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918987U - 一种驳接机构及棍棒驳接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驳接机构及棍棒驳接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918987U
CN208918987U CN201821654216.XU CN201821654216U CN208918987U CN 208918987 U CN208918987 U CN 208918987U CN 201821654216 U CN201821654216 U CN 201821654216U CN 208918987 U CN208918987 U CN 2089189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connecting piece
hole
connecting portion
docking
clu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65421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谭永安
范伟波
侯浩贤
黄章娉
叶露
韦颖康
张博
区婉媚
黎嘉达
温振宇
郑泽飞
林晓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Qingyuan Power Supply Bureau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Qingyuan Power Supply Bureau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Qingyuan Power Supply Bureau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65421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9189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9189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9189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olf Clubs (AREA)

Abstract

一种驳接机构及棍棒驳接设备,属于材料驳接技术领域。驳接机构包括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第一连接体包括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第三连接部包括与第二连接部连接的基体以及由基体的相对侧面分别沿第二连接部的径向向外延伸的两个第一凸起。以使第三连接部的端面包括被第二连接部覆盖的连接面和未被第二连接部覆盖的抵持面。第二连接体包括转动连接的第四连接部和第五连接部。第四连接部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五连接部开设有第二通孔。第三连接部能够穿过第一通孔。转动第四连接部时,第四连接部的端面抵触抵持面。棍棒驳接设备包括上述驳接机构和棍棒,棍棒与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连接。该驳接机构防脱出角度大。该棍棒驳接设备驳接棍棒方便。

Description

一种驳接机构及棍棒驳接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材料驳接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驳接机构及棍棒驳接设备。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产中经常会遇到需要将两根棍棒驳接在一起的情况,棍棒驳接一般使用螺纹旋转等方法。但是这种方法有时候会出现卡死的现象,导致很多工作人员喜欢用硬物敲打驳接部位,使其松动。这种情况弊端非常多,一是敲打破坏驳接部位。二是经常卡住,时工作不方便。三是旋转装拆效率很低。
现有技术中已经出现了一种错位固定式驳接机构。该驳接机构包括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其中第一连接体包括母套头和转动头,第二连接体上安装有公套头。公套头包括棱柱段和圆柱段。转动头厚度与圆柱段的长度相等,转动头中央有一个与棱柱段形状大小对应的插口。母套头上设置有能让公套头棱柱段完全插入的插孔。插孔与转动头上的插口形状大小相同,安装位置对应。其中,母套头与第一连接体连接,母套头与转动头连接。第二连接体与公套头连接。其中,当第二连接体棱柱段完全插入第一连接体母套头的插孔后,旋转转动头,旋转头上的插口与母套头上的插孔错位,插口刚好卡住棱柱段的顶角。现有技术中插口和棱柱段的形状相同,旋转转动头后,仅仅依靠棱柱段的棱角与插口相作用,作用面积小。棱柱为四棱柱时,插口旋转45°,棱柱段就会脱出。棱柱棱数越多,可转动角度越小,连接不稳。
现有技术中的问题在于:防脱出的受力面积小,防脱出角度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驳接机构,以便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错位固定式驳接机构防止脱出的受力面积小、防脱出角度小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驳接机构防脱出的受力面积较大,需要转动90°才能脱出,防脱出角度较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棍棒驳接设备。该棍棒驳接设备能够快速驳接棍棒。