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018762U - 一种成像设备的冷却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成像设备的冷却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018762U
CN209018762U CN201820310942.3U CN201820310942U CN209018762U CN 209018762 U CN209018762 U CN 209018762U CN 201820310942 U CN201820310942 U CN 201820310942U CN 209018762 U CN209018762 U CN 2090187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ap cavity
imaging device
cooling
liquid outlet
cla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31094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建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bei Sharp Digital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bei Sharp Digital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bei Sharp Digital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bei Sharp Digital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31094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0187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0187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01876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Nuclear Medicine (AREA)

Abstract

一种成像设备的冷却组件,包括一冷却水箱、与冷却水箱经由连接管连通的冷却管路;冷却水箱包括一进液室与一出液室,进液室包括一进液腔、设置在进液腔上的至少一组第一类进液口与至少一组第一类出液口,第一类进液口与外部连通以用于冷却液的引入;出液室包括一出液腔、设置在出液腔上的至少一组第二类进液口与至少一组第二类出液口,第二类出液口与外部连通以用于冷却液的流出;冷却管路设于探测器模块上且覆盖全部的探测器模块,每个探测器模块分别经由冷却管路、连接管与其中一组第一类出液口、一组第二类进液口连通设置,进液腔中的冷却液经第一类出液口流经探测器模块对应的冷却管路后,经由第二类进液口流入至出液腔中。

Description

一种成像设备的冷却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PET成像设备的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在现代核医学中,PET设备(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是一种比较先进的临床检查影像设备,其通常与其他医疗影像设备组合使用,比如PET设备与CT设备(Computed Tomography)组合形成PET/CT设备,PET设备与MR 设备(Magnetic Resonance,磁共振扫描)组合形成PET/MR设备。以PET/CT为例,其是一种将PET(功能代谢显像)和CT(解剖结构显像)两种先进的影像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新型的影像设备。它将微量的正电子核素示踪剂注射到人体内,然后采用特殊的体外探测器探测这些正电子核素人体各脏器的分布情况,通过计算机断层显像的方法显示人体的主要器官的生理代谢功能,同时应用CT技术为这些核素分布情况进行精确定位,使这台机器同时具有 PET和CT的优点,发挥出各自的最大优势。
PET/CT设备包括机架,所述机架形成有用于容纳患者的扫描通道,其中PET部分包括位于所述扫描通道内设置环绕人体的探测器,从而可获取人体病变组织多角度的成像图片,进而以获取更为准备的病变信息。PET临床显像过程如下:将发射正电子的放射性核素(如F- 18等)标记到能够参与人体组织血流或代谢过程的化合物上,将标有带正电子化合物的放射性核素注射到受检者体内。让受检者在PET的有效视野范围内进行PET扫描。放射核素发射出的正电子在体内移动大约1mm后与组织中的负电子结合发生湮灭辐射,产生两个能量相等 (511KeV)、方向相反的γ光子。利用PET系统的探测装置,可以探测该γ光子对,进而分析正电子的存在,并重建反映生物体各组织代谢情况的PET图像,获得示踪剂在受检生物体内的浓度分布,医生可以据此判断癌症等疾病的病灶。
