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003800U - 一种吸尘器手持机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吸尘器手持机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003800U
CN209003800U CN201721498977.6U CN201721498977U CN209003800U CN 209003800 U CN209003800 U CN 209003800U CN 201721498977 U CN201721498977 U CN 201721498977U CN 209003800 U CN209003800 U CN 2090038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rt cup
air
filter
battery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49897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景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Clean Bloom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u D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 D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u D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49897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0038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0038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0038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吸尘器手持机组件,包括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内部形成有气道,气道入口有进气管;过滤组件,所述进气管进风端和出风端分别连接一过滤组件;动力组件,设置在壳体组件上;电池组件,设置在壳体组件内。本实用新型吸尘器组件设有两个过滤组件,吸尘器吸入灰尘随着气流依次经过两个过滤组件过滤,提高了过滤性能,两组件由气道内进气管连通保证整体结构布局的紧凑。

Description

一种吸尘器手持机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尘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吸尘器手持机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吸尘器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吸尘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使用中的体验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手持式吸尘器,体型小巧,携带及使用非常方便,是一种介于普通家用吸尘器与便携式吸尘器之间的家庭清洁类产品,比较适合用来清洁较小的空间。主要用于车内的清洁,对键盘,电器等也有良好效果。
过滤装置是吸尘器手持机上必不可少的部件,其作用是分离垃圾和气体,再通过过滤材质,净化空气,以免造成二次污染。而现有手持式吸尘器,通常只设置一件过滤装置,其过滤性能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吸尘器手持机组件,提高过滤性能,并保证整体结构布局的紧凑。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吸尘器手持机组件,包括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内部形成有气道,气道入口有进气管;过滤组件,所述进气管进风端和出风端分别连接一过滤组件;动力组件,设置在壳体组件上;电池组件,设置在壳体组件内。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该吸尘器组件设有两个过滤组件,吸尘器吸入灰尘随着气流依次经过两个过滤组件过滤,提高了过滤性能,两组件由气道内进气管连通保证整体结构布局的紧凑。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过滤组件包括支撑架尘杯和多级降尘尘杯;所述进气管进风端连接支撑架尘杯,进气管出风端连接多级降尘尘杯;所述壳体组件置放于支撑架尘杯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架尘杯包括尘杯主体;所述尘杯主体上设有尘杯进风口和尘杯出风口,所述尘杯进风口和尘杯出风口位于尘杯主体同一侧,尘杯进风口和尘杯出风口位于同一平面上,尘杯进风口和尘杯出风口相邻,由一“日”字形尘杯口密封圈密封;所述尘杯主体内设置有过滤器,所述过滤器位于尘杯进风口后方,过滤器前方为通风孔,过滤器上方为过滤器出风口,与尘杯主体出风口连通;所述尘杯主体上方和前方连接有前气道,尘杯进、出风口和前气道连通,尘杯主体后方为支撑架,支撑架与前气道为一体结构;所述尘杯主体前方通过连接扣连接前气道,尘杯主体上方通过尘杯弹簧扣连接前气道;所述尘杯主体和过滤器为马蹄形,尘杯主体和过滤器后部连接在支撑架上;所述尘杯主体和过滤器间隙设有过滤器密封圈;所述过滤器内部后方设置用于向出风口导通气流的尘杯上盖,尘杯上盖前部为一导流平面;所述前气道由主体和气道上盖结合而成。