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181221U - 出风面板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出风面板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181221U
CN209181221U CN201821624918.3U CN201821624918U CN209181221U CN 209181221 U CN209181221 U CN 209181221U CN 201821624918 U CN201821624918 U CN 201821624918U CN 209181221 U CN209181221 U CN 2091812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
air
borderline
outlet
relieve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62491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黎泽平
谢伟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62491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1812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1812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1812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出风面板,所述出风面板包括散风部,散风部用于弱化朝出风口正前方送出的气流,散风部呈板状并具有相对的后侧面和前侧面,散风部上具有多个出风单元,出风单元在从周边到中心的方向上向后或向前凹陷,出风单元在前后方向上的投影的边界包括第一边界线和第二边界线,第一边界线和第二边界线相对布置,且第一边界线和第二边界线之间的间距在从上到下的方向上先增大后减小。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出风面板,散风部具有弱化气流的结构,且宽度尺寸先增大后减小,使得气流朝向出风面板的中心集中,气流可以产生对消的送风,从而进一步地提升无风感的效果。

Description

出风面板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出风面板和具有该出风面板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圆筒柜式空调设备一般都是通过空调出风面板上的出风格栅送风。由于出风格栅具有出风面积大、送风范围广等优点,因此,出风格栅广泛应用于分体落地式空调设备中。但是,出风格栅由于送风距离远,易吹人,在空调设备制冷时,老人、小孩等弱势群体会感到不舒适,且长期使用时,容易患上“空调病”。
基于采用出风格栅送风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司相关技术人员对空调出风面板进行改进,使空调出风面板具有出风格栅和出风微孔。改进后的空调出风面板既能格栅出风,又能微孔出风,微孔能将集中气流疏散成众多细微的细丝,分解强风为无感柔风,避免直吹人体。用户可根据需要自由选择出风模式,从而提高了用户的舒适性。
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人发现上述改进后的空调出风面板至少存在如下问题:出风面板上的无风感效果不理想,需要进一步地提高无风感的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出风面板,减弱出风面板的应力集中问题,提升无风感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该出风面板的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出风面板,所述出风面板包括散风部,所述散风部用于弱化朝出风口正前方送出的气流,所述散风部呈板状并具有相对的后侧面和前侧面,所述散风部上具有多个出风单元,所述出风单元在从周边到中心的方向上向后或向前凹陷,所述出风单元在前后方向上的投影的边界包括第一边界线和第二边界线,所述第一边界线和所述第二边界线相对布置,且所述第一边界线和所述第二边界线之间的间距在从上到下的方向上先增大后减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出风面板,散风部具有弱化气流的结构,且宽度尺寸先增大后减小,使得气流朝向出风面板的中心集中,气流可以产生对消的送风,从而进一步地提升无风感的效果。另外,由于第一边界线和第二边界线之间间隔开,多个出风单元的凹陷是连续的,从而方便出风面板的成型。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出风面板,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边界线和所述第二边界线之间的间距在从上到下的方向上连续变化。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边界线和所述第二边界线之间的间距在2毫米到20毫米的范围内。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边界线为折线或弧线,所述第二边界线为折线或弧线。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边界线和所述第二边界线相互对称。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单元的凹陷深度从所述第一边界线和所述第二边界线开始向所述出风单元的中心位置逐渐增大。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单元的凹陷深度从所述第一边界线和所述第二边界线开始向所述出风单元的中心位置先增大后减小。
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出风单元上设置有从第一边界线和所述第二边界线开始向所述出风单元的中心位置间隔排布的微孔。
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出风单元被分为沿左右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出风组,且每个所述出风组均包括沿上下方向排布的多个出风单元,在左右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出风组中的多个出风单元错开,并在相邻的两个所述出风组之间形成波浪形的分隔筋条。
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出风组中的多个出风单元的第一边界线连接形成波浪线,每个所述出风组中的多个出风单元的第二边界线连接成波浪线。