为了获得清晰稳定的扫描图像,PET设备中的探测器模块(包括探测器和及其电子学电路)需要工作在合适且稳定的温度环境下。温度升高会显著增加系统噪声,温度波动会引起系统漂移,从而降低图像质量。而探测器模块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热量,因此冷却系统是保证 PET设备高质量成像的关键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成像设备的冷却组件,可有效解决上述PET设备中的探测器模块的散热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的冷却组件,用于PET系统探测器模块的冷却,包括一冷却水箱、与所述冷却水箱经由连接管连通的冷却管路;
所述冷却水箱包括一进液室与一出液室,所述进液室与出液室经由多个连接管连通设置;
所述进液室包括一进液腔、设置在所述进液腔上的至少一组第一类进液口与至少一组第一类出液口,所述第一类进液口与外部连通以用于冷却液的引入;
所述出液室包括一出液腔、设置在所述出液腔上的至少一组第二类进液口与至少一组第二类出液口,所述第二类出液口与外部连通以用于冷却液的流出;
所述冷却管路设于所述探测器模块上,全部所述探测器模块分别经由冷却管路、连接管与其中一组所述第一类出液口、一组所述第二类进液口连通设置,所述进液腔中的冷却液经所述第一类出液口流经所述探测器模块对应的冷却管路后,经由所述第二类进液口流入至所述出液腔中。
作为实施例之一,所述第一类进液口口径之和不小于所述第一类出液口口径之和设置,所述第二类出液口口径之和不小于所述第二类进液口口径之和设置,所述第一类进液口口径之和等于所述第二类出液口口径之和设置,所述第一类出液口口径之和等于所述第二类进水口口径之和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类进液口与第一类出液口设置于进液腔的侧壁上;所述第二类进液口与第二类出液口设置于出液腔的侧壁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类出液口与所述第二类进液口并排设置。
作为实施例之一,所述探测器模块分配为多组,每组探测器模块之间形成冷却循环通路,每组所述的冷却循环通路与其中一组所述第一类出液口与以及其中一组所述第二类进液口分别连通,所述多组冷却循环通路组成所述冷却管路;
优选的,所述第一类出液口、所述第二类进液口的数量与所述冷却循环通路数量一一对应。
优选的,所述每个探测器模块中形成流经通道,所述每组探测器模块之间的流经通道串联连接形成所述冷却循环通路;
优选的,所述流经通道包括设置冷板管道以及与所述冷板管道分别连通的一进液管道与一出液管道,所述冷板管道固定于所述探测器模块冷板,所述进液管道与所述出液管道在所述探测器模块的两侧壳体内分别形成,以提供为所述探测器模块内部的冷板管道提供所述冷却液的出入口。
所述出液室中还包括一挡隔板,所述挡隔板位于所述出液腔内部,其匹配所述出液腔形状设置且平行所述出液腔以将所述出液腔分隔为内层出液腔与外层出液腔,所述挡隔板顶部设有缺口以使得所述内层出液腔与所述层侧出液腔顶部位置处连通。
所述内层出液腔与外层出液腔同心设置;
优选的,所述挡隔板底部两端分别设有堵片以将所述出液腔分隔为同心设置内层出液腔与外层出液腔;
优选的,所述第二类进液口与所述第二类出液口均位于外层出液腔与所述堵片形成的空间中,且设置于所述外层出液腔上。
所述进液室设置于所述PET探测器模块的安装面的背向面处;
优选的,所述进液室与所述出液室同侧设置;
优选的,所述进液室与所述出液室相邻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进液室与所述出液室的相邻面还设有隔温层。
所述进液室与所述出液室为环形结构;
优选的,挡隔板匹配所述出液腔设置为环形板;
优选的,所述第一类进液口与第一类出液口设置于进液腔的第一圆形侧壁上,且在所述第一圆形侧壁上均匀分布;
优选的,所述第二类进液口与第二类出液口设置于出液腔的第二圆形侧壁上,且在所述第二圆形侧壁上均匀分布。
所述进液室与所述出液室的内径均不小于所述成像设备的扫描通道的孔径设置;
优选的,所述进液腔与所述出液腔的外径不大于所述PET探测器模块的安装面的外径设置。
所述的成像设备冷却组件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设置于所述进液腔上,所述连接件上设有连接孔以用于将所述冷却组件固定于所述PET系统上;
优选的,所述连接件为连接板,每组所述连接板为扇环状,其位于在所述进液腔的外边缘上,且平齐所述进液腔与PET系统相连接的端面设置,以将所述进液腔固定于所述PET系统上。
优选的,所述连接件与所述进液腔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所示的一种成像设备的冷却组件,冷却管路设置在探测器模块中且覆盖全部的探测器模块,外部冷却液通过第一类进液口进入进液腔后,冷却液先对进液腔进行填充,待进液腔填充到一定程度后,由进液腔形成冷却液的缓冲池,从而冷却组件中存在足够的压力,使得冷却液可经由第一类出液口与第二类出液口流经PET系统内的全部探测器模块,以使得各探测器模块中产生的热量可经由冷却管路带出至出液腔中,最后通过出液腔排出,其中冷却液的流速正比于电子器件总功耗,反比于出口-入口温度差。这样设计,确保每个探测器模块均有冷却液经过,有效实现对每个探测器模块的降温,以使得探测器模块处于合适的工作温度下。
