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182526U - 毫米波/太赫兹波安检仪及其反射板扫描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毫米波/太赫兹波安检仪及其反射板扫描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182526U
CN209182526U CN201822275821.2U CN201822275821U CN209182526U CN 209182526 U CN209182526 U CN 209182526U CN 201822275821 U CN201822275821 U CN 201822275821U CN 209182526 U CN209182526 U CN 2091825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lecting plate
driving device
scanning driving
connecting shaft
linear actuato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27582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志强
武剑
赵自然
游�燕
马旭明
黄士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inghua University
Nuc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singhua University
Nuc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 Nuc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82227582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1825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1825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1825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反射板扫描驱动装置及毫米波/太赫兹波安检仪。反射板扫描驱动装置包括:连接轴,连接轴的下端与反射板连接,且与反射板之间具有角度α;支撑件,支撑件的顶面为球形面,支撑件上形成有供连接轴穿过的孔;倒置的碗状件,碗状件与连接轴连接,且碗状件的下表面与支撑件的顶面滑动配合;以及驱动机构,驱动机构与连接轴的上端部连接,适用于驱动连接轴的上端部沿椭圆形的轨迹转动,以带动与连接轴连接的反射板俯仰摆动和水平摆动,以使得当毫米波/太赫兹波安检仪中的探测器阵列呈线性排布,且排布方向与视场法向垂直时,探测器阵列对视场的扫描轨迹呈平顶平底的椭圆形,以便于实现单人人体扫描视场,并利于探测器阵列的实时校准。

Description

毫米波/太赫兹波安检仪及其反射板扫描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安检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反射板扫描驱动装置,以及包括上述反射板扫描驱动装置的毫米波/太赫兹波安检仪。
背景技术
当前,利用人体携带危险物品(如管制刀具、枪支和爆炸物等)出入公共场所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者携带违禁物品(大量现钞、贵金属、电子产品,等等)入关等行为依然存在,严重威胁着公共安全或侵害国家利益,迫切需要通过技术手段予以查验。
目前,针对人体的安检方式主要有人工检查、X射线检查、毫米波/太赫兹检查等方式,其中人工检查方式速度慢、受检人感到侵犯隐私等问题,目前正在逐步被其它方式所替代;X射线检查方式虽然无接触且成像清晰快速,但侵犯隐私的程度更高,此外由于存在电离辐射,对受检者健康存在着威胁,一些国家的法律则禁止将该方式用于人体检查。毫米波/太赫兹方式又可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前者需用毫米波/太赫兹源“照亮”受检人,虽然有电磁辐射但比X射线相比可以忽略不计;后者则纯粹用接收方式探测人体发射的毫米波/太赫兹信号,绝对没有任何辐射问题。该检查方式的另一个优势是在近中距离上实现人体安检(1m~10m),分辨率适宜,侵犯隐私程度较低。
根据成像体制的不同,被动式毫米波/太赫兹成像技术可以分为焦平面成像体制和扫描成像体制。基于焦平面成像技术的毫米波/太赫兹相机使用复杂的技术而且需要特殊的装置,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分布在焦平面上的众多单元天线以及适当的反射镜、透镜对目标的不同位置同时成像。如美国Northrop Grumman公式的NGC系统,使用焦平面阵列天线可以实现实时成像,但是系统复杂,例如NGC系统在水平15°,垂直10°的视场分辨率为0.5°的角分辨率,需要1040个检测器。由此可见,该成像体制所需的探测器数量庞大,成本很高。
此外,专利CN 107041154A提出采用圆环分布的探测器阵列以及两个致动器组成的扫描系统,虽然可以生成面状扫描视场,但该视场为直径2m的正圆形(如图1所示),这对于单个人体扫描所需的视场区域和形状(约1m宽、2m高)来说,冗余度较高。还有采用直线型探测器阵列和圆形扫描轨迹,生成一个形状类似田径场的扫描区域,图2所示为直线阵列为竖直排列时生成的纵向视场,图3所示为直线阵列为横向排列时生成的横向视场。由于安检扫描对象是人体,因此视场高度必须达到2m,而圆形扫描方式下,高宽比必须是2∶1(如图2所示)或1∶2(如图3所示),因此通过对比可知,图3的方式造成了许多视场浪费,图2方式则较好。但图2的方式存在的问题是,由于所有探测器都会在视场的左右边沿,因此这种方式必须在这两个位置(或其中一个)进行探测器校准,但视场左右边沿通常也是敏感区域,用于校准则会减小实际的有效视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反射板扫描驱动装置以及毫米波/太赫兹波安检仪,旨在克服或者减轻现有技术方案中存在的至少一个或多个上述技术问题。
