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086684U - 一种智能主机及具有该智能主机的智能穿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智能主机及具有该智能主机的智能穿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086684U
CN209086684U CN201821609186.0U CN201821609186U CN209086684U CN 209086684 U CN209086684 U CN 209086684U CN 201821609186 U CN201821609186 U CN 201821609186U CN 209086684 U CN209086684 U CN 2090866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host main
host
bracket
bottom bra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60918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胥干
郭亮
金祖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60918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0866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0866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0866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穿戴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该智能穿戴设备包括底部支架、转动支架、主机本体、固持结构以及穿戴部件,转动支架转动连接于底部支架,主机本体设有摄像模组,主机本体连接于转动支架,且主机本体在转动支架的作用下可相对底部支架在第一姿态位置和第二姿态位置之间转换,以使摄像模组获得不同的拍摄角度,固持结构用于连接主机本体及底部支架,以使主机本体可相对底部支架保持于第一姿态位置,穿戴部件连接于底部支架。用户佩戴该智能穿戴设备在手腕时,多次转换主机本体相对底部支架的姿态位置,主机本体与底部支架的叠合位置不变,可正常叠合,延长智能穿戴设备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智能主机及具有该智能主机的智能穿戴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穿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主机及具有该智能主机的主能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智能手表的摄像头一般设置在手表表盘上,用户在佩戴智能穿戴设备并使用摄像头进行拍摄时,只能通过转动手臂来实现拍摄方向的调整,使用十分不便,用户体验不佳。基于此,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手表表盘能够相对表带转动的手表。但是,这种设计的手表表盘在多次转动后会出现主机的转动轨迹发生偏移导致其与表带的叠合出现错位,无法正常叠合,影响智能穿戴设备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转轴转动的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用户佩戴该智能穿戴设备时,可通过转动主机调整摄像头的拍摄方向,并且多次转动主机后,主机叠合在表带上的位置不发生变化可正常叠合,延长智能穿戴设备的使用寿命。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公开了一种智能主机及具有该智能主机的智能穿戴设备,包括底部支架、转动支架、主机本体以及固持结构,所述转动支架转动连接于所述底部支架,所述主机本体设有摄像模组,所述主机本体连接于所述转动支架,且所述主机本体在所述转动支架的作用下可相对所述底部支架在第一姿态位置和第二姿态位置之间转换,以使所述摄像模组获得不同的拍摄方向,所述固持结构用于连接所述主机本体以及所述底部支架,以使所述主机本体可相对所述底部支架保持与所述第一姿态位置。
其中,所述第一姿态位置为所述主机本体叠设于所述底部支架的位置;
所述第二姿态位置为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底部支架转动至所述主机本体倾斜于或垂直于所述底部支架的位置。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固持结构包括磁吸结构和/或按键结构。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固持结构包括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所述第一部件设于所述主机本体或所述底部支架,所述第二部件设于所述底部支架或所述主机本体。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件为第一磁性元件/或金属件,所述第二部件为与第一磁性元件磁性相反的第二磁性元件;或者,所述第一部件为卡扣按键,所述第二部件为与所述卡扣按键扣合的扣槽。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底部支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转动支架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端设有所述第一部件;
所述主机本体包括与所述第二端对应的第三端,所述第三端对应所述第一部件的位置设有所述第二部件。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件为设于所述第二端的卡扣按键,所述第二部件为设于所述主机本体的所述第三端的扣槽;
