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村镇生活污水处理用污泥脱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村镇生活污水处理用污泥脱水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村镇的生活污水排放也在逐渐增加,而污水在排放前需要进行处理,在合格之后才能进行排放。污水处理是指为使污水达到排水某一水体或再次使用的水质要求对其净化处理的过程,污水处理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农业、交通、能源、石化、环保、城市景观、医疗、餐饮等各个领域,也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目前,污水处理处理过程中将会沉淀产生污泥,而产生的污泥必须经过脱水处理后,才能外运出去进行填埋等处置,而在对污泥进行脱水处理时需要用到脱水设备。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经过研究发现,现有污泥脱水设备较为复杂,脱水效能低且脱水效果不太好,因而亟需对这一现状进行改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现有污泥脱水设备较为复杂,脱水效能低且脱水效果不太好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村镇生活污水处理用污泥脱水装置,该装置能够将污泥中的水分逐渐挤出,脱水性能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村镇生活污水处理用污泥脱水装置,包括机架,所述机架包括顺序连接的第一支架、中间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和中间支架之间固定连接有圆筒滤网,所述圆筒滤网的下方设有与第二支架和中间支架连接的集液槽,所述集液槽的底部设有集液出口,所述圆筒滤网顶部靠近第二支架的一端设有污泥进口,所述圆筒滤网内转动设置有中空旋转轴,所述中空旋转轴上设有螺旋叶片,所述中空旋转轴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空心轴和第二空心轴,所述中空旋转轴的直径从连接第二空心轴一端向连接第一空心轴一端逐渐增大,所述第二支架上设有中空轴承座,所述中空轴承座上套接有轴承,所述第二空心轴紧密套接在轴承的外圈上,所述中空轴承座的中空内紧密连接有热气管,所述第一空心轴转动连接在第一支架上,所述第一空心轴伸出第一支架的一端传动连接有电机,所述第一支架和中间支架之间的连接腔道构成污泥出口,所述中空旋转轴位于污泥出口处的周向表面设有污泥反压机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村镇生活污水处理用污泥脱水装置,具体使用时,待脱水污泥从污泥进口进入,中空旋转轴在电机的旋转带动下,使污泥在圆筒滤网内沿污泥进口向污泥出口推进,由于中空旋转轴的直径从连接第二空心轴一端向连接第一空心轴一端逐渐增大,因而将使得螺旋叶片之间可容纳污泥的空间逐渐减小,同时在污泥出口处污泥反压机构的作用下,将对污泥形成逐渐挤压使污泥自动脱水,脱出的水经过圆筒滤网后流向底部集液槽由集液出口排出;而且,通过热气管将外部加热气体输入中空旋转轴内,通过中空旋转轴对推动的污泥提供热能,供热冷却后的气体从中空旋转轴另一端排出,由此可以提升污泥的脱水效能。因此,本装置结构简单,能够将污泥中的水分逐渐挤出,脱水性能好。
进一步,所述圆筒滤网的表面设有与第二支架和中间支架固定连接的支持网框。
进一步,所述中空旋转轴上螺旋叶片的螺距从连接第二空心轴一端向连接第一空心轴一端逐渐减小。
进一步,所述第一空心轴伸出第一支架的一端通过皮带与电机传动连接。
进一步,所述污泥反压机构包括第一气缸、第二气缸和轴向剖面呈三角形的滑动套,所述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固定连接在第一支架上且分别位于第一空心轴的上下两侧,所述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的活塞杆均与滑动套的一边固定连接,所述滑动套与中空旋转轴位于污泥出口处的周向表面紧密滑动配合。
进一步,所述污泥反压机构为连接于中空旋转轴周向表面且轴向剖面呈三角形的固定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村镇生活污水处理用污泥脱水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支架;2、中间支架;3、第二支架;4、圆筒滤网;5、集液槽;51、集液出口;6、污泥进口;7、中空旋转轴;71、第一空心轴;72、第二空心轴;8、螺旋叶片;9、中空轴承座;10、轴承;11、热气管;12、电机;13、污泥出口;14、支持网框;15、皮带;16、第一气缸;17、第二气缸;18、滑动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