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892801U - 再定位咬合板 - Google Patents

再定位咬合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892801U
CN208892801U CN201721443040.9U CN201721443040U CN208892801U CN 208892801 U CN208892801 U CN 208892801U CN 201721443040 U CN201721443040 U CN 201721443040U CN 208892801 U CN208892801 U CN 2088928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ring
crotch
snap ring
lower ja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44304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耀旻
顾颖
胡欣欣
周晓敏
何柳婷
李馨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72144304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8928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8928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892801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再定位咬合板,该再定位咬合板包括上牙套及下牙套。上牙套包括第一基托及第一卡环,第一基托用于设置于上颌牙的舌侧,第一基托设有第一咬合凸台,第一咬合凸台具有驱动斜面。第一卡环设置于第一基托上,且第一卡环能够卡设于上颌牙上,以将上牙套固定于上颌上。下牙套包括第二基托及第二卡环,第二基托用于设置于下颌牙的舌侧。第二卡环设置于第二基托上,且第二卡环能够卡设于下颌牙上,以将下牙套固定于下颌上。当上颌与下颌咬合时,驱动斜面能够与第二基托的侧壁抵接,驱动斜面能够驱动下颌移动,以使髁突向关节盘移动进而捕捉到关节盘。上述再定位咬合板能够避免个别牙受力过多向外倾斜,且应用范围较广。

Description

再定位咬合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再定位咬合板。
背景技术
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是颞下颌关节结构内紊乱的早期表现,虽然仅有张口弹响及伴有关节区间或疼痛不适等轻度症状。但是,若未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疗,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会发展成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进而张口受限和关节疼痛,甚至最终发展成为骨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
尽早获得持续稳定的关节盘复位是治疗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的关键,一般通过使用再定位咬合板来促使关节盘复位。再定位咬合板一般佩戴于上颌上,其具有一个带斜面的挡板。当患者进行咀嚼等主动性咬合时,斜面会引导下颌中切牙向前下方移动,进而诱导下颌前伸使髁突向前下方移动,捕捉到前移位的关节盘,重建“正常”的盘突关系。
虽然传统的再定位咬合板临床疗效显著,但是,传统的再定位咬合板过分依赖两枚下颌中切牙的力量,长时间佩戴后容易引起下颌中切牙向外倾斜。并且,对于下颌中切牙缺失的可复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不能使用该再定位咬合板,应用范围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再定位咬合板导致下颌中切牙倾斜,且应用范围有限的问题,提供一种再定位咬合板。
一种再定位咬合板,包括:
上牙套,包括第一基托及第一卡环,所述第一基托用于设置于上颌牙的舌侧,所述第一基托设有第一咬合凸台,所述第一咬合凸台具有驱动斜面,所述第一卡环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托上,且所述第一卡环能够卡设于所述上颌牙上,以将所述上牙套固定于上颌上;及
下牙套,包括第二基托及第二卡环,所述第二基托用于设置于下颌牙的舌侧,所述第二卡环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托上,且所述第二卡环能够卡设于所述下颌牙上,以将所述下牙套固定于下颌上;
其中,所述上颌与所述下颌咬合时,所述驱动斜面能够与所述第二基托的侧壁抵接,所述驱动斜面能够驱动所述下颌移动,以使髁突向关节盘移动进而捕捉到关节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基托设有第二咬合凸台,所述第二咬合凸台具有引导斜面,所述引导斜面的倾斜角度与所述驱动斜面的倾斜角度相同,所述上颌牙与所述下颌牙咬合时,所述驱动斜面能够与所述引导斜面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咬合凸台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咬合凸台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托的两端,所述第二咬合凸台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咬合凸台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托的两端,两个所述驱动斜面能够分别与两个所述引导斜面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咬合凸台及所述第二咬合凸台位于上颌磨牙及下颌磨牙之间,以增大所述髁突与所述关节盘之间的间距。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环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卡环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托的两端,两个所述第一卡环分别能够卡设于两个所述上颌牙上;和/或
所述第二卡环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卡环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托的两端,两个所述第二卡环分别能够卡设于两个所述下颌牙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牙套还包括第一固定环,所述第一固定环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托上,所述第一固定环能够卡设于相邻两个所述上颌牙之间;和/或