所述底部支架包括主体支架及分设在所述主体支架两端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分别形成所述底部支架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朝向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一连接面,所述卡扣按键部分凸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面。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面上还设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用于在所述卡扣按键扣合连接于所述扣槽时,贴合所述主机本体的所述第三端的端面。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卡扣按键包括按压件和复位件,所述复位件连接于所述按压件,所述复位件用于使所述按压件恢复到按压前的位置,从而使所述按压件连接于所述扣槽。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摄像模组包括第一摄像模组和/或第二摄像模组。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主机本体还设有显示屏,所述第一摄像模组和所述第二摄像模组分设于所述主机本体的不同位置,且所述第一摄像模组/或所述第二摄像模组的拍摄方向与所述显示屏的朝向相同。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主机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正面和背面,所述第一摄像模组设于所述正面,所述第二摄像模组设于所述背面,所述第一摄像模组和所述第二摄像模组在所述显示屏所处平面上的投影位置位于所述显示屏内或所述显示屏外。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主机本体的第四端的端部设有自所述第四端的端面向外凸设的摄像部,所述摄像部用于承载所述第一摄像模组/或所述第二摄像模组;
所述主机本体的所述背面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用于嵌设所述第二摄像模组/或所述第一摄像模组。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转动支架包括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设有第一连接部和轴接部,所述主机本体的两侧对应所述第一连接部设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转动连接于对应的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底部支架上对应所述轴接部设有与所述轴接部转动连接的转动连接部。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具有第一方面公开的智能主机的智能穿戴设备,包括穿戴部件及所述智能主机,所述穿戴部件可转动连接于所述底部支架,且所述穿戴部件、所述转动支架、所述底部支架的连接为共轴或非共轴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主机及具有该智能主机的智能穿戴设备,通过设置转动支架转动连接于底部支架,从而利用转动支架带动主机本体相对底部支架转动,以改变朝向不同的两摄像模组的拍摄方向,获得更多不同的拍摄方向。此外,为了使主机本体在转动完成后需回复至其叠设于底部支架的第一姿态位置时,主机本体能够保持叠设于底部支架上的位置固定不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了固持结构连接主机本体和底部支架,从而主机本体每次转动到第一姿态位置都能正常叠合在底部支架上,延长智能穿戴设备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主机本体位于第一姿态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主机本体位于第二姿态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转动支架与底座支架未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智能主机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智能主机在第一姿态位置向第二姿态位置转动的转动方向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智能主机在第二姿态位置重新向第一姿态位置转动的转动方向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固持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6的A-A方向的剖面图;
图10是图9的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智能手表中的主机本体在第一姿态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的另一视角;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智能手表中的主机本体在第二姿态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至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智能主机的结构示意图,该智能主机包括底部支架10、转动支架20、主机本体30以及固持结构,该转动支架20转动连接于底部支架10,主机本体30设有摄像模组,主机本体30连接于转动支架20,且主机本体30在转动支架10的作用下可相对底部支架10在第一姿态位置和第二姿态位置之间转换,以使摄像模组获得不同的拍摄方向,固持结构用于连接主机本体30以及底部支架10,以使主机本体30可相对底部支架10保持于第一姿态位置。
具体地,该主机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正面和背面,其中,正面为主机本体设有显示屏的一面,正面可为平面或曲面。而背面则是与正面相对设置的另一面,同理,背面也可为平面或曲面。
若该摄像模组设于该主机本体的正面或背面时,则第一姿态位置为主机本体30叠设于底部支架10且摄像模组的拍摄方向垂直于底部支架10的上表面1a的位置;
同理,第二姿态位置为主机本体30相对底部支架10转动至摄像模组的拍摄方向倾斜于或平行于底部支架10的上表面1a的位置。
具体地,该主机本体30可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例如智能手表),且当该主机本体30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时,该主机本体30可作为智能穿戴设备的主机使用。因此,该主机本体30还包括显示屏31、主板、电池、扬声器、麦克风、传感器、通信模块等。通过扬声器、麦克风、摄像模组以及通信模块可实现视频通话。更具体地,该传感器可包括温度传感器、气压传感器、距离传感器、心率传感器等,对应摄像模组还可设置面部识别模块,以实现解锁屏幕或确认用户信息等。可以理解的是,该显示屏31可用于显示时间、电池的电量、信号强度、温度、气压、用户心率、视频图像等,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
