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165385U - 一种用于灶具的燃烧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灶具的燃烧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165385U
CN209165385U CN201820649528.5U CN201820649528U CN209165385U CN 209165385 U CN209165385 U CN 209165385U CN 201820649528 U CN201820649528 U CN 201820649528U CN 209165385 U CN209165385 U CN 2091653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re
wall
fire cover
side wall
surge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64952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章建锋
徐强
苏慧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64952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1653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1653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1653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灶具的燃烧器,包括基座,连接在所述基座上的火盖,所述火盖与所述基座之间形成混气室,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混气室内具有相对隔离的缓冲室,该缓冲室至少在其中一个壁上开有与所述的混气室相流体连通的进气孔,并且所述的火盖周壁在对应该缓冲室的位置开设有与该缓冲室相流体连通的第一出火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缓冲室的设计一方面能防止第一出火孔的出气速度过快,造成离焰;同时还能将第一出火孔对应的外环壁厚度做薄,使得第一出火孔的深度也可以相应地减小,从而使得第一出火孔不易被溢液堵塞,提高了点火成功率。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灶具的燃烧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燃气灶具的燃烧器。
背景技术
常见的家用燃烧器,一般具有外火盖和内火盖,连同点火针、热电偶(或同等功能的离子感应针)等元件实现产生火焰、维持火焰等功能。现有的燃烧器外火盖结构一般包括具有多个主火通道的外火盖本体,外火盖本体下端面具有混气室,该混气室与主火通道连通,主火通道在外火盖本体外端面形成主火孔。这类的专利文献可以参考专利号为ZL200520014838.2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燃气灶燃烧器用锥形火火盖》(授权公告号CN2842216Y),还可以参考专利号为ZL201120246965.0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燃烧器火盖》(授权公告号为CN202149492U)。上述公开的这种单主火孔燃烧方式,存在燃烧后火焰容易跳动,燃烧区域不稳定的不足。现有技术中公开了很多具有稳焰功能的外火盖结构,如专利号为ZL200920112857.7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燃气灶外环火盖》(授权公告号为CN201377835Y),该专利中在外火盖外侧立面上开设有稳焰孔,稳焰孔位于外环火孔下方且与外环火孔交替排列,稳焰孔里端与火盖的燃气通道连通。由于稳焰孔的设置使得燃烧效率大大提高,可以减少室内一氧化碳的排放。类似地设计还可以参考专利号为ZL200920195299.5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燃气灶燃烧器用的环形火盖》(授权公告号为CN201513893U)及专利号为ZL200820031768.5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炉头火盖》(授权公告号为CN201155762C)。