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014752U - 一种二次透镜及一种摄像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二次透镜及一种摄像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014752U
CN209014752U CN201821923682.3U CN201821923682U CN209014752U CN 209014752 U CN209014752 U CN 209014752U CN 201821923682 U CN201821923682 U CN 201821923682U CN 209014752 U CN209014752 U CN 2090147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econdary lens
plane
lamp
compensating lam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92368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海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92368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0147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0147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01475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二次透镜及一种摄像机,该二次透镜包括:反射面、入射面、分光面、出光面和底面;底面中心设置有补光灯放置孔,补光灯放置孔的侧面为分光面,补光灯放置孔的底面为入射面;反射面分别与出光面和底面相连,出光面为平面;分光面分别与入射面和底面相连;反射面为锥状曲面,且反射面的横截面的形状为由多条曲线组合生成的与预设的光斑形状相配合的形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二次透镜,通过设置横截面的形状与预设的光斑形状相配合的反射面,使得补光灯在通过该二次透镜配光后,形成的与预设的光斑形状相应的光斑,与摄像机的图像传感器采集图像的形状相配合,可以降低补光灯的补光浪费,增加补光灯的补光利用率。

Description

一种二次透镜及一种摄像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二次透镜及一种摄像机。
背景技术
通过摄像机或者相机,人们可以采集到目标物体或目标任务的图像,但是,图像的质量往往受环境光照的影响,在环境光照不足时,难以采集到画质清晰的图像,为了在环境光照不足时,也能够采集到画质清晰的图像,可以通过辅助照明设备(例如,补光灯)增加环境光亮度。补光灯主要用于在环境光亮度不足时,对环境光进行灯光补偿,使得摄像机或相机采集的突显画质清晰。
在现有技术中,在使用补光灯进行灯光补偿时,通常在补光灯前端放置轴对称的二次透镜,以使得从补光灯发射出的光线通过该轴对称的二次透镜进行扩散,增加从补光灯发射出的光线的光学反射,减少光损,提高补光灯的补光利用率。
然而,从补光灯发射出的光线,通过现有技术中的轴对称的二次透镜形成的光斑是圆形的,如图1所示,圆形100表示从补光灯发射出的光线通过该轴对称的二次透镜形成的光斑,而摄像机或者相机采集到的图像是矩形110,也就是说,摄像机或相机仅仅采集矩形110区域内的物体或人物的图像,并不采集图1中阴影部分的物体或人物的图像。
可见,从补光灯到达阴影部分的光线,并不能被充分利用,降低了补光灯的补光利用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二次透镜及一种摄像机,以实现增加补光灯的补光利用率。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二次透镜,该二次透镜包括:反射面、入射面、分光面、出光面和底面;
底面中心设置有补光灯放置孔,补光灯放置孔的侧面为分光面,补光灯放置孔的底面为入射面;
反射面分别与出光面和底面相连,出光面为平面;
分光面分别与入射面和底面相连;
反射面为锥状曲面,且反射面的横截面的形状为由多条曲线组合生成的与预设光斑形状相配合的形状,预设的光斑形状与摄像机的图像传感器的形状相对应。
可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二次透镜上,还具有第一预设厚度的安装台,安装台的上平面与出光面重合,安装台的下平面与反射面相交,安装台的侧面与安装台的下平面和安装台的上平面相连,安装台的横截面为圆形。
可选的,出光面为具有复眼微结构的出光面,或进行晒纹处理的出光面。
可选的,复眼微结构的表面为自由曲面,且复眼微结构的投影是长度为W1、宽度为W2的矩形,复眼微结构的长边对应的深度为H1,复眼微结构的宽边对应的深度为H2,W1>W2>0,H1>H2>0。
可选的,来自补光灯的光线经过二次透镜后,形成与预设的光斑形状对应的光斑,光斑边界的光强与光斑中的最大光强的比值,大于或等于10%,且小于或等于30%。
可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二次透镜还包括:具有第二预设厚度的防呆部件,第二预设厚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厚度;
