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820000U - 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820000U
CN208820000U CN201821517430.0U CN201821517430U CN208820000U CN 208820000 U CN208820000 U CN 208820000U CN 201821517430 U CN201821517430 U CN 201821517430U CN 208820000 U CN208820000 U CN 2088200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body
upper plate
secondary cell
tab
insulating bo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51743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永寿
金义矿
卜祥艳
李星
郭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51743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8200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8200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8200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二次电池,包括:壳体,具有容纳腔;电极组件,设置于容纳腔且包覆电极组件设置,电极组件通过正极片、负极片以及设置于正极片及负极片之间的隔膜卷绕形成,电极组件在其自身轴向上相对的两端分别具有极耳;绝缘罩,位于容纳腔,绝缘罩包括本体部及封闭部,本体部与封闭部连接,本体部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板体以及分别与两个第一板体连接的第二上板体及第二下板体,第二上板体及第二下板体相对设置,封闭部连接于两个第一板体,封闭部与第二上板体之间形成有插接缝隙;转接片,由插接缝隙插接进入绝缘罩并与极耳电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二次电池,能够有效的避免其自身出现短路的风险,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

Description

二次电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储能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二次电池,为确保其自身的运行安全,通常在二次电池的电极组件与壳体之间设置绝缘罩。由于二次电池在服役的过程中,其电极组件会存在膨胀变形,而常规的绝缘罩因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电极组件在膨胀变形时产生的膨胀力在作用于绝缘罩上时绝缘罩将产生应力集中,导致破裂,影响二次电池的使用安全。
因此,亟需一种新的二次电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二次电池,能够有效的降低其自身出现短路的风险,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
一方面,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二次电池,包括:壳体,具有容纳腔;电极组件,设置于容纳腔且包覆电极组件设置,电极组件通过正极片、负极片以及设置于正极片及负极片之间的隔膜卷绕形成,电极组件在其自身轴向上相对的两端分别具有极耳;绝缘罩,位于容纳腔,绝缘罩包括本体部及封闭部,本体部与封闭部连接,本体部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板体以及分别与两个第一板体连接的第二上板体及第二下板体,第二上板体及第二下板体相对设置,封闭部连接于两个第一板体,封闭部与第二上板体之间形成有插接缝隙;转接片,由插接缝隙插接进入绝缘罩并与极耳电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插接缝隙的端部延伸至两个第一板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二上板体与两个第一板体及第二下板体为一体式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在轴向上,第二上板体的长度小于两个第一板体的长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在轴向上,第二下板体的长度大于第二上板体的长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二上板体的厚度为0.05mm~0.35mm,第二上板体远离第二下板体的表面为平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转接片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电连接部及第二电连接部,第一电连接部至少部分位于第二上板体在轴向上的一侧并由插接缝隙插接进入绝缘罩,以与极耳电连接,第二电连接部设置于第二上板体远离第二下板体的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本体部在轴向上的两端具有敞口,极耳与敞口相对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二上板体或者第一板体上设置有延伸板体,延伸板体封闭第二上板体与第一板体之间的对接缝隙。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绝缘罩整体为弹性框架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二次电池,其包括壳体、电极组件、绝缘罩以及转接片,电极组件设置于壳体的容纳腔内,绝缘罩位于容纳腔内且包覆电极组件,绝缘罩包括相互连接的本体部及封闭部,本体部与封闭部之间形成有插接缝隙,转接片可由插接缝隙插入绝缘罩并与极耳电连接,通过绝缘罩能够实现对电极组件的防护,保证二次电池的安全。