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876648U - 圆管型吻合器 - Google Patents
圆管型吻合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876648U CN208876648U CN201721849710.7U CN201721849710U CN208876648U CN 208876648 U CN208876648 U CN 208876648U CN 201721849710 U CN201721849710 U CN 201721849710U CN 208876648 U CN208876648 U CN 20887664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ulling
- piece
- handle
- pointer
- comman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Portable Nailing Machines And Stapl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圆管型吻合器,其中包括吻合器本体、推钉杆以及把手组件;把手组件包括可分别绕两个中心旋转的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吻合器本体内还设置有指针以及拉片;拉片向吻合器的近端移动时,拉动指针从第一位置区域进入第二位置区域,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进入联动状态,以击发吻合器,且第一把手的拉片抵触部逐渐接近并抵触拉片,以使拉片向上顶起与指针脱离。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吻合器结构,在失效状态下,第一把手虽然可以旋转,但其旋转角度受第二把手的限制,拉片抵触部不会接触拉片,也就不会将拉片顶出;在击发状态下,第一把手带动第二把手旋转时,第一把手的拉片抵触部会抵触拉片,将拉片向上顶起,以便于指针复位。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圆管型吻合器。
背景技术
消化道肿瘤是人类高发的疾病之一,在治疗过程中,常使用圆管型吻合器代替医生的手工操作对消化道等生理组织进行吻合。圆管型吻合器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器械,大多采用轴向内装订方式,在手术时对食管、胃、肠道等生理组织形成端对端的、或者端对侧的吻合,吻合时两段组织内敛收容于吻合器内,击发完成后在组织上形成圆形吻合口,重建了组织通道。
现有技术中,圆管型吻合器包括吻合器本体、活动连接所述吻合器本体的把手组件以及与所述本体配合的钉砧组件。所述吻合器本体包括设于远端的钉仓组件,所述钉仓组件包括环形钉仓、切刀;以及设于本体近端的旋钮,所述旋钮可相对于本体旋转。此处远端和近端是相对于操作者来说的,距离操作者较近的一端为近端,距离操作者较远的一端,即更靠近手术位置的一端为远端。所述钉砧组件包括钉砧、设置在钉砧顶部的钉砧帽、设置在钉砧内部的刀砧,以及与吻合器本体可拆卸地连接的钉砧轴。在手术过程中,离断去除肿瘤组织后,钉砧轴从组织一端的荷包穿出,配置于吻合器本体的远端,旋转旋钮,使钉砧和钉仓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后,达到可击发状态,才能握持把手击发器械完成吻合。随着医疗器械的不断发展,圆管型吻合器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痔疮等疾病的治疗。
同时,在泌尿外科领域治疗包皮过长及包茎的手术中,也出现了另外一种形式的圆管型吻合器,即包皮吻合器。包皮吻合器在现有技术中也有描述,其结构类似于上述的消化道圆管型吻合器,区别仅在于与所述本体配合的是龟头帽组件。相似的,所述龟头帽组件包括钉砧、与钉砧固定连接的龟头帽、刀砧,以及与吻合器本体可拆卸地连接的中心杆。在手术过程中,把待切除的包皮组织固定在龟头帽上,然后把中心杆配置于吻合器本体的远端,旋转旋钮,使龟头帽与钉仓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后,达到可击发状态,才能握持把手击发器械完成吻合。
在吻合器击发完成后,吻合器本体内的各个部件需要恢复原位。然而现有技术中的吻合器结构,内部复位结构安排不合理,可能会出现复位失败的情况,而无法进行下一次击发,需要手动将相应的部件复位,甚至可能需要拆开吻合器,对内部结构进行恢复调整。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管型吻合器,在击发时,第一把手的拉片抵触部将拉片顶出,使拉片与指针脱离,便于在吻合器击发完成后指针复位。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圆管型吻合器,包括吻合器本体、位于所述吻合器本体内部的推钉杆以及活动连接所述吻合器本体的把手组件,所述推钉杆具有初始位置和击发完成位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组件包括可分别绕两个中心旋转的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所述第一把手可受外力沿第一方向旋转,所述第二把手的一端抵触所述推钉杆,所述吻合器本体内还设置有控制所述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联动状态的指针以及控制指针位置的拉片;
