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001969U - 一种机载收发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机载收发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001969U
CN209001969U CN201822006114.3U CN201822006114U CN209001969U CN 209001969 U CN209001969 U CN 209001969U CN 201822006114 U CN201822006114 U CN 201822006114U CN 209001969 U CN209001969 U CN 2090019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ser beam
lens assembly
sent
polarization
rece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00611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运滨
傅鑫
汪逸群
刘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Guang Zhou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Guang Zhou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Guang Zhou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Guang Zhou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00611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0019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0019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0019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机载收发系统,包括:第一镜头组件,用于接收卫星发射的激光束,并根据第一预设参数调整从第一镜头组件出射激光束的第一出射角度,将以第一出射角度出射的激光束发送至第二镜头组件;第二镜头组件,用于接收激光束,根据第二预设参数调整从第二镜头组件出射激光束的第二出射角度,并将从第二镜头组件出射的激光束发送至接收组件接收;第一镜头组件,还用于确定激光束的入射角度后,根据入射角度开启第一镜头组件中与入射角度对应的子镜片组件;第一镜头组件,还用于根据第三预设参数调整从第一镜头组件出射激光束的出射角度,并经由子镜片组件以调整后的出射角度出射激光束至卫星。

Description

一种机载收发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航空航天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机载收发系统。
背景技术
伴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迅速发展,飞机不仅是比较普遍的交通工具,而且还作为航天飞行载具,将人造卫星运输到指定的闭合轨道中。人造卫星到达轨道后,可与作为航天飞行载具的飞机通过激光束进行通信。
目前机载收发系统发射激光束到人造卫星,以将依载于激光束中的有效信息发射与卫星实现通信交互,因此,如何提高机载收发系统高效地发射激光束,以及正确、全面的接收激光的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机载收发系统,主要目的在于主要目的在于既提高机载收发系统发射激光束的效率,又提高了接收激光束的稳定性、全面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机载收发系统,包括:
第一镜头组件,用于接收卫星发射的激光束,并根据第一预设参数调整从所述第一镜头组件出射激光束的第一出射角度,将以所述第一出射角度出射的激光束发送至第二镜头组件;
所述第二镜头组件,用于接收所述激光束,根据第二预设参数调整从所述第二镜头组件出射激光束的第二出射角度,并将从所述第二镜头组件出射的激光束发送至接收组件接收,调整所述第一出射角度和/或第二出射角度,直至该入射至接收组件的激光束的入射角与接收组件的光轴之间的差值小于预设误差阈值为止;
所述第一镜头组件,还用于确定激光束的入射角度后,根据所述入射角度开启第一镜头组件中与所述入射角度对应的子镜片组件,所述镜头组件内包含至少两个子镜片组件,每个子镜片组件用于接收预定入射角度的激光束;
所述第一镜头组件,还用于根据第三预设参数调整从所述第一镜头组件出射激光束的出射角度,并经由所述子镜片组件以调整后的出射角度出射激光束至卫星。
可选的,所述系统还包括:
第一波片组件,用于接收所述第一镜头组件将发送的调整后的激光束将所述激光束由圆偏振激光束改变为线偏振激光束,并将所述线偏振激光束发送至扩束系统;
所述扩束系统,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波片组件发送的所述线偏振激光束,将所述线偏振激光束进行汇聚后发送至第二镜头组件。
可选的,所述系统还包括:
