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150434U - 延伸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延伸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150434U
CN209150434U CN201821815905.4U CN201821815905U CN209150434U CN 209150434 U CN209150434 U CN 209150434U CN 201821815905 U CN201821815905 U CN 201821815905U CN 209150434 U CN209150434 U CN 2091504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d shell
holding tank
cable
cord organizer
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81590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施春彬
程新生
张书颂
曾志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grand intelligent electric (Huizhou)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TCL Legrand International Electrical Hui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CL Legrand International Electrical Hui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TCL Legrand International Electrical Hui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81590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1504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1504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1504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延伸连接器。上述的延伸连接器用于分别与第一线缆和第二线缆连接,延伸连接器包括连接器主体、第一线缆管理器、第二线缆管理器、第一盖壳以及第二盖壳,连接器主体开设有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第一线缆管理器插接于第一容纳槽内,第一线缆管理器用于安装设置第一线缆;第二线缆管理器插接于第二容纳槽内,第二线缆管理器用于安装设置第二线缆;第一盖壳转动连接于连接器主体上,第一盖壳盖设于第一容纳槽外;第二盖壳转动连接于连接器主体上,第二盖壳盖设于第二容纳槽外;由于上述的延伸连接器规避了传统的采用双RJ45接口连接方式,解决了传统的线缆与水晶头连接存在接触不良的问题,确保网络延伸连接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延伸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网络通信连接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延伸连接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延伸连接器采用双RJ45接口方式对网络进行延伸连接。连接时,首先需要将线缆连接到水晶头,然后再将水晶头插入具有RJ45接口的延伸模块中。由于采用双RJ45接口连接方式,连接后的网络性能较差,且需要特殊的工具来完成连接,导致网络延伸连接安装的效率较低;此外,水晶头与线缆连接存在接触不良的问题,导致网络延伸连接可靠性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网络延伸连接安装的效率较低和可靠性较差的问题;此外,网络延伸连接还存在网络性能较差的问题,提供一种延伸连接器。
一种延伸连接器,用于分别与第一线缆和第二线缆连接,所述延伸连接器包括:
连接器主体,所述连接器主体开设有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
第一线缆管理器,所述第一线缆管理器插接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内,所述第一线缆管理器用于安装设置所述第一线缆;
第二线缆管理器,所述第二线缆管理器插接于所述第二容纳槽内,所述第二线缆管理器用于安装设置所述第二线缆;
第一盖壳,所述第一盖壳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器主体上,所述第一盖壳盖设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外,以将所述第一线缆管理器定位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内;以及
第二盖壳,所述第二盖壳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器主体上,所述第二盖壳盖设于所述第二容纳槽外,以将所述第二线缆管理器定位于所述第二容纳槽内。
