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000371U - 一种用于动力吸振器性能演示的教学实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动力吸振器性能演示的教学实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000371U
CN209000371U CN201821024850.5U CN201821024850U CN209000371U CN 209000371 U CN209000371 U CN 209000371U CN 201821024850 U CN201821024850 U CN 201821024850U CN 209000371 U CN209000371 U CN 2090003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bration absorber
dynamic vibration
fixed
dynamic
cantilever 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02485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上官文斌
曾文豪
李广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Original Assigne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filed Critical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Priority to CN20182102485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0003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0003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0003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动力吸振器性能演示的教学实验装置,包括:底板;立柱,固定在所述底板上;悬臂梁,一端固定在立柱顶端,另一端为自由端且沿长度方向均匀设置有若干螺纹孔;偏心电机,位置可调地固定设置在所述悬臂梁顶面;接触式激振器,固定在所述底板上且位于悬臂梁正下方;若干动力吸振器,通过动力吸振器固定块位置可调且数量可选地固定在所述悬臂梁底面。本实用新型的动力吸振器的质量、刚度、阻尼均可以调节,同时可以实现多重动力吸振器和多自由度振动的控制,另外实现了被动与主动的混合动力吸振器,具有结构简单,安装容易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动力吸振器性能演示的教学实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振动控制演示的教学设备领域,具体地是一种用于动力吸振器性能演示的教学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对振动的控制常见的方法主要有消振、隔振和吸振等方法,其中吸振的方法主要利用动力吸振器,其广泛应用于汽车、建筑、生产制造设备等行业。在教学方面,为了加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增强实践能力,设计一种利于便于在实验室进行演示操作的动力吸振器装置很有必要。在理论研究中,动力吸振器的制振对象有单自由度和多自由度,同时也有被动吸振器、主动吸振器以及混合吸振器(被动与主动吸振器同时存在)。然而在现有的动力吸振器教学实验装置中通常为简单的被动吸振器,同时也只是可以调节其吸振器的质量和刚度,阻尼不可调节,对于教学实验中,不能多方面地展示动力吸振器受到质量、刚度、阻尼的影响,不能比较被动吸振器、混合吸振器的特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动力吸振器性能演示的教学实验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动力吸振器性能演示的教学实验装置,包括:
底板;
立柱,固定在所述底板上;
悬臂梁,一端固定在立柱顶端,另一端为自由端且沿长度方向均匀设置有若干螺纹孔;
偏心电机,位置可调地固定设置在所述悬臂梁顶面;
接触式激振器,固定在所述底板上且位于悬臂梁正下方;
若干动力吸振器,通过动力吸振器固定块位置可调且数量可选地固定在所述悬臂梁底面。
进一步地,所述的动力吸振器包括L形固定支架、一端与固定支架一边固定连接的L形悬臂梁弹簧,所述悬臂梁弹簧的自由端位置可调的设置有动铁心,所述动铁心两外侧通过内六角螺钉对称地固定连接有数量可调的调节质量块,所述动铁心中间设置开口向上的矩形槽,所述矩形槽内居中地设置有向上延伸的凸台,所述矩形槽的两相对内竖壁上对称地可更换设置具不同截面积的永磁铁,换用不同截面尺寸的永磁铁可改变电磁阻尼的大小;所述固定支架上通过螺栓设置有开口向下且内孔与所述凸台滑动配合的空心铝导体,所述铝导体,所述铝导体外壁缠绕有驱动线圈,所述驱动线圈的外表面通过注胶固定有塑料保护壳。