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多级降尘尘杯,包括分离器筒体,分离器筒体一端为分离器出风口;分离器固定架;所述分离器筒体通过分离器固定架连接尘杯壳体;所述分离器固定架外筒安装在尘杯进气管出口上方;所述分离器固定架外筒端口为喇叭状;所述分离器固定架还设有内筒,所述内筒为锥形筒,内筒直径由进风一端向内渐大;所述分离器出风口一端设有连接柱,所述分离器固定架内筒和外筒之间设有对应连接柱的插槽;所述分离器出风口安装在分离器固定架内筒和外筒之间;所述连接柱与对应插槽分别设置3个;所述分离器出风口为一体两段式结构,前段为圆筒形,所述圆筒形一段有若干小孔,后段为筒径渐大的锥形筒,所述锥形筒向分离器内部延伸出一环形壁,环形壁与分离器内壁形成一凹槽;所述分离器筒体另一端连接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上有环形槽,小孔分离器末端插在环形槽内;所述分离器筒体上设有一圈降尘挡板;所述挡板位于小孔的后方;所述挡板为一圆盘,圆盘背面是小孔一侧,圆盘正面形成有环形凸起。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多级降尘尘杯还设有释放机构,包括尘杯端盖,设置在尘杯壳体的末端;尘杯底盖,设置在尘杯端盖上;连接装置,连接尘杯端盖和尘杯底盖;释放按钮,按下释放按钮,连接装置释放尘杯底盖,使尘杯底盖打开尘杯端盖;所述尘杯底盖与尘杯端盖一端铰接,一端与尘杯底盖通过连接装置连接,按下释放按钮,以尘杯底盖与尘杯端盖铰点为中心,沿尘杯水平方向打开尘杯底盖;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设置在尘杯底盖上的挂钩,设置在尘杯端盖上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有凸台,挂钩钩住连接板凸台将尘杯端盖和尘杯底盖连接;所述尘杯底盖上有环形凸棱,尘杯端盖上环形台阶,所述环形凸棱与环形台阶相对两边分别为直线型和弧形,尘杯底盖与尘杯端盖连接时二者相配合;所述尘杯释放按钮位于尘杯端上方,所述释放按钮底部设有复位装置,按下释放按钮,复位装置挤压尘杯端盖上连接板,连接板与尘杯底盖上的挂钩松脱;所述复位装置为弹簧;所述释放按钮下部侧设有限位块或限位螺栓,限定释放按钮在尘杯端盖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多级降尘尘杯内设有尘杯滤仓,所述尘杯滤仓后端通过限位装置固定,所述尘杯滤仓前端设有限位块,通过限位块与分离器固定架上设置的限位槽配合连接;所述限位装置包括滤仓后端开设的环形槽,以及安装在环形槽内的弹力条,弹力条将滤仓限定在电机壳上;所述尘杯滤仓包括外筒、内筒和位于内筒内侧的仓体;连接时,内筒壁与分离器固定架贴合形成密封;所述尘杯滤仓外筒体上设有挂钩,与尘杯壳体上凹槽相配合,通过限位装置挂钩钩住凹槽;所述挂钩及凹槽分别设有一对;所述滤仓外筒体上设有槽,所述挂钩位于外筒体槽内;所述限位块为圆柱形,所述限位槽为L形,L 形末端形成有圆形槽,与圆柱形限位块相配合;所述仓体上均布有过滤孔;所述仓体内放置过滤材料;所述过滤材料为过滤棉。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动力组件包括电机,电机外设机罩,机罩设置在壳体上位于多级降尘尘杯后方;所述机罩为筒状,机罩筒壁上设置有芯片散热孔。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壳体组件内气道,包括进气管,进气管在多级降尘尘杯下方,进气管排气端向上折弯,折弯角度范围30°-90°,进气管排气端与多级降尘尘杯进气端连通;机罩进气端与多级降尘尘杯排气端连通;手柄,手柄中空形成有通气腔体,相对于多级降尘尘杯径向布置,手柄腔体上方与机罩下方排气端连通;下气道,下气道相对于多级降尘尘杯轴向布置,下气道一侧为进气端与手柄腔体下方连通,下气道另一侧排气区域,排气区域位于电池组件安放区域之后,下气道排气区域向上弯折,与进气管弯折角度相一致,排气区域与进气管下方外壁连接为一体,进而进气管、多级降尘尘杯、机罩、手柄和下气道整体形成一循坏封闭的梯形气流通道;所述下气道由上壳体、下壳体、两对称饰盖拼接而成;所述下气道内壁设置有多对隔板,所述隔板成对布置,上下相对,中间留有气流通过的间隙。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饰盖,包括一对盖体,所述盖体呈L形;盖体顶部向一侧形成有长条状的延长部,与吸尘器上的开槽相配合;盖体底部末端向前弯折形成有弯折部,安装时,盖体通过连接部件对称连接在吸尘器两侧,所述连接部件为卡扣、螺栓柱和楞条;所述卡扣布置于盖体中部、盖体底部和盖体弯折部,卡扣背部与盖体之间设置有加长筋;所述螺栓柱布置于盖体底部弯曲部分和盖体顶部;盖体上部布置有散热孔,散热孔位于电池包上方;盖体边沿向内围有一圈楞条;楞条之间连接有多个加长筋。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电池组件包括电池包支架和蓄电池,电池包支架内置于壳体内气道中,所述电池包支架的形状与气道形状对应并内置于该下气道内,电池包支架上设有固定销座,固定销座通过固定销配合紧固于气道下空腔内;电池包支架包括电池包底座和电池包机壳,电池包机壳具有一横向部和一纵向部,横向部与纵向部之间呈锐角设置,且该角度与手柄的形状对应,电池包机壳的横向部固定于电池包底座上,电池包机壳的横向部与纵向部上设置有多个可内置蓄电池的电池收容部,多个内置蓄电池的电池收容部端部通过电极片连接构成电池组。其中电池包机壳设置为分体结构,具有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两者形状对应相同;第一支架的端部设置有连接销座,第二支架的端部对应第一支架上连接销座的位置设有连接销,第一支架的连接销座和第二支架的连接销通过拼合构成电池包机壳;电池包机壳的电池收容部由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设置的电池固定槽构成;多个蓄电池沿着其径向方向排列,且各蓄电池的两端分别插设固定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相应的电池固定槽内;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位于电池包机壳横向部上的电池固定槽为半包围结构,位于电池包机壳纵向部上的电池固定槽为全包围结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电池固定槽之间设置有电池绝缘限位隔板。