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887153U - 一种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887153U
CN208887153U CN201821597092.6U CN201821597092U CN208887153U CN 208887153 U CN208887153 U CN 208887153U CN 201821597092 U CN201821597092 U CN 201821597092U CN 208887153 U CN208887153 U CN 2088871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air
heat
heat exchanger
wet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59709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国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run United Hi Tech Development (beij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run United Hi Tech Development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run United Hi Tech Development (beij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run United Hi Tech Development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59709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8871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8871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8871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包括风冷换热器、湿膜换热器、壳管式冷凝器和热回收器等部件。通过设置湿膜换热器,一方面可以增大冷却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起到快速降温冷却水的作用,另一方面还起到过滤冷却水的作用,使冷却水通入壳管式冷凝器前先经过湿膜换热器的降温和过滤,由此能够缓解壳管式冷凝器的结垢问题,降低机组运行维护成本、提高机组运行稳定性。通过设置热回收器,可以充分回收冷媒的冷凝热,由此能够降低机组能耗并能够规避冷凝热直接排放至大气中加剧热岛效应的问题。并且,通过合理的管路配置,使该热泵机组可以实现制冷、制热、热回收、热水、制冷化霜、热水化霜等多种模式。

Description

一种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机组按照冷却方式的不同分为:水冷机组、风冷机组、和蒸发冷机组。
其中,水冷机组利用冷却水与冷媒换热,且冷却水与冷媒均在换热器的内部流动。水冷机组仅制冷不制热。
其中,风冷机组利用空气与冷媒换热。风冷机组可以制冷制热。
其中,蒸发冷机组也是利用冷却水与冷媒换热,与水冷方式不同的是,蒸发冷方式是将冷却水直接喷淋在蒸发冷换热器的表面,利用水的汽化潜热带走热量。蒸发冷机组可以制冷和有限制热。
在制冷模式下,获得相同的冷量,蒸发冷机组的能耗是最低的。通常地,获得相同的冷量,蒸发冷机组相比风冷机组节能30%以上,相比水冷机组节能15%以上。
但是,蒸发冷机组的蒸发冷换热器较易结垢,导致使用过程中需要向冷却水内添加化学阻垢剂,这不仅会造成成本的增加,还会加速蒸发冷换热器表面的腐蚀泄漏,影响机组运行稳定性。
而且,蒸发冷机组在制热模式下,是以冷却水吸收空气中饱和水蒸气中释放的“冷凝热”作为热源的,换热效率非常低,造成蒸发冷机组在制热模式下能耗较高。而且,当环境温度低于0℃时,冷却水喷淋至蒸发冷换热器表面就会被冻结,从而无法与制冷媒介产生正常的换热,致使蒸发冷机组在环境温度低于0℃的地区无法制热。
鉴于此,目前,行业内热泵机组通常为风冷机组。风冷机组在制热方面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小,但是制冷能耗大,而且在制冷模式下,冷凝热直接散失到大气中,不仅会增加机组能耗,还会加剧热岛效应。
从上述分析可知,目前,行业内的风冷机组、水冷机组和蒸发冷机组各有其弊端,有鉴于此,如何开发一种热泵机组,使其既能够规避上述部分或全部弊端,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包括低温喷气增焓压缩机、气液分离器、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三电磁阀、第三单向阀、储液器、干燥过滤器、第四电磁阀、第一膨胀阀、经济器、第二膨胀阀、第四单向阀、第五单向阀、第六单向阀、第六电磁阀、四通阀组、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和热回收部;
