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196760U - 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 - Google Patents
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196760U CN209196760U CN201820705434.5U CN201820705434U CN209196760U CN 209196760 U CN209196760 U CN 209196760U CN 201820705434 U CN201820705434 U CN 201820705434U CN 209196760 U CN209196760 U CN 20919676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distance
- illumination system
- integrated illumination
- dead li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一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所述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包括至少一光源和至少一反光装置,所述光源的位置与所述反光装置的焦点F1重合,所述反光装置能够将所述光源的部分光线汇聚至线型焦点F2,以使所述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能够形成一近光光斑或一远光光斑,其中所述反光装置为一椭球反光体。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交通工具照明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
背景技术
前照灯,也叫前大灯,安装于交通工具例如汽车的头部两侧,用于夜间照明。由于前照灯的照明效果直接影响夜间行车驾驶的操作和交通安全,因此世界各国交通管理部门多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其照明标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过去那种白炽真空灯已先后被淘汰,现在汽车的前照灯以卤素灯、氙气灯为主。
交通工具的前照灯例如汽车前照灯有其独特的配光结构,根据发光的类型也可分为远光灯和近光灯。例如远光灯发出的灯光经灯罩反射体反射后径直向前射去,以形成“远光”。近光灯发出的光给遮光板挡到灯罩反射体的上半部分,其反射出去的光线都是朝下漫射向地面,以形成“近光”,从而不会给对面来车的驾驶者造成眩目。
前照灯对近光的光照的分配有着很严格的要求,以近光灯右行使为例,如图1A、图1B所示,根据一些配光标准,在前照灯呈现近光模式时,在垂直配光屏上,h-h’线以下的明区需要到达一定的光强,左侧HH上方为暗区,B50L为对面车道上50米的车辆驾驶员眼睛位置,要求在650cd以下,避免光强过高产生眩目,左侧HH下方为主照明区域。右侧15°斜线,或者45°斜线至水平垂直距25cm转向水平的折线HH→HH1→H1H2→H2H4的上方为暗区,下方为旁高照明区和主照明区。所述的右侧旁高照明区为驾驶员提供了右侧马路照明和路标照明,同时又设定了BR点的最大光强要求,避免靠近车辆的行人产生眩目引起的交通安全事故。
同时截止线上方Zone III区域内需要有一定的亮度要求,如图1C所示,确保车辆前上方的有足够的亮度,车辆前方的行人和对面车辆驾驶员知道车辆的存在,因此规定了P1+P2+P3≥190cd,p4+P5+P6≥375cd,P7≥65cd,P8≥125cd。同时又不能使车辆前方的行人和对面车辆驾驶员眩目,引起交通故事,因此规定了P1至P8各点最大值不超过625cd。
LED作为新型光源,自身有着其他照明光源所没有的许多优点,譬如低电压、长寿命、体积小、重量轻、响应快、无辐射、无污染及耐各种恶劣条件,并且LED发光方向是单面性的(传统光源都是体积的360°),更有利于光线的收集利用,提高光利用率等优点。因此以LED为光源制作LED前照灯也是一个新趋势,但是现有的LED光通量不高,为了提高光通量必须提高电流,造成发热量大,散热体积大,降低寿命。目前市场上LED近光灯已在使用,但是LED光通量不足,为了达到标准,中间区域做的亮度高,左右两侧亮度明显下降很多,造成驾驶员视觉宽度窄。同时目前市场上的HID前照灯亮度比LED前照灯亮,很多汽车厂家不愿意降低亮度要求选择用LED前照灯,除非LED前照灯能够达到HID前照灯的亮度等级以及功耗低于HID前照灯,不超过25W,因此LED前照灯要完全替代HID前照灯,必须从灯具亮度、功率、散热、LED总光通量以及光学系统都得到优化,现有的光学系统就很难再满足要求。
此外,行内为了减轻溢蓝现象,采取了多种方法,例如:在聚光透镜的输入光学表面上打网点、移动聚光透镜使之偏焦,以及减少入射角大的光线分配等。如图2所示,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前照灯光学结构是采用投射式光学系统,LED光源放置在椭球面结构的8001焦点F1处,光经过椭球面8001反射后汇聚至F2处,在F2前方放置聚光透镜8003,使经过F2的光线再次汇聚使中心区域满足法律法规规定要求的光强,通过在F2处放置截止线挡板,使投射的光斑上方形成截止线形状的暗区,从而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测试点要求,但是远离LED的反光面反射的光线至聚光透镜8003的入射角α1大,使蓝光的偏移角度大,从而中心区域的蓝光所占的比例大,使截止线处会存在严重的溢蓝现象,而且溢蓝区域大,颜色严重超出法律法规规定的区域内。为了减轻溢蓝现象,把聚光透镜8003往外微移动Hmm,入射光延伸至聚光透镜8003’形成入射角同样是α1,但是入射点离聚光透镜8003’的距离变远了,使光线往下微移,中心区域的蓝光比例减少,从而减轻中心溢蓝现象,但是聚光透镜上方会使光往暗区偏移,造成明暗截止线变的不清晰。另外一种方法通过修改椭球反光,使入射角α1大的区域反光面的光往上修正,使α1角变小,从而减轻中心溢蓝现象,同时经过聚光透镜8003焦点的光也减少了,造成中心区域的光强降低。