在本实施例中,底部支架10可近似为方形薄板,以有减小效智能主机的整体厚度,使得智能主机保持轻薄化设计。该底部支架10包括上表面1a,当主机本体30相对底部支架10位于第一姿态位置时,该主机本体30叠设于该底部支架10的上表面1a,且近似覆盖该底部支架10的上表面1a。其中,以该智能主机应用于智能手表时,在用户佩戴该智能手表且主机本体30相对底部支架10位于该第一姿态位置时,主机本体30的显示屏31位于底部支架10上方且与底部支架10的上表面1a大致平行,此时,显示屏31的朝向向上,用户可通过转动手臂使得显示屏31朝向用户,从而使用户可正常观看显示屏31的内容(例如观看时间、温度等)。而当主机本体30位于第二姿态位置时,显示屏31可直接朝向用户,不被底部支架10遮挡,此时,用户无需自行转动手臂,该显示屏31主动朝向用户,用户可长时间舒适地观看显示屏31的内容。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主机本体30在第一姿态位置和第二姿态位置时与底部支架10的连接,该底部支架10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该转动支架20转动连接于该底部支架10的第一端,即,转动支架20在相对底部支架10转动时,主要是相对底部支架10的第一端实现转动。而在主机本体30相对底部支架10位于第一姿态位置时,该固持结构则连接该主机本体30及该底部支架10的第二端,以实现该主机本体30保持该第一姿态位置不变。
结合图1至图2、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底部支架10包括主体支架1b,该主体支架1b两端设有第一连接件1c和第二连接件1d。具体地,该主体支架1b为方状薄板,第一连接件1c和第二连接件1d一体成型于主机支架1b,且第一连接件1c和第二连接件1d可形成底部支架1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采用主体支架为方形薄板的设计,使得该主体支架30的结构简单,可采用模具制造等简单的生产工艺制造,加工难度低;此外,采用方形薄板的设计,相较于框架式的底座的方式,可有利于主机本体与主体支架的组装,同时也便于转动支架20与主体支架10的组装。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件1c、第二连接件1d及主体支架1b形成叠设空间,该叠设空间为主机本体30提供转换到第一姿态位置时叠设于底部支架10的位置,可起导向作用,以确定主机本体30叠设于底部支架10的位置。该主机本体30位于第一姿态位置时,主机本体30的两侧不受底部支架10的遮挡,不影响设于主机本体30两侧的功能部件(例如照明灯、音量键、电源键或充电接口等)的设计和使用。且主机本体30位于第一姿态位置时,转动支架20可裸露在底部支架10上方,方便转动该转动支架20,以使主机本体30可实现快速转换到第二姿态位置。通过设置第一连接件1c和第二连接件1d,以使用于连接于底部支架10的其他部件(例如转动支架、穿戴部件等)的转轴不受底部支架10遮挡,便于拆装连接于底部支架10的其他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该固持结构包括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该第一部件设于主机本体30或底部支架10,该第二部件设于底部支架10或主机本体30。通过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连接,使主机本体30相对底部支架10位于第一姿态位置时,可保持在底部支架10上的位置不变。从而主机本体30每次转换到第一姿态位置时位于底部支架10置固定,可延长该智能主机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该固持结构可包括磁吸结构和/或按键结构。即,该固持结构可仅为磁吸结构或按键结构,也可同时包括磁吸结构和按键结构。同时包括磁吸结构和按键结构的设计,可进一步加强固持结构对主机本体位于第一姿态位置的保持作用。
结合图1、图5所示,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该固持结构包括磁吸结构。具体地,该第一部件为第一磁性元件41或金属件,该第二部件为第二磁性元件42,且该第二次磁性元件42与第一磁性元件41的磁性相反。更具体地,该第一磁性元件41或金属件可设于主机本体30的背面3b,该第二磁性元件42设于底部支架10的上表面1a对应第一磁性元件41或金属件的位置。当主机本体30相对底部支架10转动至第一姿态位置时,主机本体30叠设于底部支架10上,且主机本体30的背面3b贴设于底部支架10的上表面1a,此时,第一磁性元件41或金属件与第二磁性元件42连接,使主机本体30固定于底部支架10上,且主机本体30位于底部支架10上的位置固定。可以理解的是,该第一部件也可为设于主机本体30位于第一姿态位置时朝向该第二连接件1d的一端,则此时,第二部件应对应设于该第二连接件1d。
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该第一部件也可为第二磁性元件42,该第二部件为第一磁性元件41或金属件,此时,第一部件设于主机本体30,而第二部件设于主体支架10。
优选地,第一部件为第一磁吸元件41,第二部件为第二磁吸元件42,此时,第一部件设于主机本体30,第二部件设于主体支架10。两磁吸元件能产生较大的磁吸力,使主机本体30与底部支架10的连接更紧固,进而主体本体30可更稳固地位于第一姿态位置,即叠设于支架本体30。
结合图3、图8至图10所示,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该固持结构包括按键结构,则此时,该第一部件为卡扣按键43,该第二部分为与该卡扣按键43对应的扣槽44。具体地,第二连接件1d包括朝向第一连接件1c的第一连接面1e,该卡扣按键43凸设于底部支架10的第二连接件1d的第一连接面1e,该扣槽44设于主机本体30的第三端3c的端面对应卡扣按键43的位置。
具体地,该卡扣按键43包括按压件431和复位件432,该复位件432连接于该按压件431,且用于使该按压件431恢复到按压前的位置,从而使设于按压件431上的卡扣4a连接于该扣槽44,进而使该主机本体30固定于底部支架10。具体地,该按压件431包括按压部以及挤压部,其中,卡扣4a凸设于该第二连接件1d的第一连接面1e设置,以便于与扣槽44扣合连接;该按压部凸设于该第二连接件1d的两侧,以便于按压。该挤压部伸入该第二连接件1d内,且该复位件432也伸入该第二连接件1d内,该复位件432的一端连接于该挤压部,该复位件432的另一端连接于该第二连接件1d的内壁面。当需使得主机本体30相对主体支架10转动时,则可通过按压该按压部,此时,挤压部受按压部的按压力作用挤压该复位件431,使得复位件受力压缩,从而使得卡扣4a在复位件432的作用下自该扣槽44内脱离,此时,该主机本体30不再扣合于主体支架10,可通过转动该转动支架20以使得该主机本体30相对主体支架10转动。