防呆部件贴合设置在安装台侧面,防呆部件的上平面与安装台的上平面重合,且在二次透镜的反射面的横截面的短轴方向上。
可选的,防呆部件为矩形、半圆形或半椭圆形的防呆块,或者与C型平键结构相同的防呆块。
可选的,反射面经过鳞甲处理。
可选的,入射面和/或分光面上设置有晒纹,该晒纹使得入射面和/或分光面对来自补光灯的任一束光线产生扩束。
可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二次透镜的模芯控光夹角θ的范围为10°~60°,底面的直径范围为4mm~10mm,二次透镜的高度范围为10mm~20mm。
可选的,该二次透镜由弧线沿着第一曲线和第二曲线扫掠得到,第一曲线和第二曲线为封闭曲线,第一曲线和第二曲线的形状为由多条曲线组合生成的与预设光斑形状相配合的形状;且第一曲线的长轴大于第二曲线的长轴;
由弧线扫掠生成的曲面为反射面;
由第一曲线生成的平行面为出光面,由第二曲线生成的平行面为底面,且出光面和底面相互平行;
底面设置有一个背向出光面的凹陷空间,凹陷空间为旋转对称空间;
凹陷空间的顶面为入射面,入射面对来自补光灯的任一束光线直接透过且不发生折射;
凹陷空间的侧面为分光面,分光面对来自补光灯的任一束光线产生扩束,扩束后的光线沿着多个方向传播至反射面;
反射面对来自分光面的光线进行反射,并经由出光面射出;且入射面的光线经由出光面射出。
可选的,入射面和/或分光面上设置有晒纹,晒纹使得入射面和/或分光面对来自补光灯的任一束光线产生扩束。
可选的,来自补光灯的光线经过二次透镜后,形成与预设的光斑形状对应的光斑,光斑边界的光强与光斑中的最大光强的比值,大于或等于10%,且小于或等于30%。
可选的,出光面为具有复眼微结构的出光面,或进行晒纹处理的出光面。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摄像机,该摄像机包括:至少2个远灯组件、至少2个中灯组件和至少2个近灯组件,其中,近灯组件的照射角度大于中灯组件的照射角度,中灯组件的照射角度大于远灯组件的照射角度;
远灯组件、中灯组件和近灯组件分别设置在摄像机镜头的两侧,其中,中灯组件设置在中间且远灯组件和近灯组件设置在中灯组件的上下位置;
任一远灯组件或任一中灯组件或任一近灯组件包括补光灯和上述任一所述的一种二次透镜。
可选的,远灯组件中的补光灯和中灯组件中的补光灯为红外灯,近灯组件中的补光灯为白光灯。
可选的,白光灯的色温为3000K。
可选的,二次透镜的模芯控光夹角θ的范围为10°~60°,底面的直径范围为4mm~10mm,二次透镜的高度范围为10mm~20mm。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二次透镜,包括:反射面、入射面、分光面、平面的出光面和底面;通过设置横截面的形状与预设的光斑形状相配合的锥状曲面的反射面,然后将反射面分别与出光面和底面相连,将分光面分别与入射面和底面相连,再在底面中心设置侧面为分光面、底面为入射面的补光灯放置孔,从而可以构成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二次透镜,使得补光灯在通过该二次透镜配光后,形成的与预设的光斑形状相应的光斑,与摄像机的图像传感器采集图像的形状相配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摄像机,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二次透镜,可以实现降低补光灯的补光浪费,增加了补光灯的补光利用率。当然,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任一产品或方法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灯光通过现有技术中的轴对称的二次透镜形成的的光斑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二次透镜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二次透镜的正视图和剖面图;
图4为补光灯的灯光通过图2所示的二次透镜的光斑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二次透镜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二次透镜的正视图和剖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二次透镜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8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二次透镜第四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8b为图8a所示的二次透镜的正视图;
图9a为图8b所示的二次透镜的C-C剖视图和C-C剖视图的局部放大图;
