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116833U - 一种电蓄热供暖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蓄热供暖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116833U
CN209116833U CN201821829475.1U CN201821829475U CN209116833U CN 209116833 U CN209116833 U CN 209116833U CN 201821829475 U CN201821829475 U CN 201821829475U CN 209116833 U CN209116833 U CN 2091168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
heating
heat storage
storage
conductively connec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82947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惠永安
钟顺林
杨为峰
邓伟
孙伟杰
韩庆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ngzhou Shang Ge New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ngzhou Shang Ge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ngzhou Shang Ge New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ngzhou Shang Ge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82947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1168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1168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1168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蓄热供暖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车辆,电蓄热供暖装置包括蓄热体,还包括用于加热蓄热体的多个电加热元器件,各电加热元器件上分别设有接线端子,对应电加热元器件之间通过与相应接线端子导电连接的内接线板导电连接,电蓄热供暖装置还包括与相应电加热元器件的相应端子导电连接和/或与相应内接线板导电连接的外接线板,外接线板具有用于导电连接外接导线的外接线部。电蓄热供暖装置中的对应电加热元器件之间通过与相应接线端子导电连接的内接线板导电连接,电蓄热供暖装置还包括与相应电加热元器件的相应端子导电连接和/或与相应内接线板导电连接的外接线板,通过内接线板和外接线板实现各电加热元器件的连接。

Description

一种电蓄热供暖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换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蓄热供暖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汽车快速发展,政府政策的引导,电动汽车的电力运行成本低等特点,使得城市电动公交汽车数量快速上升。
众所周知,电动公交汽车是以车载蓄电池为汽车运行的提供动力源。而现阶段成熟的电动公交汽车冬季供暖一般采用电暖器或车载燃油锅炉+车内热水散热器的方式。电动公交汽车增设车载燃油锅炉和车内热水散热器的供暖形式,由于燃油锅炉效率较低,供暖运营成本较高,油燃烧过程中产生污染环境的气体,与新能源电动汽车利用的初衷相违背,亦不利于电动汽车可持续发展,是迫不得已之举。电暖气主要包括直热式和储热式电供暖,其中直热式电暖气由电动汽车的车载蓄电池完成,车辆在运行过程中,车载蓄电池将有30%以上的电量用于车内供暖,其续航里程将大幅降低,甚至影响车辆运行,此时司机往往不得不以牺牲车内乘用环境和舒适度为代价,少开供暖或不开供暖的情况来保证公交的续航里程。储热式电暖气则是先将电能转化为热能储存起来,然后根据需要再将热量释放出来,采用储热式电暖气的电动公交车可以在充电时进行储热,车辆运行过程时仅需消耗很少的电能为车辆供热。为此,储热式电暖气在电动公交车上具有良好的运用前景。
授权公告号为CN202993332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固体储热式电暖气,该电暖气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的储热砖,储热砖内设置有容纳通槽,容纳通道内设置有为储热转加热的加热丝。但是该储热式电暖气采用单根电阻丝加热,往复翻转较多,安装繁琐;并且在将多个该储热式电暖气连接后共同供热时,由于现有导线普遍耐高温性能不好,高温对导线影响较大,如果直接用导线连接的话,导线使用寿命短,影响储热式电暖气正常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蓄热供暖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单根加热丝加热蓄热体时往复翻转加热丝次数较多导致安装繁琐的技术问题;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使用上述电蓄热供暖装置的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单根加热丝加热蓄热体时往复翻转加热丝次数较多导致安装繁琐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电蓄热供暖装置的技术方案是:
