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172187U - 尘杯组件及设有其的吸尘器 - Google Patents

尘杯组件及设有其的吸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172187U
CN209172187U CN201820974017.0U CN201820974017U CN209172187U CN 209172187 U CN209172187 U CN 209172187U CN 201820974017 U CN201820974017 U CN 201820974017U CN 209172187 U CN209172187 U CN 2091721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h discarding
accommodating chamber
sealing ring
lid
mou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97401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毋宏兵
徐彬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PCT/CN2018/093480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WO2019001545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1721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1721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尘杯组件及设有该尘杯组件的吸尘器,尘杯组件包括:杯体,其一端开设有倒灰口;倒灰盖,与倒灰口配合以打开或封闭倒灰口,当倒灰盖封闭倒灰口时,倒灰盖与杯体共同形成容纳腔;第一密封圈,其向内翻折,当容纳腔承载液体时,第一密封圈朝向提升容纳腔的密封性的方向变形;第二密封圈,其相对于第一密封圈更加靠近倒灰盖,当容纳腔内存在负压气流时,第二密封圈朝向提升容纳腔的密封性的方向变形。上述尘杯组件,当倒灰盖封闭倒灰口时,在容纳腔内存在液体的情况下,第一密封圈可避免液体从容纳腔中泄漏;而当容纳腔内存在负压气流时,第二密封圈可避免压力较大的外界气体进入容纳腔中。

Description

尘杯组件及设有其的吸尘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持工具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尘杯组件及设有其的吸尘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伴随着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厉害,空气中的灰尘日渐增多并在居住空间的各个物体表面及角落等堆积,降低了人们的居住体验的同时损害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因此,吸尘器作为一种利用电机带动叶片高速旋转,在密封的壳体内产生空气负压,从而将灰尘吸入尘杯组件中,通过尘杯组件过滤后的空气以极高的速度排出的清洁电器,已经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
现有技术中,吸尘器大致分为干湿吸尘器与干湿两用吸尘器,干湿两用吸尘器由于其既可吸灰尘与固态垃圾也可吸水的特点,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而在具有手持机部分的吸尘器中,需要为了防止灰尘与水漏出,从而需要对尘杯组件手持机部分的储水型尘杯组件进行有效密封。目前,尘杯组件的密封性能较差,当尘杯组件内有水时,水会从尘杯组件的密封处溢出,当尘杯组件内存在负压气流时,外界气体容易从密封处进入尘杯组件内,为操作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尘杯组件密封性较差的问题,提供一种密封性较好的尘杯组件及设有其的吸尘器。
一种尘杯组件,所述尘杯组件包括:
杯体,其一端开设有倒灰口;
倒灰盖,与所述倒灰口配合以打开或封闭所述倒灰口,当所述倒灰盖封闭所述倒灰口时,所述倒灰盖与所述杯体共同形成容纳腔;
第一密封圈,其向内翻折,当所述容纳腔承载液体时,所述第一密封圈朝向提升所述容纳腔的密封性的方向变形;
第二密封圈,其相对于所述第一密封圈更加靠近所述倒灰盖,当所述容纳腔内存在负压气流时,所述第二密封圈朝向提升所述容纳腔的密封性的方向变形。