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实用新型一种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以解决上述提及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所述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用于车辆照明,能够分别提供近光和远光,近光系统能够达到足够的光强以照亮前方的道路,又不会产生眩光,从而确保能有效并安全的使用,远光系统能够达到足够的光强以照亮前方的道路。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其中所述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中能够提高所述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的照明距离和照明宽度,并且降低所述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的功耗。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其中所述光源的光能够密集集中,从而增加所述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的照明宽度和照明距离。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其中所述光源为LED模组,所述LED模组为白光、暖白光和/或金黄光混合使用,从而降低灯具色温,从而提高所述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的照射距离、路面清晰度和穿透能力,并且保护驾驶者视网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所述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中的光源的发光方向与灯具光轴垂直,从而提高所述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的照明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所述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能够能将现行光源发出的光汇聚至焦点,因此水平轴上的光线型密集,从而使车辆远处的水平方向光分配更多,照射距离和照射宽度都得到提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其中所述截止线遮光片有个开窗槽,开窗槽内放置一滤光片,从所述光源发出的部分光能够穿过所述开窗槽内的滤光片从而减弱及扩散,再经聚光透镜折射形成截止线上方暗区的弱光斑,增加P1至P6的光强,同时又不增加P7、P8、B50L和HV点的光强。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所述截止线遮光片的开窗槽前段的光学系统可以采用TIR收集光源,也可以是蚌形反光器等,不受前端光学系统类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截止线遮光片的开窗槽形状可以是一个方形、圆形、椭圆形等形状,也可以是多个方形、圆形、椭圆形等形状,也可以是商标和字等形状,不受开窗形状和数量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所述截止线遮光片截止线形成面的锯齿片上延伸成类三角形,并在表面做成拉伸的锯齿状结构,减少对截止线处蓝光的比例,以及所述截止线遮光片不做发黑或发灰处理的情况下,使投身锯齿片上的光修正,使其反射、漫反射的光不可能至聚光透镜上,使明暗截止线更清晰。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其中所述聚光透镜为消除溢蓝现象的光学透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其中所述聚光透镜的输入光学表面为平面或者非平面光学表面,输出上半光学表面位于中心水平轴上方并为聚光表面,输出下半光学表面位于中心水平轴下方,并为异形面、非旋转面。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其中所述聚光透镜所述的输出下半光学表面经过修正,使输出下半光学表面的蓝光平行于或者略低于输出上半光学表面的黄光,输出上半光学表面的黄光完全覆盖输出下半光学表面的蓝光,输出下半光学表面的黄光完全覆盖输出上半光学表面的蓝光,最终形成截止线处无溢蓝现象的光斑。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其中所述聚光透镜输出下半光学表面为修正曲面,也可以输出上半光学表面为修正面,或者两者都是修正面。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一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所述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包括至少一光源和至少一反光装置,所述光源的位置与所述反光装置的焦点F1重合,所述反光装置能够将所述光源的部分光线汇聚至线型焦点F2,以使所述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能够形成一近光光斑或一远光光斑,其中所述反光装置为一椭球反光体。