所述拉片向所述吻合器的近端移动时,拉动所述指针从第一位置区域进入第二位置区域,所述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进入联动状态,所述第一把手旋转带动第二把手,以推动所述推钉杆从初始位置进入击发完成位置,且所述第一把手的拉片抵触部逐渐接近并抵触所述拉片,以使所述拉片在击发完成位置时与所述指针脱离。
可选地,所述第一把手的拉片抵触部朝向所述拉片突出。
可选地,所述指针位于第一位置区域时,所述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不联动,所述第一把手沿第一方向旋转时,所述拉片抵触部与所述拉片不接触。
可选地,所述第一把手包括具有两侧侧壁的第一腔体,所述拉片抵触部位于所述第一腔体的两侧侧壁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把手绕第一销轴旋转,所述第一销轴上还套设有第一扭簧,所述第一扭簧的两端分别抵触所述第二把手和所述第一把手;所述第二把手绕第二销轴旋转,所述第二销轴上还套设有第二扭簧,所述第二扭簧的两端分别抵触所述吻合器的壳体和所述第二把手。
可选地,所述第一把手上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滑槽中可滑动设置有一滑块;所述第二把手包括具有两侧侧壁的第二腔体和把手抵触部,所述把手抵触部位于所述第二腔体的两侧侧壁之间;所述指针处于第一位置区域时,所述滑块位于所述滑槽的第一段,所述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不联动;所述指针进入第二位置区域时,推动所述滑块移动至所述滑槽的第二段,所述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联动,所述第一把手沿第一方向旋转时,所述滑块与所述把手抵触部抵触以驱动所述第二把手旋转。
可选地,所述滑块包括扭簧限位部,所述第一销轴上还套设有滑块复位扭簧,所述滑块复位扭簧的两端分别抵触所述第二把手和所述扭簧限位部,所述滑块位于所述滑槽的第二段时,所述滑块复位扭簧产生变形。
可选地,所述指针包括第一端、定位部和第二端,所述指针通过定位部可旋转连接至所述吻合器本体,所述指针的第一端和定位端之间还设置有突出端,所述拉片向所述吻合器的近端移动时,通过所述突出端拉动所述指针绕所述定位部沿第二方向旋转至第二位置区域。
可选地,所述定位部中穿设有定位销轴,所述定位销轴的两端固定至所述吻合器本体,所述定位销轴上还套设有指针复位扭簧,所述指针复位扭簧的两端分别抵触所述吻合器本体和所述指针,所述拉片与指针脱离后,所述指针复位扭簧的恢复力使所述指针返回至第一位置区域。
可选地,所述拉片还包括拉钩,所述拉钩的位置与所述指针的突出部相对应,所述拉钩朝向所述指针的方向突出。
可选地,所述吻合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吻合器本体内的丝杆和设置于所述吻合器本体的近端的旋钮,所述拉片的尾部套设于所述丝杆上,旋转旋钮带动所述拉片向所述吻合器的近端移动。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圆管型吻合器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圆管型吻合器,将把手组件分为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只有第二把手是可以击发吻合器的;在第一把手靠近拉片的一端设置有拉片抵触部,在失效状态下,第一把手虽然可以旋转,但其旋转角度受第二把手的限制,拉片抵触部不会接触拉片,也就不会将拉片顶出;在击发状态下,第一把手带动第二把手旋转时,第一把手的拉片抵触部会抵触拉片,将拉片向上顶起,以便于指针复位,为下一次吻合器的击发做准备。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常规圆管型吻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包皮吻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圆管型吻合器处于初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A方向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吻合器的把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吻合器处于初始状态时指针和拉片的位置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圆管型吻合器处于失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吻合器处于失效状态时指针和拉片的位置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拉片向近端拉动指针移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1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圆管型吻合器处于击发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拉片被顶起时和指针的位置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圆管型吻合器击发后复位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