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出风组中的多个出风单元的第一边界线连接形成连续曲线,每个所述出风组中的多个出风单元的第二边界线连接成连续曲线。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隔筋条为实心筋条,所述分隔筋条的两侧均设有沿所述分隔筋条的延伸方向依次排布的多个微孔。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单元的整体轮廓大体呈椭圆形、矩形、菱形、多边形或圆形。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风部中沿左右方向的中部相对于所述散风部的沿左右方向的两侧向前凸起形成弧形的板。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风部呈板状,所述散风部具有相对的后侧面和前侧面,所述散风部上具有微孔,所述微孔贯通所述后侧面和所述前侧面。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微孔的直径在0.5毫米到5毫米范围内,且所述出风面板上设有至少1000个所述微孔,所述出风面板为钣金一体成型的铝合金板。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风面板还包括具有间隔布置的多个导风条或摆叶的格栅部和用于完全关闭所述出风口的挡风部,所述散风部、所述格栅部和所述挡风部左右排布。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上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蜗壳,所述蜗壳设在所述外壳内,所述蜗壳的入口与所述进风口相对,所述蜗壳的出口与所述出风口相对;出风面板,所述出风面板为根据前述的出风面板,所述出风面板设在所述外壳和所述蜗壳之间,所述散风部适于隔开所述蜗壳的出口和所述出风口。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风面板还包括具有间隔布置的多个导风条或摆叶的格栅部和用于完全关闭所述出风口的挡风部,所述出风面板沿环绕所述蜗壳的方向可转动,所述散风部、所述格栅部和所述挡风部沿环绕所述蜗壳的方向排布,所述出风面板通过转动使所述散风部、所述格栅部和所述挡风部中的至少一个间隔于所述蜗壳的出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出风面板的散风部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出风面板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剖视图,其中,净化模块处于关闭状态。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剖视图,其中,净化模块处于打开状态。
附图标记:
空调柜机1000,
蜗壳1,蜗壳的入口101,蜗壳的出口102,
外壳2,进风口201,出风口202,
出风面板3,
散风部32,
出风单元3201,微孔3202,第一侧部3205,第二侧部3206,分隔筋条3207,波峰3208,波谷3209,
第一边界线3210,第二边界线3211,出风组3212,
格栅部33,
挡风部34,
进风面板36,过滤件361。
净化模块3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结合图1和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出风面板3,包括散风部32,散风部32用于弱化朝出风口202正前方送出的气流。其中,弱化出风口202朝正前方送出的气流包括但不限于:减小出风口202朝正前方送出的气流的风速;减小出风口202朝正前方送出的气流的风量;同时减小出风口202朝正前方送出的气流的风量和风速。
其中,可以通过在散风部32上设置微孔3202、扇叶等方式实现弱化正前方送出的气流,也可以通过改变气流送出方向等实现弱化正前方的气流。
进一步地,一些实施例中,散风部32呈板状并具有相对的后侧面和前侧面。
优选地,参照图1,散风部32上具有多个出风单元3201,出风单元3201在从周边到中心的方向上向后或向前凹陷。其中,出风单元3201可以设置成在从周边到中心的方向上:逐渐向后凹陷、逐渐向前凹陷、先向后凹陷再向前凹陷、先向前凹陷再向后凹陷、先向后凹陷再向前凹陷再向后凹陷、先向前凹陷再向后凹陷再向前凹陷等等,还可以设置成出风单元3201的周缘向前或向后凹陷、且出风单元3201的中部为平面形状等。根据上述事实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很容易地获得本申请中所称向后或向前凹陷的方案,本实用新型不再赘述。
参照图1,出风单元3201在前后方向上的投影的边界包括第一边界线3210和第二边界线3211,也就是说,由第一边界线3210和第二边界线3211之间的区域形成出风单元3201。第一边界线3210和第二边界线3211相对布置,且第一边界线3210和第二边界线3211之间的间距在从上到下的方向上先增大后减小。或者说,出风单元3201的宽度在从上到下的方向上先增大后减小。
其中,第一边界线3210和第二边界线3211之间可以始终间隔开。在制作过程中,可以通过冲压等方式形成多个出风单元,由于出风单元的边界在从上到下的方向上始终是间隔开的,因此,在制作过程中,形成多个出风单元的模具可以是连续的,从而可以有效地简化模具的结构,并提高制作效率,减小应力集中的问题。
参照图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边界线3210和第二边界线3211之间的间距在从上到下的方向上连续变化。举例而言,以第一边界线3210和第二边界线3211之间区域的上端为起点,以第一边界线3210和第二边界线3211之间的下端为终点,以第一边界线3210和第二边界线3211之间区域上的点与起点的在上下方向的高度差为横坐标X,以该点处第一边界线3210和第二边界线3211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为纵坐标Y,以X、Y建立函数,函数为连续的函数,或者说以X、Y绘制的图形连续无断点。
参照图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边界线3210和第二边界线3211之间的间距在的2毫米到20毫米范围内,也就是说,第一边界和第二边界之间的最小间距不小于2毫米、最大间距不大于20毫米。本实用新型中,将散风部32分割为多个小的出风单元3201,每个出风单元3201相对于散风部32的整体而言,尺寸更小,更容易设计,因此,可以很容易地实现弱化气流(无风感或微风感)的效果。
当然,本发明中第一边界线3210和第二边界线3211之间的间距也可以大于20毫米或小于2毫米。例如,第一边界线3210和第二边界线3211之间某一位置的间距为1毫米、 5.5毫米、10毫米、18毫米、25毫米等等。
其中,优选地,第一边界线3210与第二边界线3211之间的间距在3毫米到18毫米的范围内,具体而言,在从上到下的方向上,第一边界线3210和第二边界线3211之间的间距从3毫米逐渐增大至18毫米然后逐渐减小至3毫米。
例如,以第一边界线3210的上沿和第二边界线3211的上沿之间的中心为零点,以第一边界线3210和第二边界线3211之间的中心与零点之间的距离除以出风单元沿上下方向的长度尺寸为横坐标x,以第一边界线3210和第二边界线3211之间的间距为纵坐标y建立坐标系,其中,满足(x=0,y=3),(x=0.5,y=18),(x=1,y=3),从而可以确定出风单元各处第一边界线3210和第二边界线3211之间的间距。
其中,本发明中出风单元沿上下方向的长度尺寸可以在50到100的范围内,另外,第一边界线3210和第二边界线3211可以为完全对称的形状,从而可以完全确定出风单元的形状。
另外,参照图1,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边界线3210为折线或弧线,第二边界线3211为折线或弧线。可以很容易的实现间距尺寸的变化,其中,第一边界线3210和第二边界线3211还可以为直线或其他形状,例如,将第一边界线3210设置为直线、第二边界线3211 设置为弧线或折线;又例如,将第一边界线3210设置成弧线和直线的结合、将第二边界线3211设置成直线和弧线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边界线3210可以为多种不同的形状,第二边界线3211也可以为多种不同的形状,而且第一边界线3210的形状与第二边界线3211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第一边界线3210和第二边界线3211相互对称。相互对称的第一边界线3210和第二边界线3211之间更容易形成宽度变化的区域,便于形成前述的出风单元3201,成型容易且方便制作。
参照图1,一些示例中,出风单元3201的凹陷深度从第一边界线3210和第二边界线3211开始向出风单元3201之间的中心位置逐渐增大。
另一些示例中,出风单元3201的凹陷深度从第一边界线3210和第二边界线3211开始向出风单元3201的中心位置先增大后减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散风部32上设置了多个微孔3202(或者说通孔)。