电蓄热供暖装置包括蓄热体和多个用于加热蓄热体的电加热元器件,各电加热元器件上分别设有接线端子,对应电连接的电加热元器件之间通过与相应接线端子导电连接的内接线板导电连接,电蓄热供暖装置还包括与相应电加热元器件的相应端子导电连接和/或与相应内接线板导电连接的外接线板,外接线板具有用于导电连接外接导线的外接线部。
其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电蓄热供暖装置中的对应电加热元器件之间通过与相应接线端子导电连接的内接线板导电连接,电蓄热供暖装置还包括与相应电加热元器件的相应端子导电连接和/或与相应内接线板导电连接的外接线板,通过内接线板和外接线板实现各电加热元器件的连接,外接线板具有与外接线连接的外接线部,通过外接线板与外接线连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通过往复弯折电加热元器件导致安装繁琐的问题。
进一步的,电蓄热供暖装置还包括加热箱体,加热箱体外设置保温层,所述蓄热体布置在所述加热箱体中,各电加热元器件的接线端子具有处于所述保温层中的与相应内接线板连接的接线部,所述外接线板的内接线部及所述内接线板均位于所述保温层中。电蓄热供暖装置包括加热箱,且加热箱内设置保温层有助于增强电供暖装置的保温性能。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箱体具有加热风道,所述加热风道中依次设置有多个电蓄热单元,各电蓄热单元分别包括壳体,壳体中设有所述蓄热体和电加热元器件,所述内接线板包括实现两电蓄热单元的电加热元器件之间导电连接的单元间接线板。各蓄热单元包括壳体,蓄热体设置在壳体内,有助于防止蓄热体造成对过风的污染,增强暖风的洁净度。
进一步的,所述蓄热体为依次插接叠放在所述壳体中的蓄热砖,蓄热砖上设有用于安装电加热元器件的加热元件安装孔,便于装配蓄热体。
进一步的,每个电蓄热单元中的电加热元器件为单根电热丝,所述箱体中的电蓄热单元形成至少两个单元组,每个单元组包括至少两个电蓄热单元,同一单元组中的电加热元器件通过所述单元间接线板依次串联导电连接,不同单元组的电加热元器件均与所述外接线板导电连接以形成并联布置。电蓄热单元中的电加热元器件为单根电热丝,有助于单个蓄热单元快速装配。
进一步的,每个单元组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有助于对温度进行监测。
进一步的,所述保温层包括设置在内接线板和外接线板相应两侧的的绝缘隔热垫。保温层为绝缘隔热垫起到隔热作用的同时具有一定的绝缘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技术方案是:
车辆包括车体,车体上设有供暖风道,车体上设有向供暖风道供应暖风的电蓄热供暖装置,所述电蓄热供暖装置包括蓄热体和多个用于加热蓄热体的电加热元器件,各电加热元器件上分别设有接线端子,对应电连接的电加热元器件之间通过与相应接线端子导电连接的内接线板导电连接,电蓄热供暖装置还包括与相应电加热元器件的相应端子导电连接和/或与相应内接线板导电连接的外接线板,外接线板具有用于导电连接外接导线的外接线部。
其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中的电蓄热供暖装置中的对应电加热元器件之间通过与相应接线端子导电连接的内接线板导电连接,电蓄热供暖装置还包括与相应电加热元器件的相应端子导电连接和/或与相应内接线板导电连接的外接线板,通过内接线板和外接线板实现各电加热元器件的连接,外接线板具有与外接线连接的外接线部,通过外接线板与外接线连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通过往复弯折电加热元器件导致安装繁琐的问题。
进一步的,电蓄热供暖装置还包括加热箱体,加热箱体外设置保温层,所述蓄热体布置在所述加热箱体中,各电加热元器件的接线端子具有处于所述保温层中的与相应内接线板连接的接线部,所述外接线板的内接线部及所述内接线板均位于所述保温层中。电蓄热供暖装置包括加热箱,且加热箱内设置保温层有助于增强电供暖装置的保温性能。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箱体具有加热风道,所述加热风道中依次设置有多个电蓄热单元,各电蓄热单元分别包括壳体,壳体中设有所述蓄热体和电加热元器件,所述内接线板包括实现两电蓄热单元的电加热元器件之间导电连接的单元间接线板。各蓄热单元包括壳体,蓄热体设置在壳体内,有助于防止蓄热体造成对过风的污染,增强暖风的洁净度。
进一步的,所述蓄热体为依次插接叠放在所述壳体中的蓄热砖,蓄热砖上设有用于安装电加热元器件的加热元件安装孔。便于装配蓄热体。
进一步的,每个电蓄热单元中的电加热元器件为单根电热丝,所述箱体中的电蓄热单元形成至少两个单元组,每个单元组包括至少两个电蓄热单元,同一单元组中的电加热元器件通过所述单元间接线板依次串联导电连接,不同单元组的电加热元器件均与所述外接线板导电连接以形成并联布置。电蓄热单元中的电加热元器件为单根电热丝,有助于单个蓄热单元快速装配。