该卡扣按键43设于底部支架10,而不是设于主机本体30,可减小卡扣按键43在主机本体上的占用空间,有利于减小主机本体30的体积。而该扣槽44设于主机本体30而不是设于底部支架10,可减小主机本体30的重量,使主机本体30的转动更灵活,且转动支架20带动主机本体30转动的负荷较小,进而减小转动支架20相对底部支架10转动造成的磨损,延长智能主机30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该卡扣按键43于底部支架10的第二连接件1d,用户佩戴该智能穿戴设备时,第二连接件1d设于为底部支架10靠近用户的一端,用户可方便的按压该卡扣按键43,实现改变主机本体30与底部支架10的连接状态进而可转动该转动支架20带动主机本体30相对底部支架10转动,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体验性较佳。
应该得知的是,为了使得按压时更加平衡,该固持结构可两个,该卡扣可为卡勾,以便于扣合于该扣槽内。该复位件432可为弹簧或弹性垫圈等,优选地,该复位件432可为弹簧。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得在按压该按压部后,该卡扣可自动脱离出扣槽44外,主机本体可自动相对主体支架自动弹开,即,主机本体30可自动脱离与底部支架10连接的位置,而无需用户手动掰动。该固持结构还包括弹性件45,该弹性件45可为硅胶或弹簧等,该弹性件45设于第二连接件1d的第一连接面1e。当主机本体30相对底部支架10转动到第一姿态位置时,主机本体30的第三端3c的端面贴设于该弹性件45,该弹性件45受到主机本体30的挤压,存在反弹的趋势,当按压该按压部后,该卡扣自扣槽内脱离,此时,主机本体不再挤压该弹性件,该弹性件在该反弹的趋势作用下可将主机本体30自动弹开。
上述实施例的固持结构的原理如下:
当主机本体30相对底部支架10转动至第一姿态位置时,可按压该按压件431的按压部,使按压件431的挤压部挤压复位件432,复位件受力压缩并具有反弹的力,卡扣4a进入扣槽44,停止按压该按压部后,复位件432反弹的力可作用于挤压部,使按压件431恢复至按压前的位置,此时,卡扣4a与扣槽44扣合。此时,主机本体30通过固持结构与底部支架10连接,相对底部支架10保持于第一姿态位置。同时,主机本体30的第三端3c的端面挤压弹性件45,该弹性件45具有使主机本体30弹开一段距离的势能,即,可使卡扣4a脱离扣槽44。
当主机本体30需相对底部支架10从第一姿态位置转换到第二姿态位置时,可按压该按压件431的按压部,使卡扣4a与扣槽44未扣合,此时,弹性件45的受到挤压产生的弹性可作用于主机本体30的第三端3c的端面,使主机本体30相对底部支架10的第二连接件1d弹开一段距离,卡扣4a退出扣槽44。此时,主机本体30与底部支架10未通过固持结构连接,主机本体30可相对底部支架10转动。
结合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该主机本体的正面为设有显示屏的一面,因此,主机本体30在第一姿态位置时,主机本体30的正面3a大致平行于底部支架10的上表面1a,且与底部支架10的上表面1a的朝向一致,即,在第一姿态位置时,显示屏31的朝向为向上(如图1中的纸面方向向上所示),此时,摄像模组的拍摄方向垂直于该底部支架10的上表面1a。而由于在第一姿态位置时,主机本体30大致叠设于底部支架10的上方,因此,在此姿态位置下,主机本体30的背面3b近似贴设于底部支架10的上表面1a,同时,主机本体30的第三端3c靠近底部支架10的第二端,主机本体30的第四端3d靠近底部支架10的第一端。
而当主机本体30在于第二姿态位置时,主机本体30的正面3a相对底部支架10的上表面1a倾斜或垂直设置,此时,摄像模组的拍摄方向倾斜于或平行于底部支架10的上表面1a,主机本体30的正面3a由朝上设置转动至朝向底部支架10的第二端,而主机本体30的背面3b朝向底部支架10的第一端,同时,主机本体30的第三端3c贴设于底部支架10的上表面1a,主机本体30的第四端3d远离底部支架10的上表面1a设置(如图2至图3所示)。
由此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智能主机,通过使得主机本体30可相对底部支架10转动,从而使得主机本体30的摄像模组相对底部支架10的朝向发生了改变,从而使得该摄像模组不再仅具有单一的拍摄方向,进而可满足用户在不同使用场景及使用需求下对摄像模组拍摄方向的调整,极大地改善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本实施例中,主机本体30位于第一姿态位置时,主机本体30的显示屏31平行于底部支架10的上表面1a且与底部支架10的上表面1a的朝向一致,即,显示屏31相对底部支架10的朝向为与底部支架10的上表面1a朝向一致,主机本体30的背面3b贴设于底部支架10的上表面1a。主机本体30位于第二姿态位置时,显示屏31与底部支架10的上表面1a之间形成一定角度,即,显示屏31相对底部支架10的朝向与底部支架10的上表面1a的朝向形成一定角度。优选地,主机本体30位于第二姿态位置时,显示屏31与底部支架10的上表面1a之间形成的一定角度为90度,此时,显示屏31垂直于底部支架10的上表面1a。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满足用户的不同拍摄需求,摄像模组可包括第一摄像模组32和第二摄像模组33,且该第二摄像模组33的朝向与第一摄像模组32的朝向不同,以获得不同的拍摄方向。优选地,为了避免在主机本体30相对底部支架10转动过程中对设于主机本体30上的第一摄像模组32和第二摄像模组33的取景造成遮挡,该主机本体30的第一摄像模组32和第二摄像模组33可设于主机本体30的第四端3d。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该第一摄像模组32的拍摄方向可与第二摄像模组33的拍摄方向成一定夹角设置,例如,第一摄像模组32的拍摄方向与设于主机本体30的正面3a上的显示屏的朝向一致,而第二摄像模组33的拍摄方向与主机本体30的侧面朝向一致,该主机本体30的侧面与主机本体30的显示屏的显示面形成一定夹角。当主机本体30为方形时,则该一定夹角可为90°。当然,也可使得第一摄像模组32的拍摄方向与主机本体30的侧面的朝向一致,而第二摄像模组33的拍摄方向与主机本体30的正面3a上的显示屏的朝向一致。
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该第一摄像模组32的拍摄方向可与第二摄像模组33的拍摄方向相反,即,可将第一摄像模组32的拍摄方向与主机本体30的正面3a上的显示屏的朝向/或背面3b朝向一致,而第二摄像模组33的拍摄方向与主机本体30的背面3b/或正面上的显示屏的朝向一致。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以该第一摄像模组32的拍摄方向与主机本体30的正面3a上的显示屏的朝向一致,而第二摄像模组33的拍摄方向与主机本体30的背面3b的朝向一致为例进行说明。
也就是说,对于该主机本体30而言,以其正面3a为前向方向,以其背面3b为后向方向,则该主机本体30具有一前一后设置的双摄像模组。
