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242863U - 一种绿色建筑生活污水处理回用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绿色建筑生活污水处理回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242863U
CN209242863U CN201821922047.3U CN201821922047U CN209242863U CN 209242863 U CN209242863 U CN 209242863U CN 201821922047 U CN201821922047 U CN 201821922047U CN 209242863 U CN209242863 U CN 2092428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cological pool
ecological
pool
underload
load capac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92204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湛波
孙全民
陈涛
吴慧玲
李昊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xi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Guangxi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xi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Guangxi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82192204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2428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2428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2428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reatment Of Biological Wast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绿色建筑生活污水处理回用系统,其包括第一高负荷生态池、第二高负荷生态池、第一低负荷生态池、第二低负荷生态池、第三低负荷生态池、生态沉淀池、滞留渗透池及消毒池;第一高负荷生态池与污水管连接;第一高负荷生态池、第二高负荷生态池、第一低负荷生态池、第二低负荷生态池、第三低负荷生态池的底部各设置有一个曝气管;每个曝气管与一个导气管连接;导气管与风管连接,风管与空气泵连接;生态沉淀池养殖有水生动物;滞留渗透池的底部设置有集水管,集水管与消毒池连接。本实用新型采用生态治理污水,既对绿色建筑产生的生活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又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出水达到回用标准,运行成本低,管理简单。

Description

一种绿色建筑生活污水处理回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绿色建筑生活污水处理回用系统。
背景技术
为解决城市水资源紧缺等问题,国家积极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工作,充分合理利用城市污水资源,并加强对城市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保护理念从末端治理到源头控制的逐渐转变,绿色生态成为主旋律,以“绿色、生态、节能”为核心的绿色建筑成为未来发展方向。绿色建筑生活产生的污水已是城市污水处理厂的首要来源,对绿色建筑的生活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及回用,可有效缓解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负荷,解决城市水资源缺乏与用水量上升的矛盾。
目前绿色建筑生活所产生的污水主要是由污水管进行收集并运输至污水厂集中处理,污水在输送过程中需要消耗动力,增加了管网建设及运输成本,且容易泄露引发二次污染,处理后的水直排江河湖泊,没有得到有效的回用,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因此,绿色建筑生活污水的原位处理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生态处理工艺是利用生动植物将有机物和营养物质转化为生物质,极大减小了污泥产生量,无臭气产生,具有投资建设费用低,建设周期短,运营成本低、出水可回用、兼具美学特性等优势,是绿色建筑生活污水原位处理的主流技术之一,不仅达到高效减污节水的目标,也使生态景观与建筑更加融合,提升建筑的品位。