如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吻合器处于初始状态的结构。该吻合器包括吻合器本体、位于吻合器本体内部的推钉杆75以及活动连接吻合器本体的把手组件,推钉杆75具有初始位置和击发完成位置。当推钉杆75移动至击发完成位置时,可以进一步推动吻合器的推钉片和环形切刀,对进行手术的组织进行缝合和切割。在该实施例中,吻合器的远端设置有钉仓组件72和钉砧组件73,近端设置有旋钮71和把手组件。此处仅示出了吻合器的一种可选的结构,但不应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不仅可以应用于常规的圆管型吻合器,还可以应用于包皮吻合器。例如图2所示,示出了应用该把手组件的包皮吻合器本体8的结构。包皮吻合器本体8的远端包括钉仓组件81,另外还设置有与钉仓组件81配合的龟头帽组件(图中未示出)。采用包皮吻合器时,把手组件活动连接到包皮吻合器的一端,把手组件的一端与包皮吻合器的推钉部件相配合,当满足可击发条件时,把手组件会推动推钉部件,实现包皮吻合器的击发。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将把手组件设置为分离式把手,即把手组件包括可分别绕两个中心旋转的第一把手1和第二把手2,第一把手1可受外力沿第一方向旋转,第二把手2包括推钉杆抵触部22,因此只有第二把手2是可以击发吻合器的。吻合器本体内还设置有控制第一把手1和第二把手2联动状态的指针5以及控制指针5位置的拉片6。在初始状态时,指针5的第一端51位于第一位置区域,拉片6与指针5不接触,第一把手1和第二把手2不联动。此时如果握住第一把手1使第一把手沿第一方向旋转,则第二把手2并不会随之转动,即处于失效状态。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为图中示出的逆时针方向,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因此,医生握持第一把手1时,可以轻易地使第一把手1旋转,但却不会触发第二把手2,同时因为此时是空击发状态,握持第一把手1的力是非常小的。医生也可以通过此操作体验了解到当前吻合器的状态是处于未击发状态,并且不会造成吻合器的机壳破裂。
当需要击发吻合器时,首先控制拉片6向吻合器的近端移动,拉动指针5的第一端51从第一位置区域进入第二位置区域,第一把手1和第二把手2进入联动状态,第一把手1旋转带动第二把手2,以推动推钉杆75从初始位置进入击发完成位置,实现吻合器的击发,同时第一把手1的拉片抵触部13抵触拉片6,以使拉片6在击发完成位置时与指针5脱离。拉片6与指针5脱离后,指针5的第一端51即可以恢复至第一位置区域。其中在吻合器本体上对应于第一位置区域和第二位置区域处设有一视窗,用于观察指针第一端51在使用过程中所处的位置,指针第一端51在第一位置区域时,是处于保险状态的,此时吻合器不能击发,当指针第一端51处于第二位置区域时,吻合器可以击发,为了更直观地给医生以提示,在视窗上对应于可击发的第二位置区域即为绿色区域,现有技术已经有揭示。
从图3中可以看出,第一把手1的拉片抵触部13朝向拉片6一端突出,以便于击发时能够将拉片6向上顶起,避免拉片6顶起失败的情况,保证指针5准确复位,操作者也可以根据指针5的位置准确判断吻合器当前的状态。
如图4和5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把手1套设于第一销轴31上,第一销轴31的两端固定至吻合器本体外部的吻合器壳体74或固定至第二把手2,第二把手2套设于第二销轴33上,第二销轴33的两端固定至吻合器壳体74。因此,第一把手1可以绕第一销轴31旋转,第二把手2可以绕第二销轴33旋转。为了第一把手1的复位,在第一销轴31上还套设有第一扭簧32,第一扭簧32的两端分别抵触第一把手1和第二把手2;为了第二把手2的复位,在第二销轴33上还套设有第二扭簧34,第二扭簧34的两端分别抵触第二把后2和吻合器壳体74。
第一把手1的外部套设有把手壳体16,便于操作者握持和按压。第一把手1的第一端11为握持端,供操作者朝吻合器本体按压使其旋转,第二端12与第二把手2的第一端21通过第一销轴连接,第二把手2的第二端作为推钉杆抵触部22抵触推钉杆75,在第二把手2逆时针旋转时,可推动推钉杆75完成吻合器的击发。
如图5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把手1包括具有两侧侧壁的第一腔体14,拉片抵触部13位于第一腔体14的两侧侧壁之间。因为拉片6的宽度可能会小于第一把手1的两侧侧壁的间距,因此拉片抵触部13可以保证在第一把手1将拉片6顶起时,拉片抵触部13和拉片6很好地接触。
