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843900U - 污水净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污水净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843900U
CN208843900U CN201821165410.1U CN201821165410U CN208843900U CN 208843900 U CN208843900 U CN 208843900U CN 201821165410 U CN201821165410 U CN 201821165410U CN 208843900 U CN208843900 U CN 2088439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om
aerobic
orifice plate
immersible pump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16541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伟明
王广志
张盛斌
袁佳佳
顾早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wanchuang Gree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Ltd.
WANCHUANG QINGLYU (BEIJING)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Ltd.
Dongguan Vanke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Resear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an Chuang Green (beijing)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Dongguan Vanke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Resear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an Chuang Green (beijing)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Dongguan Vanke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Resear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Wan Chuang Green (beijing)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16541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8439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8439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8439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污水净化装置,包括第一潜水泵、第二潜水泵、第三潜水泵、第一污水处理段、第二污水处理段和液位控制回路;第一污水处理段包括第一厌氧室、第一生物选择室、第一好氧室以及第一沉淀室,待处理污水由外部抽取至第一厌氧室,并通过第一潜水泵及连接管路将第一生物选择室内的水抽送至第一好氧室;第二污水处理段包括第二厌氧室、第二生物选择室、第二好氧室以及第二沉淀室,第二厌氧室内的入水由第二潜水泵和连接管路从第一沉淀室抽取并通过第三潜水泵及连接管路将第二生物选择室内的水抽送至第二好氧室。本实用新型通过增加污水处理段实现逐级净化,达到国家要求I级A的排放标准。并使流动性有效增加、污水停留时间适宜。

Description

污水净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净化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污水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污水处理设备是一种用于污水净化、过滤并消毒的装置,通常需根据所要处理的污水污染程度,选择相适应的污水处理设备。目前的污水处理设备较多采用简单的好氧/厌氧(AO)、重力沉淀及MBR生物膜过滤的结构,并配合水流的势能,以溢流的方式逐级实现水处理的过程。
然而,上述的污水处理设备中,由于污水在污水处理设备中流动性差、停留时间过长,从而导致微生物分解污水中富营养化物质的活性降低,最终导致污水处理效果的降低,很难达到国家要求I级A的排放标准。并且,上述污水处理设备中很难快速有效地将污泥与相对比较洁净的水分离,从而影响污水的进一步处理,导致污水处理效率严重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污水处理设备中污水的流动性差、停留时间过长以及污泥与相对比较洁净的水混同而导致处理能力、处理效果严重不足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污水净化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污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潜水泵、第二潜水泵、第三潜水泵、第一污水处理段、第二污水处理段和液位控制回路;其中,