上述的延伸连接器,第一线缆管理器插接于第一容纳槽内,使第一线缆管理器与连接器主体的内壁抵触,第二线缆管理器插接于第二容纳槽内,使第二线缆管理器与连接器主体的内壁抵触,使第一线缆管理器和第二线缆管理器均与连接器主体连接,由于第一线缆管理器安装设置第一线缆,第二线缆管理器安装设置第二线缆,使第一线缆通过连接器主体与第二线缆通信连接;安装时,先将第一线缆安装设置于第一线缆管理器,同时将第二线缆安装设置于第二线缆管理器上;然后将第一线缆管理器插接于第一容纳槽内,并将第二线缆管理器插接于第二容纳槽内;然后转动第一盖壳,使第一盖壳盖设于第一容纳槽内并抵接于第一线缆管理器,从而将第一线缆管理器定位于第一容纳槽内,确保第一线缆管理器始终插接于第一容纳槽内壁;最后转动第二盖壳,使第二盖壳盖设于第二容纳槽内并抵接于第二线缆管理器,从而将第二线缆管理器定位于第二容纳槽内,确保第二线缆管理器始终插接于第二容纳槽内壁,完成第一线缆和第二线缆的连接安装,整个过程无需特殊工具来完成连接,大大提高了网络延伸连接安装的效率;此外,由于上述的延伸连接器规避了传统的采用双RJ45 接口连接方式,解决了传统的线缆与水晶头连接存在接触不良的问题,确保网络延伸连接的可靠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延伸连接器还包括第一锁扣,所述连接器主体还开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锁扣卡设于所述第一盖壳上且所述第一锁扣卡入所述第一卡槽内,使第一锁扣将第一盖壳压紧于连接器主体上,确保第一盖壳可靠地盖设于第一容纳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锁扣包括第一锁扣本体、由所述第一锁扣本体的两边朝向所述连接器主体延伸而成的两个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一锁扣本体卡设于所述第一盖壳上;所述第一卡槽的数目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卡接部分别卡入两个所述第一卡槽内,提高了第一锁扣的抗拉强度,使第一锁扣更牢固地连接于连接器主体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延伸连接器还包括第二锁扣,所述连接器主体还开设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二锁扣卡设于所述第二盖壳上且所述第二锁扣卡入所述第二卡槽内,使第二锁扣将第二盖壳压紧于连接器主体上,确保第二盖壳可靠地盖设于第二容纳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锁扣包括第二锁扣本体、由所述第二锁扣本体的两边朝向所述连接器主体延伸而成的两个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二锁扣本体卡设于所述第二盖壳上;所述第二卡槽的数目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卡接部分别卡入两个所述第二卡槽内,提高了第二锁扣的抗拉强度,使第二锁扣更牢固地连接于连接器主体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器主体上形成有弯折状的第一凸台;所述第一盖壳上开设有第一穿设孔,所述第一凸台部分穿设于所述第一穿设孔内并与所述第一盖壳转动连接,使得第一盖壳转动连接于连接器本体上;所述连接器主体上形成有弯折状的第二凸台;所述第二盖壳上开设有第二穿设孔,所述第二凸台部分穿设于所述第二穿设孔内并与所述第二盖壳转动连接,使得第二盖壳转动连接于连接器本体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台上开设有第一弧形槽;所述第一盖壳包括第一盖壳本体、第一连接部和第一转动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数目为两个,每一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盖壳本体和所述第一转动部连接,使所述第一盖壳本体、所述第一转动部和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共同围成所述第一穿设孔,所述第一盖壳本体盖设于所述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一转动部抵接于所述第一弧形槽的内壁上,使第一盖壳与第一凸台之间的转动更加平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凸台上开设有第二弧形槽;所述第二盖壳包括第二盖壳本体、第二连接部和第二转动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数目为两个,每一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盖壳本体和所述第二转动部连接,使所述第二盖壳本体、所述第二转动部和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共同围成所述第二穿设孔,所述第二盖壳本体盖设于所述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二转动部抵接于所述第二弧形槽的内壁上,使第二盖壳与第二凸台之间的转动更加平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盖壳上设有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一线缆管理器上开设有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限位板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槽内,使第一盖壳将所述第一线缆管理器定位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内,在转动第一盖壳使第一盖壳盖设于第一容纳槽的过程中,第一限位板滑入第一定位槽内同时推动第一线缆管理器朝第一定位槽内壁方向运动,使第一线缆管理器插接于第一容纳槽内壁,这样,在安装时,直接将安装有第一线缆的第一线缆管理器置于第一容纳槽内即可转动第一盖壳,中间无需手动将第一线缆管理器插接于第一容纳槽内,使用者对第一盖壳的翻转力分解为推动第一线缆管理器插接于第一容纳槽的推力,如此在转动第一盖壳的过程中同时推动第一线缆管理器插接于第一容纳槽内壁上,方便快捷,进一步地提高了延伸连接器的使用方便性;
