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086691U - 一种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086691U
CN209086691U CN201821608132.2U CN201821608132U CN209086691U CN 209086691 U CN209086691 U CN 209086691U CN 201821608132 U CN201821608132 U CN 201821608132U CN 209086691 U CN209086691 U CN 2090866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host
connecting portion
host main
ro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60813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祖涛
罗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60813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0866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0866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0866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包括承载支架、主机本体以及旋转连接件,承载支架包括第一相对侧,主机本体设有第一连接部,旋转连接件包括旋转连接部及设置于旋转连接部的第二连接部,旋转连接部可活动设于第一相对侧,第二连接部可活动连接于第一连接部,旋转连接部可相对第一相对侧转动,以使主机本体相对第一相对侧转动并形成不同的姿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能够实现多角度的旋转,即用户可以多角度拍摄,给用户提供了便利性。此外,本实用新型中的智能手表,主机本体可从承载支架取下来,解决了传统主机本体贴合于手臂以致在长时间使用的情况下烫伤用户手臂的情况。

Description

一种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手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表能够实现的功能也越来越多,例如,智能手表不仅能够实现通话功能,同时还可实现拍摄功能。有基于此,用户对智能手表的功能使用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再仅仅只是希望智能手表能够实现自己的使用要求便可,而是希望在使用过程中可以给自己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
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智能手表的摄像头的拍摄角度通常是朝上设置的,即,与智能手表的显示面同向设置。用户在使用摄像头进行拍摄或者是视频功能时,需要转动手臂或手腕来调节摄像头的取景角度,以实现正常的拍摄或者视频。但是,采用上述方式需要用户的手臂长时间保持相同的姿势,容易造成用户的手臂乏累,从而给用户带来不舒适的使用体验;此外,当用户在使用摄像头进行拍摄或者是视频功能时,主机本体因运行可能会发出热量,而智能手表是佩戴在用户手臂上且贴近手臂的,从而可能出现烫伤用户手臂皮肤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能够旋转主机本体以使可以实现任意角度的拍摄,改善了用户在使用传统智能手表的拍摄功能时需扭动手臂导致不方便拍摄的问题;同时还能够解决现有智能手表在进行长时间通话时容易造成用户的手臂乏累以及散热差等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所述智能主机包括:
承载支架,所述承载支架包括第一相对侧;
主机本体,所述主机本体设有第一连接部;以及
旋转连接件,所述旋转连接件包括旋转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所述旋转连接部可活动设于所述第一相对侧,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旋转连接部上,且所述第二连接部可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
所述旋转连接部可相对所述第一相对侧转动,以使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第一相对侧转动并形成不同的姿态;
所述不同的姿态至少包括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第一相对侧转动至所述第二姿态时,所述主机本体的所述第一连接部可相对所述第二连接部转动,以使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第二连接部实现自转;
其中,所述第一姿态为所述主机本体叠设于所述承载支架的姿态,所述第二姿态为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承载支架转动并形成一定角度的姿态。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可转动且可拆卸连接,以实现所述主机本体与所述旋转连接部转动连接或与所述旋转连接部分离。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为设于所述主机本体的转轴或轴孔,所述第二连接部为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配合的轴孔或转轴。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旋转连接部设有取卸结构,所述取卸结构用于提供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可拆卸分离的作用力。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旋转连接部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对合后形成内腔;