例如,可以在每个出风单元3201上均设置微孔3202,通过单个出风单元3201上的微孔3202或多个出风单元3201的微孔3202的组合,形成无风感或微风感的出风结构,有效地减低空调器1000中朝出风口202的正前方输送的气流的风速和/或风量等。具体而言,每个出风单元3201上设置有多个微孔3202,在每个出风单元3201中,多个微孔3202从第一边界线3210和第二边界线3211开始向出风单元3201第一边界线3210和第二边界线 3211的中心位置(或者说第一边界线3210和第二边界线3211之间区域的中心位置)间隔排布。
又例如,将第一边界线3210和第二边界线3211朝第一边界线3210和第二边界线3211 之间的区域偏移,在偏移后的线段或环形线段上间隔布置微孔3202。
参照图1,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出风单元3201被分为沿左右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出风组3212,且每个出风组3212均包括沿上下方向排布的多个出风单元3201,在左右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出风组3212中的多个出风单元3201错开,并在相邻的两个出风组3212之间形成波浪形的分隔筋条3207。其中,在沿前后方向的投影中,出风组3212中的多个出风单元3201的第一边界线3210连接成所述的分隔筋条3207,出风组3212中的多个出风单元 3201的第二边界线3211连接成所述的分隔筋条3207。
进一步地,如图1,散风部32上具有多个分隔筋条3207,其中图中的虚线示出了分隔筋条3207的延伸方向,相邻的两个分隔筋条3207之间形成有至少一个出风单元3201。进一步地便于多个出风单元3201的成型。
进一步地,如图1,分隔筋条3207呈曲线形状或折线形状,且每个分隔筋条3207都具有交错排布的波峰3208和波谷3209。具有波峰3208和波谷3209的分隔筋条3207可以更加方便地形成前述的出风单元3201。
其中,波峰3208和波谷3209均包括分隔筋条3207上凸起的部分,其中波峰3208和波谷3209是相对的,分隔筋条3207上朝向不同方向凸起的两个部分中一个为波峰3208,而另一个就是波谷3209,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相对于中心线,任意两个波峰3208、任意两个每个波谷3209以及波峰3208和波谷3209都可以具有相同或不相同的凸起高度。
有利地,如图1,相邻的两个分隔筋条3207具有正对的波峰3208和正对的波谷3209,相邻的两个分隔筋条3207中正对的波峰3208相互靠近,且相邻的两个分隔筋条3207中正对的波谷3209相互远离。从而可以在正对的波谷3209之间形成所述的出风单元3201。
进一步地,如图1,相邻的两个分隔筋条3207的波峰3208一一正对,且相邻的两个分隔筋条3207的波谷3209一一正对。换言之每个分隔筋条3207上都设有多个波峰3208和多个波峰3208,优选地,相邻的两个分隔筋条3207中每一个分隔筋条3207上的每个波峰 3208均与另一个分隔筋条3207上的一个波峰3208左右正对且相互靠近,相邻的两个分隔筋条3207中每一个分隔筋条3207上的每个波谷3209均与另一个分隔筋条3207上的一个波谷3209左右正对且相互远离。
优选地,如图1,每个分隔筋条3207上相邻的两个波峰3208之间的部分形成一个分隔段,相邻的两个分隔筋条3207中相对的两个分隔段之间限定出一个出风单元3201。
进一步地,为了使得微孔3202出风板的外形更加美观,以及进一步地提高送风效率,在分隔筋条3207的至少一个侧边具有沿其长度方向依次排布的多个微孔3202。
优选地,分隔筋条3207为实心筋条。换句话说,分隔筋条3207上没有设置微孔3202。
进一步地,分隔筋条3207呈波浪线形。外形美观。另外,分隔筋条3207同样地可以为其它形状,例如分隔筋条3207为正弦曲线、三角波形曲线等。
参照图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分隔筋条3207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多个分隔筋条3207在从第一侧部3205到第二侧部3206的方向上间隔分布。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散风部32的结构强度,另外,分隔筋条3207也可以形成为相互连接的形式,例如,将相邻的两个分隔筋条3207的波峰3208相互连接。
有利地,散风部32的沿左右方向的两侧边缘中的至少一处具有侧边筋条,侧边筋条与相邻的分隔筋条3207之间设有多个微孔3202。进一步地提高送风范围和送风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出风组3212中的多个出风单元3201的第一边界线3210连接形成波浪线,每个出风组3212中的多个出风单元3201的第二边界线3211连接成波浪线。
另外,每个出风组3212中的多个出风单元3201的第一边界线3210连接形成连续曲线,每个出风组3212中的多个出风单元3201的第二边界线3211连接成连续曲线。
优选地,每个出风组3212中的多个出风单元3201的第一边界线3210连接形成连续的波浪线,每个出风组3212中的多个出风单元3201的第二边界线3211连接成连续的波浪线,其中,连续的波浪线型是指,波浪线连续无断点。
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的每个出风组3212中的多个出风单元3201的第一边界线3210也可以连接成其他的连续曲线,例如,三角波形、正弦曲线等。
优选地,分隔筋条3207的两侧均设有沿分隔筋条3207的延伸方向依次排布的多个微孔3202。
一些实施例中,出风单元3201的整体轮廓大体呈椭圆形、矩形、菱形、多边形或圆形。
进一步地,散风部32中沿左右方向的中部相对于散风部32的沿左右方向的两侧向前凸起形成弧形的板。
换言之,所述散风部32在从所述第一侧部3205到第二侧部3206的延伸方向上,散风部32的中部相对于第一侧部3205和第二侧部3206朝前侧凸起形成弧形的板。形成弧形的送风面,提高送风的效果。
一些实施例中,散风部32呈板状,散风部32具有相对的后侧面和前侧面,散风部32上具有微孔3202,微孔3202贯通后侧面和前侧面。
具体而言,散风部32上设置有多个微孔3202,且散风部32具有沿前后方向相对的后侧面和前侧面,其中,散风部32的后侧面用于面向气流驱动件,气流驱动件驱动气流送往散风部32,而散风部32上的前侧面与后侧面相对(法向量朝向相反),另外,微孔3202 贯通后侧面和前侧面,或者说,微孔3202从散风部32的后侧面贯通至散风部32的前侧面,又或者说,微孔3202沿前后方向贯通散风部32,由气流驱动件驱动送往散风部32的气流将会经过微孔3202,并在经过微孔3202过后从散风部32的前侧面送出。
散风部32上设置了微孔3202以优化无风感效果,可以利用微孔3202实现轻柔送风,从而实现无风感的效果。
其中,本实用新型中多个微孔3202的轴线可以是相互平行的,也可以将多个微孔3202 的轴线设置为相互倾斜,或者说将多个微孔3202中一部分的轴线设置为相互平行,而另一些微孔3202的轴线设置为相互倾斜,换言之,微孔3202中至少一部分的轴线相互平行;或者微孔3202中至少一部分的轴线相互倾斜。
优选地,可以将散风部32的前侧面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为凹凸不平的形状,在气流经过微孔3202时,可以从不同的方向引导气流,提高通过该散风部32后的无风感效果。
其中,散风部32的前侧面凹凸不平是指散风部32的前侧面并非是一个平面,包括但不限于:散风部32的前侧面上设有多个凹陷(凹槽);散风部32的前侧面上设有多个凸起;散风部32的前侧面上设有多个凹槽和多个凸起。
另外,优选地,在散风部32为弧形面时,还可以在弧形面上增加凹陷和/或凸起的结构。
进一步地,散风部32可以为圆筒形状、平板状或弧形板状,对于平板状和弧形板状的散风部32,可以具有在左右方向上相对的第一侧部3205和第二侧部3206。
其中,本实用新型中的前侧面和后侧面是相对而言的,前侧面是指散风部32的出风面,而后侧面是散风部32的迎风面。
本实用新型的散风部32可以安装到空气调节设备上,例如将散风部32安装到空调器 1000上(柜机、挂机、移动空调等)。当然,也可以将该散风部32安装到新风系统等中。
另外,本实用新型中,微孔3202的直径在0.5毫米到5毫米范围内,且出风面板3上设有至少1000个微孔3202。