所述热回收部包括热回收器和向所述热回收器泵送热水的热水泵;所述第一换热部包括室内侧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部包括风冷换热器和使空气流经所述风冷换热器表面的风机,还包括壳管式冷凝器以及向所述壳管式冷凝器泵送冷却水的冷却水泵,还包括冷却水箱、位于所述冷却水箱上方的湿膜换热器以及向所述湿膜换热器喷淋冷却水的喷淋管段,所述喷淋管段与所述壳管式冷凝器相连;
所述低温喷气增焓压缩机设置有第一冷媒回流口、第二冷媒回流口和冷媒出流口;所述经济器设置有相互连通的A口和B口以及相互连通的C口和D口;
所述冷媒出流口通过所述四通阀组与所述热回收器相连;所述热回收器通过所述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三单向阀与所述储液器相连;所述储液器与所述干燥过滤器相连;所述干燥过滤器与所述D口相连,还通过所述第四电磁阀、所述第一膨胀阀与所述A口相连;所述B口与所述第二冷媒回流口相连;所述C口通过所述第二膨胀阀、所述第五单向阀、所述第六电磁阀与所述室内侧换热器相连;所述室内侧换热器通过所述四通阀组与所述气液分离器相连;所述气液分离器与所述第一冷媒回流口相连;
所述热回收器还通过所述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三电磁阀、所述第六单向阀与所述储液器相连;所述C口还通过所述第二膨胀阀、所述第四单向阀、所述第二电磁阀与所述风冷换热器相连;所述风冷换热器与所述壳管式冷凝器相连;所述风冷换热器和所述壳管式冷凝器通过所述四通阀组与所述气液分离器相连;
所述热回收器还通过所述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三电磁阀、所述第二膨胀阀与所述C口相连;所述风冷换热器还通过所述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三单向阀与所述储液器相连;所述室内侧换热器还通过所述第六电磁阀、所述第六单向阀与所述储液器相连。
当机组处于热回收模式时,冷媒流经室内侧换热器与循环水相互换热升温,升温后的冷媒流入热回收器,与热回收器内的热水相互换热,使热水升温,从而在实现制冷的同时充分回收了冷媒的冷凝热。如此设置,既可以降低机组制冷能耗,还可以规避冷凝热直接排放至大气中加剧热岛效应的问题。
当机组处于制冷模式时,冷却水通入壳管式冷凝器内与壳管式冷凝器内的冷媒相互换热,之后经喷淋管段喷淋于湿膜换热器的表面,并逐渐渗透入湿膜与流经湿膜的空气换热。湿膜换热器一方面可以增大冷却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起到快速降温冷却水的作用,另一方面还起到过滤冷却水的作用。经湿膜换热器冷却过滤后的冷却水通入壳管式冷凝器内。由于通入壳管式冷凝器内的冷却水经过了降温和过滤,所以能够缓解壳管式冷凝器内结垢致使机组运行维护成本高、运行稳定性差的问题,使机组具有较低的运行维护成本和较好的运行稳定性。
并且,冷媒在壳管式冷凝器内与冷却水相互换热后再流入风冷换热器与空气相互换热降温。可见,该热泵机组在制冷模式下,使风冷和水冷并行,因而相比现有技术中的单纯采用风冷的风冷机组、单纯采用水冷的水冷机组以及单纯采用蒸发冷的蒸发冷机组具有更大的冷凝面积和更高的制冷效率。
当机组处于制热模式时,冷媒仅流经风冷换热器与空气相互换热升温。可见,该热泵机组在制热模式下,仅运行风冷,因而不存在冷却水冻结而无法制热的问题。该机组在低达-25℃的低温环境下仍能够高效制热。
如上所述的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所述四通阀组包括第一四通阀、第二四通阀和第三四通阀;
所述第一四通阀,第一阀口与所述冷媒出流口相连,第二阀口与所述热回收器相连,第三阀口与所述气液分离器相连,第四阀口与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二阀口相连;
所述第二四通阀,第一阀口与所述第三四通阀的第一阀口相连,第三阀口与所述室内侧换热器相连,第四阀口通过第八单向阀与所述第三四通阀的第二阀口相连;
所述第三四通阀,第三阀口与所述气液分离器相连,第四阀口与所述壳管式冷凝器以及所述风冷换热器相连。
如上所述的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所述第二换热部还包括第七电磁阀和第八电磁阀,所述冷媒出流口通过所述四通阀组、所述第七电磁阀与所述风冷换热器相连,并通过所述四通阀组、所述第八电磁阀与所述壳管式冷凝器相连。
如上所述的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所述热回收部还包括热水箱、第一调节阀和第二调节阀,所述热回收器的进水口通过所述第一调节阀、所述热水泵与所述热水箱相连,所述热回收器的出水口通过所述第二调节阀与所述热水箱相连。
如上所述的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所述干燥过滤器还通过第五电磁阀、热力膨胀阀、第七单向阀与所述第二冷媒回流口相连。