所述第二盖壳上设有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线缆管理器上开设有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二限位板位于所述第二定位槽内,使第二盖壳将所述第二线缆管理器定位于所述第二容纳槽内,在转动第二盖壳使第二盖壳盖设于第二容纳槽的过程中,第二限位板滑入第二定位槽内同时推动第二线缆管理器朝第二定位槽内壁方向运动,使第二线缆管理器插接于第二容纳槽内壁,这样,在安装时,直接将安装有第二线缆的第二线缆管理器置于第二容纳槽内即可转动第二盖壳,中间无需手动将第二线缆管理器插接于第二容纳槽内,使用者对第二盖壳的翻转力分解为推动第二线缆管理器插接于第二容纳槽的推力,如此在转动第二盖壳的过程中同时推动第二线缆管理器插接于第二容纳槽内壁上,方便快捷,进一步地提高了延伸连接器的使用方便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延伸连接器还包括第一压片和第二压片;所述第一压片设于所述第一盖壳上,所述第一压片位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内,所述第一压片用于压持于所述第一线缆,使第一线缆除了安装设置于第一线缆管理器上之外,还被第一压片压持于第一线缆管理器上,从而使第一线缆更牢固地安装于第一线缆管理器上;所述第二压片设于所述第二盖壳上,所述第二压片位于所述第二容纳槽内,所述第二压片用于压持于所述第二线缆,使第二线缆除了安装设置于第二线缆管理器上之外,还被第二压片压持于第二线缆管理器上,从而使第二线缆更牢固地安装于第二线缆管理器上。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的延伸连接器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延伸连接器的爆炸图;
图3为图2所示延伸连接器的另一视角的爆炸图;
图4为图2所示延伸连接器局部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延伸连接器局部示意图;
图6为图2所示延伸连接器另一局部示意图;
图7为图3所示延伸连接器另一局部示意图;
图8为图1所示延伸连接器的局部示意图;
图9为图1所示延伸连接器的另一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延伸连接器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延伸连接器的首选实施例。但是,延伸连接器可以采用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延伸连接器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延伸连接器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一实施例是,一种延伸连接器用于分别与第一线缆和第二线缆连接,所述延伸连接器包括连接器主体、第一线缆管理器、第二线缆管理器、第一盖壳以及第二盖壳,所述连接器主体开设有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一线缆管理器插接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内,所述第一线缆管理器用于安装设置所述第一线缆;所述第二线缆管理器插接于所述第二容纳槽内,所述第二线缆管理器用于安装设置所述第二线缆;所述第一盖壳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器主体上,所述第一盖壳盖设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外,以将所述第一线缆管理器定位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内;所述第二盖壳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器主体上,所述第二盖壳盖设于所述第二容纳槽外,以将所述第二线缆管理器定位于所述第二容纳槽内。
如图1所示,一实施例的延伸连接器10用于分别与第一线缆30和第二线缆40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线缆和第二线缆均为网络线缆,使第一线缆通过延伸连接器与第二线缆进行信号传输,实现线缆的延伸连接。同时参见图2,所述延伸连接器10包括连接器主体100、第一线缆管理器200、第二线缆管理器300、第一盖壳400以及第二盖壳500。
如图2与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器主体100开设有第一容纳槽110和第二容纳槽120。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器主体呈长方体状,使连接器主体的结构较简单且容易制造,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器主体还可以为正方体状或圆柱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分别开设于连接器主体的两端,避免第一线缆的信号和第二线缆的信号之间相互干扰的问题,提高了延伸连接器的连接防干扰性能。进一步地,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分别开设于连接器主体上相互平行的表面,使连接器主体为180度的接线布局,在安装时解决了因空间较小而存在端接困难的问题,同时可以更好地解决第一线路的信号和第二线缆的信号之间相互干扰的问题,进一步地提高了延伸连接器的连接防干扰性能。
如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缆管理器200插接于所述第一容纳槽110内,使第一线缆管理器抵触于连接器主体上。所述第一线缆管理器用于安装设置所述第一线缆20,使第一线缆在第一线缆管理器插接于第一容纳槽内时与连接器主体通信连接,确保第一线缆与连接器主体之间的信号传输。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线缆管理器300插接于所述第二容纳槽120内,使第二线缆管理器抵触于连接器主体上。所述第二线缆管理器用于安装设置所述第二线缆30,使第二线缆在第二线缆管理器插接于第二容纳槽内时与连接器主体通信连接,确保第二线缆与连接器主体之间的信号传输。
如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盖壳400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器主体100上。所述第一盖壳400盖设于所述第一容纳槽110外,使第一盖壳将第一线缆管理器压紧于连接器主体上,以将所述第一线缆管理器定位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内,即将第一线缆管理器固定于第一容纳槽内。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盖壳500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器主体100上,所述第二盖壳500盖设于所述第二容纳槽120外,使第二盖壳将第二线缆管理器压紧于连接器主体上,以将所述第二线缆管理器定位于所述第二容纳槽内,即将第二线缆管理器固定于第二容纳槽内。当需取出第一线缆时,可先打开第一盖壳,然后拔出第一线缆管理器,以便对第一线缆进行拆卸取出。同理,当需取出第二线缆时,可先打开第二盖壳,然后拔出第二线缆管理器,以便对第二线缆进行拆卸取出。