所述第一污水处理段包括由隔板分别依次隔开的第一厌氧室、第一生物选择室、第一好氧室以及第一沉淀室,待处理污水由外部抽取至所述第一厌氧室,所述第一厌氧室和第一生物选择室之间以及所述第一好氧室和第一沉淀室之间的所述隔板上部分别设有第一溢流口;所述第一生物选择室和第一好氧室之间采用封闭的所述隔板隔开,并通过第一潜水泵及连接管路将所述第一生物选择室内的水抽送至第一好氧室;
所述第二污水处理段包括由所述隔板分别依次隔开的第二厌氧室、第二生物选择室、第二好氧室以及第二沉淀室,所述第二厌氧室内的入水由所述第二潜水泵和连接管路从所述第一沉淀室抽取;所述第二厌氧室和第二生物选择室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好氧室和第二沉淀室之间的所述隔板上部分别设有第二溢流口;所述第二生物选择室和第二好氧室之间采用封闭的所述隔板隔开,并通过第三潜水泵及连接管路将所述第二生物选择室内的水抽送至第二好氧室;
所述第一潜水泵、第二潜水泵、第三潜水泵的受控端分别连接到所述液位控制回路并由所述液位控制回路控制运行。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污水净化装置中,所述第一厌氧室、第一好氧室、第二厌氧室第二好氧室的侧壁的中部分别设有第一排泥口,且每一所述第一排泥口上分别设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一厌氧室、第一好氧室、第二厌氧室、第二好氧室的侧壁的上部分别设有第二排泥口,且每一所述第二排泥口上分别设有第二阀门。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污水净化装置中,所述污水净化装置还包括第四潜水泵、第五潜水泵、第六潜水泵以及第七潜水泵;所述第四潜水泵、第五潜水泵、第六潜水泵以及第七潜水泵的受控端分别连接到所述液位控制回路并由所述液位控制回路控制运行;其中,
所述第四潜水泵位于所述第一厌氧室内,且所述第四潜水泵上的出水口连接有第一U型内盘管,所述第一U型内盘管的出水端口位于所述第一厌氧室内的下部;所述第一厌氧室内底面上还设有第一疏污管路,且所述第一疏污管路上还均匀设有若干个第一疏污口;所述第一疏污管路的上游端连接在所述第一U型内盘管的出水端口;
所述第五潜水泵位于所述第一好氧室内,且所述第五潜水泵上的出水口连接有第一内盘管,所述第一内盘管的出水端口位于所述第一好氧室内的中部;
所述第六潜水泵位于所述第二厌氧室内的,且所述第六潜水泵上的出水口连接有第二U型内盘管,所述第二U型内盘管的出水端口位于所述第二厌氧室内的下部;所述第二厌氧室内底面上还设有第二疏污管路,且所述第二疏污管路上还均匀设有若干个第二疏污口;所述第二疏污管路的上游端口连接在所述第二U型内盘管的出水端口;
所述第七潜水泵位于所述第二好氧室内,且所述第七潜水泵上的出水口连接有第二内盘管,所述第二内盘管的出水端口位于所述第二好氧室内的中部。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污水净化装置中,所述污水净化装置包括第一孔板格栅、第二孔板格栅、第三孔板格栅、第四孔板格栅、第五孔板格栅、第六孔板格栅以及第七孔板格栅,所述第一孔板格栅、第二孔板格栅、第三孔板格栅、第四孔板格栅、第五孔板格栅、第六孔板格栅以及第七孔板格栅的正下方分别设有滤水间;其中,
所述第一孔板格栅设于所述第一厌氧室的上游端壁侧,且所述第一孔板格栅下方滤水间内的底部放置所述第四潜水泵;
所述第二孔板格栅设于所述第一生物选择室的下游端壁侧,且所述第二孔板格栅下方滤水间内的底部放置所述第一潜水泵;
所述第三孔板格栅设于所述第一好氧室的上游端壁侧且分别与所述第一生物选择室的所述第二孔板格栅并排设置,且所述第三孔板格栅下方滤水间内的底部放置所述第五潜水泵;
所述第四孔板格栅设于所述第一沉淀室的下游端壁侧,且所述第四孔板格栅下方滤水间内的底部放置所述第二潜水泵;所述第五孔板格栅设于所述第二厌氧室的上游端壁侧且与所述第一沉淀室中的第四孔板格栅并排设置,且所述第五孔板格栅下方滤水间内的底部放置所述第六潜水泵;
所述第六孔板格栅设于所述第二生物选择室的下游端壁侧,且所述第六孔板格栅下方滤水间内的底部放置所述第三潜水泵;
所述第七孔板格栅设于所述第二好氧室的上游端壁侧且分别与所述第二生物选择室的过滤装置并排设置,且所述第七孔板格栅下方滤水间内的底部放置所述第七潜水泵。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污水净化装置中,所述第一好氧室第一侧的侧壁的下部设有第一好氧进气口;所述第一好氧室上底面上设有第一管路口上;所述第一污水处理段的第一侧分别设有第一曝气装置;所述曝气装置包括第一增氧泵、第一曝气盘管以及设于所述第一曝气盘管上的第一球阀,所述第一曝气盘管第一端口连接在所述第一增氧泵上,所述第一曝气盘管的第二端口穿过第一好氧室的第一好氧进气口进入所述第一好氧室,并穿出所述第一管路口后位于所述第一好氧室的上方;位于所述第一好氧室内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一曝气盘管上均匀设有若干个第一曝气口;
所述第二好氧室第一侧的侧壁的下部设有第二好氧进气口;所述第二好氧室上底面上设有第二管路口上所述第二污水处理段的第一侧分别设有第二曝气装置;所述第二曝气装置包括第二增氧泵、第二曝气盘管以及设于所述第二曝气盘管上的第二球阀,所述第二曝气盘管第一端口连接在所述第二增氧泵上,所述第二曝气盘管的第二端口穿过所述第二好氧室的第二好氧进气口进入第二好氧室,并穿出所述第二管路口后位于所述第二好氧室的上方;位于所述第二好氧室内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曝气盘管上均匀设有若干个第二曝气口。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污水净化装置中,所述第二沉淀室中还设有第八孔板格栅,且所述第八孔板格栅上设有生化棉;