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架尘杯内部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架尘杯整体爆炸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架尘杯过滤器安装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架尘杯气流导向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壳体内气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壳体内气道爆炸示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饰盖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盖体弯折部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多级降尘尘杯内部剖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多级降尘尘杯分离器固定架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多级降尘尘杯分离器筒体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多级降尘尘杯密封圈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多级降尘尘杯降尘步骤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尘杯释放机构立体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尘杯释放机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中I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18为尘杯释放机构尘杯端盖示意图;
图19为尘杯释放机构尘杯底盖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尘杯滤仓内部剖视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尘杯滤仓立体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尘杯滤仓侧面立体示意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分离器固定架示意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电池组件内置于气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电池组件装载蓄电池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包支架的第一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包支架的第二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吸尘器手持机组件,包括壳体组件4,所述壳体组件4内部形成有气道,气道入口有进气管;过滤组件,所述进气管进风端和出风端分别连接一过滤组件;动力组件6,设置在壳体组件4 上;电池组件7,设置在壳体组件4内。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即该吸尘器组件设有两个过滤组件,吸尘器吸入灰尘随着气流依次经过两个过滤组件过滤,提高了过滤性能,两组件由气道内进气管连通保证整体结构布局的紧凑。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所示,所述过滤组件包括支撑架尘杯3和多级降尘尘杯5;所述进气管550进风端连接支撑架尘杯3,进气管550出风端连接多级降尘尘杯5;所述壳体组件4置放于支撑架尘杯3上。本实用新型分别采用支撑架尘杯3和多级降尘尘杯5两种尘杯进行过滤,提高了过滤性能,两种尘杯结构布局合理,除了过滤之外,还具有其他租用,下面会对两种尘杯分别进行介绍。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不同之处在于,如图2所示,支撑架尘杯3,包括尘杯主体35;所述尘杯主体35上设有尘杯进风口37和尘杯出风口39,所述尘杯进风口37和尘杯出风口39位于尘杯主体35同一侧。灰尘随着吸尘器吸入的气流从尘杯进风口37进入,在尘杯内部过滤后再经由设置在尘杯同一侧的出尘杯风口39导出,由于将尘杯进风口和出风口设置在尘杯同一侧,与现有技术进出风口尘杯位于两侧相比,结构紧凑,减少在同一直线上的空间占用,使尘杯结构不会过长,有利于吸尘器的整体布局。如图2所示,所述尘杯进风口37和尘杯出风口39位于同一平面上。尘杯进风口37和尘杯出风口39位于同一平面上,在同一平面开口更节省空间,进一步提高尘杯整体结构的紧凑性。如图2和3所示,所述尘杯进风口37和尘杯出风口39相邻,由一“日”字形尘杯口密封圈310密封。尘杯进风口37和尘杯出风口39相邻,同一位置开口制造方便,通过一个密封圈,就可以实现密封,同时通过一个密封圈将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割开,节省结构上的空间,节约材料。如图2和4所示,所述尘杯主体内35设置有过滤器34,所述过滤器34位于尘杯进风口37后方,过滤器34前方为通风孔,过滤器34上方为过滤器出风口,与尘杯主体35出风口连通。吸尘器吸入气流携灰尘通过前气道38由尘杯进风口37进入尘杯内部,气流向下后随即向右进入过滤器34,经过滤器34过滤后转而向上,从尘杯出风口39导出。尘杯内部结构安排合理,尘杯进、出风口设置在同一侧的同时,也能保证灰尘能够经过过滤器充分过滤后再从尘杯导出。如图2和3所示,所述尘杯主体35上方和前方连接有前气道8,尘杯进、出风口和前气道38连通,尘杯主体35后方为支撑架31,支撑架31与前气道38为一体结构。支撑架31用于安放吸尘器其他部件,前气道38与支撑架31连接为一体,使整体结构紧凑,外形美观。