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017087U - 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017087U
CN209017087U CN201821557465.7U CN201821557465U CN209017087U CN 209017087 U CN209017087 U CN 209017087U CN 201821557465 U CN201821557465 U CN 201821557465U CN 209017087 U CN209017087 U CN 2090170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end
support
limiting section
mobile terminal
contai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55746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自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55746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0170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0170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0170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能够可拆卸连接的显示端和主机端;主机端包括主壳部、支撑部及限位部,主壳部具有承载面及自承载面向主壳部内部凹陷的收容槽,支撑部凸设在承载面上且与收容槽错开排布,限位部转动连接主壳部,以转入或转出收容槽;限位部转入收容槽时,显示端能够层叠放置在承载面上;限位部转出收容槽时,限位部能够抵持或插接显示端,以使显示端倚靠在支撑部上。上述支撑部及限位部的配合能够使得显示端稳定地倚靠放置于主机端,以方便用户观看视频。

Description

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移动终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智能手机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通过手机可进行通信、上网、拍照和观看视频等。用户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大多通过手握固定手机,导致用户的双手不能得到解放,使用体验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以解决移动终端的轻薄化与性能相互制约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能够可拆卸连接的显示端和主机端;
所述主机端包括主壳部、支撑部及限位部,所述主壳部具有承载面及自所述承载面向所述主壳部内部凹陷的收容槽,所述支撑部凸设在所述承载面上且与所述收容槽错开排布,所述限位部转动连接所述主壳部,以转入或转出所述收容槽;
所述限位部转入所述收容槽时,所述显示端能够层叠放置在所述承载面上;
所述限位部转出所述收容槽时,所述限位部能够抵持或插接所述显示端,以使所述显示端倚靠在所述支撑部上。
在本申请中,移动终端分为主机端和显示端两部分,两部分能够分开使用,能够层叠组合使用,也能够倚靠组合使用。其中,倚靠组合使用时,由于主机端设有支撑部及限位部,支撑部能够支撑显示端,限位部能够限位显示端,使得显示端稳固地倚靠放置在主机端上,使得用户的双手能够得到解放,以解决用户在观看视频时需要用手把持或通过外部工具对其进行侧立支撑,造成使用不便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如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在一种使用状态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移动终端在另一种使用状态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移动终端在再一种使用状态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移动终端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移动终端在再一种使用状态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移动终端中的主机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所示移动终端中的显示端在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1所示移动终端中的显示端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1所示移动终端中的主机端在另一角度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