所述第二沉淀室的第一侧外壁上设有杀菌室,所述第二孔板格栅的下底面和所述杀菌室的下底面位于同一水平线上;在所述杀菌室对应的所述第二沉淀室的侧壁上设有再滤口;
所述杀菌室的内顶面上的设有至少一个紫外线灯管,且所述杀菌室的第一侧壁上设有灯管检修门;所述杀菌室的下游端壁上设有出水管。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污水净化装置中,所述第一厌氧室的第一侧的侧壁的下部设有第一厌氧进水口;
所述第一生物选择室的第一侧的侧壁的上部且靠近所述第一好氧室处设有第一生物排水口;所述第一潜水泵上的出水口还连接有第三内盘管,且所述第三内盘管穿过所述第二孔板格栅的纵向中部后所述第三内盘管的出水端口连接至所述第一生物排水口;
所述第一好氧室的第一侧的侧壁的下部设有第一好氧进水口;
所述连接管路包括第一顺流管路和第二顺流管路,且所述第一顺流管路和第二顺流管路上分别设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一顺流管路的第一端口连接在污水输入端,所述第一顺流路的第二端口连接在所述第一厌氧进水口;所述第二顺流管路的第一端口连接在所述第一生物排水口,所述第二顺流管路的第二端口连接在所述第一好氧进水口;
所述第一沉淀室的第一侧的侧壁的上部设有第一沉淀排水口;所述第二潜水泵上的出水口还连接有第四内盘管,且所述第四内盘管穿过所述第四孔板格栅的纵向中部后所述第四内盘管的出水端口连接至所述第一沉淀排水口;
所述第二厌氧室的第一侧的侧壁的下部设有第二厌氧进水口;
所述第二生物选择室的第一侧的侧壁的上部且靠近所述第二好氧室设有第二生物排水口;所述第三潜水泵上的出水口还连接有第五内盘管,且所述第五内盘管穿过所述第六孔板格栅的纵向中部后所述第五内盘管的出水端口连接至所述第二生物排水口;
所述第二好氧室的第一侧的侧壁的下部设有第二好氧进水口;
所述连接管路还包括第三顺流管路和第四顺流管路,且所述第三顺流管路和第四顺流管路上分别设有所述第一阀门;所述第三顺流管路的第一端口连接在第一沉淀排水口,所述第三顺流路的第二端口连接在所述第二厌氧进水口;所述第四顺流管路的第一端口连接在所述第二生物排水口,所述第二顺流管路的第二端口连接在所述第二好氧进水口;
所述第一污水处理段还包括第一回流管路以及安装在所述第一回流管路上的第三阀门,且所述第一回流管路的第一端口连接在所述第一好氧排水口,且所述第一回流管路的第二端口连接在所述第一厌氧进水口;所述第一厌氧室内的底部还设有第二疏污管路,所述第二疏污管路上还均匀设有若干个第二疏污口,且所述第二疏污管路的上游端口连接在所述第一厌氧进水口;所述第一好氧室内的底部还设有第一集污管路,所述第一集污管路上还均匀设有若干个第一集污口,且所述第一集污管路的上游端口连接在所述第一好氧排水口;
所述第二污水处理段还包括第二回流管路以及安装在所述第二回流管路上的第四阀门,且所述第二回流管路的第一端口连接在所述第二好氧排水口,且所述第二回流管路的第二端口连接在所述第二厌氧进水口;所述第二厌氧室内的底部还设有第三疏污管路,所述第三疏污管路上还均匀设有若干个第三疏污口,且所述第三疏污管路的上游端口连接在所述第二厌氧进水口;所述第二好氧室内的底部还设有第二集污管路,所述第二集污管路上还均匀设有若干个第二集污口,且所述第二集污管路的上游端口连接在所述第二好氧排水口。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污水净化装置中,所述第一污水处理段的第一厌氧室、第一生物选择室、第一好氧室、第一沉淀室以及第二污水处理段的第二厌氧室、第二生物选择室、第二好氧室、第二沉淀室上顶面分别设有检修口;所述检修口的横截面为圆形、矩形或圆角矩形;在所述检修口上封装有与所述检修口的形状和大小相匹配的检修盖板。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污水净化装置中,在所述第一生物选择室、第一沉淀室以及第二生物选择室污水液面上还设置有磁翻板液位计;其中,所述磁翻板液位计接入所述液位控制回路;所述液位控制回路还包括通过导线连接的PLC控制器。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污水净化装置中,在所述第一溢流口相对的所述第一厌氧室的上方设有第一限流板,且所述第一限流板与所述第一厌氧室的下游端侧壁以及下底面相距预设距离;在所述第二溢流口相对的所述第二厌氧室的上方设有第二限流板,且所述第二限流板与所述第二厌氧室的下游端侧壁以及下底面相距预设距离。
本实用新型的污水净化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增加污水处理段实现逐级净化,达到国家要求I级A的排放标准。并使流动性有效增加、微生物净化机能显著提高、污水停留时间适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污水净化装置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是图1中A-A、E-E侧的剖视图;
图3是图1中B-B、F-F侧的剖视图图;
图4是图1中C-C、G-G侧的剖视图;
图5是图1中D-D侧的剖视图;
图6是图1中H-H侧的剖视图;
图7是图1中下部横向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污水净化装置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9是图1中M-M侧的剖视图;
图10是图1中N-N侧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包括:
11-第一污水处理段 12-第二污水处理段 13-液位控制回路
21-第一潜水泵 22-第二潜水泵 23-第三潜水泵
24-第四潜水泵 25-第五潜水泵 26-第六潜水泵
27-第七潜水泵 31-第一厌氧室 32-第一生物选择室
33-第一好氧室 34-第一沉淀室 35-第二厌氧室
36-第二生物选择室 37-第二好氧室 38-第二沉淀室