图9b为图8b所示的二次透镜的D-D剖视图和D-D剖视图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二次透镜第五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1a为图10所示的二次透镜的防呆部件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1b为图10所示的二次透镜的防呆部件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11c为图10所示的二次透镜的防呆部件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11d为图10所示的二次透镜的防呆部件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5所示的二次透镜的尺寸示意图;
图13为应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二次透镜的摄像机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二次透镜,以实现增加补光灯的补光利用率。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二次透镜进行介绍,参见图2和图3,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二次透镜第一种实施方式的整体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二次透镜的正视图和剖面图。如图2和图3所示,该二次透镜可以包括:反射面210、入射面230、分光面240、出光面250和底面220;
其中,底面220中心设置有补光灯放置孔260,补光灯放置孔260的侧面为分光面230,补光灯放置孔260的底面为入射面230;
反射面210分别与出光面250和底面220相连,出光面250为平面;
分光面240分别与入射面230和底面220相连;
反射面210为锥状曲面,且反射面210的横截面的形状为由多条曲线组合生成的与预设的光斑形状相配合的形状。
在一些示例中,该预设的光斑形状可以与图像传感器的形状相配合。例如,该预设的光斑形状可以是矩形、也可以是正方形等。
在一些示例中,为了使得来自补光灯的光线,经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二次透镜后,形成的光斑的形状与预设的光斑形状相配合,可以设置反射面210的横截面的形状为由多条曲线组合生成的与预设的光斑形状相配合的形状。
例如,可以采用相切的四条圆弧生成与预设的光斑形状相配合的形状。也即,该反射面210的横截面的形状可以是采用相切的四条圆弧生成的。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补光灯发出的光线通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二次透镜的光斑效果,可以结合图4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为补光灯的灯光通过图2所示的二次透镜的光斑示意图,在图4中,0°~345°表示C-γ光学坐标系中的C面的角度,30°~90°表示C-γ光学坐标系中的γ角的角度,不同的阴影表示不同的光照强度。可见,通过设置横截面的形状与预设的光斑形状相配合的反射面210,可以使得补光灯放置在补光灯放置孔260时,补光灯发出的光通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二次透镜后,可以形成与预设的光斑形状相应的光斑,例如,如图4所示的矩形的光斑。
与图1所示的轴对称的二次透镜的光斑相比可见,图4所示的灯光通过图2所示的二次透镜的矩形光斑,可以与摄像机或者相机采集到的矩形图像的形状相互配合,因此,能使得到达摄像机或相机的图像采集区域的灯光更多,从而可以减少补光浪费。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所示,该二次透镜由弧线2101沿着第一曲线2102和第二曲线2103扫掠得到,第一曲线2102和第二曲线2103为封闭曲线,第一曲线2102和第二曲线2103的形状为由多条曲线组合生成的与预设光斑形状相配合的形状;且第一曲线2102的长轴大于第二曲线2103的长轴;
由弧线2101扫掠生成的曲面为反射面210;
由第一曲线2102生成的平行面为出光面250,由第二曲线2103生成的平行面为底面220,且出光面250和底面220相互平行;
底面220设置有一个背向出光面250的凹陷空间,该凹陷空间为旋转对称空间。
在一些示例中,该凹陷空间可以是补光灯放置孔260。
凹陷空间的顶面为入射面230,入射面230对来自补光灯的任一束光线直接透过且不发生折射;
凹陷空间的侧面为分光面240,分光面240对来自补光灯的任一束光线产生扩束,扩束后的光线沿着多个方向传播至反射面210;
反射面210对来自分光面240的光线进行反射,并经由出光面250射出;且入射面230的光线经由出光面250射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二次透镜,包括:反射面、入射面、分光面、平面的出光面和底面;通过设置横截面的形状与预设的光斑形状相配合的锥状曲面的反射面,然后将反射面分别与出光面和底面相连,将分光面分别与入射面和底面相连,再在底面中心设置侧面为分光面、底面为入射面的补光灯放置孔,从而可以构成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二次透镜,使得补光灯在通过该二次透镜配光后,形成的与预设的光斑形状相配合光斑,与摄像机的图像传感器采集图像的形状相配合,可以实现降低补光灯的补光浪费,增加了补光灯的补光利用率。