进一步的,每个单元组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有助于对温度进行监测。
进一步的,所述保温层包括设置在内接线板和外接线板相应两侧的的绝缘隔热垫。保温层为绝缘隔热垫起到隔热作用的同时具有一定的绝缘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蓄热供暖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B-B面截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蓄热供暖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电蓄热供暖装置的俯视图;
图5为图4中A-A面剖视图;
图6为图3中的电蓄热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的电蓄热单元的内部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局部示意图;
图中:1-加热箱体;11-冷风进口;12-热风出口;2-外接线端子;3-电蓄热单元;4-内接线板;5-外接线板;6-蓄热单元组;7-绝缘隔热垫;8-车体;9-电蓄热供暖装置;31-壳体;32-端盖;33-接线端子;34-蓄热砖;35-加热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电蓄热供暖装置的具体实施例一,如图3、图4、图5所示,包括加热箱体1,加热箱体1中具有加热风道,加热风道内具有多个电蓄热单元3,加热箱体1上还具有与加热风道连通的冷风进口11和热风出口12,冷风进口11和热风出口12位于多个电蓄热单元3的两侧,以使从冷风进口11进入的风经过电蓄热单元3加热后从热风出口12输出。本实施例中的电蓄热单元3成组设置,本实施例中的每个蓄热单元组6包括四个电蓄热单元3,当热其他实施例中,蓄热单元组6中的蓄热单元的数目也可以是两个、三个、四个等任意数目。蓄热单元组6中的相邻两个电蓄热单元3通过对应连接在两个电蓄热单元3的接线端子33之间的内接线板4串接,蓄热单元组6中的四个电蓄热单元3通过三个内接线板4首尾相接呈串联结构。
本实施例中的电蓄热供暖装置9内具有四组蓄热单元组6,其他实施例中,蓄热单元组6的数量也可以是两组、三组、五组等其他数目。各个蓄热单元组6的对应端通过外接线板5实现并联结构,且外接线板5的一端向外延伸并连接有用于与外接线连接的外接线端子2,外接线端子构成外接线板的外接线部。具体的,内接线板4包括导电板,导电板的两端均设置有连接孔,导电板的两端通过螺栓压紧在对应的电蓄热单元3的接线端子33上。外接线板5包括导电板,导电板上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四个连接孔,相邻两个连接孔的间距等于相邻两个蓄热单元组6中的对应电蓄热单元3的对应接线端子33之间的距离,以使外接线板5对应连接在四个蓄热单元组6之间。
如图6、图7所示,电蓄热单元3包括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壳体31,定义壳体31的开口端向封闭端延伸的方向为上下方向(即图6、图7中的上下方向)。蓄热体包括三个沿上下方向叠放的蓄热砖34,当然,其他实施例中蓄热砖34的数量也可以是两个、四个、五个等任意数目,或者蓄热体也可以是和授权公告号为CN202993332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的蓄热砖类似的结构。各个蓄热砖34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且贯穿蓄热砖34的加热元件安装孔,加热元件安装孔内安装有加热元件。壳体31的上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将蓄热砖34压紧在壳体31内的端盖32,端盖32上设置有与加热元件连接的接线端子33。
本实施例中的蓄热体上的加热元件安装孔有四个,四个加热元件安装孔安装有加热元件以能够更加快速的为蓄热体供热。加热元件具体是单根加热丝35,加热丝35经绕丝工艺加工而成,加热丝35总长为1112mm,直径为2.5mm,绕丝的中心经为38mm。加热丝35分成四节,四节加热丝35对应穿装在四个加热元件安装孔内,且加热丝35的两端分别与接线端子33连接。上述内接线板均为连接在两个电蓄热单元3之间的单元间接线板,其他实施例中,加热元件还可以是加热管,加热管具有四个,四个加热管对应穿装在四个加热元件安装孔内,四个加热管之间通过单元内接线板相连接,此时的内接线板还包括设置在加热管之间的单元内接线板。
参照图1、图2可知,为了增强本实用新型的电蓄热供暖装置的保温性能,加热箱的外侧具有保温层,与电热丝连接的接线端子33的上端位于保温层内,且内接线板4以及外接线板5与接线端子33连接的一端均位于保温层内,从而起到对内接线板4和外接线板5降温的目的,本实施例中的保温层具体是由陶瓷纤维毡制成的绝缘隔热垫7。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冷风进口11和热风出口12分别具有两个,两个冷风进口11位于加热箱长度方向的同一侧、宽度方向的两侧;两个进风口位于加热箱长度方向的同一侧、宽度方向的两侧。
