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032360U - 磁共振线圈装置 - Google Patents

磁共振线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032360U
CN209032360U CN201820332209.1U CN201820332209U CN209032360U CN 209032360 U CN209032360 U CN 209032360U CN 201820332209 U CN201820332209 U CN 201820332209U CN 209032360 U CN209032360 U CN 2090323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elements
coil assembly
magnetic resonance
support colum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33220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燕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emens Shenzhen Magnetic Resonance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emens Shenzhen Magnetic Resonance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emens Shenzhen Magnetic Resonance Ltd filed Critical Siemens Shenzhen Magnetic Resonance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33220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0323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0323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0323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磁共振线圈装置,包括一第一线圈单元部件和一第二线圈单元部件,以及一支撑柱。第一线圈单元部件的一端能够转动地设置于支撑柱的一端,第二线圈单元部件的一端固定设置于所述支撑柱的另一端。利用所述第一线圈单元部件、第二线圈单元部件及支撑柱形成一空腔,且空腔在第一线圈单元部件的另一端及第二线圈单元部件的另一端之间具有开口部。婴儿在使用时躺在所述第二线圈单元部件上,两脚放置在所述支撑柱两侧,身体的上半身探出开口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没有针对婴幼儿的身体结构特点和使用特点设计的磁共振线圈装置。

Description

磁共振线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磁共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磁共振线圈装置。
背景技术
MRI也就是磁共振成像(英文全称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是断层成像的一种,它利用磁共振现象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并重建出人体信息。从磁共振图像中我们可以得到物质的多种物理特性参数,如质子密度,扩散系数,磁化系数,化学位移等等。对比其它成像技术(如CT超声和PET等)磁共振成像方式更加多样,所得到的信息也更加丰富。因此磁共振成像成为医学影像技术中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
磁共振成像由于无创和不需要注射造影剂的特点使其特别适用于儿科某些疾病的诊治,但目前磁共振成像的医疗器械厂商却少有根据婴幼儿身体情况进行相关设备的开发。
此外,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还在致力于寻找其它磁共振线圈装置的设计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申请提供了一种磁共振线圈装置,来解决现有技术中没有针对婴幼儿的身体结构特点和使用特点设计的磁共振线圈装置。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磁共振线圈装置,包括一第一线圈单元部件和一第二线圈单元部件,以及一支撑柱。所述第一线圈单元部件的一端能够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撑柱的一端,所述第二线圈单元部件的一端固定设置于所述支撑柱的另一端。利用所述第一线圈单元部件、所述第二线圈单元部件及所述支撑柱形成一空腔,且所述空腔在所述第一线圈单元部件的另一端及所述第二线圈单元部件的另一端之间具有开口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婴儿躺在所述第二线圈单元上,且两腿分别放置在所述支撑柱两侧。所述第一线圈单元部件转动至婴儿上方,婴儿的上半身由所述开口部探出。所述第一线圈单元部件不再直接施压在婴儿身体上,避免了婴儿受到施压后的哭闹。另外,磁共振线圈装置的结构更加符合为婴儿的身体结构特点。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线圈单元部件包括柔性线圈部件和一支撑臂,在所述支撑臂固定所述柔性线圈部件,并通过使该支撑臂的一端能够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撑柱的一端,而使所述第一线圈单元部件的一端能够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撑柱的一端。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在所述第一线圈单元部件为柔性状态下设置刚性所述支撑臂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撑臂一方面用于增强所述第一线圈单元部件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用于连接所述支撑柱。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磁共振线圈具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一第一限位端面和一第二限位端面,所述第一限位端面设置在所述第一线圈单元部件的所述一端,所述第二限位端面设置在所述支撑柱的所述一端。当所述支撑臂翻转至与所述支撑柱的限位位置时,所述第一限位端面和所述第二限位端面相抵以进行限位。本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本实用新型的具体限位方式。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臂包括一支撑臂主体和一弯头部,所述支撑臂主体沿所述第一线圈单元部件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线圈单元部件贴合固定。