上述尘杯组件,当倒灰盖封闭倒灰口时,在容纳腔内存在液体的情况下,第一密封圈朝向提升容纳腔的密封性的方向变形而避免液体从容纳腔中泄漏;而当容纳腔内存在负压气流时,第二密封圈朝向提升容纳腔的密封性的方向变形以避免压力较大的外界气体进入容纳腔中。如此,第一密封圈与第二密封圈分工协作,使处于不同干湿状态下的尘杯组件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有效防止液体或气体泄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圈沿周向环绕所述倒灰口或所述倒灰盖,所述第一密封圈包括第一固定部与第一抵持部,所述第一固定部连接于所述杯体,所述第一抵持部由所述第一固定部向靠近所述容纳腔的中心轴线方向弯折延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位于所述容纳腔内的所述杯体的内壁上开设有第一卡持槽,所述第一密封圈的所述第一固定部收容于所述第一卡持槽内,所述第一抵持部伸出所述第一卡持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倒灰盖封闭所述倒灰口时,所述第一抵持部变形挤压所述倒灰盖面向所述容纳腔的表面,并形成位于所述容纳腔内的内密封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密封圈沿周向环绕所述倒灰盖,当所述倒灰盖封闭所述倒灰口时,所述第二密封圈变形抵持于所述倒灰盖与所述杯体之间以形成位于所述容纳腔外的外密封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密封墙与内密封墙沿所述倒灰盖周向环绕向中心轴线依次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倒灰盖设有第二卡持槽,所述第二卡持槽沿周向开设于所述倒灰盖伸入所述倒灰口的一端并位于所述容纳腔外,所述第二密封圈包括第二固定部与第二抵持部,所述第二固定部位于所述第二卡持槽内,所述第二抵持部伸出所述第二卡持槽以形成所述外密封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抵持部自所述第二固定部向远离所述容纳腔的中心轴线方向弯折延伸且逐渐远离所述容纳腔,当所述倒灰盖封闭所述倒灰口时,所述第二抵持部远离所述第二卡持槽的一侧表面与所述杯体形成所述倒灰口的内侧壁紧密接触以形成所述外密封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抵持部自所述第二固定部向背离所述容纳腔中心轴线方向延伸,当所述倒灰盖封闭所述倒灰口时,所述第二抵持部靠近所述倒灰口一侧表面与所述杯体形成所述倒灰口的底壁紧密接触以形成所述外密封墙。
一种吸尘器,包括上述的尘杯组件。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倒灰盖关闭时的吸尘器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吸尘器在倒灰盖打开时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吸尘器在倒灰盖打开时的剖视图;
图4为图3所示的吸尘器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1所示的吸尘器在倒灰盖关闭时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吸尘器的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另一实施方式的吸尘器的剖视图;
图8为图7所示的吸尘器的C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图2及图4所示,本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尘杯组件40,包括杯体41、倒灰盖42、第一密封圈43以及第二密封圈44。该尘杯组件40用于安装于吸尘器等吸尘器100内以过滤并收集灰尘、固态废物及液体。
其中,杯体41一端设有用以倾倒灰尘倒灰口。倒灰盖42与倒灰口配合以打开或封闭倒灰口。当倒灰盖42封闭倒灰口时,倒灰盖42与杯体41共同形成容纳腔412。如图4及图6所示,第一密封圈43向内翻折,当容纳腔412承载液体时,第一密封圈43朝向提升容纳腔412的密封性的方向变形。第二密封圈44相对于第一密封圈43更加靠近倒灰盖42,当容纳腔412内存在负压气流时,第二密封圈44朝向提升容纳腔412的密封性的方向变形。
上述尘杯组件40,当倒灰盖42封闭倒灰口时,在容纳腔412内存在液体的情况下,第一密封圈43朝向提升容纳腔412的密封性的方向变形而避免液体从容纳腔412中泄漏;而当容纳腔412内存在负压气流时,第二密封圈44朝向提升容纳腔412的密封性的方向变形以避免压力较大的外界气体进入容纳腔412中。如此,第一密封圈43与第二密封圈44分工协作,使处于不同干湿状态下的尘杯组件40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有效防止液体或气体泄漏。
如图5及图6所示,具体在本较佳实施例中,第一密封圈43沿周向环绕倒灰口以固定于倒灰口。第一密封圈43包括第一固定部432与第一抵持部434,第一固定部432连接于杯体41,第一抵持部434由第一固定部432向靠近容纳腔412的中心轴线方向弯折延伸。当倒灰盖42封闭杯体41的倒灰口时,第一密封圈43的第一抵持部434变形挤压倒灰盖42面向容纳腔412的表面(即产生朝向提升容纳腔412的密封性方向的形变),从而形成位于容纳腔412内的内密封墙。
可以理解,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密封圈43沿周向环绕倒灰盖42以固定在倒灰盖42上。
如图3、图4及图6所示,倒灰盖42包括相对设置的上端面及下端面,当倒灰盖42封闭倒灰口时,倒灰盖42的上端面形成容纳腔412的底壁并与第一密封圈43的第一抵持部434紧密接触,并对第一抵持部434施加朝向容纳腔412方向的压力。而且,第一密封圈43在倒灰盖42上的正投影的边缘内侧相对容纳腔412的中心轴线的边缘的距离小于杯体41在倒灰盖42上的正投影的边缘内侧相对容纳腔412的中心轴线的距离。如此,容纳腔412内的液体可对第一抵持部434远离倒灰盖42一侧表面施加压力而使第一抵持部434与倒灰盖42的上端面紧密接触而避免液体泄漏。而且,液体量的深度越大,第一抵持部424施加于倒灰盖42的压力也越大,从而实现更好的防泄漏效果。