39-杀菌室 41-第一孔板格栅 42-第二孔板格栅
43-第三孔板格栅 44-第四孔板格栅 45-第五孔板格栅
46-第六孔板格栅 47-第七孔板格栅 48-第八孔板格栅
49-滤水间 51-第一U型内盘管 52-第二U型内盘管
53-第一内盘管 54-第二内盘管 55-第三内盘管
56-第四内盘管 57-第五内盘管 61-第一顺流管路
62-第二顺流管路 63-第三顺流管路 64-第四顺流管路
65-第一回流管路 66-第二回流管路 671-第一疏污管路
681-第二疏污管路 691-第三疏污管路 67a-第一疏污口
68a-第二疏污口 691a-第三疏污口 682-第一集污管路
692-第二集污管路 682a-第一集污口 692a-第二集污口
11a-第一排泥口 12a-第二排泥口 71-第一增氧泵
72-第一曝气盘管 73-第一管路口 74-第二增氧泵
75-第二曝气盘管 76-第二管路口 391-紫外线灯管
392-灯管检修门 393-出水管 81-第一溢流口
82-第二溢流口 83-第一限流板 84-第二限流板
85-检修口 86-磁翻板液位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10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污水净化装置实施例的示意图,该污水净化装置可应用于污水净化领域中。本实施中的一种污水净化装置,包括第一潜水泵21、第二潜水泵22、第三潜水泵23、第一污水处理段11、第二污水处理段12和液位控制回路13;其中,
第一污水处理段11包括由隔板分别依次隔开的第一厌氧室31、第一生物选择室32、第一好氧室33以及第一沉淀室34,待处理污水由外部抽取至第一厌氧室31,第一厌氧室31和第一生物选择室32之间以及第一好氧室33和第一沉淀室34之间的隔板上部分别设有第一溢流口81;第一生物选择室32和第一好氧室33之间采用封闭的隔板隔开,并通过第一潜水泵21及连接管路将第一生物选择室32内的水抽送至第一好氧室33;
第二污水处理段12包括由隔板分别依次隔开的第二厌氧室35、第二生物选择室36、第二好氧室37以及第二沉淀室38,第二厌氧室35内的入水由第二潜水泵22和连接管路从第一沉淀室34抽取;第二厌氧室35和第二生物选择室36之间以及第二好氧室37和第二沉淀室38之间的隔板上部分别设有第二溢流口82;第二生物选择室36和第二好氧室37之间采用封闭的隔板隔开,并通过第三潜水泵23及连接管路将第二生物选择室36内的水抽送至第二好氧室37;
第一潜水泵21、第二潜水泵22、第三潜水泵23的受控端分别连接到液位控制回路并由液位控制回路13控制运行。本实施例中的污水净化装置中通过增加污水处理段实现逐级净化,达到国家要求I级A的排放标准。并使流动性有效增加、微生物净化机能显著提高、污水停留时间适宜。
特别地,为便于及时快速地分离掉在第一厌氧室31、第一好氧室33、第二厌氧室35、第二好氧室37内污水处理过程中已形成的轻质颗粒污泥,第一厌氧室31、第一好氧室33、第二厌氧室35第二好氧室37的侧壁的中部分别设有第一排泥口11a,且每一第一排泥口11a上分别设有第一阀门;第一厌氧室31、第一好氧室33、第二厌氧室35、第二好氧室37的侧壁的上部分别设有第二排泥口12a,且每一第二排泥口12a上分别设有第二阀门。
并且,污水净化装置还包括第四潜水泵24、第五潜水泵25、第六潜水泵26以及第七潜水泵27;第四潜水泵24、第五潜水泵25、第六潜水泵26以及第七潜水泵27分别连接到液位控制回路并由液位控制回路13控制运行;其中,液位控制回路13连接在PLC控制器上,PLC控制器分别经由液位控制回路13控制第一潜水泵21、第二潜水泵22、第三潜水泵23、第四潜水泵24、第五潜水泵25、第六潜水泵26以及第七潜水泵27,使得第一污水处理段11的第一厌氧室31、第一生物选择室32、第一好氧室33、第一沉淀室34以及第二污水处理段12的第二厌氧室35、第二生物选择室36、第二好氧室37以及第二沉淀室38内的污水停留时间保持适宜,进而使室内微生物的污水处理机能达到最大的发挥。
具体地,为便于污水在净化的流向上保持更好的流动性,第四潜水泵24位于第一厌氧室31内,且第四潜水泵24上的出水口连接有第一U型内盘管51,第一U型内盘管51的出水端口位于第一厌氧室31内的下部;第一厌氧室31内底面上还设有第一疏污管路671,且第一疏污管路671上还均匀设有若干个第一疏污口671a;第一疏污管路671的上游端连接在第一U型内盘管51的出水端口;
第五潜水泵25位于第一好氧室33内,且第五潜水泵25上的出水口连接有第一内盘管53,第一内盘管53的出水端口位于第一好氧室33内的中部;
第六潜水泵26位于第二厌氧室35内的,且第六潜水泵26上的出水口连接有第二U型内盘管52,第二U型内盘管52的出水端口位于第二厌氧室35内的下部;第二厌氧室35内底面上还设有第二疏污管路681,且第二疏污管路681上还均匀设有若干个第二疏污口681a;第二疏污管路681的上游端口连接在第二U型内盘管52的出水端口;
第七潜水泵27位于第二好氧室37内,且第七潜水泵27上的出水口连接有第二内盘管54,第二内盘管54的出水端口位于第二好氧室37内的中部。
优选地,为便于将净化后相对洁净的水与颗粒污泥等易分离的沉淀物或絮状物及时分离,并可通过第一排泥口11a或第二排泥口12a将颗粒污泥及时排出,避免影响污水进一步净化。污水净化装置包括第一孔板格栅41、第二孔板格栅42、第三孔板格栅43、第四孔板格栅44、第五孔板格栅45、第六孔板格栅46以及第七孔板格栅47,第一孔板格栅41、第二孔板格栅42、第三孔板格栅43、第四孔板格栅44、第五孔板格栅45、第六孔板格栅46以及第七孔板格栅47的正下方分别设有滤水间49;其中,第一孔板格栅41、第二孔板格栅42、第三孔板格栅43、第四孔板格栅44、第五孔板格栅45、第六孔板格栅46以及第七孔板格栅47的孔隙大小依次减小。具体地,第一孔板格栅41设于第一厌氧室31的上游端壁侧,且第一孔板格栅41下方滤水间49内的底部放置第四潜水泵24;
第二孔板格栅42设于第一生物选择室32的下游端壁侧,且第二孔板格栅42下方滤水间49内的底部放置第一潜水泵21;