优选地,微孔3202的直径在0.5毫米到2毫米范围内。例如,将微孔3202的直径设置为0.5毫米、0.8毫米、1毫米、1.7毫米、2毫米等,基于不同的设计要求,微孔3202 的尺寸还可以更大或更小,具体而言,微孔3202的直径还可以小于0.5毫米或大于2毫米,例如将微孔3202的直径设置成0.4毫米、2.1毫米、2.6毫米、5毫米、6毫米等等。
为了实现无风感,微孔3202的尺寸设置的比较小,而且可以不用考虑不同微孔3202 之间送风的干扰,可以将微孔3202的间距设置的比较小,因此,可以在一个微孔3202导风板上设置足够多的微孔3202,例如,本实用新型在微孔3202导风板上设有至少1000个微孔3202。例如,在微孔3202导风板上设置40000到5000个微孔3202。
结合图1和图2,一些实施例中,出风面板3还包括格栅部33和挡风部34,散风部32、格栅部33和挡风部34左右排布。
其中,格栅部33具有间隔布置的多个导风条或摆叶,挡风部34用于完全关闭出风口 202,
具体而言,出风面板3包括散风部32、挡风部34、格栅部33,优选地,可以通过转动出风面板3可以选择气流的输送形式,
例如,将散风部32隔开蜗壳1的出口102和外壳2的出风口202之间;将格栅部33 隔开蜗壳1的出口102和外壳2的出风口202之间,将挡风部34隔开蜗壳1的出口102和外壳2的出风口202之间。
在应用了该出风面板3的空调器1000中,包括:外壳2、蜗壳1和出风面板3,外壳2上具有进风口201和出风口202;蜗壳1设在外壳2内,蜗壳1的入口101与进风口201 相对,蜗壳1的出口102与出风口202相对,出风面板3设在外壳2和外壳2之间,且出风面板3沿环绕蜗壳1的方向可旋转,出风面板3还可以包括骨架,散风部32、格栅部33 和挡风部34沿环绕蜗壳1的方向分布,出风面板3通过转动使散风部32、格栅部33和挡风部34中的至少一个间隔于蜗壳1的出口102和外壳2的出风口202之间。
空调柜机工作过程中,在蜗壳1内的涡轮的驱动作用下气流将从外壳2的进风口201 进入到空调柜机,在经过换热后通过蜗壳1的出口102送出,从蜗壳1的出口102送出的气流将在经过出风面板3后送出到外壳2上的出风口202,其中气流在经过出风面板3时,择一的经过挡风部34、格栅部33和散风部32,从而实现不送风或不同形式的送风。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格栅部33上具有导风叶片,且相邻的两个导风叶片之间形成出风通道,挡风部34适于阻挡气流。散风部32、格栅部33和挡风件可以选择性地遮挡在气流驱动件的出口处,从而实现对应的导风效果,例如,在微孔3202导风件遮挡在气流驱动件的出口处时,可以实现微孔3202导风的效果,而在格栅部33遮挡在气流驱动件的出风口202处时,可以按照格栅部33的导风方向进行送风,而在挡风件遮挡在气流驱动件的出风口202处时,可以起到无处风的效果。
当然,也可以将上述散风部32、格栅部33和挡风件中任意两个的一部分遮挡与气流驱动件的出风口202处,从而实现两种出风方式组合的出风效果。
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的格栅部33上的多个导风叶片的倾斜方向可以设置成不相同的形式,从而实现朝向不同的方向导风。
本实用新型的的散风部32可以为前述实施例描述的散风部32。
散风部32、挡风部34以及格栅部33之间的相对位置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切换,例如散风部32、挡风部34和格栅部33在绕气流驱动结构(蜗壳1)的方向上依次布置。
例如,挡风部34、散风部32、格栅部33依次排布,从而可以实现气流的逐渐减弱或逐渐增强的效果。
当然,还可以将挡风部34、散风部32和格栅部33在绕气流驱动结构的方向上依次布置;或挡风部34、格栅部33和散风部32在绕气流驱动结构的方向上依次布置。
其中挡风部34、散风部32和格栅部33的不同排布形式可以实现不同的切换形式,例如,将散风部32、挡风部34和格栅部33依次排布,此时,如果需要将微孔3202出风切换至格栅导风,则需要经过挡风部34。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散风部32、挡风部34和格栅部33在环绕蜗壳1的方向上依次布置;或挡风部34、散风部32和格栅部33在环绕蜗壳1的方向上依次布置;或挡风部34、格栅部33和散风部32在环绕蜗壳1的方向上依次布置。
散风部32、挡风部34以及格栅部33之间的相对位置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切换,例如散风部32、挡风部34和格栅部33在绕气流驱动结构(蜗壳1)的方向上依次布置。
例如,挡风部34、散风部32、格栅部33依次排布,从而可以实现气流的逐渐减弱或逐渐增强的效果。
当然,还可以将挡风部34、散风部32和格栅部33在绕气流驱动结构的方向上依次布置;或挡风部34、格栅部33和散风部32在绕气流驱动结构的方向上依次布置。
其中挡风部34、散风部32和格栅部33的不同排布形式可以实现不同的切换形式,例如,将散风部32、挡风部34和格栅部33依次排布,此时,如果需要将微孔3202出风切换至格栅导风,则需要经过挡风部34。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格栅部33、挡风部34可以与出风面板的骨架形成为一体,也可以是相互独立的制作完成后装配到一起。
进一步地,散风部32、格栅部33和挡风部34中相邻的两个相接或间隔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柜机还包括:进风面板36,进风面板36上过滤件 361,过滤间间隔于蜗壳1的入口101和外壳2的进风口201之间。
优选地,进风面板36与出风面板3相对固定。
有利地,散风部32、格栅部33和挡风部34形成为一体;或散风部32、格栅部33和挡风部34中的至少一个与出风面板的骨架可拆卸地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出风面板3环绕蜗壳1可以旋转,例如,在蜗壳1的下方设置转盘(例如前述的接水盘),将蜗壳1支撑于转盘上,可以通过手动或电动的方式使出风面板3绕蜗壳1转动。
另外,可以在蜗壳1的上方设置转动框上,并将出风面板3的上端与转动装连接,通过驱动转动框旋转即可实现出风面板3旋转。另外,转动狂可以采用电机、齿轮传动等方式进行旋转。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中的出风面板3的上边沿不低于蜗壳1出口的上边和出风口202 的上边,本实用新型中的出风面板3的下边沿不高于蜗壳1出口的下边和出风口202的下边。
进一步地优选地,散风部32、格栅部33以及挡风部34中任一个的上边沿均高于蜗壳 1的出口102的上边沿和出风口202的上边、下边沿均低于蜗壳1的出口102的下边和出风口202的下边。
本实用新型通过提出一种新技术,在圆形空调柜机的出风板上设置一块圆弧面板,圆弧面板从周围向中间逐渐凹陷,因此凹陷区域的周缘设置的微细孔具有微风效果,从而可以实现无风感的舒适体验感受。此凹陷区域即圆弧面板有一定范围,过大的深度影响出风和周边元件布置;过小的深度无法形成对消气流。出风面板3在在出风口202处。有微孔3202的面板安装在出风面板3上。微孔3202的面板的特征为从周围向中间凹陷,其区域设置有微孔3202。
出风面板3的具体形状是根据圆形柜机的特征,周围向中间凹陷的圆弧状,微孔3202 设置在面板上。此圆弧面板摆动一定的角度,微孔3202才漏出来。
本方案的圆弧面板设置一定的弧度,结合当前的圆柜尺寸,此圆弧的直径范围为200~ 500mm为最佳,超过500mm,则面板和圆柜无法匹配,若与其配合,整体的尺寸就显得很大直径如果小于200mm,则由于直径过小,整个圆弧的出风口202面积过小,左右两则的微孔3202很容易形成气流,形成不了微风的效果,达不到无风感的舒适体验。
凹陷区域的壁厚为1mm适宜,超过则零件的壁厚单薄,影响零件的质量;不够则难以实现形成对消气流。
另外,本实用新型中,在圆形空调柜机的出风板上设置一块圆弧面板,圆弧面板由若干菱形区域组成,菱形区域为从周边向中间逐渐凹陷,在凹陷区域设置的微细孔具有微风效果,从而可以实现无风感的舒适体验感受。
本方案是由微孔3202的出风面板3,其在空调的位置特征呈现为从周围向中间凹陷,微孔3202的效果可以实现微风的作用,从而使得有无风感的舒适体验效果。微孔3202由若干个菱形区域组成,此菱形的凹陷区域具有较好的对消效果。
微孔3202由菱形区域包围,在此菱形区域下,左右两侧的圆孔几乎在一平面上,气流无法从左右圆孔同步穿过,从而可以达到对消效果的影响。
另外,结合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一种实施例的出风面板3,其中,出风面板3可以包括前述实施例中出风面板3的技术特征。