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其中所述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进一步包括一聚光透镜,所述聚光透镜被设置于所述椭球反光体的焦点F2的前方并利用透镜原理将经过所述焦点F2的光线汇聚成高密度的光斑。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其中所述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进一步包括一截止线遮光片,所述截止线遮光片被设置于所述椭球反光体的焦点F2,以使所述光源发出的光能够形成所述近光光斑或所述远光光斑。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其中所述截止线遮光片被固定设置于所述椭球反光体的焦点F2,从而使所述光源直接发出的光以及经过所述椭球反光体反射后的光被所述截止线遮光片部分屏蔽,之后再通过所述聚光透镜的折射而形成所述近光光斑。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其中所述截止线遮光片被活动设置于所述椭球反光体的焦点F2,以使所述截止线遮光片被从所述椭球反光体的焦点F2移开后,所述光源发出的光通过所述椭球反光体的反射和/或所述聚光透镜的折射后能够形成所述远光光斑。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其中所述截止线遮光片的截止线形成面为15°斜线、45°斜线、或90°直角、或0°的水平线。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其中还包括一滤光片,所述截止线遮光片的大致中心处包括有一开窗槽,所述滤光片设置于所述开窗槽内,从而使所述线型光源发出的光能够通过所述滤光片进行减弱并扩散后再照射至所述聚光透镜。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其中所述截止线遮光片为不透明材料制成,所述滤光片为半透明材料、光扩散材料或白色材料制成。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其中所述聚光透镜为能够消除溢蓝的光学透镜,所述光源为白光LED光源。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其中所述聚光透镜为能够消除溢蓝的光学透镜,包括一输入光学表面、一输出上半光学表面和一输出下半光学表面,所述输出上半光学表面位于中心水平轴上方,所述输出下半光学表面位于中心水平轴下方。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其中所述输出下半光学表面中心剖面包括n条光学曲线,每条光学曲线横向若干光学表面光微往下方偏离范围为0.05*(n-1)°-0.05*n°。
附图说明
图1A、图1B和图1C为前照灯右行驶车辆在配光屏上的配光要求图。
图2为前照灯投射式光学系统减弱截止线处溢蓝现象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所述的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中的截止线遮光片和滤光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的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中的聚光透镜的输出光学表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的聚光透镜消除溢蓝现象光学线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如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所述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包括一光源11和一反光装置12,其中所述光源11设置于所述反光装置12的焦点F1,所述反光装置12能够将所述光源11发出的部分光线汇聚至焦点F2,所述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能够形成一近光光斑或一远光光斑。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体化照明系统,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焦点F2前方的至少一聚光透镜13。更进一步地,其中还包括一截止线遮光片14,所述截止线遮光片14被安装于所述反光装置12上并沿着所述焦点F2设置,通过移动或旋转所述截止线遮光片14,从而使所述光源11直接发出的光以及经过所述反光装置12反射的光被所述截止线遮光片14部分屏蔽或者全部通过所述截止线遮光片14,之后再经过所述聚光透镜13的折射作用形成所述近光光斑或远光光斑。
详细而言,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所述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用于交通工具照明之用。所述交通工具可以是路面交通工具如汽车,或水面交通工具如船舶,或应用于空中交通工具。其中所述反光装置12用于对所述光源11进行反光,所述光源11与所述系统光轴垂直并水平线型排列,并且与所述反光装置12的焦点F1重合,所述光源11发出的至少一部分光线经过所述反光装置12反射后汇聚至所述反光装置12的另一焦点F2,所述聚光透镜13被安装于所述焦点F2的前方并利用透镜原理将经过所述焦点F2的光线汇聚形成水平高密度光的光斑;所述截止线遮光片14被安装于所述焦点F2处,用于将截止线遮光片14的截止线上方的光屏蔽掉,部分光穿过截止线遮光片14,再经过所述聚光透镜13折射形成截止线上方的弱光区域,即形成了近光灯光斑,而将所述截止线遮光片14从所述聚光透镜13的焦点处移开的话,所述光源11发出的光经过所述反光装置12的反射后汇聚至所述聚光透镜13的焦点处,再通过所述聚光透镜13的折射而形成所述远光光斑。