综上所述,针对海绵城市建设及绿色小区、绿色建筑生活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要求,研究开发节能、节水型绿色建筑生活污水就地收集、处理及再生回用技术,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绿色建筑生活污水处理回用系统,从而克服现有的绿色建筑生活污水处理和回用方式成本高且容易引发二次污染的缺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绿色建筑生活污水处理回用系统,其中,包括自前至后依序连接在一起的第一高负荷生态池、第二高负荷生态池、第一低负荷生态池、第二低负荷生态池、第三低负荷生态池、生态沉淀池、滞留渗透池以及消毒池;所述第一高负荷生态池与污水管连接,所述污水管用于把污水导入到第一高负荷生态池内;所述第一高负荷生态池、第二高负荷生态池、第一低负荷生态池、第二低负荷生态池、第三低负荷生态池均为从底部进水并从上部出水;所述第一高负荷生态池、第二高负荷生态池、第一低负荷生态池、第二低负荷生态池、第三低负荷生态池的底部各设置有一个曝气管;每个所述曝气管与一个设置有阀门的导气管连接;所有的所述导气管同时与一个风管连接,所述风管与一空气泵连接;所述生态沉淀池为从上部进水并从上部出水,且所述生态沉淀池内养殖有水生动物;所述滞留渗透池从上部进水,且所述滞留渗透池的底部设置有集水管,所述集水管与所述消毒池连接。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高负荷生态池的中部设置有固定床填料,且所述第一高负荷生态池的上部种植有水生植物;所述第二高负荷生态池的中部设置有所述固定床填料,所述第二高负荷生态池的上部铺设有砾石并在所述砾石的上方种植有所述水生植物。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低负荷生态池的中部设置有所述固定床填料,所述第一低负荷生态池的上部铺设有所述砾石并在所述砾石的上方种植有所述水生植物;所述第二低负荷生态池的上部铺设有所述砾石并在所述砾石的上方种植有所述水生植物,且所述第二低负荷生态池的下部养殖有水生动物;所述第三低负荷生态池的上部铺设有所述砾石并在所述砾石的上方种植有所述水生植物,且所述第三低负荷生态池的下部养殖有所述水生动物。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固定床填料为中空晶格网状结构的PE固定床填料,且所述第一高负荷生态池的所述固定床填料的填充比例高于所述第二高负荷生态池和所述第一低负荷生态池的所述固定床填料的填充比例。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高负荷生态池的固定床填料填充比例为0.5~0.6,所述第二高负荷生态池和所述第一低负荷生态池的固定床填料的填充比例为0.3~0.4。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水生植物为风车草、美人蕉、绿萝、鸢尾和空心菜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水生动物为食蚊鱼、罗非鱼和鲶鱼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滞留渗透池自上至下依序铺设有粗砂层、米石层、细砾石层以及粗砾石层,所述粗砂层上面种植有水生植物。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水生植物的投放密度为10~20株/m2,所述水生动物的投放密度为3~5尾/m3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滞留渗透池自上至下依序铺设有300~500cm粗砂层、100~200mm米石层、100~200mm细砾石层以及100~150mm粗砾石层。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滞留渗透池内还设置有透气管,所述集水管设置在所述粗砾石层并与所述透气管连接,所述集水管上设置有水孔,且所述集水管外面包裹有透水土工布。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集水管的开孔率为10~15%,所述水孔的孔径大小为3~5mm。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一与所述消毒池进行连接的清水池。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消毒池采用紫外消毒或氯片消毒。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空气泵为隔膜空气泵。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高负荷生态池和所述第二高负荷生态池的气水比控制在10~15:1;所述第一低负荷生态池、所述第二低负荷生态池和所述第三低负荷生态池的气水比控制在8~10:1。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污水管通过一抽水泵与污水排放设施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生态治理方法,设置高负荷生态池、低负荷生态池、滞留渗滤池等,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利用微生物、水生动植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将绿色建筑产生的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出水达到回用标准,运行成本低,管理简单,不会产生二次污染。