如上所述的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所述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还包括室外机罩壳和位于其内的两隔板和底板,两所述隔板、所述底板与所述室外机罩壳的顶壁、前壁和后壁共同围合成第一容纳腔;所述风冷换热器和所述湿膜换热器均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且所述风冷换热器位于所述湿膜换热器的上方;所述前壁和所述后壁的上部均设置有进风口,两所述隔板的下部均设置有出风口。
如上所述的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所述喷淋管段也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且其位于所述风冷换热器和所述湿膜换热器之间;所述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还包括空气过滤器,所述空气过滤器也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且其位于所述风冷换热器和所述喷淋管段之间。
如上所述的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所述室外机罩壳包括框架和设置在所述框架上的护板和格栅板,并且,通过所述格栅板形成所述进风口。
如上所述的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一所述隔板的左侧和另一所述隔板的右侧均设置有风道;两所述风道通过对应侧的所述出风口与所述第一容纳腔连通;两所述风道的出口均形成于所述室外机罩壳的顶壁,且两所述风道的出口位置均设置有所述风机。
如上所述的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两所述风道内均设置有用于收集空气中的水分的收水器,所述收水器收集的水回落至所述冷却水箱。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第一具体实施例的整体流程示意图;
图2为第一具体实施例在制冷模式下的工作流程示意图;
图3为第一具体实施例在制冷化霜模式下的工作流程示意图;
图4为第一具体实施例在制热模式下的工作流程示意图;
图5为第一具体实施例在热回收模式下的工作流程示意图;
图6为第一具体实施例在热水模式下的工作流程示意图;
图7为第一具体实施例在热水化霜模式下的工作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第二具体实施例的整体流程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在主视视角下的局部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在主视视角下的全剖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沿图10中A-A向的剖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的俯视图。
图1至图12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低温喷气增焓压缩机,2第一四通阀,3第二四通阀,4第八单向阀,5第三四通阀,6气液分离器,7第一单向阀,8第二单向阀,9第一电磁阀,10第二电磁阀,11第三电磁阀,12第三单向阀,13储液器,14干燥过滤器,15第四电磁阀,16第一膨胀阀,17经济器,18第二膨胀阀,19第四单向阀,20第五单向阀,21第六单向阀,22第五电磁阀,23第七单向阀,24热力膨胀阀,25第六电磁阀,26/26’室内侧换热器,27循环水泵,28风机盘管,29风冷换热器,30风机,31喷淋管段,32湿膜换热器,33冷却水箱,34冷却水泵,35壳管式冷凝器,36第七电磁阀,37第八电磁阀,38热回收器,39第一调节阀,40第二调节阀,41热水箱,42热水泵,E第一冷媒回流口,F第二冷媒回流口,G冷媒出流口,43室外机罩壳,431框架,432护板,433格栅板,44隔板,441出风口,45底板,a第一容纳腔,b风道,46空气过滤器,47收水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整体流程示意图。
如图1所示,该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包括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和热回收部。
下面具体介绍三者:
第一换热部
如图1所示,第一换热部包括风机盘管28、室内侧换热器26和循环水泵27,风机盘管28与风机30换热器通过循环水泵27相连。冷媒进入室内侧换热器26与流经室内侧换热器26的循环水相互换热,之后循环水自室内侧换热器26流入至风机盘管28,并与流经风机盘管28的空气相互换热,之后循环水回流至室内侧换热器26内,如此往复循环。
或者,如图8所示,第一换热部包括多个室内侧换热器26’和使空气流经室内侧换热器26’的室内侧风机,此时,该风冷热泵机组为多联机组。冷媒进入室内侧换热器26’与流经室内侧换热器26’的空气相互换热器。
第二换热部