所述取卸结构设于所述内腔中,所述取卸结构包括用于形成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连接部件以及被设置成与所述连接部件连接的弹性复位件,所述弹性复位件用于提供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可拆卸分离的作用力。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件包括按键部和与所述按键部连接的连接杆,所述按键部上设有按键,且所述按键位于所述内腔外部,所述连接杆用于形成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弹性复位件连接于所述连接杆,所述弹性复位件用于在所述按键的按压作用下提供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分离的作用力。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主机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转动连接端和自由端,所述转动连接端设有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主机本体的摄像模组设于所述自由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摄像模组设于所述主机本体内,所述摄像模组包括前置摄像模组和/或后置摄像模组。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摄像模组包括所述前置摄像模组和所述后置摄像模组,所述前置摄像模组及所述后置摄像模组分别朝向所述主机本体的两个相对设置的表面。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主机本体包括用于显示的显示面和与所述显示面相对设置的非显示面,所述显示面设有第一拍摄视窗,所述非显示面设有第二拍摄视窗,所述前置摄像模组通过所述第一拍摄视窗实现取景,所述后置摄像模组通过所述第二拍摄视窗实现取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智能主机还包括阻尼结构,所述阻尼结构设于所述承载支架,所述阻尼结构用于提供保持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承载支架转动形成任一角度的作用力。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承载支架为板状结构或中空的框架结构。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中空的框架结构的中空部由至少一根折弯杆弯折形成。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中空的框架结构包括两所述折弯杆,各所述折弯杆均包括第一对接部、与所述第一对接部相对设置的第二对接部及连接于所述第一对接部及第二对接部之间的第三连接部,两所述折弯杆的两所述第一对接部分别对应连接,两所述折弯杆的两所述第二对接部分别对应连接,所述旋转连接件设于其中任意一所述第三连接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主机本体的外侧面对应所述第三连接部设有卡合部,所述卡合部用于卡合所述第三连接部,以使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承载支架保持所述第一姿态。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智能主机还包括设于所述主机本体上的固持结构,所述固持结构用于连接所述主机本体与所述第三连接部,以使所述主机本体保持与所述承载支架连接或分离的状态。
本实用新型实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智能手表,所述智能手表包括表带及如上述的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所述表带连接于所述智能主机的所述承载支架。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承载支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表带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能够实现主机本体可以相对承载支架转动以及可以实现自转,从而可以使得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调节好主机本体上的显示屏的显示朝向和摄像头的拍摄角度,以使主机本体上的显示屏的显示朝向和摄像头的拍摄角度可以调到一个适宜用户使用的最佳角度,给用户使用提供了便捷性和便利性;同时主机本体可以相对承载支架转动一定角度,以使主机本体远离手臂,避免了主机本体因运行可能会发出热量而可能出现烫伤用户手臂皮肤的情况。
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翻转且自转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通过在承载支架上的旋转连接件上设置与主机本体可拆卸连接的第二连接部,使得主机本体可以从承载支架取卸下来的方式,当将该智能主机应用于智能手表且用户佩戴该智能手表进行视屏通话时,用户不需要转动手臂或手腕来调节摄像头的角度,而是将主机本体从承载支架取卸下来便可,同样可以实现正常的视屏通话。采用这样的方式,不仅方便用户在佩戴智能手表时进行视频通话,给用户带来良好的使用体验;同时也有利于主机本体在进行长时间视频通话时的散热,避免了可能出现烫伤用户手臂皮肤的情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主机本体处于第一姿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主机本体处于第二姿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承载支架和旋转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承载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主机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主机本体自转90度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主机本体自转180度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第一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取卸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主机本体与支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主机本体相对支架分离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前置摄像模组处于第一拍摄方向和后置摄像模组处于第四拍摄方向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前置摄像模组处于第二拍摄方向和后置摄像模组处于第五拍摄方向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前摄像模组具有第三拍摄方向和后摄像模组具有第六拍摄方向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提供的阻尼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提供的固持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提供的固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提供的智能手表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提供的智能手表的主机本体侧翻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能够旋转主机本体实现任意角度的拍摄,改善了用户在使用传统智能手表的拍摄功能时需扭动手臂导致不方便拍摄的问题;同时还能够解决现有智能手表在进行长时间通话时容易造成用户的手臂乏累以及散热差等问题。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包括承载支架、主机本体以及旋转连接件,承载支架包括第一相对侧,主机本体设有第一连接部,旋转连接件包括旋转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旋转连接部可活动设于第一相对侧,第二连接部设置于旋转连接部上,且第二连接部可活动连接于第一连接部,旋转连接部可相对第一相对侧转动,以使主机本体相对第一相对侧转动并形成不同的姿态。该不同的姿态至少包括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主机本体相对第一相对侧转动至第二姿态时,主机本体的第一连接部可相对第二连接部转动,以使主机本体相对第二连接部实现自转。
