银涂层112,多孔的银涂层112吸附细菌的能力较强,而且银涂层112本身具有抗菌作用,银涂层112内沉积的抗菌金属离子与银涂层112协同配合,可提高银涂层112的氧化能力,破坏细菌的繁殖能力,使细菌最终死亡;表头2的表圈22和后盖21的表面均涂覆有纳米抗菌涂层211,纳米抗菌涂层211内的纳米微粒由于粒径较小,比表面积较大,具有较强的吸附和抓俘细菌的能力,从而使细菌吸附于纳米微粒的表面并被纳米微粒氧化灭活;这样,该抗菌手表的硅胶表带1和表头2均具有抗菌作用,可防止其携带细菌。
请参阅图1至图3,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抗菌手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表圈22和后盖21的连接处沉积有抗菌金属离子。由于手表具有维修和安装的需求,表圈22和后盖21往往为两件式,后盖21拆除后可对手表进行更换电池、维修等工作。表圈22和后盖21的连接处必然具有缝隙,该缝隙内容易藏污纳垢,导致细菌的滋生。在表圈22和后盖21的连接处沉积抗菌金属离子,一是具有填充缝隙的功能,可有效减小污垢的残存空间,二是能将仅有的残留的细菌灭活,防止细菌在该连接处的滋生。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抗菌手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纳米微粒为银离子、铜离子、锌离子中的一种、两种或者多种的混合物。上述几种纳米微粒的氧化能力较强,能够有效破坏细菌的代谢,杀灭细菌,而且对人体无毒无害,适用于可手表等可穿戴设备中。
请参阅图3,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抗菌手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基层为硅酸盐层或者磷酸盐层。基层为纳米微粒的载体,硅酸盐层、磷酸盐层可为架状、层状等形状,其本身内部存在丰富的空穴和孔道,与纳米微粒具有良好的结合性能。具体地,纳米抗菌涂层211的制备方法可以为后期添加法。后期添加法是在已有的基层上负载纳米微粒来实施的,后期添加法具体可分为离子交换法和络合被覆法。其中,离子交换法用纳米微粒与基层中起平衡电价作用的钠、钾、钙等阳离子想交换,从而赋予载体抗菌功能。络合被覆法是通过纳米微粒与络合剂如硫代硫酸钠等物质络合,然后用硅胶吸附带负电的络合金属离子或金属离子。在其他实施例中,基层也可为沸石型基层、羟基磷灰石基层等。
请参阅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抗菌手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银涂层112内的孔径在30nm至60nm之间,抗菌金属离子的粒径在40nm至60nm之间。抗菌金属离子也在纳米数量级内,也具有较强的吸附功能,能够更快的吸附细菌、杀灭细菌,以免细菌繁殖。优选地,银涂层112内的孔径可以是30nm、40nm、50nm、60nm,抗菌金属离子的粒径可以是40nm、45nm、50nm、55nm、60nm,上述尺寸的抗菌金属离子更易获取。
请参阅图3,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抗菌手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后盖21可为塑胶盖、金属盖等,其材质此处不做限定。后盖21和纳米抗菌涂层211之间设有第一硅胶层、表圈22和纳米抗菌涂层211之间设有第二硅胶层,第一硅胶层和第二硅胶层的作用在于增加纳米抗菌涂层211的孔洞,使其具有更强的吸附能力。由于硅胶本身为多孔材料,其上的涂层也相应地形成多孔状涂层。当然,第一硅胶层、第二硅胶层也可由硅酸盐层、磷酸盐层、沸石层、羟基磷灰石层等多孔材料替代。
请参阅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抗菌手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硅胶表带1包括分别连接于表头2两侧的第一段11和第二段12,第一段11的端部设有第一磁扣111,第二段12的端部设有与第一磁扣111相吸引的第二磁扣121。第一磁扣111和第二磁扣121相互吸引并贴合,使第一段11和第二段12连接呈环形。与针扣形式的表带相比,无需在第一段11和第二段12上开孔,而且第一磁扣111、第二磁扣121表面平整,可避免细菌藏匿于表带的开孔中。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抗菌手表,其特征在于,包括:
硅胶表带,所述硅胶表带的表面涂覆形成有多孔的银涂层,所述银涂层的孔内沉积有抗菌金属离子;
表头,与所述硅胶表带连接,所述表头包括表圈、以及与所述表圈固定连接的后盖,所述后盖及所述表圈的表面均涂覆有纳米抗菌涂层,所述纳米抗菌涂层包括基层、以及混合于所述基层中的纳米微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圈和所述后盖的连接处沉积有抗菌金属离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层为硅酸盐层或者磷酸盐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银涂层内的孔径在30nm至60nm之间,所述抗菌金属离子的粒径在40nm至60nm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盖为塑胶盖或者金属盖。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盖和所述纳米抗菌涂层之间设有第一硅胶层。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圈和所述纳米抗菌涂层之间设有第二硅胶层。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抗菌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硅胶表带包括分别连接于所述表头两侧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的端部设有第一磁扣,所述第二段的端部设有与所述第一磁扣相吸引的第二磁扣。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090517.2U CN209265197U (zh) | 2019-01-18 | 2019-01-18 | 抗菌手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090517.2U CN209265197U (zh) | 2019-01-18 | 2019-01-18 | 抗菌手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265197U true CN209265197U (zh) | 2019-08-16 |
Family