同时,冷却组件的冷却管路通过采用多组冷却循环通路内部串联然后并联的设置,首先,可以减少总的输入输出管路以及第一类出液口与第二类进液口数量,管路样本总量减少,方便冷却组件的整体加工;其次,可更有效的提高对冷源的利用效率,有利于整个系统的负载核算;此外,由冷却液从进水腔分配多路至各冷却循环通路中,通过极差递减的方式,对配套设备的压力也进行分散。
此外,冷却组件为一体成型组件,安装在探测器模块安装面的背向面上,可方便冷却循环通路与进液腔、出液腔之间的管路连接,且有效利用安装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示的冷却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背向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冷却组件在PET系统上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实施例中冷却组件与探测器模块的连接示意图;
图5为一实施例中流经通道的进水管道与出水管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冷却组件的剖视图;
图7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冷却组件的后视图;
图8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冷却组件的侧向剖视图;
图9为图8中Ⅰ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0为图8中Ⅱ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成像设备的冷却组件100,用于PET系统探测器模块200的冷却,包括一冷却水箱以及与所述冷却水箱经由连接管连通的冷却管路,所述冷却水箱包括一进液室与一出液室,所述进液室与出液室经由多个连接管连通设置。
其中,进液室包括一进液腔110、设置在进液腔110上的至少一组第一类进液口111与至少一组第一类出液口112,第一类进液口111与外部连通以用于冷却液的引入。出液室包括一出液腔120、设置在出液腔120上的至少一组第二类进液口121与至少一组第二类出液口122,第二类出液口122与外部连通以用于冷却液的流出;冷却管路设于探测器模块200上,全部的探测器模块200分别经由冷却管路、连接管与其中一组第一类出液口112、第二类进液口122经由软管连通设置,进液腔120中的冷却液经第一类出液口112流经全部探测器模块200后,经由第二类进液口122流入至出液腔中。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所示的成像设备的冷却组件,外部冷却液通过第一进液口111进入进液腔后,冷却液先对进液腔进行填充,待进液腔填充到一定程度后,由进液腔 110形成冷却液的缓冲池,从而冷却组件中存在足够的压力,使得冷却液可经由第一类出液口112与第二类出液口122以及冷却管路流经PET系统内的全部探测器模块200,以使得各探测器模块200中产生的热量可经由冷却液带出至出液腔中,最后通过出液腔120排出,其中冷却液的流速正比于电子器件总功耗,反比于出口-入口温度差。这样设计,确保每个探测器模块200均有冷却液经过,有效实现对每个探测器模块200的降温,以使得探测器模块200 处于合适的工作温度下。
如图4所示,为便于探测器模块200散热的统一管理,全部的探测器模块200可分配为多组,即相邻的多个探测器模块200分为一组,每组中的探测器模块200之间形成冷却循环通路,各冷却循环通路组成上述冷却管路。
每组冷却循环通路与其中一组第一类出液口112与其中一组第二类进液口121分别连通。然后经由出液腔120流出即可。本实施例中,每个探测器模块200中形成流经通道,每组探测器模块200之间的流经通道串联连接形成所述冷却循环通路,当然,冷却循环通路的设置并不限于上述方式。
常规方案中,为了对每个探测器模块200进行冷却,需要为每个探测器模块200140设置一个冷板,在冷板上设置供冷却液流通的冷板管道以及与所述冷板管道相连通的进水口和出液口,但是在实际使用时,经常会出现冷板位置偏移等结构变形的问题,无法发挥真实散热作用,实用新型人经研究发现,由于进水口及出液口位置容易发生偏移,导致固定在冷板上的冷板管道及冷板跟随发生位置偏移或变形。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例中,作为一优选方案,如图4和图5所示,流经通道的进液管道141与一出液管道142设置于探测器模块的外部壳体内。
流经通道的具体设置可如下所示:各探测器模块200的流经通道包括一冷板管道以及与所述冷板管道分别连通的一进液管道与一出液管道,其中冷板管道位于探测器模块200内部,其设置在探测器模块200的冷板上,用于带走冷板吸收的热量,进液管道141与一出液管道 142用于为探测器模块200内部的冷板管道提供所述冷却液进入至探测器模块200中的出入口,为避免外部管路变形而导致水冷板(包括冷板管道)的结构变形问题,各探测器模块200 的壳体内分别对应进液管道141与一出液管道142设置进出通道,进液管道141与一出液管道142与冷板连通后,位于各探测器模块200的壳体内,且预留连接口以与外部水箱连通。这样设置,在加工时,冷板管道在水冷板上固定后,然后分别与外部管道即探测器壳体上的进液管道和出液管道分别连通,由于进液管道141和出液管道142被壳体定位约束,故安装与使用时,可提高水冷板整体在探测器模块200内部的结构稳定性,防止出现水冷板移位,确保有效散热。其中,如图4所示,进液管道141和出液管道142既可以在探测器的一侧壳体内部,也可如图5所示,在探测器的两侧壳体内部分别设置,只需实现定位约束即可。