其中,第一姿态为主机本体叠设于承载支架的姿态,第二姿态为主机本体相对承载支架转动并形成一定角度的姿态。
实施例二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包括承载支架10、主机本体20以及旋转连接件30,承载支架10包括第一相对侧10a,主机本体20设有第一连接部21,旋转连接件30 包括旋转连接部31及第二连接部32,旋转连接部31可活动设于第一相对侧 10a,第二连接部32设置于旋转连接部31上,且第二连接部32可活动连接于第一连接部21,旋转连接部31可相对第一相对侧10a转动,以使主机本体20相对第一相对侧10a转动并形成不同的姿态。
具体地,该不同的姿态至少包括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主机本体20相对第一相对侧10a转动至第二姿态时,主机本体20的第一连接部21可相对第二连接部32转动,以使主机本体20相对第二连接部32实现自转。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姿态为主机本体20叠设于承载支架10的姿态,第二姿态为主机本体20相对承载支架10转动并形成一定角度的姿态。具体地,定义第一姿态为主机本体20叠设于承载支架10的姿态,在第一姿态时,主机本体20是叠设于在承载支架10上方的,该主机本体20的显示面 22大致平行于该承载支架10,即,主机本体20完全覆盖承载支架10,主机本体20连接于承载支架10的第一相对侧10a,此时,主机本体20并不能相对承载支架10发生转动。第二姿态为主机本体20相对承载支架10转动并形成一定角度的姿态,以使主机本体20相对第一相对侧10a转动并形成不同的姿态
定义第二姿态为主机本体20从第一姿态可相对承载支架10的第一相对侧10a旋转360度的状态,旋转方向为a方向,旋转连接件20可相对第一相对侧10a转动以使主机本体20从第一姿态转动到第二姿态。也就是说,在该第二姿态时,主机本体20的显示面22倾斜于/或垂直于承载支架10。其中,在主机本体20处于第一姿态时,该主机本体20的显示面22的朝向为向上(如图1的纸面方向向上),而在主机本体20处于第二姿态时,该主机本体20 的显示面22的朝向为朝向承载支架10的外侧(如图2的纸面方向向外)。
因此,通过改变主机本体20相对承载支架10的状态(例如叠设或者是转动),可改变主机本体20的显示面22的朝向,满足用户不同使用场合、不同使用情景对于显示面22的操作需求。
在本实施例中,智能主机可应用于智能手表。当智能主机应用于智能手表时,该主机本体20可作为智能手表的手表主机使用。即,主机本体20可实现通话、收发信息、摄像、视频通话、扫描二维码、移动支付、查看环境信息以及查看身体信息等功能。因此,结合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主机本体20可包括显示屏26a、面盖26b、底壳26c、第一连接部21、固持结构50、前置摄像模组241、后置摄像模组242、屏幕粘胶层26d、面盖粘胶层 26e以及未图示的主板组件、电池、扬声器、麦克风、卡座组件,通信模块及实现各种功能的传感器,其中传感器可以是重力传感器、加速传感器、距离传感器、心率传感器、气压传感器,紫外线检测器等。主机本体20同时还包括用于身份识别的元件,例如指纹识别模组、面部识别模组等。
应该得知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主机本体10的显示屏26a应为单一显示屏,定义设有显示屏26a的一面为显示面22,即,本实用新型通过主机本20可相对承载支架10转动的方式,可以调整显示屏26a的角度,来使得用户对于主机本体20的显示屏26a的使用操作可如对手机的显示屏般操作,因此,无需设置双显示屏,可减少对主机本体20内部电池的电量耗用,提高电池续航能力。
在本实施例中,该旋转连接部31可相对承载支架10的轴向转动,以使主机本体20可相对承载支架10沿侧向转动,其中,侧向转动是指:主机本体20的显示面22由大致平行于承载支架10的方向转动至朝向承载支架10 的第一相对侧10a外的方向,从而使得主机本体20可相对支架10在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之间转换,且在主机本体20相对承载支架10转动至位于第二姿态时,该旋转连接部31可相对承载支架10转动,以使主机本体20可相对承载支架10沿侧向转动,使得用户在使用智能手表的时候可以通过转动主机本体20来实现手表的拍摄、扫码等功能,使用户不用旋转手臂便能进行拍摄以及扫码,便于用户的使用。
举例来说,当该智能主机应用于智能手表时,则智能手表的表带通常是连接在承载支架10的两端部,从而方便用户佩戴,由此可知,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旋转连接件30是连接在承载支架10的第一相对侧10a,因此,主机本体20相对承载支架10转动的方向与表带与承载支架10连接的方向不同。
结合图2至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避免主机本体20在进行长时间通话而散发出热量而出现烫伤用户手臂皮肤的情况,该承载支架10为板状结构或中空的框架结构。优选地,该承载支架10为中空的框架结构。具体地,中空的框架结构的中空部由至少一根折弯杆弯折形成,该中空的框架结构包括两折弯杆,各折弯杆均包括第一对接部11、与第一对接部11相对设置的第二对接部12及连接于第一对接部11及第二对接部12之间的第三连接部,两折弯杆的两第一对接部11分别对应连接,两折弯杆的两第二对接部12分别对应连接,旋转连接件30设于其中任意一第三连接部。由于弯折杆的数量为两根,因此,该第三连接部也对应为两个,分别为其中一个第三连接部13a,另一个第三连接部13b。
也就是说,两折弯杆的两第一对接部11分别对应连接形成了承载支架 10的一端,而两折弯杆的两第二对接部12分别对应连接形成了承载支架10 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一对接部11及第二对接部12之间的另一个第三连接部 13b作为承载支架10的第一相对侧10a。
进一步地,为了在主机本体20相对承载支架10位于第一姿态时,可更好地将主机本体20稳固在承载支架10上,主机本体20的外侧面对应第三连接部设有卡合部23,该卡合部23用于卡合第三连接部,以使主机本体20相对承载支架10保持第一姿态。应该得知的是,该卡合部23设置在未设置旋转连接件30的其中一个第三连接部13a,该卡合部23可为设置在主机本体 20外侧面上的凹槽或者是形成在主机本体20外侧面的凹陷,即,该卡合部 23的形状可以根据其中一个第三连接部13a的形状而定,也就是说,该卡合部23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成凹槽或是凹陷。进一步地,该卡合部23应与该两第一对接部11/或两第二对接部12的形状相匹配,例如该第一对接部11 和第二对接部12为条形杆时,该卡合部23为条形槽。优选地,该卡合部23 实际是形成在主机本体20的外侧面上的条形凹陷,从而便于主机本体20需要转换至第二姿态时与承载支架10的分离。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第二姿态时主机本体20相对承载支架10形成了一定角度,则此时,第一连接部21可相对第二连接部32转动,以使主机本体20相对第二连接部32的轴向方向转动,即,主机本体20既可绕另一个第三连接部13b做轴向运动,又可绕第二连接部32做轴向运动。