上述的延伸连接器,第一线缆管理器插接于第一容纳槽内,第二线缆管理器插接于第二容纳槽内,使第一线缆管理器和第二线缆管理器均与连接器主体连接,由于第一线缆管理器安装设置第一线缆,第二线缆管理器安装设置第二线缆,使第一线缆通过连接器主体与第二线缆通信连接。安装时,先将第一线缆安装设置于第一线缆管理器,同时将第二线缆安装设置于第二线缆管理器上;然后将第一线缆管理器插接于第一容纳槽内,并将第二线缆管理器插接于第二容纳槽内;然后转动第一盖壳,使第一盖壳盖设于第一容纳槽内,从而将第一线缆管理器定位于第一容纳槽内,确保第一线缆管理器始终插接于第一容纳槽内壁;最后转动第二盖壳,使第二盖壳盖设于第二容纳槽内,从而将第二线缆管理器定位于第二容纳槽内,确保第二线缆管理器始终插接于第二容纳槽内壁,完成第一线缆和第二线缆的连接安装,整个过程无需特殊工具来完成连接,大大提高了网络延伸连接安装的效率。此外,由于上述的延伸连接器规避了传统的采用双RJ45接口连接方式,解决了传统的线缆与水晶头连接存在接触不良的问题,确保网络延伸连接的可靠性。
如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线缆管理器200开设有多个第一线卡槽210。第一线缆20包括第一包覆套22和多个第一信号线24,第一包覆套包覆多个第一信号线。每一第一线卡槽用于定位第一线缆的其中一根第一信号线。安装时,去除预定长度的第一包覆套,使多个第一信号线裸露于外,以便将各第一信号线对应安装定位于相应的第一线卡槽内,使第一线缆管理器安装设置第一线缆。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第一线卡槽开设于第一线缆管理器的端面,使第一线缆管理器更好地插接于连接器主体上,同时可以缩短第一信号线裸露于包覆套之外的长度。
如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器主体100上设有多个第一导片 102,每一第一导片位于第一容纳槽内,使每一第一导片与相应的第一信号线连接。如图5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器主体上设有多个第二导片107,每一第二导片位于第二容纳槽120内,使每一第二导片与相应的第二信号线连接,且每一第二导片与相应的第一导片通信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器本体内设有电路板,使连接器本体被分隔为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多个第一导片设于电路板的一侧,多个第二导片设于电路板的另一侧。每一第一导片通过电路板上的电路与相应的第二导片连通。进一步地,第一导片与第二导片错开设置,避免通过第一导片和通过第二导片的信号相互干扰,使延伸连接器的信号传输更加稳定。
如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线缆管理器200上于相邻两个第一线卡槽210之间形成有第一卡勾202。导片上开设有第一卡接槽,第一卡勾卡入第一卡接槽内,使第一线缆管理器更好地定位插接于连接器主体上,进一步地提高了第一线缆管理器与连接器主体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如图4所示,进一步地,第一线缆管理器200开设有第一安装孔220,多个第一线卡槽210均与第一安装孔220连通。第一安装孔220用于穿设第一线缆 20,使第一线缆更好地安装于第一线缆管理器,避免因外围的第一线缆摆动而导致第一信号线从第一线卡槽内松脱的问题,提高了第一线缆管理器的使用方便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孔沿第一线缆管理器的轴向开设,确保第一线缆安装设置于第一线缆管理器上的同轴性。
如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线缆管理器200上设有第一楔形导向台204。连接器主体100上开设有与第一容纳槽连通的第一限位槽104,第一楔形导向台位于第一限位槽内。当第一线缆管理器朝插接于连接器主体方向插入第一容纳槽内时,第一楔形导向台在第一限位槽的导向作用下快速准确地插入第一容纳槽内,提高了延伸连接器的组装效率。同时,在第一线缆管理器上设置第一楔形导向台,可以避免组装过程中误安装,有利于提高延伸连接器安装线缆的速度。
如图5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线缆管理器300开设有多个第二线卡槽310。第二线缆30包括第二包覆套32和多个第二信号线34,第二包覆套包覆多个第二信号线。每一第二线卡槽用于定位第二线缆的其中一根第二信号线。安装时,去除预定长度的第二包覆套,使多个第二信号线裸露于外,以便将各第二信号线对应安装定位于相应的第二线卡槽内,使第二线缆管理器安装设置第二线缆。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第二线卡槽开设于第二线缆管理器的端面,使第二线缆管理器更好地插接于连接器主体上,同时可以缩短第二信号线裸露于包覆套之外的长度。
如图5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线缆管理器300上于相邻两个第二线卡槽310之间形成有第二卡勾302,,第二卡勾卡入相邻两个第二卡片之间,使第二线缆管理器更好地定位插接于连接器主体上,进一步地提高了第二线缆管理器与连接器主体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如图5所示,进一步地,第二线缆管理器300开设有第二安装孔320,多个第二线卡槽310均与第二安装孔320连通。第二安装孔用于穿设第二线缆30,使第二线缆更好地安装于第二线缆管理器,避免因外围的第二线缆摆动而导致第二信号线从第二线卡槽内松脱的问题,提高了第二线缆管理器的使用方便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安装孔沿第二线缆管理器的轴向开设,确保第二线缆安装设置于第二线缆管理器上的同轴性。