而且,本实用新型把污水处理和建筑景观有效结合,既缓解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负荷及运行成本,实现绿色建筑污水就地处理循环利用,又同时兼具景观绿化效果,提升建筑美学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绿色建筑生活污水处理回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高负荷沉淀池,2-第二高负荷沉淀池,3-第一低负荷沉淀池,4-第二低负荷沉淀池,5-第三低负荷沉淀池,6-生态沉淀池,7-滞留渗透池,8-消毒池,9-清水池,10-污水管,11-抽水泵,12-曝气管,13-导气管,14-阀门,15-风管,16-空气泵,17-固定床填料,18-集水管,19-排水管,20-粗砂层,21-米石层,22-细砾石层,23-粗砾石层,24-砾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除非另有其它明确表示,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或其变换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将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元件或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它元件或其它组成部分。
图1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一种绿色建筑生活污水处理回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该绿色建筑生活污水处理回用系统包括第一高负荷生态池1、第二高负荷生态池2、第一低负荷生态池3、第二低负荷生态池4、第三低负荷生态池5、生态沉淀池6、滞留渗透池7以及消毒池8,参考图1,第一高负荷生态池1、第二高负荷生态池2、第一低负荷生态池3、第二低负荷生态池4、第三低负荷生态池5、生态沉淀池6、滞留渗透池7以及消毒池8自前至后依序通过管道连接在一起,管道可以为PVC管。第一高负荷生态池1与污水管10连接,污水管10用于把污水导入到第一高负荷生态池1内;外部污水经污水管10输送进来后,便能通过各个池体逐级进行净化处理,各个池体利用生态治理的方式逐级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降解和去除,从而实现对污水的净化。本实用新型优选地,污水管10通过一抽水泵11与污水排放设施连接,污水排放设施可以为园区污水管网或化粪池出水口、雨水管网等,从而能够针对园区产生和排放的污水进行净化处理。第一高负荷生态池1、第二高负荷生态池2、第一低负荷生态池3、第二低负荷生态池4、第三低负荷生态池5均为从底部进水并从上部出水。前一个生态池的出水口通过水管与后一个生态池的进水口连接,每个生态池的进水口通过一个纵向分布的管道把水输送至池体的底部。
继续参考图1,优选地,第一高负荷生态池1的中部设置有固定床填料17,且第一高负荷生态池1的上部种植有水生植物。第二高负荷生态池2的中部设置有固定床填料17,第二高负荷生态池2的上部铺设有砾石24,并在砾石24的上方种植有水生植物。第一低负荷生态池3的中部设置有固定床填料17,第一低负荷生态池3的上部铺设有砾石24并在砾石24的上方种植有水生植物。第二低负荷生态池4的上部铺设有砾石24并在砾石24的上方种植有水生植物,且第二低负荷生态池4的下部养殖有水生动物,第三低负荷生态池5的上部铺设有砾石24并在砾石24的上方种植有水生植物,且第三低负荷生态池5的下部养殖有水生动物。池体内设置固定床填料17是用于对污水进行微生物处理,进一步优选地,固定床填料17为中空晶格网状结构的PE固定床填料,且第一高负荷生态池1的固定床填料17的填充比例高于第二高负荷生态池2和第一低负荷生态池3的固定床填料17的填充比例。填充比例是指固定床填料17占对应的池体的体积比例。再进一步优选地,第一高负荷生态池1的固定床填料的填充比例为0.5~0.6,第二高负荷生态池2和第一低负荷生态池3的固定床填料的填充比例为0.3~0.4。而池体内种植水生植物是起到吸收作用,并将部分污染物降解,养殖水生动物则是利用动物的新陈代谢作用降解污染物。进一步优选地,水生植物为风车草、美人蕉、绿萝、鸢尾和空心菜中的一种或多种,水生动物为食蚊鱼、罗非鱼和鲶鱼中的一种或多种。再进一步优选地,水生植物的投放密度可以为10~20株/m2,水生动物的投放密度为3~5尾/m3。各个池体是通过构建微生物-水生植物-水生动物的生态环境,将污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去除和降解,不同的池体的结构相同或重叠是为了进行多级处理,使污水中的污梁物质的浓度逐级降低,从而通过多个池体进行多道工序分级处理,以提高处理效率并保证处理效果。
继续参考图1,第一高负荷生态池1、第二高负荷生态池2、第一低负荷生态池3、第二低负荷生态池4、第三低负荷生态池5的底部各设置有一个曝气管12,曝气管12为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气孔的管体,气孔的直径可以为1mm,孔间距为2cm。每个曝气管12与一个设置有阀门14的导气管13连接,导气管13的下端穿入到对应的池体的底部后与曝气管12连接,上端向对应的池体的上方延伸。所有的导气管13同时与一个风管15连接,风管15与一空气泵16连接。可以根据需要来对每个生态池1单独输送空气进行曝气和控制气水比例。优选地,空气泵16为隔膜空气泵。曝气时间可以采用PLC自动控制,可以把高负荷生态池的气水比控制在10~15:1,而把低负荷生态池的气水比控制在8~10:1。
继续参考图1,生态沉淀池6为从上部进水并从上部出水,且生态沉淀池6内养殖有水生动物,其主要用于将从第三低负荷生态池5出来的水进行沉淀,从而把残留的部分少量污泥沉淀,以防堵塞滞留渗滤池7。滞留渗透池7从上部进水,且滞留渗透池7的底部设置有集水管18,集水管18通过一排水管19与消毒池8连接。滞留渗透池7用于进行进一步的强化处理以及在强降雨时对部分雨水进行净化处理,处理后的水通过集水管18排放到消毒池8。优选地,滞留渗透池7自上至下依序铺设有粗砂层20、米石层21、细砾石层22以及粗砾石层23,粗砂层23上面种植有水生植物。进一步优选地,滞留渗透池7自上至下依序铺设有300~500cm粗砂层20、100~200mm米石层21、100~200mm细砾石层22以及100~150mm粗砾石层23。再进一步优选地,滞留渗透池7内还设置有透气管,集水管18设置在粗砾石层23并与透气管连接,集水管18上设置有水孔,可以使集水管18的开孔率为10~15%,水孔的孔径大小为3~5mm,集水管18外面包裹有透水土工布。