进一步地,位于容纳腔412内的杯体41的内侧壁沿周向突伸有固定边414,固定边414向倒灰口方向弯折以与杯体41的内侧壁共同形成沿杯体41的内侧壁周向延伸的第一卡持槽。当倒灰盖42密封倒灰口时,第一卡持槽位于容纳腔412内且第一卡持槽的开口朝向倒灰盖42。第一固定部432处于压缩状态而收容于第一卡持槽内以使第一密封圈43固定于杯体41上,第一抵持部434伸出第一卡持槽并向倒灰盖42方向倾斜延伸以挤压倒灰盖42的上端面。如此,第一密封圈43牢固地安装于杯体41上。可以理解,第一密封圈43的固定方法不限于此,可根据需要设置。
如图4、图5及图6所示,由于当仅设有内密封墙时,在尘杯组件40内不存在液体或液体量很少的情况下,由于尘杯组件40内气流流速较大形成负压环境,因此压力较大的外界气体很可能冲开第一密封圈43而打开内密封墙,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尘杯组件40还包括沿周向环绕倒灰盖42的第二密封圈44,当倒灰盖42封闭倒灰口时,第二密封圈44抵持于倒灰盖42与杯体41之间以形成位于容纳腔412外的外密封墙。
如图4及图6所示,倒灰盖42设有位于容纳腔412外的第二卡持槽,第二卡持槽沿周向开设于倒灰盖42朝向杯体41的连接上端面与下端面的外周缘上,以将第二密封圈44限位于容纳腔412外以与杯体41及倒灰盖42共同形成位于内密封墙外的外密封墙。
具体在本较佳实施例中,第二密封圈44包括第二固定部442与第二抵持部444,第二固定部442处于压缩状态而收容于第二卡持槽内,第二抵持部444伸出第二卡持槽以与杯体41的内侧壁紧密接触,并在杯体41与倒灰盖42的共同作用下变形处于压缩状态(即产生朝向提升容纳腔412的密封性的方向的变形),从而进一步封闭倒灰盖42与杯体41之间的间隙以形成外密封墙。
进一步地,第二密封圈44的第二抵持部444自第二固定部442向远离容纳腔412的中心轴线方向弯折延伸且逐渐远离容纳腔412。当倒灰盖42封闭倒灰口时,第二抵持部444远离第二卡持槽的一侧表面与杯体41形成倒灰口的内侧壁紧密接触以形成外密封腔。如此,当外界大气压作用于第一密封圈43上时,会将第二抵持部444向容纳腔412方向进一步压缩而使第二抵持部444与杯体41的内侧壁的接触更加紧密,从而进一步避免气体泄漏。
如图7及图8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密封圈44的横截面大致呈矩形且每个横截面的形状及尺寸大致相同,第二抵持部444可自第一固定部442向背离容纳腔412的中心轴线一侧沿直线延伸,当倒灰盖42封闭倒灰口时,第二抵持部444可变形抵持于杯体41形成倒灰口的底壁与倒灰盖42之间以形成外密封墙。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密封圈43与第二密封圈44均由弹性材料形成而具有一定弹性,因此可在压力作用下压缩变形而抵持于与其接触的结构。
如此,外密封墙与内密封墙沿倒灰盖42周向环绕向中心轴线依次设置,当外界气流试图从倒灰盖42与倒灰口之间进入容纳腔412内时,需首先经过外密封墙(即从第二密封圈44与杯体41之间的间隙穿过),然后通过内密封墙(即从第一密封圈43与倒灰盖42之间的间隙穿过),最后才能进入容纳腔412内。
因此,当尘杯组件40内不存在液体或液体量很少时,尽管尘杯组件40内存在负压气流,但压力较大的外界气体依然被外密封墙阻挡在容纳腔412外,而无法直接作用于内密封墙以推开第一密封圈43而造成漏气。如此,外密封墙与内密封墙共同形成双密封结构,使该尘杯组件40在有无液体的情况下均能起到良好的密封作用。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中,为了反映第一抵持部434与倒灰盖42呈过盈配合状态,第一抵持部434与倒灰盖42及第二密封圈43部分相交。在图6及图7中,为了反映第二密封圈43与杯体41呈过盈配合状态,第二密封圈43与杯体41部分相交。而在实际情况中,第一抵持部434呈压缩状态而抵持于倒灰盖42,而并未伸入倒灰盖42及第二密封圈43内部,第二密封圈43也呈压缩状态而抵持于杯体41,而并未伸入杯体41内部。
如图1及图2所示,倒灰盖42可转动地连接于杯体41,从而可方便地打开或封闭倒灰口。如图4、图5及图6所示,具体地,尘杯组件40还包括卡持件45,卡持件45设于杯体41的外侧壁,倒灰盖42上设有与卡持件45匹配的卡扣422,当倒灰盖42封闭倒灰口时,卡扣422卡持于卡持件45以使倒灰盖42相对杯体41固定。当需打开倒灰口时,可使卡扣422脱离卡持件45从而使倒灰盖42可相对杯体41翻转以打开倒灰口,从而可通过倒灰口清洁杯体41的内侧壁。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倒灰盖42一端通过转动轴铰接于杯体41,从而可相对杯体41转动。卡扣422设于倒灰盖42的另一端,卡扣422突伸出倒灰盖42的外侧壁向远离杯体41方向弯折延伸。卡持件45的中部可转动地连接于杯体41而形成杠杆结构,卡持件45远离容纳腔412的一端设有向倒灰盖42方向弯折的卡钩452,卡钩452朝向容纳腔412一侧表面可抵持于卡扣422远离倒灰口一侧表面以阻止卡扣422向远离容纳腔412的方向运动,从而将倒灰盖42限制在封闭倒灰口的位置。