第一偏振分光组件,用于接收所述扩束系统发送的汇聚后的线偏振激光束,将汇聚后的线偏振激光束中的S偏振激光束反射至第二波片组件;
所述第二波片组件,用于接收S偏振激光束并且将所述S偏振激光束转换为圆偏振激光束,将所述圆偏振激光束发送至所述第二镜头组件。
可选的,包括:
第二波片组件,用于接收所述第二镜头组件以第二出射角度出射的激光,将圆偏振激光束转换为P偏振激光束,并将所述P偏振激光束发送至第二偏振分光组件,所述第二偏振分光组件将所述P偏振激光束发送至滤波组件;
所述滤波组件,用于过滤所述P偏振激光束,得到目标波段的P偏振激光束,并且将所述目标波段的P偏振激光束发送至所述接收组件。
可选的,包括:
分光组件,用于接收所述滤波组件发送的目标波段的P偏振激光束,并将P偏振激光束分成两束,分别透射至光电传感器及反射至所述接收组件;
所述光电传感器,用于根据所述激光束所形成的光点像面图,根据所述光点像面图中光点的位置信息,计算所述激光束的坐标信息,并将所述坐标信息发送至所述第一镜头组件和/或第二镜头组件;
所述第一镜头组件和/或第二镜头组件,用于根据所述坐标信息调整第二镜头组件的出射角度,直到入射至接收组件的激光束的入射角与光纤光轴之间的差小于预设误差阈值为止。
可选的,所述系统还包括:
第一偏振分光组件,用于接收激光源出射的所述激光束,并将激光束中的P偏振激光透过至第一波片组件;
所述第一波片组件,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偏振分光组件透射的P偏振激光束,并将所述P偏振激光束转换为圆偏振激光束,将所述圆偏振激光束发送至所述第一镜头组件。
可选的,所述系统还包括:
折转组件,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波片组件发送的所述圆偏振激光束,改变圆偏振激光束的发射方向,并将改变发射方向的激光束发送至所述第一镜头组件。
可选的,
所述第一波片组件,还用于将改变后的线偏振激光束发送至第二偏振分光组件;
所述第二偏振分光组件,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波片组件发送的所述线偏振激光束,并且反射其中的S线偏振激光束至所述扩束系统。
可选的,
所述折转组件,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一镜头组件发送的所述调整后的激光束发送,并改变激光束的发射方向,并将改变发射方向的激光束发送至第一波片组件。
可选的,
所述分光组件与所述接收组件之间以及光电转换器之间分别设有第一准直组件,所述分光组件发出的激光束经过所述第一准直组件准直后由所述接收组件和光电转换器分别接收。
可选的,还包括:
在所述第二偏振分光组件之前设有第二准直组件,将所述发射的激光束经由所述第二准直组件准直后发送至所述第二偏振分光组件。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机载收发系统,包括:第一镜头组件,用于接收卫星发射的激光束,并根据第一预设参数调整从所述第一镜头组件出射激光束的第一出射角度,将以所述第一出射角度出射的激光束发送至第二镜头组件;所述第二镜头组件,用于接收所述激光束,根据第二预设参数调整从所述第二镜头组件出射激光束的第二出射角度,并将从所述第二镜头组件出射的激光束发送至接收组件接收,调整所述第一出射角度和/或第二出射角度,直至该入射至接收组件的激光束的入射角与接收组件的光轴之间的差值小于预设误差阈值为止;所述第一镜头组件,还用于确定激光束的入射角度后,根据所述入射角度开启第一镜头组件中与所述入射角度对应的子镜片组件,所述镜头组件内包含至少两个子镜片组件,每个子镜片组件用于接收预定入射角度的激光束;所述第一镜头组件,还用于根据第三预设参数调整从所述第一镜头组件出射激光束的出射角度,并经由所述子镜片组件以调整后的出射角度出射激光束至卫星。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既能通过第一镜头组件调整其出射角度,以更好的适应激光接收端的接收需求,从而达到高效发射激光束的效果,还能通过第一镜片组件扩大接收视场,并对激光束的入射角度进行粗调整,并使用第二镜头组件对激光束的入射角度进行精细调整,发送正入射和/或趋向正入射的激光束完成通信,提高了通信服务的稳定性、全面性。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机载收发系统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机载收发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机载收发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
第一镜头组件11,用于接收卫星发射的激光束,并根据第一预设参数调整从所述第一镜头组件11出射激光束的第一出射角度,将以所述第一出射角度出射的激光束发送至第二镜头组件;
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施例中,因为受机载整流罩高度的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一镜头组件内包含至少两个子镜片组件,每个子镜片组件用于接收预定入射角度的激光束,所述子镜片可以是2个、3个、4个或6个等,所述子镜片组件成天线阵列,每个子镜片组件接收不同角度的激光束,以2个子镜片组件为例,假设第一镜头组件接收激光束的角度范围为3°~180°,子镜片组件1接收激光束的角度范围为3°~88°,子镜片组件2接收激光束的角度范围为89°~18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第一镜头组件接收激光束的角度范围不进行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当确定由一个子镜片组件接收激光束时,其他的子镜片组件为关闭状态,只有确定的一个子镜片组件为启动状态。示例性的,假设第一镜头组件由4个子镜片组件构成,分别为子镜片组件1、子镜片组件2、子镜片组件3及子镜片组件4,当确定激光束的入射角度与子镜片组件2重合时,则子镜片组件2启动,子镜片组件1、子镜片组件2、及子镜片组件4均为关闭。