虽然改进后的结构取得了不错的技术效果,但还存在不足:首先,稳焰效果没有达到最佳状态,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其次,溢流液容易进入主火孔或稳焰孔从而堵塞主火通道或稳焰通道,而当堵住的火孔对应点火针附近就使得燃气灶点不着火,当堵住的火孔对应热电偶(或同等功能的离子感应针) 附近就使得燃气灶不能维持火焰,另外,传统燃气灶的点火过程,是通过点火针高压放电将喷出的燃气点燃,即采用点火针头部产生电火花,引燃点火孔喷出的燃气,进而点燃火盖上的燃气,完成点火,虽然点火比较快捷,但由于点火孔对应的燃气喷出的流速过快,均会导致离焰或是导致点火成功率下降,综上所述,有待对现有的燃烧器火盖作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燃气能在点火位置平缓出气,以提高点火成功率的用于燃气灶具的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用于灶具的燃烧器,包括基座,连接在所述基座上的火盖,所述火盖与所述基座之间形成混气室,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混气室内具有相对隔离的缓冲室,该缓冲室至少在其中一个壁上开有与所述的混气室相流体连通的进气孔,并且所述的火盖周壁在对应该缓冲室的位置开设有与该缓冲室相流体连通的第一出火孔。
该缓冲室可以设置在筒状火盖也可以设置在环状火盖上,当缓冲室设置在筒状火盖上时,所述火盖为筒状火盖,所述筒状火盖的顶面内壁与环形周壁形成所述混气室。
当缓冲室设置在环状火盖上时,所述火盖为环状火盖,所述环状火盖包括有环状的本体,所述本体的环状顶壁及自该环状顶壁的内侧边缘、外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的内环壁、外环壁之间形成所述混气室。
缓冲室的侧壁可以是圆筒状,也可以是方框状,只要是能构成与混气腔相对隔离即可,缓冲所述缓冲室包括有顶壁以及自顶壁向下延伸的侧壁,侧壁上开有所述的进气孔。
缓冲室的顶壁可以为与火盖的环状顶壁为相互独立,也可以,所述缓冲室的顶壁为所述筒状火盖的顶面内壁或环状火盖的环状顶壁中的一部分。
其中缓冲室以方框状为例展开阐述,并分为两种设置方式:
第一种方式:
所述的开有第一出火孔的火盖周壁部分直接作为缓冲室的外侧壁,所述的缓冲室的侧壁有三个:与所述外侧壁相对的第一侧壁,以及连接外侧壁与第一侧壁的第二侧壁、第二侧壁。
第二种方式:
所述的缓冲室的侧壁有四个:邻近所述第一出火孔且与第一出火孔所在外环壁具有间隔的第四侧壁,与所述第四侧壁相对的第一侧壁,以及连接外环壁与第一侧壁且延伸至外环壁的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其中第四侧壁上开有第二出火孔。第四侧壁的设置能使得燃气进入缓冲室后经过与第四侧壁的撞击后从第二出火孔中流出,最后通过第一出火孔流出燃烧,气流速度低,也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
为了实现燃气进入缓冲室,进气孔可以设置在任一侧壁或是底壁,为了较为快速地出气,所述的进气孔开设在所述的第一侧壁上。更优地,进气孔与第一出火孔或是进气孔与第二出火孔、第一出火孔处于同一中心轴线上。
更好地,所述的第一侧壁与所述内环壁之间具有间隔。
另外,所述的第一侧壁与所述内环壁之间具有间隔。该方案中包含了除了上述第一侧壁上开有进气孔,同时与内环壁之间具有间隔的方案,还包含了在第二或第三侧壁上开设有进气孔,但第一侧壁与内环壁之间仍有间隔的方案、以及在第二或第三侧壁上开设有进气孔,第一侧壁与内环壁之间无间隔的方案。
为了能较迅速地实现点火,与邻近部位相比,所述火盖周壁上开有第一出火孔的部位沿所述火盖本体的径向方向局部向内凹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现有燃烧器的火盖环形侧壁的厚度增加从而相应地火盖重量也会增加,同时采用火孔深度增大的燃烧器火盖的燃烧器,燃气适应性大多较差,并且材料的浪费和制造成本也会相应的增加,而缓冲室的设计一方面能防止第一出火孔的出气速度过快,造成离焰;同时还能将第一出火孔对应的外环壁厚度做薄,使得第一出火孔的深度也可以相应地减小,从而使得第一出火孔不易被溢液堵塞,另外,缓冲室在第一出火孔处形成了一个稳压区,可保证点火区域的稳流,第一出火孔火焰平稳,提高了第一出火孔的点火成功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火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略去了第四侧壁);
图8为图7的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本实施例的用于灶具的燃烧器包括基座1,连接在基座1上的火盖,该火盖与基座1之间形成混气室3,该缓冲室4至少在其中一个壁上开有与混气室3相流体连通的进气孔4121,并且火盖周壁在对应该缓冲室 4的位置开设有与该缓冲室4相流体连通的第一出火孔231。
该缓冲室4可以设置在筒状火盖也可以设置在环状火盖上,当为环状火盖时,环状火盖包括有环状的本体2,本体2的环状顶壁21及自该环状顶壁21的内侧边缘、外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的内环壁22、外环壁23之间形成混气室3,第一出火孔131 的数量可为三个,此数量即能确保有足够的出气量用于点火。而缓冲室3只要满足能平缓邻近外环壁23中第一出火孔131出气速度即可,缓冲室3包括有顶壁以及自顶壁向下延伸的侧壁,缓冲室4包括有底壁,本实施例中基座1和火盖之间还设置有装饰圈5,火盖连接在装饰圈5的状态下,装饰圈5的端面的一部分则构成缓冲室5的底壁53。
