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943100U - 一种穿刺组件及留置针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穿刺组件及留置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943100U
CN208943100U CN201821101006.8U CN201821101006U CN208943100U CN 208943100 U CN208943100 U CN 208943100U CN 201821101006 U CN201821101006 U CN 201821101006U CN 208943100 U CN208943100 U CN 2089431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duct
needle tubing
hole
butt j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10100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化
周运强
李永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Puth Medical Plastics Packag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PUSH MEDICAL PLASTICS PACKAG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PUSH MEDICAL PLASTICS PACKAG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PUSH MEDICAL PLASTICS PACKAG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10100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9431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9431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9431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穿刺组件及留置针,属于医用器械领域。一种穿刺组件,包括针座和针管。针座包括针座本体,针座本体为透明材质,针座本体内部形成容纳腔。针管内部形成流液通道,针管具有尖端,针管远离尖端的一端连接于针座本体,流液通道与容纳腔连通。这种穿刺组件可直观快速的观察到穿刺过程中血液是否回流,从而准确的判断针管是否扎入静脉血管中。

Description

一种穿刺组件及留置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器械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穿刺组件及留置针。
背景技术
在临床输液过程中,为减轻对患者的皮肤进行反复穿刺,往往会使用到留置针。留置针包括留置组件和穿刺组件,留置组件包括套管座和设于套管座上的针套管,穿刺组件包括针座和设于针座上的针管,针管的侧壁上设有与针管内部连通的观察口,穿刺组件插设于留置组件内,即穿刺组件中的针管插设于留置组件的针套管内。在穿刺(扎针)过程中,医护人员通过观察口来判断是否扎入静脉血管中,若针管同针套管一同插入静脉血管,透过针套管在观察口处以看到血液回流。然而由于针管较细,导致观察口较小,不容易判断是否有血液回流,从而难以确定针管是否扎入静脉血管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穿刺组件,以改善穿刺过程中不易判断是否有血液回流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留置针,以改善穿刺过程中不易判断是否有血液回流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基于上述第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穿刺组件,包括:
针座,所述针座包括针座本体,所述针座本体为透明材质,所述针座本体内部形成容纳腔;
针管,所述针管内部形成流液通道,所述针管具有尖端,所述针管远离所述尖端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针座本体,所述流液通道与所述容纳腔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针座本体包括对接体和分隔体;
所述对接体为透明材质,所述对接体与所述针管连接,所述对接体内部形成一端开口容纳孔;
所述分隔体设于所述容纳孔内,所述分隔体的内端壁与所述容纳孔的孔壁共同界定所述容纳腔,所述分隔体能够允许空气通过阻止血液通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容纳孔包括第一孔段和第二孔段,所述第一孔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孔段连通,所述第一孔段的另一端贯通所述对接体的一端,所述第一孔段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孔段的孔径,所述分隔体设于所述第一孔段内;