定义该一定角度为一个角度区间,该角度区间为主机本体20从第一姿态沿另一个第三连接部13b的轴向方向a转动过程中可沿第二连接部32轴向旋转时主机本体20与承载支架10所形成的角度。
可以得知的是,当主机本体20想由第一姿态转换至第二姿态时,则需首先使得主机本体20的卡合部23与承载支架10的其中一个第三连接部13a 分离才可实现。具体地,在主机本体20在从第一姿态沿另一个第三连接部 13b的轴向转动进入第二姿态之前,会存在一段主机本体20不与承载支架10 贴合,也不能沿第二连接部32轴向旋转一周的状态,定义这段状态为中间姿态,中间姿态即是在主机本体20从第一姿态沿另一个第三连接部13b的轴向旋转至第二姿态之间的姿态。在中间姿态下,主机本体20尚不能沿第二连接部32轴向旋转一周,即是主机本体20沿第二连接部32轴向旋转时会受到承载支架10的阻挡。
进一步地,在主机本体20沿另一个第三连接部13b从第二姿态以第一姿态到第二姿态的转动方向继续转动时,会转动到主机本体20不能沿第二连接部32轴向旋转360度的姿态,因为这时的主机本体20会受到承载支架10 的阻挡,定义这种姿态为第三姿态。第三姿态下的主机本体20通常被用于拍摄大角度的景物景观,通过主机本体20大角度的转动,可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由此可知,主机本体20在沿另一个第三连接部13b轴向运动的时候可分为四种姿态,分别为第一姿态、中间姿态、第二姿态和第三姿态。第一姿态为主机本体20连接于其中一个第三连接部13a,且主机本体30叠设于承载支架10之上的姿态,在此姿态下主机本20与承载支架10成0度角,在该姿态下主机本体20与传统的智能手表的主机使用无异;中间姿态为主机本体 20与其中一个第三连接部13a分离,在第一姿态沿另一个第三连接部13b旋转到第二姿态之间的姿态,在此姿态下主机本体20通常与承载支架10成 0-90度角,在该姿态下主机本体20是较为适合用户自拍的角度;第二姿态为主机本体20可沿另一个第三连接部13b轴向旋转的状态,在此姿态下主机本体20与支承载架10成90-150度角,在该姿态下主机本体20较为适合用于风景拍摄;第三姿态为由第二姿态沿另一个第三连接部13b继续旋转直至无法旋转的姿态,在此姿态下主机本体20与承载支架10成150-180度角,在该姿态下主机本体20较为适合用于大角度拍摄。
可以理解的是,当智能主机应用于智能手表时,尽管主机本体20可沿另一个第三连接部13b轴向旋转至主机本体20与承载支架10成大于180度角的姿态,但是,主机本体20不能沿另一个第三连接部13b轴向旋转360度角,因为当主机本体20可沿另一个第三连接部13b轴向旋转至主机本体20与承载支架10成大于180度角时,如果继续沿另一个第三连接部13b轴向旋转会受到用户手臂的阻挡。
应该得知的是,只有当主机本体20位于第二姿态时,该主机本体20才可以沿着第二连接部32的轴向实现自转。
结合图6和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主机本体20的第一连接部 21可转动连接于第二连接部32,因此,在主机本体20与第二连接部32连接在一起时,主机本体20可相对第二连接部32转动,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可通过调整主机本体20相对第二连接部32的轴向方向的转动角度,从而调整主机本体20上的显示屏26a以及拍摄模组相对第二连接部32的轴向方向的转动角度,从而可使得主机本体20上的显示屏26a以及拍摄模组可便于调整至正对用户或背向用户的角度,更加方便用户的使用。也就是说,主机本体 20除了上述的第一姿态、中间姿态、第二姿态、第三姿态以外,还具有自转姿态,定义主机本体20在第二姿态下能够进行自转的姿态为自转姿态,则自转姿态为主机本体20沿第二连接部32的轴向发生自转。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21与第二连接部32可转动且可拆卸连接,以实现主机本体20可相对第二连接部32转动。具体地,该第一连接部21为设于主机本体20的转轴或轴孔,该第二连接部32为与第一连接部21配合的轴孔或转轴。也就是说,当第一连接部21为设于主机本体20的转轴时,第二连接部32为与第一连接部21配合的轴孔;当或第一连接部21为设于主机本体 20的轴孔时,第二连接部32为与第一连接部21配合的转轴。在本实用新型中,该第一连接部21为设于主机本体20上的转轴,第二连接部为恰好与第一连接部21配合连接的轴孔,主机本体20可沿第一连接部21的轴向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在主机本体20处于第二姿态时,此时,若主机本体20 的显示屏26a朝向承载支架10外侧的方向(如图2的纸面方向向外),则可通过转动主机本体20,使得主机本体20沿第二连接部32自转使得主机本体 20的显示屏26a由朝向承载支架10外侧的方向转动至朝向承载支架10内侧的方向(如图6的纸面方向向右),这样,用户可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调整该转动角度,从而改变该显示屏26a的朝向。即,当用户想便于操作显示屏 26a时,则可转动至显示屏26a朝向承载支架10内侧的方向,便于对准用户。而当用户想向他人展示显示屏26a上的内容时,则可转动至显示屏26a朝向承载支架10外侧的方向(如图7的纸面方向向左),便于对准他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主机本体能够相对承载支架的第一相对侧进行侧向转动,有利于可以根据用户的具体的使用要求实现多角度的拍摄,给用户使用智能手表提供了便捷性和便利性。同时还可以使主机本体远离手臂,避免了主机本体因运行可能会发出热量而可能出现烫伤用户手臂皮肤的情况。
此外,该主机本体可以沿着旋转连接件中的第二连接部的轴向相对旋转件转动,以使主机本体可以实现多角度的旋转,方便用户选择一个舒适的角度,进而使得主机本体上的显示屏以及拍摄模组能够调整至到一方便的角度,更加方便用户的使用。
实施例三
请一并参阅图8至图1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了一种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与实施例二的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的区别之处在于: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21与第二连接部32可转动且可拆卸连接,以实现主机本体20与旋转连接部31转动连接或与旋转连接部31分离。具体地,该第一连接部21为设于主机本体20的转轴,该第二连接部32为与第一连接部21配合的轴孔。也就是说,主机本体20与承载支架10的可拆卸连接是通过转轴与轴孔配合的方式,拆装更方便且结构设计更简单。
结合图3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能够实现主机本体20可以从旋转连接件30上取卸下来,该旋转连接部31设有取卸结构33,取卸结构33 用于提供第二连接部32与第一连接部21可拆卸分离的作用力。具体地,该旋转连接部31包括第一壳体311和第二壳体312,第一壳体311与第二壳体 312对合后形成内腔,而该取卸结构33设于该内腔中。取卸结构33包括用于形成第二连接部32的连接部件333以及被设置成与连接部件333连接的弹性复位件,弹性复位件用于提供第二连接部32与第一连接部21可拆卸分离的作用力。也就是说,主机本体20除了上述实施例二的第一姿态、中间姿态、第二姿态、第三姿态、自转姿态以外,还具有分离姿态,定义主机本体20 在第二姿态下能够取下来的姿态为分离姿态,则分离姿态为主机本体20可以旋转连接件30取卸下来的姿态。