同时,由于限定本体部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板体以及分别与两个第一板体连接的第二上板体及第二下板体,第二上板体及第二下板体相对设置,封闭部连接于两个第一板体,使得插接缝隙是形成于封闭部与第二上板体之间,当电极组件发生膨胀时,在绝缘罩上与插接缝隙对应处不会产生应力集中甚至损坏,降低短路风险,在保证对电极组件的防护要求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提高二次电池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和技术效果。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的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接片与绝缘罩的配合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处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绝缘罩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绝缘罩的展开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接片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00-二次电池;X-轴向;
10-壳体;11-容纳腔;12-开口;
20-电极组件;21-极耳;
30-顶盖组件;31-顶盖板;32-电极端子;
40-转接片;41-第一电连接部;42-第二电连接部;
50-绝缘罩;
51-腔室;
52-本体部;521-第一板体;522-第二上板体;523-第二下板体;523a-通孔;524-延伸板体;
53-封闭部;531-第一封板;532-第二封板;
54-插接缝隙。
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全面理解。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更好的理解。在附图和下面的描述中,至少部分的公知结构和技术没有被示出,以便避免对本实用新型造成不必要的模糊;并且,为了清晰,可能夸大了部分结构的尺寸。此外,下文中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
下述描述中出现的方位词均为图中示出的方向,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图1至图7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二次电池进行详细描述。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2,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二次电池100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二次电池100的分解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二次电池100,包括:壳体10、电极组件20、顶盖组件30、绝缘罩50以及转接片40。
壳体10具有容纳腔11及与容纳腔11连通的开口12,电极组件20设置于容纳腔11,电极组件20通过正极片、负极片以及设置于正极片及负极片之间的隔膜卷绕形成,电极组件20在其自身轴向X上相对的两端分别具有极耳21,电极组件20的数量可以根据二次电池100的型号进行设定,可以为一个、两个甚至多个。本示例中,电极组件20的数量为两个且相互层叠设置。顶盖组件30包括相互连接的顶盖板31以及电极端子32,顶盖板31封闭壳体10的开口12设置并与壳体10连接。
请一并参阅图3至图6,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接片40与绝缘罩50的配合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3中A处放大图,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绝缘罩50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绝缘罩50的展开图。
绝缘罩50位于壳体10的容纳腔11内且包覆电极组件20设置,绝缘罩50包括本体部52及封闭部53,本体部52与封闭部53相互连接,本体部52具有容纳电极组件20的腔室51。为了便于电极组件20与转接片40的连接,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体部52在电极组件20的轴向X上的两端具有敞口,敞口与腔室51连通,电极组件20的极耳21与对应的敞口相对设置。
在具体实施时,本体部52可以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板体521以及分别与两个第一板体521连接的第二上板体522及第二下板体523,第二上板体522及第二下板体523相对设置,封闭部53连接于两个第一板体521,封闭部53与第二上板体522之间形成有插接缝隙54,转接片40由插接缝隙54插接进入绝缘罩50并与极耳21电连接,同时转接片40还与相应的电极端子32连接,以实现二次电池100的充、放电需求。
封闭部53可以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只要能够满足对电极组件20的防护要求均可。其可以是一个整体式结构,通过粘接等方式与本体部52的两个第一板体521连接,当然,其也可以是分体的结构,如图6所示,封闭部53可以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封板531及第二封板532,第一封板531及第二封板532各自与其中一个第一板体521连接,第一封板531及第二封板532靠近彼此的一端相互层叠并共同形成封闭部53。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二次电池100,由于绝缘罩50包覆电极端子32设置,能够对电极端子32进行防护,避免其与壳体10或者顶盖板31之间发生短路接触。同时,插接缝隙54是形成于封闭部53与第二上板体522之间的,不仅能够便于转接片40与极耳21之间的电连接,同时不会对本体部52的各板体造成损伤。当二次电池100在服役的过程中,即使其电极组件20发生膨胀,在电极端子32膨胀力的作用下,只会使得封闭部53与第二上板体522之间插接缝隙54的大小发生改变,在绝缘罩50上与插接缝隙54对应处不会产生应力集中导致绝缘罩50损坏,且由于本体部52各板体均为平整的板状结构,电极组件20的膨胀力同样不会使得本体部52的各板体或者各板体之间的连接处受力损坏,在保证对电极组件20的防护要求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提高二次电池100的安全性能。