所述下牙套还包括第二固定环,所述第二固定环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托上,所述第二固定环能够卡设于相邻两个所述下颌牙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环及所述第二固定环的末端均呈球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分别与所述上牙套及所述下牙套相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牙套还包括连接环及第一弯钩,所述连接环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托上,所述弯钩设置于所述所述连接环上,所述下牙套还包括第二弯钩,所述第二弯钩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托上,所述弹性件呈环形,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一弯钩及所述第二弯钩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弯钩、所述第二弯钩及所述弹性件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弯钩间隔设置于所述连接环上,两个所述第二弯钩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托上,每个所述弹性件对应套设于相应的一个所述第一弯钩及一个所述第二弯钩上。
上述再定位咬合板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上颌与下颌相咬合时,驱动斜面与第二基托的侧壁相抵,驱动斜面沿第二基托的侧壁滑动的过程中,驱动斜面能够驱动下牙套移动,下牙套的移动带动下颌运动,以使髁突向关节盘移动进而捕捉到关节盘。驱动斜面对下牙套的作用力分配到多枚下颌牙上,能够避免个别牙受力过多向外倾斜。并且,针对下颌中有牙齿缺失的情况,也能够使用上述再定位咬合板以治疗颞下颌关节结构内紊乱,应用范围较广。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方式中再定位咬合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上牙套的透视图;
图3为图1中下牙套的透视图;
图4为图1所示再定位咬合板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一实施方式中的再定位咬合板,用于治疗颞下颌关节结构内紊乱。具体到本实施方式中,该再定位咬合板包括上牙套100、下牙套200及弹性件300。
请一并参阅图2,上牙套100设置于上颌10上。具体地,上牙套100包括第一基托110及第一卡环120。第一基托110用于设置于上颌牙的舌侧。第一基托110的形状与患者上颌10的形状相适配。第一基托110覆盖上颌10全牙列的腭侧牙齿、牙龈及黏膜面。第一基托110由硬质合成树脂基制成。第一基托110为透明状,可以保证患者佩戴上牙套100后的美观性。第一基托110的厚度为1mm-2mm。
第一基托110设有第一咬合凸台112,第一咬合凸台112具有驱动斜面114。第一咬合凸台11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咬合凸台112分别设置于第一基托110的两端。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咬合凸台112由第一基托110的两端加厚形成。第一咬合凸台112位于上颌磨牙及下颌磨牙之间。具体地,上牙套100佩戴于上颌10上后,第一咬合凸台112能够覆盖上颌10的第一前磨牙的远中咬合面、第二前磨牙的全部咬合面、第一磨牙的全部咬合面及第二磨牙的全部咬合面。其中,第一前磨牙的远中咬合面具体指第一前磨牙咬合面远离中切牙的部分。第一咬合凸台112的高度为2mm-8mm。驱动斜面114的斜度为45°-70°。
第一卡环120设置于第一基托110上,第一卡环120能够卡设于上颌牙上,以将上牙套100固定于上颌10上。第一卡环12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卡环120分别设置于第一基托110的两端,两个第一卡环120能够分别卡设于两个上颌牙上。本实施方式中,两个第一卡环120分别设置于两个第一咬合凸台112上。第一卡环120为单臂卡环,两个第一卡环120分别卡设于两个第一磨牙上。第一卡环120由金属丝弯曲后形成。第一卡环120弯曲的形状与第一磨牙侧壁的形状相适配,可以保证上牙套100固定的稳定。
本实施方式中,上牙套100还包括第一固定环130、连接环140及第一弯钩150。第一固定环130设置于第一基托110上,第一固定环130能够卡设于相邻两个下颌牙之间。具体地,第一固定环13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固定环130分别设置于两个第一咬合凸台112上。每个第一固定环130对应卡设于上颌10的第一前磨牙及第二前磨牙之间。第一固定环130的末端呈球形,以防止第一卡环120的末端划破口腔。
连接环140设置于第一基托110上。具体地,连接环140的部分设置于第一基托110上。上牙套100固定于上颌10时,连接环140的另一部分能够穿过第一前磨牙及尖牙之间的间隙伸出到上颌牙的颊侧。连接环140位于上颌牙颊侧的部分沿上颌牙的牙弓弯曲延伸。第一弯钩150设置于连接环140上。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弯钩150焊接于连接环140上。第一弯钩15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弯钩150间隔设置于连接环140上。具体地,两个第一弯钩150分别设置于两个第一前磨牙的颊侧。
请一并参阅图3,下牙套200设置于下颌20上。具体地,下牙套200包括第二基托210及第二卡环220。第二基托210用于设置于下颌牙的舌侧。第二基托210的形状与患者下颌20的形状相适配。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基托210覆盖下颌20的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第一前磨牙及第二前磨牙的舌侧、牙龈及粘膜面。第二基托210由硬质合成树脂基制成。第二基托210为透明状,可以保证患者佩戴下牙套200后的美观性。第二基托210的厚度为1mm-3mm。
第二基托210设置有第二咬合凸台212,第二咬合凸台212的位置与第一咬合凸台112的位置相对应。第二咬合凸台212具有引导斜面214,引导斜面214与驱动斜面114相对,引导斜面214的倾斜角度与驱动斜面114的倾斜角度相同。当上颌10与下颌20咬合时,驱动斜面114能够与引导斜面214抵接,驱动斜面114沿引导斜面214移动地过程中,驱动斜面114能够驱动下牙套200朝远离面颊的方向移动,进而带动下颌20运动。
第二咬合凸台21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咬合凸台212分别设置于第二基托210的两端,两个驱动斜面114能够分别与两个引导斜面214相抵。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咬合凸台212由第二基托210的两端加厚形成。第二咬合凸台212位于上颌磨牙及下颌磨牙之间。具体地,当下牙套200佩戴与下颌20上后,第二咬合凸台212覆盖下颌20第二前磨牙的近中咬合面。其中,第二前磨牙的近中咬合面具体是指第二前磨牙咬合面靠近中切牙的部分。第二咬合凸台212的厚度为2mm-8mm。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咬合凸台212的厚度与第一咬合凸台112的厚度相同。引导斜面214的斜度为45°-70°。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基托210也可以不设置第二咬合凸台212,驱动斜面114直接与第二基托210的侧壁抵接。
第二卡环220设置于第二基托210上,第二卡环220能够卡设于下颌牙上,以将下牙套200固定于下颌20上。第二卡环22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卡环220分别设置于第二基托210的两端,两个第二卡环220能够分别卡设于两个下颌牙上。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卡环220为单臂卡环,两个第二卡环220分别卡设于两个第一前磨牙上。第二卡环220由金属丝弯曲后形成。第二卡环220弯曲的形状与第一前磨牙的形状相适配,可以保证下牙套200固定的稳定。