其中缓冲室4的侧壁包括开有第一出火孔231的外环壁23部分直接作为缓冲室4的外侧壁,缓冲室4的侧壁有三个:与外侧壁相对的第一侧壁412,以及连接外侧壁与第一侧壁412的第二侧壁413、第三侧壁414,为了实现燃气进入缓冲室4,进气孔4121 可以设置在任一侧壁或是底壁上,为了较为快速地出气,进气孔4121开设在第一侧壁 412上,更优地,进气孔4121与第一出火孔231处于同一中心轴线上,进气孔4121所在的第一侧壁412与内环壁22之间具有间隔,该间隔的设计能更好地使进入混气腔2 的燃气通过第一侧壁412的进气孔4121进入缓冲室4。该缓冲室4的设计一方面能防止第一出火孔231的出气速度过快,造成离焰;同时还能将第一出火孔231对应的外环壁 23厚度做薄,即外环壁23上开有第一出火孔231的部位厚度为0.5mm~4mm之间,这样也使得第一出火孔231的深度相应地减小,从而使得第一出火孔231不易被溢液堵塞。
为了能较迅速地实现点火,与邻近部位相比,外环壁23上开有第一出火孔231的部位沿火盖本体1的径向方向局部向内凹入。凹入设计一方面能使得设置在基座1上的点火针7能相应地向火盖本体1靠近设置,加强点火;另一方面能使得点火针7靠近第一出火孔231,防止点火针7离第一出火孔231过远而造成的出气量被稀释,从而造成点火效果差的问题。
另外,为了防止安装过程中的螺钉暴露,增加燃烧器的美观度,基座1和环状火盖之间还设置有装饰圈5,基座1在邻近火盖外环壁23点火孔231的位置设置有点火针6,火盖本体2的环状顶壁21外壁局部向外延伸形成有遮挡在点火孔231上方的第一防水檐211,同时,环状本体2的外环壁23邻近点火孔231的位置开设有与热电偶7对应的保火孔232,再者,为了防止溢液流入保火孔232,被溢液堵塞,本体2的环状顶壁21 外壁也局部向外延伸有遮挡在保火孔232上方的第二防水檐212,装饰圈5上开设有第一通孔51,点火针6穿过第一通孔51并向上伸出于装饰圈5,并置于第一防水檐211 的下方,基座1上还设置有与点火针6并排的热电偶7,装饰圈5上开设有第二通孔52,热电偶7穿过第二通孔52并向上伸出于装饰圈5对应保火孔232,其中热电偶7能置于第二防水檐212的下方或者也可不置于第二防水檐212的下方,只要第二防水檐212能遮挡在保火孔232上,确保保火孔232能出火、不被溢液堵塞即可。点火针6与热电偶 7并列设置,能防止点火针6和热电偶7距离过远而造成因传火不良而导致熄火,而第一防水檐211的下方的尖锥30,该尖锥30正对点火针6的头部,当点火时,点火针6 的头部与尖锥30处产生高压放电,引燃从火盖本体2的点火孔231内喷出的燃气,进而引燃整体火盖,完成燃烧器的点火。为了更好地防止第一防水檐211上的溢液进入点火孔231,第一防水檐211顶面的至少部分周缘向上延伸有凸边,该凸边与第一防水檐211顶面共同围设形成用于盛装溢液的盛液槽。而第二防水檐212与第一防水檐211相接连,并沿本体2径向方向向外延伸的长度短于第一防水檐211沿本体2径向方向向外延伸的长度,这样既能确保热电偶7的保火性能,在能适当遮挡住小溢液的同时,还不会过分地遮挡住大溢液,失去热电偶7的保火性能。为了进一步地提高火盖的稳焰作用,环状本体2外环壁23的下端面围绕圆周方向径向成型有多个主火凹槽24,而相邻的主火凹槽24之间则形成隔块8,隔块8自内向外成型有稳焰凹槽81,该稳焰凹槽81靠近外侧具有扩口段82。该扩口段82能降低燃气的流速,使流出稳焰凹槽81用燃气在燃烧时不容易离焰,同时该稳焰凹槽81产生的火焰能有效地拉住两侧主火凹槽24的主火,加热主火孔燃气根部,使整个燃烧器在燃烧时火焰稳定。为了使得保火孔232具有双重保护作用,一方面具有保火作用,另一方面具有稳焰作用,保火孔232则径向贯穿稳焰凹槽81的相对两侧壁。同时,由于保火孔232贯穿稳焰凹槽81,两两稳焰凹槽81之间具有一主火凹槽24,能确保热电偶7与火苗接触的受热面积不过大也不过小,热电偶7 不仅受热充足,以产生足够的热电势,也不会与保火孔232的出火火苗接触太大,容易烧坏热电偶7。
最后,主火凹槽24包括有沿周向间隔分布的第一主火槽241和第二主火槽242,第一主火槽241的开槽深度小于第二主火槽242的开槽深度,第一主火槽241和第二主火槽242与装饰圈5配合形成第一主火孔和第二主火孔,稳焰凹槽81与装饰圈5配合形成稳焰通道,采用上述结构后,火盖相当于在两个长火孔之间设有一个短火孔,使得长火孔的二次空气补充区域会大很多,进而有利于长火孔的二次空气补充,可以更好地促进外环燃气充分燃烧。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的结构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在于:缓冲室4的侧壁有四个:邻近第一出火孔231且与第一出火孔231所在外环壁23具有间隔的第四侧壁415,与第四侧壁 415相对的第一侧壁412',以及连接外环壁23与第一侧壁412'且延伸至外环壁23的第二侧壁413'、第三侧壁414',其中第四侧壁415上开有第二出火孔4151,进气孔4121 开设在第一侧壁412'上,更优地,进气孔4121与第二出火孔4151、第一出火孔231 处于同一中心轴线上,进气孔4121所在的第一侧壁412'与内环壁22之间具有间隔,该间隔的设计能更好地使进入混气腔3的燃气通过第一侧壁412'的进气孔4121进入缓冲室4,而第四侧壁415的设置能进一步地增加燃气流出第一出火孔231的阻力,如图 7和8所示。
