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890380U - 一种机组串补输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机组串补输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890380U
CN208890380U CN201820719704.8U CN201820719704U CN208890380U CN 208890380 U CN208890380 U CN 208890380U CN 201820719704 U CN201820719704 U CN 201820719704U CN 208890380 U CN208890380 U CN 2088903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ries
generator
compensator
unit
capaci t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71970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绍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rth China Power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Power Engineering Consulting Group
North China Power Engineering Beij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orth China Power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Power Engineering Consulting Grou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rth China Power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Power Engineering Consulting Group filed Critical North China Power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Power Engineering Consulting Group
Priority to CN20182071970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8903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8903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8903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4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40/30Reactive power compensation

Landscapes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机组串补输电系统,所述系统包括:串联电容补偿装置,所述串联电容补偿装置串联接入在发电机与所述发电机连接的系统母线之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组串补输电系统能够提高机组的输电能力和稳定水平,且投资不高,便于维护。

Description

一种机组串补输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机组串补输电系统。
背景技术
在发电机接入系统和电力系统稳定领域中,当同步发电机组接入系统以后,由于送电距离过远或者与系统联系过于薄弱,同步发电机组的稳定水平不能满足相关标准要求时,通常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来提高稳定水平。
在电厂送出的输电线路上增加串联电容补偿来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水平已有广泛应用,但这些应用均是在远距离输电线路上,是从保证电厂全部电力送出需要的角度统一考虑而提出并应用的。
图1a为现有技术中常规线路串联电容补偿输电的基本架构示意图。电厂的多台(例如四台)发电机U1-U4,分别经过升压变压器T1-T4升压后接入系统母线,在输送线路上集中增加串联电容补偿装置SC0,从而提高线路送电能力和发电机的稳定性。
图1b为常规线路串联电容补偿装置单相接线示意图。从图中可知,单相串联电容补偿设备主要包括电容器组C、金属氧化物变阻器MOV、旁路开关BP、阻尼回路D、隔离开关G1-G3以及火花间隙GAP。
然而,现有技术中的常规串联电容补偿技术在应用中还存在诸多不足,主要归纳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输电线路往往是多回路,在输电线路上增加串联电容补偿装置时,必须考虑一回甚至两回线路故障后的过载问题,从而增大了串联电容补偿装置中电容器组的规模和工程总投资;并且由于串联电容补偿装置是在系统中集中设置,还可能会给机组带来负面影响,甚至造成方案不成立。