第三孔板格栅43设于第一好氧室33的上游端壁侧且分别与第一生物选择室32的第二孔板格栅42并排设置,且第三孔板格栅43下方滤水间49内的底部放置第五潜水泵25;
第四孔板格栅44设于第一沉淀室34的下游端壁侧,且第四孔板格栅44下方滤水间49内的底部放置第二潜水泵22;第五孔板格栅45设于第二厌氧室35的上游端壁侧且与第一沉淀室34中的第四孔板格栅44并排设置,且第五孔板格栅45下方滤水间49内的底部放置第六潜水泵26;
第六孔板格栅46设于第二生物选择室36的下游端壁侧,且第六孔板格栅46下方滤水间49内的底部放置第三潜水泵23;
第七孔板格栅47设于第二好氧室37的上游端壁侧且分别与第二生物选择室36的过滤装置并排设置,且第七孔板格栅47下方滤水间49内的底部放置第七潜水泵27。
相应地,为有效提高第一好氧室33和第二好氧室37内的好氧菌进行有氧反应的效率,第一好氧室33第一侧的侧壁的下部设有第一好氧进气口;第一好氧室33上底面上设有第一管路口73上;第一污水处理段11的第一侧(例如图1中所示的一侧)分别设有第一曝气装置;曝气装置包括第一增氧泵71、第一曝气盘管72以及设于第一曝气盘管72上的第一球阀,第一曝气盘管72第一端口连接在第一增氧泵71上,第一曝气盘管72的第二端口穿过第一好氧室33的第一好氧进气口进入第一好氧室33,并穿出第一管路口73后位于第一好氧室33的上方;位于第一好氧室33内的至少一部分第一曝气盘管72上均匀设有若干个第一曝气口;
第二好氧室37第一侧的侧壁的下部设有第二好氧进气口;第二好氧室37上底面上设有第二管路口76上第二污水处理段12的第一侧分别设有第二曝气装置;第二曝气装置包括第二增氧泵74、第二曝气盘管75以及设于第二曝气盘管75上的第二球阀,第二曝气盘管75第一端口连接在第二增氧泵74上,第二曝气盘管75的第二端口穿过第二好氧室37的第二好氧进气口进入第二好氧室37,并穿出第二管路口76后位于第二好氧室37的上方;位于第二好氧室37内的至少一部分第二曝气盘管75上均匀设有若干个第二曝气口。
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二沉淀室38中还设有第八孔板格栅48,且第八孔板格栅48上设有生化棉;其中,第八孔板格栅48的孔隙小于第七孔板格栅47的孔隙。
在利用微生物进行污水净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滋生大量的各类细菌,为使得经处理的污水能更广泛地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对人类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第二沉淀室38的第一侧外壁上设有杀菌室39,第二孔板格栅42的下底面和杀菌室39的下底面位于同一水平线上;在杀菌室39对应的第二沉淀室38的侧壁上设有再滤口;
杀菌室39的内顶面上的设有至少一个紫外线灯管391,且杀菌室39的第一侧壁上设有灯管检修门392;杀菌室39的下游端壁上设有出水管393。
相应地,为使得该污水净化装置实现逐级化污水处理效果以及通过设置内部管路将污水合理地分布到第一厌氧室31、第一生物选择室32、第一好氧室33、第一沉淀室34、第二厌氧室35、第二生物选择室36、第二好氧室37,第一厌氧室31的第一侧的侧壁的下部设有第一厌氧进水口;
第一生物选择室32的第一侧的侧壁的上部且靠近第一好氧室33处设有第一生物排水口;第一潜水泵21上的出水口还连接有第三内盘管55,且第三内盘管55穿过第二孔板格栅42的纵向中部后第三内盘管55的出水端口连接至第一生物排水口;
第一好氧室33的第一侧的侧壁的下部设有第一好氧进水口;
连接管路包括第一顺流管路61和第二顺流管路62,且第一顺流管路61和第二顺流管路62上分别设有第一阀门;第一顺流管路61的第一端口连接在污水输入端,第一顺流路的第二端口连接在第一厌氧进水口;第二顺流管路62的第一端口连接在第一生物排水口,第二顺流管路62的第二端口连接在第一好氧进水口;
第一沉淀室34的第一侧的侧壁的上部设有第一沉淀排水口;第二潜水泵22上的出水口还连接有第四内盘管56,且第四内盘管56穿过第四孔板格栅44的纵向中部后第四内盘管56的出水端口连接至第一沉淀排水口;
第二厌氧室35的第一侧的侧壁的下部设有第二厌氧进水口;
第二生物选择室36的第一侧的侧壁的上部且靠近第二好氧室37设有第二生物排水口;第三潜水泵23上的出水口还连接有第五内盘管57,且第五内盘管57穿过第六孔板格栅46的纵向中部后第五内盘管57的出水端口连接至第二生物排水口;
第二好氧室37的第一侧的侧壁的下部设有第二好氧进水口;
连接管路还包括第三顺流管路63和第四顺流管路64,且第三顺流管路63和第四顺流管路64上分别设有第一阀门;第三顺流管路63的第一端口连接在第一沉淀排水口,第三顺流路的第二端口连接在第二厌氧进水口;第四顺流管路64的第一端口连接在第二生物排水口,第二顺流管路62的第二端口连接在第二好氧进水口;
第一污水处理段11还包括第一回流管路65以及安装在第一回流管路65上的第三阀门,且第一回流管路65的第一端口连接在第一好氧排水口,且第一回流管路65的第二端口连接在第一厌氧进水口;第一厌氧室31内的底部还设有第二疏污管路681,第二疏污管路681上还均匀设有若干个第二疏污口681a,且第二疏污管路681的上游端口连接在第一厌氧进水口;第一好氧室33内的底部还设有第一集污管路682,第一集污管路682上还均匀设有若干个第一集污口682a,且第一集污管路682的上游端口连接在第一好氧排水口;
第二污水处理段12还包括第二回流管路66以及安装在第二回流管路66上的第四阀门,且第二回流管路66的第一端口连接在第二好氧排水口,且第二回流管路66的第二端口连接在第二厌氧进水口;第二厌氧室35内的底部还设有第三疏污管路691,第三疏污管路691上还均匀设有若干个第三疏污口691a,且第三疏污管路691的上游端口连接在第二厌氧进水口;第二好氧室37内的底部还设有第二集污管路692,第二集污管路692上还均匀设有若干个第二集污口692a,且第二集污管路692的上游端口连接在第二好氧排水口。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污水处理段11的第一厌氧室31、第一生物选择室32、第一好氧室33、第一沉淀室34以及第二污水处理段12的第二厌氧室35、第二生物选择室36、第二好氧室37、第二沉淀室38上顶面分别设有检修口85;检修口85的横截面为圆形、矩形或圆角矩形;在检修口85上封装有与检修口85的形状和大小相匹配的检修盖板。前述结构设置,便于第一污水处理段11和第二污水处理段12发生故障时及时有效地进行后期维护。