如图2和3所示,所述尘杯主体35前方通过连接扣36连接前气道38,尘杯主体35上方通过尘杯弹簧扣311连接前气道38。通过连接扣36和尘杯弹簧扣311的方式,连接,保证了使用的便捷行,拆装方便。如图2和4所示,所述尘杯主体35和过滤器34为马蹄形,尘杯主体35和过滤器34后部连接在支撑架31上。马蹄形的尘杯主体35和过滤器34为连接结构与其他结构相配合,上部预留连接件的空间,下部弧形与外部形状统一。如图3和4所示,所述尘杯主体35和过滤器34间隙设有过滤器密封圈2。与外部空间想隔离,防止内部气流外泄,同时防止外界杂质侵入。如图5所示,所述过滤器34内部后方设置用于向出风口导通气流的尘杯上盖33,尘杯上盖33前部为一导流平面。进入过滤器34的气流,向尘杯上盖33前部的导流平面流动,而后被径直导向上方出风口,增加的尘杯导风效率。如图3所示,所述前气道38由主体和气道上盖312结合而成。配合该尘杯结构,前气道38由上下两段式构成,打开气道上盖312,就可以暴露出整体尘杯,清理维护便捷。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0所示,多级降尘尘杯5,包括分离器筒体516,分离器筒体516一端为分离器出风口5162;分离器固定架517;所述分离器筒体516通过分离器固定架517连接尘杯壳体 510;所述分离器固定架外筒5171安装在尘杯进气管550出口上方。灰尘随气流从吸尘器进气管550进入到尘杯壳体510内,首先灰尘被离器固定架的外筒 5171挡下一部分实现初步降尘,在原有分离器降尘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级降尘,增强降尘效果。如图10和图11所示,所述分离器固定架外筒5171端口为喇叭状。喇叭状端口,增加了外筒5171阻挡外部灰尘的面积,进一步增强降尘效果。如图10和图11所示,所述分离器固定架517还设有内筒5172,所述内筒5172 为锥形筒,内筒直径由进风一端向内渐大。内筒5172为锥形筒,筒口较窄以防止灰尘直接进入,可以阻挡一部分灰尘,相当于增加一级降尘结构。如图11和12所示,所述分离器出风口5162一端设有连接柱,所述分离器固定架内筒5172 和外筒5171之间设有对应连接柱的插槽;所述分离器出风口5162安装在分离器固定架内筒和外筒之间。分离器出风口5162与固定架外筒5172紧密贴合形成密封,防止灰尘从分离器出风口5162再次泄露至尘杯壳体510内。如图11 和图12所示,所述连接柱与对应插槽分别设置3个。采用3点连接,既保证连接的稳固性,又不至于连结点过多,导致拆装繁琐。如图12所示,所述分离器出风口5162为一体两段式结构,前段为圆筒形,所述圆筒形一段有若干小孔,后段为筒径渐大的锥形筒,所述锥形筒向分离器内部延伸出一环形壁5164,环形壁5164与分离器内壁形成一凹槽5165。锥形筒部分入口较窄,以防止进入小孔分离器内的灰尘直接从出风口排出,在环形壁5164与分离器内壁形成一凹槽 5165内可以阻挡一部分灰尘,相当于增加一级降尘结构。如图10所示,所述分离器筒体516另一端连接有密封圈515。如图13所示,所述密封圈515上有环形槽,小孔分离器末端插在环形槽内。在小孔分离器后增加橡胶密封圈515,可有效防止尘杯壳体510内的灰尘泄露至尘杯壳体510外。如图14所示,所述分离器筒体516上设有一圈降尘挡板5161;所述挡板5161位于小孔的后方。首先灰尘被分离器固定架喇叭状的外筒5171挡下一部分灰尘,实现初步降尘,随后继续向前的灰尘,一部分灰尘会被挡板5161背部挡下,落到尘杯下部,一部分灰尘通过小孔分离器上的小孔过滤掉,也会落入尘杯下部,这里为怎加的二级降尘。此外一旦尘杯底部产生扬尘,挡板就会充分发挥作用,挡下扬尘,防止灰尘继续上升进入到分离器内。如图11所示,所述挡板5161为一圆盘,圆盘背面是小孔一侧,圆盘正面形成有环形凸起。挡板5161正面形成凸起,凸起可进一步防止扬尘从挡板5161内脱离,避免扬尘绕过挡板进入后方分离器小孔内。
综合上述特征,多级降尘尘杯降尘步骤如图14所示,灰尘随气流从吸尘器进气管550进入到尘杯壳体510内,首先灰尘被分离器固定架喇叭状的外筒5171 挡下一部分灰尘,实现初步降尘,随后继续向前的灰尘,一部分灰尘会被挡板 5161背部挡下,落到尘杯下部,一部分灰尘通过小孔分离器上的小孔过滤掉,也会落入尘杯下部,这里为二级降尘,由于吸尘器在工作时,尘杯是向下倾斜的,因此以上位于尘杯下部的灰尘就会进入到尘杯底部,一旦尘杯底部产生扬尘,挡板就会充分发挥作用,挡下扬尘,防止灰尘继续上升进入到分离器内。进入小孔内的灰尘,一部分被前段分离器出风口挡下,不会直接出风口排出,在该出风口处可以阻挡一部分灰尘,实现了三级降尘。此外最后的内筒5172筒口较窄,也能够防止灰尘直接进入,也可以实现降尘功能。综上本实用新型可以增加多级降尘结构,保证了尘杯充分降尘,避免灰尘进入到吸尘器其他部件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5至图19 所示,多级降尘尘杯还设有释放机构,包括尘杯端盖512,设置在尘杯壳体510 的末端;尘杯底盖511,设置在尘杯端盖512上;连接装置,连接尘杯端盖512 和尘杯底盖511;释放按钮513,按下释放按钮513,连接装置释放尘杯底盖511,使尘杯底盖511打开尘杯端盖512。所述尘杯底盖511与尘杯端盖512一端铰接,一端与尘杯底盖511通过连接装置连接,按下释放按钮513,以尘杯底盖511与尘杯端盖512铰点位中心,沿尘杯水平方向打开尘杯底盖511。在尘杯壳体510 末端增加尘杯端盖512和底盖,尘杯底盖511通过一释放按钮513控制,能够从尘杯端盖512处打开,使尘杯端盖512底部曝露,使用者可以将灰尘从底部倒出,并对尘杯内进行清理。清理时,只需要按下释放按钮513将尘杯底盖511 打开,就可进行清理,使用方便,大大提高了尘杯的清理效率。所述尘杯底盖 511与尘杯端盖512一端通过铰接座5111、销轴铰接,一端与尘杯底盖511通过连接装置连接,按下释放按钮513,以尘杯底盖511与尘杯端盖512铰点(销轴)为中心,沿尘杯水平方向打开尘杯底盖。尘杯底盖511铰接在尘杯端盖512上,打开尘杯底盖511时,尘杯底盖511仍连接在尘杯端盖512上,开盖时不用将底盖放下再拿起来,更加方便。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设置在尘杯底盖上的挂钩5112,设置在尘杯端盖512上的连接板5121,所述连接板512上有凸台,挂钩钩5112住连接板凸台将尘杯端盖512和尘杯底盖511连接。使用挂钩5112 和连接板5121凸台钩连的结构,该方案结构简易,连接牢固又便于松脱。