其中,出风面板3包括散风部32,散风部32用于弱化朝出风口202正前方送出的气流。其中,弱化出风口202朝正前方送出的气流包括但不限于:减小出风口202朝正前方送出的气流的风速;减小出风口202朝正前方送出的气流的风量;同时减小出风口202朝正前方送出的气流的风量和风速。
散风部32上具有多个出风单元3201,出风单元3201在从周边到中心的方向上向后或向前凹陷,出风单元3201凹陷的最大深度在0.5毫米到2毫米的范围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出风面板3,出风单元3201的凹陷深度范围,可以促进出风单元3201的出风、导风和无风感效果,另外,避免出风面板3与其它元件之间干涉,简化了设计和维护的成本。
具体而言,在出风单元的凹陷深度过大时,气流容易在出风单元内形成漩涡,从而产生紊流和噪音,而在出风单元的凹陷深度过小时,由于凹陷深度过小,导致出风单元对气流的导向作用减弱,影响无风感的效果。
其中,出风单元3201的最大凹陷深度是指出风单元的内表面上的点与出风面板上的前表面上对应位置之间的间距,其中,出风面板可以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板状,而且出风面板在左右方向上沿弧线延伸。此时,凹陷深度可以理解为:在沿上下方向的投影中,垂直于出风面板的前表面的方向上,出风单元的内表面与出风面板的前表面之间的间距。
其中,出风单元3201的最大凹陷深度还可以小于0.5毫米或大于2毫米,例如,出风单元3201的最大凹陷深度为0.4毫米、0.8毫米、1.6毫米、2.5毫米等。
其中,优选地,出风单元3201的凹陷可以使微孔3202朝向不同的方向送风,从而实现对消和背吹的气流,使得一个微孔3202送出的气流会与其它微孔3202送出的气流汇流,从而形成紊流的效果,将原本直线的送风打乱,进一步地提高无风感的效果。
一些实施例中,出风单元3201的凹陷深度从周边到中心逐渐增大。
优选地,出风单元3201在从周边到中心的方向上逐渐向后或向前凹陷。气流在经过出风单元3201送出时,由于出风单元3201的凹陷,可以形成多种不同的出风效果,每个出风单元3201都可以实现有效的送风。
另一些实施例中,出风单元3201的凹陷深度的变化率从周边到中心先增大后减小。
另外,凹陷深度过大的变化率会导致出风单元的壁产生突变,这种突变不仅会造成紊流,而且,还会导致出风单元的局部应力集中明显,从而影响出风面板的成品率。一些实施例中,出风单元3201的凹陷深度的变化率不大于5。过大的变化率会造成出风面板3的出风不稳定,容易产生紊流的问题。
优选地,可以在散风部32上形成有微孔3202之后在进行形成凹陷的工序。
参照图1,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出风单元3201被分为沿左右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出风组3212,且每个出风组3212均包括沿上下方向排布的多个出风单元3201,在左右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出风组3212中的多个出风单元3201错开,并在相邻的两个出风组3212之间形成波浪形的分隔筋条3207。
进一步地,如图1,散风部32上具有多个分隔筋条3207,其中图中的虚线示出了分隔筋条3207的延伸方向,相邻的两个分隔筋条3207之间形成有至少一个出风单元3201。进一步地便于多个出风单元3201的成型。
进一步地,如图1,分隔筋条3207呈曲线形状或折线形状,且每个分隔筋条3207都具有交错排布的波峰3208和波谷3209。具有波峰3208和波谷3209的分隔筋条3207可以更加方便地形成前述的出风单元3201。
其中,波峰3208和波谷3209均包括分隔筋条3207上凸起的部分,其中波峰3208和波谷3209是相对的,分隔筋条3207上朝向不同方向凸起的两个部分中一个为波峰3208,而另一个就是波谷3209,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相对于中心线,任意两个波峰3208、任意两个每个波谷3209以及波峰3208和波谷3209都可以具有相同或不相同的凸起高度。
有利地,如图1,相邻的两个分隔筋条3207具有正对的波峰3208和正对的波谷3209,相邻的两个分隔筋条3207中正对的波峰3208相互靠近,且相邻的两个分隔筋条3207中正对的波谷3209相互远离。从而可以在正对的波谷3209之间形成所述的出风单元3201。
进一步地,如图1,相邻的两个分隔筋条3207的波峰3208一一正对,且相邻的两个分隔筋条3207的波谷3209一一正对。换言之每个分隔筋条3207上都设有多个波峰3208和多个波峰3208,优选地,相邻的两个分隔筋条3207中每一个分隔筋条3207上的每个波峰 3208均与另一个分隔筋条3207上的一个波峰3208左右正对且相互靠近,相邻的两个分隔筋条3207中每一个分隔筋条3207上的每个波谷3209均与另一个分隔筋条3207上的一个波谷3209左右正对且相互远离。
优选地,如图1,每个分隔筋条3207上相邻的两个波峰3208之间的部分形成一个分隔段,相邻的两个分隔筋条3207中相对的两个分隔段之间限定出一个出风单元3201。
进一步地,为了使得微孔3202出风板的外形更加美观,以及进一步地提高送风效率,在分隔筋条3207的至少一个侧边具有沿其长度方向依次排布的多个微孔3202。
优选地,分隔筋条3207为实心筋条。换句话说,分隔筋条3207上没有设置微孔3202。
进一步地,分隔筋条3207呈波浪线形。外形美观。另外,分隔筋条3207同样地可以为其它形状,例如分隔筋条3207为正弦曲线、三角波形曲线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分隔筋条3207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多个分隔筋条3207 在从第一侧部3205到第二侧部3206的方向上间隔分布。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散风部32的结构强度,另外,分隔筋条3207也可以形成为相互连接的形式,例如,将相邻的两个分隔筋条3207的波峰3208相互连接。
有利地,散风部32的沿左右方向的两侧边缘中的至少一处具有侧边筋条,侧边筋条与相邻的分隔筋条3207之间设有多个微孔3202。进一步地提高送风范围和送风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出风组3212中的多个出风单元3201的第一边界线3210连接形成波浪线,每个出风组3212中的多个出风单元3201的第二边界线3211连接成波浪线。
另外,每个出风组3212中的多个出风单元3201的第一边界线3210连接形成连续曲线,每个出风组3212中的多个出风单元3201的第二边界线3211连接成连续曲线。
优选地,每个出风组3212中的多个出风单元3201的第一边界线3210连接形成连续的波浪线,每个出风组3212中的多个出风单元3201的第二边界线3211连接成连续的波浪线,其中,连续的波浪线型是指,波浪线连续无断点。
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的每个出风组3212中的多个出风单元3201的第一边界线3210也可以连接成其他的连续曲线,例如,三角波形、正弦曲线等。
进一步地,分隔筋条3207为实心筋条,分隔筋条3207的两侧均设有沿分隔筋条3207 的延伸方向依次排布的多个微孔3202。
有利地,分隔筋条3207的壁厚大于出风单元3201的壁厚。例如,在通过冲压等方式形成出风单元3201时,冲压之后,出风单元3201的表面积增大,因此,出风单元3201的壁厚将会减小,从而导致分隔筋条3207的壁厚大于出风单元3201的壁厚。当然,也可以利用其它的方式形成壁厚不同的结构,例如在注塑过程中,将形成分隔筋条3207的部分的厚度设置成大于形成出风单元3201的部分的壁厚。
一些实施例,出风单元3201上具有多个微孔3202,且每个出风单元3201上的微孔3202 从出风单元3201的周边向中心的方向间隔排布。在气流从微孔3202送出时,布置在出风单元3201上的多个微孔3202
一些实施例中,出风单元3201的整体轮廓呈椭圆形、矩形、菱形、多边形或圆形。本实用新型的出风单元3201可以具有不同的形状,而且在同一个散风部32上的多个出风单元3201也可以具有不同的形状,
一些实施例中,散风部32在左右方向上呈直径在200毫米到500毫米范围内的圆弧形状。
一些实施例中,散风部32的壁厚在0.5毫米到3毫米的范围内;