进一步的,来自补光灯的光线经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二次透镜后,形成与预设的光斑形状对应的光斑,该光斑边界的光强与光斑中的最大光强的比值,大于或等于10%,且小于或等于30%。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为了方便安装该二次透镜,在图2和图3所示的二次透镜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见图5和图6,其中,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二次透镜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的二次透镜的正视图和剖面图,如图5所示,上述的二次透镜还可以具有第一预设厚度的安装台270。
其中,该第一预设厚度可以是根据实际应用设置的厚度,例如,该第一预设厚度可以是1.5mm,也可以是2mm。
在一些示例中,安装台270的上平面与二次透镜的出光面250重合,安装台270的下平面与二次透镜的反射面210相交,安装台270的侧面与安装台270的下平面和安装台270的上平面相连。
在一些示例中,该安装台270的横截面为圆形。
通过对该二次透镜设置安装台,可以方便安装该二次透镜。
在一些示例中,为了改善补光灯光线进入眼睛时的舒适性,参见图7,可以对反射面210进行鳞甲处理,以使得补光灯发出的光线由反射面210反射时,可以形成多条反射光线,使得光线的分布更加均匀,从而可以提高光线的舒适性。
在一些示例中,为了增加出光面250的面积,进一步改善补光灯的光线进入眼睛时的舒适性,可以对出光面增加复眼微结构,或者对出光面进行晒纹处理。例如,如图8a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二次透镜第四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在图8a中,该二次透镜具有复眼微结构。
在一些示例中,为了使得补光灯的光线通过复眼微结构中的每个复眼后,都能够形成矩形的光斑,在图8a所示的一种二次透镜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如图8b所示,为图8a所示的二次透镜的正视图,在图8b中,该复眼微结构的投影为长度为W1、宽度为W2的矩形。
在一些示例中,该矩形的长度W1与宽度W2之比,可以和上述的二次透镜的反射面的横截面的长轴与短轴之比相同。
在一些示例中,上述的复眼微结构的长边和短边分别具有对应的深度,如图9a和图9b所示,上述的复眼微结构的长边对应的深度为H1,复眼微结构的宽边对应的深度为H2,W1>W2>0,H1>H2>0。H1与H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一些示例中,为了进一步改善补光灯的光线进入眼睛时的舒适性,还可以对入射面230和/或分光面240进行晒纹处理,从而可以增加入射面和分光面的面积,进一步的,晒纹使得入射面230和/或分光面240对来自补光灯的任一束光线产生扩束,使得光线在经过入射面和分光面时,更加均匀,以实现改善补光灯的光线进入人眼睛时的舒适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为了避免安装二次透镜时,出现安装出错的问题,以及为了便于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二次透镜进行区分,在图5所示的二次透镜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如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二次透镜第五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在图10中,该二次透镜还可以包括:具有第二预设厚度的防呆部件280。
在一些示例中,该第二预设厚度可以小于上述的第一预设厚度,也可以等于上述的第一预设厚度。
在一些示例中,防呆部件280贴合设置在安装台270侧面,防呆部件280的上平面与安装台270的上平面重合,且在上述的二次透镜的反射面的横截面的短轴方向上。
在一些示例中,该防呆部件280的形状可以是如图11a所示的矩形、也可以是如图11b所示的半圆形,还可以是如图11c所示的椭圆形。
在一些示例中,上述的防呆部件280还可以是如图11d所示的,与C型平键结构相同的防呆块。
应当理解的是,图11a、图11b、图11c和图11d仅仅是示例性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二次透镜中防呆部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二次透镜中防呆部件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二次透镜中的防呆部件还可以是其他不规则形状,这都是可以的。
为了更好的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二次透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图5所示的二次透镜的一些尺寸值,如图12所示,为图5所示的二次透镜的尺寸示意图,在图12中,二次透镜的模芯控光夹角θ的范围为10°~60°,底面220的直径R范围为4mm~10mm,二次透镜的高度T的范围为10mm~20mm。
在一些示例中,上述二次透镜的长轴L1与短轴L2可以有多种比值,例如,该比值可以是3:2、4:3、5:4、16:9、16:10或者21:9。