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摄像模组32和第二摄像模组33可设于主机本体30内或者是设于主机本体30外。即,第二摄像模组33在显示屏31上的投影可位于显示屏31内或下显示屏31外。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第一摄像模组32与第二摄像模组33错开设置,避免第一摄像模组32与第二摄像模组33大致同轴设置导致智能主机的厚度增加,第二摄像模组33在显示屏31上的投影可位于显示屏31内。
优选地,为了减少第一摄像模组32和第二摄像模组33设于主机本体30内部而占用主机本体内部的电子元器件的设置空间,该第一摄像模组32和第二摄像模组33可设于主机本体30的第四端3d,且并未设置在主机本体30的内部空间。
进一步地,为了防止第一摄像模组32和第二摄像模组33外凸设于主机本体30而可能造成在日常使用中对第一摄像模组32和第二摄像模组33的撞击或损坏,该第四端3d可设有外凸且用于承载第一摄像模组32的摄像部35,该摄像部35设于显示屏31的外周,并与显示屏31之间具有间距,该主机本体30的背面3b靠近第四端3d的位置可设有用于嵌设第二摄像模组33的安装孔36。具体地,该摄像部35为凸设于该第四端3d的侧部上的凸台,该第一摄像模组32可设置在该凸台内,且为了便于第一摄像模组32与主机本体30内部的主板的连线,该凸台的内部可与主机本体的内部空间连通或者是在凸台的内部设有连通至该主机本体的内部空间的走线孔。
该安装孔36位于主机本体30的背面3b靠近第四端3d的位置,而该摄像部位于主机本体30第四端3d的侧部上。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摄像模组32和第二摄像模组33在显示屏31所处平面上的投影位置不重合,主机本体30相对底部支架10位于第二姿态位置时,第一摄像模组32和第二摄像模组33至底部支架10的上表面1a的距离不等,且第一摄像模组32与底部支架10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摄像模组33与底部支架10的之间的距离。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该第一摄像模组和第二摄像模组在显示屏所处平面上的投影位置也可重合。
更进一步地,为了防止外部的灰尘或杂物经由安装孔以及凸台上表面的通孔进入凸台内部而可能造成影响第一摄像模组32和第二摄像模组33运行的情况,在该凸台上表面的通孔上可设置第一镜片,而在该安装孔上可设置第二镜片,则该第一摄像模组32可通过该第一镜片取景,而该第二摄像模组33可通过第二镜片取景。
结合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主机本体30在第一姿态位置时,主机本体30叠设于底部支架10上,且主机本体30的显示屏31相对底部支架10的朝向与底部支架10的上表面1a一致,主机本体30的背面3b贴设于底部支架10的上表面1a,第一摄像模组32与底部支架10的上表面1a朝向一致,则此时,第一摄像模组可向主机本体30的前向方向取景拍摄,例如实现用户自拍、视频通话、拍摄周边环境以及扫码等。而由于在第一姿态位置时,第二摄像模组33与主机本体30的背面3b朝向一致且朝向底部支架10的上表面1a,因此,第二摄像模组33的取景方向受到底部支架10遮挡,无法取景拍摄。则该智能主机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并佩戴在用户手腕上且主机本体30位于第一姿态位置时,可用第一摄像模组32向主机本体30的前向方向取景拍摄,而第二摄像模组33受到底部支架10的遮挡无法拍摄用户所要拍摄的景象。
而当,主机本体30可在转动支架20的作用下相对底部支架10转换到第二姿态位置,此时,主机本体30的的显示屏31相对底部支架10垂直于底部支架10的上表面1a,第一摄像模组32和第二摄像模组33均相对底部支架10与底部支架10的上表面1a水平,且第一摄像模组32朝向主机本体30的前向方向,第二摄像模组33朝向主机本体30的后向方向,该第一摄像模组32可向前向方向取景,第二摄像模组33可向后向方向取景。该智能主机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并佩戴在用户手腕上且主机本体30位于第二姿态位置时,可用第一摄像模组32向主机本体30的前向方向取景拍摄,而用第二摄像模组33向主机本体30的后向方向取景拍摄。
举例来说,若用户佩戴应用了该智能主机的智能穿戴设备时,可转动转动支架20带动主机本体30由第一姿态位置转换到第二姿态位置,此时,第一摄像模组32朝向用户,第二摄像模组33朝向用户的相反方向。用户可使用第一摄像模组32进行自拍或视屏通话等,可使用第二摄像模组33进行景物拍摄、扫码等。可以理解的是,用户可通过转动支架20转换主机本体30的姿态位置,并根据需要使用第一摄像模组32和/或第二摄像模组33进行不同拍摄角度的拍摄。
在本实施例中,主机本体30可相对底部支架10向第一方向第二方向转动,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第一方向为显示屏31朝向底部支架10的第二端的方向。具体地,第一方向(显示屏31朝向用户的方向或第一摄像模组32朝向主机本体30的前向方向)为主机本体30相对底部支架10从第一姿态位置转动到第二姿态位置的转动方向,显示屏31可从平行于底部支架10的上表面1a的位置转换到显示屏31与底部支架10的上表面1a互相垂直的位置,从而使显示屏31可朝向用户的脸部,第一摄像模组32朝向用户,第二摄像模组33朝向用户的反方向,此时,用户可使用第一摄像模组32进行自拍或视频通话,使用第二摄像模组33进行拍景或扫码等,并且可长时间舒适地观看显示屏31的显示内容(例如视屏通话、观看视频等)。第二方向(显示屏31背向用户的方向或第二摄像朝向主机本体30的后向方向)为主机本体30相对底部支架10从第二姿态位置转动到第一姿态位置的转动方向,显示屏31可从垂直于底部支架10的位置转换到显示屏31平行于底部支架10的上表面1a的位置,从而收起主机本体30叠设于底部支架10上。
结合图1至图2、图4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转动支架20包括支架本体2a,支架本体2a设有第一连接部21和轴接部22,主机本体30连接于第一连接部21,轴接部22转动连接于底座支架。具体地,转动支架20近似U字状,第一连接部21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部分211和第二部分212,主机本体30位于第一部分211和第二部分212之间的间隔,且连接于第一部分211和第二部分212。轴接部22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轴接部221和第二轴接部222,第一轴接部221和第二轴接部222均与底部支架10转动连接且转动连接于底部支架10的第一端。
