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162859U - 一种用于裸露坡地生态修复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裸露坡地生态修复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162859U
CN209162859U CN201821995545.0U CN201821995545U CN209162859U CN 209162859 U CN209162859 U CN 209162859U CN 201821995545 U CN201821995545 U CN 201821995545U CN 209162859 U CN209162859 U CN 2091628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lecting gutter
hillside fields
restoration
ecosystem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99554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蒋红志
马骏
彭勇
张文
李建权
吴楠
赵振
王争
江楠
马磊
沙涛
于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reasure Air Environment Restor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reasure Air Environment Restor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reasure Air Environment Restor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reasure Air Environment Restor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99554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1628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1628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1628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用于裸露坡地生态修复的装置,包括横向集水沟、纵向导水沟、水沟连接部、挡水土垄、木本植物种植区及草本植物种植区,横向集水沟沿等高线间隔3~5m设置在裸露坡地上,横向集水沟与纵向导水沟垂直交错设置;挡水土垄、木本植物种植区及草本植物种植区设置在相邻横向集水沟之间;水沟连接部设置在横向集水沟与纵向导水沟之间,其低于横向集水沟的高度。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其结构合理,对自然降水实现高效利用,为在水分条件恶劣的坡地实现稳定植被的构建提供环境基础;集水装置和生态毯种植袋的综合利用形成适宜植物生长的微环境;差异化布置贴近自然状态的植物群落,有利于快速建立稳定的生态环境,以高效修复裸露坡地。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裸露坡地生态修复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态环保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用于裸露坡地生态修复的装置。
背景技术
生态护坡是综合工程力学、土壤学、生态学和植物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对斜坡或边坡进行支护,形成由植物或工程和植物组成的综合护坡系统的护坡技术。开挖边坡后,通过种植植物,利用植物与岩、土体的相互作用对边坡表层进行防护、加固,使之既能满足对边坡表层稳定的要求,又能恢复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护坡方式,是一种有效的护坡、固坡手段。
缺少植被覆盖的裸露坡地极易发生水土流失,生境条件差,生态限制因子多,生态恢复面临诸多困难,是进行生态建设的难题。构建复杂稳定功能完善的植被是营造修复区域生态系统良性的物质能量循环并实现系统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而营造适宜植物生长的微环境和进行科学优化的植物配置是快速构建具有优良生态功能植被的基础。
因此,亟需设计一种用于裸露坡地生态修复的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裸露坡地生态修复的装置,其结构合理,对自然降水实现高效利用,为在水分条件恶劣的坡地实现稳定植被的构建提供环境基础;集水装置和生态毯种植袋的综合利用形成适宜植物生长的微环境,同时差异化布置贴近自然状态的植物群落,有利于快速建立结构复杂、稳定性良好的生态环境,以高效修复裸露坡地,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裸露坡地生态修复的装置,包括横向集水沟、纵向导水沟、水沟连接部、挡水土垄、木本植物种植区及草本植物种植区,所述横向集水沟沿等高线间隔3~5m设置在裸露坡地上,所述横向集水沟与纵向导水沟垂直交错设置;所述挡水土垄、木本植物种植区及草本植物种植区设置在相邻横向集水沟之间;所述水沟连接部设置在横向集水沟与纵向导水沟之间,其低于横向集水沟的高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横向集水沟整体呈两端浅中间深的结构整体在水平方向向下凹入,其最上层为以两壁填土形成梯形槽的汇水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横向集水沟上下分层设置,各层之间以隔水层进行部分分隔。
在一些实施例中,横向集水沟最上层为以两壁填土形成梯形槽型的汇水区,汇水区之下设置蓄水区,填土与蓄水区之间以隔水层分隔,隔水层在没有填土的中间区域镂空,隔水层的中间镂空区域上部铺设过滤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横向集水沟的汇水区设置有渗透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渗透层的上部设置有覆盖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横向集水沟之间以纵向导水沟连接,纵向导水沟的宽度为50~100cm,深度为30~50cm;横向集水沟与纵向导水沟衔接处设置有斜坡,所述斜坡高于横向集水沟的高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挡水土垄、木本植物种植区及草本植物种植区的上部设置有生态毯。
在一些实施例中,裸露坡地的底部设置有蓄水池,其垂直于纵向导水沟设置。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裸露坡地生态修复的装置,其结构合理,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本申请对自然降水实现高效利用,为在水分条件恶劣的坡地实现稳定植被的构建提供环境基础;