所述弯头部的第一端与所述支撑臂主体固定连接,所述弯头部的第二端与所述支撑柱转动连接。本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所述支撑臂的具体结构。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限位端面上设置有一缓冲器,所述缓冲器进一步包括伸缩销和一阻尼件,所述伸缩销设置于所述第二限位端面上预设的安装孔内,并沿所述安装孔长度方向滑动。所述阻尼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对所述伸缩销的滑动进行阻尼约束。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缓冲器的具体设计方案。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线圈单元部件与所述第二线圈单元部件之间设置至少一个绑带,所述绑带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线圈单元部件与所述第二线圈单元部件上,所述绑带的至少一端与所述第一线圈单元部件或所述第二线圈单元部件通过卡扣连接。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进一步固定第一线圈单元部件和所述第二线圈单元部件的绑带结构。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线圈单元部件包括一第一天线电路,所述第一天线电路设置在所述第一线圈单元部件内部。所述第二线圈单元部件包括一第二天线电路,所述第二天线电路设置在所述第二线圈单元部件内部。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第一线圈单元部件和第二线圈单元部件内部设置天线电路的具体结构。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线圈单元部件采用柔性材料包裹所述第一天线电路。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具体所述第一线圈单元部件内设置所述第一天线电路的设计方案。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线圈单元部件顶面上铺设一垫子,所述垫子采用柔性材料,所述垫子位于对应人体头部位置处设置有一头部定位标识。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为婴儿身体结构特别设计的所述第一线圈单元部件。
附图说明
下面将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清楚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它特征和优点,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现有技术中线圈与人体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磁共振线圈装置使用状态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磁共振线圈装置另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磁共振线圈装置支撑臂与支撑柱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磁共振线圈装置中第一天线电路和第二天线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磁共振线圈装置准备状态时与人体相对位置关系俯视图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磁共振线圈装置准备状态时与人体相对位置关系侧视图的示意图;以及
图8为本实用新型共振线圈装置工作状态下与人体相对位置关系侧视图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如下:
具体实施方式
申请人发现,到目前为止,常见的儿科磁共振线圈装置主要包括头部线圈和脊柱线圈。而对于身体的扫描通常则采用适用于大部分成人(约占95%)使用的胸腔和腹部软表面线圈或其它通用小型软表面线圈。图1为本实用新型现有技术中线圈与人体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如图1所示,其最大的缺点在于线圈的重量直接施加在婴儿身上,必然造成婴儿的不适进而导致婴儿哭闹,以至于无法进行后续正常的扫描工作。为了克服上述缺点,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磁共振线圈装置,包括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和第二线圈单元部件2,磁共振线圈装置还包括支撑柱32。支撑柱32支撑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并使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在第二线圈单元部件2上翻转,翻转后第二线圈单元部件2悬置于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的上方,不再直接施加在婴儿身上。这样婴儿就不会因为受到压迫感而感到不适,也不会导致婴儿的哭闹影响后续的正常扫描工作。推而广之,只要支撑柱32能够使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离开婴儿身体并置于第二线圈单元部件的相对位置即可,上述悬置在婴儿上方是一种示例性的说明,其具体的方位关系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以阐述性说明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图2为本实用新型磁共振线圈装置使用状态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磁共振线圈装置可包括一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和一第二线圈单元部件2,以及一支撑柱32,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的一端能够转动地设置于支撑柱32的一端,第二线圈单元部件2的一端固定设置于支撑柱32的另一端。利用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第二线圈单元部件2及所述支撑柱32形成一空腔,且所述空腔在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的另一端及第二线圈单元部件2的另一端之间具有开口部3。在本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将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不再直接施压在婴儿身上的技术方案。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在第二线圈单元部件2上的转动采用了类似翻盖的转动结构。婴儿在使用所述磁共振线圈装置时,两脚放置在支撑柱32两侧,身体躺在第二线圈单元部件2上,婴儿的上半身还探出开口部3类似睡在婴儿床中。本实施方式在使用时,不但符合婴儿的身体结构,同时还可以给予婴儿足够的安全感。从而防止在扫描过程中婴儿由于不适哭闹,干扰扫描工作。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为既可以为柔性材质,同时也可以为刚性结构。