可以理解的是,转动支架20通过第一轴接部221和第二轴接部222与底部支架10转动连接,以使转动支架20可相对底部支架10转动,从而可带动连接于转动支架20的第一连接部21的主机本体30相对底部支架10转动,主机本体30可从第一姿态位置转换到第二姿态位置或从第二姿态位置再次转换到第一姿态位置,进而使显示屏31从平行于底部支架10的上表面1a转动到显示屏31垂直于底部支架10的上表面1a,或从垂直于底部支架10的上表面1a转动到平行于底部支架10的上表面1a。
应该得知的是,该智能主机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并佩戴在用户手腕时,主机本体30从第一姿态位置或第二姿态位置转换到第二姿态位置或第一姿态位置,可使第一摄像模组32朝向用户进行自拍等,第二摄像模组33朝向底板支架10的第一端进行拍景等或收起第二摄像模组33,仅使用第一摄像模组32进行拍摄。
在本实施例中,支架本体2a包括一转动端2b和两相对侧,第一连接部21的第一部分211设于其中一相对侧2c,第一连接部21的第二部分212设于其中另一相对侧2d,轴接部22设于转动端2b,主机本体30的两侧设有第二连接部,该第二连接部转动连接于第一连接部21。该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34,第三部分设于主机本体30的一侧,第四部分34设于主机本体30的另一侧,第三部分转动连接于第一连接部21的第一部分211,第四部分34转动连接于第一连接部21的第二部分212,使得主机本体30转动连接于转动支架20。其中,第一连接部21可为销轴,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36均为与第一连接部21对应的销孔。由此,转动支架20可相对底部支架10转动,主机本体30也可相对转动支架20转动,主机本体30在第一姿态位置和第二姿态位置之间转换时,转动支架20相对底部支架10转动的同时,主机本体30也相对转动支架20转动,能够快速转动主机本体30的姿态位置且主机本体30相对底部支架10的转动更加灵活。
优选地,该第二连接部设于主机本体的两侧近似中部的位置,从而使得主机本体通过转动支架与底部支架连接时,可确保主机本体可相对底部支架转动,使得主机本体相对底部支架位于第二姿态位置时,主机本体的第三端可大致抵接于底部支架的中部位置,从而更加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
结合图6至图7,由此可知,主机本体30从第一姿态位置相对底部支架10向第一方向转动到第二姿态位置的过程是:
转动支架20相对底部支架10朝第一转动方向x1(转动支架20远离底部支架10的方向)转动,同时,主机本体30相对转动支架20朝第一转向y1(背面3b朝向转动支架20的方向)转动。具体地,主机本体30的第三端3c可紧靠底部支架10的上表面1a滑移,且从第三端3c紧靠底部支架10的第二端位置滑移到第三端3c贴设于底部支架10的上表面1a的位置。
主机本体30从第二姿态位置相对底部支架10向第一姿态位置向第二方向转动到第一姿态位置的过程是:
转动支架20相对底部支架10朝第二转动方向x2(转动支架20靠近底部支架10的方向)转动,同时,主机本体30相对转动支架20朝第二转向(显示屏31朝向转动支架20的方向)转动。具体地,主机本体30的第三端3c可紧靠底部支架10的上表面1a滑移,且从第三端3c贴设于底部支架10的上表面1a的位置滑移到第三端3c紧靠底部支架10的第二端的位置。
结合图1至图2,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支架本体2a为近似“U”字形的框架结构,因此,支架本体2a的一转动端2b和两相对侧一体成型并形成中空空间(为标示),主机本体30可转动位于该中空空间,该转动支架20提供了主机本体30转动的中空空间,还可限制主机本体30向转动支架20的两相对侧方向的运动,以主机本体30转动到第一姿态位置和第二姿态位置时一直处于该中空空间内,即使多次转换主机本体30的姿态位置,主机本体30位于第一姿态位置或第二姿态位置时与底部支架10之间的位置关系不发生改变,主机本体30与底部支架10不发生碰撞,延长智能主机的使用寿命。
结合图4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底部支架10的第一端对应轴接部22设有与轴接部22转动连接的转动连接部11。具体地,该转动连接部11设于第一连接件1c,转动连接部11包括相对且间隔设置的第一转动连接部111和第二转动连接部112,轴接部位于第一转动连接部111和第二转动连接部112之间的间隔,且第一轴接部221转动连接于第一转动连接部111,第二轴接部222转动连接于第二转动连接部112。
进一步地,转动连接部11设有转动连接轴50,转动连接轴50与轴接部22连接,该转动连接轴50用于连接轴接部22与转动连接部11。优选地,该转动连接轴50包括第一转动连接轴51和第二转动连接轴52,第一转动连接轴51设于第一转动连接部111,第一转动连接轴51与第一轴接部221连接,用于连接第一轴接部221和第一转动连接部111;第二转动连接轴52设于第二转动连接部112,第二转动连接轴52与第二轴接部222连接,用于连接第二轴接部222和第二转动连接部112。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转动连接轴51和第二转动连接轴52也为间隔设置,当主机本体30位于第一姿态位置时,主机本体30的第四端3d靠近转动连接部,且主机本体30的摄像部35可位于第一转动连接部111和第二转动连接部112之间的间隔,减小了智能主机的体积。
在本实施例中,智能主机还包括保持结构,该保持结构用于保持主机本体30相对底部支架10位于第二姿态位置。具体地,该保持结构包括扣合结构、按键结构或磁吸结构。更具体地,该保持结构包括第一部件61和第二部件62,第一部件61设于底部支架10或主机本体30,第二部件62设于主机本体30或底部支架10。更具体地,第一部件61为固定扣、固定槽或第三磁吸元件,第二部件62为固定扣件、固定键或与第三磁吸元件磁性相反的第四磁吸元件。
结合图1至图2所示,可以理解的是,主机本体30位于第二姿态位置时,主机本体30的第三端3c贴设于底部支架10的上表面1a。即,第一部件61设于主机本体30的第三端3c或底部支架10的上表面1a,第二部件62设于底部支架10的上表面1a或主机本体30的第三端3c。优选地,第一部件61为固定槽,且设于底部支架10的上表面1a,第二部件为固定键52,且设于主机本体30的第三端3c。主机本体30从第一姿态位置转换到第二姿态位置时,可将主机本体30的固定键卡设于底部支架10的固定槽内,限制主机本体30的转动,将主机本体30固定于第二姿态位置。当主机本体30从第二姿态位置转换到第一姿态位置时,可将固定键脱离出固定槽,此时,主机本体30可相对底部支架10转动,从而可转换到第一姿态位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智能主机,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具有不同的拍摄方向。该智能主机在主机本体设置了第一摄像模组和第二摄像模组,该第二摄像模组和第摄像模组的拍摄方向不同,以使该智能主机具有不同的拍摄角度。