ID=675662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090517.2U Active CN209265197U (zh) | 2019-01-18 | 2019-01-18 | 抗菌手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265197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742366A (zh) * | 2019-10-19 | 2020-02-04 | 江苏卓信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耐磨型手表表带 |
-
2019
- 2019-01-18 CN CN201920090517.2U patent/CN209265197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742366A (zh) * | 2019-10-19 | 2020-02-04 | 江苏卓信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耐磨型手表表带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Shaheen et al. | Integration of cotton fabrics with biosynthesized CuO nanoparticles for bactericidal activity in the terms of their cytotoxicity assessment | |
Szunerits et al. |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graphene-based materials | |
Tran et al. | Silver nanoparticles: synthesis, properties, toxicology, applications and perspectives | |
Jang et al. | Development of antibiofilm nanocomposites: Ag/Cu bimetallic nanoparticles synthesized on the surface of graphene oxide nanosheets | |
Sambhy et al. | Silver bromide nanoparticle/polymer composites: dual action tunable antimicrobial materials | |
Moritz et al. | The newest achievements in synthesis, immobilization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antibacterial nanoparticles | |
Kvítek et al. | Effect of surfactants and polymers on stability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NPs) | |
Wang et al. | Bacterial inactivation using silver-coated magnetic nanoparticles as functional antimicrobial agents | |
Li et al. | How effective are metal nanotherapeutic platforms against bacterial infection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literature | |
Karwowska | Antibacterial potential of nanocomposite-based materials–a short review | |
Wan et al. | A holocellulose framework with anisotropic microchannels for directional assembly of copper sulphide nanoparticles for multifunctional applications | |
CN103891775B (zh) | 载锌纳米有机蒙脱土抗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 |
NZ596876A (en) | Dermal delivery compositions comprising active agent-calcium phosphate particle complexes and methods of using the same | |
CN205106451U (zh) | 石墨烯口罩 | |
CN105521664A (zh) | 一种复合式空气滤网及其制备方法 | |
CN209265197U (zh) | 抗菌手表 | |
WO2002018699A1 (fr) | Grain antimoisissure, antimicrobien, a large spectre et a action prolongee, a argent nanometrique et procedes de production associes | |
CN104559648A (zh) | 一种杀菌涂料 | |
CN105268125A (zh) | 一种银纳米线防pm2.5口罩滤片 | |
CN102697806B (zh) | 一种生物抗菌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
Das et al. | Bimetallic Fe–Cu nanocomposites on sand particles for the inactivation of clinical isolates and point-of-use water filtration | |
CN107568265B (zh) | 一种塑料用银-稀土复合抗菌剂 | |
Liu et al. | Antibacterial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silver-carried zirconium glycine-N, N-dimethylenephosphonate as a synergistic antibacterial agent | |
Zielińska-Górska et al. | Does nanobiotechnology create new tools to combat microorganisms? | |
El-Beltagi et al. | Metallic nanoparticles and nano-based bioactive formulations as nano-fungicides for sustainable disease management in cereal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