图3为本实用新型磁共振线圈装置另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磁共振线圈装置翻盖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至图4所示,在图2至图4的实施方式中,在另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包括柔性线圈部件和一支撑臂31,在所述支撑臂31固定所述柔性线圈部件,支撑臂31一端与支撑柱32的顶端铰接,从而带动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在支撑柱32的顶端翻转。本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当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为柔性线圈时,可以通过所述支撑臂31大幅提高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的结构强度的技术方案,另一方面也作为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与支撑柱32的连接结构基础。本领域技术人员当然可以想到,当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是刚性线圈单元部件时,可以不需要支撑臂31,而直接将刚性线圈单元部件的一端能够转动地设置于支撑柱32的顶端。
在另一可选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所述磁共振线圈具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一第一限位端面311和第二限位端面321,第一限位端面311设置在支撑臂31上,而第二限位端面321则设置在支撑柱32上。当支撑臂31翻转至与支撑柱32的限位位置时,此时第一限位端面311和第二限位端面321处于相抵状态。此处所指的限位位置即为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需要悬置的具体所述相对位置,更具体的来说一般是指婴儿的上方。该位置既可以使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与第二线圈单元部件2完成扫描工作,还可以使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不直接接触婴儿。另外,通常第一限位端面311和第二限位端面321即为支撑臂31和支撑柱32转动连接处的接触面。该方式只是对支撑臂31和支撑柱32进行限位的其中一种方式,也可以通过其他例如公差配合的方式进行限位,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在另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支撑臂31包括一支撑臂主体312和一弯头部313,支撑臂主体312沿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长度方向与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贴合固定。因为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一般为比较柔软的材料,所以为了在结构上对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进行强度补充,通过支撑臂主体312的贴合固定增加了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的结构强度。弯头部313的第一端与支撑臂主体312固定连接,一般弯头部313和支撑臂主体312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进行固定连接,弯头部313的第二端与支撑柱32转动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支撑臂31的具体结构。一方面使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的结构强度增加,另一方面公开了支撑臂31与支撑柱32之间更加具体的连接方式。具体而言,弯头部313与支撑柱32的转动连接方式具体采用铰接方式实现翻转。
在另一可选实施方式中,第二限位端面321上设置有一缓冲器4,缓冲器4进一步包括一伸缩销41和一阻尼件43,伸缩销41设置于第二限位端面321上预设的安装孔42内,并沿所述安装孔42长度方向滑动,阻尼件43设置于安装孔42内对伸缩销41的滑动进行阻尼约束。缓冲器4用于当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向下翻转时,防止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直接撞上第二线圈单元部件2。因此需要在二者接触时有一个缓冲,以免损坏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或第二线圈单元部件2,进而增加设备的使用寿命。当然,本实用新型也不限于该种缓冲方式。只要可以使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向下翻转时,能够缓慢下落或以其他方式得到缓冲即可。进一步具体来说,阻尼件43包括两端分别固定于伸缩销41和安装孔42的弹簧。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与第二线圈单元部件2之间设置至少一个绑带5,绑带5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与第二线圈单元部件2上。绑带5其中的一端与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或第二线圈单元部件2通过卡扣51连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般会在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与第二线圈单元部件2的两侧分别设置一个绑带5,使在绑带5绑好后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与第二线圈单元部2之间形成一个工作区域,确保婴儿在扫描过程中不会离开该区域影响扫描效果。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包括一第一天线电路11,第一天线电路11设置在所述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内部,而第二线圈单元部件2包括一第二天线电路12,第二天线电路12设置在第二线圈单元部件2内部。当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与第二线圈单元部件2相对设置形成辐射区时,第一天线电路11与第二天线电路12的电磁场进行相互作用,可以进一步的提高扫描效果。