如此,当需要打开倒灰盖42时,操作者可按压卡持件45靠近倒灰口一端(即未设有卡钩452一端),卡钩452以与杯体41的连接处为转动中心向远离倒灰盖42方向转动而脱离卡扣422,因此卡扣422失去卡钩452的抵持,倒灰盖42相对杯体41向远离倒灰口方向转动而打开倒灰口。当闭合倒灰盖42时,操作者可推动倒灰盖42相对杯体41转动,而使倒灰盖42上的卡扣422相对卡钩452滑动,同时推动卡持件45转动而卡持于卡钩452。可以理解,倒灰盖42的安装及开合方式不限于此,可根据需要设置。
上述尘杯组件40,由于同时设有功能不同的外密封腔与内密封腔,因此在尘杯组件40内有无积水的情况下均能起到良好的密封作用而避免液体或气体泄漏。而且,由于底盖42仅与第一密封圈43相互接触而并非相互卡持,因此底盖42可轻易地开启,从而在不影响密封性能的同时倒灰盖42可方便地开合,从而便于清洗尘杯组件40内部。
如图1及图2所示,本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吸尘器100,包括上述尘杯组件40。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吸尘器100为可手持的干湿两用吸尘器。操作者可握持吸尘器100以清理灰尘、固态垃圾及液体。
具体在本较佳实施例中,吸尘器100包括用于握持的手柄组件20、尘杯组件40、用以提供动力的电机组件60以及气流入口80,其中电机组件60位于气流入口与尘杯组件40之间用以产生吸尘负压,气流入口80用以将含尘气流引入尘杯组件40中,尘杯组件40中设有过滤器。如此,含尘气流从气流入口进入尘杯组件40,在尘杯组件40内通过过滤器过滤后向上流动并流向电机组件60排出。
上述吸尘器100,由于其安装有密封性能良好且开合方便的尘杯组件40,因此可防止出现液体、气体泄漏的情况,且可轻松打开尘杯组件40以清洗尘杯组件40内部,因此增加了该吸尘器100的工作稳定性,提高了用户体验。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尘杯组件包括:
杯体,其一端开设有倒灰口;
倒灰盖,与所述倒灰口配合以打开或封闭所述倒灰口,当所述倒灰盖封闭所述倒灰口时,所述倒灰盖与所述杯体共同形成容纳腔;
第一密封圈,其向内翻折,当所述容纳腔承载液体时,所述第一密封圈朝向提升所述容纳腔的密封性的方向变形;
第二密封圈,其相对于所述第一密封圈更加靠近所述倒灰盖,当所述容纳腔内存在负压气流时,所述第二密封圈朝向提升所述容纳腔的密封性的方向变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圈沿周向环绕所述倒灰口或所述倒灰盖,所述第一密封圈包括第一固定部与第一抵持部,所述第一固定部连接于所述杯体,所述第一抵持部由所述第一固定部向靠近所述容纳腔的中心轴线方向弯折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倒灰盖封闭所述倒灰口时,所述第一抵持部变形挤压所述倒灰盖面向所述容纳腔的表面,并形成位于所述容纳腔内的内密封墙。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容纳腔内的所述杯体的内壁上开设有第一卡持槽,所述第一密封圈的所述第一固定部收容于所述第一卡持槽内,所述第一抵持部伸出所述第一卡持槽。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封圈沿周向环绕所述倒灰盖,当所述倒灰盖封闭所述倒灰口时,所述第二密封圈变形抵持于所述倒灰盖与所述杯体之间以形成位于所述容纳腔外的外密封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密封墙与内密封墙沿所述倒灰盖周向环绕向中心轴线依次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倒灰盖设有第二卡持槽,所述第二卡持槽沿周向开设于所述倒灰盖伸入所述倒灰口的一端并位于所述容纳腔外,所述第二密封圈包括第二固定部与第二抵持部,所述第二固定部位于所述第二卡持槽内,所述第二抵持部伸出所述第二卡持槽以形成所述外密封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抵持部自所述第二固定部向远离所述容纳腔的中心轴线方向弯折延伸且逐渐远离所述容纳腔,当所述倒灰盖封闭所述倒灰口时,所述第二抵持部远离所述第二卡持槽的一侧表面与所述杯体形成所述倒灰口的内侧壁紧密接触以形成所述外密封墙。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抵持部自所述第二固定部向背离所述容纳腔中心轴线方向延伸,当所述倒灰盖封闭所述倒灰口时,所述第二抵持部靠近所述倒灰口一侧表面与所述杯体形成所述倒灰口的底壁紧密接触以形成所述外密封墙。
10.一种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尘杯组件。
CN201820974017.0U 2017-06-28 2018-06-22 尘杯组件及设有其的吸尘器 Active CN2091721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8/093480 WO2019001545A1 (zh) 2017-06-28 2018-06-28 吸尘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684069 2018-02-28
CN201810168406 2018-02-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172187U true CN209172187U (zh) 2019-07-30