所述针座本体还包括限位塞,所述限位塞内部形成具有两端开口的出气通道,所述限位塞插接于所述第一孔段,所述出气通道通向所述分隔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对接体的外侧壁具有回转壁,所述回转壁在其的轴向截面上呈向外凸出的圆弧形,所述回转壁位于所述容纳腔的外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回转壁的回转轴线与所述容纳孔的轴线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回转壁在其轴向上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回转壁从第一端到第二端的直径逐渐减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对接体上设有延伸体,所述延伸体延伸至所述容纳腔内;
所述延伸体内设有同轴设置且相互连通的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所述第一孔道与所述流液通道连通,所述针管与所述第一孔道同轴设置,所述第二孔道与所述容纳腔连通;
所述第一孔道的孔径小于所述针管的内径,所述第二孔道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孔道的孔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对接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孔道同轴设置的插孔,所述针管远离所述尖端的一端插设于所述插孔内。
基于上述第二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留置针,包括留置组件和上述的穿刺组件;
所述留置组件包括套管座和针套管,所述针套管连接于所述套管座,所述套管座内部形成流液腔,所述套管座外接由输液管,所述针套管与所述输液管通过所述流液腔连通;
所述针座本体插设于所述套管座内,所述针管插设于所述针套管内,所述尖端延伸至所述针套管的外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套管座包括座本体和隔离塞,所述座本体内部形成一端开口的导液孔,所述隔离塞设于所述导液孔内,所述隔离塞的内端壁与所述导液孔的孔壁共同界定所述流液腔,所述针管能够穿过所述隔离塞插设于所述针套管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穿刺组件,包括针座和针管,针座包括针座本体,针座本体采用透明材质制成,针座本体内部形成容纳腔,针管内部形成流液通道,针管与针座连接,流液通道与容纳腔连通。在穿刺(扎针)时,当针管插入静脉血管时,血液会通过流液通道回流至容纳腔,由于针座本体为透明材质,医护人员可直观快速的观察到容纳腔内的血液,从而判断针管是否扎入静脉血管中。这种穿刺组件可直观快速的观察到穿刺过程中血液是否回流,从而准确的判断针管是否扎入静脉血管中。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留置针,包括上述穿刺组件,具有上述穿刺组件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穿刺组件的剖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针座的剖视图;
图3为图2所示的对接体与针座手柄的连接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的限位塞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穿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留置针的剖视图;
图7为图6所示的留置组件的剖视图。
图标:100-穿刺组件;10-针座;11-针座本体;111-容纳腔;112-对接体;1121-容纳孔;1122-第一孔段;1123-第二孔段;1124-延伸体;1125-第一孔道;1126-第二孔道;1127-插孔;1128-沉头孔;1129-第一轴部;1130-第二轴部;1131-第一圆柱壁;1132-回转壁;1133-第二圆柱壁;1134-第一端面;114-分隔体;115-限位塞;1151-第三轴部;1152-第四轴部;1153-出气通道;12-针座手柄;121-第一连接部;122-第二连接部;20-针管;21-尖端;22-流液通道;23-观察口;200-留置针;210-留置组件;211-套管座;2111-流液腔;2112-座本体;2113-隔离塞;212-针套管;213-输液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穿刺组件100,包括针座10和设于针座10上的针管20。
其中,如图2所示,针座10包括针座本体11和针座手柄12,针座手柄12固定于针座本体11上。
针座本体11内部形成容纳腔111。本实施例中,针座本体11包括对接体112、分隔体114和限位塞115,分隔体114设于对接体112内,限位塞115插接于对接体112,以限制分隔体114在对接体112内移动。
具体地,对接体112为透明材质,其可以是PVC、ABS等材料制成。如图3所示,对接体112为回转体,对接体112内部形成一端开口的容纳孔1121。本实施例中,容纳孔1121包括第一孔段1122和第二孔段1123,第一孔段1122与第二孔段1123同轴设置,第一孔段1122的一端与第二孔段1123连通,第一孔段1122的另一端贯通对接体112轴向的一端,第一孔段1122的孔径大于第二孔段1123的孔径。