图5为本实用新型磁共振线圈装置中第一天线电路和第二天线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天线电路11和第二天线电路12为网状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第一天线电路11和第二天线电路12的具体结构。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采用柔性材料包裹第一天线电路11。因为在实际使用中一方面确保婴儿在接触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时更加舒适。更重要的是,绑带5在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两侧通过卡扣51扣合的过程中,会向下拉动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的两侧,使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的两侧向下弯曲,更好的贴合婴儿的腹部轮廓,提高扫描质量。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线圈单元部件2顶面上铺设一垫子6,垫子6采用柔性材料。垫子6主要是帮助婴儿躺在第二线圈单元部件2时感到柔软舒适。垫子6位于对应人体头部位置处设置有一头部定位标识7,其中的头部定位标识7是为了对婴儿的基本身体位置进行一个定位,取保后面扫描的正常进行。
最后,所述磁共振线圈装置上设置有一插头8,所述插头8与磁共振系统连接。该方式是磁共振线圈装置的普遍使用方式。
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
图6为本实用新型磁共振线圈装置准备状态时与人体相对位置关系俯视图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磁共振线圈装置准备状态时与人体相对位置关系侧视图的示意图。以及图8为本实用新型共振线圈装置工作状态下与人体相对位置关系侧视图的示意图。
如图6至图7所示,此时磁共振线圈装置处于扫描前的准备状态。在此状态时,支撑臂31带动所述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向上翻转。第二线圈单元部件2一般为平板结构并采用多层设计。第二线圈单元部件2的顶层铺设采用柔性材料制作的垫子6,可以确保婴儿在垫子6上进行扫描时感觉非常舒适。婴儿躺在第二线圈单元部件2的平板结构上,在垫子6上设置有头部定位标识7用于确定婴儿头部位置的确定,方便后续扫描工作的定位。支撑柱32设置于婴儿腿的朝向方向,婴儿的两腿分开放置于支撑柱32的两侧。
如图8所示,根据上述描述,婴儿处于正确位置后将支撑臂31向下翻折。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一般主要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和下壳体相互扣合,其内部设置第一天线电路11和其配套组件,由于该结构和本案的实用新型主旨并无太大关系,在此也就不再赘述了。通过婴儿两侧的绑带51与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以及第二线圈单元部件2围合成一个半开放式的辐射工作区间,并且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与第二线圈单元部件2在翻转时形成两者的开合动作,可以使婴儿感到如同睡在婴儿床中。此时,由于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为柔性材料。在绑带51拉紧时其两侧向下弯曲,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此时会贴合婴儿上腹的外形轮廓,在此种方式下进行扫描时,扫描具有更高的信噪比。最后将插头8插到磁共振系统上进行扫描。
通常情况下,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和第二线圈单元部件2之间设置一电缆,电缆两端分别连接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和第二线圈单元部件2的内部电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可以总结如下:
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不再直接压在婴儿身体上,而是通过支撑柱32与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的转动连接悬置在婴儿上方。以使婴儿不再感到压迫感和不适,方便后续的扫描工作顺利进行。
由于本申请的设计与现有技术相比更加小巧也会大幅提高其信噪比。
具体线圈大小和成像深度的关系如下:线圈的半径越小,在被检体表面处获得的信噪比(SNR)越高,但随深度的增加半径越小的线圈其信噪比将迅速下降。由于在绑带5两侧拉紧第一天线电路11的条件下,如第一天线电路11将以平均分布方式设置于婴儿上腹进行扫描,即可以取得高信噪比,也可以提高图像的均匀性。
本实用新型还有效集合了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与第二线圈单元部件2,以及支撑柱32与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的转动连接结构。结构紧凑,布局合理。翻盖的打开方式,更使其操作简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磁共振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和
一第二线圈单元部件(2);
一支撑柱(32),所述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的一端能够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撑柱(32)的一端,所述第二线圈单元部件(2)的一端固定设置于所述支撑柱(32)的另一端;
利用所述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所述第二线圈单元部件(2)及所述支撑柱(32)形成一空腔,且所述空腔在所述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的另一端及所述第二线圈单元部件(2)的另一端之间具有开口部(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共振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包括柔性线圈部件和一支撑臂(31),在所述支撑臂(31)固定所述柔性线圈部件,并通过使该支撑臂(31)的一端能够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撑柱(32)的一端,而使所述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的一端能够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撑柱(32)的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共振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共振线圈装置具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