本公开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毫米波/太赫兹波安检仪,旨在克服或者减轻现有技术方案中存在的至少一个或多个上述技术问题。
根据本公开一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反射板扫描驱动装置,包括:
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下端与反射板连接,且与所述反射板之间具有角度d;
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的顶面为球形面,所述支撑件上形成有供所述连接轴穿过的孔;
倒置的碗状件,所述倒置的碗状件与所述连接轴连接,且所述倒置的碗状件的下表面与所述支撑件的顶面滑动配合;以及
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连接轴的上端部连接,并适用于驱动所述连接轴的上端部沿椭圆形的轨迹转动,以带动与所述连接轴连接的所述反射板俯仰摆动和水平摆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的球形面的球心和所述倒置的碗装件的球心与所述反射板的反射面的中心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轴的顶端设置有适用于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的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与所述连接轴的上端部连接的万向节以及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的筒形致动件,所述万向节的上端部设置有顶轴,所述筒形致动件内形成有与所述顶轴配合的致动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基座以及与所述基座转动式连接的至少2个间隔设置的线性致动器,至少2个所述线性致动器的可动件与所述筒形致动件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适用于控制各所述线性致动器的可动件的输出长度的控制系统。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座采用矩形的框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线性致动器的数量为4个,4个所述线性致动器中的每一个分别与所述框架的一条边框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线性致动器位于相应的所述边框的中心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线性致动器的数量为2个,2个所述线性致动器分别与所述框架的相邻的两条边框一一对应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框架呈圆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线性致动器的数量为3个,3个所述线性致动器等间隔地分布在所述框架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轴与所述反射板之间的夹角α大于等于30°,且小于等于9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轴与所述反射板之间的夹角α为45°。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的顶面与所述碗状件之间设置有支撑滚珠。
根据本公开另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毫米波/太赫兹波安检仪,包括:光学组件、探测器阵列和反射板扫描驱动装置,
所述光学组件适用于将被检对象自发辐射或反射回来的波束反射并汇聚至所述探测器阵列,并包括适用于接收并反射来自被检对象的毫米波/太赫兹波的反射板;
所述探测器阵列适用于接收来自所述光学组件的波束,所述探测器阵列呈线性排布,所述探测器阵列的排布方向与视场法向垂直;以及
所述反射板扫描驱动装置采用如上所述的反射板扫描驱动装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设置在视场顶部的探测器校准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成像透镜,所述成像透镜设置在被检对象和所述反射板之间或设置在所述反射板和所述探测器阵列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射板为抛物面镜。
根据本公开上述各种实施例所述的反射板扫描驱动装置以及毫米波/太赫兹波安检仪,通过驱动机构驱动连接轴的上端部进行椭圆形的轨迹运动,以带动与连接轴连接的反射板进行俯仰摆动和水平摆动,从而使得当毫米波/太赫兹波安检仪中的探测器阵列呈线性排布,且排布方向与视场法向垂直时,探测器阵列对视场的扫描轨迹呈平顶平底的椭圆形,以便于实现单人人体扫描视场,并利于探测器阵列的实时校准,且有效扫描区域大。此外,可以在较少探测器的条件下生成利用率较高的扫描区域,且视场采样均匀,特别是视场中心区域。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现有技术的正圆形视场的示意图;
图2为根据现有技术的圆形扫描生成的纵向视场的示意图;