指针5对第一把手1和第二把手2的联动状态的控制作用是通过滑块42实现的。具体地,在第一把手1上还设置有滑槽41和滑块42,滑槽41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销轴31上还套设有滑块复位扭簧45,滑块复位扭簧45的两端分别抵触滑块42和第二把手2或第二销轴33,第二把手2包括把手抵触部25和具有两侧侧壁的第二腔体24,把手抵触部25位于第二腔体24的两侧侧壁之间;当滑块42位于滑槽41的第一段,且第一把手1沿图中逆时针方向旋转时,滑块42不与把手抵触部25抵接,第二把手2不旋转,即第一把手1虽然旋转,但不会击发吻合器,处于失效状态。
当指针5的第一端51向第二位置区域移动时,推动滑块42向滑槽41的第二段移动,滑块复位扭簧45产生变形,此时如果第一把手1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滑块42与把手抵触部25抵触且驱使第二把手2随第一把手1旋转,进而推动推钉杆75完成吻合器的击发。当指针5的第一端51返回至第一位置区域时,滑块42脱离指针5的推力,滑块复位扭簧45的恢复力可以推动滑块42重新返回至滑槽41的第一段。
需要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滑槽41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是一个相对概念,而不一定是滑槽41的两个端部,即在图中示出的视角中,滑槽41的第一段位于第二段的右侧。滑块42位于滑槽41的第一段时,不会与把手抵触部25干涉,而位于滑槽41的第二段时,将会与把手抵触部25干涉。
在该实施例中,吻合器还包括设置于吻合器本体内的丝杆76,拉片6的尾部62套设于丝杆76上,旋钮71旋转带动丝杆76转动时,拉片6随丝杆的转动而移动。拉片6的移动方向随丝杆的转动方向以及丝杆上螺纹的偏转方向不同而不同。
拉片6和指针5的结构可以参见图6。拉片6的拉钩61与指针5的突出部54位置对应。指针5的第一端51和第二端52之间设置有定位部53,定位部53中穿设有定位销轴55,定位销轴55的两端固定至吻合器壳体74,以使指针5可在外力作用下旋转,另外,定位销轴55上套设有指针复位扭簧56,在拉片6与指针5脱离且指针5的第一端51位于第二位置区域时,指针复位扭簧56的恢复力可以使指针5的第一端51返回至第一位置区域。
下面结合附图分别介绍该实施例的吻合器在失效状态和击发状态下的结构和动作。
如图7~8示出了该实施例的把手组件位于失效状态时的结构。该过程中,拉片6未拉动指针5,因此指针5的第一端51的位置没有变动,仍然处于第一位置区域,滑块42仍然位于滑槽41的第一段,在第一把手1的旋转路径上,滑块42与第二把手2的把手抵触部25不发生干涉。要说明的是,初始位置时滑块42在滑块复位扭簧45的作用下位于滑槽41第一段的远离第二段的尽头即图示的右端位置。当然也可以是由指针5的第二端52来对滑块42的初始位置进行限位。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把手1包括有腔体;第二把手2的第一端21位于腔体内部,第二端22与推钉杆75抵触。此时,器械处于保险状态。由于第二扭簧34的扭力较击发力要小得多,第一把手1在受到操作者较小的握持力时,即可绕第一销轴31逆时针旋转,第二把手2继续进入第一把手1的腔体内部,即第一把手1和第二把手2处于不联动状态,第二把手2不发生旋转。此时,操作者可以根据施加的力度大小来获知当前处于失效状态,没有击发吻合器。当外力解除时,第一把手1在第一扭簧32的作用下复位。
此时指针5、拉片6实际上没有移动,两者的位置关系也没有发生变化。另外,由于第二把手2保持原始状态并未转动,其对第一把手1的旋转角度也有一定的限制,第一把手1的拉片抵触部13虽然靠近拉片6但是并不能旋转至与拉片6接触的位置,拉片6不会被顶起,不会影响后续的击发操作。
如图9所示,当需要击发吻合器时,操作者首先转动旋钮71处的旋钮,通过丝杆76带动拉片6向吻合器的近端移动,拉钩61通过突出部54带动指针5的第一端51沿顺时针方向移动,使得指针5的第一端51从第一位置区域进入到第二位置区域,指针5的第二端52推动滑块42,使其向滑槽41的第二段移动至与把手抵触部25干涉。
如图10~12示出了该实施例的把手组件位于击发状态时的结构。在第一把手1逆时针旋转时,滑块42与把手抵触部25抵触并且阻挡第二把手2继续进入第一把手1的内部腔体中。由此,第二把手2和第一把手1变成联动状态。第二把手2随第一把手1逆时针旋转,第二把手2的第二端22推动推钉杆75,完成吻合器的击发。
同时,由于第一把手1上设置有拉片抵触部13,第一把手1逆时针旋转并带动第二把手2旋转时,拉片抵触部13会逐渐接近拉片6,并且在击发完成位置时在顶出顶点131处抵触拉片6,将拉片6向上顶起,使拉片6的拉钩61与指针5脱离。指针5会自动复位,使得指针5的第一端51沿逆时针恢复至第一位置区域。指针5复位后,尚未松开第一把手1时,吻合器的结构可以参照图13所示。由于指针5的第一端51返回至第一位置区域,在松开第一把手1后指针5的第二端52与滑块42脱离。然后,在失去指针5的外力后,滑块复位扭簧45在恢复原状时的变形力会推动滑块42重新向滑槽41的第一段滑动,恢复到初始位置。第二把手2也在第二扭簧34的恢复力下复位。第一把手1由于是和第二把手2在滑块的作用下啮合的,因此其首先随着第二把手2复位,同时又在第一扭簧32的作用下复位。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圆管型吻合器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圆管型吻合器,将把手组件分为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只有第二把手是可以击发吻合器的;在第一把手靠近拉片的一端设置有拉片抵触部,在失效状态下,第一把手虽然可以旋转,但其旋转角度受第二把手的限制,拉片抵触部不会接触拉片,也就不会将拉片顶出;在击发状态下,第一把手带动第二把手旋转时,第一把手的拉片抵触部会抵触拉片,将拉片向上顶起,以便于指针复位,为下一次吻合器的击发做准备。