优先地,设于主机本体20上的第一连接部21包括一体成型的固定部211 和转轴212,该转轴212可为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212a为嵌入旋转连接部 31的尺寸较大的轴体,第二部分212b为用于使连接于该转轴的构件旋转的尺寸较小的轴体。第二连接部32为轴孔,该轴孔的尺寸大小与转轴的第一部分212a相配合,采用这种设计方式,更加有助于方便用户将主机本体20从旋转连接件30上拆卸下来。
进一步地,结合图3和图9所示,连接部件333包括按键部和与按键部连接的连接杆333b,该按键部上设有按键333a,且按键333a位于内腔外部,该连接杆333b用于形成第二连接部32,弹性复位件连接于连接杆333,弹性复位件用于在按键333a的按压作用下提供第二连接部32与第一连接部31 分离的作用力。在按键部上设计有按键333a,可以用于供用户按压,从而使转轴与轴孔分离,有利于提高用户的操作便捷性。优选地,该连接杆333b 的数量为二。具体地,连接杆333b包括直杆和与直杆连接的圆环,两连接杆 333b反向相对设置使圆环相对上下设置对接形成该第二连接部32(即,形成轴孔),该轴孔用于使转轴进入并卡合,从而实现主机本体20与第二连接部 32的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为了避免转轴能够轻易地从轴孔内脱离以及在需要取卸主机本体20时能够便于用户操作,该取卸结构33还包括被设置成与连接部件333 连接的弹性复位件,该弹性复位件用于提供保持两连接部件333相对上下设置形成的第二连接部32,并保持第二连接部32卡合连接于第一连接部21的作用力,且还用于提供第二连接部32与第一连接部21分离的作用力。优选地,弹性复位件可为弹簧,且弹性复位件可为四个,包括其中两弹性复位件 334a和另两弹性复位件334b。该四个弹性复位件的一端与按键部333a连接,而该四个弹性复位件的另一端与旋转连接部31连接,以保持轴孔和转轴的卡合状态。即,利用弹性复位件的弹性作用力,可使得该两连接部件333的圆环可保持其形成该轴孔的状态不变,从而使得转轴能够牢牢地卡合在轴孔内,进而确保主机本体20在与承载支架10连接时的连接可靠性。
而当用户同时按压两连接部件333的按键333a时,其中一连接杆333b 向旋转连接部31的方向移动从而压缩其中两弹性复位件334a,使其中两弹性复位件334a具有弹性势能,与此同时,另一连接杆333b向旋转连接部31 的方向移动从而压缩另两弹性复位件334b,使另两弹性复位件334b具有弹性势能,进而使得两连接杆333b所围成的轴孔的孔径可以逐渐变大,以使得转轴可随意进入轴孔或与轴孔分离。而当用户撤消按压两连接部件333的按键333a的按压力时,其中两弹性复位件334a的弹性势能转换为动能推动其中一连接杆333b朝旋转连接部31的反方向移动,与此同时,另两弹性复位件334b的弹性势能也会转换为动能推动另一连接杆333b朝旋转连接部31 的反方向移动,从而使得该轴孔回复至其最初的尺寸(即与转轴相配合的尺寸),进而使得转轴卡合于轴孔内而无法自轴孔内脱离。采用这种方式设置,用户不需要借助外界其他工具即可实现第二连接部32与主机本体20的连接或分离,从而便于用户连接或拆卸主机本体20。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主机本体可以通过旋转连接件与承载支架可拆卸连接,即主机本体可以从旋转连接件上拆卸下来,当将该智能主机应用于智能手表且用户佩戴该智能手表进行视屏通话时,用户不需要转动手臂或手腕来调节摄像头的角度,而是将主机本体从承载支架取卸下来便可,同样可以实现正常的视屏通话。这样的设计不仅方便用户在佩戴智能手表时进行视频通话,给用户带来良好的使用体验;同时也有利于主机本体在进行长时间视频通话时的散热,避免了可能出现烫伤用户手臂皮肤的情况。
实施例四
请一并参阅图12至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了一种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与实施例三的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的区别之处在于:
在本实施例中,主机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转动连接端20a和自由端20b,转动连接端20a设有第一连接部21,主机本体20的摄像模组设于自由端20b,且该摄像模组设于主机本体20内,摄像模组包括前置摄像模组241和/或后置摄像模组242,也就是说主机本体20的摄像模组可以是前置摄像模组241,也可以是后置摄像模组242,还可以是双摄像模组,即前置摄像模组241和后置摄模组242相结合。优选地,该摄像模组包括前置摄像模组241和后置摄像模组242,该前置摄像模组241及后置摄像模组242分别朝向主机本体 20的两个相对设置的表面。具体地,为了便于设置拍摄模组,该主机本体20 包括用于显示的显示面22和与显示面22相对设置的非显示面25,该显示面 22设有第一拍摄视窗(未标示),非显示面25设有第二拍摄视窗(未标示),该前置摄像模组241通过第一拍摄视窗实现取景,后置摄像模组242通过第二拍摄视窗实现取景。第一拍摄视窗与第二拍摄视窗不仅可实现前置摄像模组241和后置摄像模组242的取景,同时还可用于保护前置摄像模组241与后置摄像模组242的镜片不受到用户手上的汗液或外界其他物质所破坏。
进一步地,前置摄像模组241至少具有第一拍摄方向X1和第二拍摄方向X2,后置摄像模组242至少具有第四拍摄方向X4和第五拍摄方向X5。主机本体20相对承载支架10转动并在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之间转换时,前置摄像模组241在第一拍摄方向X1和第二拍摄方向X2之间转换,后置摄像模组252 在第四拍摄方向X4和第五拍摄方向X5之间转换,第二拍摄方向X2与第一拍摄方向X1不同向,第五拍摄方向X5与第四拍摄方向X4不同向。具体地,在主机本体20位于第一姿态下时,前置摄像模组241具有第一拍摄方向X1,后置摄像模组242具有第四拍摄方向X4,第一拍摄方向X1仅仅只是前置摄像模组 241在主机本体20位于第一姿态下所处的方向,第四拍摄方向X4仅仅只是后置摄像模组242在主机本体20位于第一姿态下所处的方向,即,在第一姿态下,第一拍摄方向X1是朝向显示屏向上的方向(如图12的纸面方向向上),第四拍摄方向X4是朝向背离显示屏向下的方向(如图12的纸面方向向下)。也就是说,第四拍摄方向X4与第一拍摄方向X1反向设置。
而在主机本体20位于第二姿态时,前置摄像模组241还具有第二拍摄方向X2,后置摄像模组242还具有第五拍摄方向X5,第二拍摄方向X2为前置摄像模组241随着主机本体20从第一姿态转动到第二姿态下所经过的每个方向,第五拍摄方向X5后置摄像模组242随着主机本体20从第一姿态转动到第二状态下所经过的每个方向。即,第二拍摄方向X2可为与第一拍摄方向X1形成任意角度的方向,同理地,第五拍摄方向X5为与第二拍摄方向X2形成任意角度的方向,且应得知的是,第五拍摄方向X5应与第二拍摄方向X2反向设置。在本实用新型中,用户将智能手表佩戴在手臂上时,不需要扭转手臂也可以实现多角度的拍摄,更加符合用户的拍摄要求。
更进一步地,为了能够使智能手表的摄像模组达到使用更加方便以及有更多的拍摄多角度的效果,前置摄像模组241还具有第三拍摄方向X3,后置摄像模组242还具有第六拍摄方向X6,具体地,主机本体20相对第二连接部32的轴向方向转动时,前置摄像模组241在第二拍摄方向X2和第三拍摄方向X3之间转换,后置摄像模组242在第五拍摄方向X5和第六拍摄方向X6之间转换;第三拍摄方向X3及第六拍摄方向X6均为主机本体20沿第二连接部32的轴向转动的方向。也就是说,第三拍摄方向X3为前置摄像模组241 在第二拍摄方向X2所经过的路径上沿第二连接部32轴向转动所经过的方向的集合,第六拍摄方向X6为后置摄像模组242在第五拍摄方向X5所经过的路径上沿第二连接部32轴向转动所经过的方向的集合。
