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951738U - 发光模块及发光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光模块及发光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951738U
CN208951738U CN201821861566.3U CN201821861566U CN208951738U CN 208951738 U CN208951738 U CN 208951738U CN 201821861566 U CN201821861566 U CN 201821861566U CN 208951738 U CN208951738 U CN 2089517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mitting
light
lid
reflecting part
diffusion she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86156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名京
廖怡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verlight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verlight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verlight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Everlight Electronics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9517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951738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光模块及发光装置,其发光模块包括发光组件、扩散片及反射部,扩散片及反射部设置于发光组件的相对侧,其中发光组件上设置有发光单元,朝向反射部的发光单元,扩散片能够接收由发光单元发出的第一光线,反射部能够接收由发光单元发出的第二光线,并能够将第二光线反射至扩散片,从而在扩散片上形成第三光线,使每一发光单元能于扩散片形成第一光线和第三光线。

Description

发光模块及发光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光组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扩散片的发光模块。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现有的发光模块通常包括盖体6、底座7、发光组件2及扩散片3,发光组件2设置于底座7上,发光组件2上设置有电路板(图未示) 和发光单元4,发光单元4朝向扩散片3发光。通过设置不同数量、排布的发光单元4,从而经由扩散片3表面的光学结构射出不同样式的光线。
由于每一个发光单元产生一条光线,因此,若要获得多条光,则需要设置相应数量的发光单元。例如六个发光单元将产生六条光线。
然而,设置数量较多的发光单元将导致较高的热量产生,且成本提高,且需要将扩散片3固定于发光组件2及框体10之间,制程较繁琐且耗时,同时结构稳定性备受考验。
因此,需要对现有的发光模块进行改进,既能够产生丰富的线条效果,且使用较少的发光单元的数量、结构性稳固的发光模块,且降低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改进的发光模块及发光装置,使其既能够产生丰富的线条效果,且使用较少的发光单元的数量、降低成本。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光模块,包括:发光组件、扩散片及反射部,扩散片及反射部设置于发光组件的相对侧,其中发光组件上设置有发光单元,发光单元朝向反射部,扩散片能够接收由发光单元发出的第一光线,反射部能够接收由发光单元发出的第二光线,并能够将第二光线反射至扩散片,从而在扩散片上形成第三光线,使每一发光单元能于扩散片形成第一光线和第三光线。
根据一实施例,发光单元相对于扩散片和反射部倾斜设置。
根据一实施例,反射部的数量为多个,每一个发光单元发出的第二光线经由多个反射部的反射,能够在扩散片上形成多个第三光线。
根据一实施例,发光组件还包括电路板,发光单元设置于电路板上,电路板为平面或曲面,扩散片为平面或曲面。
根据一实施例,发光模块还包括基板,电路板与基板组成本体,其中,电路板为软性电路板,本体开设多个开孔和多个弯折部,弯折部的位置与开孔对应,发光单元分别设置于弯折部上,弯折部与本体的表面之间形成夹角θ,且0°<θ<180°。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发光装置,包括:
发光组件、反射部、盖体及底座,盖体与底座结合以形成容置空间,发光组件及反射部容纳于容置空间内,其中发光组件位于盖体及反射部之间,其中发光组件上设置有朝向反射部的发光单元,其特征在于,发光装置更包括一位于盖体上的光学结构,盖体能够接收由发光单元发出的第一光线,反射部能够接收由发光单元发出的第二光线,并能够将第二光线反射至扩散片,从而在盖体上形成第三光线,使每一发光单元能于盖体形成第一光线和第三光线。
根据一实施例,光学结构与盖体一体成型。
根据一实施例,光学结构包括多条光栅,各个光栅具有波峰和波谷,波峰与波谷之间的高度差小于500微米,波峰与波谷之间的高度差为30-100微米,光栅为射出成型。