2所示移动终端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所示移动终端的主机端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所示主机端与图1所示显示端组合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0所示移动终端在A-A线处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14是图5所示移动终端中的过渡面在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5所示移动终端中的过渡面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6中B部分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17是图16所示收容槽与限位部的一种配合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6所示收容槽与限位部的另一种配合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中,被设置成通过无线接口通信的通信终端可以被称为“无线通信终端”、“无线终端”或“移动终端”。作为在此使用的“通信终端”(或简称为“终端”)包括但不限于被设置成经由有线线路连接(如经由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STN)、数字用户线路(DSL)、数字电缆、直接电缆连接,以及/或另一数据连接/网络)和/或经由(例如,针对蜂窝网络、无线局域网(WLAN)、诸如DVB-H网络的数字电视网络、卫星网络、AM-FM广播发送器,以及/或另一通信终端的)无线接口接收/发送通信信号的装置。移动终端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卫星或蜂窝电话;可以组合蜂窝无线电电话与数据处理、传真以及数据通信能力的个人通信系统(PCS)终端;可以包括无线电电话、寻呼机、因特网/内联网接入、Web浏览器、记事簿、日历以及/或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器的PDA;以及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接收器或无线电电话收发器的其它电子装置。
请参照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100在一种使用状态中的结构示意图。移动终端100包括能够可拆卸连接的显示端1和主机端2。显示端1能够实现显示功能,主机端2能够实现存储和处理数据等功能。显示端1包括第一无线通信模块15、第一电源模块16和显示屏17。第一电源模块16能够分别与第一无线通信模块15及显示屏17电连接。主机端2包括第二无线通信模块25、第三无线通信模块26及第二电源模块27。第二电源模块27能够分别与第二无线通信模块25和第三无线通信模块26通电连接。第二无线通信模块25用于与第一无线通信模块15通信连接,第三无线通信模块26用于与外部设备通信连接。外部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服务器、基站或其他移动终端。其中,第三无线通信模块26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天线组件、无线保真(Wireless-Fidelity,WiFi)组件等,换言之,主机端2通过第三无线通信模块26可以实现通话、上网等功能。主机端2的第二无线通信模块25能够与显示端1的第一无线通信模块15进行通信连接,以实现主机端2与显示端1之间的数据传输。第二无线通信模块25包括但不限于蓝牙(Bluetooth)通信模块、无线局域网通信模块、红外数据传输(Infrared Data Association,lrDA)模块、ZigBee通信模块、超宽频(Ultra Wide Band)通信模块或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等。第一无线通信模块15的类型可以与第二无线通信模块25相对应。其中,由于显示端1具有第一无线通信模块15,主机端2具有第二无线通信模块25,从而使得显示端1和主机端2不管处于组合状态、还是分开状态亦可以根据用户的选择而进行无线数据传输。
主机端2中的第二电源模块27可以给第一电源模块16充电,以为显示端1进行供电。换言之,当显示端1需要供电时,可以与主机端2之间通过有线充电的方式或者无线充电的方式来进行充电。显示端1与主机端2分开使用时,显示端1能够与主机端2之间通过无线充电的方式来进行充电。其中,第一电源模块16可以包括核电池,例如氚电池。核电池体积较小,较为轻薄,且使用寿命较长,能够长期为显示屏17和显示端1内的其他电子元器件提供电能,因而有利于显示端1的轻薄化设置。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源模块16也可以包括锂电池等,第一电源模块16可进行反复多次充放电,以为显示屏17及显示端1内的其他电子元器件提供电能。显示端1提供的功能可以较为简单,以使显示端1内部的电子元器件的数量较少,从而有利于延长显示端1的续航能力。此外,第二电源模块27包括可反复多次充放电的锂电池。第二电源模块27能够为第二无线通信模块25和第三无线通信模块26提供电能。