(2)本申请为植物生长营造适宜的微环境,同时差异化布置贴近自然状态的植物群落,有利于快速建立结构复杂、稳定性良好的生态环境,以高效修复裸露坡地。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以下附图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点将变得更清楚和更容易理解,这些附图只是示意性的,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用于裸露坡地生态修复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对应A-A截面图;
图3是图1对应B-B的截面图。
图中:
1.横向集水沟;1-1.隔水层;1-2.过滤层;1-3.渗透层;1-4.覆盖层;1-5.吸水材料袋;2.纵向导水沟;3.水沟连接部;4.挡水土垄;5.木本植物种植区;5-1.种植袋;6.草本植物种植区;7.生态毯;8.蓄水池。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用于裸露坡地生态修复的装置的生态沟渠的相关示意图,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申请进行详细说明。
在此记载的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特定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均是解释性和示例性的,不应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及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除在此记载的实施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基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采用显而易见的其它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包括采用对在此记载的实施例的做出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和修改的技术方案。
本说明书的附图为示意图,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构思,示意性地表示各部分的形状及其相互关系。请注意,为了便于清楚地表现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各部件的结构,相同的参考标记用于表示相同的部分。
本申请所述用于裸露坡地生态修复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及图2所示,其具体包括横向集水沟1、纵向导水沟2、水沟连接部3、挡水土垄4、木本植物种植区5及草本植物种植区6,所述横向集水沟1沿等高线间隔3~5m设置在裸露坡地上,所述横向集水沟1与纵向导水沟2垂直交错设置;所述挡水土垄4、木本植物种植区5及草本植物种植区6设置在相邻横向集水沟1之间;所述水沟连接部3设置在横向集水沟1与纵向导水沟2之间,其低于横向集水沟1的高度。在一些实施例中,水沟连接部3低于横向集水沟1最上层覆盖物形成的沟槽底面20cm以上的凹槽,以实现对水流的缓冲。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横向集水沟1最上层为以两壁填土形成梯形槽的汇水区;汇水区的下底宽度根据沟宽定为30~60cm,深度为20~30cm。
本申请中,所述横向集水沟1上下分层设置,各层之间以隔水层1-1进行部分分隔。横向集水沟1的上层为汇水区,其两壁填土形成梯形槽结构;在汇水区之下设置蓄水区,蓄水区设置分层结构,不限两层;每层间以隔水层进行部分分隔,厚度20-30cm,每层中上下隔水层之间设置吸水材料袋1-5。如图2所示,吸水材料袋1-5可放置海绵、土壤保水剂或秸秆粉碎物等的混合物,以便有效集水。
所述隔水层1-1中间区域铺设过滤层1-2,所述横向集水沟1的汇水区设置有渗透层1-3,如图3所示,渗透层1-3一般选择秸秆粉碎物或卵石等;所述渗透层1-3的上部设置有覆盖层1-4;渗透层下覆盖的填土上种植密生型禾本科植物。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横向集水沟1之间以纵向导水沟2连接,纵向导水沟2的宽度为50~100cm,深度为30~50cm;横向集水沟1与水沟连接部3衔接处设置有斜坡,所述斜坡高于横向集水沟1的高度;这样,在较小降水时,水流不会直接通过纵向导水沟流失而实现对水流的有效截留。
横向集水沟1区域依地平线垂直方向向下开挖60~100cm沟槽,横向集水沟1的底面与坡面平行,如图2所示。沟槽整体呈两端浅中间深,以利于纵向导水沟2导来的水由横向集水沟1两端向中部汇集,充分拦截降水。
本申请中,横向集水沟1上下分层设计,各层间以隔水层1-1进行部分分隔,在平面靠坡上方沟壁一侧留出下渗通道,每层隔水层的通道宽度从上到下递减。这样,在各层蓄水材料中蓄留的水分在释放时可较为均匀的补给到各土壤层,如果无此设计,水分会优先下渗到最下层,而后释放到较深的土壤中,植物利用率低;特别是在较小降水时,水分优先蓄留在上层,以直接对植物根系分布较多上层土壤进行直接补给,实现植物对水分的更高效利用。
本申请中,横向集水沟1上下分层设计,各层间以隔水层1-1进行部分分隔,在平面上方留出从上到下宽度递减的渗透区域。这样,蓄留的水分在释放时可较为均匀的补给到各土壤层。特别是在较小降水时,水分尽可能的蓄留在上层,以直接对植物根系分布较多上层土壤进行直接补给,实现植物对水分的更高效利用。
所述挡水土垄4、木本植物种植区5及草本植物种植区6的上部设置有生态毯7,利用生态毯7可保证植物成功定植率,保持水土。
木本植物种植区5的区域设置种植袋5-1,如图2所示。种植袋5-1上间隔50cm种植乔灌木物种,植物为不同功能群物种搭配交错种植。种植袋5-1表面为根系易穿透的植物纤维或可降解材料,其中填充包含保水材料和缓释肥料的改良土壤,以利于木本植物的生长。
本申请中,草本植物物种为不同功能群的组合,应至少包括以下3个物种组合:多年生-一二年生、禾本科植物-非禾本科植物、固氮植物-非固氮植物,后期植被达到稳定状态、土壤状况优化后,可在此区域补种乔灌木;木本植物种植枝干已经木质化的带土幼苗,应包括深根型-浅根型组合的不同物种。所有类型的植物应优先选择适宜的乡土物种。
