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103289U - 一种便携式仿真测试硬件平台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便携式仿真测试硬件平台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103289U CN209103289U CN201821783652.7U CN201821783652U CN209103289U CN 209103289 U CN209103289 U CN 209103289U CN 201821783652 U CN201821783652 U CN 201821783652U CN 209103289 U CN209103289 U CN 20910328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oard computer
- casing
- hardware platform
- bus backplane
- portab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0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102100029368 Cytochrome P450 2C18 Human gen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101000919360 Homo sapiens Cytochrome P450 2C18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RZVHIXYEVGDQDX-UHFFFAOYSA-N 9,10-anthraquino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2C(=O)C3=CC=CC=C3C(=O)C2=C1 RZVHIXYEVGDQDX-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4 anti-oxid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178 mathematical model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032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77 ren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5 ve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Test And Diagnosis Of Digital Computers (AREA)
Abstract
一种便携式仿真测试硬件平台,包括壳体等;液晶显示屏嵌装在上翻盖内,上翻盖通过转轴安装在壳体上,壳体上表面安装笔记本键盘、触控板,壳体内安装机笼、总线背板、服务器电源、KVM切换器,机笼内安插单板计算机A、单板计算机B,两块单板计算机从壳体安装有液晶显示屏的一侧插装,连接到总线背板的系统槽上;壳体两侧开有散热孔,散热风扇组安装在开有散热孔的壳体侧面;液晶显示屏、笔记本键盘、触控板与KVM切换器连接,KVM切换器分别与单板计算机A、单板计算机B连接。本实用新型功能模块高度集成,紧凑便携、硬件接口扩展灵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仿真测试硬件平台,属于仿真测试领域。
背景技术
仿真测试系统通过数学模型+硬件接口等效的方式模拟出飞控计算机外围单机设备,与飞控计算机构成信号闭环,是开展控制系统地面实物验证的重要试验系统。一般地,仿真测试系统需要具备两个重要特征:①硬件接口可配置。通过可扩展的局部总线,如CPCI、PXI、VME、CPCIE等,根据具体需要,插装对应外设模件,实现和飞控计算机接口的对接。②系统实时性。处理器及外围硬件接口需要适配某种实时操作系统,如Windows+RTX、VxWorks、RTLinux、QNX等,保证模型运算和接口访问的实时性。
为获得稳定可靠的实时性,多数仿真测试系统采用软件开发/运行环境分离的模式,即使用两个独立计算机系统构成上下位机,上位机进行仿真测试软件的开发调试,下位机运行开发调试好的可执行程序。此外,在系统使用时,还需要配备显示器、鼠标键盘。因此,整个仿真测试系统是多个零散设备单元的集合,集成度低,连接关系繁杂,不利于测试工作快速开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携式仿真测试硬件平台,将一般仿真测试系统的多个功能单元整合,在一套设备内集成两个独立计算机和基本输入输出终端,适应仿真程序开发/运行环境分离的设计模式。硬件平台功能模块高度集成,可提高仿真测试设备展开及系统搭建的效率,减少出错几率;整个设备重量轻,体积小,单人即可携带,能解决一般仿真测试系统不便携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携式仿真测试硬件平台,包括壳体、液晶显示屏、笔记本键盘、触控板、KVM切换器、总线背板、散热风扇组、机笼、服务器电源、单板计算机A、单板计算机B;
液晶显示屏嵌装在上翻盖内,上翻盖通过转轴安装在壳体上,壳体上表面安装笔记本键盘、触控板,壳体内安装机笼、总线背板、服务器电源、KVM 切换器,机笼内安插单板计算机A、单板计算机B,两块单板计算机从壳体安装有液晶显示屏的一侧侧面插装,连接到总线背板的系统槽上;壳体两侧开有散热孔,散热风扇组安装在开有散热孔的壳体侧面;服务器电源给液晶显示屏、笔记本键盘、触控板、KVM切换器、总线背板、散热风扇组、单板计算机A、单板计算机B供电;液晶显示屏、笔记本键盘、触控板与KVM 切换器连接,KVM切换器分别与单板计算机A、单板计算机B连接。