继续参考图1,经前面各个生态池和滞留渗透池7净化处理后的水进入到消毒池8内进行消毒后,便可向雨水边沟等地进行排放或先集中回收。优选地,消毒池8可以采用紫外消毒(5w,3~5min/m3,)或氯片消毒(4~6g/m3)。进一步优选地,还包括一与消毒池8进行连接的清水池9,清水池9用于回收和暂存净化和消毒完成后的净水,清水池9的出水可作为景观补水、冲厕用水、洗车用水等回用。
本实用新型采用生态治理方法,设置高负荷生态池、低负荷生态池、滞留渗滤池7等,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利用微生物、水生动植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将绿色建筑产生的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出水达到回用标准,运行成本低,管理简单,不会产生二次污染。而且,本实用新型把污水处理和建筑景观有效结合,既缓解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负荷及运行成本,实现绿色建筑污水就地处理循环利用,又同时兼具景观绿化效果,提升建筑美学价值。
前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将本实用新型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及各种不同的选择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意在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形式所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绿色建筑生活污水处理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自前至后依序连接在一起的第一高负荷生态池、第二高负荷生态池、第一低负荷生态池、第二低负荷生态池、第三低负荷生态池、生态沉淀池、滞留渗透池以及消毒池;
所述第一高负荷生态池与污水管连接,所述污水管用于把污水导入到第一高负荷生态池内;
所述第一高负荷生态池、第二高负荷生态池、第一低负荷生态池、第二低负荷生态池、第三低负荷生态池均为从底部进水并从上部出水;所述第一高负荷生态池、第二高负荷生态池、第一低负荷生态池、第二低负荷生态池、第三低负荷生态池的底部各设置有一个曝气管;每个所述曝气管与一个设置有阀门的导气管连接;所有的所述导气管同时与一个风管连接,所述风管与一空气泵连接;
所述生态沉淀池为从上部进水并从上部出水,且所述生态沉淀池内养殖有水生动物;
所述滞留渗透池从上部进水,且所述滞留渗透池的底部设置有集水管,所述集水管与所述消毒池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绿色建筑生活污水处理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高负荷生态池的中部设置有固定床填料,且所述第一高负荷生态池的上部种植有水生植物;所述第二高负荷生态池的中部设置有所述固定床填料,所述第二高负荷生态池的上部铺设有砾石并在所述砾石的上方种植有所述水生植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绿色建筑生活污水处理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低负荷生态池的中部设置有所述固定床填料,所述第一低负荷生态池的上部铺设有所述砾石并在所述砾石的上方种植有所述水生植物;所述第二低负荷生态池的上部铺设有所述砾石并在所述砾石的上方种植有所述水生植物,且所述第二低负荷生态池的下部养殖有水生动物;所述第三低负荷生态池的上部铺设有所述砾石并在所述砾石的上方种植有所述水生植物,且所述第三低负荷生态池的下部养殖有所述水生动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绿色建筑生活污水处理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床填料为中空晶格网状结构的PE固定床填料,且所述第一高负荷生态池的所述固定床填料的填充比例高于所述第二高负荷生态池和所述第一低负荷生态池的所述固定床填料的填充比例。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绿色建筑生活污水处理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生植物为风车草、美人蕉、绿萝、鸢尾和空心菜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水生动物为食蚊鱼、罗非鱼和鲶鱼中的一种或多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绿色建筑生活污水处理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滞留渗透池自上至下依序铺设有粗砂层、米石层、细砾石层以及粗砾石层,所述粗砂层上面种植有水生植物。