根据一实施例,光学结构包括多条突出的纹理,每一纹理包括多个延伸段,各延伸段的延伸方向不同。
根据一实施例,扩散片能够相对于发光组件活动,以改变第一光线和第三光线的形状。
根据一实施例,扩散片能够相对于发光组件平移或旋转。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发光装置,包括:
发光组件、反射部、盖体及底座,盖体与底座结合以形成容置空间,发光组件及反射部容纳于容置空间内,其中发光组件位于盖体及反射部之间,其中发光组件上设置有朝向反射部的发光单元,其特征在于,发光装置更包括一位于反射部上的光学结构,盖体能够接收由发光单元发出的第一光线,反射部能够接收由发光单元发出的第二光线,并能够将第二光线反射至扩散片,从而在盖体上形成第三光线,使每一发光单元能于盖体形成第一光线和第三光线。
根据一实施例,光学结构与反射部一体成型。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光模块,包括:相互光学性耦接的发光二极管、扩散片及反射部,扩散片能够接收由发光二极管发出的第一光线而形成第一扩散发光区域,反射部能够接收由发光二极管发出的第二光线,并能够将第二光线反射至扩散片,从而在扩散片上形成第二扩散发光区域,使每一发光二极管能于扩散片形成第一扩散发光区域和第二扩散发光区域。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发光装置,包括:
发光二极管、反射部、盖体及底座,盖体与底座结合以形成容置空间,发光二极管及反射部容纳于容置空间内,其中发光二极管位于盖体及反射部之间,其特征在于,发光装置还包括一位于盖体上的光学结构,盖体能够接收由发光二极管发出的第一光线而形成第一扩散发光区域,反射部能够接收由发光二极管发出的第二光线,并能够将第二光线反射至扩散片,从而在盖体上形成第二扩散发光区域,使每一发光二极管能于盖体形成第一扩散发光区域和第二扩散发光区域。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发光装置,包括:
发光二极管、反射部、盖体及底座,盖体与底座结合以形成容置空间,发光二极管及反射部容纳于容置空间内,其中发光二极管位于盖体及反射部之间,其特征在于,发光装置还包括一位于反射部上的光学结构,盖体能够接收由发光二极管发出的第一光线而形成第一扩散发光区域,反射部能够接收由发光二极管发出的第二光线,并能够将第二光线反射至扩散片,从而在盖体上形成第二扩散发光区域,使每一发光二极管能于盖体形成第一扩散发光区域和第二扩散发光区域。
本实用新型相较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发光模块通过设置反射部,能够向扩散片反射光线,从而能够增加扩散片的出光数量,与现有的一个发光单元仅能够在扩散片上呈现一条光线的方案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发光模块既能够产生丰富的线条效果,且使用较少的发光单元的数量、降低成本。并且,由于能够大幅减少发光单元的数量,还能够减少热能的损耗,有利于环保节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发光模块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发光模块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发光模块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发光模块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发光模块的光学结构的一示例的示意图。
图6为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发光模块的光学结构的另一示例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光学结构的截面图。
图8a为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发光模块的示意图,其中,扩散片未相对于电路板活动。
图8b为图8a中发光模块发出的光条的示意图。
图9a为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发光模块的示意图,其中,扩散片发生扭曲变形。
图9b为图9a中发光模块发出的光条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更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为了清晰,可能夸大了区域和层的厚度。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此外,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没有所述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材料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结构、材料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技术创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光模块,如图2所示,其包括发光组件、扩散片 20及反射部30,发光组件100包括电路板10及设置于电路板10上的发光单元40,扩散片20与反射部30设置于发光组件的相对侧,其中发光单元40 面对反射部30,使反射部30接收发光单元40发出的光线L1、L2,其中扩散片20能接收发光单元40发出的第一光线L1,亦能接收发光单元40发出的第二光线L2经反射部30反射后的第三光线L3,换言之,扩散片20能够接收由发光单元40发出的第一光线L1,反射部30能够接收由发光单元40 发出的第二光线L2,并能够将第二光线L2反射至扩散片20,从而在扩散片 20上形成第三光线L3。