图3为根据现有技术的圆形扫描生成的横向视场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毫米波/太赫兹波安检仪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反射板扫描驱动装置的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反射板扫描驱动装置的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公开的再一实施例的反射板扫描驱动装置的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公开的驱动机构的控制系统的示意图;
图9为4个线性控制器的可动件的输出长度的关系示意图;
图10为根据本公开的毫米波/太赫兹波安检仪的探测器阵列的分布状况;
图11为图7所示的毫米波/太赫兹波安检仪的探测器阵列的扫描轨迹;以及
图12为根据本公开的毫米波/太赫兹波安检仪的采样统计。
图13为根据本公开的毫米波/太赫兹波安检仪的探测器校准器的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虽然将参照含有本公开的较佳实施例的附图充分描述本公开,但在此描述之前应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修改本文中所描述的公开,同时获得本公开的技术效果。因此,须了解以上的描述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为一广泛的揭示,且其内容不在于限制本公开所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
另外,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为便于解释,阐述了许多具体的细节以提供对本披露实施例的全面理解。然而明显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被实施。在其他情况下,公知的结构和装置以图示的方式体现以简化附图。
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毫米波/太赫兹波安检仪的立体示意图,该毫米波/太赫兹波安检仪包括适用于反射板7的运动的反射板扫描驱动装置。如图所示,该反射板扫描驱动装置包括连接轴5、支撑件4、碗状件2以及驱动机构,其中,连接轴5的下端与反射板7连接,且与反射板7之间具有角度α,其中α为45°。支撑件4的顶面呈球形面,支撑件4上形成有供连接轴5穿过的孔。碗状件2是倒置的,并与连接轴5连接,且倒置的碗状件2的下表面与支撑件4的顶面滑动配合。驱动机构(如图6至图8所示)与连接轴5的上端部连接,适用于驱动连接轴5沿椭圆形的轨迹17转动,以带动与连接轴4连接的反射板7俯仰摆动和水平摆动,从而使得当毫米波/太赫兹波安检仪中的探测器阵列9呈线性排布,且排布方向与视场法向垂直时,探测器阵列9对视场的扫描轨迹呈平顶平底的椭圆形(如图11所示)。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视场法向指的是从反射板7的中心到视场的中心的连线的方向。
根据本公开的反射板扫描驱动装置,由于反射板7、连接轴5与碗状件2连接在一起,因此反射板7、连接轴5和碗状件2的重量完全压在支撑件4上。当连接轴5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沿椭圆形的轨迹17运动时,带动碗状件2沿着支撑件4的顶面进行滑动。当驱动机构输出外力带动连接轴5在图纸所示平面内摆动时,反射板7将发生俯仰摆动;当外力带动连接轴5在垂直于图纸方向发生摆动时,反射板7将发生水平摆动(即侧倾摆动),当外力带动连接轴5进行圆周运动,且在图纸平面的运动幅度大于垂直图纸方向的运动幅度时,且当毫米波/太赫兹波安检仪中的探测器阵列9呈线性排布,且排布方向与视场法向垂直时,探测器阵列9对视场的扫描轨迹呈平顶平底的椭圆形(如图11所示),这样有利于实现单人人体扫描视场,并利于探测器阵列9的实时校准,且有效扫描区域大。此外,可以在较少探测器的条件下生成利用率较高的扫描区域,且视场采样均匀,特别是视场中心区域。
如图4所示,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支撑件4的球形面的球心与反射板7的反射面的中心重合。由于支撑件4的球形面与碗状件2滑动配合,因此倒置的碗状件2的球心也与反射板7的反射面的中心重合。此外,由于连接轴5与碗状件2连接在一起,因此连接轴5的上端部进行椭圆形的运动时,反射板7的反射面的中心是固定不动的。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本公开的其它一些实施例中,支撑件4的球形面的球心也可以与反射板7的反射面的中心不重合,在这种情况下,扫描轨迹会产生一些失真,因而需要在控制和成像上进行适当修正。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连接轴5与反射板7之间的角度d为45°,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本公开的其它一些实施例中,连接轴5与反射板7之间的角度α也可以为其它数值,优选α大于等于30°,且小于等于90°。
如图4所示,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还包括适用于将连接轴5与驱动机构连接在一起的连接组件,该连接组件包括与连接轴5的上端部连接的万向节1以及与驱动机构连接的筒形致动件15,万向节1的上端部设置有顶轴,筒形致动件15内形成有与万向节1上端部的顶轴配合的致动孔16,筒形致动件15与顶轴之间的间隙允许万向节1的顶轴在水平方向上进行旋转以及在竖直方向上进行伸缩,以带动连接轴5进行相应的运动。当碗状件2沿支撑件4的顶面滑动时,连接轴5和万向节11的顶轴之间发生位置变化,该变化通过万向节11的转动和顶轴在致动孔16内的上下伸缩来适应。
如图4所示,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支撑件4的顶面与碗状件2之间设置有支撑滚珠3,用于减小支撑件4与碗状件2之间的摩擦,以保证碗状件2在支撑件4的顶面上顺畅地滑动,避免产生卡死现象。