其中,显示端1可以脱离主机端2单独使用。例如:显示端1脱离主机端2时,显示端1可以通过显示屏17进行显示。显示屏17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液晶显示屏(Liquid CrystalDisplay,LCD)或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屏。其中,显示端1包括听筒19。听筒19与显示屏17设于显示端1的同一个表面。其他实施例中,听筒19也可以与显示屏17设于显示端1的不同表面。一种实施方式中,显示端1的第一无线通信模块15与主机端2的第二无线通信模块25通过蓝牙进行通信,以使得显示端1与主机端2在具有一定距离的情况下可以进行通信连接。例如,在脱离主机端2的场景下显示端1可以进行视频播放、游戏操作或者通话操作。
请一并参照图1及图2,图2是图1所示移动终端100在另一种使用状态中的结构示意图。显示端1可以层叠放置在主机端2上,使移动终端100处于层叠组合使用状态。移动终端100在层叠状态下,能够实现显示端1与主机端2之间的充电、信号传输等功能。例如,第二电源模块27能够给第一电源模块16充电,第二无线通信模块25能够与第一无线通信模块15进行通信。其中,显示端1的显示屏17可以背向主机端2放置,以方便进行显示。显示端1的显示屏17也可以朝向主机端2放置,以保护显示屏17。
请一并参照图1及图3,图3是图1所示移动终端100在再一种使用状态中的结构示意图。显示端1能够倚靠放置于主机端2上,使得移动终端100处于倚靠组合使用状态。当移动终端100处于倚靠组合状态时,第二电源模块27能够为第一电源模块16进行充电或进行数据传输。当显示端1倚靠于主机端2时,显示屏17能够相对主机端2有一个侧立角度,用户可以在较为舒服的环境下观看视频,解决了用户在观看视频时需要用手把持或通过外部工具对显示端1进行侧立支撑,造成使用不便的问题。
请一并参照图1至图4,图4是图3所示移动终端100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主机端2包括主壳部21、支撑部22及限位部23。主壳部21收容有第二无线通信模块25、第三无线通信模块26及第二电源模块27等。显示端1倚靠放置于主机端2时,支撑部22能够支撑显示端1,限位部23能够抵持或插接显示端1。主壳部21具有承载面210及自承载面210向主壳部21内部凹陷的收容槽215。支撑部22凸设在承载面210上且与收容槽215错开排布。限位部23转动连接主壳部21,以转入或转出收容槽215。限位部23转入收容槽215时,收容槽215能够收容限位部23。限位部23转入收容槽215时,显示端1能够层叠放置在承载面210上。限位部23转出收容槽215时,限位部23能够抵持或插接显示端1,以使显示端1倚靠在支撑部22上。由于支撑部22与收容槽215错开排布,使得限位部23转出收容槽215时能够与支撑部22之间形成倚靠空间,从而使显示端1倚靠放置于主机端2时。显示端1能够部分伸入依靠空间,限位部23抵持或插接显示端1,支撑部22支撑显示端1。
进一步地,主机端2设有第一吸附件201。显示端1设有第二吸附件18。第一吸附件201与第二吸附件18之间能够产生吸附力,以使显示端1倚靠在支撑部22上时。吸附力使显示端1相对支撑部22固定。当显示端1倚靠在支撑部22上时,吸附力能够使得显示端1更加稳固地倚靠放置于主机端2。当显示端1与主机端2层叠组合使用时,吸附力也能够使得显示端1稳固地层叠于主机端2,防止显示端1层叠放置于主机端2时从主机端2上脱离。其中,第一吸附件201能够设于支撑部22。当显示端1倚靠于支撑部22时,第一吸附件201能够吸附显示端1的第二吸附件18,使得显示端1稳固地倚靠于主机端2。
进一步地,主机端2包括触控屏28。触控屏28安装于承载面210。第一电源模块16能够电连接触控屏28。当显示端1倚靠于支撑部22时,显示屏17的朝向与触控屏28的朝向相交。此时,显示屏17相对触控屏28以一定角度展开,该角度可大于或等于90°。显示屏17与触控屏28通信连接。触控屏28用于依据触控动作形成触控信号。例如,触控屏28能够依据触控动作形成切换信号,并将切换信号传递至显示端1,以使显示端1的显示画面进行切换。
进一步地,主机端2包括控制器203。控制器203通信连接触控屏28。控制器203能够向触控屏28发送第一信号,以使触控屏28形成虚拟按键。当主机端2上形成有虚拟按键,显示端1倚靠放置于主机端2时,移动终端100能够作为类似平板电脑使用。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主机端2包括切换开关。切换开关通信连接控制器203。切换开关可以是机械按键或虚拟图标(例如显示在显示屏17上的悬浮窗)。切换开关能够在用户的操作下形成开启信号或关闭信号。控制器28能够在接收开启信号后,控制触控屏28形成虚拟按键。控制器28也能够在接收关闭信号后,控制触控屏28关闭虚拟按键。其中,机械按键可以包括压力传感器。
其中,触控屏28还能够具有显示功能。触控屏28上也可以显示出用于控制虚拟按键的悬浮窗。其他实施方式中,触控屏28也可以不具备显示功能,且承载面210设有按键标志。触控屏28覆盖在按键标志上,触控屏28通电时,能够形成虚拟按键。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控制器203能够根据应用程序对虚拟按键的请求,调用虚拟按键。当需要虚拟按键时,应用程序能够开启虚拟按键,当不需要虚拟按键时,应用程序能够关闭虚拟按键。