Family

ID=67357411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974017.0U Active CN209172187U (zh) 2017-06-28 2018-06-22 尘杯组件及设有其的吸尘器
CN201820973806.2U Active CN209172197U (zh) 2017-06-28 2018-06-22 旋风分离结构、设有其的尘杯组件及吸尘器
CN201821014719.0U Active CN209269562U (zh) 2018-02-28 2018-06-28 吸尘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973806.2U Active CN209172197U (zh) 2017-06-28 2018-06-22 旋风分离结构、设有其的尘杯组件及吸尘器
CN201821014719.0U Active CN209269562U (zh) 2018-02-28 2018-06-28 吸尘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3) CN20917218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69039A (zh) * 2021-04-14 2021-07-06 深圳市杉川机器人有限公司 过滤网筒及随手吸尘器
CN113440047A (zh) * 2020-03-27 2021-09-28 莱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尘杯及带有该尘杯的手持吸尘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9003807U (zh) * 2017-06-28 2019-06-21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手持吸尘器及吸尘器组合件
CN112971587B (zh) * 2021-04-14 2022-12-02 深圳市杉川机器人有限公司 随手吸尘器
GB2611047A (en) * 2021-09-23 2023-03-29 Dyson Technology Ltd A serviceable part for an electrical appliance
CN114831534B (zh) * 2022-06-07 2023-05-09 苏州简单有为科技有限公司 尘杯组件及吸尘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40047A (zh) * 2020-03-27 2021-09-28 莱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尘杯及带有该尘杯的手持吸尘器
CN113440047B (zh) * 2020-03-27 2022-09-20 莱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尘杯及带有该尘杯的手持吸尘器
CN113069039A (zh) * 2021-04-14 2021-07-06 深圳市杉川机器人有限公司 过滤网筒及随手吸尘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269562U (zh) 2019-08-20
CN209172197U (zh) 2019-07-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172187U (zh) 尘杯组件及设有其的吸尘器
EP3741278B1 (en) Dust collection box and sweeping robot
CN113017470A (zh) 一种手持式吸尘器
KR101238746B1 (ko) 차량용 진공청소기
CN210354533U (zh) 一种手持吸尘器的防漏尘结构
CN214856354U (zh) 一种手持式吸尘器
CN207804187U (zh) 吸尘器
CN211432714U (zh) 一种吸尘器尘盒
CN211187047U (zh) 吸尘盒及吸尘器
CN210612008U (zh) 一种手持式吸尘器的尘杯结构
CN220309091U (zh) 一种扫地机器人用集尘站
CN217066233U (zh) 杆体机构及清洁设备
CN210124718U (zh) 电动吸尘器
CN201481306U (zh) 一种吸尘器用连接管及具有该连接管的吸尘器
CN208481246U (zh) 一种应用于真空吸尘器的集尘盒
CN218922436U (zh) 扫地机及扫地系统
CN101147660A (zh) 吸尘器集尘桶底部灰尘倒除装置
JP5795574B2 (ja) 真空掃除機用のカバーを備えた取外し可能なごみ収容器
CN215383662U (zh) 一种手持吸尘器储尘盒
CN209091178U (zh) 地刷壳体、地刷及清洁装置
CN212140317U (zh) 一种便携无线除螨吸尘器
CN219699796U (zh) 尘杯、清洁设备以及清洁系统
CN211243154U (zh) 一种手持式清洁装置
CN211093777U (zh) 一种便于清理的吸尘器尘杯组件及吸尘器
CN208845427U (zh) 一种环保风机壳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