如图5所示,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驱动机构包括框架13以及与框架13转动式连接的4个线性致动器14A、14B、14C、14D,其中框架13呈矩形,4个线性致动器14A、14B、14C、14D分别与框架13的四条边框一一对应连接,4个线性致动器14A、14B、14C、14D的可动件均与筒形致动件15连接。当4个线性致动器14A、14B、14C、14D的可动件的输出长度确定时,筒形致动件15在框架14所在平面中的位置也是唯一确定的。当所需轨迹17为长短轴确定的椭圆形时,通过几何关系的计算,就可反推出4个线性致动器14A、14B、14C、14D所需的可动件的输出长度,通过控制4个线性致动器14A、14B、14C、14D的可动件的输出长度,从而带动连接轴5实现椭圆形运动。由于该驱动机构采用推挽配合结构,因此定位顺畅精确。
在该实施例中,4个线性致动器14A、14B、14C、14D均位于相应边框的中部。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本公开的其它一些实施例中,线性致动器14A、14B、14C、14D也可以不设置在相应边框的中部,例如设置在相应边框的一端。
如图6所示,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驱动机构包括框架13’以及与框架13’转动式连接的3个线性致动器14A’、14B’、14C’,其中框架13’呈圆形,3个线性致动器14A’、14B’、14C’等间隔地分布在圆形的框架13’上,即3个线性致动器14A’、14B’、14C’相互间隔120°,3个线性致动器14A’、14B’、14C’的可动件均与筒形致动件15连接。当3个线性致动器14A’、14B’、14C’的可动件的输出长度确定时,筒形致动件15在框架所在平面中的位置也是唯一确定的。当所需轨迹17为长短轴确定的椭圆时,通过几何关系的计算,就可反推出3个线性致动器14A’、14B’、14C’所需的可动件的输出长度,通过控制3个线性致动器14A’、14B’、14C’的可动件的输出长度,以控制筒形致动件15在框架13’所在平面内进行椭圆形运动,从而带动连接轴5实现椭圆形运动。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本公开的其它一些实施例中,线性致动器14A’、14B’、14C’也可以不等间隔地设置在圆形的框架13’上。虽然采用3个线性致动器14A’、14B’、14C’的驱动机构的控制略微复杂一些,但仍然可实现顺畅精确的定位。
如图7所示,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驱动机构包括框架13”以及与框架13”转动式连接的2个线性致动器14A”、14B”,其中框架13”呈矩形,2个线性致动器14A”、14B”分别与框架13”的相邻的两条边框一一对应连接,2个线性致动器14A”、14B”的可动件均与筒形致动件15连接。当2个线性致动器14A”、14B”的可动件的输出长度确定时,筒形致动件15在框架13”所在平面中的位置也是唯一确定的。当所需轨迹17为长短轴确定的椭圆时,通过几何关系的计算,就可反推出2个线性动器14A”、14B”所需的可动件的输出长度,通过控制2个线性致动器14A”、14B”的可动件的位移,以控制筒形致动件15在框架13”所在平面内进行椭圆形运动,从而带动连接轴5实现椭圆形运动。需要说明的是,虽然采用2个线性致动器14A”、14B”的驱动机构结构简单,但是容易发生卡死现象,因而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机械结构的配合间隙和润滑等问题。
如图5、图6和图7所示,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线性致动器可采用音圈电机、电动推杆或其它方式的直线型位移输出型致动器。线性致动器上设置有与框架转动式连接的转轴,以跟随筒形致动件15的位置进行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图5、图6和图7所示出的实施例中,驱动机构采用线性致动器来产生椭圆形的轨迹17运动,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本公开的其它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其它的诸如周期性拨杆机构,凸轮或偏心轮结构等来产生椭圆形的轨迹17运动。此外,虽然说明的是,在图5、图6和图7所示出的实施例中,线性致动器均是通过框架来定位的,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本公开的其它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将每个线性致动器单独定位,例如为每个线性致动器设置一个基座,各线性致动器均与其相应的基座转动式连接即可。
如图8所示,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该反射板扫描驱动装置还包括适用于控制各线性致动器(在该实施例中,为4个线性致动器)的可动件的输出长度的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包括存储模块21和计算处理模块20,其中存储模块21内存储着扫描轨迹曲线(数学方程),计算处理模块20根据扫描轨迹曲线和扫描的速度,当扫描点更新时间到来后,首先计算出下一个扫描点的坐标,然后将坐标对应的X向和Y向分量分别送入四路数模转换器19中,并经过相应的四路功率放大器18A、18B、18C、18D推动4个线性致动器14A、14B、14C、14D产生相应的可动件的输出长度。如图9所示,信号xA(t)、信号xB(t)、信号yc(t)和信号yD(t)分别是线性致动器14A、线性致动器14B、线性致动器14C和线性致动器14D的可动件的输出长度,四个信号均为周期性信号,信号之间的相差决定了扫描的椭圆的离心率,四个信号的幅度决定了扫描的椭圆区域的大小。该反射板扫描驱动装置通过控制系统可以灵活地调节椭圆的长轴、短轴以及离心率,进而调节扫描区域的形状和大小。当用于人体安检时,可以将视场的高宽比调节到最佳比例(如2m×1m)。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毫米波/太赫兹波安检仪,包括光学组件、探测器阵列9和如上所述的反射板扫描驱动装置。光学组件适用于将被检对象11自发辐射的波束反射并汇聚至探测器阵列9,并包括适用于接收并反射来自被检对象11的波束的反射板7和适用于汇聚来自反射板7的波束的成像透镜8。探测器阵列9适用于接收由光学组件反射并汇聚后的波束,且探测器阵列9呈线性排布,排布方向与视场法向垂直(如图4和图10所示)。