第二换热部包括风冷换热器29和使空气流经风冷换热器29表面的风机30,冷媒流入风冷换热器29内与流经风冷换热器29的空气相互换热。
并且,第二换热部还包括冷却水箱33,位于冷却水箱33上方的湿膜换热器32、向湿膜换热器32表面喷淋冷却水的喷淋管段31,浮球阀以及溢流口等。具体的,湿膜换热器32包括外框架431和填充在外框架431内的湿膜,湿膜是高分子复合填料(纤维、树脂或PVC材质等),本身不易结垢、且更换成本低并具有过滤功能。冷却水喷淋在湿膜换热器32的表面,并逐渐渗透入湿膜与流经湿膜的空气换热。湿膜换热器32一方面可以增大冷却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起到使冷却水快速降温的作用,另一方面还起到过滤冷却水的作用。
并且,第二换热部还包括与喷淋管段31相互连通的壳管式冷凝器35以及向壳管式冷凝器35内泵送冷却水的冷却水泵34。冷却水通入壳管式冷凝器35内与壳管式冷凝器35内的冷媒相互换热。由于通入壳管式冷凝器35内的冷却水经过了降温和过滤,所以能够缓解壳管式冷凝器35内结垢致使机组运行维护成本高、运行稳定性差的问题。
热回收部
热回收部包括热回收器38、热水箱41、第一调节阀39、第二调节阀40,热回收器38的进水口通过第一调节阀39、热水泵42和热水箱41相连通,出水口通过第二调节阀40与热水箱41相连通。当热泵机组处于热回收模式时,冷媒流经室内侧换热器26与循环水相互换热升温,升温后的冷媒流入热回收器38,与热回收器38内的热水相互换热,使热水升温,从而在实现制冷的同时充分回收了冷媒的冷凝热。如此设置,既可以降低机组制冷能耗,还可以规避冷凝热直接排放至大气中加剧热岛效应的问题。
如图1所示,该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除了包括上述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和热回收部外,还包括四通阀组、低温喷气增焓压缩机1、第八单向阀4、气液分离器6、第一单向阀7、第二单向阀8、第一电磁阀9、第二电磁阀10、第三电磁阀11、第三单向阀12、储液器13、干燥过滤器14、第四电磁阀15、第一膨胀阀16、经济器17、第二膨胀阀18、第四单向阀19、第五单向阀20、第六单向阀21、第五电磁阀22、第七单向阀23、热力膨胀阀24、第六电磁阀25、第七电磁阀36、第八电磁阀37等部件。
其中,低温喷气增焓压缩机1设置有第一冷媒回流口E、第二冷媒回流口F和冷媒出流口G;经济器17设置有相互连通的A口和B口以及相互连通的C口和D口。具体的,低温喷气增焓压缩机11可以为螺杆式喷气增焓压缩机或者涡旋式喷气增焓压缩机。当然,除了选用低温喷气增焓压缩机1外,也可以选用普通压缩机(非喷气增焓压缩机)。
其中,四通阀组包括第一四通阀2、第二四通阀3和第三四通阀5。在具体实施例中,三者是如此连接的:第一四通阀2的第一阀口与冷媒出流口G相连,第一四通阀2的第二阀口与热回收器38相连,第一四通阀2的第三阀口与气液分离器6相连,第一四通阀2的第四阀口与第二四通阀3的第二阀口相连,第二四通阀3的第一阀口与第三四通阀5的第一阀口相连,第二四通阀3的第三阀口与室内侧换热器26相连,第二四通阀3的第四阀口通过第八单向阀4与第三四通阀5的第二阀口相连,第三四通阀5的第三阀口与气液分离器6相连,第三四通阀5的第四阀口与壳管式冷凝器35以及风冷换热器29相连。
上述这些部件的连接关系为:
低温喷气增焓压缩机的冷媒出流口G通过四通阀组与热回收器38相连。
热回收器38通过第二单向阀8、第一电磁阀9、第三单向阀12与储液器13相连,储液器13与干燥过滤器14相连。
干燥过滤器14与经济器17的D口相连,还通过第四电磁阀15、第一膨胀阀16与经济器17的A口相连。
经济器17的B口与低温喷气增焓压缩机的第二冷媒回流口F相连,经济器17的C口通过第二膨胀阀18、第五单向阀20、第六电磁阀25与室内侧换热器26/26’相连。
室内侧换热器26/26’通过四通阀组与气液分离器6相连;气液分离器6与低温喷气增焓压缩机的第一冷媒回流口E相连。
热回收器38还通过第二单向阀8、第三电磁阀11、第六单向阀21与储液器13相连。
经济器17的C口还通过第二膨胀阀18、第四单向阀19、第二电磁阀10与风冷换热器29相连,风冷换热器29与壳管式冷凝器35相连,风冷换热器29和壳管式冷凝器35通过四通阀组与气液分离器6相连。
热回收器38还通过第一单向阀7、第三电磁阀11、第二膨胀阀18与经济器17的C口相连。
风冷换热器29还通过第二电磁阀10、第三单向阀12与储液器13相连。
室内侧换热器26/26’还通过第六电磁阀25、第六单向阀21与储液器13相连。
在具体实施例中,干燥过滤器14还通过第五电磁阀22、热力膨胀阀24、第七单向阀23与低温喷气增焓压缩机1的第二冷媒回流口相连。如此设置,当低温喷气增焓压缩机1的温度高于设定值时,第五电磁阀22开启,部分低温冷媒回流至第二冷媒回流口F,使低温喷气增焓压缩机1降温。
请参考图2-图7,图2为第一具体实施例在制冷模式下的工作流程示意图;图3为第一具体实施例在制冷化霜模式下的工作流程示意图;图4为第一具体实施例在制热模式下的工作流程示意图;图5为第一具体实施例在热回收模式下的工作流程示意图;图6为第一具体实施例在热水模式下的工作流程示意图;图7为第一具体实施例在热水化霜模式下的工作流程示意图。
下面结合图2-图7具体说明该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可以实现的模式和各模式下的工作流程:
制冷模式
如图2所示,当机组处于制冷模式时,启动风机30、冷却水泵34以及循环水泵27,关闭热水泵42,关闭第七电磁阀36、第一电磁阀9、第三电磁阀11、第四电磁阀15(也可以不关闭),其他阀开启。
冷媒的流动路径为:冷媒出流口G→第一四通阀2→第二四通阀3→第三四通阀5→壳管式冷凝器35→风冷换热器29→第二电磁阀10→第三单向阀12→储液器13→干燥过滤器14→经济器17的D口→经济器17的C口→第二膨胀阀18→第五单向阀20→第六电磁阀25→室内侧换热器26→第二四通阀3→第八单向阀4→第三四通阀5→气液分离器6→第一冷媒回流口E。
在该模式下,冷却水通入壳管式冷凝器35内与壳管式冷凝器35内的冷媒相互换热,之后经喷淋管段31喷淋于湿膜换热器32的表面,并逐渐渗透入湿膜与流经湿膜的空气换热,经湿膜换热器32冷却过滤后的冷却水通入壳管式冷凝器35内。冷媒先流入壳管式冷凝器35与冷却水相互换热降温,再流入风冷换热器29与空气相互换热降温。
可见,在制冷模式下,风冷和水冷并行,因而相比现有技术中的单纯采用风冷的风冷机组、单纯采用水冷的水冷机组以及单纯采用蒸发冷的蒸发冷机组具有更大的冷凝面积和更高的制冷效率。
制冷化霜模式
如图3所示,当机组处于制冷化霜模式时,启动循环水泵27,关闭风机30、冷却水泵34和热水泵42,关闭第七电磁阀36、第一电磁阀9、第三电磁阀11、第四电磁阀15(也可以不关闭)。
该模式下,冷媒的流动路径与制冷模式下冷媒的流动路径一致。
在该模式下,冷媒流经室内侧换热器26与循环水换热升温,升温后的冷媒流经壳管式冷凝器35和风冷换热器29(也可以使升温后的冷媒仅流经风冷换热器29),由此化除凝结在风冷换热器29上的冰霜。
制热模式
如图4所示,当机组处于制热模式时,启动风机30和循环水泵27,关闭冷却水泵34和热水泵42,关闭第八电磁阀37、第一电磁阀9、第三电磁阀11,其他阀开启。
冷媒的流动路径为:冷媒出流口G→第一四通阀2→第二四通阀3→室内侧换热器26→第六电磁阀25→第六单向阀21→储液器13→干燥过滤器14,之后分为两路。
第一路为:第四电磁阀15→第一膨胀阀16→经济器17的A口→经济器17的B口→第二冷媒回流口F。
第二路为:经济器17的D口→经济器17的C口→第二膨胀阀18→第四单向阀19→第二电磁阀10→风冷换热器29→第七电磁阀36→第三四通阀5→气液分离器6→第一冷媒回流口E。
其中,经第一路进入经济器17的A口的冷媒为气态,经第二路进入经济器17的C口的冷媒为气液混合态,两路中的冷媒在经济器1715中相互换热,使气液混合态冷媒的温度进一步降低。
之后,降温后的这部分冷媒流入风冷换热器29与空气相互换热,由于这部分冷媒温度较低,因而在低达-25℃室外环境下也能够与空气换热升温,由此使热泵机组在低达-25℃室外环境下也能够高效制热。而且,由于在制热模式下,仅运行风冷,因而不存在冷却水冻结而无法制热的问题。
热回收模式
如图5所示,当机组处于热回收模式时,启动循环水泵27和热水泵42,关闭风机30和冷却水泵34,关闭第三电磁阀11、第二电磁阀10、第七电磁阀36、第八电磁阀37、第四电磁阀15(也可以不关闭),其他阀开启。
冷媒的流动路径为:冷媒出流口G→第一四通阀2→热回收器38→第二单向阀8→第一电磁阀9→第三单向阀12→储液器13→干燥过滤器14→经济器17的D口→第二膨胀阀18→第五单向阀20→第六电磁阀25→室内侧换热器26→第二四通阀3→第一四通阀2→气液分离器6→第一冷媒回流口E。
可见,在该模式下,冷媒流经室内侧换热器26与循环水相互换热升温,升温后的冷媒流入热回收器38,与热回收器38内的热水相互换热,使热水升温,从而在实现制冷的同时充分回收了冷媒的冷凝热。如此设置,既可以降低机组能耗,还可以规避冷凝热直接排放至大气中加剧热岛效应的问题。
热水模式
如图6所示,当机组处于热水模式时,启动风机30和热水泵42,关闭冷却水泵34和循环水泵27,关闭第一电磁阀9、第六电磁阀25和第八电磁阀37,其他阀开启。
冷媒的流动路径为:冷媒出流口G→第一四通阀2→热回收器38→第二单向阀8→第三电磁阀11→第六单向阀21→储液器13→干燥过滤器14,之后分为两路。
第一路为:第四电磁阀15→第一膨胀阀16→经济器17的A口→经济器17的B口→第二冷媒回流口F。
第二路为:经济器17的D口→经济器17的C口→第二膨胀阀18→第四单向阀19→第二电磁阀10→风冷换热器29→第七电磁阀36→第三四通阀5→气液分离器6→第一冷媒回流口E。
在该模式下,冷媒流经风冷换热器29与空气相互换热升温,升温后的冷媒流经热回收器38,与热回收器38内的热水相互换热,使热水升温。
热水化霜模式
如图7所示,当机组处于热水化霜模式时,启动热水泵42,关闭风机30、冷却水泵34和循环水泵27,关闭第七电磁阀36、第一电磁阀9、第四电磁阀15(也可以不关闭)、第六电磁阀25,其他阀开启。
该模式下,冷媒的流动路径为:低温喷气增焓压缩机1→第一四通阀2→第二四通阀3→第三四通阀5→第八电磁阀37→壳管式冷凝器35→风冷换热器29→第二电磁阀10→第三单向阀12→储液器13→干燥过滤器14→经济器17的D口→第二膨胀阀18→第五单向阀20→第三电磁阀11→第一单向阀7→热回收器38→第一四通阀2→气液分离器6→第一冷媒回流口E。
在该模式下,冷媒流经热回收器38与热水相互换热升温,升温后的冷媒流经壳管式冷凝器35和风冷换热器29(也可以使升温后的冷媒仅流经风冷换热器29),由此化除凝结在风冷换热器29上的冰霜。