图4为冷却组件与探测器模块的连接示意图,相应的,如图4所示,冷却循环通路具体连接如下所示:各组探测器模块200中,相邻探测器模块200的之间,出液管道与进液管道分别经由连接管140(软管)依次连通,以形成串联通路(即冷却循环通路);第一类出液口与冷却循环通路中位于首端的进液管道经由连接管140连通设置,第二类进液口经由连接管140与冷却循环通路中位于尾端的出液管连通设置。
通过采用多组冷却循环通路内部串联然后并联的设置,首先,可以减少总的输入输出管路以及第一类出液口与第二类进液口数量,管路样本总量减少,方便冷却组件的整体加工;其次,可更有效的提高对冷源的利用效率,有利于整个系统的负载核算;此外,由冷却液从进水腔分配多路至各冷却循环通路中,通过极差递减的方式,对配套设备的压力也进行分散。当然,连接方式并不限定于上述,只要可以实现进液腔中的冷却液可流经全部的探测器模块 200即可。
作为一优选方案,第一类出液口、第二类进液口的数量与冷却循环通路数量一一对应。即各冷却循环通路分别经由不同的第一类出液口与一组第二类进液口分别与进液腔和出液腔连通,为便于管道布线,各第一类出液口与一组第二类进液口分别设置在进液腔110、出液腔120靠近对应的冷却循环通路的进出口位置处。
为防止冷却组件中出现过压或欠压的状况,位于上部的第一类出液口112中不能及时流入冷却液,导致顶部的探测器模块产生热量不能及时被带出,作为一优选方案,上述所有的第一类进液口111口径之和不小于第一类出液口112口径之和设置,第二类出液口122的口径之和不小于第二类进液口121的口径之和设置,第一类进液口111的口径之和等于第二类出液口122的口径之和设置,第一类出液口112口径之和等于第二类进水口121口径之和设置,从而可确保冷却组件注入冷却液时,每个第一类出液口112均有冷却液流入。
在上述基础之上,为解决短板效应的问题,进一步平衡进水腔与出水腔内部压力,尽量均衡各探测器模块内部冷却液的流速,本实施例中,在出液室中还设置一挡隔板123,如图6 至图10所示,挡隔板123位于出液腔120内部,其匹配出液腔120内部轮廓形状设置且平行出液腔以将出液腔分隔为独立设置的内层出液腔与外层出液腔,同时挡隔板顶部设有缺口以使得内层出液腔与层侧出液腔顶部位置处连通。这样设置,当冷却液经由第二类进液口进入出液腔中,根据第二类进液口的设置位置,冷却液填充内层出液腔或外侧出液腔后,才经由顶部的缺口进入到外侧出液腔或内层出液腔中,从而起到连通器的作用,使得各冷却循环通路中的冷却液流速尽量一致。上述挡隔板还可设置于进液腔中,或同时设置于出液腔与进液腔中,均可起到相同作用。
挡隔板123可沿垂直于冷却组件轴向的方向设置,从而将出液腔120沿轴向分隔为两层,也可平行于冷却组件轴向的方向,从而将出液腔120分隔为同心设置的两层,只要满足冷却液填充其中一层后再经由缺口进入另外一层中即可。本实施例中,挡隔板123平行于冷却组件轴向的方向设置,将出液腔120分隔为同心设置内层出液腔与外层出液腔,具体而言,挡隔板123的轮廓匹配出液腔的内部形状,其顶部设置一缺口以作为内外两层出液腔的流通通道,同时为方便外部管路连接,挡隔板123底部也设有一缺口,且底部缺口两端分别设有堵片,该堵片连接外层出液腔与挡隔板以确保内层出液腔与外层出液腔的独立性,第一类进液口111与第二类出液口122靠近设置,第二类出液口122设置在堵片与外层出液腔所形成的空间处,位于外层出液腔的侧壁上。
在前述冷却组件结构基础之上,为了便于冷却组件的加工与安装使用,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所示的冷却组件还对其安装位置及连接方式进行设定。
本实施例中,进液室与出液室同侧设置。图3为冷却组件在PET系统上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作为一优选方案,出液室与进液室相邻设置且一体成型,进液腔110经由连接件130固定在探测器模块200安装面的背向面上,从而将整个冷却组件安装在PET系统上,连接件130为连接板,每组连接板为扇环状,其位于在进液腔的外边缘的延伸面上,且平齐进液腔与PET系统相连接的端面设置,此外,连接件130也与进液腔110一体成型加工而成。
第一类进液口111与第一类出液口112设置于进液腔110的侧壁上,第二类进液口121 与第二类出液口122设置于出液腔120的侧壁上,以方便整个冷却组件与探测器模块200的冷却循环管路连接,减少管路布线。作为一优选方案,本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10所示,共设置一个第一类进液口111与一个第二类出液口122,其中第二类出液口122设置外层出液腔的侧壁底端,位于堵片与外层出液腔所形成的空间中,第一类进液口111设置在进液腔侧壁底端,其平行于第二类出液口122设置,第一类进液口111与第二类出液口122均设置在冷却组件的底部,可更方便接入与接出管路的连接。
进一步的,考虑到与进液腔110中的冷却液相比,出液腔120中的冷却液温度相对较高,为避免进液腔110中的冷却液被加热,减少热传递的,如图9和图10所示,在进液室与出液室的之间还设置隔温层150。本实施例中,所述隔温层150为空气隔温层,该空气隔温层设置在进液室与出液室的之间,与进液室与出液室一体成型加工而成。