一第一限位端面(311),所述第一限位端面(311)设置在所述第一线圈单元部件的所述一端;和
一第二限位端面(321),所述第二限位端面(321)设置在所述支撑柱(32)的所述一端;
当所述支撑臂(31)翻转至与所述支撑柱(32)的限位位置时,所述第一限位端面(311)和所述第二限位端面(321)相抵以进行限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共振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臂(31)包括:
一支撑臂主体(312),所述支撑臂主体(312)沿所述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贴合固定;和
一弯头部(313),所述弯头部(313)的第一端与所述支撑臂主体(312)固定连接,所述弯头部(313)的第二端与所述支撑柱(32)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磁共振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端面(321)上设置有一缓冲器(4),所述缓冲器(4)进一步包括:
一伸缩销(41),所述伸缩销(41)设置于所述第二限位端面(321)上预设的安装孔(42)内,并沿所述安装孔(42)长度方向滑动;和
一阻尼件(43),所述阻尼件(43)设置于所述安装孔(42)内对所述伸缩销(41)的滑动进行阻尼约束。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磁共振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与所述第二线圈单元部件(2)之间设置:
至少一个绑带(5),所述绑带(5)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与所述第二线圈单元部件(2)上,所述绑带(5)的至少一端与所述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或所述第二线圈单元部件(2)通过卡扣(51)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共振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包括:
一第一天线电路(11),所述第一天线电路(11)设置在所述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内部;
所述第二线圈单元部件(2)包括:
一第二天线电路(12),所述第二天线电路(12)设置在所述第二线圈单元部件(2)内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磁共振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单元部件(1)采用柔性材料包裹所述第一天线电路(11)。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磁共振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线圈单元部件(2)顶面上铺设一垫子(6),所述垫子(6)采用柔性材料,所述垫子(6)位于对应人体头部位置处设置有一头部定位标识(7)。
CN201820332209.1U 2018-03-09 2018-03-09 磁共振线圈装置 Active CN2090323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332209.1U CN209032360U (zh) 2018-03-09 2018-03-09 磁共振线圈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332209.1U CN209032360U (zh) 2018-03-09 2018-03-09 磁共振线圈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032360U true CN209032360U (zh) 2019-06-28

Family

ID=670277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332209.1U Active CN209032360U (zh) 2018-03-09 2018-03-09 磁共振线圈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03236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78956A1 (zh) * 2021-02-26 2022-09-01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一种小动物磁共振射频线圈及小动物成像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78956A1 (zh) * 2021-02-26 2022-09-01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一种小动物磁共振射频线圈及小动物成像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032360U (zh) 磁共振线圈装置
CN204995672U (zh) 一种核磁共振检查用担架
CN208795833U (zh) 磁共振头部扫描的线圈装置及其磁共振系统
CN109223026A (zh) 一种用于婴幼儿的ct扫描辅助固定装置
CN211094106U (zh) 磁共振头部检查固定装置
CN204581589U (zh) 用于动物实验腹部影像学扫描的固定架
CN209678512U (zh) 磁共振检查床用约束固定器
CN211834442U (zh) 一种用于婴幼儿ct检查的防辐射装置
CN212521757U (zh) 一种帕金森患者磁共振用防抖辅助装置
CN217659852U (zh) 一种固定磁共振肩关节扫描的辅助装置
CN213525127U (zh) 一种可调节mri头部线圈靠枕
CN208709886U (zh) 一种核磁共振辅助固定装置
CN207996212U (zh) 一种影像放射科幼儿胸部拍片辅助装置
CN220477584U (zh) 肩关节磁共振检查用辅助水袋装置
CN208551802U (zh) 一种磁共振成像装置
CN206315087U (zh) 一种磁共振检查床
CN216628539U (zh) 一种肩部mri的辅助支架
CN211433602U (zh) 一种医用精神科护理上臂约束装置
CN211911611U (zh) 一种用于兔类清醒状态颅脑mri扫描的保定装置
CN219803710U (zh) 一种婴儿托装置
CN220158263U (zh) 一种体位固定的头颈固定枕
CN219461807U (zh) 一种体位约束装置
CN216602866U (zh) 一种辅助手腕位磁共振成像检查的手肘固定托
CN215191694U (zh) 一种放射科用头托一体式上肢固定装置
CN209966379U (zh) 一种ct或磁共振检查用头部固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