除上述部件外,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还包括电控部件,具体包括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开关、温度开关、电线、电缆、电控箱体以及位于电控箱体内的继电器、接触器、PLC微电脑板等。
下面具体说明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各部件的布置位置,请参考图9-图12,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在主视视角下的局部剖视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在主视视角下的全剖视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沿图10中A-A向的剖视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的俯视图。
如图9-图10所示,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还包括室外机罩壳43,室外机罩壳43内设置有两隔板44和底板45,两隔板44、底板45与室外机罩壳43的顶壁、前壁和后壁共同围合成第一容纳腔a。
并且,上述风冷换热器29和上述湿膜换热器32均位于该第一容纳腔a内。并且,风冷换热器29位于湿膜换热器32的上方;并且,第一容纳腔a的前壁和后壁的上部均设置有进风口,第一容纳腔a的左侧壁和右侧壁的下部均设置出风口441。
具体的,如图9所示,室外机罩壳43包括框架431和设置在框架431上的护板432和格栅板433,通过格栅板433形成上述进风口。
具体的,如图11所示,风冷换热器29可以设置为V型翅片式换热器。且V型的两侧面面向进风口,且V型的底面向下、尖顶向上,整体呈倒V型。
具体的,上述喷淋管段31也设置在第一容纳腔a内,且其位于风冷换热器29和湿膜换热器32之间。并且,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还包括空气过滤器46,用于过滤掉空气中的杂质,该空气过滤器46也设置在第一容纳腔a内,且其位于风冷换热器29和喷淋管段31之间。
进一步的,如图10所示,左侧的隔板44的左侧和右侧的隔板44的右侧分别设置有一风道b,也就是说,第一容纳腔a左侧和右侧分别设置有一风道b。并且,左侧的风道b通过左侧的出风口441与第一容纳腔a连通,右侧的风道b通过右侧的出风口441与第一容纳腔a连通。并且,如图所示,两风道b的出口均形成于室外机罩壳43的顶壁上,两个风道b内均设置有风机30,且风机30均位于靠近风道b的出口的位置。
具体的,两风道b内还均设置有用于收集空气中的水分的收水器47,收水器47收集的水回落至冷却水箱33,以减少冷却水的散失。
更具体的,冷却水箱33设置在第一容纳腔a和风道b的下方,如图所示,冷却水箱33设置偏左侧的位置时,底板45右侧是向上倾斜的。此时左侧的收水器47收集的水可以直接落入冷却水箱33内,右侧的收水器47收集的水可以通过底板45导入至冷却水箱33内。并且,冷却水泵34直接设在冷却水箱33内,以便于节省空间。
具体的,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的其他部件也均设置在第一容纳腔a和风道b的下方,如图10所示,均设置在偏右侧的位置。
如上设置时,空气的流动路径如图9和图10中箭头线所示,在风机30作用下,空气自格栅板433进入第一容纳腔a后,先流经位于上方的风冷换热器29的表面,再流经湿膜换热器32的表面,之后自两侧出风口441分别流向对应侧的风道b,并自风道b的出口排出,由此可以增强湿膜换热器32对冷却水的降温效果。
总结来说,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充分回收冷媒的冷凝热,从而可以降低机组制冷能耗,还可以规避冷凝热直接排放至大气中加剧热岛效应的问题。
2、通过设置本身不易结垢的湿膜换热器32,使冷却水降温过滤后通入壳管式冷凝器35,缓解了壳管式冷凝器35的结垢问题,规避了结垢严重导致机组效能下降、机组运行维护成本高、运行稳定性差的问题。
3、制冷时,风冷和水冷并行,从而能够高效制冷。
4、制热时,仅运行风冷,规避了冷却水结冰低温环境下制热效率低甚至不能制热的问题,从而能够高效制热,而且设置了低温喷气增焓压缩机1,从而在低达-25℃的环境温度下仍能够高效制热,因此具有较广泛的应用地域(在我国东北地区也可用),便于推广。
5、各部件布局合理,整体结构紧凑,且使用时直接放置在地面或屋顶(无需机房),使用成本低。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低温喷气增焓压缩机(1)、气液分离器(6)、第一单向阀(7)、第二单向阀(8)、第一电磁阀(9)、第二电磁阀(10)、第三电磁阀(11)、第三单向阀(12)、储液器(13)、干燥过滤器(14)、第四电磁阀(15)、第一膨胀阀(16)、经济器(17)、第二膨胀阀(18)、第四单向阀(19)、第五单向阀(20)、第六单向阀(21)、第六电磁阀(25)、四通阀组、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和热回收部;