进液室与出液室的具体形状可任意设置,例如长方体、正方体等,主要用于满足冷却液的缓存作用,考虑到PET设备一般是与其他成像设备组合使用,以PET/CT为例,由于现有的 PET/CT设备中PET设备和CT设备两者在空间上形成串联形式,组成两大影像系统的机械结构在工作状态下紧密结合,且两者相对位置关系存在严格的要求,留给冷却系统的安装空间非常有限,为充分利用安装空间,本实用新型所示的冷却组件,进一步的,将进液室与出液室设置为环形结构,挡隔板123也匹配出液腔设置为环形板。这样设置可在有效散热的同时,充分利用安装空间,且不影响PET与其他影像设备的安装与维护。同时,当该环形结构设置于前述安装位置(探测器模块200安装面的背向面),进液室与出液室的内径均不小于成像设备的扫描通道的孔径设置时,在有效散热的同时,可更充分实现空间的利用。
此外,作为一优选方案,进液腔110与出液腔120的外径不大于PET探测器模块200的安装面的外径设置以便于PET与其他成像设备的外壳设计与安装;此外,第一类进液口111 与第一类出液口112设置于进液腔的第一圆形侧壁上,且在第一圆形侧壁上均匀分布,其中只设置一个第一类进液口111,其位于第一圆形侧壁的底部;第二类进液口与第二类出液口设置于出液腔的第二圆形侧壁上,且在第二圆形侧壁上均匀分布,其中,只设置一个第二类出液口,其位于第二圆形侧壁的底部,以方便整个管道的布线与连接。
此外,尽管未图示出,但还可以预见到提供主动阀门控制,例如可以从外部控制的或温度反馈控制的阀门控制,来调节进入冷却路径的相对流速,上述冷却液为水或者其他冷却剂流体,例如致冷剂、液态氮流体冷却剂,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中使用的“流体”包括所有这些。
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使用本实用新型。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揭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3)

1.一种成像设备的冷却组件,用于PET系统中探测器模块的冷却,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冷却水箱、与所述冷却水箱经由连接管连通的冷却管路;
所述冷却水箱包括一进液室与一出液室,所述进液室与出液室经由多个连接管连通设置;
所述进液室包括一进液腔、设置在所述进液腔上的至少一组第一类进液口与至少一组第一类出液口,所述第一类进液口与外部连通以用于冷却液的引入;
所述出液室包括一出液腔、设置在所述出液腔上的至少一组第二类进液口与至少一组第二类出液口,所述第二类出液口与外部连通以用于冷却液的流出;
所述冷却管路设于所述探测器模块上且覆盖全部的探测器模块,每个所述探测器模块分别经由冷却管路、连接管与其中一组所述第一类出液口、一组所述第二类进液口连通设置,所述进液腔中的冷却液经所述第一类出液口流经所述探测器模块对应的冷却管路后,经由所述第二类进液口流入至所述出液腔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的冷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进液口口径之和不小于所述第一类出液口口径之和设置,所述第二类出液口口径之和不小于所述第二类进液口口径之和设置,所述第一类进液口口径之和等于所述第二类出液口口径之和设置,所述第一类出液口口径之和等于所述第二类进液口口径之和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设备的冷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测器模块分配为多组,每组探测器模块之间形成冷却循环通路,每组所述的冷却循环通路与其中一组所述第一类出液口与以及其中一组所述第二类进液口分别连通,所述各冷却循环通路组成所述冷却管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设备的冷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出液口、所述第二类进液口的数量与所述冷却循环通路数量一一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设备的冷却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探测器模块中形成流经通道,每组所述探测器模块之间的流经通道串联连接形成所述冷却循环通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设备的冷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流经通道包括一冷板管道以及与所述冷板管道分别连通的一进液管道与一出液管道,所述冷板管道固定于所述探测器模块的冷板上,所述进液管道与所述出液管道设置于所述探测器模块的两侧壳体内,以为所述探测器模块内部的冷板管道提供所述冷却液的出入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设备的冷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进液口与第一类出液口设置于进液腔的侧壁上;所述第二类进液口与第二类出液口设置于出液腔的侧壁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设备的冷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出液口与所述第二类进液口并排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