进一步地,所述动铁心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悬臂梁弹簧滑动配合的卡槽及用于锁定所述动铁心与所述悬臂梁弹簧相对位置的螺钉。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支架上设置有根据动铁心位置相应调节铝导体位置的长槽。
进一步地,固定支架直角处两侧设有加强肋。
进一步地,所述的动力吸振器固定块呈空心立方体结构,其顶壁及四侧壁均设置有螺纹孔。
进一步地,所述的偏心电机包括电机本体、连接所述电机本体的偏心轮、连接所述悬臂梁和电机本体的脚架,所述脚架上设置有与所述悬臂梁滑动配合的滑槽,所述滑槽底部设置有若干用于锁定所述脚架与所述悬臂梁相对位置的螺钉。
进一步地,所述接触式激振器包括设有螺钉孔的基板、镜像地分开设置在基板上的右侧板和左侧板、分别设在所述右侧板和左侧板顶部的右夹紧块和左夹紧块、垂直高度可调地夹固在右夹紧块和左夹紧块之间的作动缸。
进一步地,所述立柱的顶端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上压板、下压板和方槽连接件,所述悬臂梁一端夹紧安装在所述下压板和上压板之间,并由若干螺钉固定在方槽连接件上。
进一步地,所述悬臂梁弹簧由磷青铜材料制成,所述铝导体由铝材料制成,所述悬臂梁由钢板制成;所述动铁心、调节质量块均由软磁材料制成。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动力吸振器的质量、刚度、阻尼均可以调节,而且这些参数可以根据结构的材料特性、尺寸和位置计算得到,使得理论结果和实际试验结果的成为可能性,方便学生通过理论来指导试验。同时在悬臂梁同一个位置设置多个动力吸振器,实现了单自由度的多重动力吸振器的演示,在悬臂梁多个位置安装动力吸振器,可以实现多自由度振动控制的演示。利用动力吸振器的驱动线圈,对其通电可以实现主动吸振器和被动吸振器同时作用的效果,也即混合动力吸振器,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使得主动吸振器和被动吸振器的阻尼共用一个磁场,具有结构简单,安装容易,且无机械接触,阻尼性能稳定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动力吸振器试验装置总体示意图;
图2为悬臂梁及其相关零件的安装示意图;
图3为偏心电机安装示意图;
图4为动力吸振器总体结构图;
图5为动力吸振器主视图;
图6为图5中A-A向剖面视图;
图7为动铁心与调节质量块安装示意图;
图8为铝导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固定支架与悬臂梁弹簧安装示意图;
图10为动力吸振器固定块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接触式激振器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单一动力吸振器工作的演示图;
图13为多重动力吸振器工作的演示图;
图14为混合动力吸振器工作的演示图;
图15为多模态振动控制的演示图;
图16为悬臂梁前三阶模态振型示意图;
图17为单自由度系统示意图;
图18为单一动力吸振器动力学简化模型;
图19为多重动力吸振器动力学简化模型。
图中所示:1-方槽连接件、2-偏心电机、3-悬臂梁、4-立柱、5-底板、6-接触式激振器、7-下压板、8-上压板、91-第一动力吸振器固定块、92-第二动力吸振器固定块、93-第三动力吸振器固定块、11-第一动力吸振器、111-调节质量块、112-调节质量块、113-动铁心、114-固定支架、115-悬臂梁弹簧、116-永磁铁、117-塑料保护壳、118-驱动线圈、119-铝导体、12、第二动力吸振器、13-第三动力吸振器、14-第四动力吸振器、15-第五动力吸振器、16-第六动力吸振器、17-第七动力吸振器、21-偏心轮、22-脚架、31-第一加速度传感器、32-实验仪、33-电脑、34-第二加速度传感器、35-第三加速度传感器、36-第四加速度传感器、61-右侧板、62-左侧板、63-左夹紧块、64-右夹紧块、65-作动缸。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11所示,一种用于动力吸振器性能演示的教学实验装置,包括:
底板5;
立柱4,固定在所述底板5上;
悬臂梁3,一端固定在立柱4顶端,另一端为自由端且沿长度方向均匀设置有若干螺纹孔;
偏心电机2,位置可调地固定设置在所述悬臂梁3顶面;
接触式激振器6,固定在所述底板5上且位于悬臂梁3正下方;
七个动力吸振器和三个动力吸振器固定块,七个动力吸振器分别是:第一动力吸振器11、第二动力吸振器12、第三动力吸振器13、第四动力吸振器14、第五动力吸振器15、第六动力吸振器16、第七动力吸振器17;三个动力吸振器固定块呈空心立方体结构,其顶壁及四侧壁均设置有螺纹孔,各动力吸振器固定块通过顶部的通孔固定安装在悬臂梁3的螺纹孔上,分别是第一动力吸振器固定块91(见图10)、第二动力吸振器固定块92、第三动力吸振器固定块93,