第一镜头组件设置多个子镜头组件的目的在于扩大接收激光束的入射范围,如此一来便能接收更多入射角度的激光束,但是,由于机载接收系统时接收的激光束直径小于卫星发射的激光束的直径,因此需要对接收到的激光束进行调整,以符合后续传输激光束的条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第一镜头组件对接收到的激光束根据第一预设参数调整从所述第一镜头组件出射激光束的第一出射角度,该调整包含调整第一镜头组件的位置、或者第一镜头组件的摆动角度、或调整任意子镜片组件的摆动角度等等,最终目的在于入射至接收组件的激光束的入射角与接收组件的光轴之间的差值小于预设误差阈值,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第一镜头组件对接收到的激光束进行粗调整,调整完毕后将以所述第一出射角度出射的激光束发送至第二镜头组件,再有第二镜头组件进行精细调整。
所述第二镜头组件12,用于接收所述激光束,根据第二预设参数调整从所述第二镜头组件12出射激光束的第二出射角度,并将从所述第二镜头组件12出射的激光束发送至接收组件13接收,调整所述第一出射角度和/或第二出射角度,直至该入射至接收组件13的激光束的入射角与接收组件13的光轴之间的差值小于预设误差阈值为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二预设参数可以预先进行设置,在具体设置时,不易设置的过大,如正负100°(±100°),此时的接收的激光束的入射角度过大,不易调整,产生的通信光多为无效光,不能提供通信服务;也不易设置的过小,如0°,此时没有视场角度,接收的激光束过于单一,没有完全接收太空飞行载具发射的激光束,则无法为太空飞行载具提供通信服务。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二预设参数为±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具体的第二预设参数(摆动角度)不进行具体限定。
由于接收组件只能接收特定视场角度的激光束,所接收的特定视场可进行设置,但是设置值不易过大,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施例中可以设置为40微弧度(40μrad),所以只有接收激光束的入射角度小于接收视场角度才能提供更为稳定的通信服务,由第二镜头组件进行精细调整,调整直至该入射至接收组件的激光束的入射角与接收组件的光轴之间的差值小于预设误差阈值为止,最理想的状态为以正入射入射至接收组件,第二镜头组件是对入射至接收组件的激光束进行精细调整。但是为了确保激光束传输的全面性,允许入射至接收组件的入射角存在细微误差,该细微误差不宜设置过大,具体设置不同应用场景下存在差异。除此之外,第二镜头组件还拥有运动提前瞄准量及收发光波段不同导致的色差的补偿。
接收组件13,用于接收所述第二镜头组件发送的所述调整后的激光束;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接收组件接收面为φ6.6μm,NA为0.12,接收全视场为13μrad。
所述第一镜头组件11,还用于确定激光束的入射角度后,根据所述入射角度开启第一镜头组件11中与所述入射角度对应的子镜片组件,所述镜头组件内包含至少两个子镜片组件(图中未示出),每个子镜片组件用于接收预定入射角度的激光束;机载发射系统会实时监测激光发射源的启动状态,所述激光发射源可以包含于机载发射系统中,也可以独立于机载发射系统,但与机载发射系统有通信关系。机载发射系统在接收激光束之前首先确定入射至镜头组件的入射角度,其目的在于根据入射角度启动镜头组件中与入射角度对应的子镜片组件,所述镜头组件内包含至少两个子镜片组件,每个子镜片组件用于接收预定入射角度的激光束。
所述第一镜头组件11,还用于根据第三预设参数调整从所述第一镜头组件11出射激光束的出射角度,并经由所述子镜片组件以调整后的出射角度出射激光束至卫星。
所述第三预设参数为一经验值,可根据激光接收端的具体需求进行变化。一般情况下入射至镜头组件的入射角度,大于镜头组件的出射角度。示例性的,假设入射至第一镜头组件的角度范围30°~40°,那么可设置第三预设参数为原数值的3倍,即调整从所述第一镜头组件出射激光束的出射角度为90°~120°,或者,设置第三预设参数为原数值的4倍,即调整从所述第一镜头组件出射激光束的出射角度为120°~160°。除此之外,第一镜头组件还拥有运动提前瞄准量及收发光波段不同导致的色差的补偿。