进一步地,散风部32的壁厚为1毫米。
一些实施例中,凹陷区域从周边向中心先向后凹陷后向前凸,且凹陷区域的内表面不凸出散风部32的前表面。
另外,结合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1000,包括:外壳2、蜗壳1和出风面板3。外壳2上具有进风口201和出风口202;蜗壳1设在外壳2内,蜗壳1的入口101与进风口201相对,蜗壳1的出口102与出风口202相对;出风面板3设在蜗壳1 和外壳2之间,通过出风面板3可以隔开蜗壳1和外壳2,且出风面板3沿环绕蜗壳1的方向可转动,出风面板3为根据前述实施例的出风面板3。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柜机,采用了根据前述实施例所述的出风面板3,而出风面板3上具有根据前述实施例描述的散风部32。从而可以起到更优的微孔3202导风效果,实现无风感或微风感。
另外,空调柜机上的出风面板3和散风部32均可以具有前述的任何一个实施例的技术特征或多个技术特征的组合,因此,也就具有了前述的每一个实施例及他们的组合的技术效果。
结合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包括:外壳2、蜗壳1和出风面板3。其中,外壳2、蜗壳1构造成空调器1000的机体的至少一部分。
其中,外壳2上具有进风口201和出风口202,蜗壳1设在外壳2内,蜗壳1的入口101与进风口201相对,蜗壳1的出口102与出风口202相对。蜗壳1内可以设置风轮,通过风轮的驱动,使的气流从蜗壳1的入口101送往出口,其中,在风轮的驱动作用下,气流从外壳2的进风口201进入到空调器1000内,然后通过蜗壳1的入口101进入蜗壳1,在经过风轮后,送往蜗壳1的出口102,然后从外壳2的出风口202被送出空调器1000。出风面板3设在外壳2和外壳2之间,且出风面板3沿环绕蜗壳1的方向可旋转,出风面板3的内侧面与蜗壳1之间具有间隙,出风面板3的外侧面与外壳2的内侧面之间具有间隙。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出风面板3可以稳定地在蜗壳1和外壳2之间转动,有效地提高出风面板3转动的稳定性,避免卡死现象。
其中,出风面板3可以为前述实施例中的出风面板3,也可以将出风面板3设置为其他的形式。
优选地,出风面板3的内侧面与蜗壳1之间的间隙可以在1毫米到10毫米的范围内。
进一步地,出风面板3的外侧面与外壳2的内侧面之间的间隙可以在1毫米到10毫米的范围内。
通过设置出风面板3的内侧面与蜗壳1之间的间隙、出风面板3的外侧面与外壳2的内侧面之间的间隙,可以将出风面板与相邻部件之间的间隙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便于出风面板3的顺利转动,而且,也避免了过大的间隙产生的漏风问题,也避免了由于漏风导致空调器噪音增大的问题。另外,在出风面板上设置凹陷的结构中,前述的间隙,还可以避免出风面板与其他部件之间的干涉。
当然,本实用新型上述对间隙的限定,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在综合考虑出风面板3转动的稳定性以及避免漏风等问题之后,可以综合获得间隙的最佳值,但是,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前述的间隙也可以设置成呈大于10毫米或小于1毫米的值,例如,本实用新型中,出风面板3的内侧面与蜗壳1之间的间隙可以为1毫米、2毫米、5毫米、 10毫米等,也可以将出风面板3的内侧面与蜗壳1之间的间隙设置为0.5毫米、20毫米等等。同样地,出风面板3的外侧面与外壳2的内侧面之间的间隙可以为1毫米、2毫米、5 毫米、10毫米等,也可以将出风面板3的外侧面与外壳2的内侧面之间的间隙设置为0.5 毫米、20毫米等等。
在本实用新型中,还可以设置其他的利于出风面板3转动的结构,例如设置滚轮来促进出风面板3转动,还可以设置活动轴等其他结构来促进出风面板3的转动。
以设置滚轮为例,可以在蜗壳1上设滚轮,滚轮可滚动地支撑于出风面板3的内侧;还可以在出风面板3上设滚轮,滚轮可滚动地支撑于蜗壳1上;还可以在外壳2上设有滚轮,滚轮可滚动地支撑于出风面板3的外侧;还可以在出风面板3上设滚轮,滚轮可滚动地支撑于外壳2上。
一些实施例中,出风面板3上具有适于弱化朝出风口202正前方送出的气流的散风部 32、具有间隔布置的多个导风条或摆叶的格栅部33和用于完全关闭出风口202的挡风部34,散风部32、格栅部33以及挡风部34在环绕蜗壳1的方向排布,出风面板3通过旋转使散风部32、格栅件和挡风部34中的至少一个间隔于蜗壳1的出口102和外壳2的出风口202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散风部32、挡风部34和格栅部33的设置位置可以根据使用的需求进行改变,
例如,散风部32、挡风部34和格栅部33在环绕蜗壳1的方向上依次布置,也就是说,在出风面板3从散风部32和格栅部33之间转换过程中,散风部32和格栅部33之间具有挡风部34。
又例如,挡风部34、散风部32和格栅部33在环绕蜗壳1的方向上依次布置。
还可以是,挡风部34、格栅部33和散风部32在环绕蜗壳1的方向上依次布置。
进一步地,散风部32、挡风部34以及格栅部33之间的相对位置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切换,例如散风部32、挡风部34和格栅部33在绕气流驱动结构的转方向上依次布置。
当然,还可以将挡风部34、散风部32和格栅部33在绕气流驱动结构的方向上依次布置;或挡风部34、格栅部33和散风部32在绕气流驱动结构的方向上依次布置。
其中挡风部34、散风部32和格栅部33的不同排布形式可以实现不同的切换形式,例如,将散风部32、挡风部34和格栅部33依次排布,此时,如果需要将微孔3202出风切换至格栅导风,则需要经过挡风部34。又例如,格栅部33、散风部32和挡风部34依次排布,从而可以实现出风逐渐增大或逐渐减小的效果。
另外,本实用新型中,散风部32、格栅部33和挡风部34中相邻的两个相接或间隔开。
其中,散风部32、格栅部33和挡风部34可以为在出风面板3上一体成型的结构,也可以将散风部32、格栅部33和挡风部34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成可拆卸的形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散风部32呈板状,且散风部32上排布有微孔3202。也就是说,通过在散风部32上排布微孔3202形成弱化朝出风口202正前方送出的气流。通过微孔3202 可以形成散风的形式,提高无风感的效果,达到轻柔送风的目的。
其中,微孔3202的孔径在0.5毫米到5毫米的范围内。
另外,散风部32上排布的微孔3202为孔径相同的多个或至少部分孔径不相同的多个,可以根据实际使用的需要,将散风部32上的微孔3202设置成孔径完全相同的形式,也可以将散风部32上的多个微孔3202设置成孔径全部都不一样,或者部分孔径不一样的形式,另外,不同散风部32上的微孔3202孔径也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而不同散风部32上的微孔3202布置形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在环绕蜗壳1的方向上格栅部33的尺寸不小于蜗壳1 的出口102的尺寸的2倍。格栅部33上具有多个朝向不同的导风叶片,经过不同的导风叶片可以实现不同方向的导风,因此,将格栅部33设置成不小于蜗壳1出风口202的两倍,可以方便选择气流的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在环绕蜗壳1的方向上散风部32的尺寸不小于蜗壳1 的出口102的尺寸,且在环绕蜗壳1的方向上挡风部34的尺寸不小于外壳2的出风口202尺寸。从而可以通过合理的密封方式选择气流的送风方式。
如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在环绕蜗壳1的方向上出风口202的尺寸与蜗壳1的出口102的尺寸的比值在1到1.5的范围内。可以实现更大范围的送风。
优选地,出风口202的尺寸与蜗壳1的出口102尺寸的比值在1到1.2的范围内。
另外,空调器1000还包括:进风面板36,进风面板36上过滤件361,过滤间间隔于蜗壳1的入口101和外壳2的进风口201之间。