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绿色建筑生活污水处理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滞留渗透池内还设置有透气管,所述集水管设置在所述粗砾石层并与所述透气管连接,所述集水管上设置有水孔,且所述集水管外面包裹有透水土工布。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绿色建筑生活污水处理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与所述消毒池进行连接的清水池。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绿色建筑生活污水处理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泵为隔膜空气泵。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绿色建筑生活污水处理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管通过一抽水泵与污水排放设施连接。
CN201821922047.3U 2018-11-21 2018-11-21 一种绿色建筑生活污水处理回用系统 Active CN2092428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922047.3U CN209242863U (zh) 2018-11-21 2018-11-21 一种绿色建筑生活污水处理回用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922047.3U CN209242863U (zh) 2018-11-21 2018-11-21 一种绿色建筑生活污水处理回用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242863U true CN209242863U (zh) 2019-08-13

Family

ID=675291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922047.3U Active CN209242863U (zh) 2018-11-21 2018-11-21 一种绿色建筑生活污水处理回用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24286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54362A (zh) * 2021-01-27 2021-05-28 广东迈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楼房建筑物获取水、节水配置工程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54362A (zh) * 2021-01-27 2021-05-28 广东迈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楼房建筑物获取水、节水配置工程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48214B (zh) 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生态绿地处理工艺及系统
CN209065542U (zh) 一种台地式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CN109851165A (zh) 一种小型废水处理回用一体化绿化装置及方法
CN111484206A (zh) 模拟自然环境生物污水处理系统
CN104450501A (zh) 一种分散式农村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装置及其应用
CN217077330U (zh) 一种农村黑灰水分离式生态处理设施
CN101857336A (zh) 一种中水回用循环系统
CN102020399B (zh) 生活污水u型溢流式土壤渗滤处理装置
CN105314797B (zh) 一种污水污泥同步处理的蚯蚓生物滤池及其应用
CN100484892C (zh) 一种复合流人工湿地及其应用系统
CN104563266A (zh)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高埂稻田灌溉调控系统及其建造方法
CN104961297B (zh) 一种一体化污水生态处理塔
CN209242863U (zh) 一种绿色建筑生活污水处理回用系统
CN105461167A (zh) 一种一体化村镇生态景观型垃圾污水处理系统
CN101746922B (zh) 庭院生活污水处理与回用系统及处理污水的方法
CN105601043A (zh) 一种村镇生活污水生态化微动力处理系统
CN204356328U (zh) 一种分散式农村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装置
CN101475289B (zh) 加强型生物反应槽与加强型潜流湿地处理系统
CN206635116U (zh) 一种农村联户污水处理设施
CN212982578U (zh) 一种一体化村镇污水处理系统
CN212375121U (zh) 模拟自然环境生物污水处理系统
CN2818472Y (zh) 生活污水、粪便污水原位复合反应处理装置
CN103782855A (zh) 生态还原环保自去水系统
CN107162329A (zh) 一种组团分层布置的下沉式污水处理及再生回用系统
CN207512023U (zh) 水循环自利用式生态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