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圆管型吻合器,包括吻合器本体、位于所述吻合器本体内部的推钉杆以及活动连接所述吻合器本体的把手组件,所述推钉杆具有初始位置和击发完成位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组件包括可分别绕两个中心旋转的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所述第一把手可受外力沿第一方向旋转,所述第二把手的一端抵触所述推钉杆,所述吻合器本体内还设置有控制所述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联动状态的指针以及控制指针位置的拉片;
所述拉片向所述吻合器的近端移动时,拉动所述指针从第一位置区域进入第二位置区域,所述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进入联动状态,所述第一把手旋转带动第二把手,以推动所述推钉杆从初始位置进入击发完成位置,且所述第一把手的拉片抵触部逐渐接近并抵触所述拉片,以使所述拉片在击发完成位置时与所述指针脱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管型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把手的拉片抵触部朝向所述拉片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管型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指针位于第一位置区域时,所述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不联动,所述第一把手沿第一方向旋转时,所述拉片抵触部与所述拉片不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管型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把手包括具有两侧侧壁的第一腔体,所述拉片抵触部位于所述第一腔体的两侧侧壁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管型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把手绕第一销轴旋转,所述第一销轴上还套设有第一扭簧,所述第一扭簧的两端分别抵触所述第二把手和所述第一把手;所述第二把手绕第二销轴旋转,所述第二销轴上还套设有第二扭簧,所述第二扭簧的两端分别抵触所述吻合器的壳体和所述第二把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圆管型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把手上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滑槽中可滑动设置有一滑块;所述第二把手包括具有两侧侧壁的第二腔体和把手抵触部,所述把手抵触部位于所述第二腔体的两侧侧壁之间;
所述指针处于第一位置区域时,所述滑块位于所述滑槽的第一段,所述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不联动;所述指针进入第二位置区域时,推动所述滑块移动至所述滑槽的第二段,所述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联动,所述第一把手沿第一方向旋转时,所述滑块与所述把手抵触部抵触以驱动所述第二把手旋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圆管型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包括扭簧限位部,所述第一销轴上还套设有滑块复位扭簧,所述滑块复位扭簧的两端分别抵触所述第二把手和所述扭簧限位部,所述滑块位于所述滑槽的第二段时,所述滑块复位扭簧产生变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管型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指针包括第一端、定位部和第二端,所述指针通过定位部可旋转连接至所述吻合器本体,所述指针的第一端和定位端之间还设置有突出端,所述拉片向所述吻合器的近端移动时,通过所述突出端拉动所述指针绕所述定位部沿第二方向旋转至第二位置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圆管型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中穿设有定位销轴,所述定位销轴的两端固定至所述吻合器本体,所述定位销轴上还套设有指针复位扭簧,所述指针复位扭簧的两端分别抵触所述吻合器本体和所述指针,所述拉片与指针脱离后,所述指针复位扭簧的恢复力使所述指针返回至第一位置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圆管型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片还包括拉钩,所述拉钩的位置与所述指针的突出部相对应,所述拉钩朝向所述指针的方向突出。