为了能够对本实用新型的电蓄热供暖装置中的电蓄热单元3的温度进行监控,每个蓄热单元组6设置有一个温度传感器,其他实施例中,每个蓄热单元组6中的温度传感器也可以是两个、三个等任意数目。本实施例中的温度传感器具体为高温传感器,高温传感器采用的是高精度两针脚K型热电偶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的电蓄热供暖装置的具体实施例二,与电蓄热供暖装置的具体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加热箱体内具有一个蓄热体,蓄热体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呈网格状的加热元件安装孔,加热元件安装孔内对应安装加热元件,加热元件具体可以是加热管或加热丝,在蓄热体长度方向上相邻的加热元件通过内接线板连接以形成串接,长度方向上的加热元件组成一个加热元件单元组,相邻单元组之间通过外接线板连接,以使相邻加热元件单元组呈并联结构,外接线板背离与接线端子连接的一端形成与外接线连接的外接线部。
本实用新型的电蓄热供暖装置的具体实施例三,与电蓄热供暖装置的具体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加热箱内的通道为水道,加热箱上具有与水道连通的冷水进口和热水出口。其他与实施例一相同,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电蓄热供暖装置的具体实施例四,与电蓄热供暖装置的具体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外接线板连接在内接线板的中部位置,加热箱内的各加热元件通过内接线板串并联,外接线板背离与内接线板连接的一端形成与外接线连接的外接线部。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具体实施例,如图8所示,包括车体8,车体上具有供暖风道和向供暖风道供应暖风的电蓄热供暖装置,本实施例中的电蓄热供暖装置与上述各实施例中的电蓄热供暖装置的结构相同,不再赘述。

Claims (14)

1.电蓄热供暖装置,包括蓄热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用于加热蓄热体的电加热元器件,各电加热元器件上分别设有接线端子,对应电连接的电加热元器件之间通过与相应接线端子导电连接的内接线板导电连接,电蓄热供暖装置还包括与相应电加热元器件的相应端子导电连接和/或与相应内接线板导电连接的外接线板,外接线板具有用于导电连接外接导线的外接线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蓄热供暖装置,其特征在于:电蓄热供暖装置还包括加热箱体,加热箱体外设置保温层,所述蓄热体布置在所述加热箱体中,各电加热元器件的接线端子具有处于所述保温层中的与相应内接线板连接的接线部,外接线板的内接线部及所述内接线板均位于所述保温层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蓄热供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箱体具有加热风道,所述加热风道中依次设置有多个电蓄热单元,各电蓄热单元分别包括壳体,壳体中设有所述蓄热体和所述的电加热元器件,所述内接线板包括实现两电蓄热单元的电加热元器件之间导电连接的单元间接线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蓄热供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体为依次插接叠放在所述壳体中的蓄热砖,蓄热砖上设有用于安装电加热元器件的加热元件安装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蓄热供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电蓄热单元中的电加热元器件为单根电热丝,所述箱体中的电蓄热单元形成至少两个单元组,每个单元组包括至少两个电蓄热单元,同一单元组中的电加热元器件通过所述单元间接线板依次串联导电连接,不同单元组的电加热元器件均与所述外接线板导电连接以形成并联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蓄热供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单元组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温度传感器。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蓄热供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层包括设置在内接线板和外接线板相应两侧的绝缘隔热垫。