此外,对接体112上设有延伸体1124,延伸体1124从所述第二孔段1123的盲端向第二孔段1123内延伸,延伸体1124为圆柱形,延伸体1124与第二孔段1123同轴。延伸体1124内设有同轴且相互连通的第一孔道1125和第二孔道1126,第一孔道1125与第二孔段1123同轴设置,第二孔道1126与第二孔段1123连通,第二孔道1126的孔径大于第一孔道1125的孔径。对接体112上设有与第一孔道1125同轴设置的插孔1127,插孔1127与第一孔道1125连通,插孔1127的孔径大于第一孔道1125的孔径。对接体112远离第一孔段1122的一端设有沉头孔1128,沉头孔1128的孔径大于插孔1127的孔径,插孔1127与沉头孔1128连通。
本实施例中,对接体112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轴部1129和第二轴部1130,第一轴部1129的一端设于第二轴部1130的一端,第一轴部1129的轴向投影完全位于第二轴部1130内,沉头孔1128贯通第一轴部1129远离第二轴部1130的一端,第一孔段1122贯通第二轴部1130远离第一轴部1129的一端。
本实施例中,第二轴部1130的外侧壁包括第一圆柱壁1131、回转壁1132和第二圆柱壁1133,第一圆柱壁1131与第二圆柱壁1133同轴且等径。回转壁1132在其轴向截面上呈向外凸出的圆弧形,回转壁1132位于第二孔段1123的外侧,回转壁1132的回转轴线与容纳孔1121的轴线重合。本实施例中,回转壁1132在其轴向上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过渡于第一圆柱壁1131,第二端通过第一端面1134过渡至第二圆柱壁1133,回转壁1132从第一端到第二端的直径逐渐减小。
本实施例中,分隔体114为圆形片状,分隔体114的直径与第一孔段1122的孔径相匹配。分隔体114为聚四氟乙烯制成,分隔体114具有阻止液体通过允许气体通过的特性,即分隔体114能够阻止血液通过允许空气通过。
本实施例中,限位塞115为橡胶材质。如图4所示,限位塞115包括第三轴部1151和第四轴部1152,第三轴部1151与第四轴部1152同轴设置,第三轴部1151的一端与第四轴部1152的一端连接,第三轴部1151的直径小于第四轴部1152的直径,第一轴部1129的直径略大于第一孔段1122的孔径。限位塞115内部形成具有两端开口的出气通道1153,出气通道1153的一端贯通第三轴部1151远离第四轴部1152的一端,出气通道1153的另一端贯通第四轴部1152远离第三轴部1151的一端。
如图2所示,分隔体114设于容纳孔1121的第一孔段1122内,限位塞115的第三轴部1151插接于第一孔段1122内并形成较为紧密的配合,限位塞115上的出气通道1153通向分隔体114,限位塞115起到限制分隔体114轴向移动的作用,防止分隔体114从而对接体112中脱落。分隔体114设于容纳孔1121的第一孔段1122内后,分隔体114的内端壁与容纳孔1121的第二孔段1123的孔壁共同界定容纳腔111。回转壁1132位于容纳腔111的外侧,延伸体1124延伸至容纳腔111内,延伸体1124上的第二孔道1126与容纳腔111连通。
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针座手柄12包括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22,第一连接部121大致为条状,第二连接部122大致为半椭圆状。第一连接部121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与对接体112的第一连接壁和回转壁1132连接,第一连接部121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部122连接,第一连接部121沿对接体112的轴向延伸,在第一连接部121的宽度方向上,第二连接部122位于第一连接部121的一侧,对接体112位于第一连接部121的另一侧。使用时,医护人员握持针座手柄12的第二连接部122便可完扎针动作。
本实施例中,针管20为钢材制成。针管20具有尖端21,针管20内部形成两端开口的流液通道22,针管20的外径与对接体112上的插孔1127的内径相匹配,延伸体1124上的第一孔道1125的孔径小于针管20的内径。此外,针管20的侧壁上设有与流液通道22连通的观察口23,观察口23靠近于针管20的尖端21。
如图1所示,针管20远离尖端21的一端插设于对接体112的插孔1127内,针管20与对接体112通过粘接的方式连接固定,粘接所需要的胶水填充于对接体112上的沉头孔1128中。针管20与对接体112连接后,针管20内部的流液通道22与对接部内的第一孔道1125连通,针管20与第一孔道1125同轴设置,即流液通道22与容纳腔111通过第一孔道1125和第二孔道1126连通。
在穿刺(扎针)时,当针管20插入静脉血管时,血液会通过流液通道22回流至容纳腔111,由于对接体112为透明材质,医护人员可直观快速的观察到容纳腔111内的血液,从而判断针管20是否扎入静脉血管中。这种穿刺组件100可直观快速的观察到穿刺过程中血液是否回流,从而准确的判断针管20是否扎入静脉血管中。
本实施例中,针座本体11内部的容纳腔111由于分隔体114的内端壁和对接体112的容纳孔1121的孔壁共同限定,由于分隔体114具有阻止血液通过允许空气通过的能力,当血液从流液通道22进入到容纳腔111内后,容纳腔111中的空气将会通过分隔体114从限位塞115中的出气通道1153排出至外界,从而保证容纳腔111内压力不会因血液的注入而增高,使得更多的血液能够进入到容纳腔111内,更容易医护人员观察。当然,在其他具体实施例中,针座本体11也可为整体式结构,针座本体11整体为透明材质,针座本体11内部形成密闭的容纳腔111,即液体和气体均无法排出,静脉血管中的血液进入流液通道22内后,在血压的作用下,进入的血液将压缩容纳腔111内的空气,从而进入到容纳腔111内。
本实施例中,对接体112的第二轴部1130的外侧壁包括回转壁1132,回转壁1132在其轴向截面上呈向外凸出的圆弧形,回转壁1132位于容纳腔111的外侧。这种结构使得回转壁1132所在的部位形成凸透镜,能够更加清晰的看到容纳腔111内的血液。