其次,常规线路串联电容补偿装置的接入需要考虑的系统运行方式、故障形式多而复杂,因此对串联电容补偿装置提出较高要求,也增加了设计难度和设备要求。
再有,常规线路串联电容补偿装置必须放置在高压绝缘平台上,增加了建设高压绝缘平台的投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机组串补输电系统,能够减少设备总规模和容量、降低投资,设计应用更加灵活。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机组串补输电系统,所述系统包括:串联电容补偿装置,所述串联电容补偿装置串联接入在发电机与所述发电机连接的系统母线之间。
优选的,若所述发电机为多台,则在所述至少一台发电机与所述至少一台发电机连接的系统母线之间串联接入串联电容补偿装置。
优选的,所述串联电容补偿装置连接在所述发电机的升压变压器与所述发电机的升压变压器连接的系统母线之间;或所述串联电容补偿装置连接在所述发电机与所述发电机连接的系统母线之间。优选的,所述串联电容补偿装置中包括三个单相串联电容补偿设备,所述单相串联电容补偿设备分别安装在绝缘平台上。
优选的,所述串联电容补偿装置连接在所述发电机及其升压变压器高压输电回路的低压端;或所述串联电容补偿装置连接在所述发电机输电回路的低压端。其中,所述串联电容补偿装置连接在所述发电机的升压变压器输出回路的低压端,即升压变压器高压绕组低压端与三相连接的中性点之间;或所述串联电容补偿装置连接在所述发电机输出回路的低压端,即所述发电机三相绕组的低压端与三相连接的中性点之间。优选的,所述串联电容补偿装置中包括三个单相串联电容补偿设备,所述单相串联电容补偿设备分别安装在地面上。
优选的,所述单相串联电容补偿设备包括:
电容器组C、金属氧化物变阻器MOV、旁路开关BP、阻尼回路D,以及隔离开关G1-G3;其中,串联连接的所述旁路开关BP和所述阻尼回路D,与所述电容器组C、所述金属氧化物变阻器MOV并联连接后的两端分别串联所述隔离开关G1和G2,构成第一支路;所述隔离开关G3与所述第一支路并联连接;或
电容器组C、金属氧化物变阻器MOV、旁路开关BP、阻尼回路D,以及隔离开关G1-G2;其中,所述电容器组C和所述金属氧化物变阻器MOV并联连接后的两端分别串联隔离开关G1和G2,构成第二支路;串联连接的所述旁路开关BP和阻尼回路D与所述第二支路并联连接;或
电容器组C、金属氧化物变阻器MOV、旁路开关BP、阻尼回路D,以及隔离开关G1-G2;其中,所述电容器组C和所述金属氧化物变阻器MOV并联连接后的两端分别串联隔离开关G1、阻尼回路D及隔离开关G2,构成第三支路;所述旁路开关BP与所述第三支路并联连接。
优选的,所述串联电容补偿装置经过阻抗变换和隔离变压器串联连接在发电机与所述发电机连接的系统母线之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机组串补输电系统,通过在发电机与其接入的系统母线引接线路上串联接入一套串联电容补偿装置,根据系统情况,串联电容补偿装置可以串接在机组接入系统回路的高压端,也可以串接在机组接入系统回路的低压端。当发电机通过升压变压器接入系统母线时,所述串联电容补偿装置可以串接在升压变压器高压引线上,对于新建机组或者具备条件时也可串接在升压变压器输出回路的低压端,即升压变压器高压绕组的低压端与三相联接的中性点之间,而且,该情况下可以直接将串联电容补偿装置的单相串联电容补偿设备布置在地面上,无需高压绝缘平台,以降低投资。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串联电容补偿装置是按机组分别配置的,这样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针对机组的具体情况分别设计串联电容补偿装置,从而减少串联电容补偿装置对机组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可以针对机组实际情况安装不同的串联电容补偿装置,实现更加灵活。
进一步的,与现有技术连接在输电线路上的常规串联电容补偿装置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组串补输电系统,不需要火花间隙及其控制系统,简化系统构成、减少投资成本、提高系统可靠性。另外,串联电容补偿装置还设置了旁路开关与隔离刀闸,以便运行维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组串补输电系统,虽然增加了串联电容补偿装置的数量,但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所有技术问题,还可以大幅度降低串联电容补偿装置中电容器组、金属氧化物变阻器等主要设备的总容量,从而大幅度降低总投资。由于串联电容补偿装置中电容的工作电流仅仅需要考虑发电机组的最大工作电流,因此无需考虑过载能力。由于发电机低压侧通常为封闭母线,可以无需考虑封闭母线故障可能,这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组串补输电系统较现有技术需要考虑的短路电流要小很多,因而,其金属氧化物变阻器的配置规模、其他设备相关额定参数均要小得多。
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组串补输电系统还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机组静态和暂态稳定水平,尤其是在外部系统故障期间,串联电容补偿装置中的金属氧化物变阻器在保护电容器免受损坏的同时吸收大量的发电机功率,起到了故障期间无延时地投入和退出制动电阻的作用,从而大幅度提高机组暂态稳定水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a是现有技术中常规线路串联电容补偿输电的基本架构示意图;