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管型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吻合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吻合器本体内的丝杆和设置于所述吻合器本体的近端的旋钮,所述拉片的尾部套设于所述丝杆上,旋转旋钮带动所述拉片向所述吻合器的近端移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849710.7U CN208876648U (zh) | 2017-12-26 | 2017-12-26 | 圆管型吻合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849710.7U CN208876648U (zh) | 2017-12-26 | 2017-12-26 | 圆管型吻合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876648U true CN208876648U (zh) | 2019-05-21 |
Family
ID=664901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1849710.7U Active CN208876648U (zh) | 2017-12-26 | 2017-12-26 | 圆管型吻合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876648U (zh) |
-
2017
- 2017-12-26 CN CN201721849710.7U patent/CN20887664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9529239U (zh) | 圆管型吻合器 | |
CN208958213U (zh) | 把手组件及包括其的吻合器 | |
JP7029548B2 (ja) | ハンドルアセンブリ及びそれを含む吻合器 | |
CA3087301C (en) | Handle assembly and stapler including the same | |
CN208876648U (zh) | 圆管型吻合器 | |
CN209529234U (zh) | 击发机构及吻合器 | |
CN208404705U (zh) | 把手组件及包括其的吻合器 | |
CN208876647U (zh) | 把手组件及包括其的吻合器 | |
CN208659442U (zh) | 圆管型吻合器 | |
CN208876646U (zh) | 把手组件及包括其的吻合器 | |
CN109953793A (zh) | 把手组件及包括其的吻合器 | |
CN208958209U (zh) | 把手组件及包括其的吻合器 | |
CN208404704U (zh) | 把手组件及包括其的吻合器 | |
CN208958210U (zh) | 把手组件及包括其的吻合器 | |
CN109953788A (zh) | 把手组件及包括其的吻合器 | |
CN209529233U (zh) | 圆管型吻合器 | |
CA3086804C (en) | Handle assembly and stapler including the same | |
CN208958208U (zh) | 把手组件及包括其的吻合器 | |
CN208492195U (zh) | 圆管型吻合器 | |
CN208958212U (zh) | 把手组件及包括其的吻合器 | |
CN208464168U (zh) | 把手组件及包括其的吻合器 | |
CN208958211U (zh) | 把手组件及包括其的吻合器 | |
CN109953789A (zh) | 把手组件及包括其的吻合器 | |
CN109953790A (zh) | 把手组件及包括其的吻合器 | |
CN209529240U (zh) | 圆管型吻合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215021 No. 278 Dongping Street, Suzhou Industrial Park,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Tianchen International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215021, 1355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Jinji Lake Avenue, Suzhou Industrial Park, Jiangsu, 3 21A Patentee before: TOUCHSTONE INTERNATIONAL MEDICAL SCIENCE Co.,Ltd.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