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驳接机构,所述驳接机构包括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所述第一连接体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被用于与待驳接件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呈圆柱状;所述第三连接部包括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的基体以及由所述基体的相对侧面分别沿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径向向外延伸的两个第一凸起,以使所述第三连接部的端面包括被所述第二连接部覆盖的连接面和未被所述第二连接部覆盖的抵持面,所述抵持面分布于所述连接面的两侧;所述第二连接体包括第四连接部、第五连接部和第六连接部,所述第五连接部连接所述第四连接部和第六连接部,所述第六连接部被用于与待驳接件连接,所述第四连接部与所述第五连接部轴向固定,圆周方向可转动,所述第四连接部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形状与所述第三连接部的形状相同,所述第五连接部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三连接部能够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并至少部分容纳在所述第二通孔内,当第二通孔与第三连接部配合时,所述连接面容纳于所述第二通孔内或与第二通孔端面重合,当转动所述第四连接部时,所述第四连接部的端面抵触所述抵持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两个所述第一凸起的侧面均为弧面,两个所述弧面的弧顶的连线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直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三连接部的截面形状和大小相同,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一通孔的大小和形状相同。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四连接部开设有限位孔,所述第五连接部开设有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一固定孔与所述限位孔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固定孔和所述限位孔通过连接件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限位孔为圆弧孔,所述圆弧孔所对应的圆弧的圆心与第四连接部的转动中心重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四连接部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五连接部对应位置凹设有多个凹槽,定位件安装于所述第三通孔且弹性地抵持于所述第五连接部的端面,所述定位件能够与所述第四连接部一起相对于所述第五连接部转动,所述凹槽分布于所述定位件的转动轨迹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凹槽两两一组,每组凹槽在所述第五连接部上中心对称。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定位件为定位玻珠螺丝,所述定位玻珠螺丝包括本体和玻珠,所述本体与所述玻珠连接,所述本体表面连接有螺纹,所述玻珠受力后能够收缩。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本体、所述玻珠和所述螺纹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棍棒驳接设备,所述棍棒驳接设备包括两根棍棒和上述任一项所述驳接机构,一根所述棍棒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另一根所述棍棒与所述第六连接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包括: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驳接机构包括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第一连接体包括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第三连接部包括与第二连接部连接的基体以及由基体的相对侧面分别沿第二连接部的径向向外延伸的两个第一凸起。以使第三连接部的端面包括被第二连接部覆盖的连接面和未被第二连接部覆盖的抵持面。第二连接体包括转动连接的第四连接部和第五连接部。第四连接部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五连接部开设有第二通孔。第三连接部能够穿过第一通孔。转动第四连接部时,第四连接部的端面抵触抵持面。通过设置覆盖第二连接件的连接面和未被第二连接部覆盖的抵持面,其中抵持面被用于与第四连接部的端面抵持,这样能够获得较大的受力面积。第一凸起分布于基体的相对两侧,并沿第二连接部的径向向外延伸,使得抵持面分布于第二连接部两侧。要使第四连接部不抵触第三连接部,需要转动90°角,这样防脱出的角度较大。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棍棒驳接设备包括上述的驳接机构和棍棒,该棍棒驳接设备能够快速驳接棍棒,较为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驳接机构未连接配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驳接结构的第一连接体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驳接机构的第一连接体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驳接结构的第二连接体在第三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驳接机构的第二连接体在第四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驳接机构连接配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第一连接体;110-第一连接部;120-第二连接部;130-第三连接部;131-第一凸起;132-抵持面;140-第四通孔;200-第二连接体;210-第六连接部;220-第五连接部; 230-第四连接部;231-第一通孔;232-限位孔;233-连接件; 234-凹槽;235-定位件;300-棍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展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日常生产中经常会遇到需要将两根棍棒驳接在一起的情况,棍棒驳接一般使用螺纹旋转等方法。但是这种方法有时候会出现卡死的现象,导致很多工作人员喜欢用硬物敲打驳接部位,使其松动。这种情况弊端非常多,一是敲打破坏驳接部位。二是经常卡住,时工作不方便。三是旋转装拆效率很低。