图1b是现有技术中常规线路串联电容补偿装置单相接线示意图;
图2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串联电容补偿输电的一种基本架构示意图;
图2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串联电容补偿输电的另一种基本架构示意图;
图3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机组串联电容补偿装置的一种接入位置示意图;
图3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机组串联电容补偿装置的另一种接入位置示意图;
图3c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机组串联电容补偿装置经过阻抗变换和隔离变压器的一种接入位置示意图;
图4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机组串联电容补偿装置单相设备的一种具体接线示意图;
图4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机组串联电容补偿装置中单相设备的另一种具体接线示意图;
图4c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机组串联电容补偿装置中单相设备的又一种具体接线示意图;
图5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机组单相串联电容补偿设备串入升压变压器的高压绕组低电压端或发电机绕组低电压端时的一种具体接线示意图;
图5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机组单相串联电容补偿设备串入升压变压器的高压绕组低电压端或发电机绕组低电压端时的另一种具体接线示意图;
图5c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机组单相串联电容补偿设备串入升压变压器的高压绕组低电压端或发电机绕组低电压端时的又一种具体接线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组串补输电系统,包括:串联电容补偿装置,所述串联电容补偿装置串联接入在发电机与所述发电机连接的系统母线之间。其中,若所述发电机为多台,则在所述至少一台发电机与所述至少一台发电机连接的系统母线之间串联接入串联电容补偿装置。
第一实施例
如图2a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机组串联电容补偿输电的一种基本架构示意图。其中,串联电容补偿装置连接在发电机的升压变压器与所述发电机的升压变压器连接的系统母线之间的高压线路上。具体而言,电厂不同的发电机U1-U4,分别经过升压变压器T1-T4升压后,再分别接入串联电容补偿装置SC1-SC4后,接入系统母线。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为了提高送电能力和机组稳定性,可以在每台发电机接入系统母线的高压引线上分别串接接入串联电容补偿装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发电机机组U1~U4的情况及其稳定水平,串联电容补偿装置SC1~SC4可以完全相同,也可以各不相同;可以部分机组安装串联电容补偿装置,也可以全部机组均安装串联电容补偿装置。
可选的,所述串联电容补偿装置SC1-SC4中各包括三相完全相同的机组单相串联电容补偿设备,如图3a所示的a、b、c相机组单相串联电容补偿设备SCa、SCb和SCc。所述串联电容补偿装置SC1~SC4的每一相串联电容补偿设备SCa、SCb或SCc,可以根据对运行维护的灵活性要求不同,采用如图4a、4b或者4c的接线方式。其中,如图4a的接线方式中,机组单相串联电容补偿设备包括:电容器组C、金属氧化物变阻器MOV、旁路开关BP、阻尼回路D,以及隔离开关G1-G3;其中,串联连接的所述旁路开关BP和所述阻尼回路D,与所述电容器组C、所述金属氧化物变阻器MOV并联连接后的两端分别串联所述隔离开关G1和G2,构成第一支路;所述隔离开关G3与所述第一支路并联连接。在运行维护时,如图4a的接线方式,可以在机组运行时将机组单相串联电容补偿设备中包括旁路开关BP和阻尼回路D在内的全部设备退出并隔离进行维护。
再如图4b和4c的接线方式,可以看出,与如图4a的接线方式相比较,图4b和4c的接线方式中,机组单相串联电容补偿设备可以省去一组隔离刀闸G3。具体而言,如图4b所示,机组单相串联电容补偿设备包括电容器组C、金属氧化物变阻器MOV、旁路开关BP、阻尼回路D,以及隔离开关G1-G2;其中,所述电容器组C和所述金属氧化物变阻器MOV并联连接后的两端分别串联隔离开关G1和G2,构成第二支路;串联连接的所述旁路开关BP和阻尼回路D与所述第二支路并联连接。再如图4c所示,机组单相串联电容补偿设备包括电容器组C、金属氧化物变阻器MOV、旁路开关BP、阻尼回路D,以及隔离开关G1-G2;其中,所述电容器组C和所述金属氧化物变阻器MOV并联连接后的两端分别串联隔离开关G1、阻尼回路及隔离开关G2,构成第三支路;所述旁路开关BP与所述第三支路并联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图4b的接线方式下进行运行维护时,旁路开关BP只能与机组同步退出运行,且图4b的接线方式中,阻尼回路D在正常运行时不通过电流,且阻尼回路只能与机组同步退出运行,机组运行期间阻尼回路D设备故障时只能陪同停止发电机进行维护。而在图4c的接线方式下进行运行维护时,阻尼回路D可以在机组运行的条件下退出运行并隔离维护,但在正常运行时通过电流,存在微量的电力损耗。