所述尘杯底盖511上有环形凸棱5113,尘杯端盖512上环形台阶5122,所述环形凸棱5113与环形台阶5122相对两边分别为直线型和弧形,尘杯底盖511与尘杯端盖512连接时二者相配合。在尘杯端盖511和底盖上,分别设有环形凸棱5113 和环形台阶5122,关闭端盖时,二者相配合起到密闭尘杯壳体510的效果,减少内部灰尘流出至尘杯外部,当然凸棱的和台阶的形状并不限于此。所述尘杯释放按钮513位于尘杯510端上方,所述释放按钮513底部设有复位装置,按下释放按钮513,复位装置挤压尘杯端盖512上连接板5121,连接板5121与尘杯底盖511上的挂钩松脱5112。释放按钮513通过复位装置,可以保证按钮的位置,向下施压,通过复位装置就可以使尘杯端盖512和尘杯底盖511松脱开。复位装置为弹簧5131。这里采用弹簧5131做复位装置,简单易行,当然这里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的复位机构。释放按钮513下部侧设有限位块或限位螺栓,限定释放按钮在尘杯端盖512内。设置限位块或限位螺栓,可以保证释放按钮 513在复位装置的作用力下的位置在尘杯端盖512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不同之处在于,如图20至图23 所示,多级降尘尘杯还设有尘杯滤仓,包括尘杯滤仓518,所述尘杯滤仓518后端通过限位装置固定,所述尘杯滤仓前端设有限位块5183,通过限位块5183与分离器固定架517上设置的限位槽5171配合连接。相比现有技术采用螺栓等传统连接方式,本实用新型尘杯滤仓518一端采用限位装置固定,另一端通过限位块5183与限位槽5171相配合的方式连接,拆卸时通过手动方式使限位块5183 与限位槽5171脱离,就可以实现拆卸,安装时,将限位块5183卡入限位槽5171 中即可。所述限位装置包括滤仓后端开设的环形槽5186,以及安装在环形槽5186内的弹力条,弹力条将滤仓限定在电机壳体上。通过弹力条的弹力,可以有效将滤仓限定在电机壳体上,使滤仓端部与电机壳体贴合。所述尘杯滤仓518包括外筒5181、内筒5182和位于内筒内侧的仓体5186;连接时,内筒5182壁与分离器固定架517贴合形成密封。内筒5182壁与分离器固定架517的密封,能够防止尘杯壳体510内的灰尘泄露至外部。所述尘杯滤仓外筒体上设有挂钩 5184,与尘杯壳体510上凹槽相配合,通过限位装置挂钩5184钩住凹槽。通过挂钩5184钩与凹槽,增加滤仓与尘杯壳体510连接的牢固性,结构简易,连接牢固又便于松脱。所述挂钩5184及凹槽分别设有一对。挂钩5184及凹槽设置一对,足够保证连接的牢固性,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多对。所述滤仓外筒体上设有槽,所述挂钩5184位于外筒体槽内。将挂钩5184设置在槽内,一方面对挂钩起到保护作用,另一方面保证了尘杯壳体510与滤仓的贴合度密封性。所述限位块5183为圆柱形,所述限位槽5171为L形,L形末端形成有圆形槽,与圆柱形限位块5183相配合。安装时,将圆柱形限位块5183顺着L形限位槽 5171插入,至槽底部,旋转分离器固定架517,使限位块5183进入相配合的圆形槽内,可以防止限位块5183从限位槽5171内松脱。所述仓体5186上均布有过滤孔。使气流能够进入到滤仓内,以对气流进行过滤。所述仓体5186内放置过滤材料。通过过滤材料对气流进行过滤。过滤材料为过滤棉。过滤棉为常用的空气过滤材料,能有效过滤掉空气中的粉尘,当然也可以选择其他合适的过滤材料。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所示,所述动力组件6包括电机,电机外设机罩61,机罩61设置在壳体上位于多级降尘尘杯5后方;所述机罩61为筒状,机罩61筒壁上设置有散热孔,对机罩内电机和芯片进行散热。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不同之处在于,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壳体组件内气道包括进气管550,进气管550在多级降尘尘杯5下方,进气管550排气端向上折弯,折弯角度范围30°-90°,进气管550排气端与多级降尘尘杯5进气端连通;机罩61进气端与多级降尘尘杯5排气端连通;手柄 440,手柄440中空形成有通气腔体,相对于多级降尘尘杯5径向布置,手柄440 腔体上方与机罩61下方排气端连通;下气道450,下气道450相对于多级降尘尘杯5轴向布置,下气道450一侧为进气端与手柄440腔体下方连通,下气道 450另一侧排气区域452,排气区域452位于电池组件安放区域之后,下气道450 排气区域452向上弯折,与进气管550弯折角度相一致,排气区域452与进气管550下方外壁连接为一体,进而进气管550、多级降尘尘杯5、机罩61、手柄 440和下气道450整体形成一循坏封闭的梯形气流通道;所述下气道450由上壳体、下壳体、两对称饰盖453拼接而成;所述下气道450内壁设置有多对隔板 451,所述隔板451成对布置,上下相对,中间留有气流通过的间隙。
气道内气流流向如下:开启电机,吸尘器启动吸入的气流从进气管550上方进入多级降尘尘杯5进行过滤,过滤后得到的清洁气体从多级降尘尘杯5后方排出进入机罩61内,对机罩61的部件芯片和电机进行风冷散热,而后气流转而向下进入手柄440中空的腔体内,气流继续向下进入下气道450内,由于排气区域452设置在电池组件7安放区域之后,电池组件安装在下气道450左侧拐角处,而拐角上方为排气区域452,气流流经整个电池组件转而向上后到达排气区域452逸散到环境中。这里排气区域452可以通过设置散热孔或者排气口等形式,实现排气。整个气道为循坏封闭的梯形,气流从进气管550经过整个梯形气道后最后从进气管550下方排出。本实用新型利用气道形状的设置,将原本过滤后排出的气体,依次导入芯片、电机和电池组件7等发热部件,利用气流对这些部件进行散热,充分发挥了风冷降温的作用,提高了原本废气的利用率,节省能效。带有杂质的气流经下气道450内后,干净的气流能够从隔板451间隙中通过,而杂质微粒等则被阻挡在隔板451处,有效的防止电池组件7被污染,提高其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不同之处在于,如图7至图9所示,上述饰盖,包括一对盖体410,所述盖体410呈L形;盖体410顶部向一侧形成有长条状的延长部411,与吸尘器上的开槽相配合;盖体410底部末端向前弯折形成有弯折部412,安装时,盖体410通过连接部件对称连接在吸尘器两侧,所述连接部件为卡扣4101、螺栓柱4103和楞条4104;所述卡扣4101布置于盖体410中部、盖体410底部和盖体410弯折部412,卡扣4101背部与盖体410 之间设置有加长筋;所述螺栓柱4103布置于盖体410底部弯曲部分和盖体410 顶部;盖体410上部布置有散热孔4102,散热孔4102位于电池组件7上方;盖体410边沿向内围有一圈楞条4104;楞条4104之间连接有多个加长筋4105。