实施例3
与实施例2的结构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在于:进气孔4121开设在第二侧壁413'上,如图9所示。
实施例4
与实施例1的结构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在于:火盖为筒状火盖,该筒状火盖的顶面内壁30与环形周壁300形成混气室3,而缓冲室4设置在环形周壁300的内侧,且该缓冲室的其中一个壁上开有与混气室3相流体连通的进气孔(图中未显示),如图10和 11所示。

Claims (14)

1.一种用于灶具的燃烧器,包括基座(1),连接在所述基座(1)上的火盖,所述火盖与所述基座之间形成混气室(3),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混气室(3)内具有相对隔离的缓冲室(4),该缓冲室(4)至少在其中一个壁上开有与所述的混气室(3)相流体连通的进气孔(4121),并且所述的火盖周壁在对应该缓冲室(4)的位置开设有与该缓冲室(4)相流体连通的第一出火孔(23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灶具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火盖为筒状火盖,所述筒状火盖的顶面内壁(30)与环形周壁(300)形成所述混气室(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灶具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火盖为环状火盖,所述环状火盖包括有环状的本体(2),所述本体(2)的环状顶壁(21)及自该环状顶壁(21)的内侧边缘、外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的内环壁(22)、外环壁(23)之间形成所述混气室(3)。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灶具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室(4)包括有顶壁以及自顶壁向下延伸的侧壁,所述侧壁上开有所述的进气孔(4121)。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灶具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室(4)包括有顶壁以及自顶壁向下延伸的侧壁,所述侧壁上开有所述的进气孔(4121)。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灶具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室(4)的顶壁为所述筒状火盖的顶面内壁(30)。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灶具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室(4)的顶壁为所述环状火盖的环状顶壁(21)中的一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灶具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开有第一出火孔(231)的火盖周壁部分直接作为所述缓冲室(4)的外侧壁,所述的缓冲室(4)的侧壁有三个:与所述外侧壁相对的第一侧壁(412;412'),以及连接外侧壁与第一侧壁(412;412')的第二侧壁(413;413')、第三侧壁(414;414')。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灶具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缓冲室(4)的侧壁有四个:邻近所述第一出火孔(231)且与第一出火孔(231)所在外环壁(23)具有间隔的第四侧壁(415),与所述第四侧壁(415)相对的第一侧壁(412;412'),以及连接外环壁(23)与第一侧壁(412;412')且延伸至外环壁(23)的第二侧壁(413;413')、第三侧壁(414;414'),其中第四侧壁(415)上开有第二出火孔(4151)。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用于灶具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气孔(4121)开设在所述的第一侧壁(412;412')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灶具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侧壁(412;412')与所述内环壁(22)之间具有间隔。