所述热回收部包括热回收器(38)和向所述热回收器(38)泵送热水的热水泵(42);所述第一换热部包括室内侧换热器(26,26’);所述第二换热部包括风冷换热器(29)和使空气流经所述风冷换热器(29)表面的风机(30),还包括壳管式冷凝器(35)以及向所述壳管式冷凝器(35)泵送冷却水的冷却水泵(34),还包括冷却水箱(33)、位于所述冷却水箱(33)上方的湿膜换热器(32)以及向所述湿膜换热器(32)喷淋冷却水的喷淋管段(31),所述喷淋管段(31)与所述壳管式冷凝器(35)相连;
所述低温喷气增焓压缩机(1)设置有第一冷媒回流口(E)、第二冷媒回流口(F)和冷媒出流口(G);所述经济器(17)设置有相互连通的A口和B口以及相互连通的C口和D口;
所述冷媒出流口(G)通过所述四通阀组与所述热回收器(38)相连;所述热回收器(38)通过所述第二单向阀(8)、所述第一电磁阀(9)、所述第三单向阀(12)与所述储液器(13)相连;所述储液器(13)与所述干燥过滤器(14)相连;所述干燥过滤器(14)与所述D口相连,还通过所述第四电磁阀(15)、所述第一膨胀阀(16)与所述A口相连;所述B口与所述第二冷媒回流口(F)相连;所述C口通过所述第二膨胀阀(18)、所述第五单向阀(20)、所述第六电磁阀(25)与所述室内侧换热器(26,26’)相连;所述室内侧换热器(26,26’)通过所述四通阀组与所述气液分离器(6)相连;所述气液分离器(6)与所述第一冷媒回流口(E)相连;
所述热回收器(38)还通过所述第二单向阀(8)、所述第三电磁阀(11)、所述第六单向阀(21)与所述储液器(13)相连;所述C口还通过所述第二膨胀阀(18)、所述第四单向阀(19)、所述第二电磁阀(10)与所述风冷换热器(29)相连;所述风冷换热器(29)与所述壳管式冷凝器(35)相连;所述风冷换热器(29)和所述壳管式冷凝器(35)通过所述四通阀组与所述气液分离器(6)相连;
所述热回收器(38)还通过所述第一单向阀(7)、所述第三电磁阀(11)、所述第二膨胀阀(18)与所述C口相连;所述风冷换热器(29)还通过所述第二电磁阀(10)、所述第三单向阀(12)与所述储液器(13)相连;所述室内侧换热器(26,26’)还通过所述第六电磁阀(25)、所述第六单向阀(21)与所述储液器(13)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四通阀组包括第一四通阀(2)、第二四通阀(3)和第三四通阀(5);
所述第一四通阀(2),第一阀口与所述冷媒出流口(G)相连,第二阀口与所述热回收器(38)相连,第三阀口与所述气液分离器(6)相连,第四阀口与所述第二四通阀(3)的第二阀口相连;
所述第二四通阀(3),第一阀口与所述第三四通阀(5)的第一阀口相连,第三阀口与所述室内侧换热器(26,26’)相连,第四阀口通过第八单向阀(4)与所述第三四通阀(5)的第二阀口相连;
所述第三四通阀(5),第三阀口与所述气液分离器(6)相连,第四阀口与所述壳管式冷凝器(35)以及所述风冷换热器(29)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部还包括第七电磁阀(36)和第八电磁阀(37),所述冷媒出流口(G)通过所述四通阀组、所述第七电磁阀(36)与所述风冷换热器(29)相连,并通过所述四通阀组、所述第八电磁阀(37)与所述壳管式冷凝器(35)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回收部还包括热水箱(41)、第一调节阀(39)和第二调节阀(40),所述热回收器(38)的进水口通过所述第一调节阀(39)、所述热水泵(42)与所述热水箱(41)相连,所述热回收器(38)的出水口通过所述第二调节阀(40)与所述热水箱(41)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过滤器(14)还通过第五电磁阀(22)、热力膨胀阀(24)、第七单向阀(23)与所述第二冷媒回流口(F)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还包括室外机罩壳(43)和位于其内的两隔板(44)和底板(45),两所述隔板(44)、所述底板(45)与所述室外机罩壳(43)的顶壁、前壁和后壁共同围合成第一容纳腔(a);所述风冷换热器(29)和所述湿膜换热器(32)均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a)内,且所述风冷换热器(29)位于所述湿膜换热器(32)的上方;所述前壁和所述后壁的上部均设置有进风口,两所述隔板(44)的下部均设置有出风口(44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管段(31)也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腔(a)内,且其位于所述风冷换热器(29)和所述湿膜换热器(32)之间;所述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还包括空气过滤器(46),所述空气过滤器(46)也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腔(a)内,且其位于所述风冷换热器(29)和所述喷淋管段(31)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机罩壳(43)包括框架(431)和设置在所述框架(431)上的护板(432)和格栅板(433),并且,通过所述格栅板(433)形成所述进风口。