(2)拍摄角度可调并可快速调整。该智能主机通过设置转动支架与底部支架转动连接,主机本体与转动支架转动连接,实现调整第一摄像模组和第二摄像模组的朝向时,转动支架相对底部支架的转动和主机本体相对转动支架的转动同时进行并配合转动,以使主机本体可相对底部支架在第一姿态位置和第二姿态位置之间转换,快速调整摄像模组的朝向,以获得不同的拍摄角度。
(3)使用寿命长。该智能主机通过设置固持结构,用于连接主机本体和底部支架,使主机本体可相对底部支架保持在第一姿态位置,且每次主机本体转动到第一姿态位置时叠设于底部支架的位置固定,从而延长智能主机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11至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二提供的一种具有上述实施例一的智能主机的智能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智能穿戴设备包括穿戴部件70以及上述的智能主机,穿戴部件70与底部支架10连接。
其中,该智能穿戴设备可为智能手表,因此,该穿戴部件70可为扣环或表带等,该穿戴部件70可转动连接于底部支架10。优选地,该穿戴部件70为表带,且穿戴部件70转动连接于底部支架10,有利于用户佩戴该智能穿戴设备。
为了使穿戴部件70转动连接于底部支架10,底部支架10的第二连接件1d设有第一转轴80,穿戴部件70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一转轴80,该穿戴部件70的另一端、转动支架20与底部支架10的连接为共轴或非共轴。优选地,穿戴部件70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二转轴90,第二转轴90设于底部支架10的第一连接件1c,且位于转动连接轴40下方。可以理解的是,穿戴部件70与转动支架20非共轴转动连接于底部支架10。当需要更换穿戴部件70时,可直接拆卸第一转轴80和第二转轴90,不影响智能主机的结构完整,且拆卸简单方便。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为了使得智能手表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减少部件的组装,该穿戴部件70也可与转动支架20共轴转动连接于底部支架10。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具有实施例一提供的智能主机的智能穿戴设备,用户佩戴该智能穿戴设备进行拍摄时,通过主机本体的相对底部支架在第一姿态位置和第二姿态位置之间转换,从而获得更多的拍摄方向。此外,还通过固持结构连接主机本体和底部支架,使主机本体位于第一姿态位置时,相对底部支架固定且位置不变,可延长该智能主机的使用寿命。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文应用了个例对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与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4)

1.一种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主机包括
底部支架;
转动支架,所述转动支架转动连接于所述底部支架;
主机本体,所述主机本体设有摄像模组,所述主机本体连接于所述转动支架,且所述主机本体在所述转动支架的作用下可相对所述底部支架在第一姿态位置和第二姿态位置之间转换,以使所述摄像模组获得不同的拍摄方向;
固持结构,所述固持结构用于连接所述主机本体及所述底部支架,以使所述主机本体可相对所述底部支架保持于所述第一姿态位置;
其中,所述第一姿态位置为所述主机本体叠设于所述底部支架的位置;
所述第二姿态位置为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底部支架转动至所述主机本体倾斜于或垂直于所述底部支架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持结构包括磁吸结构和/或按键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持结构包括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所述第一部件设于所述主机本体或所述底部支架,所述第二部件设于所述底部支架或所述主机本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件为第一磁性元件/或金属件,所述第二部件为与第一磁性元件磁性相反的第二磁性元件;或者,所述第一部件为卡扣按键,所述第二部件为与所述卡扣按键扣合的扣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支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转动支架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端设有所述第一部件;
所述主机本体包括与所述第二端对应的第三端,所述第三端对应所述第一部件的位置设有所述第二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件为设于所述第二端的卡扣按键,所述第二部件为设于所述主机本体的所述第三端的扣槽;
所述底部支架包括主体支架及分设在所述主体支架两端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分别形成所述底部支架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朝向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一连接面,所述卡扣按键部分凸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面上还设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用于在所述卡扣按键扣合连接于所述扣槽时,贴合所述主机本体的所述第三端的端面。
8.根据权利要求4至7任一项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按键包括按压件和复位件,所述复位件连接于所述按压件,所述复位件用于使所述按压件恢复到按压前的位置,从而使所述按压件连接于所述扣槽。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模组包括第一摄像模组和/或第二摄像模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本体还设有显示屏,所述第一摄像模组和所述第二摄像模组分设于所述主机本体的不同位置,且所述第一摄像模组/或所述第二摄像模组的拍摄方向与所述显示屏的朝向相同。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正面和背面,所述第一摄像模组设于所述正面,所述第二摄像模组设于所述背面,所述第一摄像模组和所述第二摄像模组在所述显示屏所处平面上的投影位置位于所述显示屏内或所述显示屏外。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本体的第四端的端部设有自所述第四端的端面向外凸设的摄像部,所述摄像部用于承载所述第一摄像模组/或所述第二摄像模组;