如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所述反光装置12为一椭球反光体,所述光源11放置在所述椭球反光体12的焦点F1上,所述光源11发出的光束通过所述椭球反光体12的反射而汇聚到另一焦点F2上,而该焦点F2又是所述聚光透镜13的焦点,根据透镜的性质,所述聚光透镜13的焦点上发射出的光线再通过所述聚光透镜13的折射,输出的应当是平行光。根据该原理,就可以根据改变所述椭球反光体12的形状或者所述聚光透镜13的形状而使从所述聚光透镜13出来的光水平扩散,然后在所述聚光透镜13的焦点处放置所述截止线遮光片14,以达到形成水平线向上成45°斜线至水平垂直距25cm转向水平的折线以及另侧水平线的明暗截止线的近光光斑。再通过移开所述截止线遮光片14,使被所述截止线遮光片14遮挡的下部分的光经过所述聚光透镜13的焦点处,从而形成远光光斑。
如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所述截止线遮光片14的截止线形成面形状为15°斜线、45°斜线、或90°直角、或0°的水平线。所述截止线遮光片14包括至少一开窗槽143以及至少一锯齿片144,其中所述截止线遮光片14被安装于所述线型椭球反光体12上并沿着所述焦点F2设置,所述锯齿片144位于截止线形成面上。
如图3所示,所述锯齿片144为类三角形,并且所述锯齿片144的表面设置有拉伸的锯齿状结构,用于减少截止线处蓝光的比例,以及在所述截止线遮光片14不做发黑或发灰处理的情况下,使投射至所述锯齿片144上的光修正,使其反射、漫反射的光不会再投射至所述聚光透镜13上,从而使形成的明暗截止线更清晰。
如图3所示,所述开窗槽143设置于所述截止线遮光片14的大致中心处,以使从所述光源11照射过来的光能够通过所述开窗槽14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进一步包括一滤光片15,所述滤光片15固定设置于所述截止线遮光片14的所述开窗槽143内,通过所述截止线遮光片14的部分光通过所述开窗槽143内的所述滤光片15,从而对光进行减弱及扩散至所述聚光透镜13上,再经过所述聚光透镜13折射至截止线上方暗区形成一块弱光区Zoneγ,以增强P1至P6的光强,同时又不增强P7、P8、B50L和HV测试点的光强,使对面的行人可以看清前方车辆要通过。截止线形成面上的所述锯齿片144可以屏蔽透过所述聚光透镜13的入射角大的光线,从而减小截止线处的蓝光比例,消除截止线处溢蓝现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滤光片15为不透明材料制成,或者为半透明材料制成,或者为扩散材料制成,或者为白色材料制成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只要采用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近似的技术方案,解决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近似的技术问题,并且达到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近似的技术效果,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滤光片不受材料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开窗槽143的形状为长方形,所述滤光片15的形状与所述开窗槽143的形状一致并与所述开窗槽143尺寸配合,从而使所述截止线遮光片14能够被固定于所述开窗槽143内。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变形,所述开窗槽143的形状也可以具体实施为方形、圆形、椭圆形等形状,也可以为多个方形、圆形、椭圆形等形状或者其结合,所述滤光片15的形状也可以被实施为为方形、圆形、椭圆形等形状,也可以为多个方形、圆形、椭圆形等形状或者其结合,或者是商标或文字等形状,换句话说,所述滤光片15的形状不受所述开窗槽15的形状和数量限制。
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方式中,所述聚光透镜13为消除溢蓝现象的光学透镜,其包括:输入光学表面133、输出上半光学表面131和输出下半光学表面132。更优选地,所述聚光透镜13的输入光学表面133为平面或者非平面光学表面,输出上半光学表面131位于中心水平轴上方并为聚光表面,输出下半光学表面132位于中心水平轴下方,并为异形面、非旋转面。
如图4至图5所示,所述聚光透镜13输出的下半光学表面132中心剖面分为若干光学曲线1321、1322、1323……132*,本实用新型设定参数如下:1321横向若干光学表面光微往下方偏范围:0°至0.05°,1322横向若干光学表面光微往下方偏范围:0.05°至0.1°,1323横向若干光学表面光微往下方偏范围:0.1°至0.15°,132*横向若干光学表面光微往下方偏范围:0.05×*°-0.05°至0.05×*°,或者其它参数。
需要强调的是,所述聚光透镜13作为一种消除溢蓝现象的光学透镜,所述的输出下半光学表面132经过修正后,使输出光学表面132的蓝光略低于输出上半光学表面131的黄光,输出上半光学表面131的黄光完全覆盖输出光学表面132的蓝光,输出光学表面132的黄光完全覆盖输出上半光学表面131的蓝光,最终形成截止线处无溢蓝现象光斑。