根据本公开的毫米波/太赫兹波安检仪,通过驱动机构驱动连接轴5的上端部进行椭圆形的轨迹17运动,以带动与连接轴5连接的反射板7进行俯仰摆动和水平摆动,从而使得探测器阵列9对视场的扫描轨迹呈平顶平底的椭圆形(如图11所示),以便于实现探测器阵列9的实时校准,有效扫描区域大,且在视场的大部分区域(含中心区域)中,探测器的纵向运行轨迹亦接近线性,经过简单的计算即可生成图像;此外可以在较少探测器的条件下生成利用率较高的扫描区域,且视场采样均匀,特别是视场中心区域(如图12所示),且中心区域分辨率高,其中,横向分辨率为W/(2N),这里W为视场宽度,N为探测器阵列9中的探测器数目,纵向分辨率与反射板7的摆动速度和电子学采样率有关。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该实施例中的波束是被检对象11自发辐射的毫米波或太赫兹波,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该波束也可以为照射到被检对象11并经被检对象11反射回来的毫米波/太赫兹波。
如图13所示,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该毫米波/太赫兹波安检仪还包括设置在视场顶部的探测器校准器10。由于所有探测器均会经过视场的上下两端,而视场顶端一般为空区域,因此可以在视场顶部安设探测器校准器10,实现校准的同时,不会减少有效检测区域。
如图4所示,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成像透镜8沿光束的路径位于反射板7和探测器阵列9之间。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本公开的其它一些实施例中,成像透镜8也可以设置在反射板7和被检对象11之间,即被检对象11自发辐射的毫米波或者反射的太赫兹波经过聚集透镜,然后被反射板7反射至探测器阵列9并由探测器阵列9接收。
此外,在本公开的其它一些实施例中,反射板7也可采用抛物面镜,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省略成像透镜8。
根据本公开上述各种实施例所述的反射板扫描驱动装置以及毫米波/太赫兹波安检仪,通过驱动机构驱动连接轴5的上端部进行椭圆形的轨迹19运动,以带动与连接轴5连接的反射板7进行俯仰摆动和水平摆动,从而使得当毫米波/太赫兹波安检仪中的探测器阵列9呈线性排布,且排布方向与视场法向垂直时,探测器阵列9对视场的扫描轨迹呈平顶平底的椭圆形,这样有利于实现单人人体扫描视场,并利于探测器阵列9的实时校准,且有效扫描区域大。此外,可以在较少探测器的条件下生成利用率较高的扫描区域,且视场采样均匀,特别是视场中心区域。再者,通过控制系统可以灵活地调节椭圆的长轴、短轴以及离心率,进而调节扫描区域的形状和大小。当用于人体安检时,可以将视场的高宽比调节到最佳比例(如2m×1m)。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面所描述的实施例都是示例性的,并且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其进行改进,各种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结构在不发生结构或者原理方面的冲突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自由组合。
在详细说明本公开的较佳实施例之后,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清楚的了解,在不脱离随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与精神下可进行各种变化与改变,且本公开亦不受限于说明书中所举示例性实施例的实施方式。

Claims (18)

1.一种反射板扫描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下端与反射板连接,且与所述反射板之间具有角度α;
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的顶面为球形面,所述支撑件上形成有供所述连接轴穿过的孔;
倒置的碗状件,所述倒置的碗状件与所述连接轴连接,且所述倒置的碗状件的下表面与所述支撑件的顶面滑动配合;以及
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连接轴的上端部连接,并适用于驱动所述连接轴的上端部沿椭圆形的轨迹转动,以带动与所述连接轴连接的所述反射板俯仰摆动和水平摆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板扫描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的球形面的球心和所述倒置的碗装件的球心与所述反射板的反射面的中心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板扫描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轴的顶端设置有适用于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的