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的发光模块通过设置反射部30,能够向扩散片20 反射光线,从而能够增加扩散片20的出光数量,即,一个发光单元40能够在扩散片20上呈现至少两条光线。
与现有的一个发光单元仅能够在扩散片上呈现一条光线的方案相比,在发光单元数量相同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发光模块至少能够使得光线数量增加一倍。在所需光线数量相同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发光模块至少能够使得发光单元的数量减少一倍。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发光模块既能够产生丰富的线条效果,且使用较少的发光单元的数量、降低成本。并且,由于能够大幅减少发光单元的数量,还能够减少热能的损耗,有利于环保节能。
本实施例中,发光单元40设置于扩散片20与反射部30之间。发光单元 40相对于扩散片20和反射部30倾斜设置。然而,发光模块的结构不限于此,其可根据反射部30、电路板10、扩散片20的形状、发光单元40的数量、排布相应改变。
其中,反射部30的数量可为一个或多个,发光单元40的数量可为一个或多个。发光单元40可为发光二极管。
在一实施例中,反射部30的数量为多个,每一个发光单元40发出的第二光线L2经由多个反射部30的反射,能够在扩散片20上形成多个第三光线L3。即,一个发光单元40能够在扩散片20上呈现至少三条光线,如此,可进一步减少发光单元40的数量、降低成本。
在一实施例中,反射部30可为反射镜,多个反射部30为一体成型。在其他实施例中,多个反射部30也可为相互独立的设置。多个发光单元40和反射部30的设置方向可不同,以呈现多种效果的光线。例如,发光单元40 的数量为多个,其在电路板10上均匀或非均匀的排布。例如,多个发光单元 40可线性排布。
在一实施例中,电路板10为平面或曲面,扩散片20为平面或曲面。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发光模块还包括基板,电路板与基板组成本体50,其中,电路板10可为软性电路板。本体50开设多个开孔51和多个弯折部52,弯折部52的位置与开孔51对应,发光单元40分别设置于弯折部52上。弯折部52与本体50的表面之间形成夹角θ,且0°<θ<180°。由此可调整发光二极管40的姿态和角度,使得发光二极管40可根据需要以不同方向朝扩散片20和反射部30发光。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发光模块还包括盖体60和底座70,发光组件包括电路板10和发光单元40,其中电路板10设置于底座70上,盖体60 与底座70结合以形成容置空间,发光组件、扩散片20及反射部30容纳于容置空间内,发光模块还包括光学结构80,其位于盖体60和/反射部30上。通过将光学结构80直接形成在盖体60和/或反射部30上,可省去单独设置一具有光学结构的扩散片,从而无需额外设置框体,以将扩散片固定于框体和发光组件之间,从而能够简化制程,提高结构稳定性,提高外形的适用性。
具体的,光学结构80可位于反射部30的内表面和/或外表面。光学结构 80还可位于盖体60的内表面和/或外表面。光学结构80可与盖体60和/或反射部30一体成型。
如图5所示,光学结构80可包括多条突出的纹理,每一纹理包括多个延伸段,各延伸段的延伸方向不同,例如,沿X或Y方向延伸。图5,显示具有沿着X方向延伸的多个延伸段。即,每一纹理可包括多个不同方向的延伸段,因此,可呈现多个不同方向的光线。
如图6、7所示,光学结构80可包括多条光栅。光栅可为射出成型于与盖体60的内表面和/或外表面和/或反射部30的内表面和/或外表面,从而便于加工、降低制程成本。
如图7所示,光栅为凹凸形式,各个光栅具有波峰81和波谷82,相邻光栅彼此紧邻设置。波峰81与波谷82之间的高度差D小于500微米,优选为,100微米,更优选的,为30微米。高度差D越小,光学结构80对于光线的干涉效果越好。于一实施例中,各个光栅波谷的距离为40~130微米,波峰81的曲率半径R为10~30微米,更优选的,各个光栅波谷的距离为40微米,波峰81的曲率半径R为10微米。
图8a为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发光模块的示意图,于透过扩散片20的光学结构80来形成光线的实施例中,借由改变未相对于发光组件、扩散片 20间空间关系(如:距离),可改变从壳体发光的光线样式。图8b为图8a中发光模块发出的光条的示意图,其中扩散片20为板型,平行设置于发光单元的排列方向,且与每一发光单元间隔相同距离D。
本实施例中,扩散片20能够相对于电路板10活动,以改变第一光线L1 和第三光线L3的形状。
如图8a所示,扩散片20未相对于电路板10活动,扩散片20例如与电路板10平行,产生三条形状相同的光线L。
扩散片20能够相对于电路板10平移或旋转,如图9a所示,扩散片20 相对于电路板10旋转一定角度,由于发光单元40与扩散片20之间的距离发生改变,使得光线的形式相应改变,如图9b所示。