换言之,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输出下半光学表面132经过修正,使输出下半光学表面132的蓝光平行于或略低于上半光学表面131的黄光,输出上半131光学表面的黄光完全覆盖输出下半光学表面132的蓝光,输出下半光学表面132的黄光完全覆盖输出上半光学表面131的蓝光,最终形成截止线处无溢蓝现象的光斑。
需要强调的是,一种消除溢蓝现象的光学透镜,所述的光源为白光LED光源,白光LED光源由蓝光通过受激的荧光粉混合成白光,因此主要由黄光和蓝光组成。同一种光学材质对应不同波长的光折射率是不一样的,波长越长折射率越低,波长越短折射率越高,因此通过F1的光线L101…L102…L103经过输入光学表面133后,折射成蓝光成份的L101B…L102B…L103B和黄光成分的L101Y…L102Y…L103Y,入射角越大蓝光偏移的角度越大,再经过输出上半光学表面131折射后分成往下倾斜的L101B’…L102B’…L103B’和平行光L101Y’…L102Y’…L103Y’;通过F1的光线L201…L202…L203经过输入光学表面133后,折射成蓝光成份的L201B…L202B…L203B和黄光成分的L201Y…L202Y…L203Y,入射角越大黄光偏移的角度越大,再经过输出光学表面132折射后分成平行光L201B’…L202B’…L203B和往下倾斜的’L201Y’…L202Y’…L203Y’。平行光L101Y’…L102Y’…L103Y’和平行光L201B’…L202B’…L203B混合形成无溢蓝现象光斑;往下倾斜的L101B’…L102B’…L103B’和往下倾斜的’L201Y’…L202Y’…L203Y’混合形成无溢蓝现象光斑,使最终使截止线处光斑不存在溢蓝现象。
作为选择,所述输出下半光学表面132为修正曲面,也可以所述输出上半光学表面131为修正曲面,或者所述输出上半光学表面131和所述输出下半光学表面132均为修正面。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包括一散热体40,所述散热体40优先选择为金属材料制成,从而增加散热体的散热效果。所述光源11与所述散热体40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光源11产生的热量进行散发。所述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中的所述光源11能够直接固定于所述散热体40,由于所述散热体40的热量传递速度快,因此所述散热体40的设置能够避免由于所述光源11的温度快速上升或者热量无法及时散发而引起的寿命降低。
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的工作原理为:
所述光源11发出的一部分光经过所述椭球反光体12进行反射后,到达所述截止线遮光片14,所述截止线遮光片14将截止线上方的光进行屏蔽,其余光到达所述聚光透镜13进行折射,从而形成所述近光光斑;
将所述截止线遮光片14从所述聚光透镜13的焦点处移开,所述光源11发出的光经过所述反光装置12的反射后汇聚至所述聚光透镜13的焦点处,再通过所述聚光透镜13的折射而形成所述远光光斑。如此,通过移动或放置所述截止线遮光片14而实现远光光斑和近光光斑的切换,因此能够快速实现远光效果和近光效果。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该原理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Claims (10)
1.一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包括至少一光源和至少一反光装置,所述光源的位置与所述反光装置的焦点F1重合,所述反光装置能够将所述光源的部分光线汇聚至线型焦点F2,以使所述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能够形成一近光光斑或一远光光斑,其中所述反光装置为一椭球反光体,所述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进一步包括一截止线遮光片,所述截止线遮光片被设置于所述椭球反光体的焦点,以使所述光源发出的光能够形成所述近光光斑或所述远光光斑,所述截止线遮光片包括至少一锯齿片,所述锯齿片位于截止线形成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其中所述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进一步包括一聚光透镜,所述聚光透镜被设置于所述椭球反光体的焦点的前方并利用透镜原理将经过所述焦点的光线汇聚成高密度的光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其中所述截止线遮光片被固定设置于所述椭球反光体的焦点,从而使所述光源直接发出的光以及经过所述椭球反光体反射后的光被所述截止线遮光片部分屏蔽,之后再通过所述聚光透镜的折射而形成所述近光光斑。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其中所述截止线遮光片被活动设置于所述椭球反光体的焦点,以使所述截止线遮光片被从所述椭球反光体的焦点移开后,所述光源发出的光通过所述椭球反光体的反射和/或所述聚光透镜的折射后能够形成所述远光光斑。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其中所述截止线遮光片的截止线形成面为15°斜线、45°斜线、或90°直角、或0°的水平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其中还包括一滤光片,所述截止线遮光片的大致中心处包括有一开窗槽,所述滤光片设置于所述开窗槽内,从而使所述光源发出的光能够通过所述滤光片进行减弱并扩散后再照射至所述聚光透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其中所述截止线遮光片为不透明材料制成,所述滤光片为半透明材料、光扩散材料或白色材料制成。