本实用新型在圆形空调柜机的出风板上设置一块圆弧出风面板3,此面板与外壳2和蜗壳1之间都有一定的间隙,便于出风板的移动,同时可以起到声音降低噪音等作用。本实用新型的出风面板3设置在外壳2和蜗壳1的中间,有一定的间隙,以1~10mm为佳,设置一定的间隙可以使得出风板可以移动便于微孔和普通出风孔的切换,可以减少出风板移动的噪音。
结合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一种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包括:机体、净化模块31和出风面板3。
其中,机体具有进风口201和出风口202,净化模块31安装于机体上,且净化模块31在打开和封盖进风口201的位置之间可移动,出风面板3包括适于封盖出风口202的散风部32,散风部32用于弱化朝出风口202正前方送出的气流。其中,机体内可以设置风轮,通过风轮的驱动,使的气流从进风口201进入到空调器1000内,然后通过出风口202被送出空调器1000。在气流进入空调器1000时,可以将净化模块31封盖与进风口201处,在气流进入到空调器1000时,通过净化模块31对气流进行净化,另外,净化模块31可以打开,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打开净化模块31,使得进入到空调器1000的气流不经过净化模块31。
因此,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选择,是否使用净化模块31对进入到空调器1000内的气流进行过滤,其中,在使用净化模块31对空气进行过滤时,进入到空调器1000内的气流经过净化,空气质量好,而在打开净化模块31后,可以使得经过空调器1000的风量增大。
进一步地,在采用散风部32进行散风时,必然会造成风量减小,此时,可以关闭净化模块31对气流进行过滤,足以保证经过散风部32的出风风量,而且,由于经过了良好的过滤,出现堵塞出风面板3的可能较小,可以有效地提高送风质量,并降低故障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净化模块31通过转动的方式实现打开和关闭,具体而言,净化模块31可转动地与机体相连,净化模块31通过转动在打开和封盖进风口201的位置之间移动。
另外,净化模块31还可以通过滑动的方式实现打开和关闭,具体而言,净化模块31可滑动地与机体相连,净化模块31通过滑动在打开和封盖进风口201的位置之间移动。
其中,净化模块31的滑动可以是平移滑动,也可以是沿弧形轨迹滑动。
另外,净化模块31还可以通过滑动和转动的组合方式实现打开和关闭,具体而言,净化模块31可转动和可滑动地与机体相连,净化模块31通过转动和滑动在打开和封盖进风口201的位置之间移动。
可以通过齿轮传动等方式实现净化模块31在打开和关闭的位置之间移动,例如,通过电机驱动净化模块31旋转,还可以通过液压的形式驱动净化模块31旋转或移动。
举例而言,净化模块31上设有齿条,机体上设有齿轮和驱动件,齿轮与齿条啮合,且驱动件与齿轮相连。
进一步地,机体上设有滑轨,净化模块31可滑动地与滑轨配合以开闭进风口201。
一些实施例中,净化模块31包括多个净化部,多个净化部在相互合拢和相互展开的状态之间可转换,多个净化部相互合拢以封盖进风口201,且多个净化部相互展开以打开进风口201。
其中,净化模块31可以包括两个左右相对布置的净化模块31,两个净化模块31在相互分离和相互合拢的状态之间转换。
另外,净化模块31包括沿机体的周向排布的两个净化部,两个净化部联动或相互独立。
在本实用新型中,净化模块31包括海帕过滤结构、静电除尘结构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进风口201处还设有位于净化模块31上游和/或下游的过滤网。可以通过打开和关闭净化模块31调整净化效果,但是,在打开净化模块31式,同样可以具有过滤进风的效果。
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出风面板3还包括具有间隔布置的多个导风条或摆叶的格栅部 33,格栅部33和散风部32选择性地封盖出风口202。
出风面板3还包括用于完全关闭出风口202的挡风部34,挡风部34和散风部32选择性地封盖出风口202。
出风面板3还包括格栅部33和挡风部34,挡风部34用于完全关闭出风口202,格栅部33可以具有间隔布置的多个导风条或摆叶,挡风部34、格栅部33和散风部32选择性地封盖出风口202。
一些实施例中,出风面板3还包括具有间隔布置的多个导风条或摆叶的格栅部33和用于完全关闭出风口202的挡风部34,机体包括外壳2和蜗壳1,进风口201和出风口202形成于外壳2上,出风面板3沿环绕蜗壳1的方向可旋转地设于外壳2和蜗壳1之间,且散风部32、格栅部33和挡风部34沿环绕蜗壳1的方向排布,出风面板3通过转动使散风部32、格栅部33和挡风部34中的至少一个间隔于蜗壳1的出口102和出风口202之间。
另外,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格栅部33和散风部32,可以在利用散风部32实现无风感和格栅部33实现正常出风几种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其中,在采用散风部32实现无风感出风时,可以通过净化模块31对气流进行净化,然后在经过散风部32后形成无风感。此时,由散风部32送出的风量比较小,采用净化模块31进行净化对于出风量的影响不大,而且,由于经过了净化模块31的净化作用,减少了经过散风部32的气流中的粉尘等杂质,减小了散风部32的堵塞风险。
另外,在采用格栅部33实现无风感出风时,可以打开净化模块31。此时,由格栅部33送出的风量比较大,打开净化模块31之后,进入到空调器1000内部的风量大,从格栅部33送出的风量也增大或保持原有水平。而且,格栅部33本身的堵塞风险小,即使不经过净化模块31,也可以比较稳定地运行。
当然,本实用新型中,利用散风部32散风时,也可移动打开净化模块31,利用格栅部 33出风时,也可以关闭净化模块31。可以提升空调器1000的性能和无风感效果。
本方案通过提出一种新技术,在无风感的技术上增加净化模块31,此净化模块31可以是静电除尘也可以是HAPE网方式,净化模块31可以过滤PM2.5等重金属,提高了空气的质量。
净化模块31放置在进风口201处。出风框设置在空调出风口202,出风框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正常出风,风口较大,另外一种是无风感状态。
离子净化模块31放置在空调的背面进风口201出,便于进风的时候净化空气,过滤PM2.5等重金属。净化模块31可以是静电除尘方式,也可以是HAPE网方式。
进风框转到正常的出风口202处,可以实现最大风量的输出,便于快速制冷或者加热。
进风框转到微孔3202上的出风口202处,可以实现无风感的感觉,使得在空调下有舒适的感觉。
本实用新型中的净化方式可以有静电除尘技术,也可以是HAPE网过滤。通风微孔3202 孔径在0.5~5mm范围。净化模块31可以是抽拉方式,也可以是旋转打开方式。
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的空调器1000包括但不限于立式空调器1000、空调柜机、移动空调、柜式空调、挂式空调、新风机等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6)

1.一种出风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面板包括散风部,所述散风部用于弱化朝出风口正前方送出的气流,所述散风部呈板状并具有相对的后侧面和前侧面,所述散风部上具有多个出风单元,所述出风单元在从周边到中心的方向上向后或向前凹陷,所述出风单元在前后方向上的投影的边界包括第一边界线和第二边界线,所述第一边界线和所述第二边界线相对布置,且所述第一边界线和所述第二边界线之间的间距在从上到下的方向上先增大后减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边界线和所述第二边界线之间的间距在从上到下的方向上连续变化;和/或
所述第一边界线和所述第二边界线之间的间距在2毫米到20毫米的范围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界线为折线或弧线,所述第二边界线为折线或弧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界线和所述第二边界线相互对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风单元的凹陷深度从所述第一边界线和所述第二边界线开始向所述出风单元的中心位置逐渐增大;或