所述机笼和总线背板采用U和U混合尺寸,机笼内从上至下共分四层插槽,其中有两层插槽为U插槽,用于插装单板计算机A、单板计算机B;另外两层插槽中每层包括个U插槽,作为单板计算机A或单板计算机B的 IO扩展槽。
所述壳体上设置USB接口、以太网接口。
所述单板计算机A的以太网口和单板计算机B的以太网口通过总线背板上的布线连接。
所述总线背板为CPCI总线背板或PXI总线背板或CPCIE总线背板。
所述KVM切换器通过切换,实现单板计算机A或单板计算机B与液晶显示屏、笔记本键盘、触控板组成的输入输出终端的信号连接。
所述一种便携式仿真测试硬件平台,还包括防撞护角,防撞护角安装在上翻盖四角和壳体底部四角。
所述一种便携式仿真测试硬件平台,还包括机箱提手,机箱提手安装在壳体侧面。
所述壳体与液晶显示屏连接的一侧的侧档板通过铰链与壳体下盖连接,实现翻转。
所述散热风扇组有两组,一组吹出空气,另一组吸入空气,每组包括两个风扇。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采用6U插槽和3U插槽混合插卡方式,能同时具备 6U尺寸单板计算机性能高、散热好,扩展性强的优点,以及3U尺寸IO扩展卡体积小,选型丰富的优点,使得测试硬件平台在满足仿真测试系统对性能和扩展性要求的同时,显著缩小设备体积。
(2)本实用新型集成了进行仿真测试所需的显示器、键盘和鼠标等基本输入输出设备功能,将仿真系统中的多种零散设备整合成一个整体,缩减了组建试验系统所需独立设备的数量,极大提高了系统便携性。
(3)本实用新型在硬件设计时考虑了仿真软件开发/运行环境分离的上下位机模式,通过背板走线实现上下位机间需要的以太网连接,简化了仿真系统搭建时的线缆连接和端口配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机箱外观效果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机箱内部模块顶视布局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CPCI-6520单板计算机外观效果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背板插座布局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各组件间连接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便携式仿真测试硬件平台,包括壳体2、液晶显示屏 3、笔记本键盘5、触控板6、KVM切换器8、总线背板9、散热风扇组10、机笼11、服务器电源12、单板计算机A、单板计算机B;
液晶显示屏3嵌装在上翻盖内,上翻盖通过转轴安装在壳体2上,壳体2上表面安装笔记本键盘5、触控板6,壳体2内安装机笼11、总线背板9、服务器电源12、KVM切换器8,机笼11内安插单板计算机A、单板计算机B,两块单板计算机从壳体2安装有液晶显示屏3的一侧插装,连接到总线背板9的系统槽上;壳体2两侧开有散热孔1,散热风扇组10安装在开有散热孔1的壳体2侧面;服务器电源12给液晶显示屏3、笔记本键盘5、触控板6、KVM切换器8、总线背板9、散热风扇组10、单板计算机A、单板计算机B供电;液晶显示屏3、笔记本键盘5、触控板6与KVM切换器 8连接,KVM切换器8分别与单板计算机A、单板计算机B连接。
机笼11和总线背板9采用6U和3U混合尺寸,机笼11内从上至下共分四层插槽,其中有两层插槽为6U插槽,用于插装单板计算机A、单板计算机B;另外两层插槽中每层包括2个3U插槽,作为单板计算机A或单板计算机B的IO扩展槽。
壳体2上设置USB接口、以太网接口。单板计算机A的以太网口和单板计算机B的以太网口通过总线背板9上的布线连接。总线背板9为CPCI 总线背板或PXI总线背板或CPCIE总线背板。KVM切换器8通过切换,实现单板计算机A或单板计算机B与液晶显示屏3、笔记本键盘5、触控板6 组成的输入输出终端的信号连接。防撞护角4安装在上翻盖四角和壳体底部四角。机箱提手7安装在壳体2侧面。壳体2与液晶显示屏3连接的一侧的侧档板通过铰链与壳体2下盖连接,实现翻转。散热风扇组10有两组,一组吹出空气,另一组吸入空气,每组包括两个风扇。
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示的仿真测试硬件平台,由两块CPCI-6520单板计算机和机箱构成,图1是机箱外观效果图,图2是机箱内部模块顶视布局图,图3是CPCI-6520单板计算机外观效果图。机箱包括壳体2、液晶显示屏3、笔记本键盘5、触控板6、防撞护角4、机箱提手7、KVM切换器8、散热风扇组10、服务器电源12、CPCI机笼和CPCI总线背板。
机箱的壳体2采用铝合金材料,降低整机重量,表面进行黑色硬质阳极抗氧化处理,防刮伤。八个棱角安装橡胶防撞护角4,增强设备抗振动冲击能力。壳体2前侧板安装箱包式手提,适合外场测试携带和搬运。左右侧板开散热通风孔。后侧板安装铰链式遮挡板,遮挡板在锁扣状态时,可遮挡机箱内部CPCI机笼插卡入口。此外,后侧板还设计220V交流供电接口及供电开关、两个USB端口和1个网口。机箱顶部是可上掀翻盖,翻盖内侧嵌装一块15.6英寸液晶显示屏3。翻盖下方安装笔记本键盘5和触控板6。