由此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智能主机,可根据用户的使用需求任意调整主机本体20的拍摄方向,相对于传统的智能手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智能主机应用于智能手表时能够拥有更高的拍摄自由度,更加符合用户的不同拍摄需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通过在主机本体上设置前置拍摄模组与后置拍摄模组,使得主机本体具有第一拍摄方向、第二拍摄方向、第三拍摄方向、第四拍摄方向、第五拍摄方向和第六拍摄方向,拍摄角度可操作性和灵活性高,可以实现多角度的拍摄。采用这六个拍摄方向可以全方位覆盖周遭环境能够拍摄到的景物景观,有利于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将摄像头旋转到一个舒适角度进行拍摄,更能满足用户的拍摄要求,使用户拍摄体验佳。
实施例五
请参阅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提供了一种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与实施例四的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的区别之处在于:
智能主机还包括阻尼结构,该阻尼结构设于承载支架10,且该阻尼结构用于提供保持主机本体20相对承载支架10转动形成任一角度的作用力。该阻尼结构优选为两硅胶圈40。具体地,该硅胶圈40安装于旋转连接部31与承载支架10的第三连接部13b之间,该硅胶圈40可提供作用力以使主机本体20可以在相对承载支架10转动任一角度之后可以保持在这一姿态而不发生晃动。
进一步地,当用户需要将主机本体20相对承载支架10转动时,旋转连接部31会对两硅胶圈40产生挤压,进而使硅胶圈40会产生一个持续的弹力,使旋转连接部31和承载支架10的另一个第三连接部13b连接之间持续保持一个摩擦力,产生阻力矩,防止主机本体20松动,从而防止主机本体20相对于承载支架10的另一个第三连接部13b回转,进而可以使主机本体20能在任意角度固定住,并保持该姿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提供的一种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采用在旋转连接部与承载支架之间连接处设有阻尼结构,用于提供保持主机本体相对承载支架转动形成任一角度的作用力,有利于用户在使用穿戴智能手表时,当用户需要转动主机本体至某一角度时,阻尼结构可以长时间使主机本体保持固定于某一角度让用户来进行操作,便于用户的使用。
实施例六
结合图1、图2、图4、图16和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提供了一种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的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与实施例五的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的区别之处在于:
所述智能主机还包括设于主机本体20上的固持结构50,该固持结构50 用于连接主机本体20与其中一个第三连接部13a,以使主机本体20保持与承载支架10连接或分离的状态。具体地,该固持结构50包括按压部件51、第一弹性件52、第二弹性件53以及按键轴55,该按压部51设于主机本体 20,且该按压部件51包括按压部51a和扣合部51b,第一弹性件52被设置成与按压部件51连接,第二弹性件53滑动穿设于按键轴55,以提供保持扣合部51b对应扣合于其中一个第三连接部13a的作用力。也就是说,当主机本体20与其中一个第三连接部13a连接时,扣合部51b与其中一个第三连接部13a卡合,此时的第一弹性件52和第二弹性件53保持在预压状态下;在需要将主机本体20与其中一个第三连接部13a分开时,用户可以通过按压该按压部51a,此时的第一弹性件52和第二弹性件53被挤压,扣合部51b就会脱离其中一个第三连接部13a的束缚,主机本体20便可以与其中一个第三连接部13a分离。当然,应该得知的是,若用户需将主机本体20与其中一个第三连接部13a分离,可通过按压该按压部51a使得扣合部51b与其中一个第三连接部13a分离,因此,在此情况下,第一弹性件52和第二弹性件53 还可实现提供弹性作用力使得扣合部51b与其中一个第三连接部13a发生分离。
进一步地,第一弹性件52的一端设置于主机本体20上,第一弹性件52 的另一端连接于按压部51,扣合部51b为形状与其中一个第三连接部13a相匹配的条形凹陷,且该扣合部51b与其中一个第三连接部13a扣合。当主机本体20位于第一姿态时,该扣合部51b扣合于其中一个第三连接部13a,此时,该第一弹性件52和第二弹性件53处于预压状态,从而使得扣合部51b 牢牢地与其中一个第三连接部13a相互扣合。
也就是说,而当需使得主机本体20与其中一个第三连接部13a分离以实现其转动功能时,则可通过按压该按压部51a,此时,该扣合部51b受按压部51a的按压作用而挤压该第一弹性件52和第二弹性件53,则第一弹性件52和第二弹性件53受挤压,则第一弹性件52和第二弹性件53的拉伸行程均变短,此时,第一弹性件52和第二弹性件53往朝向按压部51a的方向收缩,从而带动着扣合部51b往朝向按压部51a的方向运动(即,向上顶起),此时,扣合部51b即可从其中一个第三连接部13a中脱离。
更进一步地,为了能够使按键轴55的一端固定连接于主机本体20,固持结构50还包括E形扣56。具体地,按键轴55的一端开有与E形扣56形状相匹配的凹槽,该E形扣56可以与该凹槽卡合,以使按键轴55可以固定连接在主机本体20中,进而使固持结构50安装在主机本体20上。可以理解的是,为了能够在按压该按压部51时,可以使得第二弹性件53压缩,在按键轴55靠近E形扣56的一端设于一个垫圈57,该垫圈57与第二弹性件53 的另一端连接。由于为了将按键轴55固定连接于主机本体20上,因此在主机本体20上开了一个与按键轴55大小相匹配的通孔,于是为了提高该主机本体20的防水效果,在按键轴55上设有一个防水硅胶圈58。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提供的一种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通过增加固持结构的设置,使得主机本体在由第二姿态转换(或恢复)至第一姿态时,可保持在第一姿态不变,从而使得该主机本体的使用与传统智能手表的主机使用无异,从而可满足用户在无需使用该智能主机结构的场合可将主机本体叠设于支架上而不会轻易向第二姿态转换,以及以免主机本体的随意晃动。此外当用户需要转动主机本体时,用户可以通过固持结构将主机本体与第三连接部分离,进而才可以转动主机本体。
实施例七
请参阅图17和图18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提供了一种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的可翻转且可自转智能主机与实施例六的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的区别之处在于:
智能手表包括表带60以及如上述的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表带 60连接于智能主机的承载支架10。具体地,该承载支架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14和第二端15,6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端14和第二端15。也就是说,主机本体20可沿设于承载支架10的第一相对侧10a的另一个第三连接部13b的轴向进行侧向转动,而表带60连接于承载支架10的两端,即,表带60与承载支架10的连接的方向与主机本体20可相对承载支架10转动的方向是不同的。应该可以得知的是,旋转连接部31与承载支架10之间的连接以及表带60与承载支架10之间的连接是采用不同的转轴连接起来的,以使主机本体20与表带60可以非共轴转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提供的一种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通过利用承载支架一侧的第三连接部作为主机本体相对承载支架侧翻的转轴。这样,在不增加传统智能手表的表带连接轴的基础上,也可实现了主机本体与承载支架的转动连接,从而有效减少部件的设计和组装,使得智能手表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能够实现主机本体可以相对承载支架转动以及可以实现自转,从而可以使得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调节好主机本体上的显示屏的显示朝向和摄像头的拍摄角度,以使主机本体上的显示屏的显示朝向和摄像头的拍摄角度可以调到一个适宜用户使用的最佳角度,给用户使用提供了便捷性和便利性;同时主机本体可以相对承载支架转动一定角度,以使主机本体远离手臂,避免了主机本体因运行可能会发出热量而可能出现烫伤用户手臂皮肤的情况。
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翻转且自转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通过在承载支架上的旋转连接件上设置与主机本体可拆卸连接的第二连接部,使得主机本体可以从承载支架取卸下来的方式,当将该智能主机应用于智能手表且用户佩戴该智能手表进行视屏通话时,用户不需要转动手臂或手腕来调节摄像头的角度,而是将主机本体从承载支架取卸下来便可,同样可以实现正常的视屏通话。采用这样的方式,不仅方便用户在佩戴智能手表时进行视频通话,给用户带来良好的使用体验;同时也有利于主机本体在进行长时间视频通话时的散热,避免了可能出现烫伤用户手臂皮肤的情况。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8)

1.一种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承载支架,所述承载支架包括第一相对侧;
主机本体,所述主机本体设有第一连接部;以及
旋转连接件,所述旋转连接件包括旋转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所述旋转连接部可活动设于所述第一相对侧,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旋转连接部上,且所述第二连接部可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
所述旋转连接部可相对所述第一相对侧转动,以使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第一相对侧转动并形成不同的姿态;
所述不同的姿态至少包括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第一相对侧转动至所述第二姿态时,所述主机本体的所述第一连接部可相对所述第二连接部转动,以使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第二连接部实现自转;
其中,所述第一姿态为所述主机本体叠设于所述承载支架的姿态,所述第二姿态为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承载支架转动并形成一定角度的姿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可转动且可拆卸连接,以实现所述主机本体与所述旋转连接部转动连接或与所述旋转连接部分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为设于所述主机本体的转轴或轴孔,所述第二连接部为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配合的轴孔或转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旋转连接部设有取卸结构,所述取卸结构用于提供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可拆卸分离的作用力。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连接部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对合后形成内腔;
所述取卸结构设于所述内腔中,所述取卸结构包括用于形成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连接部件以及被设置成与所述连接部件连接的弹性复位件,所述弹性复位件用于提供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可拆卸分离的作用力。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包括按键部和与所述按键部连接的连接杆,所述按键部上设有按键,且所述按键位于所述内腔外部,所述连接杆用于形成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弹性复位件连接于所述连接杆,所述弹性复位件用于在所述按键的按压作用下提供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分离的作用力。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任一项所述的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转动连接端和自由端,所述转动连接端设有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主机本体的摄像模组设于所述自由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模组设于所述主机本体内,所述摄像模组包括前置摄像模组和/或后置摄像模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模组包括所述前置摄像模组和所述后置摄像模组,所述前置摄像模组及所述后置摄像模组分别朝向所述主机本体的两个相对设置的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本体包括用于显示的显示面和与所述显示面相对设置的非显示面,所述显示面设有第一拍摄视窗,所述非显示面设有第二拍摄视窗,所述前置摄像模组通过所述第一拍摄视窗实现取景,所述后置摄像模组通过所述第二拍摄视窗实现取景。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主机还包括阻尼结构,所述阻尼结构设于所述承载支架,所述阻尼结构用于提供保持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承载支架转动形成任一角度的作用力。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支架为板状结构或中空的框架结构。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的框架结构的中空部由至少一根折弯杆弯折形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的框架结构包括两所述折弯杆,各所述折弯杆均包括第一对接部、与所述第一对接部相对设置的第二对接部及连接于所述第一对接部及第二对接部之间的第三连接部,两所述折弯杆的两所述第一对接部分别对应连接,两所述折弯杆的两所述第二对接部分别对应连接,所述旋转连接件设于其中任意一所述第三连接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本体的外侧面对应所述第三连接部设有卡合部,所述卡合部用于卡合所述第三连接部,以使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承载支架保持所述第一姿态。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主机还包括设于所述主机本体上的固持结构,所述固持结构用于连接所述主机本体与所述第三连接部,以使所述主机本体保持与所述承载支架连接或分离的状态。