现有技术中已经出现了一种错位固定式驳接机构。该错位固定式驳接机构主要由棱柱和插口错位,插口阻挡棱柱脱出来实现驳接目标。现有技术中插口和棱柱段的形状相同,旋转转动头后,仅仅依靠棱柱段的棱角与插口相作用,作用面积小。棱柱为四棱柱时,插口旋转45°,棱柱段就会脱出。棱柱棱数越多,可转动角度越小,连接不稳。
针对上述情况,申请人在经过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的基础上,提出了本驳接机构及棍棒驳接设备。该驳接机构防脱出的受力面积较大,需要转动90°才能脱出,防脱出角度较大。该棍棒驳接设备能够快速驳接棍棒。
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驳接机构,其具体结构如下文所阐述。
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驳接机构包括:第一连接体 100和第二连接体200。第一连接体100包括第一连接部110、第二连接部120和第三连接部130。第二连接部120连接第一连接部110和第三连接部130。第一连接部110被用于与待驳接件连接。第二连接部120呈圆柱状。第三连接部130包括与第二连接部120连接的基体以及由基体的相对侧面分别沿第二连接部120的径向向外延伸的两个第一凸起131,以使第三连接部 130的端面包括被第二连接部120覆盖的连接面和未被第二连接部120覆盖的抵持面132。抵持面132分布于连接面的两侧。第二连接体200包括第四连接部230、第五连接部220和第六连接部210。第五连接部220连接第四连接部230和第六连接部210。第六连接部210被用于与待驳接件连接。第四连接部230与第五连接部220轴向固定,圆周方向可转动。第四连接部230上开设有第一通孔231,第一通孔231的形状与第三连接部130的形状相同。第五连接部220开设有第二通孔,第一通孔231与第二通孔的位置相对应。第三连接部130能够穿过第一通孔231 并至少部分容纳在第二通孔内。当第二通孔与第三连接部130 配合时,连接面容纳于第二通孔内或与第二通孔端面重合。当转动第四连接部230时,第四连接部230的端面抵触抵持面132。
请参照图2,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连接体100包括第一连接部110、第二连接部120和第三连接部130。第二连接部120 连接第一连接部110和第三连接部130。第一连接部110被用于与待驳接件驳接。根据待驳接件的不同,第一连接部110的形状可以相应改变。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驳接棍棒300,将第一连接部110制成一端封闭地圆筒状。圆筒状的第一连接部110的封闭端与第二连接部120连接。圆筒状的第一连接部110的开口端被用于与驳接棍棒300连接。第一连接部110的内径与棍棒300的直径相匹配,只需要将棍棒300插入第一连接部110 内,即可完成棍棒300与第一连接部110的驳接。
第二连接部120为圆柱体。第二连接部120的两端端面分别与第一连接部110和第三连接部130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10封闭端的直径大于第二连接部120的截面直径。
第三连接部130包括与第二连接部120连接的基体以及由基体的相对侧面分别沿第二连接部120的径向向外延伸的两个第一凸起131。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连接部130的基体为长方体,两个第一凸起131的侧面均为弧面,两个弧面的弧顶的连线长度大于第二连接部120的直径。两个第一凸起131沿着长方体的长度方向分布。长方体状的基体的一端端面与第二连接部120的端面连接。第三连接部130的端面包括被第二连接部120覆盖的连接面和未被第二连接部120覆盖的抵持面132。连接面为基体端面的一部分,抵持面132包括第一凸起131的端面和部分未被覆盖的基体端面。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接部110、第二连接部120和第三连接部130的对称轴线重合。
请参照图3,第三连接部130远离第二连接部120的一端开设有第四通孔140。第四通孔140的圆心与第三连接部130的对称轴线重合。第四通孔140的直径小于第二连接部120的截面直径。第四通孔140贯穿第三连接部130、第二连接部120和第一连接部110。第一连接体100和第二连接体200配合时,第四通孔140能够排出第二连接体200内的空气,减小配合的难度。
请参照图4,配合参照图5,第二连接体200包括第四连接部230、第五连接部220和第六连接部210。第五连接部220连接第四连接部230和第六连接部210。第六连接部210被用于与待驳接件驳接。根据待驳接件的不同,第六连接部210的形状可以相应改变。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驳接棍棒300,将第六连接部210制成圆筒状。第六连接部210的一端内表面与第五连接部220的表面卡接,第六连接部210的另一端被用于与棍棒300 卡接。第六连接部210的内径与棍棒300的截面直径相同,只需要将棍棒300插入第六连接部210内,即可完成棍棒300与第一连接部110的驳接。