其他实施例中,控制器203能够向触控屏28发送第二信号,以使触控屏28形成画板。其中,当触控屏28形成画板时,主机端2能够不具有显示功能,从而节省移动终端100的成本。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4。限位部23转出收容槽215至第一位置时,限位部23能够抵持显示端1,限位部23与承载面210之间形成第一夹角。此时,显示端1倚靠在支撑部22上时,限位部23能够抵持显示端1,支撑部22能够支撑显示端1,以使显示端1相对主机端2以一定角度倚靠放置于主机端2上。其中,第一角度可以为80°至100°,例如90°。
请参照图5,图5是图1所示移动终端100在再一种使用状态中的结构示意图。限位部23转出收容槽215至第二位置时,限位部23能够插接显示端1,限位部23与承载面210之间形成第二夹角。其中第二夹角小于第一夹角。此时,显示端1倚靠在支撑部22上,限位部23能够插接显示端1,支撑部22能够支撑显示端1,以使显示端1相对主机端2以一定角度倚靠放置于主机端2上。由于限位部23能够插接显示端1,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通过主机端2与显示端1之间的插接关系来设置电连接结构,从而兼顾主机端2与显示端1之间电连接关系,使得显示端1与主机端2之间通过有线连接实现通信连接和通电连接。
其他实施例中,当第一夹角为90度时,限位部23也能够插接显示端1,使得显示端1垂直放置于主机端2上。此时,显示端1不用倚靠在支撑部22上,限位部23能够限位显示端1,也能够支撑显示端1。
请一并参照图5、图6及图7,图6是图1所示移动终端100中的主机端2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1所示移动终端100中的显示端1在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6是主机端2的限位部23转出收容槽215时的俯视图。限位部23包括第一连接端口231,显示端1包括第二连接端口11。限位部23插接显示端1时,第一连接端口231接触第二连接端口11,以使显示端1与主机端2能够通过第一连接端口231和第二连接端口11实现通电连接和/或通信连接,使得主机端2能够对显示端1进行充电或数据传输。其中,第一连接端口231包括但不仅限于设有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的连接端。第二连接端口11的类型与第一连接端口231相适配。
其中,第二连接端口11还可以通过数据线与充电器连接,以实现充电。或者,第二连接端口11还可以通过数据线与其他设备(例如其他移动终端或和充电宝等)连接,以实现充电或数据传输。
进一步地,显示端1包括相背设置的正面12和背面13及连接在正面12和背面13之间的第一侧表面101。显示端1能够通过背面13或正面12倚靠在支撑部22上。第一侧表面101开设有限位槽14。第二连接端口11至少部分收容于限位槽14。限位槽14的开口设于第一侧表面101,并且限位槽14开口的面积大小与限位部23相匹配,使得限位部23插接显示端1时,限位部23至少部分伸入限位槽14。
请参照图8,图8是图1所示移动终端100中的显示端1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显示屏17能够铺满显示端1的正面12,以实现显示端1的全屏显示。此时,听筒设于显示端1的侧表面。具体的,听筒19能够设于显示端1的第三侧表面103。
请一并参照图2及图9,图9是图1所示移动终端100中的主机端2在另一角度的的结构示意图。主壳部21包括与承载面210相邻接的第一侧面211、第二侧面212、第三侧面213及第四侧面214。第一侧面211与第二侧面212相背设置。第三侧面213与第四侧面214相背设置。第三侧面213连接在第一侧面211与第二侧面212之间。
支撑部22包括第一支撑侧面221、第二支撑侧面222及第三支撑侧面223。第一支撑侧面221与第二支撑侧面222相背设置,第三支撑侧面223连接在第一支撑侧面221与第二支撑侧面222之间。第一支撑侧面221与第一侧面211齐平。第二支撑侧面222与第二侧面212齐平。第三支撑侧面223与第三侧面213齐平。其中,第一支撑侧面221与第一侧面211能够是一体成型,也能够是分开成型。第二支撑侧面222与第二侧面212能够是一体成型,也能够是分开成型。第三支撑侧面223与第三侧面213能够是一体成型,也能够是分开成型。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照图4及图5。支撑部22包括支撑面220及第四支撑侧面224。支撑面220与承载面210平行。第四支撑侧面224与第三支撑侧面223相背设置、且连接在第一支撑侧面221与第二支撑侧面222之间、且连接在支撑面220与承载面210之间。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照图2及图4。显示端1的正面12与背面13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支撑面220与承载面210之间的距离。当显示端1的正面12与背面13之间的距离等于支撑面220与承载面210之间的距离,使得显示端1层叠放置于主机端2时,支撑部22的支撑面220能够与显示端1的正面12或背面13齐平,从而提高移动终端100的美观。当显示端1的正面12与背面13之间的距离小于支撑面220与承载面210之间的距离,使得支撑部22能够有充足的空间容纳其他功能组件,丰富移动终端100的功能。