如图5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线缆管理器300上设有第二楔形导向台304。连接器主体100上开设有与第二容纳槽连通的第二限位槽106,第二楔形导向台位于第二限位槽内。当第二线缆管理器朝插接于连接器主体方向插入第二容纳槽内时,第二楔形导向台在第二限位槽的导向作用下快速准确地插入第二容纳槽内,提高了延伸连接器的组装效率。同时,在第二线缆管理器上设置第二楔形导向台,可以避免组装过程中误安装,有利于提高延伸连接器安装线缆的速度。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线缆管理器上不仅限于通过开设第一线卡槽的方式来定位第一信号线,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开设定位孔的方式来定位第一信号线。同理,第二线缆管理器上不仅限于通过开设第二线卡槽的方式来定位第二信号线,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开设定位孔的方式来定位第二信号线。
如图6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延伸连接器10还包括第一锁扣600。所述第一锁扣卡设于所述第一盖壳400上。所述连接器主体100还开设有第一卡槽130,所述第一锁扣卡入所述第一卡槽内,使第一锁扣将第一盖壳压紧于连接器主体上,确保第一盖壳可靠地盖设于第一容纳槽。
如图6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盖壳400上开设有第一滑槽410,第一锁扣600位于第一滑槽内并与第一盖壳滑动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盖壳400上形成有第一定位台401,第一定位台位于第一滑槽410内。第一锁扣600上开设有第一定位槽602,且第一锁扣上邻近第一定位槽处形成有第一弧形凸台604。第一定位台103位于第一定位槽602内,使第一锁扣较好地定位于第一盖壳上。当第一锁扣卡入第一卡槽内时,滑动第一锁扣,使第一定位台通过第一弧形凸台滑入第一定位槽内,从而使第一定位台位于第一定位槽内,这样再将第一定位台从第一定位槽内滑出需要一定的推力,确保第一锁扣更可靠地卡入第一卡槽内。
如图6所示,进一步地,第一盖壳400上形成有第一滑台420,第一锁扣 600上开设有第一滑孔603,第一滑台位于第一滑孔内并与第一锁扣滑动连接。进一步地,第一滑孔为条形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滑孔为腰型孔,使第一锁扣在第一滑槽内的滑动较平稳。
如图6所示,进一步地,第一锁扣600形成有第一锁钩605,第一卡槽为锁钩槽,使第一锁扣卡入第一卡槽内时具有一定的滑动量,同时使第一锁扣更好的卡入第一卡槽内。在第一锁钩、锁钩槽、第一定位台、第一定位槽和第一弧形凸台的配合作用下,实现第一锁扣轻松可靠地卡接于连接器主体上。
如图6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锁扣600上设有第一引导面606,同时参见图4,连接器本体100上设有与第一引导面相适配的第一斜面105,使第一锁扣卡入第一盖壳上时第一引导面相对于第一斜面滑动,使第一锁扣快速卡入第一卡槽内。
如图6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锁扣600包括第一锁扣本体610、由所述第一锁扣本体的两边朝向所述连接器主体100延伸而成的两个第一卡接部620。所述第一锁扣本体卡设于所述第一盖壳上。所述第一卡槽的数目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卡接部分别卡入两个所述第一卡槽内,提高了第一锁扣的抗拉强度,使第一锁扣更牢固地连接于连接器主体上。在本实施例中,每一第一卡接部上形成有第一锁钩。第一定位台和第一弧形凸台均形成于第一锁扣本体上。第一定位槽开设于第一锁扣本体上。第一滑台设于第一锁扣本体上。
如图7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延伸连接器10还包括第二锁扣700,所述第二锁扣卡设于所述第二盖壳500上,所述连接器主体100还开设有第二卡槽140,所述第二锁扣卡入所述第二卡槽内,使第二锁扣将第二盖壳压紧于连接器主体上,确保第二盖壳可靠地盖设于第二容纳槽。
如图7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盖壳500上开设有第二滑槽510,第二锁扣700位于第二滑槽内并与第二盖壳滑动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盖壳500上形成有第二定位台501,第二定位台位于第二滑槽内。第二锁扣 700上开设有第二定位槽702,且第二锁扣上邻近第二定位槽处形成有第二弧形凸台704。第二定位台位于第二定位槽内,使第二锁扣较好地定位于第二盖壳上。当第二锁扣卡入第二卡槽内时,滑动第二锁扣,使第二定位台通过第二弧形凸台滑入第二定位槽内,从而使第二定位台位于第二定位槽内,这样再将第二定位台从第二定位槽内滑出需要一定的推力,确保第二锁扣更可靠地卡入第二卡槽内。
如图7所示,进一步地,第二盖壳500上形成有第二滑台520,第二锁扣 700上开设有第二滑孔703,第二滑台位于第二滑孔内并与第二锁扣滑动连接。进一步地,第二滑孔为条形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滑孔为腰型孔,使第二锁扣在第二滑槽内的滑动较平稳。
如图7所示,进一步地,第二锁扣700形成有第二锁钩705,第二卡槽为锁钩槽,使第二锁扣卡入第二卡槽内时具有一定的滑动量,同时使第二锁扣更好的卡入第二卡槽内。在第二锁钩、锁钩槽、第二定位台、第二定位槽和第二弧形凸台的配合作用下,实现第二锁扣轻松可靠地卡接于连接器主体上。
如图7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锁扣700上设有第二引导面706,同时参见图5,连接器本体100上设有与第二引导面相适配的第二斜面109,使第二锁扣卡入第二盖壳上时第二引导面相对于第二斜面滑动,使第二锁扣快速卡入第二卡槽内。
如图7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锁扣700包括第二锁扣本体 710、由所述第二锁扣本体的两边朝向所述连接器主体100延伸而成的两个第二卡接部720。所述第二锁扣本体卡设于所述第二盖壳上。所述第二卡槽的数目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卡接部分别卡入两个所述第二卡槽内,提高了第二锁扣的抗拉强度,使第二锁扣更牢固地连接于连接器主体上。在本实施例中,每一第二卡接部上形成有第二锁钩。第二定位台和第二弧形凸台均形成于第二锁扣本体上。第二定位槽开设于第二锁扣本体上。第二滑台设于第二锁扣本体上。