此外,本实施例中所述机组单相串联电容补偿设备SCa、SCb或SCc各安装在一个独立的高压绝缘平台上。
第二实施例
如图2b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串联电容补偿输电的另一种基本架构示意图。其中,所述串联电容补偿装置连接在发电机与所述发电机连接的系统母线之间的高压线路上。具体而言,电厂不同的发电机U1-U4,分别接入串联电容补偿装置SC1-SC4后,接入系统母线。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为了提高送电能力和机组稳定性,可以在每台发电机接入系统母线的高压引线上分别串联接入串联电容补偿装置。
可选的,所述串联电容补偿装置SC1-SC4中各包括三相完全相同的机组单相串联电容补偿设备,如图3a所示的a、b、c相串联电容补偿设备SCa、SCb和SCc。所述串联电容补偿装置SC1~SC4的每一相串联电容补偿设备SCa、SCb或SCc,可以根据对运行维护的灵活性要求不同,采用如图4a、4b或者4c的接线方式。其中,如图4a的接线方式中,机组单相串联电容补偿设备包括电容器组C、金属氧化物变阻器MOV、旁路开关BP、阻尼回路D,以及隔离开关G1-G3。在运行维护时,如图4a的接线方式,可以在机组运行时将机组单相串联电容补偿设备中包括旁路开关BP和阻尼回路D在内的全部设备退出并隔离进行维护。再如图4b和4c的接线方式,可以看出,与如图4a的接线方式相比较,图4b和4c的接线方式中,机组单相串联电容补偿设备可以省去一组隔离刀闸G3,但旁路开关必须与机组同步退出运行。如图4b的接线方式中,阻尼回路D在正常运行时不通过电流,网损较小,但阻尼回路只能与机组同步退出运行,机组运行期间阻尼回路D设备故障时只能陪同停发电机进行维护。如图4c的接线方式中,阻尼回路D可以在机组运行的条件下退出运行并隔离维护,但在正常运行时通过电流,存在微量的电力损耗。
此外,本实施例中所述机组单相串联电容补偿设备SCa、SCb或SCc各安装在一个独立的高压绝缘平台上。
第三实施例
参考图2a,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串联电容补偿装置连接在发电机的升压变压器的高压输出回路的低压端,即升压变压器高压绕组低压端与三相连接的中性点之间。具体而言,电厂不同的发电机U1-U4,分别经过升压变压器T1-T4升压后,接入系统母线。为了提高送电能力和机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每台发电机U1-U4接入系统母线的引线上分别串入串联电容补偿装置SC1~SC4,由于电厂升压变压器三相高压绕组低压端均可引出,为了降低串联电容补偿装置的耐压水平,将串联电容补偿装置串接在升压变压器的高压绕组低压端与其三相中性点之间。如图3b所示的a、b、c相串联电容补偿设备SCa、SCb和SCc。所述串联电容补偿装置SC1~SC4均包括三个单相串联电容补偿设备SCa、SCb或SCc。此外,所述机组单相串联电容补偿设备SCa、SCb或SCc均安装在地面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机组串联电容补偿装置与三相中性点连接在一起,因此具体接线又存在多种组合与变化。为了便于阻尼回路D故障后的更换与维护,可以将阻尼回路D串接在主电路中,正常运行通过电流,如图5a所示,当机组单相串联电容补偿设备中的电容器组C、金属氧化物变阻器MOV、或者阻尼回路D设备故障,可以合上旁路开关BP、旁路电容器组C等设备,然后拉开隔离刀闸G1和G2,对故障设备进行维护。为了降低正常运行时的损耗,也可以将阻尼回路D连接在旁路回路中,如图5b所示,此时,电容器组C、金属氧化物变阻器MOV故障后,可以在机组运行条件下进行隔离维护,阻尼回路D正常运行不通过电流,仅在电容器组C等旁路时通过电流,损耗较低,但阻尼回路D设备故障需要发电机陪同停止进行维护;针对图5b的连接方案,还可以将三相阻尼回路合并,使用一个公共的阻尼回路,如图5c所示,这样可以进一步简化电路、降低投资、提高可靠性。其中,图5a、5b中单元结构的连接方式具体可以参照前述实施例中有关图4c、4b的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第四实施例
参考图2b,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串联电容补偿装置连接在所述发电机与所述发电机连接的系统母线之间的输电回路的低压端。具体而言,电厂不同的发电机U1-U4分别接入串联电容补偿装置SC1-SC4。每台机组的三相绕组的低压端分别串联连接机组单相串联电容补偿设备SCa、SCb或SCc后联接成中性点接地,发电机绕组高压端接入系统母线。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为了提高送电能力和机组稳定性,可以在每台发电机三相绕组低压侧与其连接的中性点之间串联接入串联电容补偿装置。对于机组经过升压变压器接入系统的情况,若三相高压绕组低压端均可引出,为了降低串联电容补偿装置的耐压水平,将串联电容补偿装置串接在发电机的升压变压器高压绕组的低压端与其三相中性点之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给出了机组串联电容补偿装置经过阻抗变换和隔离变压器接入发电机引出线的实施方案。为了便于串联电容补偿装置中电容及其金属氧化物变阻器等设备的选择,或者为了将串联电容补偿装置与一次高压系统隔离,在上述第一实施例至第四实施例的串联电容补偿装置位置还可以替换串联连接一台阻抗变换和隔离变压器Tsc,然后在阻抗变换和隔离变压器Tsc的副边连接串联电容补偿装置,对于第三或者第四实施例连接在输电回路低压端的情况,如图3c所示。