本实施方式中,下牙套200还包括第二固定环230及第二弯钩240。第二固定环230设置于第二基托210上,第二固定环230能够卡设于相邻两个下颌牙之间。具体地,第二固定环230的数量为三个,三个第二固定环230间隔设置于两个第二卡环220之间。其中一个第二固定环230卡设于尖牙及侧切牙之间,另一第二固定环230卡设于两个中切牙之间,最后一个第二固定环230卡设于另一尖牙及另一侧切牙之间。第二固定环230的末端呈球形,可以防止划破口腔。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固定环230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具体设置。
第二弯钩240设置于第二基托210上,第二弯钩240的位置与第一弯钩150的位置相对应。第二弯钩240的末端呈球形,可以避免划破口腔。第二弯钩24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弯钩240间隔设置第二基托210上,两个第二弯钩240的位置分别与两个第一弯钩150的位置相对应。具体地,两个第二弯钩240分别位于两个第一前磨牙的颊侧。
弹性件300分别与上牙套100及下牙套200相连接。具体地,弹性件300呈环形,弹性件300套设于第一弯钩150及第二弯钩240上。本实施方式中,弹性件300的数量为两个,每个弹性件300对应套设于相应的一个第一弯钩150及第二弯钩240上。弹性件300由医用橡胶制造而成,弹性件300的直径为0.5mm-2mm。弹性件300静止状态下的长度为3mm-5mm,最大伸长长度为60-90mm。
请一并参阅图4,上述再定位咬合板的工作原理具体为:
当上颌10与下颌20相咬合时,驱动斜面114能够与引导斜面214抵接。驱动斜面114沿引导斜面214滑动的过程中,驱动斜面114对引导斜面214产生斜向下的力F,从而驱动斜面114能够驱动下牙套200移动,下牙套200的移动能够带动下颌20向前下方运动,以使髁突向关节盘移动,髁突前移捕捉到关节盘,使关节盘复位至关节窝内髁突正上方。第一咬合凸台112及第二咬合凸台212位于上颌磨牙及下颌磨牙之间,可以增大髁突与关节盘之间的间距,以使关节间隙增大,有利于关节盘后韧带的恢复。
当患者睡眠等无意识情况下,下颌20会不自主的回退,又回退到以往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的状态。弹性件300能够在下颌20回退时提供拉力,以保持下颌20处于前伸状态。
上述再定位咬合板,驱动斜面114对下牙套200的作用力被分配到多枚下颌牙上,能够避免个别牙齿受力过大向外倾斜。针对下颌20中有牙齿缺失的情况,也能够使用上述再定位咬合板以治疗颞下颌关节结构内紊乱,应用范围较广。并且,弹性件能够在患者睡眠等无意识情况下,下颌20回退时提供拉力以保持下颌20前伸,能够有效减少治疗时间,增加治疗效果。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再定位咬合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牙套,包括第一基托及第一卡环,所述第一基托用于设置于上颌牙的舌侧,所述第一基托设有第一咬合凸台,所述第一咬合凸台具有驱动斜面,所述第一卡环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托上,且所述第一卡环能够卡设于所述上颌牙上,以将所述上牙套固定于上颌上;及
下牙套,包括第二基托及第二卡环,所述第二基托用于设置于下颌牙的舌侧,所述第二卡环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托上,且所述第二卡环能够卡设于所述下颌牙上,以将所述下牙套固定于下颌上;
其中,所述上颌与所述下颌咬合时,所述驱动斜面能够与所述第二基托的侧壁抵接,所述驱动斜面能够驱动所述下颌移动,以使髁突向关节盘移动进而捕捉到关节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定位咬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托设有第二咬合凸台,所述第二咬合凸台具有引导斜面,所述引导斜面的倾斜角度与所述驱动斜面的倾斜角度相同,所述上颌牙与所述下颌牙咬合时,所述驱动斜面能够与所述引导斜面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再定位咬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咬合凸台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咬合凸台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托的两端,所述第二咬合凸台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咬合凸台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托的两端,两个所述驱动斜面能够分别与两个所述引导斜面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再定位咬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咬合凸台及所述第二咬合凸台位于上颌磨牙及下颌磨牙之间,以增大所述髁突与所述关节盘之间的间距。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定位咬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环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卡环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托的两端,两个所述第一卡环分别能够卡设于两个所述上颌牙上;和/或
所述第二卡环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卡环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托的两端,两个所述第二卡环分别能够卡设于两个所述下颌牙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定位咬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牙套还包括第一固定环,所述第一固定环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托上,所述第一固定环能够卡设于相邻两个所述上颌牙之间;和/或