如图3及图4所示,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插接缝隙54的端部延伸至两个第一板体521,通过上述设置,不仅便于转接片40的安装,同时能够使得电极组件20在膨胀变形时,封闭部53与本体部52具有更大的形变量,提高绝缘罩50的安全性。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上板体522与两个第一板体521及第二下板体523为一体式结构,既便于本体部52的成型,同时,由于电极组件20的膨胀通常为大面膨胀,即面向两个第一板体521的表面膨胀变形量较大。将第二上板体522与两个第一板体521及第二下板体523设置为一体结构,使得电极组件20膨胀时,能够更好的抵御电极组件20的膨胀力,保证第二上板体522及第二下板体523与两个第一板体521之间的连接强度,进而更好的对电极组件20进行防护。可选的,为了便于电极组件20与电解液更好的接触,在第二下板体523上还设置有多个通孔523a,以供电解液自由流动。
为了便于插接缝隙54的成型,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电极组件20的轴向X上,第二上板体522的长度小于两个第一板体521的长度。使得两个第一板体521与第二上板体522、第二下板体523以及封闭部53相互连接后在封闭部53与第二上板体522之间即可形成插接缝隙54,无需进行辅助的切割等工序,在保证对电极组件20防护要求的基础上,能够提高绝缘罩50的生产效率。
进一步的,为了保证与两个第一板体521之间更好的连接,同时能够与封闭部53远离第二上板体522的端部进行对接,可选的,在电极组件20的轴向X上,第二下板体523的长度大于第二上板体522的长度。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二上板体522的厚度为0.05mm~0.35mm之间的任意数值,可选为0.1mm~0.3mm之间的任意数值,进一步可选为0.2mm。通过上述设置,既能够保证第二上板体522抵抗电极组件20膨胀力时的强度要求,同时,第二上板体522不会占用过多的空间,能够提高其所应用的二次电池100的能量密度。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上板体522上设置有延伸板体524,通过延伸板体524封闭第二上板体522与第一板体521之间的对接缝隙,既方便第二上板体522与第一板体521之间的连接,同时能够保证二者之间的连接强度,延伸板体524可以与第二上板体522为一体式结构。当然,将延伸板体524设置于第二上板体522只是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但不限于上述方式,在一些其他的示例中,也可以将延伸板体524设置于与第二上板体522连接的第一板体521上并与该第一板体521为一体式结构。
请一并参阅图7,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接片40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接片40可以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只要能够满足由插接缝隙54进入,以将极耳21与相应的电极端子32电连接均可。如图7所示,在一些可选的示例中,转接片40可以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电连接部41及第二电连接部42,第一电连接部41至少部分位于第二上板体522在电极组件20的轴向X上的一侧并由插接缝隙54插接进入绝缘罩50,以与极耳21电连接。第二电连接部42设置于第二上板体522远离第二下板体523的表面。转接片40采用上述形式,易于加工,且更便于由插接缝隙54插入并能够保证与极耳21及电极端子32电连接的可靠性。
具体实施时,第一电连接部41及第二电连接部42均可以采用板状形式,且二者相互垂直或者近似垂直,使得转接片40整体大致呈直角板状形式,能够更好的抵抗电极组件20的膨胀变形,进一步保证与极耳21及电极端子32电连接的可靠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二上板体522远离第二下板体523的表面为平面,能够保证与转接片40的第二电连接部42之间相互贴合的稳定性能,避免第二电连接部42晃动,以提高与电极端子32电连接的可靠性。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为了使得绝缘罩50整体能够更好的抵御电极组件20的膨胀变形,避免因电极组件20的膨胀导致其各部件或者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区域发生破损,可选的,绝缘罩50整体为弹性框架体,使得绝缘罩50在保证对电极组件20的防护要求的基础上,具有更大的形变量,使其能够随电极组件20的膨胀而形变,进一步提高绝缘罩50的安全性。
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二次电池100,因其能够对自身的电机组件20进行可靠的防护,有效的降低其自身出现短路的风险,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故易于推广使用。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10)

1.一种二次电池(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0),具有容纳腔(11);
电极组件(20),设置于所述容纳腔(11),所述电极组件(20)通过正极片、负极片以及设置于所述正极片及所述负极片之间的隔膜卷绕形成,所述电极组件(20)在其自身轴向(X)上相对的两端分别具有极耳(21);
绝缘罩(50),位于所述容纳腔(11)且包覆所述电极组件(20)设置,所述绝缘罩(50)包括相互连接的本体部(52)及封闭部(53),所述本体部(52)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板体(521)以及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板体(521)连接的第二上板体(522)及第二下板体(523),所述第二上板体(522)及所述第二下板体(523)相对设置,所述封闭部(53)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一板体(521),所述封闭部(53)与所述第二上板体(522)之间形成有插接缝隙(54);