发电机升压变压器高压绕组三个低压端或者发电机三相绕组低压端串联连接一个阻抗变换和隔离变压器Tsc以后三相连接为中性点接地,阻抗变换和隔离变压器的副边连接三相串联电容补偿设备SCa、SCb和SCc。对于串联电容补偿装置连接在发电机送出回路高压端的情况,需要将阻抗变换和隔离变压器Tsc的原边绕组的所有(即6个)端子全部引出,而且6个端子均可承受系统母线相同的高电压,接入时,将输电回路的三相高压引出线断开,将阻抗变换和隔离变压器Tsc的三相绕组分别串联三相引出线中。由于阻抗变换和隔离变压器Tsc的原边和副边是隔离的,联接串联电容补偿装置的副边可以独立第设置接地点,因此,此种实施方式可以省去串联电容补偿装置的绝缘平台,均可以采用图5a、5b、5c的接线方式,无论阻抗变换和隔离变压器Tsc的原边接入高压端还是低压端。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机组串补输电系统,通过在发电机与其接入的系统母线之间串联接入串联电容补偿装置,根据系统情况,串联电容补偿装置可以串接在机组接入系统回路的高压端,也可以串接在机组接入系统回路的低压端。当发电机通过升压变压器接入系统母线时,所述串联电容补偿装置可以串接在升压变压器高压引线上,对于新建机组或者具备条件时也可串接在升压变压器高压输出回路的低压端,即高压绕组的低压端与三相联接的中性点之间,而且,该情况下可以直接将串联电容补偿装置的设备布置在地面上,无需高压绝缘平台。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串联电容补偿装置是按机组分别配置的,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针对机组的具体情况分别设计串联电容补偿装置,从而减少串联电容补偿装置对机组的负面影响,也可以针对不同的机组的实际情况设计安装不同的串联电容补偿装置,实现更加灵活。
进一步地,与现有技术连接在输电线路上的常规串联电容补偿装置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组串补输电系统,不需要火花间隙及其控制系统,简化系统构成、减少投资成本、提高系统可靠性。另外,串联电容补偿装置还设置了旁路开关与隔离刀闸,以便运行维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组串补输电系统,虽然增加了串联电容补偿装置的数量,但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所有技术问题,还可以大幅度降低串联电容补偿装置中电容器组、金属氧化物变阻器等主要设备的总容量,从而大幅度降低总投资。由于串联电容补偿装置中电容器组的工作电流仅仅需要考虑发电机组的最大工作电流,无需考虑过载能力;由于发电机低压侧通常为封闭母线,可以无需考虑封闭母线故障可能,这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组串补输电系统较现有技术需要考虑的短路电流要小很多,因而,其金属氧化物变阻器的配置规模、其他设备相关额定参数均要小得多。
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组串补输电系统还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机组静态和暂态稳定水平,在外部系统故障期间,串联电容补偿装置中的金属氧化物变阻器在保护电容器免受损坏的同时吸收大量的发电机功率,起到了在系统故障及其消失后无延时地投入和退出制动电阻的作用,从而大幅度提高机组暂态稳定水平。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机组串补输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串联电容补偿装置,所述串联电容补偿装置串联接入在发电机与所述发电机连接的系统母线之间;所述串联电容补偿装置连接在所述发电机及其升压变压器高压输电回路的低压端;或所述串联电容补偿装置连接在所述发电机输电回路的低压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组串补输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若所述发电机为多台发电机,则在所述至少一台发电机与所述至少一台发电机连接的系统母线之间串联接入串联电容补偿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组串补输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串联电容补偿装置连接在所述发电机的升压变压器输电回路的低压端,即所述升压变压器高压绕组低压端与三相连接的中性点之间;或所述串联电容补偿装置连接在所述发电机输电回路的低压端,即所述发电机三相绕组的低压端与三相连接的中性点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组串补输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串联电容补偿装置中包括三个单相串联电容补偿设备,所述单相串联电容补偿设备分别安装在地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组串补输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相串联电容补偿设备包括:
电容器组C、金属氧化物变阻器MOV、旁路开关BP、阻尼回路D,以及隔离开关G1-G3;其中,串联连接的所述旁路开关BP和所述阻尼回路D,与所述电容器组C、所述金属氧化物变阻器MOV并联连接后的两端分别串联所述隔离开关G1和G2,构成第一支路;所述隔离开关G3与所述第一支路并联连接;或
电容器组C、金属氧化物变阻器MOV、旁路开关BP、阻尼回路D,以及隔离开关G1-G2;其中,所述电容器组C和所述金属氧化物变阻器MOV并联连接后的两端分别串联隔离开关G1和G2,构成第二支路;串联连接的所述旁路开关BP和阻尼回路D与所述第二支路并联连接;或
电容器组C、金属氧化物变阻器MOV、旁路开关BP、阻尼回路D,以及隔离开关G1-G2;其中,所述电容器组C和所述金属氧化物变阻器MOV并联连接后的两端分别串联隔离开关G1、阻尼回路D及隔离开关G2,构成第三支路;所述旁路开关BP与所述第三支路并联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组串补输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串联电容补偿装置经过阻抗变换和隔离变压器串联连接在发电机与所述发电机连接的系统母线之间。
CN201820719704.8U 2018-05-15 2018-05-15 一种机组串补输电系统 Active CN2088903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719704.8U CN208890380U (zh) 2018-05-15 2018-05-15 一种机组串补输电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719704.8U CN208890380U (zh) 2018-05-15 2018-05-15 一种机组串补输电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890380U true CN208890380U (zh) 2019-05-21

Family

ID=664950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719704.8U Active CN208890380U (zh) 2018-05-15 2018-05-15 一种机组串补输电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89038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92491A (zh) * 2018-05-15 2019-11-22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机组串补输电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92491A (zh) * 2018-05-15 2019-11-22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机组串补输电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22494A (zh) 柔性直流输电换流站断路器的交直流配合保护方法及装置
CN101856979A (zh) 一种电气化铁路同相供电装置
CN108802531B (zh) 一种具备对地短路功能的高低电压穿越测试装置
CN103323692B (zh) 一种±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系统试验项目的编制方法
KR102000429B1 (ko) 2 회선 선로에 적용되는 직렬 보상 장치
CN208890380U (zh) 一种机组串补输电系统
JP4000107B2 (ja) 高・低圧位相変換の無停電バイパス装置
KR100415908B1 (ko) 저압 무정전 바이패스 장치
CN102914683A (zh) 一种三相单电缆单相接地电流的采集方法
CN215897307U (zh) 一种高压直流换流站的站用电回路及高压直流换流站
CN209786801U (zh) 一种组合式同相供电构造
CN110492491A (zh) 一种机组串补输电系统
CN205986167U (zh) 一种适用于多回线路的串联补偿装置
CN106159975A (zh) 一种适用于多回线路的串联补偿装置
CN108725216B (zh) 基于Scott接线牵引变压器的平衡供电系统及方法
CN205945059U (zh) 一种适用于双回线路的串联补偿装置
Liang et al. HVDC grid layouts
CN218301019U (zh) 一种基于接地装置的厂用储能系统
CN108725217B (zh) 一种电力机车试验线平衡供电系统
DE10131226A1 (de) Verteilsystem zur Versorgung von Verbrauchern mit einer Wechselspannungs-Niederspannung
CN110112758A (zh) 一种组合式同相供电构造及其补偿方法
CN204046152U (zh) 一种零压保护告警电路
RU2761430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ВОССТАНОВЛЕНИЯ ПОЛНОФАЗНОГО НАПРЯЖЕНИЯ В 4-х ПРОВОДНОЙ СЕТИ 0,4/0,23 кВ
CN102593826B (zh) 一种高压配电网接线结构
CN217134187U (zh) 一种新型全自保三相功率平衡变压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