如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器主体100上形成有弯折状的第一凸台150。所述第一盖壳400上开设有第一穿设孔430。所述第一凸台150 部分穿设于所述第一穿设孔430内并与所述第一盖壳转动连接,使得第一盖壳转动连接于连接器本体上。如图3所示,所述连接器主体上形成有弯折状的第二凸台160。所述第二盖壳500上开设有第二穿设孔530。所述第二凸台160部分穿设于所述第二穿设孔530内并与所述第二盖壳转动连接,使得第二盖壳转动连接于连接器本体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台上开设有第一弧形槽。所述第一盖壳包括第一盖壳本体、第一连接部和第一转动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数目为两个,每一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盖壳本体和所述第一转动部连接,使所述第一盖壳本体、所述第一转动部和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共同围成所述第一穿设孔。所述第一盖壳本体盖设于所述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一转动部抵接于所述第一弧形槽的内壁上,使第一盖壳与第一凸台之间的转动更加平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凸台上开设有第二弧形槽。所述第二盖壳包括第二盖壳本体、第二连接部和第二转动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数目为两个,每一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盖壳本体和所述第二转动部连接,使所述第二盖壳本体、所述第二转动部和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共同围成所述第二穿设孔,所述第二盖壳本体盖设于所述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二转动部抵接于所述第二弧形槽的内壁上,使第二盖壳与第二凸台之间的转动更加平稳。
再次参见图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盖壳400上设有第一限位板 440。所述第一线缆管理器200上开设有第一定位槽201,所述第一限位板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槽内,使第一盖壳将所述第一线缆管理器定位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内。在转动第一盖壳使第一盖壳盖设于第一容纳槽的过程中,第一限位板滑入第一定位槽内同时推动第一线缆管理器朝第一定位槽内壁方向运动,使第一线缆管理器插接于第一容纳槽内壁,这样,在安装时,直接将安装有第一线缆的第一线缆管理器置于第一容纳槽内即可转动第一盖壳,中间无需手动将第一线缆管理器插接于第一容纳槽内,使用者对第一盖壳的翻转力分解为推动第一线缆管理器插接于第一容纳槽的推力,如此在转动第一盖壳的过程中同时推动第一线缆管理器插接于第一容纳槽内壁上,方便快捷,进一步地提高了延伸连接器的使用方便性。
再次参见图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盖壳500上设有第二限位板 540。所述第二线缆管理器300上开设有第二定位槽301。所述第二限位板位于所述第二定位槽内,使第二盖壳将所述第二线缆管理器定位于所述第二容纳槽内。在转动第二盖壳使第二盖壳盖设于第二容纳槽的过程中,第二限位板滑入第二定位槽内同时推动第二线缆管理器朝第二定位槽内壁方向运动,使第二线缆管理器插接于第二容纳槽内壁,这样,在安装时,直接将安装有第二线缆的第二线缆管理器置于第二容纳槽内即可转动第二盖壳,中间无需手动将第二线缆管理器插接于第二容纳槽内,使用者对第二盖壳的翻转力分解为推动第二线缆管理器插接于第二容纳槽的推力,如此在转动第二盖壳的过程中同时推动第二线缆管理器插接于第二容纳槽内壁上,方便快捷,进一步地提高了延伸连接器的使用方便性。
如图8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延伸连接器10还包括第一压片800 和第二压片900。所述第一压片800设于所述第一盖壳400上。所述第一压片 800位于所述第一容纳槽110内。同时参见图2,所述第一压片用于压持于所述第一线缆20,使第一线缆除了安装设置于第一线缆管理器上之外,还被第一压片压持于第一线缆管理器上,从而使第一线缆更牢固地安装于第一线缆管理器上。
如图8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压片呈弯折状,使第一压片较好地压持于第一线缆管理器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盖壳400的内壁上形成有第一插槽403,第一压片卡入第一插槽内,使第一压片可拆卸连接于第一盖壳上。
如图9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压片900设于所述第二盖壳 500上。所述第二压片900位于所述第二容纳槽120内。同时参见图3,所述第二压片用于压持于所述第二线缆30,使第二线缆除了安装设置于第二线缆管理器上之外,还被第二压片压持于第二线缆管理器上,从而使第二线缆更牢固地安装于第二线缆管理器上。
如图9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压片900呈弯折状,使第二压片较好地压持于第二线缆管理器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盖壳500的内壁上形成有第二插槽503,第二压片卡入第二插槽内,使第二压片可拆卸连接于第二盖壳上。
延伸连接器两端设计为调转180度接线布局,在连接第一线缆和第二线缆时解决了线缆端接困难又减少了第一线缆和第二线缆的信号之间的互相干扰,进一步地提高了延伸连接器的性能要求。同时可以实现免工具方式直接将线缆可靠的卡接到连接器本体上,不需要使用特殊的工具及制作连接水晶头。实现了第一线缆和第二线缆均稳定、牢固地连接于延伸连接器上,同时提高了第一线缆和第二线缆安装效率及高性能的信号传输。