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与所述连接轴的上端部连接的万向节以及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的筒形致动件,所述万向节的上端部设置有顶轴,所述筒形致动件内形成有与所述顶轴配合的致动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反射板扫描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基座以及与所述基座转动式连接的至少2个间隔设置的线性致动器,至少2个所述线性致动器的可动件与所述筒形致动件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反射板扫描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适用于控制各所述线性致动器的可动件的输出长度的控制系统。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反射板扫描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采用矩形的框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反射板扫描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性致动器的数量为4个,4个所述线性致动器中的每一个分别与所述框架的一条边框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反射板扫描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线性致动器位于相应的所述边框的中心处。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反射板扫描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性致动器的数量为2个,2个所述线性致动器分别与所述框架的相邻的两条边框一一对应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反射板扫描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呈圆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反射板扫描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性致动器的数量为3个,3个所述线性致动器等间隔地分布在所述框架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反射板扫描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轴与所述反射板之间的夹角α大于等于30°,且小于等于90°。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反射板扫描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轴与所述反射板之间的夹角α为45°。
14.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反射板扫描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的顶面与所述碗状件之间设置有支撑滚珠。
15.一种毫米波/太赫兹波安检仪,其特征在于,包括:光学组件、探测器阵列和反射板扫描驱动装置,
所述光学组件适用于将被检对象自发辐射或反射回来的波束反射并汇聚至所述探测器阵列,并包括适用于接收并反射来自被检对象的毫米波/太赫兹波的反射板;
所述探测器阵列适用于接收来自所述光学组件的波束,所述探测器阵列呈线性排布,所述探测器阵列的排布方向与视场法向垂直;以及
所述反射板扫描驱动装置采用如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反射板扫描驱动装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毫米波/太赫兹波安检仪,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视场顶部的探测器校准器。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毫米波/太赫兹波安检仪,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成像透镜,所述成像透镜设置在被检对象和所述反射板之间或设置在所述反射板和所述探测器阵列之间。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毫米波/太赫兹波安检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板为抛物面镜。
CN201822275821.2U 2018-12-29 2018-12-29 毫米波/太赫兹波安检仪及其反射板扫描驱动装置 Active CN2091825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75821.2U CN209182526U (zh) 2018-12-29 2018-12-29 毫米波/太赫兹波安检仪及其反射板扫描驱动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75821.2U CN209182526U (zh) 2018-12-29 2018-12-29 毫米波/太赫兹波安检仪及其反射板扫描驱动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182526U true CN209182526U (zh) 2019-07-30

Family