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选方式,除了设置第一镜头组件出射激光束的出射角度外,还可对镜头组件内至少两个子镜片组件之间的位置、角度进行设置,也可改变镜头组件出射激光束的出射角度,具体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上述第一预设参数、第二预设参数以及第三预设参数三者均为经验值,可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下的实际需求进行设置,设置遵循的原则为接收激光束时,入射至机载收发系统的激光束角度(即入射至第一镜头组件的入射角)大于激光束入射至接收组件的入射角度(即趋向正入射),与接收激光束相反的是,发射激光束的出射角度,小于经由第一镜头组件的激光束出射角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信号收发系统的接收以及发射均经过第一镜头组件,第一镜头作为收发激光束的毕竟组件,能够根据不同需求灵活调整其出射或入射角度,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机载收发系统,包括:第一镜头组件11,用于接收卫星发射的激光束,并根据第一预设参数调整从所述第一镜头组件11出射激光束的第一出射角度,将以所述第一出射角度出射的激光束发送至第二镜头组件12;所述第二镜头组件12,用于接收所述激光束,根据第二预设参数调整从所述第二镜头组件12出射激光束的第二出射角度,并将从所述第二镜头组件12出射的激光束发送至接收组件13接收,调整所述第一出射角度和/或第二出射角度,直至该入射至接收组件13的激光束的入射角与接收组件13的光轴之间的差值小于预设误差阈值为止;所述第一镜头组件11,还用于确定激光束的入射角度后,根据所述入射角度开启第一镜头组件11中与所述入射角度对应的子镜片组件,所述镜头组件内包含至少两个子镜片组件,每个子镜片组件用于接收预定入射角度的激光束;所述第一镜头组件11,还用于根据第三预设参数调整从所述第一镜头组件11出射激光束的出射角度,并经由所述子镜片组件以调整后的出射角度出射激光束至卫星。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既能通过第一镜头组件11调整其出射角度,以更好的适应激光接收端的接收需求,从而达到高效发射激光束的效果,还能通过第一镜片组件扩大接收视场,并对激光束的入射角度进行粗调整,并使用第二镜头组件12对激光束的入射角度进行精细调整,发送正入射和/或趋向正入射的激光束完成通信,提高了通信服务的稳定性、全面性。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所述系统还包括:
第一波片组件14,用于接收所述第一镜头组件11将发送的调整后的激光束将所述激光束由圆偏振激光束改变为线偏振激光束,并将所述线偏振激光束发送至扩束系统15;第一波片组件14不限于1/4波片。
所述扩束系统15,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波片组件14发送的所述线偏振激光束,将所述线偏振激光束进行汇聚后发送至第二镜头组件12。所述扩束系统15不限于9倍扩束系统、5倍扩束系统等等。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所述系统还包括:
第一偏振分光组件16,用于接收所述扩束系统15发送的汇聚后的线偏振激光束,将汇聚后的线偏振激光束中的S偏振激光束反射至第二波片组件17;第一偏振分光组件16不限于偏振分光镜。
所述第二波片组件17,用于接收S偏振激光束并且将所述S偏振激光束转换为圆偏振激光束,将所述圆偏振激光束发送至所述第二镜头组件12。第二波片组件17不限于1/4波片。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包括:
第二波片组件17,用于接收所述第二镜头组件12以第二出射角度出射的激光,将圆偏振激光束转换为P偏振激光束,并将所述P偏振激光束发送至第二偏振分光组件,所述第二偏振分光组件将所述P偏振激光束发送至滤波组件18;
所述滤波组件18,用于过滤所述P偏振激光束,得到目标波段的P偏振激光束,并且将所述目标波段的P偏振激光束发送至所述接收组件13。滤波组件18不限于滤波片、滤光片、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包括:
分光组件19,用于接收所述滤波组件18发送的目标波段的P偏振激光束,并将P偏振激光束分成两束,分别透射至光电传感器110及反射至所述接收组件13;分光组件19不限于分光镜。
所述光电传感器110,用于根据所述激光束所形成的光点像面图,根据所述光点像面图中光点的位置信息,计算所述激光束的坐标信息,并将所述坐标信息发送至所述第一镜头组件11和/或第二镜头组件12;光电传感器19不限于COMS传感器,实际应用中,以COMS传感器为例,COMS系统的焦距为963.4mm,角分辨率为5.2μrad,是发散角的1/5,接收全视场为6mrad,其中边缘视场带有6.4%的渐晕,实际像高5.7mm。
所述第一镜头组件11和/或第二镜头组件12,用于根据所述坐标信息调整第二镜头组件12的出射角度,直到入射至接收组件13的激光束的入射角与光纤光轴之间的差小于预设误差阈值为止。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所述系统还包括:
第一偏振分光组件16,用于接收激光源出射的所述激光束,并将激光束中的P偏振激光透过至第一波片组件14;
所述第一波片组件14,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偏振分光组件16透射的P偏振激光束,并将所述P偏振激光束转换为圆偏振激光束,将所述圆偏振激光束发送至所述第一镜头组件11。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所述系统还包括:
折转组件111,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波片组件14发送的所述圆偏振激光束,改变圆偏振激光束的发射方向,并将改变发射方向的激光束发送至所述第一镜头组件11。折转组件111不限于折转镜。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