机箱内部安装CPCI机笼,机笼提供导轨,用于将CPCI-6520单板计算机和IO扩展卡沿导轨插接到CPCI总线背板,并对插入板卡起到支撑固定作用,插卡入口位于机箱后侧。机笼采用6U和3U尺寸混合插卡结构,下面两层插槽为6U,安装CPCI-6520单板计算机,上面两层每层均为2个 3U插槽,作为CPCI-6520单板计算机A的外设扩展槽。根据实际仿真测试需求,扩展槽插装符合CPCI规范的接口板卡(如AD、1553B、RS422等功能板卡)。CPCI总线背板紧贴机笼一侧,是两块CPCI-6520之间以及 CPCI-6520单板计算机A与IO扩展卡之间互联的信号载板,CPCI总线背板插座布局与CPCI机笼插槽相对应,6U插槽为系统槽,分配P1、P2、P3、P4、P5五个插座,3U插槽为扩展槽,分配P1、P2两个插座,图4 是CPCI总线背板插座布局示意图。CPCI-6520插装到6U插槽时,其J1~J5 接插件对应总线背板P1~P5插座。CPCI总线背板和机壳前侧板之间安装服务器电源12和KVM切换器8,服务器电源12提供硬件平台全部用电,KVM 切换器8通过切换,改变两块CPCI-6520与液晶显示屏3、笔记本键盘5、触控板6组成的输入输出终端间的信号连接关系。CPCI机笼和壳体2左右侧板之间安装散热风扇组,风扇组以抽拉形式驱动空气流动,对CPCI机笼内部组件强制散热。
图5是仿真测试硬件平台各组件间的连接关系图。服务器电源12转换 220V交流输入,为液晶显示屏3、笔记本键盘5、触控板6、KVM切换器8、散热风扇组10提供所需供电,并通过CPCI总线背板为插装在背板上的两块CPCI-6520单板计算机与IO扩展卡供电。CPCI-6520单板计算机A通过J1接插件上的32位PCI局部总线与4个IO扩展卡通讯,通过背板走线与CPCI-6520单板计算机B的J3接插件上的以太网口相连,实现两块 CPCI-6520间的通讯。同时,将CPCI-6520单板计算机A的J3接插件上的两组USB接口和1路以太网接口外接到机壳2后侧板,实现通用接口数量扩展。KVM切换器8的输入端连接两块CPCI-6520位于J3接插件上的鼠标键盘和RGB视频信号,输出端连接液晶显示屏3、笔记本键盘5和触控板6,实现用户使用一组输入输出终端对两套独立计算机系统的控制。
仿真测试硬件平台在应用时,先根据仿真测试对象的接口类型和数量,采购或研发符合CPCI标准的3U扩展板卡插装在硬件平台上,形成针对特定对象的仿真测试设备。CPCI-6520单板计算机B作为仿真软件的开发环境,可安装非实时的Windows操作系统。CPCI-6520单板计算机A作为仿真软件的运行环境,可安装实时的QNX或RTLinux等操作系统。然后,在 Windows系统中开发、调试、编译好仿真测试程序,通过背板走线连接的以太网接口,将可执行程序下载到实时操作系统中运行,控制扩展板卡与被测对象进行交互,完成仿真测试任务。
本实用新型未详细说明部分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技术。
Claims (10)
1.一种便携式仿真测试硬件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2)、液晶显示屏(3)、笔记本键盘(5)、触控板(6)、KVM切换器(8)、总线背板(9)、散热风扇组(10)、机笼(11)、服务器电源(12)、单板计算机A、单板计算机B;
液晶显示屏(3)嵌装在上翻盖内,上翻盖通过转轴安装在壳体(2)上,壳体(2)上表面安装笔记本键盘(5)、触控板(6),壳体(2)内安装机笼(11)、总线背板(9)、服务器电源(12)、KVM切换器(8),机笼(11)内安插单板计算机A、单板计算机B,两块单板计算机从壳体(2)安装有液晶显示屏(3)的一侧侧面插装,连接到总线背板(9)的系统槽上;壳体(2)两侧开有散热孔(1),散热风扇组(10)安装在开有散热孔(1)的壳体(2)侧面;服务器电源(12)给液晶显示屏(3)、笔记本键盘(5)、触控板(6)、KVM切换器(8)、总线背板(9)、散热风扇组(10)、单板计算机A、单板计算机B供电;液晶显示屏(3)、笔记本键盘(5)、触控板(6)与KVM切换器(8)连接,KVM切换器(8)分别与单板计算机A、单板计算机B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仿真测试硬件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笼(11)和总线背板(9)采用6U和3U混合尺寸,机笼(11)内从上至下共分四层插槽,其中有两层插槽为6U插槽,用于插装单板计算机A、单板计算机B;另外两层插槽中每层包括2个3U插槽,作为单板计算机A或单板计算机B的IO扩展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便携式仿真测试硬件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上设置USB接口、以太网接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便携式仿真测试硬件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单板计算机A的以太网口和单板计算机B的以太网口通过总线背板(9)上的布线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便携式仿真测试硬件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总线背板(9)为CPCI总线背板或PXI总线背板或CPCIE总线背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便携式仿真测试硬件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KVM切换器(8)通过切换,实现单板计算机A或单板计算机B与液晶显示屏(3)、笔记本键盘(5)、触控板(6)组成的输入输出终端的信号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便携式仿真测试硬件平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撞护角(4),防撞护角(4)安装在上翻盖四角和壳体底部四角。