所述第一动力吸振器11、第二动力吸振器12、第三动力吸振器13通过第一动力吸振器固定块91固定在悬臂梁3自由端的底部,其中,第二动力吸振器12、第三动力吸振器13呈一字型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动力吸振器11垂直第二动力吸振器12和第三动力吸振器13并指向悬臂梁3的延伸方向;所述第六动力吸振器16、第七动力吸振器17通过第三动力吸振器固定块93呈一字型对称固定在悬臂梁3靠近立柱4的底部;所述第四动力吸振器14、第五动力吸振器15通过第二动力吸振器固定块92呈一字型对称固定在第一动力吸振器固定块91和第三动力吸振器固定块93之间的位置,各个动力吸振器固定块的位置和数量可根据需要进行调节并与所述悬臂梁3均匀设置的螺纹孔连接即可。
其中,如图4-8所示,所述的动力吸振器包括L形固定支架114、一端与固定支架114一边固定连接的L形悬臂梁弹簧115,所述悬臂梁弹簧115的自由端位置可调的设置有动铁心113,所述动铁心113两外侧通过内六角螺钉对称地固定连接有数量可调的调节质量块,如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调节质量块111和第二调节质量块112,第二调节质量块112上有一个沉头孔和一个螺纹孔,可通过内六角螺栓与动铁心113上的一个螺纹孔连接,第一调节质量块111可通过内六角螺栓与第二调节质量块112连接。所述动铁心113中间设置开口向上的矩形槽,所述矩形槽内居中地设置有向上延伸的凸台,所述矩形槽的两相对内竖壁上对称地可更换设置具不同截面积的永磁铁116,所述固定支架114上通过螺栓设置有开口向下且内孔与所述凸台滑动配合的空心铝导体119,所述铝导体119外壁缠绕有驱动线圈118,所述驱动线圈118的外表面通过注胶固定有塑料保护壳117。所述永磁铁116与铝导体119相对的面的尺寸可以改动,换用不同截面尺寸的永磁铁116可改变电磁阻尼的大小。
另外,如图6所示,所述动铁心113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悬臂梁弹簧115滑动配合的卡槽及用于锁定所述动铁心113与所述悬臂梁弹簧115相对位置的螺钉,动铁心113可以根据刚度需求在悬臂梁弹簧115的长度方向上调节位置,当所述动铁心113移动至预定位置后,即可通过拧紧螺钉进行锁定。
相对地,如图9所示,所述固定支架114上设置有根据动铁心113位置相应调节铝导体119位置的长槽,可以根据动铁心113位置灵活调节铝导体119的位置,从而保证动铁心113的凸台能始终与空心铝导体119处于合适的相对位置,滑动配合的状态。固定支架114直角处两侧设有加强肋,以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刚度。
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所述的偏心电机2包括电机本体、连接所述电机本体的偏心轮21、连接所述悬臂梁3和电机本体的脚架22,所述脚架22上设置有与所述悬臂梁3滑动配合的滑槽,所述滑槽底部设置有若干用于锁定所述脚架22与所述悬臂梁3相对位置的螺钉。
具体而言,如图11所示,所述接触式激振器6包括设有螺钉孔的基板、镜像地分开设置在基板上的右侧板61和左侧板62、分别设在所述右侧板61和左侧板62顶部的右夹紧块63和左夹紧块64、垂直高度可调地夹固在右夹紧块63和左夹紧块64之间的作动缸65。
具体而言,所述立柱4的顶端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上压板8、下压板7和方槽连接件1,所述悬臂梁3一端夹紧安装在所述下压板7和上压板8之间,并由若干螺钉固定在方槽连接件1上。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悬臂梁弹簧115由磷青铜材料制成,所述铝导体119由铝材料制成,所述悬臂梁3由钢板制成;所述动铁心113、调节质量块均由软磁材料制成。
本实施例的操作方法如图12所示,在所述悬臂梁3上靠近第一动力吸振器11处安装有第一加速度传感器31,实验仪32集成了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偏心电机伺服放大器、激振器伺服放大器,实验仪32通过数据线连接电脑33,电脑33可以采集到传感器、接触式激振器6作动缸上的力传感器等数据。
吸振的原理是:将无限自由度的悬臂梁3等效为单自由度,其中忽略了悬臂梁3自身的阻尼,如图17所示,并只关注其一阶模态的振动,将动力吸振器安装在悬臂梁3的自由端,因为悬臂梁3本身的质量不能忽略,因此需要将其均匀分布的质量集中等效为端点部位的质量,设其等效到端点的质量为Meq,因为偏心电机2、第一动力吸振器固定块91和固定支架114随悬臂梁一起振动,其质量属于主振动系统即悬臂梁3振动系统的质量,故设该三者的质量总和为Mqt,则等效单自由度系统的质量M=Meq+Mqt,其悬臂梁3的刚度K亦可由材料力学知识计算得到。为降低该系统的振动,在其上面增加一个动力吸振器,也即增加一个带有刚度和阻尼的单自由度系统,组成了二自由度系统,其简化后的动力学模型如图18所示,其中刚度由磷青铜制成的悬臂梁弹簧115提供,并设其刚度为k,阻尼由铝导体119提供,因为两侧设有永磁铁116提供的磁场穿过铝导体119两侧的平板,永磁铁随动铁心113振动,则铝导体119在磁场中运动并切割磁感线,产生电涡流,进而产生阻碍动铁心113运动的力,消耗动铁心113运动能量,因而产生电磁阻尼,该阻尼c可以根据相关结构参数来计算获得,同时设动铁心113、永磁铁116和根据需要添加的调节质量块的质量总和为m,则只要对刚度k和阻尼c设置合理,便可以使得悬臂梁3的振动减少。