的冷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室中还包括一挡隔板,所述挡隔板位于所述出液腔内部,其匹配所述出液腔形状设置且平行所述出液腔以将所述出液腔分隔为内层出液腔与外层出液腔,所述挡隔板顶部设有缺口以使得所述内层出液腔与所述外层出液腔顶部位置处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成像设备的冷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出液腔与外层出液腔同心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设备的冷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隔板底部两端分别设有堵片以将所述出液腔分隔为内层出液腔与外层出液腔。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成像设备的冷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类进液口与所述第二类出液口均位于外层出液腔与所述堵片形成的空间中,且设置于所述外层出液腔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的冷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室设置于所述探测器模块的安装面的背向面处。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的冷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室与所述出液室同侧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的冷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室与所述出液室相邻设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像设备的冷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室与所述出液室的相邻面还设有隔温层。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的冷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室与所述出液室为环形结构。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成像设备的冷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进液口与第一类出液口设置于进液腔的第一圆形侧壁上,且在所述第一圆形侧壁上均匀分布,所述第二类进液口与第二类出液口设置于出液腔的第二圆形侧壁上,且在所述第二圆形侧壁上均匀分布。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的冷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室与所述出液室的内径均不小于所述成像设备的扫描通道的孔径设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的冷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腔与所述出液腔的外径不大于所述探测器模块的安装面的外径设置。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的冷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设备的冷却组件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设置于所述进液腔上,所述连接件上设有连接孔以用于将所述冷却组件固定于所述PET系统上。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成像设备的冷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连接板,每组所述连接板为扇环状,其位于在所述进液腔的外边缘上,且平齐所述进液腔与PET系统相连接的端面设置,以将所述进液腔固定于所述PET系统上。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成像设备的冷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与所述进液腔一体成型。
CN201820310942.3U 2018-03-07 2018-03-07 一种成像设备的冷却组件 Active CN2090187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310942.3U CN209018762U (zh) 2018-03-07 2018-03-07 一种成像设备的冷却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310942.3U CN209018762U (zh) 2018-03-07 2018-03-07 一种成像设备的冷却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018762U true CN209018762U (zh) 2019-06-25