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照图2、图7、图9及图10,图10是图2所示移动终端100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显示端1包括第一侧表面101、第二侧表面102、第三侧表面103及第四侧表面104。第一侧表面101与第二侧表面102相背设置,且均连接在正面12与背面13之间。第三侧表面103与第四侧表面104相背地连接在第一侧表面101和第二侧表面102之间,且均连接在正面12与背面13之间。第一侧表面101与第二侧表面102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四侧面214与第四支撑侧面224之间的距离。第三侧表面103与第四侧表面104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侧面211与第二侧面212之间的距离。第一侧表面101与第二侧表面102之间的距离等于第四侧面214与第四支撑侧面224之间的距离,且第三侧表面103与第四侧表面104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一侧面211与第二侧面212之间的距离,使得当显示端1层叠组合放置于主机端2时,显示端1的周侧边缘与主机端2的周侧边缘大致齐平,从而提高移动终端100的握持感及外观美感。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照图2及图9。主机端2包括摄像组件24。摄像组件24部分收容于支撑部22或全部收容于支撑部22。在本实施例中,摄像组件24部分收容于支撑部22、部分收容于主壳部21。由于支撑部22凸设在承载面210上,使得支撑部22和主壳部21能够共同形成一个较大的安装空间,用于安装厚度较大的摄像组件24。可以理解的,当摄像组件24的厚度足够薄时,摄像组件24也能够全部安装于主壳部21,或全部安装于支撑部22。摄像组件24设于主机端2时,可以避免在显示端1设置摄像组件24,从而显著地减小显示端1的厚度,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性。当然,主机端2的摄像组件24可以与显示端1的显示屏17配合使用。例如:摄像组件24与第二无线通信模块25连接。摄像组件24用于采集主机端2外部光线以形成图像信号。由于摄像组件24与第二无线通信模块25连接,使得图像信号能够通过第二无线通信模块25和第一无线通信模块15传递至显示端1。
其中,摄像组件24包括一个或多个摄像头。当摄像头的数量为多个时,每个摄像头可以具有不同的拍摄功能。其中,多个摄像头的采集面的朝向可以彼此相同,也可以彼此不同。例如,摄像组件24包括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接受光的方向相反。其中,摄像头的图像采集面能够与承载面210的朝向相同,摄像头的图像采集面也能够与承载面210的朝向不同。
进一步地,支撑面220设有透光部2201,摄像组件24经透光部2201采集光线。其中,透光部2201可以为多个。如图2中,透光部2201为两个。摄像组件24可以包括与两个透光部2201一一对应的两个摄像头。
其他实施例中,摄像组件24的两个摄像头的图像采集方向相反。例如,第一摄像头能够通过透光部2201接收光线,以实现拍照功能。第一摄像头可作为前置摄像头使用。在主壳部21的底面设有第二透光部。主壳部21的底面与支撑面220相背设置。第二摄像头能够通过第二透光部接收光线,以实现拍照功能。第二摄像头可作为后置摄像头使用。
可选的,请参照图11及图12,图11是图1所示移动终端100的主机端2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1所示主机端2与图1所示显示端1组合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主机端2可以设有防滑垫202。防滑垫202设于承载面210。当限位部23转出收容槽215时,防滑垫202位于限位部23与支撑部22之间。其中,防滑垫202的一端能够延伸至第一侧面211,另一端能够延伸至第二侧面212。防滑垫202用于抵持显示端1。当显示端1倚靠于支撑部22,限位部23抵持或插接显示端1时,显示端1对限位部23产生压力。由于防滑垫202能够抵持显示端1,能够分担限位部23承受的压力,从而保证限位部23的使用寿命。当显示端1层叠放置于主机端2时,防滑垫202能够使得显示端1更加稳固地层叠放置于主机端2,以降低显示端1从主机端2上滑落的风险。
防滑垫202可以嵌入承载面210,使得主机端2能够提供给一个平整的承载面210。此时,显示端1相对主机端2折叠时,显示端1与主机端2能够保持紧密接触,显示端1能够更为平稳地层叠放置在主机端2上,也避免显示端1与主机端2层叠放置时中间留有缝隙造成对移动终端100的损坏。其中,防滑垫202可以是一体成型的聚氯乙烯(Polyvinylchloride,PVC)、聚胺脂(polyurethane,PU)、普通硅胶、魔力胶硅胶、AB胶、橡胶等材料。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3,图13是图10所示移动终端100在A-A线处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主机端2包括柔性印刷电路板212。柔性印刷电路板212的一部分设于限位部23的内部,柔性印刷电路板212的另一部分设于主壳部21的内部。柔性印刷电路板212能够使得限位部23转入或转出收容槽215时,限位部23的第一连接端口231能够同步地转入或转出收容槽215。