盖体410设有弯折部和延长部,长条状的延长部与吸尘器上的条状槽相配合,延长部与盖体本身形成一拐角增加了连接部位,卡在槽内,使饰盖连接更加牢固,拆卸时,撬开盖体410也不会轻易脱落,盖体末端向前形成有弯折部能够与手柄下方匹配,安装后一对盖体能覆盖手柄440下方,对内部零件起保护作用,同时也使饰盖与吸尘器连接更加牢固。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不同之处在于,如图24至图28 所示,电池组件7包括电池包支架和蓄电池76,电池包支架内置于壳体内气道中,所述电池包支架的形状与气道形状对应并内置于该下气道450内,电池包支架上设有固定销座73,固定销座73通过固定销配合紧固于气道下空腔450内;电池包支架包括电池包底座74和电池包机壳75,电池包机壳75具有一横向部和一纵向部,横向部与纵向部之间呈锐角设置,且该角度与气道的形状对应,电池包机壳75的横向部固定于电池包底座74上,电池包机壳75的横向部与纵向部上设置有多个可内置蓄电池76的电池收容部77,多个内置蓄电池76的电池收容部77端部通过电极片78连接构成电池组。其中电池包机壳75设置为分体结构,具有第一支架79和第二支架710,两者形状对应相同。第一支架79 的端部设置有连接销座711,第二支架710的端部对应第一支架79上连接销座 711的位置设有连接销712,第一支架79的连接销座711和第二支架710的连接销712通过拼合构成电池包机壳;电池包机壳75的电池收容部77由第一支架79和第二支架710上设置的电池固定槽713构成;多个蓄电池76沿着其径向方向排列,且各蓄电池76的两端分别插设固定在第一支架79和第二支架710 上相应的电池固定槽713内;第一支架79和第二支架710位于电池包机壳75 横向部上的电池固定槽713为半包围结构,位于位于电池包机壳75纵向部上的电池固定槽713为全包围结构,防止蓄电池76滑动掉落。同时,将第一支架9 和第二支架710的电池固定槽713之间设置有电池绝缘限位隔板714,一方面为了避免蓄电池76的移动,另一方面起到各个电池组之间的绝缘作用。
电池包支架将原先置于吸尘器主体内部的电池包结构及电池包支架转置于壳体内气道中,进一步降低了吸尘器主体内部的结构复杂度,也避免了电池包在使用中散热差从而影响吸尘器主体内其他部件的工作。同时,电池包支架的半包围与全包围的电池固定槽对电池的散热起到显著效果,并且将电池包内的电池分散设置,一部分设置于电池包支架的横向部上,一部分设置于电池包支架的纵向部上,进一步促进了电池的散热。由于本电池包支架是分体式结构,故而可将手柄组件与电池包支架组件分开生产后再进行组装,结构简单,装配方便,降低了生产难度。
当然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主要技术方案的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吸尘器手持机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内部形成有气道,气道入口有进气管;
过滤组件,所述进气管进风端和出风端分别连接一过滤组件;
动力组件,设置在壳体组件上;
电池组件,设置在壳体组件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尘器手持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组件包括支撑架尘杯和多级降尘尘杯;所述进气管进风端连接支撑架尘杯,进气管出风端连接多级降尘尘杯;所述壳体组件置放于支撑架尘杯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吸尘器手持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尘杯包括尘杯主体;所述尘杯主体上设有尘杯进风口和尘杯出风口,所述尘杯进风口和尘杯出风口位于尘杯主体同一侧,尘杯进风口和尘杯出风口位于同一平面上,尘杯进风口和尘杯出风口相邻,由一“日”字形尘杯口密封圈密封;所述尘杯主体内设置有过滤器,所述过滤器位于尘杯进风口后方,过滤器前方为通风孔,过滤器上方为过滤器出风口,与尘杯主体出风口连通;所述尘杯主体上方和前方连接有前气道,尘杯进、出风口和前气道连通,尘杯主体后方为支撑架,支撑架与前气道为一体结构;所述尘杯主体前方通过连接扣连接前气道,尘杯主体上方通过尘杯弹簧扣连接前气道;所述尘杯主体和过滤器为马蹄形,尘杯主体和过滤器后部连接在支撑架上;所述尘杯主体和过滤器间隙设有过滤器密封圈;所述过滤器内部后方设置用于向出风口导通气流的尘杯上盖,尘杯上盖前部为一导流平面;所述前气道由主体和气道上盖结合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吸尘器手持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级降尘尘杯,包括分离器筒体,分离器筒体一端为分离器出风口;分离器固定架;所述分离器筒体通过分离器固定架连接尘杯壳体;所述分离器固定架外筒安装在尘杯进气管出口上方;所述分离器固定架外筒端口为喇叭状;所述分离器固定架还设有内筒,所述内筒为锥形筒,内筒直径由进风一端向内渐大;所述分离器出风口一端设有连接柱,所述分离器固定架内筒和外筒之间设有对应连接柱的插槽;所述分离器出风口安装在分离器固定架内筒和外筒之间;所述连接柱与对应插槽分别设置3个;所述分离器出风口为一体两段式结构,前段为圆筒形,所述圆筒形一段有若干小孔,后段为筒径渐大的锥形筒,所述锥形筒向分离器内部延伸出一环形壁,环形壁与分离器内壁形成一凹槽;所述分离器筒体另一端连接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上有环形槽,小孔分离器末端插在环形槽内;所述分离器筒体上设有一圈降尘挡板;所述挡板位于小孔的后方;所述挡板为一圆盘,圆盘背面是小孔一侧,圆盘正面形成有环形凸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