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一所述隔板(44)的左侧和另一所述隔板(44)的右侧均设置有风道(b);两所述风道(b)通过对应侧的所述出风口(441)与所述第一容纳腔(a)连通;两所述风道(b)的出口均形成于所述室外机罩壳(43)的顶壁,且两所述风道(b)的出口位置均设置有所述风机(3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两所述风道(b)内均设置有用于收集空气中的水分的收水器(47),所述收水器(47)收集的水回落至所述冷却水箱(33)。
CN201821597092.6U 2018-09-28 2018-09-28 一种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 Active CN2088871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597092.6U CN208887153U (zh) 2018-09-28 2018-09-28 一种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597092.6U CN208887153U (zh) 2018-09-28 2018-09-28 一种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887153U true CN208887153U (zh) 2019-05-21

Family

ID=665145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597092.6U Active CN208887153U (zh) 2018-09-28 2018-09-28 一种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88715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31070A (zh) * 2018-09-28 2018-12-04 瀚润联合高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31070A (zh) * 2018-09-28 2018-12-04 瀚润联合高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
CN108931070B (zh) * 2018-09-28 2024-04-09 瀚润联合高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27847C (zh) 空调制冷和海水淡化一体化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203893703U (zh) 用于火电厂的蒸发冷却器闭式循环冷却水装置
CN206670134U (zh) 双冷源板片式蒸发冷凝一体机
CN104456786B (zh) 蒸发冷却与机械制冷相结合的一体化空调机组
CN101514829B (zh) 带填料的板管蒸发式冷凝空调机组
CN108386935A (zh) 一种室内环境控制装置
CN208887154U (zh) 一种湿膜式低温型风冷热泵机组
CN108332453B (zh) 一种复合型蒸发式冷凝器
CN101089520A (zh) 制冷热泵两用的降膜式热交换器
CN108224574A (zh) 一种带蒸发式冷凝的热管排热系统
CN108931070A (zh) 一种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
CN208832629U (zh) 一种低温冷水机组
CN103411355B (zh) 蒸发冷凝分离式集冷集热冷冻站
CN105066519A (zh) 一种干式蒸发器及具有该干式蒸发器的制冷系统
CN208887153U (zh) 一种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
CN201476397U (zh) 一种水源热泵调温除湿机
CN109237833A (zh) 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多联热泵机组
CN202133042U (zh) 一种改进室外机换热器的水冷却家用空调
CN107084463A (zh) 复合冷源冷水机组
CN108759151A (zh) 一种蒸发冷低温型风冷热泵机组
CN206875643U (zh) 复合冷源冷水机组
CN208431891U (zh) 一种蒸发冷型风冷热泵机组
CN109260913A (zh) 一种带热回收型冷冻式干燥机
CN214065269U (zh) 一种带自然冷却的制冷制热双效换热器
CN209310300U (zh) 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多联热泵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