应当理解,图8a至图9b中所示的发光模块和光线的形状仅为示意性,并不以此限定保护范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发光模块通过设置反射部,能够向扩散片反射光线,从而能够增加扩散片的出光数量,与现有的一个发光单元仅能够在扩散片上呈现一条光线的方案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发光模块既能够产生丰富的线条效果,且使用较少的发光单元的数量、降低成本。并且,由于能够大幅减少发光单元的数量,还能够减少热能的损耗,有利于环保节能。再者,透过通过将光学结构直接形成在盖体和/或反射部上,可省去单独设置一具有光学结构的扩散片,从而无需额外设置框体,以将扩散片固定于框体和发光组件之间,从而能够简化制程,提高结构稳定性,提高外形的适用性。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例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20)

1.一种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光组件、扩散片及反射部,扩散片及反射部设置于发光组件的相对侧,其中发光组件上设置有发光单元,发光单元朝向反射部,扩散片能够接收由发光单元发出的第一光线,反射部能够接收由发光单元发出的第二光线,并能够将第二光线反射至扩散片,从而在扩散片上形成第三光线,使每一发光单元能于扩散片形成第一光线和第三光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发光单元相对于扩散片和反射部倾斜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反射部的数量为多个,每一个发光单元发出的第二光线经由多个反射部的反射,能够在扩散片上形成多个第三光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发光组件还包括电路板,发光单元设置于电路板上,电路板为平面或曲面,扩散片为平面或曲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发光模块还包括基板,电路板与基板组成本体,其中,电路板为软性电路板,本体开设多个开孔和多个弯折部,弯折部的位置与开孔对应,发光单元分别设置于弯折部上,弯折部与本体的表面之间形成夹角θ,且0°<θ<180°。
6.一种发光装置,包括:
发光组件、反射部、盖体及底座,盖体与底座结合以形成容置空间,发光组件及反射部容纳于容置空间内,其中发光组件位于盖体及反射部之间,其中发光组件上设置有朝向反射部的发光单元,其特征在于,发光装置更包括一位于盖体上的光学结构,盖体能够接收由发光单元发出的第一光线,反射部能够接收由发光单元发出的第二光线,并能够将第二光线反射至扩散片,从而在盖体上形成第三光线,使每一发光单元能于盖体形成第一光线和第三光线。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光学结构与盖体一体成型。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光学结构包括多条光栅,各个光栅具有波峰和波谷,波峰与波谷之间的高度差小于500微米,波峰与波谷之间的高度差为30-100微米,光栅为射出成型。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光学结构包括多条突出的纹理,每一纹理包括多个延伸段,各延伸段的延伸方向不同。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扩散片能够相对于发光组件活动,以改变第一光线和第三光线的形状。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扩散片能够相对于发光组件平移或旋转。
12.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反射部的数量为多个,每一个发光单元发出的第二光线经由多个反射部的反射,能够在扩散片上形成多个第三光线。
13.一种发光装置,包括:
发光组件、反射部、盖体及底座,盖体与底座结合以形成容置空间,发光组件及反射部容纳于容置空间内,其中发光组件位于盖体及反射部之间,其中发光组件上设置有朝向反射部的发光单元,其特征在于,发光装置更包括一位于反射部上的光学结构,盖体能够接收由发光单元发出的第一光线,反射部能够接收由发光单元发出的第二光线,并能够将第二光线反射至扩散片,从而在盖体上形成第三光线,使每一发光单元能于盖体形成第一光线和第三光线。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光学结构与反射部一体成型。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光学结构包括多条光栅,各个光栅具有波峰和波谷,波峰与波谷之间的高度差小于500微米,波峰与波谷之间的高度差为30-100微米,光栅为射出成型。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光学结构包括多条突出的纹理,每一纹理包括多个延伸段,各延伸段的延伸方向不同。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反射部的数量为多个,每一个发光单元发出的第二光线经由多个反射部的反射,能够在扩散片上形成多个第三光线。
18.一种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相互光学性耦接的发光二极管、扩散片及反射部,相互光学性耦接,扩散片能够接收由发光二极管发出的第一光线而形成第一扩散发光区域,反射部能够接收由发光二极管发出的第二光线,并能够将第二光线反射至扩散片,从而在扩散片上形成第二扩散发光区域,使每一发光二极管能于扩散片形成第一扩散发光区域和第二扩散发光区域。
19.一种发光装置,包括:
发光二极管、反射部、盖体及底座,盖体与底座结合以形成容置空间,发光二极管及反射部容纳于容置空间内,其中,发光二极管位于盖体及反射部之间,其特征在于,发光装置还包括一位于盖体上的光学结构,盖体能够接收由发光二极管发出的第一光线而形成第一扩散发光区域,反射部能够接收由发光二极管发出的第二光线,并能够将第二光线反射至扩散片,从而在盖体上形成第二扩散发光区域,使每一发光二极管能于盖体形成第一扩散发光区域和第二扩散发光区域。