本实施例以偏心电机2作为激励源,先装上偏心电机2、第一动力吸振器固定块91和固定支架114,调节偏心电机2的转速到一定值,也即产生一定的激励频率,设其值为f0,此时利用第一加速度传感器31测量悬臂梁3自由端附近的加速度信号,再装上第一动力吸振器11,观察悬臂梁3自由端的加速度响应信号,此时如果设定动力吸振器的固有频率为fn=f0,则能将悬臂梁3原来没加上动力吸振器的振动减至最小,动力吸振器的固有频率可以通过改变其刚度k和质量m来调节,其中改变刚度k的方法为调节动铁心在悬臂梁弹簧115的位置。
进一步地,改变偏心电机2转速,动力吸振器的刚度k保持不变,观测悬臂梁3自由端在安装动力吸振器前后的加速度响应信号,其减振效果变差,甚至相对于原来振动幅值增加,这种情况并没有起到减振效果。
实施例2:
参考图1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改用接触式激振器6作为系统的激励源,将作动缸65往上调节,使得其上面的顶杆接触悬臂梁3下表面,并产生一定的预压力,偏心电机2仍安装在悬臂梁3的自由端,但不工作,仅作为附加质量。接触式激振器6的激励方式采用扫频方式,如设置从0至fe,其中fe的值大于悬臂梁的一阶固有频率并小于二阶固有频率,利用第一加速度传感器31测量悬臂梁3自由端在安装动力吸振器前后的加速度响应信号,并以接触式激振器6的力信号作为输入信号,作出安装动力吸振器前后的传递函数的幅频特性曲线,观察其减振效果。在装动力吸振器前的幅频特性曲线有一个峰值,而在装动力吸振器之后有两个峰值,而这两个峰值通常不相等。
进一步地,同时也是实际工程应用中所需要的,调节第一动力吸振器11的刚度,使得其幅频特性曲线的两个峰值相等,利用最优同调条件得知,需要使得以下公式1成立:
公式1:
并有:γ=ωnnM=Meq+Mqt,Meq=33/144M0,k=3EI1/l3,K=3EI0/L3
式中:γ动力吸振器与主系统的固有频率比值,ωn为动力吸振器的固有圆频率,Ωn为主系统即悬臂梁3含偏心电机2的一阶固有圆频率,E为对应材料的弹性模量,I1为悬臂梁弹簧115的截面二次矩,I0为悬臂梁3的截面二次矩,k为动力吸振器的刚度,K为主系统的刚度,L为动力吸振器安装点距离悬臂梁固定端的距离,l为动铁心113距离悬臂梁弹簧115固定端的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目的为调节l,使得公式1成立,则能够使安装第一动力吸振器11后,悬臂梁3的自由端加速度传递函数的幅频特性曲线的两个峰值相等。
进一步地,在动铁心113上换用不同截面尺寸的永磁铁116,改变其阻尼大小,观测曲线的变化规律,其中永磁铁116的截面积越小,其阻尼越小。
实施例3:
参考图13,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第二动力吸振器12,组成了二重动力吸振器系统,此时观测安装动力吸振器后的加速度响应的幅频特性曲线,其有三个峰值,为使该三个峰值等高,可以使其满足公式2,
公式2:γ1=0.403(μ+0.131)-0.437,γ2=-0.72μ+1.03
式中γ1和γ2分别表示第一动力吸振器11和第二动力吸振器12与主系统固有频率的比值,公式中相关参数和计算方法同实施例2中所述。
进一步地,增加第三动力吸振器13,其简化后的动力学模型如图19所示,观测其幅频特性曲线有四个峰值,减振效果和鲁棒性均优于单一动力吸振器。
实施例4:
参考图14,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对所述驱动线圈118通电,所示驱动线圈118与永磁铁116产生相互作用力,永磁铁116在通过动铁心113、悬臂梁弹簧115、第一动力吸振器固定块91将力传递给主系统的质量,即悬臂梁3的自由端,改变驱动线圈118的电流方向可以改变力的方向,调节驱动线圈118电流的大小和频率,可以调节动铁心113振动幅值和频率或力的大小和频率,进而控制主系统的振动。对驱动线圈118通电的电子控制元件集成在实验仪32上,电脑33通过控制实验仪32上电子控制元件来控制驱动线圈118的电流,在电脑33上可以编写控制程序,从而实现了主动吸振器,因为控制算法需要反馈,为此在动铁心113下面增加一个第四加速度传感器36,以反馈第一动力吸振器11的振动信号,另外因为铝导体119同样存在被动的电磁力和阻尼,因此该实施例实现了主动吸振器和被动吸振器同时工作的演示操作,也即实现了混合动力吸振器。
实施例5:
参照图15所示,目的是实现对悬臂梁3的前三阶模态进行振动控制,其前三阶的振型类似图16所示,为了实现对每阶模态分别单独控制,需要选择合适的动力吸振器安装点,使得每阶模态振动的耦合较小,其原则是选用某阶模态振型变形最大或较大的点,而其他阶的模态振型变形为零或较小,为此对于1阶模态的控制,选择图16中的O点,即悬臂梁3的自由端,此时2阶和3阶模态的节点即模态振型变形为零的点在悬臂梁3自由端附近,对于2阶模态的控制,选取图16中的△点,其接近悬臂梁3的中点,在该点处,1阶固有频率为其最大变形的1/3,对于3阶模态的控制,选取图16中的□点,该位置距离悬臂梁3固定端约1/3,同时在该位置,2阶模态变形不大,故该位置的选取对模态耦合的影响不大。