本申请中,裸露坡地的底部设置有蓄水池8,蓄水池8垂直于纵向导水沟2设置。在缺水地区可在坡底修建蓄水池,收集大强度降水时集水沟未能拦蓄的降水,在旱期用于灌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裸露坡地生态修复的装置,其结构合理,对自然降水实现高效利用,为在水分条件恶劣的坡地实现稳定植被的构建提供环境基础;集水装置和生态毯种植袋的综合利用形成适宜植物生长的微环境,同时差异化布置贴近自然状态的植物群落,有利于快速建立结构复杂、稳定性良好的生态环境,以高效修复裸露坡地,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申请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用于裸露坡地生态修复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横向集水沟、纵向导水沟、水沟连接部、挡水土垄、木本植物种植区及草本植物种植区,所述横向集水沟沿等高线间隔3~5m设置在裸露坡地上,所述横向集水沟与纵向导水沟垂直交错设置;所述挡水土垄、木本植物种植区及草本植物种植区设置在相邻横向集水沟之间;所述水沟连接部设置在横向集水沟与纵向导水沟之间,其低于横向集水沟的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裸露坡地生态修复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集水沟整体呈两端浅中间深的结构,其最上层为以两壁填土形成梯形槽的汇水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裸露坡地生态修复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集水沟上下分层设置,各层之间以隔水层进行部分分隔。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用于裸露坡地生态修复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集水沟最上层为以两壁填土形成梯形槽型的汇水区,汇水区之下设置蓄水区,填土与蓄水区之间以隔水层分隔,隔水层在没有填土的中间区域镂空,隔水层的中间镂空区域上部铺设过滤层。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裸露坡地生态修复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集水沟的汇水区设置有渗透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裸露坡地生态修复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渗透层的上部设置有覆盖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裸露坡地生态修复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集水沟之间以纵向导水沟连接,纵向导水沟的宽度为50~100cm,深度为30~50cm;横向集水沟与纵向导水沟衔接处设置有斜坡,所述斜坡高于横向集水沟的高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裸露坡地生态修复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水土垄、木本植物种植区及草本植物种植区的上部设置有生态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裸露坡地生态修复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裸露坡地的底部设置有蓄水池,其垂直于纵向导水沟设置。
CN201821995545.0U 2018-11-30 2018-11-30 一种用于裸露坡地生态修复的装置 Active CN2091628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995545.0U CN209162859U (zh) 2018-11-30 2018-11-30 一种用于裸露坡地生态修复的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995545.0U CN209162859U (zh) 2018-11-30 2018-11-30 一种用于裸露坡地生态修复的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162859U true CN209162859U (zh) 2019-07-26

Family

ID=673413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995545.0U Active CN209162859U (zh) 2018-11-30 2018-11-30 一种用于裸露坡地生态修复的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16285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83417A (zh) * 2019-09-12 2019-12-20 浙江农林大学 一种基于岩棉材料的山核桃林地生态景观营造方法
CN113300311A (zh) * 2021-05-31 2021-08-24 中电保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缆井或电缆沟道的防水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83417A (zh) * 2019-09-12 2019-12-20 浙江农林大学 一种基于岩棉材料的山核桃林地生态景观营造方法
CN110583417B (zh) * 2019-09-12 2022-04-19 浙江农林大学 一种基于岩棉材料的山核桃林地生态景观营造方法
CN113300311A (zh) * 2021-05-31 2021-08-24 中电保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缆井或电缆沟道的防水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90931B (zh) 一种水库消落带陡坡地区受损生态系统修复方法
CN105103843B (zh) 防治干热河谷矿山排土场水土流失的植被配置方法
CN101818499B (zh) 高陡岩质边坡植被重建系统及该系统的实施方法
CN104429207B (zh) 一种区田植物篱复合耕作方法及其结构
CN101580305B (zh) 一种用于改善水库消落区生态环境的湿地治理方法
CN211228545U (zh) 一种道路边坡绿化排水结构
CN109457712A (zh) 一种适用于干旱地区的生态护坡系统及施工方法
CN108316243A (zh) 山区生态河道技术
CN209162859U (zh) 一种用于裸露坡地生态修复的装置
CN103362135B (zh) 防崩岗、护水土的网草护坡
CN106212224A (zh) 一种用于半干旱地区边坡的生态护坡装置
KR200451156Y1 (ko) 식생이 가능한 망체 2중 구조물
CN105544567B (zh) 一种岩质陡坡全坡面绿化工法的土建结构
CN108867806B (zh) 一种用于雨水收集循环再利用的雨水花园
CN109906920A (zh) 一种黄河大堤边坡植草补水系统及植草种植方法
CN107371864A (zh) 一种困难立地类型区域蓄水保墒的边坡植苗装置
CN210580198U (zh) 一种坡地集水保土结构
CN105926645B (zh) 一种建筑垃圾填埋场的生态修复方法
CN112012229A (zh) 一种用于石灰岩矿采场高陡坡岩石边坡的生态修复系统
CN209941826U (zh) 基于起伏地形条件下的绿地雨水收集再利用管网
CN208430482U (zh) 山区生态河道
CN105756015B (zh) 一种生物多样性动态景观生态复合系统修复的方法
CN104196039B (zh) 一种自燃煤矸石山生态治理专用的土工格室结构
CN207744452U (zh) 一种应用于黄土丘陵地区沟壑区的生态垫
CN113374026A (zh) 一种西南丘陵地区坡地路带沟雨水收集与再利用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