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其中所述聚光透镜为能够消除溢蓝的光学透镜,所述光源为白光LED光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其中所述聚光透镜包括一输入光学表面、一输出上半光学表面和一输出下半光学表面,所述输出上半光学表面位于中心水平轴上方,所述输出下半光学表面位于中心水平轴下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其中所述输出下半光学表面中心剖面包括n条光学曲线,每条光学曲线横向若干光学表面光微往下方偏离范围为0.05*(n-1)°-0.05*n°。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705434.5U CN209196760U (zh) | 2018-05-11 | 2018-05-11 | 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705434.5U CN209196760U (zh) | 2018-05-11 | 2018-05-11 | 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196760U true CN209196760U (zh) | 2019-08-02 |
Family
ID=674041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705434.5U Active CN209196760U (zh) | 2018-05-11 | 2018-05-11 | 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196760U (zh) |
-
2018
- 2018-05-11 CN CN201820705434.5U patent/CN20919676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917163B (zh) | 车载用前照灯 | |
CN205535484U (zh) | 车用头灯模块的发光结构 | |
CN105042469B (zh) | 地面交通工具区域对应指向配光型led灯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7940390A (zh) | 远近光一体的车辆前照灯 | |
CN107960117A (zh) | 前照灯模块及前照灯装置 | |
CN206637491U (zh) | 一种多次反射结构led汽车近光灯 | |
CN106439689A (zh) | 远近光一体式汽车led前照灯的光学系统 | |
CN204648055U (zh) | 地面交通工具区域对应指向配光型led灯 | |
CN208282013U (zh) | 近光系统 | |
CN108050482A (zh) | 一种投射式汽车大灯及其近光照明系统的投射单元 | |
WO2018126880A1 (zh) | 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及近光前照灯、远光前照灯 | |
CN106764810A (zh) | 一种具有遮光作用的透明光导体及其应用 | |
CN208764859U (zh) | 近光照明系统 | |
CN206514204U (zh) | 一种具有遮光作用的透明光导体及其投射式照明系统 | |
CN209196760U (zh) | 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 | |
CN207688003U (zh) | 远近光一体的车辆前照灯 | |
CN208764862U (zh) | 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 | |
CN208703828U (zh) | 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 | |
CN210128312U (zh) | 车灯模组、车灯及车辆 | |
CN208703839U (zh) | 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 | |
CN205716877U (zh) | 车用头灯 | |
CN109751565A (zh) | 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及前照灯 | |
CN213872565U (zh) | 光学结构、车灯模组、车灯及车辆 | |
CN207688002U (zh) | 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及前照灯 | |
CN208282011U (zh) | 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201314 room 108-24, No. 725, Nanliu highway, Xuanqiao Town,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Kaiteng Signal Equi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201314 room 108-24, No. 725, Nanliu highway, Xuanqiao Town,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Cata Signal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