第五连接部220包括直径大小不同的两段圆柱,两段直径大小不同的圆柱通过中间段连接。中间段为圆台。其中直径较大的一端端面与第四连接部230可转动的连接,直径较小的一端表面与第六连接部210卡接。中间段作为一个抵持部,抵持第六连接部210靠近第四连接部230。第五连接部220的端面上开设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贯穿第五连接部220两端。第五连接部220靠近第四连接部230的端面上开设有第一固定孔,第一固定孔被用于与连接件233配合。第五连接部220靠近第四连接部230的端面上还开设有凹槽234,凹槽234被用于与固定件配合。凹槽234开设有多个,多个凹槽234两两一组,每组凹槽234在第五连接部220上中心对称。
请参照图5,第四连接部230整体呈六棱柱状。第四连接部230 的厚度大于或等于第二连接部120的长度。在本实施例中,第四连接部230的厚度等于第二连接部120的长度。这样第一连接体100 被锁定后不会有轴向方向的滑动。第四连接部230的端面开设有第一通孔231,第一通孔231贯穿第四连接部230两个端面。第一通孔231的圆心与第四连接部230的中心重合。第一通孔231和第三连接部130的截面形状和大小相同,第二通孔和第一通孔231的大小和形状相同。
第四连接部230还开设有限位孔232,限位孔232向第五连接部220端面的投影,能够将第一固定孔包括在内。即第一固定孔与限位孔232位置相对应。第一固定孔和限位孔232通过连接件233 连接。限位孔232为圆弧孔,圆弧孔所对应的圆弧的圆心与第四连接部230的转动中心重合。圆弧孔所对应的圆心角为90°。这样可以使第四连接部230在90°范围内转动,也尽可能的避免了待驳接件的脱离。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孔为螺纹孔,连接件233为限位光轴螺丝。
第四连接部230还开设有第三通孔,通过旋转第四连接部230,能够使第三通孔与凹槽234位置相对应。定位件235安装于第三通孔且弹性地抵持于第五连接部220的端面,定位件235能够与第四连接部230一起相对于第五连接部220转动,凹槽234分布于定位件235的转动轨迹上。定位件235为定位玻珠螺丝,定位玻珠螺丝包括本体和玻珠,本体与玻珠连接,本体表面连接有螺纹,玻珠受力后能够收缩。进一步地,本体、玻珠和螺纹一体成型。这样设置,能够改善定位玻珠螺丝的定位能力。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驳接机构的工作过程如下:
请参照图6,将第三连接部130通过第一通孔231,伸入第二通孔,直到第三连接部130的连接面与第二通孔靠近第四连接部230的端部重合。这时,将第四连接部230转动90°,即可实现第一连接体100和第二连接体200的驳接。将一根棍棒 300与第一连接部110连接,将另一根棍棒300与第六连接部 210连接。即可完成棍棒300的驳接。需要取消驳接时,只需将第四连接部230反向转动90°,然后将第三连接部130从第二通孔中拔出即可。拆除连接在第一连接部110和第六连接部210 的棍棒300。使得该驳接机构能够重复使用。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驳接机构包括第一连接体100和第二连接体 200。第一连接体100包括第二连接部120和第三连接部130。第三连接部130包括与第二连接部120连接的基体以及由基体的相对侧面分别沿第二连接部120的径向向外延伸的两个第一凸起131。以使第三连接部130的端面包括被第二连接部120覆盖的连接面和未被第二连接部120覆盖的抵持面132。第二连接体200包括转动连接的第四连接部230和第五连接部220。第四连接部230开设有第一通孔231,第五连接部220开设有第二通孔。第三连接部130能够穿过第一通孔231。转动第四连接部230时,第四连接部230的端面抵触抵持面132。通过设置覆盖第二连接件233的连接面和未被第二连接部120覆盖的抵持面132,其中抵持面132被用于与第四连接部230的端面抵持,这样能够获得较大的受力面积。第一凸起131分布于基体的相对两侧,并沿第二连接部120的径向向外延伸,使得抵持面132分布于第二连接部120两侧。要使第四连接部 230不抵触第三连接部130,需要转动90°角,这样防脱出的角度较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棍棒驳接设备,该棍棒驳接设备包括两根棍棒300和上述的驳接机构,一根棍棒300与第一连接部110 连接,另一根棍棒300与第六连接部210连接。该棍棒驳接设备能够快速驳接棍棒300,较为方便。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驳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驳接机构包括:
第一连接体,所述第一连接体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被用于与待驳接件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呈圆柱状;所述第三连接部包括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的基体以及由所述基体的相对侧面分别沿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径向向外延伸的两个第一凸起,以使所述第三连接部的端面包括被所述第二连接部覆盖的连接面和未被所述第二连接部覆盖的抵持面,所述抵持面分布于所述连接面的两侧;以及
第二连接体,所述第二连接体包括第四连接部、第五连接部和第六连接部,所述第五连接部连接所述第四连接部和第六连接部,所述第六连接部被用于与待驳接件连接,所述第四连接部与所述第五连接部轴向固定,圆周方向可转动,所述第四连接部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形状与所述第三连接部的形状相同,所述第五连接部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三连接部能够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并至少部分容纳在所述第二通孔内,当第二通孔与第三连接部配合时,所述连接面容纳于所述第二通孔内或与第二通孔端面重合,当转动所述第四连接部时,所述第四连接部的端面抵触所述抵持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驳接机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凸起的侧面均为弧面,两个所述弧面的弧顶