所述第一波片组件14,还用于将改变后的线偏振激光束发送至第二偏振分光组件112;
所述第二偏振分光组件112,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波片组件14发送的所述线偏振激光束,并且反射其中的S线偏振激光束至所述扩束系统15。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包括:
所述折转组件111,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一镜头组件11发送的所述调整后的激光束,并改变激光束的发射方向,并将改变发射方向的激光束发送至第一波片组件14。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还包括:
所述分光组件19与所述接收组件13之间以及光电转换器之间分别设有第一准直组件113,所述分光组件19发出的激光束经过所述第一准直组件准直后由所述接收组件13和光电转换器110分别接收。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还包括:
在所述第二偏振分光组件112之前设有第二准直组件114,将所述发射的激光束经由所述第二准直组件114准直后发送至所述第二偏振分光组件112。第一准直组件113及第二准直组件114远距准直透镜组,出射的激光直接由远距准直透镜组(准直组件)准直出射,出射高斯光对应功率下降到1/e2的束腰直径是100mm。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系统。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机载收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镜头组件,用于接收卫星发射的激光束,并根据第一预设参数调整从所述第一镜头组件出射激光束的第一出射角度,将以所述第一出射角度出射的激光束发送至第二镜头组件;
所述第二镜头组件,用于接收所述激光束,根据第二预设参数调整从所述第二镜头组件出射激光束的第二出射角度,并将从所述第二镜头组件出射的激光束发送至接收组件接收,调整所述第一出射角度和/或第二出射角度,直至该入射至接收组件的激光束的入射角与接收组件的光轴之间的差值小于预设误差阈值为止;
接收组件,用于接收所述第二镜头组件发送的所述调整后的激光束;
所述第一镜头组件,还用于确定激光束的入射角度后,根据所述入射角度开启第一镜头组件中与所述入射角度对应的子镜片组件,所述镜头组件内包含至少两个子镜片组件,每个子镜片组件用于接收预定入射角度的激光束;
所述第一镜头组件,还用于根据第三预设参数调整从所述第一镜头组件出射激光束的出射角度,并经由所述子镜片组件以调整后的出射角度出射激光束至卫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
第一波片组件,用于接收所述第一镜头组件将发送的调整后的激光束将所述激光束由圆偏振激光束改变为线偏振激光束,并将所述线偏振激光束发送至扩束系统;
所述扩束系统,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波片组件发送的所述线偏振激光束,将所述线偏振激光束进行汇聚后发送至第二镜头组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
第一偏振分光组件,用于接收所述扩束系统发送的汇聚后的线偏振激光束,将汇聚后的线偏振激光束中的S偏振激光束反射至第二波片组件;
所述第二波片组件,用于接收S偏振激光束并且将所述S偏振激光束转换为圆偏振激光束,将所述圆偏振激光束发送至所述第二镜头组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波片组件,用于接收所述第二镜头组件以第二出射角度出射的激光,将圆偏振激光束转换为P偏振激光束,并将所述P偏振激光束发送至第二偏振分光组件,所述第二偏振分光组件将所述P偏振激光束发送至滤波组件;
所述滤波组件,用于过滤所述P偏振激光束,得到目标波段的P偏振激光束,并且将所述目标波段的P偏振激光束发送至所述接收组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分光组件,用于接收所述滤波组件发送的目标波段的P偏振激光束,并将P偏振激光束分成两束,分别透射至光电传感器及反射至所述接收组件;
所述光电传感器,用于根据所述激光束所形成的光点像面图,根据所述光点像面图中光点的位置信息,计算所述激光束的坐标信息,并将所述坐标信息发送至所述第一镜头组件和/或第二镜头组件;
所述第一镜头组件和/或第二镜头组件,用于根据所述坐标信息调整第二镜头组件的出射角度,直到入射至接收组件的激光束的入射角与光纤光轴之间的差小于预设误差阈值为止。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
第一偏振分光组件,用于接收激光源出射的所述激光束,并将激光束中的P偏振激光透过至第一波片组件;
所述第一波片组件,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偏振分光组件透射的P偏振激光束,并将所述P偏振激光束转换为圆偏振激光束,将所述圆偏振激光束发送至所述第一镜头组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