延伸连接器的第一线缆管理器和第二线缆管理器在安装连接线缆时简单方便。连接时,首先将第一线缆的线对依据色标上的颜色对应放入第一线缆管理器的线卡槽中,同时将第二线缆的线对依据色标上的颜色对应放入第二线缆管理器的线卡槽中;然后依次把第一线缆管理器和第一线缆管理器依次放入连接器主体的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中;然后依次翻下第一盖壳和第二盖壳;第一盖壳的翻转力转化为推力,以将第一线缆管理器推进连接器主体的第一容纳槽内,当第一线缆管理器完全推到位时,通过第一锁扣锁上第一盖壳,第一线缆完全固定连接于延伸连接器上。同理,第一盖壳的翻转力也将第二线缆管理器推进连接器主体的第二容纳槽内,当第二线缆管理器完全推到位时,通过第二锁扣锁上第二盖壳,第二线缆完全固定连接于延伸连接器上。整个过程无需专业打线工具。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延伸连接器,用于分别与第一线缆和第二线缆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连接器包括:
连接器主体,所述连接器主体开设有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
第一线缆管理器,所述第一线缆管理器插接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内,所述第一线缆管理器用于安装设置所述第一线缆;
第二线缆管理器,所述第二线缆管理器插接于所述第二容纳槽内,所述第二线缆管理器用于安装设置所述第二线缆;
第一盖壳,所述第一盖壳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器主体上,所述第一盖壳盖设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外,以将所述第一线缆管理器定位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内;以及
第二盖壳,所述第二盖壳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器主体上,所述第二盖壳盖设于所述第二容纳槽外,以将所述第二线缆管理器定位于所述第二容纳槽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延伸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连接器还包括第一锁扣,所述连接器主体还开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锁扣卡设于所述第一盖壳上且所述第一锁扣卡入所述第一卡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延伸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扣包括第一锁扣本体、由所述第一锁扣本体的两边朝向所述连接器主体延伸而成的两个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一锁扣本体卡设于所述第一盖壳上;所述第一卡槽的数目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卡接部分别卡入两个所述第一卡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延伸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连接器还包括第二锁扣,所述连接器主体还开设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二锁扣卡设于所述第二盖壳上且所述第二锁扣卡入所述第二卡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延伸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锁扣包括第二锁扣本体、由所述第二锁扣本体的两边朝向所述连接器主体延伸而成的两个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二锁扣本体卡设于所述第二盖壳上;所述第二卡槽的数目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卡接部分别卡入两个所述第二卡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延伸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主体上形成有弯折状的第一凸台;所述第一盖壳上开设有第一穿设孔,所述第一凸台部分穿设于所述第一穿设孔内并与所述第一盖壳转动连接;所述连接器主体上形成有弯折状的第二凸台;所述第二盖壳上开设有第二穿设孔,所述第二凸台部分穿设于所述第二穿设孔内并与所述第二盖壳转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延伸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台上开设有第一弧形槽;所述第一盖壳包括第一盖壳本体、第一转动部和两个第一连接部,每一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盖壳本体和所述第一转动部连接,使所述第一盖壳本体、所述第一转动部和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共同围成所述第一穿设孔,所述第一盖壳本体盖设于所述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一转动部抵接于所述第一弧形槽的内壁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延伸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台上开设有第二弧形槽;所述第二盖壳包括第二盖壳本体、第二转动部和两个第二连接部,每一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盖壳本体和所述第二转动部连接,使所述第二盖壳本体、所述第二转动部和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共同围成所述第二穿设孔,所述第二盖壳本体盖设于所述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二转动部抵接于所述第二弧形槽的内壁上。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延伸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壳上设有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一线缆管理器上开设有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限位板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槽内,使第一盖壳将所述第一线缆管理器定位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内;