吸尘器手持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级降尘尘杯还设有释放机构,包括尘杯端盖,设置在尘杯壳体的末端;尘杯底盖,设置在尘杯端盖上;连接装置,连接尘杯端盖和尘杯底盖;释放按钮,按下释放按钮,连接装置释放尘杯底盖,使尘杯底盖打开尘杯端盖;所述尘杯底盖与尘杯端盖一端铰接,一端与尘杯底盖通过连接装置连接,按下释放按钮,以尘杯底盖与尘杯端盖铰点为中心,沿尘杯水平方向打开尘杯底盖;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设置在尘杯底盖上的挂钩,设置在尘杯端盖上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有凸台,挂钩钩住连接板凸台将尘杯端盖和尘杯底盖连接;所述尘杯底盖上有环形凸棱,尘杯端盖上环形台阶,所述环形凸棱与环形台阶相对两边分别为直线型和弧形,尘杯底盖与尘杯端盖连接时二者相配合;所述尘杯释放按钮位于尘杯端上方,所述释放按钮底部设有复位装置,按下释放按钮,复位装置挤压尘杯端盖上连接板,连接板与尘杯底盖上的挂钩松脱;所述复位装置为弹簧;所述释放按钮下部侧设有限位块或限位螺栓,限定释放按钮在尘杯端盖内。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吸尘器手持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级降尘尘杯内设有尘杯滤仓,所述尘杯滤仓后端通过限位装置固定,所述尘杯滤仓前端设有限位块,通过限位块与分离器固定架上设置的限位槽配合连接;所述限位装置包括滤仓后端开设的环形槽,以及安装在环形槽内的弹力条,弹力条将滤仓限定在电机壳上;所述尘杯滤仓包括外筒、内筒和位于内筒内侧的仓体;连接时,内筒壁与分离器固定架贴合形成密封;所述尘杯滤仓外筒体上设有挂钩,与尘杯壳体上凹槽相配合,通过限位装置挂钩钩住凹槽;所述挂钩及凹槽分别设有一对;所述滤仓外筒体上设有槽,所述挂钩位于外筒体槽内;所述限位块为圆柱形,所述限位槽为L形,L形末端形成有圆形槽,与圆柱形限位块相配合;所述仓体上均布有过滤孔;所述仓体内放置过滤材料;所述过滤材料为过滤棉。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吸尘器手持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组件包括电机,电机外设机罩,机罩设置在壳体上位于多级降尘尘杯后方;所述机罩为筒状,机罩筒壁上设置有芯片散热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吸尘器手持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内气道,包括进气管,进气管在多级降尘尘杯下方,进气管排气端向上折弯,折弯角度范围30°-90°,进气管排气端与多级降尘尘杯进气端连通;机罩进气端与多级降尘尘杯排气端连通;手柄,手柄中空形成有通气腔体,相对于多级降尘尘杯径向布置,手柄腔体上方与机罩下方排气端连通;下气道,下气道相对于多级降尘尘杯轴向布置,下气道一侧为进气端与手柄腔体下方连通,下气道另一侧排气区域,排气区域位于电池组件安放区域之后,下气道排气区域向上弯折,与进气管弯折角度相一致,排气区域与进气管下方外壁连接为一体,进而进气管、多级降尘尘杯、机罩、手柄和下气道整体形成一循坏封闭的梯形气流通道;所述下气道由上壳体、下壳体、两对称饰盖拼接而成;所述下气道内壁设置有多对隔板,所述隔板成对布置,上下相对,中间留有气流通过的间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吸尘器手持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饰盖,包括一对盖体,所述盖体呈L形;盖体顶部向一侧形成有长条状的延长部,与吸尘器上的开槽相配合;盖体底部末端向前弯折形成有弯折部,安装时,盖体通过连接部件对称连接在吸尘器两侧,所述连接部件为卡扣、螺栓柱和楞条;所述卡扣布置于盖体中部、盖体底部和盖体弯折部,卡扣背部与盖体之间设置有加强筋;所述螺栓柱布置于盖体底部弯曲部分和盖体顶部;盖体上部布置有散热孔,散热孔位于电池包上方;盖体边沿向内围有一圈楞条;楞条之间连接有多个加强筋。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尘器手持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组件包括电池包支架和蓄电池,电池包支架内置于壳体内气道中,所述电池包支架的形状与气道形状对应并内置于气道,电池包支架上设有固定销座,固定销座通过固定销配合紧固于气道下空腔内;电池包支架包括电池包底座和电池包机壳,电池包机壳具有一横向部和一纵向部,横向部与纵向部之间呈锐角设置,且该角度与手柄的形状对应,电池包机壳的横向部固定于电池包底座上,电池包机壳的横向部与纵向部上设置有多个可内置蓄电池的电池收容部,多个内置蓄电池的电池收容部端部通过电极片连接构成电池组;其中电池包机壳设置为分体结构,具有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两者形状对应相同;第一支架的端部设置有连接销座,第二支架的端部对应第一支架上连接销座的位置设有连接销,第一支架的连接销座和第二支架的连接销通过拼合构成电池包机壳;电池包机壳的电池收容部由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设置的电池固定槽构成;多个蓄电池沿着其径向方向排列,且各蓄电池的两端分别插设固定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相应的电池固定槽内;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位于电池包机壳横向部上的电池固定槽为半包围结构,位于电池包机壳纵向部上的电池固定槽为全包围结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电池固定槽之间设置有电池绝缘限位隔板。