的连线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驳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三连接部的截面形状和大小相同,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一通孔的大小和形状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驳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连接部开设有限位孔,所述第五连接部开设有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一固定孔与所述限位孔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固定孔和所述限位孔通过连接件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驳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孔为圆弧孔,所述圆弧孔所对应的圆弧的圆心与第四连接部的转动中心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驳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连接部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五连接部对应位置凹设有多个凹槽,定位件安装于所述第三通孔且弹性地抵持于所述第五连接部的端面,所述定位件能够与所述第四连接部一起相对于所述第五连接部转动,所述凹槽分布于所述定位件的转动轨迹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驳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两两一组,每组凹槽在所述第五连接部上中心对称。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驳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为定位玻珠螺丝,所述定位玻珠螺丝包括本体和玻珠,所述本体与所述玻珠连接,所述本体表面连接有螺纹,所述玻珠受力后能够收缩。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驳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所述玻珠和所述螺纹一体成型。
10.一种棍棒驳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棍棒驳接设备包括两根棍棒和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驳接机构,一根所述棍棒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另一根所述棍棒与所述第六连接部连接。
CN201821654216.XU 2018-10-11 2018-10-11 一种驳接机构及棍棒驳接设备 Active CN2089189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654216.XU CN208918987U (zh) 2018-10-11 2018-10-11 一种驳接机构及棍棒驳接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654216.XU CN208918987U (zh) 2018-10-11 2018-10-11 一种驳接机构及棍棒驳接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918987U true CN208918987U (zh) 2019-05-31

Family

ID=667089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654216.XU Active CN208918987U (zh) 2018-10-11 2018-10-11 一种驳接机构及棍棒驳接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9189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708983B1 (ko) 구조 프레임워크를 위한 커넥터 시스템
WO2017113578A1 (zh) 一种魔方
CN111396412B (zh) 用于led显示屏的连接装置
CN208918987U (zh) 一种驳接机构及棍棒驳接设备
CN111603755A (zh) 二阶魔方
CN206266087U (zh) 气膜建筑夹具及悬吊装置
WO2024041410A1 (zh) 一种背架连接结构及背架装置
CN208697492U (zh) 剃须刀及刀头浮动结构
CN207111695U (zh) 一种卡扣的安装结构以及转动组件
CN202850214U (zh) 快速连接固定装置
CN206608409U (zh) 连接结构及连接装置
CN209232546U (zh) 一种便于检修的箱式变压器
CN210568663U (zh) 一种燃气灶炉脚安装结构
CN207848165U (zh) 一种用于提高建筑工程砼接缝质量的螺栓组件
CN208253256U (zh) 一种基于模块化组装的双向旋转轴结构
CN220668184U (zh) 一种用于吸力设备的万向轴
CN207680181U (zh) 过滤器法兰安装结构和过滤器
CN206386351U (zh) 锁紧机构、支撑杆组件及支撑装置
CN207056346U (zh) 净水机和净水系统
CN102758981B (zh) 消防水带接头
CN206831429U (zh) 万向灯座
CN212427911U (zh) 一种旋转固定型调平底座
CN207568727U (zh) 一种发动机高密封性油封设备
CN205026367U (zh) 一种铝型材用转动连接件
CN105552668B (zh) 两扁转换插脚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