为便于探知第一生物选择室32、第一沉淀室34以及第二生物选择室36内的污水液面的即时状况,在第一生物选择室32、第一沉淀室34以及第二生物选择室36污水液面上还设置有磁翻板液位计86;其中,磁翻板液位计86接入液位控制回路13;液位控制回路13还包括通过导线连接的PLC控制器。
在上述实施例第一溢流口81相对的第一厌氧室31的上方设有第一限流板83,且第一限流板83与第一厌氧室31的下游端侧壁以及下底面相距预设距离;在第二溢流口82相对的第二厌氧室35的上方设有第二限流板84,且第二限流板84与第二厌氧室35的下游端侧壁以及下底面相距预设距离。前述结构设置,便于在污水净化过程中形成的较大颗粒污泥在进行清空的时,排出第一污水处理段11和/或第二污水处理段12。
此外,第一污水处理段11和第二污水处理段12的第二侧(即与第一侧相对的一侧)分别设有排污管路;第一污水处理段11的第一厌氧室31、第一生物选择室32、第一好氧室33、第一沉淀室34以及第二污水处理段12的第二厌氧室35、第二生物选择室36、第二好氧室37、第二沉淀室38的第二侧的侧壁的下部分别设有第三排污口;排污管路包括排污干路、若干个排污支路以及若干个连接在排污支路上游端部的管道助滤器,每一排污支路的上游端口分别连接在每一第三排污口,每一排污支路的下游端口分别连接在排污干路上。当污水净化过程中形成的较大颗粒污泥进行清空时,前述结构设置可便于较大颗粒污泥及时快速地从每一第三排污口清出,并通过管道助滤器分离后进行科学地污泥处理。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污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潜水泵、第二潜水泵、第三潜水泵、第一污水处理段、第二污水处理段和液位控制回路;其中,
所述第一污水处理段包括由隔板分别依次隔开的第一厌氧室、第一生物选择室、第一好氧室以及第一沉淀室,待处理污水由外部抽取至所述第一厌氧室,所述第一厌氧室和第一生物选择室之间以及所述第一好氧室和第一沉淀室之间的所述隔板上部分别设有第一溢流口;所述第一生物选择室和第一好氧室之间采用封闭的所述隔板隔开,并通过第一潜水泵及连接管路将所述第一生物选择室内的水抽送至第一好氧室;
所述第二污水处理段包括由所述隔板分别依次隔开的第二厌氧室、第二生物选择室、第二好氧室以及第二沉淀室,所述第二厌氧室内的入水由所述第二潜水泵和连接管路从所述第一沉淀室抽取;所述第二厌氧室和第二生物选择室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好氧室和第二沉淀室之间的所述隔板上部分别设有第二溢流口;所述第二生物选择室和第二好氧室之间采用封闭的所述隔板隔开,并通过第三潜水泵及连接管路将所述第二生物选择室内的水抽送至第二好氧室;
所述第一潜水泵、第二潜水泵、第三潜水泵的受控端分别连接到所述液位控制回路并由所述液位控制回路控制运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厌氧室、第一好氧室、第二厌氧室,第二好氧室的侧壁的中部分别设有第一排泥口,且每一所述第一排泥口上分别设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一厌氧室、第一好氧室、第二厌氧室、第二好氧室的侧壁的上部分别设有第二排泥口,且每一所述第二排泥口上分别设有第二阀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净化装置还包括第四潜水泵、第五潜水泵、第六潜水泵以及第七潜水泵;所述第四潜水泵、第五潜水泵、第六潜水泵以及第七潜水泵的受控端分别连接到所述液位控制回路并由所述液位控制回路控制运行;其中,
所述第四潜水泵位于所述第一厌氧室内,且所述第四潜水泵上的出水口连接有第一U型内盘管,所述第一U型内盘管的出水端口位于所述第一厌氧室内的下部;所述第一厌氧室内底面上还设有第一疏污管路,且所述第一疏污管路上还均匀设有若干个第一疏污口;所述第一疏污管路的上游端连接在所述第一U型内盘管的出水端口;
所述第五潜水泵位于所述第一好氧室内,且所述第五潜水泵上的出水口连接有第一内盘管,所述第一内盘管的出水端口位于所述第一好氧室内的中部;
所述第六潜水泵位于所述第二厌氧室内的,且所述第六潜水泵上的出水口连接有第二U型内盘管,所述第二U型内盘管的出水端口位于所述第二厌氧室内的下部;所述第二厌氧室内底面上还设有第二疏污管路,且所述第二疏污管路上还均匀设有若干个第二疏污口;所述第二疏污管路的上游端口连接在所述第二U型内盘管的出水端口;
所述第七潜水泵位于所述第二好氧室内,且所述第七潜水泵上的出水口连接有第二内盘管,所述第二内盘管的出水端口位于所述第二好氧室内的中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污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净化装置包括第一孔板格栅、第二孔板格栅、第三孔板格栅、第四孔板格栅、第五孔板格栅、第六孔板格栅以及第七孔板格栅,所述第一孔板格栅、第二孔板格栅、第三孔板格栅、第四孔板格栅、第五孔板格栅、第六孔板格栅以及第七孔板格栅的正下方分别设有滤水间;其中,
所述第一孔板格栅设于所述第一厌氧室的上游端壁侧,且所述第一孔板格栅下方滤水间内的底部放置所述第四潜水泵;
所述第二孔板格栅设于所述第一生物选择室的下游端壁侧,且所述第二孔板格栅下方滤水间内的底部放置所述第一潜水泵;