折转组件,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波片组件发送的所述圆偏振激光束,改变圆偏振激光束的发射方向,并将改变发射方向的激光束发送至所述第一镜头组件。
8.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波片组件,还用于将改变后的线偏振激光束发送至第二偏振分光组件;
所述第二偏振分光组件,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波片组件发送的所述线偏振激光束,并且反射其中的S线偏振激光束至所述扩束系统。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所述折转组件,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一镜头组件发送的所述调整后的激光束发送,并改变激光束的发射方向,并将改变发射方向的激光束发送至第一波片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分光组件与所述接收组件之间以及光电转换器之间分别设有第一准直组件,所述分光组件发出的激光束经过所述第一准直组件准直后由所述接收组件和光电转换器分别接收。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所述第二偏振分光组件之前设有第二准直组件,将所述发射的激光束经由所述第二准直组件准直后发送至所述第二偏振分光组件。
CN201822006114.3U 2018-11-30 2018-11-30 一种机载收发系统 Active CN2090019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006114.3U CN209001969U (zh) 2018-11-30 2018-11-30 一种机载收发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006114.3U CN209001969U (zh) 2018-11-30 2018-11-30 一种机载收发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001969U true CN209001969U (zh) 2019-06-18

Family

ID=668082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006114.3U Active CN209001969U (zh) 2018-11-30 2018-11-30 一种机载收发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00196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91326A (zh) * 2018-11-30 2019-02-26 宁波光舟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机载收发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91326A (zh) * 2018-11-30 2019-02-26 宁波光舟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机载收发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85659B (zh) 具有光轴自校准的量子通信atp精跟踪系统及校准方法
JP6654736B2 (ja) 結像およびレーザ通信を複合したシステム
US10495839B1 (en) Space lasercom optical bench
CN111147137A (zh) 轻小型机载高速激光通信方法
WO2020094129A1 (zh) 激光雷达系统及激光雷达
CN103297150A (zh) 一种量子通信精跟踪系统
CN209001969U (zh) 一种机载收发系统
CN109391326A (zh) 一种机载收发系统
CN111102942A (zh) 激光发射光轴与跟踪系统光轴平行度实时矫正系统及方法
CN209375649U (zh) 一种机载信号接收系统
KR101538731B1 (ko) 타겟용 광학계의 레이저광 광학 차단 장치
CN109104239A (zh) 一种星间信号调整系统
CN109412678A (zh) 一种机载信号接收系统
CN209562563U (zh) 一种通信光的接收系统
CN209562557U (zh) 星间信号发射系统
CN209562556U (zh) 一种信号传输系统
US20040032896A1 (en) Miniaturized multi-functional laser resonator
CN209560198U (zh) 一种机载发射系统
KR101529512B1 (ko) 레이저 송신 및 수신 장치
CN109474339A (zh) 星间信号调整方法及装置
CN109407306A (zh) 一种机载发射系统
CN109391330A (zh) 机载收发系统的信号收发方法、装置及系统
US7015867B1 (en) Illuminating reflector with low-gain propagator
CN209562549U (zh) 一种星间信号调整系统
CN109150317A (zh) 一种通信光的接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