ID=673783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275821.2U Active CN209182526U (zh) 2018-12-29 2018-12-29 毫米波/太赫兹波安检仪及其反射板扫描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18252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21492A (zh) * 2018-12-29 2019-03-26 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毫米波/太赫兹波安检仪及其反射板扫描驱动装置
RU217327U1 (ru) * 2022-08-09 2023-03-28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бюджет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науки Институт физики твердого тела имени Ю.А. Осипьяна Российской 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 (ИФТТ РАН) Досмотровый субтерагерцовый визор в конфигурации отражения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21492A (zh) * 2018-12-29 2019-03-26 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毫米波/太赫兹波安检仪及其反射板扫描驱动装置
RU217327U1 (ru) * 2022-08-09 2023-03-28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бюджет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науки Институт физики твердого тела имени Ю.А. Осипьяна Российской 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 (ИФТТ РАН) Досмотровый субтерагерцовый визор в конфигурации отражения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70084B (zh) 一种双视角扫描装置的臂架结构
EP2099095B1 (de) Verwendung einer Vorrichtung zur zweidimensionalen Abbildung von Szenen durch Mikrowellen-Abtastung
JP4987710B2 (ja) 走査型撮像装置
US4171917A (en) Determining the profile of a surface of an object
CN109725364B (zh) 毫米波/太赫兹波成像设备及人体或物品检测方法
US7609196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imaging test objects by means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in particular for inspecting individuals for suspicious items
CN108761552A (zh) 一种双通道同步检测的主动式毫米波人体安检成像系统
CN103575660B (zh) 用于流水线上物品检测的太赫兹波扫描成像系统及方法
DE112011102535T5 (de) Abtastenden Bildgeber mit aktiver Beleuchtung
GB2420682A (en) Shipping container inspection system with CT scanning function
RU2442187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изображения проверяемых объектов посредством электромагнитных волн, прежде всего, для контроля пассажиров на наличие подозрительных предметов
CN105842690B (zh) 随动式扫描成像系统
CN209182528U (zh) 毫米波/太赫兹波成像设备
CN102498363A (zh) 测量物体尺寸的设备
CN209182526U (zh) 毫米波/太赫兹波安检仪及其反射板扫描驱动装置
CN209296950U (zh) 毫米波/太赫兹波成像设备
DE10124850C2 (de) Zielsimulationssystem
EP2362237A1 (en) Laser radar device
CN209296951U (zh) 毫米波/太赫兹波成像设备
CN109521492A (zh) 毫米波/太赫兹波安检仪及其反射板扫描驱动装置
CN109870737B (zh) 毫米波/太赫兹波成像设备
CN207663078U (zh) 太赫兹成像装置及安检仪
CN109633776B (zh) 毫米波/太赫兹波成像设备及人体或物品检测方法
CN201173902Y (zh) 一种双视角扫描装置的臂架结构
GB2509387A (en) Terahertz radiation scanner with a two-axis electromagnetically actuated reflec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