所述第三孔板格栅设于所述第一好氧室的上游端壁侧且分别与所述第一生物选择室的所述第二孔板格栅并排设置,且所述第三孔板格栅下方滤水间内的底部放置所述第五潜水泵;
所述第四孔板格栅设于所述第一沉淀室的下游端壁侧,且所述第四孔板格栅下方滤水间内的底部放置所述第二潜水泵;
所述第五孔板格栅设于所述第二厌氧室的上游端壁侧且与所述第一沉淀室中的第四孔板格栅并排设置,且所述第五孔板格栅下方滤水间内的底部放置所述第六潜水泵;
所述第六孔板格栅设于所述第二生物选择室的下游端壁侧,且所述第六孔板格栅下方滤水间内的底部放置所述第三潜水泵;
所述第七孔板格栅设于所述第二好氧室的上游端壁侧且分别与所述第二生物选择室的过滤装置并排设置,且所述第七孔板格栅下方滤水间内的底部放置所述第七潜水泵。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好氧室第一侧的侧壁的下部设有第一好氧进气口;所述第一好氧室上底面上设有第一管路口上;所述第一污水处理段的第一侧分别设有第一曝气装置;所述曝气装置包括第一增氧泵、第一曝气盘管以及设于所述第一曝气盘管上的第一球阀,所述第一曝气盘管第一端口连接在所述第一增氧泵上,所述第一曝气盘管的第二端口穿过第一好氧室的第一好氧进气口进入所述第一好氧室,并穿出所述第一管路口后位于所述第一好氧室的上方;位于所述第一好氧室内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一曝气盘管上均匀设有若干个第一曝气口;
所述第二好氧室第一侧的侧壁的下部设有第二好氧进气口;所述第二好氧室上底面上设有第二管路口上所述第二污水处理段的第一侧分别设有第二曝气装置;所述第二曝气装置包括第二增氧泵、第二曝气盘管以及设于所述第二曝气盘管上的第二球阀,所述第二曝气盘管第一端口连接在所述第二增氧泵上,所述第二曝气盘管的第二端口穿过所述第二好氧室的第二好氧进气口进入第二好氧室,并穿出所述第二管路口后位于所述第二好氧室的上方;位于所述第二好氧室内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曝气盘管上均匀设有若干个第二曝气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污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沉淀室中还设有第八孔板格栅,且所述第八孔板格栅上设有生化棉;
所述第二沉淀室的第一侧外壁上设有杀菌室,所述第二孔板格栅的下底面和所述杀菌室的下底面位于同一水平线上;在所述杀菌室对应的所述第二沉淀室的侧壁上设有再滤口;
所述杀菌室的内顶面上的设有至少一个紫外线灯管,且所述杀菌室的第一侧壁上设有灯管检修门;所述杀菌室的下游端壁上设有出水管。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污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厌氧室的第一侧的侧壁的下部设有第一厌氧进水口;
所述第一生物选择室的第一侧的侧壁的上部且靠近所述第一好氧室处设有第一生物排水口;所述第一潜水泵上的出水口还连接有第三内盘管,且所述第三内盘管穿过所述第二孔板格栅的纵向中部后所述第三内盘管的出水端口连接至所述第一生物排水口;
所述第一好氧室的第一侧的侧壁的下部设有第一好氧进水口;
所述连接管路包括第一顺流管路和第二顺流管路,且所述第一顺流管路和第二顺流管路上分别设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一顺流管路的第一端口连接在污水输入端,所述第一顺流路的第二端口连接在所述第一厌氧进水口;所述第二顺流管路的第一端口连接在所述第一生物排水口,所述第二顺流管路的第二端口连接在所述第一好氧进水口;
所述第一沉淀室的第一侧的侧壁的上部设有第一沉淀排水口;所述第二潜水泵上的出水口还连接有第四内盘管,且所述第四内盘管穿过所述第四孔板格栅的纵向中部后所述第四内盘管的出水端口连接至所述第一沉淀排水口;
所述第二厌氧室的第一侧的侧壁的下部设有第二厌氧进水口;
所述第二生物选择室的第一侧的侧壁的上部且靠近所述第二好氧室设有第二生物排水口;所述第三潜水泵上的出水口还连接有第五内盘管,且所述第五内盘管穿过所述第六孔板格栅的纵向中部后所述第五内盘管的出水端口连接至所述第二生物排水口;
所述第二好氧室的第一侧的侧壁的下部设有第二好氧进水口;
所述连接管路还包括第三顺流管路和第四顺流管路,且所述第三顺流管路和第四顺流管路上分别设有所述第一阀门;所述第三顺流管路的第一端口连接在第一沉淀排水口,所述第三顺流路的第二端口连接在所述第二厌氧进水口;所述第四顺流管路的第一端口连接在所述第二生物排水口,所述第二顺流管路的第二端口连接在所述第二好氧进水口;
所述第一污水处理段还包括第一回流管路以及安装在所述第一回流管路上的第三阀门,且所述第一回流管路的第一端口连接在所述第一好氧排水口,且所述第一回流管路的第二端口连接在所述第一厌氧进水口;所述第一厌氧室内的底部还设有第二疏污管路,所述第二疏污管路上还均匀设有若干个第二疏污口,且所述第二疏污管路的上游端口连接在所述第一厌氧进水口;所述第一好氧室内的底部还设有第一集污管路,所述第一集污管路上还均匀设有若干个第一集污口,且所述第一集污管路的上游端口连接在所述第一好氧排水口;
所述第二污水处理段还包括第二回流管路以及安装在所述第二回流管路上的第四阀门,且所述第二回流管路的第一端口连接在所述第二好氧排水口,且所述第二回流管路的第二端口连接在所述第二厌氧进水口;所述第二厌氧室内的底部还设有第三疏污管路,所述第三疏污管路上还均匀设有若干个第三疏污口,且所述第三疏污管路的上游端口连接在所述第二厌氧进水口;所述第二好氧室内的底部还设有第二集污管路,所述第二集污管路上还均匀设有若干个第二集污口,且所述第二集污管路的上游端口连接在所述第二好氧排水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污水处理段的第一厌氧室、第一生物选择室、第一好氧室、第一沉淀室以及第二污水处理段的第二厌氧室、第二生物选择室、第二好氧室、第二沉淀室上顶面分别设有检修口;所述检修口的横截面为圆形、矩形或圆角矩形;在所述检修口上封装有与所述检修口的形状和大小相匹配的检修盖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生物选择室、第一沉淀室以及第二生物选择室污水液面上还设置有磁翻板液位计;其中,所述磁翻板液位计接入所述液位控制回路;所述液位控制回路还包括通过导线连接的PLC控制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溢流口相对的所述第一厌氧室的上方设有第一限流板,且所述第一限流板与所述第一厌氧室的下游端侧壁以及下底面相距预设距离;在所述第二溢流口相对的所述第二厌氧室的上方设有第二限流板,且所述第二限流板与所述第二厌氧室的下游端侧壁以及下底面相距预设距离。