17.一种智能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手表包括表带及与权利要求1至16任一项所述的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所述表带连接于所述智能主机的所述承载支架。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智能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支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表带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
CN201821608132.2U 2018-09-29 2018-09-29 一种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 Active CN2090866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608132.2U CN209086691U (zh) 2018-09-29 2018-09-29 一种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608132.2U CN209086691U (zh) 2018-09-29 2018-09-29 一种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086691U true CN209086691U (zh) 2019-07-09

Family

ID=671180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608132.2U Active CN209086691U (zh) 2018-09-29 2018-09-29 一种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086691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33988A (zh) * 2018-09-29 2019-08-16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
WO2020063022A1 (zh) * 2018-09-29 2020-04-02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转动智能手表
CN112114514A (zh) * 2020-09-22 2020-12-22 瑞声新能源发展(常州)有限公司科教城分公司 一种智能手表
CN113589676A (zh) * 2021-08-11 2021-11-02 深圳市纳晶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备自燃弹射功能的安全型智能手表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33988A (zh) * 2018-09-29 2019-08-16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
WO2020063022A1 (zh) * 2018-09-29 2020-04-02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转动智能手表
CN112114514A (zh) * 2020-09-22 2020-12-22 瑞声新能源发展(常州)有限公司科教城分公司 一种智能手表
CN113589676A (zh) * 2021-08-11 2021-11-02 深圳市纳晶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备自燃弹射功能的安全型智能手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086691U (zh) 一种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
CN110133988A (zh) 可翻转且可自转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
CN208938003U (zh) 一种非共轴转动的智能穿戴设备
CN110138930A (zh) 可取卸式智能主机结构及其智能手表
CN209086694U (zh) 一种具有摄像功能的智能穿戴设备
CN110134184A (zh) 非共轴转动的智能穿戴设备
TW200937947A (en) A photographic device
CN209149094U (zh) 一种可转动智能手表
CN208940017U (zh) 一种可取卸的智能主机结构及其智能手表
CN208937930U (zh) 一种双摄且侧向翻转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
CN209086689U (zh) 一种拍摄角度可调的智能手表
WO2015180217A1 (zh) 通讯帽子
CN209089008U (zh) 一种可取卸式智能主机结构及其智能手表
CN207070135U (zh) 一种防雨型直播用自拍杆
CN209859035U (zh) 一种显示屏可旋转的智能主机及穿戴设备
CN208796046U (zh) 一种具有隐藏式摄像装置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
CN209086696U (zh) 一种可滑动翻转的智能手表
CN209086690U (zh) 一种实现状态保持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
CN110133985A (zh) 智能主机及具有该智能主机的智能穿戴设备
CN110133992A (zh) 拍摄方向可调的智能手表
CN209086685U (zh) 一种可改变拍摄方向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
CN209182664U (zh) 一种实现侧向滑移翻转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
CN209086693U (zh) 一种拍摄方向可调的智能手表
CN209044296U (zh) 一种摄像组件可转动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
CN206630062U (zh) 一种智能可穿戴帽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