本实施例中,对接体112上设有延伸至容纳腔111内的延伸体1124,延伸体1124内设有同轴设置的第一孔道1125和第二孔道1126,第一孔道1125与流液通道22连通,针管20与第一孔道1125同轴设置,第二孔道1126与容纳腔111连通,由于第一孔道1125的孔径小于针管20的内径,使得血液流入到针管20内的流液通道22内后,最终将以喷射的方式从第一孔道1125内喷出,使得医护人员能够更加直观的看到血液回流。此外,本实施例中,对接体112上还设有与第一孔道1125同轴设置的插孔1127,便于针管20的安装。
实施例2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留置针200,包括留置组件210和上述实施例中的穿刺组件100,留置组件210与穿刺组件100插接配合。
如图7所示,留置组件210包括套管座211和针套管212,针套管212连接于套管座211上。
其中,套管座211内部形成流液腔2111。本实施例中,套管座211包括座本体2112和隔离塞2113,座本体2112内部形成一端开口的导液孔,隔离塞2113可以为橡胶、ABS等材质,隔离塞2113具有一定弹性,隔离塞2113设于导液孔内,隔离塞2113的内端壁与导液孔的孔壁共同界定流液腔2111。
针套管212为软管,针套管212的内径略小于针管20的外径,针管20插入针套管212内后,针套管212将被封堵。针套管212连接于座本体2112远离导液孔的开口端的一端,座本体2112上外接有输液管213,针套管212与输液管213通过流液腔2111连通。
如图1所示,针座本体11的对接部插设于套管座211的座本体2112的导液孔内,针管20穿过隔离塞2113插设于针套管212内,针管20将针套管212封堵,针管20的尖端21延伸至针套管212的外侧,针管20上的观察口23位于针套管212内。
在穿刺(扎针)时,针管20与针套管212一同扎于静脉血管中,静脉血管中的血液将从针管20中的流液通道22进入到容纳腔111中,医护人员可直观快速的观察到容纳腔111内的血液,从而判定针管20和针套管212扎入静脉血管中;随后,穿刺组件100将从留置组件210中拔出,针管20从针套管212中分离,此时,针套管212与输液管213通过流液腔2111连通,输液瓶通过一次性输液器与输液管213连通后,便可向患者体内进行输液。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穿刺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针座,所述针座包括针座本体,所述针座本体为透明材质,所述针座本体内部形成容纳腔;
针管,所述针管内部形成流液通道,所述针管具有尖端,所述针管远离所述尖端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针座本体,所述流液通道与所述容纳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座本体包括对接体和分隔体;
所述对接体为透明材质,所述对接体与所述针管连接,所述对接体内部形成一端开口容纳孔;
所述分隔体设于所述容纳孔内,所述分隔体的内端壁与所述容纳孔的孔壁共同界定所述容纳腔,所述分隔体能够允许空气通过阻止血液通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穿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孔包括第一孔段和第二孔段,所述第一孔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孔段连通,所述第一孔段的另一端贯通所述对接体的一端,所述第一孔段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孔段的孔径,所述分隔体设于所述第一孔段内;
所述针座本体还包括限位塞,所述限位塞内部形成具有两端开口的出气通道,所述限位塞插接于所述第一孔段,所述出气通道通向所述分隔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穿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体的外侧壁具有回转壁,所述回转壁在其的轴向截面上呈向外凸出的圆弧形,所述回转壁位于所述容纳腔的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穿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转壁的回转轴线与所述容纳孔的轴线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穿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转壁在其轴向上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回转壁从第一端到第二端的直径逐渐减小。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穿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体上设有延伸体,所述延伸体延伸至所述容纳腔内;
所述延伸体内设有同轴设置且相互连通的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所述第一孔道与所述流液通道连通,所述针管与所述第一孔道同轴设置,所述第二孔道与所述容纳腔连通;