本实施例中,不用偏心电机2作为附加质量,同时本实施例采用接触式激振器6作为激励源,采用扫频方式进行激励,最大激励频率大于悬臂梁的3阶固有频率。参照图15所示,采用第二动力吸振器12和第三动力吸振器13进行1阶模态的振动控制,采用第四动力吸振器14和第五动力吸振器15进行2阶模态的振动控制,采用第六动力吸振器16和第七动力吸振器17进行3阶模态的振动控制,每个模态的振动控制均为二重动力吸振器,为实现实施例3所述的最优同调,即加速度传递函数的幅频特性曲线的3个峰值等高,需要调节每个动力吸振器的刚度k,其调节方法同实施例3所述的二重动力吸振器实施例的方法,但是主系统的等价质量M和等价刚度K则有所不同,可以利用质量感应法获得,其公式如下公式3和公式4所示:
公式3:
公式4:
式中:Mji表示第i阶模态在j点的等价质量,Kji表示第i阶模态在j点的等价刚度:Δmji表示在j点给定的附加质量,ωji表示在j点附加质量后i阶模态的固有圆频率,Ωji是原有系统的i阶模态的固有圆频率,该方法可以通过有限元分析获得,也可以通过实验方法获得。
调节各个动力吸振器的悬臂梁弹簧刚度,实现最优同调后,使用接触式激振器6激励,分别用第一加速度传感器31、第二加速度传感器34和第三加速度传感器35测量三处动力吸振器安装点的加速度响应,作出各点的传递函数频率特性曲线,观察其特征以及对于各阶固有频率下的减振效果。
尽管参照前述5个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动力吸振器性能演示的教学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板(5);
立柱(4),固定在所述底板(5)上;
悬臂梁(3),一端固定在立柱(4)顶端,另一端为自由端且沿长度方向均匀设置有若干螺纹孔;
偏心电机(2),位置可调地固定设置在所述悬臂梁(3)顶面;
接触式激振器(6),固定在所述底板(5)上且位于悬臂梁(3)正下方;
若干动力吸振器,通过动力吸振器固定块位置可调且数量可选地固定在所述悬臂梁(3)底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教学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力吸振器包括L形固定支架(114)、一端与固定支架(114)一边固定连接的L形悬臂梁弹簧(115),所述悬臂梁弹簧(115)的自由端位置可调的设置有动铁心(113),所述动铁心(113)两外侧通过内六角螺钉对称地固定连接有数量可调的调节质量块,所述动铁心(113)中间设置开口向上的矩形槽,所述矩形槽内居中地设置有向上延伸的凸台,所述矩形槽的两相对内竖壁上对称地可更换设置具不同截面积的永磁铁(116);所述固定支架(114)上通过螺栓设置有开口向下且内孔与所述凸台滑动配合的空心铝导体(119),所述铝导体(119),所述铝导体(119)外壁缠绕有驱动线圈(118),所述驱动线圈(118)的外表面通过注胶固定有塑料保护壳(11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教学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铁心(113)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悬臂梁弹簧(115)滑动配合的卡槽及用于锁定所述动铁心(113)与所述悬臂梁弹簧(115)相对位置的螺钉。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教学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架(114)上设置有根据动铁心(113)位置相应调节铝导体(119)位置的长槽。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教学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固定支架(114)直角处两侧设有加强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教学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力吸振器固定块呈空心立方体结构,其顶壁及四侧壁均设置有螺纹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教学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偏心电机(2)包括电机本体、连接所述电机本体的偏心轮(21)、连接所述悬臂梁(3)和电机本体的脚架(22),所述脚架(22)上设置有与所述悬臂梁(3)滑动配合的滑槽,所述滑槽底部设置有若干用于锁定所述脚架(22)与所述悬臂梁(3)相对位置的螺钉。