8.车辆,包括车体,车体上设有供暖风道,车体上设有向供暖风道供应暖风的电蓄热供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蓄热供暖装置包括蓄热体和多个用于加热蓄热体的电加热元器件,各电加热元器件上分别设有接线端子,对应电连接的电加热元器件之间通过与相应接线端子导电连接的内接线板导电连接,电蓄热供暖装置还包括与相应电加热元器件的相应端子导电连接和/或与相应内接线板导电连接的外接线板,外接线板具有用于导电连接外接导线的外接线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电蓄热供暖装置还包括加热箱体,加热箱体外设置保温层,所述蓄热体布置在所述加热箱体中,各电加热元器件的接线端子具有处于所述保温层中的与相应内接线板连接的接线部,外接线板的内接线部及所述内接线板均位于所述保温层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箱体具有加热风道,所述加热风道中依次设置有多个电蓄热单元,各电蓄热单元分别包括壳体,壳体中设有所述蓄热体和所述的电加热元器件,所述内接线板包括实现两电蓄热单元的电加热元器件之间导电连接的单元间接线板。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体为依次插接叠放在所述壳体中的蓄热砖,蓄热砖上设有用于安装电加热元器件的加热元件安装孔。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每个电蓄热单元中的电加热元器件为单根电热丝,所述箱体中的电蓄热单元形成至少两个单元组,每个单元组包括至少两个电蓄热单元,同一单元组中的电加热元器件通过所述单元间接线板依次串联导电连接,不同单元组的电加热元器件均与所述外接线板导电连接以形成并联布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每个单元组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温度传感器。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层包括设置在内接线板和外接线板相应两侧的绝缘隔热垫。
CN201821829475.1U 2018-11-07 2018-11-07 一种电蓄热供暖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车辆 Active CN2091168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29475.1U CN209116833U (zh) 2018-11-07 2018-11-07 一种电蓄热供暖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29475.1U CN209116833U (zh) 2018-11-07 2018-11-07 一种电蓄热供暖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116833U true CN209116833U (zh) 2019-07-16

Family

ID=672041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829475.1U Active CN209116833U (zh) 2018-11-07 2018-11-07 一种电蓄热供暖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11683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98287B (zh) 用于加热和冷却电池组的装置
CN102997423B (zh) 固体电蓄热装置
CN106207309A (zh) 一种热管理装置及电池模组
US20120183823A1 (en) Battery module
CN102891344A (zh) 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温控模组
CN206834265U (zh) 一种动力锂电池组
CN202993332U (zh) 一种固体储热式电暖器
CN104869674A (zh) 一种ptc电热管及电动汽车水暖加热器
CN202993545U (zh) 一种固体电储热热风锅炉
CN203100164U (zh) 固体电蓄热装置
CN209116833U (zh) 一种电蓄热供暖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车辆
CN204088526U (zh) 一种动力电池模块及乘用车
CN206834288U (zh) 一种带有电芯导热隔离装置的动力锂电池模组
CN205680760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包热管理系统
CN201430558Y (zh) 一种利用汽车尾气余热温差发电器
CN204669631U (zh) 一种ptc电热管及电动汽车水暖加热器
CN109830625B (zh) 圆柱形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06921977U (zh) 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加热装置
CN113473654B (zh) 一种电动汽车用ptc风暖加热器及其装配方法
CN205944346U (zh) 一种高寒地区模块式电池组配套用的加温装置
CN203086384U (zh) 一种基于夹心平板阵列型的温差发电器
CN103078558B (zh) 基于夹心平板阵列型的温差发电器
CN103701365B (zh) 一种改善汽车箱式热电系统热交换器热量传递的方法
CN210272566U (zh) 一种电动汽车蓄电池模块
CN108859656B (zh) 一种电阻丝并联加热控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