进一步的,请一并参照图4及图14,图14是图5所示移动终端100中的过渡面225在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支撑部22包括过渡面225,过渡面225平滑连接在支撑面220与第四支撑侧面224之间。过渡面225能够用于抵持显示端1。在一种实施例中,过渡面225为弧面。其中过渡面225为弧面,能够提升显示端1的美感,也能够使得握持感更加舒适。
请参照图15,图15是图5所示移动终端100中的过渡面225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在另一种实施例中,过渡面225包括第一边缘弧面226、中部平面227及第二边缘弧面228。第一边缘弧面226平滑连接在第四支撑侧面224与中部平面227之间。第二边缘弧面228平滑连接在中部平面227与支撑面220之间。第一边缘弧面226与第二边缘弧面228能够提升显示端1的美感,也能够使得握持感更加舒适。中部平面227能够用于抵持显示端1。由于支撑部22用于抵持显示端1的是一个平面,使得当显示端1倚靠在主机端2上时,能够减少支撑部22对显示端1的损坏。
请参照图16,图16是图6中B部分结构的放大示意图。其中,B部分结构是当限位部23转出收容槽215时的放大示意图。限位部23内部设有第一连接端口231。主壳部21设有扣手位216。扣手位216的开口设于承载面210,且扣手位216与收容槽215连通,方便用户将手或者其他物件伸入扣手位216来转动限位部23,使得限位部23转出收容槽215,从而使得限位部23与承载面210之间形成一定的夹角。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7,图17是图16所示收容槽215与限位部23的一种配合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7是当限位部23转入收容槽215时两者之间的一种配合方式的结构示意图。收容槽215的槽壁上设有一个或多个凸起217。限位部23转入收容槽215时,一个或多个凸起217抵持限位部23。凸起217用于保证限位部23转入收容槽215时,保持限位部23稳固地收容于收容槽215,防止限位部23意外脱离收容槽215。
作为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8,图18是图16所示收容槽215与限位部23的另一种配合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8是当限位部23转入收容槽215时两者之间的另一种配合方式的结构示意图。收容槽215的槽壁上设有柔性层218。限位部23转入收容槽215时,限位部23与柔性层218过盈配合。柔性层218与限位部23之间的压紧力能够使限位部23转入收容槽215时,保持限位部23稳固收容于收容槽215。其中,柔性层218可以铺满收容槽215的槽壁,也可以铺设一部分的收容槽215的槽壁。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方式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20)

1.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能够可拆卸连接的显示端和主机端;
所述主机端包括主壳部、支撑部及限位部,所述主壳部具有承载面及自所述承载面向所述主壳部内部凹陷的收容槽,所述支撑部凸设在所述承载面上且与所述收容槽错开排布,所述限位部转动连接所述主壳部,以转入或转出所述收容槽;
所述限位部转入所述收容槽时,所述显示端能够层叠放置在所述承载面上;
所述限位部转出所述收容槽时,所述限位部能够抵持或插接所述显示端,以使所述显示端倚靠在所述支撑部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转出所述收容槽至第一位置时,所述限位部能够抵持所述显示端,所述限位部与所述承载面之间形成第一夹角;
所述限位部转出所述收容槽至第二位置时,所述限位部能够插接所述显示端,所述限位部与所述承载面之间形成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小于所述第一夹角。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包括第一连接端口,所述显示端包括第二连接端口,所述限位部插接所述显示端时,所述第一连接端口接触所述第二连接端口,以使所述显示端与所述主机端能够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端口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口实现通电连接和/或通信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端包括相背设置的正面和背面及连接在所述正面和所述背面之间的第一侧表面,所述显示端能够通过所述背面或所述正面倚靠在所述支撑部上;