径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考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村镇生活污水处理用污泥脱水装置,包括机架,所述机架包括顺序连接的第一支架1、中间支架2和第二支架3,所述第二支架3和中间支架2之间固定连接有圆筒滤网4,所述圆筒滤网4的下方设有与第二支架3和中间支架2连接的集液槽5,所述集液槽5的底部设有集液出口51,所述圆筒滤网4顶部靠近第二支架3的一端设有污泥进口6,所述圆筒滤网4内转动设置有中空旋转轴7,所述中空旋转轴7上设有螺旋叶片8,所述中空旋转轴7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空心轴71和第二空心轴72,所述中空旋转轴7的直径从连接第二空心轴72一端向连接第一空心轴71一端逐渐增大,所述第二支架3上设有中空轴承座9,即所述中空轴承座9内部贯通,所述中空轴承座9上套接有轴承10,即所述中空轴承座9与轴承10的轴承孔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空心轴72紧密套接在轴承10的外圈上,所述中空轴承座9的中空内紧密连接有热气管11,所述热气管11与外部供热装置如热风炉连接以将热气输入至中空旋转轴7内,所述第一空心轴71通过轴承等方式转动连接在第一支架1上,所述第一空心轴71伸出第一支架1的一端传动连接有电机12,所述第一支架1和中间支架2之间的连接腔道构成污泥出口13,所述中空旋转轴7位于污泥出口13处的周向表面设有污泥反压机构,所述污泥反压机构用于对污泥出口13处的污泥构成与其推进方向相反的反向压力。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村镇生活污水处理用污泥脱水装置,具体使用时,待脱水污泥从污泥进口进入,中空旋转轴在电机的旋转带动下,使污泥在圆筒滤网内沿污泥进口向污泥出口推进,由于中空旋转轴的直径从连接第二空心轴一端向连接第一空心轴一端逐渐增大,因而将使得螺旋叶片之间可容纳污泥的空间逐渐减小,同时在污泥出口处污泥反压机构的作用下,将对污泥形成逐渐挤压使污泥自动脱水,脱出的水经过圆筒滤网后流向底部集液槽由集液出口排出;而且,通过热气管将外部加热气体输入中空旋转轴内,通过中空旋转轴对推动的污泥提供热能,供热冷却后的气体从中空旋转轴另一端排出,由此可以提升污泥的脱水效能。因此,本装置结构简单,能够将污泥中的水分逐渐挤出,脱水性能好。
作为具体实施例,请参考图1所示,所述圆筒滤网4的表面设有与第二支架3和中间支架2固定连接的支持网框14,通过该支持网框14对圆筒滤网4形成有力支撑,提升所述圆筒滤网4对于污泥推进过程中的过滤强度,进而提升过滤质量。
作为具体实施例,所述中空旋转轴7上螺旋叶片8的螺距从连接第二空心轴72一端向连接第一空心轴71一端逐渐减小,由此可以与中空旋转轴7的直径逐渐增大相配合,更好地形成逐渐减小的污泥容纳空间,使污泥在推进过程中形成很好地挤压,保证污泥中的水分被逐渐挤出。
作为具体实施例,请参考图1所示,所述第一空心轴71伸出第一支架1的一端通过皮带15与电机12传动连接,即通过皮带15将电机12产生的动力传递到第一空心轴71上,进而带动中空旋转轴7进行旋转。
作为一种具体实施例,请参考图1所示,所述污泥反压机构包括第一气缸16、第二气缸17和轴向(水平方向)剖面呈三角形的滑动套18,所述第一气缸16和第二气缸17固定连接在第一支架1上且分别位于第一空心轴71的上下两侧,所述第一气缸16和第二气缸17的活塞杆均与滑动套18的一边固定连接,所述滑动套18与中空旋转轴7位于污泥出口13处的周向表面紧密滑动配合,由此所述滑动套18在第一气缸16和第二气缸17的活塞杆推动作用下,可在水平方向沿中空旋转轴7的周向表面滑动,进而可以自由调整对污泥出口13处推进污泥的反向压力;而对于所述第一气缸16和第二气缸17的动作控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完全可以采用现有的PLC控制器来实现,其具体的控制方式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因而在此不再赘述。作为优选实施例,所述滑动套18的轴向剖面为等腰三角形,具体可将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与中空旋转轴7位于污泥出口13处的周向表面紧密滑动配合,将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腰与第一气缸16和第二气缸17的活塞杆固定连接,将等腰三角形的另一个腰用于对污泥构成反向压力。
作为另一种具体实施例,所述污泥反压机构为连接于中空旋转轴7周向表面且轴向剖面呈三角形的固定环,该固定环的结构具体与前述滑动套18的结构相同,区别在于该固定环是直接固定在中空旋转轴7位于污泥出口13处的周向表面的,由此同样可以对污泥提供反向压力。作为优选实施例,所述固定环一体成型在中空旋转轴7位于污泥出口13处的周向表面,由此可以提升固定环的使用机械强度。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