所述出风单元的凹陷深度从所述第一边界线和所述第二边界线开始向所述出风单元的中心位置先增大后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面板,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出风单元上设置有从第一边界线和所述第二边界线开始向所述出风单元的中心位置间隔排布的微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面板,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出风单元被分为沿左右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出风组,且每个所述出风组均包括沿上下方向排布的多个出风单元,在左右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出风组中的多个出风单元错开,并在相邻的两个所述出风组之间形成波浪形的分隔筋条。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出风面板,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出风组中的多个出风单元的第一边界线连接形成波浪线,每个所述出风组中的多个出风单元的第二边界线连接成波浪线;和/或
每个所述出风组中的多个出风单元的第一边界线连接形成连续曲线,每个所述出风组中的多个出风单元的第二边界线连接成连续曲线。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出风面板,其特征在于,在相邻的两个所述出风组之间形成波浪形的分隔筋条,所述分隔筋条为实心筋条,所述分隔筋条的两侧均设有沿所述分隔筋条的延伸方向依次排布的多个微孔。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出风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单元的整体轮廓大体呈椭圆形、矩形、菱形、多边形或圆形。
11.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出风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散风部中沿左右方向的中部相对于所述散风部的沿左右方向的两侧向前凸起形成弧形的板。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散风部呈板状,所述散风部具有相对的后侧面和前侧面,所述散风部上具有微孔,所述微孔贯通所述后侧面和所述前侧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出风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孔的直径在0.5毫米到5毫米范围内,且所述出风面板上设有至少1000个所述微孔,所述出风面板为钣金一体成型的铝合金板。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面板还包括具有间隔布置的多个导风条或摆叶的格栅部和用于完全关闭所述出风口的挡风部,所述散风部、所述格栅部和所述挡风部左右排布。
15.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上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蜗壳,所述蜗壳设在所述外壳内,所述蜗壳的入口与所述进风口相对,所述蜗壳的出口与所述出风口相对;
出风面板,所述出风面板为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出风面板,所述出风面板设在所述外壳和所述蜗壳之间,所述散风部适于隔开所述蜗壳的出口和所述出风口。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面板还包括具有间隔布置的多个导风条或摆叶的格栅部和用于完全关闭所述出风口的挡风部,
所述出风面板沿环绕所述蜗壳的方向可转动,所述散风部、所述格栅部和所述挡风部沿环绕所述蜗壳的方向排布,所述出风面板通过转动使所述散风部、所述格栅部和所述挡风部中的至少一个间隔于所述蜗壳的出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
CN201821624918.3U 2018-09-30 2018-09-30 出风面板和空调器 Active CN2091812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624918.3U CN209181221U (zh) 2018-09-30 2018-09-30 出风面板和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624918.3U CN209181221U (zh) 2018-09-30 2018-09-30 出风面板和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181221U true CN209181221U (zh) 2019-07-30

Family

ID=673607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624918.3U Active CN209181221U (zh) 2018-09-30 2018-09-30 出风面板和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18122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13774A (zh) * 2019-09-10 2019-11-29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出风结构及室内空调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13774A (zh) * 2019-09-10 2019-11-29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出风结构及室内空调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689075U (zh) 空调器的面板组件及窗式空调器
CN202660642U (zh) 六维送风的分体落地式空调器
CN102216692B (zh) 空气清洁装置
CN104165161A (zh) 低噪音空气净化器专用离心风机及空气净化器
CN204404472U (zh) 送风装置及其空调
CN209181221U (zh) 出风面板和空调器
CN208442950U (zh) 空调柜机
CN207688269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7688279U (zh) 微孔导风板、出风面板和空调柜机
CN204061331U (zh) 低噪音空气净化器专用离心风机及空气净化器
CN206274183U (zh) 双贯流空调室内机以及双贯流空调
CN209181220U (zh) 出风面板和空调器
CN208920268U (zh) 空调器
CN208920263U (zh) 空调器
CN107990426A (zh) 微孔导风板、出风面板和空调柜机
CN212179010U (zh) 空调室内机
CN108302617A (zh) 空调柜机
CN209558507U (zh) 出风框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207555789U (zh) 空调柜机
CN111297187B (zh) 一种物联网智能饮水机
CN209445562U (zh) 空调器
CN204648615U (zh) 空气净化器风机组件下盖板
CN209558640U (zh) 空调室内机出风格栅及空调室内机
CN207688280U (zh) 微孔导风板、出风面板和空调柜机
CN207688281U (zh) 微孔导风板、出风面板和空调柜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