Family

ID=668695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310942.3U Active CN209018762U (zh) 2018-03-07 2018-03-07 一种成像设备的冷却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01876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20447A (zh) * 2018-03-07 2018-08-21 湖北锐世数字医学影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成像设备的冷却组件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20447A (zh) * 2018-03-07 2018-08-21 湖北锐世数字医学影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成像设备的冷却组件
CN108420447B (zh) * 2018-03-07 2024-05-17 湖北锐世数字医学影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成像设备的冷却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20447A (zh) 一种成像设备的冷却组件
US10001569B2 (en)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detector assembly for dual-modality imaging
CN105704982B (zh) 一种用于医学成像装置的冷却系统
CN108272465A (zh) 一种成像设备的冷却水箱
US11385363B2 (en) Systems for PET imaging
CN106901772B (zh) 冷却装置及医学成像设备
US9072451B2 (en) Compact, hybrid and integrated GAMMA/RF system used to form simultaneous PET or SPECT and MR images
US9632187B2 (en) Modular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kit
AU2009228350B2 (en) Animal holder for in vivo tomographic imaging with multiple modalities
US8094894B2 (en) Radioactive-emission-measurement optimization to specific body structures
CN109477902B (zh) 用于pet探测器中的温度控制的方法和装置
CN115886855A (zh) 一种成像装置及多模态成像系统
Paans et al.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the conceptual idea using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US8735834B2 (en) Mobile cardiac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moPET) camera
JP2007319670A (ja) 放射線検出器の冷却装置および冷却方法ならびに放射線検出器装置の冷却システム
CN106097437B (zh) 基于纯光学系统的生物自发光三维成像方法
US8102178B2 (en) Detector arrangement
CN209018762U (zh) 一种成像设备的冷却组件
Jiang et al. A second‐generation virtual‐pinhole PET device for enhancing contrast recovery and improving lesion detectability of a whole‐body PET/CT scanner
CN209018760U (zh) 一种成像设备的冷却水箱
Llosá Recent developments in photodetection for medical applications
CN209018761U (zh) 一种pet探测器模块的冷却水路
US20050104005A1 (en) Gaseous detector imaging device and surgical installation including such device
EP4201337A1 (en) Pet imaging system cooling
CN112190274B (zh) 成像设备、分液冷却装置及其布局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