CN201821165410.1U 2018-07-23 2018-07-23 污水净化装置 Active CN2088439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65410.1U CN208843900U (zh) 2018-07-23 2018-07-23 污水净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65410.1U CN208843900U (zh) 2018-07-23 2018-07-23 污水净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843900U true CN208843900U (zh) 2019-05-10

Family

ID=663535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165410.1U Active CN208843900U (zh) 2018-07-23 2018-07-23 污水净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8439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081675U (zh) 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装置
CN206156908U (zh) 一种一体化净水装置
CN105417862B (zh) 一种废水处理系统
CN109851164A (zh) 一种用于水体生态养护的有机物净化装置
CN108585153A (zh) 一种带气冲洗两层斜管或板混凝沉淀净水系统
CN208843900U (zh) 污水净化装置
CN213171958U (zh)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过滤装置和具有其的污水处理系统
CN108483794A (zh)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
CN109384329A (zh) 一种污水处理初级过滤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CN109607969B (zh) 一种多功能纺织污水处理系统
CN210048574U (zh) 一种一体化净水过滤设备
CN208603793U (zh) 一种带气冲洗两层斜管或板混凝沉淀净水系统
CN207792978U (zh) 一种工业污水处理池高效过滤装置
CN100418893C (zh) 一种家庭污水处理器
CN205803253U (zh) 一体化工业废水处理设备
CN205398397U (zh) 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CN214004296U (zh) 一种环境工程污水回收装置
CN217202364U (zh) 一种一体化净水处理装置
CN208055153U (zh) 带臭气处理的污水净化处理装置
CN216303499U (zh) 一种污水处理站智能控制系统
CN207619231U (zh) 一种多级过滤的污水处理系统
CN216259468U (zh) 一种过滤桶的分层排污结构系统
CN219526436U (zh) 一种印染污水处理系统
CN217025610U (zh) 一种带自净功能的重力式净水设备
CN212174639U (zh) 一种生活废水处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727

Address after: 100037 room 5, 36 building, 21 Che Kung Chuang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501.

Co-patentee after: Dongguan Vanke Building Technique Research Co.,Ltd.

Patentee after: WANCHUANG QINGLYU (BEIJING)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Ltd.

Co-patentee after: Shenzhen wanchuang Gree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037 room 5, 36 building, 21 Che Kung Chuang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501.

Co-patentee before: Dongguan Vanke Building Technique Research Co.,Ltd.

Patentee before: WANCHUANG QINGLYU (BEIJING)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