所述第一侧表面开设有限位槽,所述第二连接端口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限位槽,所述限位部插接所述显示端时,所述限位部至少部分伸入所述限位槽。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部包括与所述承载面相邻接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及第四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相背设置,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第四侧面相背设置,所述第三侧面连接在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之间;
所述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侧面、第二支撑侧面及第三支撑侧面,所述第一支撑侧面与所述第二支撑侧面相背设置,所述第三支撑侧面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侧面与所述第二支撑侧面之间;
所述第一支撑侧面与所述第一侧面齐平,所述第二支撑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齐平,所述第三支撑侧面与所述第三侧面齐平。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包括支撑面及第四支撑侧面,所述支撑面与所述承载面平行,所述第四支撑侧面与所述第三支撑侧面相背设置、且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侧面与所述第二支撑侧面之间、且连接在所述支撑面与所述承载面之间,
所述支撑部包括过渡面,所述过渡面平滑连接在所述支撑面与所述第四支撑侧面之间,所述过渡面能够用于抵持所述显示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面为弧面。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面包括第一边缘弧面、中部平面及第二边缘弧面,所述第一边缘弧面平滑连接在所述第四支撑侧面与所述中部平面之间,所述第二边缘弧面平滑连接在所述中部平面与所述支撑面之间,所述中部平面能够用于抵持所述显示端。
9.如权利要求6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端包括正面及与所述正面相背设置的背面,所述正面与所述背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支撑面与所述承载面之间的距离。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端包括第一侧表面、第二侧表面、第三侧表面及第四侧表面,所述第一侧表面与所述第二侧表面相背设置且均连接在所述正面与所述背面之间,所述第三侧表面与所述第四侧表面相背地连接在所述第一侧表面和所述第二侧表面之间,且均连接在所述正面与所述背面之间;
所述第一侧表面与所述第二侧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四侧面与所述第四支撑侧面之间的距离;
所述第三侧表面与所述第四侧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之间的距离。
11.如权利要求6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端包括摄像组件,所述摄像组件部分收容于所述支撑部或全部收容于所述支撑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面设有透光部,所述摄像组件经所述透光部采集光线。
13.如权利要求1至4及6至8中任一项所述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端包括第一无线通信模块、第一电源模块和显示屏,所述第一电源模块能够分别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及所述显示屏通电连接;
所述主机端包括第二无线通信模块、第三无线通信模块及第二电源模块,所述第二电源模块能够分别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模块和所述第三无线通信模块通电连接,所述第二无线通信模块用于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通信连接,所述第三无线通信模块用于与外部设备通信连接。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端包括触控屏,所述触控屏安装于所述承载面,所述第一电源模块能够电连接所述触控屏,当所述显示端倚靠于所述支撑部时,所述显示屏的朝向与所述触控屏的朝向相交,且与所述触控屏通信连接。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端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通信连接所述触控屏,所述控制器能够向所述触控屏发送第一信号,以使所述触控屏形成虚拟按键。
16.如权利要求1至4及6至8中任一项所述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端设有第一吸附件,所述显示端设有第二吸附件,所述第一吸附件与所述第二吸附件之间能够产生吸附力,以使所述显示端倚靠在所述支撑部上时,所述吸附力使所述显示端相对所述支撑部固定。