通过对该二次透镜的长轴L1和短轴L2,设置不同的比值,可以使得上述的二次透镜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选择不同比值的二次透镜,从而可以使得该二次透镜可以应用于多种应用场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摄像机,如图13所示,为应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二次透镜的摄像机的结构示意图,该摄像机可以包括:至少2个远灯组件1310、至少2个中灯组件1320和至少2个近灯组件1330。
在一些示例中,为了使得上述的摄像机拍摄不同距离的被拍摄物体时,该不同距离对应的补光灯组件都能够对该摄像机的拍摄范围内的被拍摄物体进行补光,可以设置近灯组件1330的照射角度大于中灯组件1320的照射角度,中灯组件1320的照射角度大于远灯组件1310的照射角度。
在一些示例中,为了使得补光灯组件对摄像机拍摄范围内的被拍摄物体的补光均匀,可以将远灯组件1310、中灯组件1320和近灯组件1330分别设置在摄像机镜头的两侧。
在一些示例中,由于近灯组件1330的照射角度最大,为了防止摄像机的其他部件对近灯组件1330发出的光线的影响,避免近光组件1330发出的光线反射入镜头,可以将中灯组件设置1320在中间,将远灯组件1310和近灯组件1330设置在中灯组件1320的上下位置。
任一远灯组件1310或任一中灯组件1320或任一近灯组件1330包括补光灯1340和图2所示的二次透镜1350。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可行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得补光灯的光斑与该摄像机的图像传感器采集图像的形状相配合,降低补光灯的补光浪费,增加补光灯的补光利用率。上述的摄像机中的二次透镜1350可以采用如图2所示的二次透镜。
在一些示例中,在上述的摄像机中,可以对远灯组件1310设置该二次透镜1350,或者对中灯组件1320设置该二次透镜1350,或者对近灯组件1330设置该二次透镜1350。也可以对中灯组件1320和近灯组件1330设置该二次透镜1350。
具体的,二次透镜1350的模芯控光夹角θ的范围为10°~60°,底面的直径范围为4mm~10mm,二次透镜的高度范围为10mm~20mm。
在一些示例中,为了使得上述的摄像机能够采集到近处被拍摄物体的彩色图像,上述的近灯组件中的补光灯可以设置为白光灯。该白光灯在对近处的被拍摄物体进行补光后,该摄像机可以清楚的采集到近处被拍摄物体的彩色图像。
具体的,该白光灯的色温可以设置为3000K。该色温为3000K的白光灯的灯光柔和,以减少补光灯的灯光对人眼的刺激。
在又一些示例中,为了使得补光灯对远处被拍摄物体的补光充足,远灯组件中的补光灯1340和中灯组件中的补光灯1340为红外灯。由于红外灯具有较远的补光距离,可以对距离上述摄像机距离较远的被拍摄物体进行补光,从而可以保证该摄像机可以采集到的远处被拍摄物体的图像。
具体的,该红外灯发出的灯光的波长可以为850nm。由于该灯光波长为850nm的红外灯的灯光具有较高的穿透性,因此,可以对被拍摄物体提供充足的补光,从而可以提高上述的摄像机采集被拍摄物体的图像的成像质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摄像机,通过采用反射面的横截面的形状与预设的光斑形状相配合的二次透镜,可以使得补光灯的灯光通过该二次透镜后,形成的光斑与摄像机的图像传感器采集图像的形状相配合,从而可以实现降低补光灯的补光浪费,增加补光灯的补光利用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8)

1.一种二次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透镜包括:反射面、入射面、分光面、出光面和底面;
所述底面中心设置有补光灯放置孔,所述补光灯放置孔的侧面为所述分光面,所述补光灯放置孔的底面为所述入射面;
所述反射面分别与所述出光面和所述底面相连,所述出光面为平面;
所述分光面分别与所述入射面和所述底面相连;
所述反射面为锥状曲面,且所述反射面的横截面的形状为由多条曲线组合生成的与预设的光斑形状相配合的形状,所述预设的光斑形状与摄像机的图像传感器的形状相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透镜上具有第一预设厚度的安装台,所述安装台的上平面与所述出光面重合,所述安装台的下平面与所述反射面相交,所述安装台的侧面与所述安装台的下平面和所述安装台的上平面相连,所述安装台的横截面为圆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面为具有复眼微结构的出光面,或进行晒纹处理的出光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二次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复眼微结构的表面为自由曲面,且所述复眼微结构的投影是长度为W1、宽度为W2的矩形,所述复眼微结构的长边对应的深度为H1,所述复眼微结构的宽边对应的深度为H2,W1>W2>0,H1>H2>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透镜,其特征在于,来自补光灯的光线经过所述二次透镜后,形成与所述预设的光斑形状对应的光斑,所述光斑边界的光强与所述光斑中的最大光强的比值,大于或等于10%,且小于或等于30%。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透镜还包括:具有第二预设厚度的防呆部件,所述第二预设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厚度;