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教学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式激振器(6)包括设有螺钉孔的基板、镜像地分开设置在基板上的右侧板(61)和左侧板(62)、分别设在所述右侧板(61)和左侧板(62)顶部的右夹紧块(63)和左夹紧块(64)、垂直高度可调地夹固在右夹紧块(63)和左夹紧块(64)之间的作动缸(65)。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教学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4)的顶端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上压板(8)、下压板(7)和方槽连接件(1),所述悬臂梁(3)一端夹紧安装在所述下压板(7)和上压板(8)之间,并由若干螺钉固定在方槽连接件(1)上。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教学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悬臂梁弹簧(115)由磷青铜材料制成,所述铝导体(119)由铝材料制成,所述悬臂梁(3)由钢板制成;所述动铁心(113)、调节质量块均由软磁材料制成。
CN201821024850.5U 2018-06-29 2018-06-29 一种用于动力吸振器性能演示的教学实验装置 Active CN2090003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024850.5U CN209000371U (zh) 2018-06-29 2018-06-29 一种用于动力吸振器性能演示的教学实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024850.5U CN209000371U (zh) 2018-06-29 2018-06-29 一种用于动力吸振器性能演示的教学实验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000371U true CN209000371U (zh) 2019-06-18

Family

ID=667974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024850.5U Active CN209000371U (zh) 2018-06-29 2018-06-29 一种用于动力吸振器性能演示的教学实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00037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94881A (zh) 一种用于动力吸振器性能演示的教学实验装置
CN104713721A (zh) 隔振器系统动态性能测试试验平台及其测试方法
CN205078688U (zh) 自调谐动力吸振器
CN107061613A (zh) 多维主动控制减振装置和方法
CN101261126B (zh) 微固体模态陀螺
CN105935795A (zh) 薄壁件铣削过程中的可调阻尼式减振抑颤装置及减振方法
CN106124036A (zh) 一种新型拾振器及其优化设计方法
CN106596017A (zh) 电涡流阻尼特性测试装置
CN205639428U (zh) 一种频率自适应动力吸振器
CN204535972U (zh) 隔振器系统动态性能测试试验平台
CN209000371U (zh) 一种用于动力吸振器性能演示的教学实验装置
CN202946603U (zh) 减振系统
CN2886208Y (zh) 磁流变弹性体主动吸振系统
CN1219163C (zh) 减振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531170Y (zh) 减振装置
CN112037621A (zh) 质量-弹簧-阻尼多参数调谐实验方法
CN107588146B (zh) 一种可实现变刚度的弦式吸振器
CN103398708B (zh) 一种双敏感模态的微机械陀螺
Gani et al. Active vibration control of a beam with piezoelectric patches: real-time implementation with xPC target
CN206319685U (zh) 全装配式调频质量阻尼器
Jun et al.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a seismic vibrator-ground coupling system
EP2549300A1 (en) Seismic shaker
CN108121166B (zh) 一种主动吸振器及微动台
CN107289059B (zh) 一种基于磁流变技术的摆动式减振系统
JP2780615B2 (ja) 振動制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