所述主机本体的所述背面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用于嵌设所述第二摄像模组/或所述第一摄像模组。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支架包括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设有第一连接部和轴接部,所述主机本体的两侧对应所述第一连接部设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转动连接于对应的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底部支架上对应所述轴接部设有与所述轴接部转动连接的转动连接部。
14.一种智能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穿戴部件及如权利要求1至13任一项所述的智能主机,所述穿戴部件可转动连接于所述底部支架,且所述穿戴部件、所述转动支架与所述底部支架的连接为共轴或非共轴连接。
CN201821609186.0U 2018-09-29 2018-09-29 一种智能主机及具有该智能主机的智能穿戴设备 Active CN2090866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609186.0U CN209086684U (zh) 2018-09-29 2018-09-29 一种智能主机及具有该智能主机的智能穿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609186.0U CN209086684U (zh) 2018-09-29 2018-09-29 一种智能主机及具有该智能主机的智能穿戴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086684U true CN209086684U (zh) 2019-07-09

Family

ID=671181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609186.0U Active CN209086684U (zh) 2018-09-29 2018-09-29 一种智能主机及具有该智能主机的智能穿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08668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33985A (zh) * 2018-09-29 2019-08-16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主机及具有该智能主机的智能穿戴设备
CN110336937A (zh) * 2019-07-29 2019-10-15 西安科技大学 一种降低摆动且便于携带的酒店用记录仪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33985A (zh) * 2018-09-29 2019-08-16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主机及具有该智能主机的智能穿戴设备
CN110336937A (zh) * 2019-07-29 2019-10-15 西安科技大学 一种降低摆动且便于携带的酒店用记录仪
CN110336937B (zh) * 2019-07-29 2022-08-09 西安科技大学 一种降低摆动且便于携带的酒店用记录仪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74987B2 (en) Video glasses headband and video glasses headset
CN110133985A (zh) 智能主机及具有该智能主机的智能穿戴设备
WO2018102997A1 (zh) 一种柔性电子装置
CN209086684U (zh) 一种智能主机及具有该智能主机的智能穿戴设备
JP2018005211A (ja) 腕装着型撮影機能付装置、姿勢変換装置
KR102207039B1 (ko) 액세서리 장치
CN111449378A (zh) 一种穿戴设备
CN110138930A (zh) 可取卸式智能主机结构及其智能手表
CN208796046U (zh) 一种具有隐藏式摄像装置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
CN209089120U (zh) 一种具有双摄像模组的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
WO2021143776A1 (zh) 电子设备
CN209182664U (zh) 一种实现侧向滑移翻转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
US11340717B2 (en)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ing system
CN110133989A (zh) 实现侧向滑移翻转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
CN209089121U (zh) 一种可翻转的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
CN209086685U (zh) 一种可改变拍摄方向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
CN209086690U (zh) 一种实现状态保持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
CN212574375U (zh) 一种新型智能手表
CN204795174U (zh) 一种两端可折弯的柔性屏移动终端
CN110139056A (zh) 具有双摄像模组的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
CN210377061U (zh) 一种背面带接口的分体式智能手表
CN206641471U (zh) 一种具有多功能扣环模块的智能穿戴设备
CN213245545U (zh) 一种智能穿戴设备
WO2020224211A1 (zh) 一种具有可弯折显示屏的智能主机及穿戴设备
CN217085529U (zh) 具有翻转和旋转功能的主机模块及智能手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