所述下牙套还包括第二固定环,所述第二固定环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托上,所述第二固定环能够卡设于相邻两个所述下颌牙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再定位咬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环及所述第二固定环的末端均呈球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定位咬合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分别与所述上牙套及所述下牙套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再定位咬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牙套还包括连接环及第一弯钩,所述连接环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托上,所述弯钩设置于所述连接环上,所述下牙套还包括第二弯钩,所述第二弯钩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托上,所述弹性件呈环形,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一弯钩及所述第二弯钩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再定位咬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钩、所述第二弯钩及所述弹性件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弯钩间隔设置于所述连接环上,两个所述第二弯钩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托上,每个所述弹性件对应套设于相应的一个所述第一弯钩及一个所述第二弯钩上。
CN201721443040.9U 2017-11-02 2017-11-02 再定位咬合板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8928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443040.9U CN208892801U (zh) 2017-11-02 2017-11-02 再定位咬合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443040.9U CN208892801U (zh) 2017-11-02 2017-11-02 再定位咬合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892801U true CN208892801U (zh) 2019-05-24

Family

ID=665646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443040.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892801U (zh) 2017-11-02 2017-11-02 再定位咬合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89280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44137A (zh) * 2020-05-15 2020-08-18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后牙减压咬合板及其制造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44137A (zh) * 2020-05-15 2020-08-18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后牙减压咬合板及其制造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ylina A common-sense approach to splint therapy
Rose et al. Occlusal and skeletal effects of an oral appliance in the treatment of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Adina et al. Orthopedic joint stability influences growth and maxillary development: clinical aspects
Gray et al. Occlusal splints and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why, when, how?
Ramya et al. Correlation between anterior crowding and bruxism-related parafunctional habits
George Selecting sleep-disordered–breathing appliances: Biomechanical considerations
WO2005000142A3 (en) Sleep appliance
RU182370U1 (ru) Небная пластинка-каппа
CN208892801U (zh) 再定位咬合板
Hakala et al. The use of prolotherapy for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ysfunction
CN202342213U (zh) 一种组合改良式上颌合垫式矫治器
CN209499940U (zh) 微型分体式咬合板
RU2342088C1 (ru) Способ ортопедического лечения дисфункций височно-нижнечелюстных суставов с косой окклюзионной плоскостью
Sureja et al. Twin occlusion prosthesis: a ray of hope for hemimandibulectomy patient-a case report
US20190336321A1 (en) Intraoral device
RU2307620C1 (ru) Многофункциональный двучелюстной ортодонтический аппарат-протез для лечения мезиального прикуса
Pertes Updating the mandibular orthopedic repositioning appliance (MORA)
CN221180657U (zh) 一种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的数字化稳定型再定位颌垫
CN218652113U (zh) 一种治疗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的稳定型咬合板
Jan et al. A Critical Review on the Relation and Impact of Bruxism and Prosthetic Treatment.
CN219332002U (zh) 一种正畸装置
Chidambaram et al. Full mouth rehabilitation of a worn out dentition using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Scott TMJ dysfunction—principles of the clinical examination
RU2368350C1 (ru) Способ регистрации щелкающего шума в височно-нижнечелюстном суставе у больных с дисфункцией височно-нижнечелюстного сустава, вызванной гипертонией жевательных мышц
AbdulAima et al.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Symptoms Related to Prosthodontic Pati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52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