转接片(40),由所述插接缝隙(54)插接进入所述绝缘罩(50)并与所述极耳(21)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缝隙(54)的端部延伸至两个所述第一板体(52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上板体(522)与两个所述第一板体(521)及所述第二下板体(523)为一体式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10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轴向(X)上,所述第二上板体(522)的长度小于两个所述第一板体(521)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10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轴向(X)上,所述第二下板体(523)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上板体(522)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上板体(522)的厚度为0.05mm~0.35mm,所述第二上板体(522)远离所述第二下板体(523)的表面为平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片(4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电连接部(41)及第二电连接部(42),所述第一电连接部(41)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上板体(522)在所述轴向(X)上的一侧并由所述插接缝隙(54)插接进入所述绝缘罩(50),以与所述极耳(21)电连接,所述第二电连接部(42)设置于所述第二上板体(522)远离所述第二下板体(523)的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52)在所述轴向(X)上的两端具有敞口,所述极耳(21)与所述敞口相对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上板体(522)或者所述第一板体(521)上设置有延伸板体(524),所述延伸板体(524)封闭所述第二上板体(522)与所述第一板体(521)之间的对接缝隙。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罩(50)整体为弹性框架体。
CN201821517430.0U 2018-09-17 2018-09-17 二次电池 Active CN2088200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517430.0U CN208820000U (zh) 2018-09-17 2018-09-17 二次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517430.0U CN208820000U (zh) 2018-09-17 2018-09-17 二次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820000U true CN208820000U (zh) 2019-05-03

Family

ID=662773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517430.0U Active CN208820000U (zh) 2018-09-17 2018-09-17 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82000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30238A1 (zh) * 2022-01-05 2023-07-13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及其制造方法和制造系统、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WO2024026829A1 (zh) * 2022-08-05 2024-02-08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30238A1 (zh) * 2022-01-05 2023-07-13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及其制造方法和制造系统、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WO2024026829A1 (zh) * 2022-08-05 2024-02-08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27010B (zh) 可再充电的电池
CN209447944U (zh) 一种电池单体组件、电池模块及电池包
CN106784566B (zh) 二次电池及电池模组
CN106328857B (zh) 二次电池及电池模组
WO2009066953A3 (en) Secondary battery pack providing excellent productivity and structural stability
CN111106300B (zh) 电池单元及电池模组
WO2009051388A3 (en) Secondary battery pack having excellent energy density and pcm assembly therefor
CN208507800U (zh) 二次电池及其连接组件
KR20140102587A (ko) 전지 모듈
CN105977411B (zh) 二次电池顶盖及二次电池
CN209401664U (zh) 二次电池和电池模组
CN208820000U (zh) 二次电池
CN209401683U (zh) 二次电池和电池模组
CN208819974U (zh) 二次电池
CN208256820U (zh) 二次电池
CN109244285A (zh) 动力电池顶盖及动力电池
CN109792029A (zh) 二次电池及电池模组
CN106450120B (zh) 二次电池及电池模组
CN107346805A (zh) 电池组
CN114024082A (zh) 电池、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
KR101539236B1 (ko) 내압성과 안정성이 향상된 전극리드를 포함하는 전지셀
WO2019113970A1 (zh) 纽扣电池及其制作方法
JP2008112723A (ja) 二次電池
CN104508867B (zh) 蓄电装置
CN113348589B (zh) 二次电池及电池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