12.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灶具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与邻近部位相比,所述火盖周壁上开有第一出火孔(231)的部位沿所述火盖的径向方向局部向内凹入。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灶具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室(4)包括有底壁,在所述火盖连接在所述基座(1)上的状态下,所述基座(1)顶部端面的一部分则构成所述缓冲室(4)的底壁。
14.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灶具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室(4)包括有底壁,所述基座(1)和火盖之间还设置有装饰圈(5),所述火盖连接在所述装饰圈(5)的状态下,所述装饰圈(5)的端面的一部分则构成所述缓冲室(4)的底壁(53)。
CN201820649528.5U 2018-05-02 2018-05-02 一种用于灶具的燃烧器 Active CN2091653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649528.5U CN209165385U (zh) 2018-05-02 2018-05-02 一种用于灶具的燃烧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649528.5U CN209165385U (zh) 2018-05-02 2018-05-02 一种用于灶具的燃烧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165385U true CN209165385U (zh) 2019-07-26

Family

ID=673265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649528.5U Active CN209165385U (zh) 2018-05-02 2018-05-02 一种用于灶具的燃烧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16538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049921U (zh) 一种燃气灶的燃烧器
CN106196069B (zh) 一种燃气灶具燃烧器的内环火盖
CN106152132A (zh) 灶具燃烧器
CN208025516U (zh) 一种灶具燃烧器的火盖结构以及应用有该火盖结构的燃烧器
CN208794412U (zh) 一种燃烧器火盖
CN209458942U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具的燃烧器火盖以及应用有该燃烧器火盖的燃烧器
CN109959000A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CN102183016A (zh) 一种多喷嘴、完全上进气燃气炉燃烧器总成
CN208687794U (zh) 一种燃气灶燃烧器及其燃气灶
CN208735628U (zh) 一种用于灶具的燃烧器
CN209165385U (zh) 一种用于灶具的燃烧器
CN206540130U (zh) 一种明火热匀燃烧器
CN208804671U (zh) 一种用于灶具的燃烧器
CN110440259A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具的燃烧器火盖以及应用有该燃烧器火盖的燃烧器
CN109959005B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CN109959006B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CN208794406U (zh) 一种用于灶具的燃烧器
CN206608950U (zh) 一种红外线蜂窝燃烧器
CN209165384U (zh) 一种用于灶具的燃烧器
CN204830059U (zh) 内吸一体式熄火保护炒灶炉
CN208886782U (zh) 一种燃烧器火盖
CN109959003A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CN109959007B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火盖以及应用有该燃烧器火盖的燃烧器
CN207945677U (zh) 一种燃烧器炉头
CN203718774U (zh) 一种不辣眼睛的炒灶预混中空炉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