CN201721498977.6U 2017-11-12 2017-11-12 一种吸尘器手持机组件 Active CN2090038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498977.6U CN209003800U (zh) 2017-11-12 2017-11-12 一种吸尘器手持机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498977.6U CN209003800U (zh) 2017-11-12 2017-11-12 一种吸尘器手持机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003800U true CN209003800U (zh) 2019-06-21

Family

ID=668271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498977.6U Active CN209003800U (zh) 2017-11-12 2017-11-12 一种吸尘器手持机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003800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44366A (zh) * 2017-11-12 2018-03-02 炬大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吸尘器手持机组件
CN110840331A (zh) * 2019-12-04 2020-02-28 追创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尘气分离装置及吸尘器
CN113143097A (zh) * 2021-05-10 2021-07-23 宁波海际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手持式吸尘器主机结构
US11690488B2 (en) 2020-01-03 2023-07-04 Techtronic Floor Care Technology Limited Vacuum cleaner assembly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44366A (zh) * 2017-11-12 2018-03-02 炬大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吸尘器手持机组件
CN107744366B (zh) * 2017-11-12 2023-07-04 苏州市凯丽保姆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吸尘器手持机组件
CN110840331A (zh) * 2019-12-04 2020-02-28 追创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尘气分离装置及吸尘器
US11690488B2 (en) 2020-01-03 2023-07-04 Techtronic Floor Care Technology Limited Vacuum cleaner assembly
CN113143097A (zh) * 2021-05-10 2021-07-23 宁波海际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手持式吸尘器主机结构
CN113143097B (zh) * 2021-05-10 2023-10-13 宁波海际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手持式吸尘器主机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44366A (zh) 一种吸尘器手持机组件
CN209003800U (zh) 一种吸尘器手持机组件
CN208876383U (zh) 一种吸尘器
CN107890321A (zh) 一种吸尘器
CN106183728B (zh) 一种高效静音车载空气净化器
US20160345790A1 (en) Dust collector for cleaner and cleaner having the same
CN205458413U (zh) 手持式吸尘器
CN206543156U (zh) 一种手持式吸尘器
CN205963943U (zh) 一种带有消音机构的吸尘器
CN206222422U (zh) 抽油烟机
CN206934042U (zh) 用于吸尘器的尘杯组件及具有其的吸尘器
CN208957956U (zh) 新型无线手持真空吸尘器
CN206354978U (zh) 工具箱式吸尘器
CN205458415U (zh) 手持式吸尘器
CN205625799U (zh) 一种香薰型除螨吸尘器
CN210961779U (zh) 手持式吸尘器
CN210300861U (zh) 一种集尘盒和清洁机器人
CN209301001U (zh) 吸尘器主机及吸尘器
CN209285351U (zh) 一种手持式清洁装置
CN110338699A (zh) 一种吸尘器
CN209032113U (zh) 手持式吸尘器
CN208574411U (zh) 一种生物质锅炉用除尘设备
CN205458414U (zh) 手持式吸尘器
CN206285037U (zh) 工具箱式吸尘器
CN205625802U (zh) 手持式吸尘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211

Address after: 215000 No. 56, Yingchun South Road, Wuzhong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Suzhou, Jiangsu

Patentee after: SUZHOU CLEAN BLOOM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215000 1001-1007, 10th floor, building 1, No. 112, Yingchun South Road, Chengnan street, Wuzhong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Juda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