所述第一孔道的孔径小于所述针管的内径,所述第二孔道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孔道的孔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穿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孔道同轴设置的插孔,所述针管远离所述尖端的一端插设于所述插孔内。
9.一种留置针,其特征在于,包括留置组件和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穿刺组件;
所述留置组件包括套管座和针套管,所述针套管连接于所述套管座,所述套管座内部形成流液腔,所述套管座外接由输液管,所述针套管与所述输液管通过所述流液腔连通;
所述针座本体插设于所述套管座内,所述针管插设于所述针套管内,所述尖端延伸至所述针套管的外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座包括座本体和隔离塞,所述座本体内部形成一端开口的导液孔,所述隔离塞设于所述导液孔内,所述隔离塞的内端壁与所述导液孔的孔壁共同界定所述流液腔,所述针管能够穿过所述隔离塞插设于所述针套管内。
CN201821101006.8U 2018-07-11 2018-07-11 一种穿刺组件及留置针 Active CN2089431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01006.8U CN208943100U (zh) 2018-07-11 2018-07-11 一种穿刺组件及留置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01006.8U CN208943100U (zh) 2018-07-11 2018-07-11 一种穿刺组件及留置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943100U true CN208943100U (zh) 2019-06-07

Family

ID=667318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101006.8U Active CN208943100U (zh) 2018-07-11 2018-07-11 一种穿刺组件及留置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94310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95932A (zh) * 2019-09-18 2019-11-26 河南曙光健士医疗器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安全型水针刀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95932A (zh) * 2019-09-18 2019-11-26 河南曙光健士医疗器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安全型水针刀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169385A (en) Safety I. V. drug introducer set
JPH07328118A (ja) 針を使用しない液体注入部材
WO2009094929A1 (fr) Doseur de médicament
CN208943100U (zh) 一种穿刺组件及留置针
JP3994478B2 (ja) 液体混注具
CN208927260U (zh) 一种留置针
CN201015674Y (zh) 密闭式胸腔穿刺置留针
CN208726277U (zh) 输液转接器及具有该输液转接器的输液系统
CN107198659A (zh) 输液转接器及具有该输液转换器的输液系统
CN204446803U (zh) 留置针的改良
CN208405371U (zh) 配药器
CN208741635U (zh) 双管输液器
CN102319146B (zh) 一种泪道置管
CN208049128U (zh) 一种手术用直型留置针
CN208989890U (zh) 一次性使用静脉注射输液器
CN206315288U (zh) 双头配液注射器
CN110236943A (zh) 一种带偏心针及过滤结构的药液转移过滤器
JPH0511874Y2 (zh)
CN208893344U (zh) 一种留置针及输液装置
CN208541631U (zh) 多通道输液连接装置
CN205055048U (zh) 一种带有防液体返流安全阀的输液针
CN209611757U (zh) 一次性高效医用配液器
CN104587569B (zh) 一种新型防气泡输液器
CN219440008U (zh) 一种药物抽吸组件
CN219646427U (zh) 一种防针刺伤的输液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Building 1 and Building 2, No. 6 Kexin Road, Gaoxin West District, Chengdu City, Sichuan Province, 611730

Patentee after: Chengdu Puth MEDICAL Plastics Packag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610000 West Park of Chengdu hi tech Zone, Sichuan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Chengdu Puth Medical Plastics Packaging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