所述防呆部件贴合设置在所述安装台侧面,所述防呆部件的上平面与所述安装台的上平面重合,且在所述二次透镜的反射面的横截面的短轴方向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二次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呆部件为矩形、半圆形或半椭圆形的防呆块,或者与C型平键结构相同的防呆块。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面经过鳞甲处理。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射面和/或所述分光面上设置有晒纹,所述晒纹使得所述入射面和/或所述分光面对来自补光灯的任一束光线产生扩束。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透镜的模芯控光夹角θ的范围为10°~60°,所述底面的直径范围为4mm~10mm,所述二次透镜的高度范围为10mm~20mm。
11.一种二次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透镜由弧线沿着第一曲线和第二曲线扫掠得到,所述第一曲线和所述第二曲线为封闭曲线,所述第一曲线和所述第二曲线的形状为由多条曲线组合生成的与预设光斑形状相配合的形状;且所述第一曲线的长轴大于所述第二曲线的长轴;
由所述弧线扫掠生成的曲面为反射面;
由所述第一曲线生成的平行面为出光面,由所述第二曲线生成的平行面为底面,且所述出光面和所述底面相互平行,所述反射面分别与所述出光面和所述底面相连;
所述底面设置有一个背向所述出光面的凹陷空间,所述凹陷空间为旋转对称空间;
所述凹陷空间的顶面为入射面,所述入射面对来自补光灯的任一束光线直接透过且不发生折射;
所述凹陷空间的侧面为分光面,所述分光面对来自所述补光灯的任一束光线产生扩束,所述扩束后的光线沿着多个方向传播至所述反射面;所述分光面分别与所述入射面和所述底面相连;
所述反射面对来自所述分光面的光线进行反射,并经由所述出光面射出;且所述入射面的光线经由所述出光面射出。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二次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射面和/或所述分光面上设置有晒纹,所述晒纹使得所述入射面和/或所述分光面对来自所述补光灯的任一束光线产生扩束。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二次透镜,其特征在于,来自所述补光灯的光线经过所述二次透镜后,形成与所述预设的光斑形状对应的光斑,所述光斑边界的光强与所述光斑中的最大光强的比值,大于或等于10%,且小于或等于30%。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二次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面为具有复眼微结构的出光面,或进行晒纹处理的出光面。
15.一种摄像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机包括:至少2个远灯组件、至少2个中灯组件和至少2个近灯组件,其中,所述近灯组件的照射角度大于所述中灯组件的照射角度,所述中灯组件的照射角度大于所述远灯组件的照射角度;
所述远灯组件、所述中灯组件和所述近灯组件分别设置在所述摄像机镜头的两侧,其中,所述中灯组件设置在中间且所述远灯组件和所述近灯组件设置在所述中灯组件的上下位置;
任一所述远灯组件或任一所述中灯组件或任一所述近灯组件包括:补光灯和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二次透镜。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摄像机,所述远灯组件中的补光灯和所述中灯组件中的补光灯为红外灯,所述近灯组件中的补光灯为白光灯。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摄像机,所述白光灯的色温为3000K,所述红外灯的光线的波长为850nm。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摄像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透镜的模芯控光夹角θ的范围为10°~60°,所述底面的直径范围为4mm~10mm,所述二次透镜的高度范围为10mm~20mm。
CN201821923682.3U 2018-11-21 2018-11-21 一种二次透镜及一种摄像机 Active CN2090147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923682.3U CN209014752U (zh) 2018-11-21 2018-11-21 一种二次透镜及一种摄像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923682.3U CN209014752U (zh) 2018-11-21 2018-11-21 一种二次透镜及一种摄像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014752U true CN209014752U (zh) 2019-06-21