20.一种发光装置,包括:
发光二极管、反射部、盖体及底座,盖体与底座结合以形成容置空间,发光二极管及反射部容纳于容置空间内,其中发光二极管位于盖体及反射部之间,其特征在于,发光装置还包括一位于反射部上的光学结构,盖体能够接收由发光二极管发出的第一光线而形成第一扩散发光区域,反射部能够接收由发光二极管发出的第二光线,并能够将第二光线反射至扩散片,从而在盖体上形成第二扩散发光区域,使每一发光二极管能于盖体形成第一扩散发光区域和第二扩散发光区域。
CN201821861566.3U 2017-11-23 2018-11-08 发光模块及发光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95173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762590285P 2017-11-23 2017-11-23
US62/590,285 2017-11-23
US201862626796P 2018-02-06 2018-02-06
US62/626,796 2018-02-0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951738U true CN208951738U (zh) 2019-06-07

Family

ID=667446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861566.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951738U (zh) 2017-11-23 2018-11-08 发光模块及发光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8951738U (zh)
TW (1) TWM57924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46977A (zh) * 2019-08-26 2019-10-18 博讯光电科技(合肥)有限公司 一种改善组装间隙的灯条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46977A (zh) * 2019-08-26 2019-10-18 博讯光电科技(合肥)有限公司 一种改善组装间隙的灯条
CN110346977B (zh) * 2019-08-26 2024-09-20 博讯光电科技(合肥)有限公司 一种改善组装间隙的灯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79244U (zh) 2019-06-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52179B (en) Light module
EP3090107B1 (en) Light-emitting acoustic panel and lighting system comprising a set of such panels
EP2846179A2 (en) Light mixing optics and systems
KR20110014217A (ko) 조명장치
CN106461190A (zh) 光源模块和具有该光源模块的照明装置
CN208951738U (zh) 发光模块及发光装置
JP5639543B2 (ja) 照明装置
US11035549B2 (en) Strip light fixture
CN105867016A (zh) 面状照明装置
JP2013026168A (ja) 照明装置
US11339941B2 (en) Surface light emitting module for LED light source, vehicle lamp us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same
CN101761788B (zh) 发光模块
Tan et al. Analysis of uniform illumination system with imperfect Lambertian LEDs
JP6763528B2 (ja) 光学レンズ、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及び表示装置
CN104820258B (zh) 一种具有光扩散功能的一体式导光板
CN106151961A (zh) 背光模组
CN106291894B (zh) 一种检测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03744054U (zh) 照明装置
KR101248028B1 (ko) 방열성능 극대화 히트싱크 구조를 갖는 led 조명장치
CN103234125B (zh) 一种侧入式led曲面板灯结构
US20090126780A1 (en) Solar Cel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Transparent Cover Plate
TWM579699U (zh) 導光透鏡及交通工具頭燈
JP7036965B2 (ja) 照明装置
CN101008743A (zh) 发光模块与面光源装置
CN104142611B (zh) 一种掩模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607

Termination date: 2021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