所述第二盖壳上设有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线缆管理器上开设有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二限位板位于所述第二定位槽内,使第二盖壳将所述第二线缆管理器定位于所述第二容纳槽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延伸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连接器还包括第一压片和第二压片;所述第一压片设于所述第一盖壳上,所述第一压片位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内,所述第一压片用于压持于所述第一线缆;所述第二压片设于所述第二盖壳上,所述第二压片位于所述第二容纳槽内,所述第二压片用于压持于所述第二线缆。
CN201821815905.4U 2018-11-06 2018-11-06 延伸连接器 Active CN2091504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15905.4U CN209150434U (zh) 2018-11-06 2018-11-06 延伸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15905.4U CN209150434U (zh) 2018-11-06 2018-11-06 延伸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150434U true CN209150434U (zh) 2019-07-23

Family

ID=672725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815905.4U Active CN209150434U (zh) 2018-11-06 2018-11-06 延伸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15043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01646A (zh) * 2018-11-06 2019-02-01 Tcl-罗格朗国际电工(惠州)有限公司 延伸连接器
CN109301646B (zh) * 2018-11-06 2024-06-25 罗格朗智能电气(惠州)有限公司 延伸连接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01646A (zh) * 2018-11-06 2019-02-01 Tcl-罗格朗国际电工(惠州)有限公司 延伸连接器
CN109301646B (zh) * 2018-11-06 2024-06-25 罗格朗智能电气(惠州)有限公司 延伸连接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736670B2 (en) Angled RJ to RJ patch panel
CN108957636A (zh) 具有推拉突片的可调节极性光纤连接器组件
US10897101B2 (en) Coupler connector and cable terminator with side contacts
US8439702B2 (en) High density jack
US9196999B2 (en) Two-part modular connector and smart managed interconnect link using the two-part modular connector
CN209150434U (zh) 延伸连接器
US6190186B1 (en) Signal adaptation plug
CN109301646A (zh) 延伸连接器
CN210224313U (zh) 一种水晶接头组件
CN109004387B (zh) 一种微细同轴电缆快插连接器
CN209016274U (zh) 连接器结构
CN109301646B (zh) 延伸连接器
US5931704A (en) Media connector interface with tapered contact wires for use with a thin-architecture communications card
CN217011297U (zh) 一种柔性多端口分接线路板
CN213520599U (zh) 一种涉密设备的网络接口连接装置
CN109326896A (zh) 连接器结构
KR20090002902U (ko) 푸시모듈러플러그
CN112615169A (zh) 铜缆预端接连接器
AU2011202975B2 (en) Apparatus for Transmission Testing of a Telecommunications Jack
CN202487845U (zh) 网络连接器
CN114039226A (zh) 基于物理隔离技术的以太网业务隔离防误拔插组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6007 b1-b3 workshop, No.39 Hechang 6th Road East, Zhongkai high tech Zone, Hu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Legrand intelligent electric (Huizhou) Co.,Ltd.

Address before: 516007 b1-b3 workshop, No.39 Hechang 6th Road East, Zhongkai high tech Zone, Hu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TCL-LEGRAND INTERNATIONAL ELECTRICAL (HUIZHOU)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