17.如权利要求1至4及6至8中任一项所述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端设有防滑垫,所述防滑垫设于所述承载面,当所述限位部转出所述收容槽时,所述防滑垫位于所述限位部与所述支撑部之间,所述防滑垫用于抵持所述显示端。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端包括柔性印刷电路板,所述柔性印刷电路板的一部分设于所述限位部的内部,所述柔性印刷电路板的另一部分设于所述主壳部的内部。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槽的槽壁上设有一个或多个凸起,所述限位部转入所述收容槽时,所述一个或多个凸起抵持所述限位部。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槽的槽壁上设有柔性层,所述限位部转入所述收容槽时,所述限位部与所述柔性层过盈配合。
CN201821557465.7U 2018-09-21 2018-09-21 移动终端 Active CN2090170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557465.7U CN209017087U (zh) 2018-09-21 2018-09-21 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557465.7U CN209017087U (zh) 2018-09-21 2018-09-21 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017087U true CN209017087U (zh) 2019-06-21

Family

ID=668340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557465.7U Active CN209017087U (zh) 2018-09-21 2018-09-21 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017087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27695A (zh) * 2019-12-24 2020-02-2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1756895A (zh) * 2020-06-01 2020-10-0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2133189A (zh) * 2019-06-25 2020-12-25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设备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33189A (zh) * 2019-06-25 2020-12-25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设备
CN110827695A (zh) * 2019-12-24 2020-02-2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1756895A (zh) * 2020-06-01 2020-10-0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017087U (zh) 移动终端
CN103338281B (zh) 具有显示屏的手机保护套
CN213462204U (zh) 耳机充电盒
CN204103513U (zh) 一种支持两种供电方式的手机备用电源
TWM612528U (zh) 旅行式多功能充電器結構及其控制系統
CN206322080U (zh) 智能终端扩展坞
CN209017086U (zh) 移动终端
US20200315307A1 (en) Photovoltaic Protective Case
CN206490720U (zh) 一种带有液晶手写板功能的智能数码设备保护壳
WO2020048165A1 (zh) 移动终端
CN208638055U (zh) 一种无线充电装置
CN209046678U (zh) 终端设备
CN112534797B (zh) 终端设备及主机端
CN210042139U (zh) 一种多功能蓝牙耳机盒
CN209963782U (zh) 折叠式无线充放电的移动电源
CN209748238U (zh) 一种便捷式多功能充电宝
CN209105220U (zh) 移动终端
CN208956103U (zh) 移动终端
CN104917226A (zh) 隐藏式手机支架移动电源
CN112585932B (zh) 终端设备及其主机端
CN208190290U (zh) 无线充电宝
CN213817262U (zh) 无线充电装置
CN205377356U (zh) 一种多功能模块化移动电源组
CN210687515U (zh) 无线充电智能手持装置的置放座
CN211952053U (zh) 一种底座及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