Family

ID=668426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923682.3U Active CN209014752U (zh) 2018-11-21 2018-11-21 一种二次透镜及一种摄像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014752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19524A (zh) * 2019-08-28 2019-11-29 北京迈格威科技有限公司 补光组件、拍摄组件、移动终端及拍摄方法
CN113075833A (zh) * 2021-04-09 2021-07-06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透镜组件
WO2021227778A1 (zh) * 2020-05-15 2021-11-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补光透镜、补光灯模组、镜头组件及电子设备
US11931960B2 (en) 2021-12-17 2024-03-19 Phrozen Tech Co., Ltd. 3D printer assembly and illumination module thereof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19524A (zh) * 2019-08-28 2019-11-29 北京迈格威科技有限公司 补光组件、拍摄组件、移动终端及拍摄方法
WO2021227778A1 (zh) * 2020-05-15 2021-11-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补光透镜、补光灯模组、镜头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3741120A (zh) * 2020-05-15 2021-12-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补光透镜、补光灯模组、镜头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3741120B (zh) * 2020-05-15 2022-10-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补光透镜、补光灯模组、镜头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3075833A (zh) * 2021-04-09 2021-07-06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透镜组件
US11931960B2 (en) 2021-12-17 2024-03-19 Phrozen Tech Co., Ltd. 3D printer assembly and illumination module thereof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014752U (zh) 一种二次透镜及一种摄像机
CN104897691B (zh) 检查装置
CN204593250U (zh) 一种光引导部件及光源装置
CN100501493C (zh) 环状照明器
CN204141490U (zh) 一种矩形出光的led透镜及具有该透镜的led模组
CN103206665B (zh) 透镜和具有该透镜的照明装置
CN104360485B (zh) 线性激光光源及图像获取系统
KR20150107721A (ko) 자연 조명처럼 보이기 위한 인공 조명시스템
CN107178751A (zh) 具有立体发光效果的车灯配光纹及其设计生成方法
CN209132564U (zh) 一种支持混合补光的监控摄像机
CN105972538A (zh) Led摩托车前照灯组合式透镜
CN106062475A (zh) 壳积分器
CN203823629U (zh) 车灯模块
CN106523958A (zh) 一种用于形成环形光斑的二次透镜
CN105020650B (zh) 车灯模块
CN106405981A (zh) 一种用于路灯用摄像机的防眩光方法
WO2019015695A1 (zh) 一种均匀色温的双自由曲面透镜
CN105240805B (zh) 一种led配光透镜及led发光装置
JP2007234342A (ja) 光照射装置
CN205824922U (zh) 投光灯透镜、具有该投光灯透镜的发光模块和投光灯
CN207162434U (zh) 一种透镜、联体透镜及灯具
CN103574516B (zh) 可控制光束角的导光元件及灯具
CN108253381A (zh) 一种透镜及包括该透镜的发光装置
CN207962520U (zh) 均匀色温的双自由曲面透镜
CN201765380U (zh) 三向光学照明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