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便携式仿真测试硬件平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机箱提手(7),机箱提手(7)安装在壳体(2)侧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便携式仿真测试硬件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与液晶显示屏(3)连接的一侧的侧档板通过铰链与壳体(2)下盖连接,实现翻转。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便携式仿真测试硬件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扇组(10)有两组,一组吹出空气,另一组吸入空气,每组包括两个风扇。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783652.7U CN209103289U (zh) | 2018-10-31 | 2018-10-31 | 一种便携式仿真测试硬件平台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783652.7U CN209103289U (zh) | 2018-10-31 | 2018-10-31 | 一种便携式仿真测试硬件平台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103289U true CN209103289U (zh) | 2019-07-12 |
Family
ID=671574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783652.7U Active CN209103289U (zh) | 2018-10-31 | 2018-10-31 | 一种便携式仿真测试硬件平台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103289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505459A (zh) * | 2020-12-09 | 2021-03-16 | 凯迈(洛阳)测控有限公司 | 一种单兵便携测试设备 |
-
2018
- 2018-10-31 CN CN201821783652.7U patent/CN209103289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505459A (zh) * | 2020-12-09 | 2021-03-16 | 凯迈(洛阳)测控有限公司 | 一种单兵便携测试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2014527227A (ja) | 低電力コンピューターシステムを構築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 |
CN209103289U (zh) | 一种便携式仿真测试硬件平台 | |
CN207895357U (zh) | 一种双屏加固携行式计算机 | |
CN110908863B (zh) | Arm引擎集群服务器 | |
CN201828912U (zh) | 便携式并行计算装置 | |
CN207704358U (zh) | 一种国产化服务器 | |
CN202854677U (zh) | 适用于4u及以上标准机箱内安装的cpci机框 | |
USRE48365E1 (en) | Mobile motherboard | |
CN211906189U (zh) | 一种具有水冷功能的计算机机箱散热装置 | |
CN114860039A (zh) | 模块化边缘计算工控机 | |
CN208126248U (zh) | 一种具有双主机系统的双屏加固携行式计算机 | |
CN104991610B (zh) | 虚拟仪器平台 | |
CN217640122U (zh) | 计算机工作站 | |
CN212460548U (zh) | 便携式多功能PXIe测控平台 | |
CN212966168U (zh) | 支持高密度服务器的安全增强龙芯计算主板装置 | |
CN111831500A (zh) | 便携式多功能PXIe测控平台 | |
CN212932816U (zh) | 一种基于龙芯处理器的随动装置检测设备 | |
CN204945876U (zh) | 虚拟仪器平台 | |
CN204833092U (zh) | 一种教学用小型云计算服务器系统 | |
CN203643907U (zh) | 一种四系统加固便携式计算机 | |
US6321349B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veloping and debugging portable computers via a peripheral interface slot | |
CN204215169U (zh) | 一种壁挂式小型化显示控制台 | |
CN201369003Y (zh) | 一种笔记本电脑 | |
CN206639093U (zh) | 台式独立显卡笔记本电脑 | |
CN106776192A (zh) | 多功能仿真总线测试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