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803638U - 一种瓦片固定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瓦片固定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803638U
CN208803638U CN201820526938.0U CN201820526938U CN208803638U CN 208803638 U CN208803638 U CN 208803638U CN 201820526938 U CN201820526938 U CN 201820526938U CN 208803638 U CN208803638 U CN 2088036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le
plate
bending
baffle
connect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52693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宝义
刘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w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Hanergy Solar Power Invest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Hanergy Solar Power Invest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Hanergy Solar Power Investment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8036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8036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inishing Wa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提出一种瓦片固定装置,该瓦片固定装置用于将瓦片固定于挂瓦条,该瓦片固定装置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以及第三连接部;第一连接部用于与瓦片连接;第二连接部用于与挂瓦条连接;第三连接部连接于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其中,第三连接部的高度高于形成第三连接部的板材的厚度。该瓦片固定装置抗弯性能较好。

Description

一种瓦片固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瓦片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建筑的美观有了更多样性的选择,这就促使了瓦屋面在现代社会有了一席之地。而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建筑的安全性有了更大的保证,对于瓦屋面而言,瓦片的固定就更为重要。
目前,对屋面上的瓦片的固定方式多采用抗风搭扣进行固定,抗风搭扣中间部分的板面所在的平面是与水平面平行的,因此称为水平段。水平段通常为弱轴抗弯设计,抗弯性能差,当有风从下往上吹,欲将屋面上的瓦片掀起时,该抗风搭扣的水平段会承受较大的弯矩,但由于其水平段设计为弱轴抗弯,对承受弯矩非常不利,进而使得抗风搭扣在使用时,无法充分利用钢材的性能,以致固定效果不佳的问题产生。
因此,有必要研究一种瓦片固定装置及瓦片固定装置的制备方法。
所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实用新型的背景的理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抗弯性能较差的缺陷,提供一种抗弯性能较好的瓦片固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中,瓦片固定装置即为瓦的固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额外方面和优点将部分地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并且部分地将从描述中变得显然,或者可以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而习得。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瓦片固定装置,用于将瓦片固定于挂瓦条,所述瓦片固定装置包括:
第一连接部,用于与所述瓦片连接;
第二连接部,用于与所述挂瓦条连接;
第三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
其中,所述第三连接部的高度高于形成所述第三连接部的板材的厚度。
可选地,所述第三连接部设置为折弯状,并且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的连接面也为折弯状。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
第一挡板,能够抵靠所述挂瓦条的一侧面;
第二挡板,与所述第一挡板相对设置,能够抵靠所述挂瓦条的另一侧面;
抵靠板,连接于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二挡板之间,能够抵靠所述挂瓦条的下底面。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二挡板平行设置。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抵靠板与所述第一挡板以及所述第二挡板垂直设置。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部还包括:
连接板,连接于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三连接部之间,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第一挡板成设定角度。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连接部包括:
第一折弯板,其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接板,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
第二折弯板,其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接板,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折弯板与所述第一折弯板连接并成设定角度。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板设置为三角形板,其一边与所述第一挡板连接,另外两边分别与所述第一折弯板以及所述第二折弯板连接。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板包括:
第一层连接板,与所述第一折弯板和所述第一挡板连接;
第二层连接板,与所述第一层连接板重叠设置,且与所述第二折弯板和所述第一挡板连接。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
第一连接板,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部;
挂钩,设于所述第二端,能够挂在所述瓦片上。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三连接部为一体成型结构。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为一体成型结构。即整个瓦片固定装置为一体成型结构。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瓦片固定装置的制备方法,用于制备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瓦片固定装置,包括:
将第一条形板材的长度方向的第一端弯折形成能够与瓦片连接的第一连接部;
将所述第一条形板材的长度方向的第二端弯折两次形成与水平面成设定角度的第一折弯板;
将第三板材裁截为与所述第一折弯板一样的形状形成第二折弯板,将第二折弯板连接于第一折弯板的上侧边形成第三连接部;
将第二条形板材的两端均向同一方向折弯形成能够与挂瓦条连接的第二连接部;
将所述第二连接部固定于所述第三连接部。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中的至少之一:
本实用新型的瓦片固定装置,第一连接部用于与瓦片连接,第二连接部用于与挂瓦条连接,第三连接部连接于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从而将瓦片固定于挂瓦条。第三连接部的高度大于形成所述第三连接部的板材的厚度,增加了第三连接部的抗弯性能,当有风从下往上吹,欲将屋面上的瓦片掀起时,第三连接部有足够的抗弯性能抵抗风的吹力,从而使瓦片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依然能够牢固固定在挂瓦条上。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
图1是现有技术中抗风搭扣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沿箭头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中抗风搭扣固定瓦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瓦片固定装置一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沿箭头方向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从另一方向观察本实用新型图4所示瓦片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从另一方向观察本实用新型图4所示瓦片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瓦片固定装置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9是使用本实用新型瓦片固定装置固定瓦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0是使用本实用新型瓦片固定装置固定瓦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瓦片固定装置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2所示为制作本实用新型一种瓦片固定装置板材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所示为制作本实用新型一种瓦片固定装置板材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中主要元件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第一连接部;10、第一连接板;11、挂钩;
2、第二连接部;211、第二挡板;212、第一挡板;213、抵靠板;
3、第三连接部;
41、上层瓦片;42、下层瓦片;
5、挂瓦条;
6、瓦片固定装置\抗风搭扣;7、水平段;8、卡爪;
B、挂瓦条的截面宽度;X、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之间的间距;Y、第三连接部的长度;Z、瓦片固定装置的高度;H、挂瓦条的下底面与与之连接的瓦片上的卡槽之间的距离;L、挂瓦条的侧边与靠近其下层瓦片的侧边之间的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参照图1和图2所示的现有技术中抗风搭扣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沿图1中箭头方向(水平段7竖直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中71是水平段7的上表面,72是水平段7的下表面;中间部分为水平段7,根据矩形截面模量的关系W=(bh2)/6显示可知,其中,高度h对提高截面模量的贡献比宽度b更大。但是现有技术中,水平段7的矩形截面的高度h远小于宽度b,所以抗弯性能差。图3所示为使用图1中的抗风搭扣固定屋面瓦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屋面上上下设置有上层瓦片41和下层瓦片42,当有风从下往上吹,首先将屋面上的上层瓦片41掀起,抗风搭扣中的水平段7被拉伸,对瓦片的固定效果不佳。
另外,抗风搭扣与挂瓦条5固定的部分,设计为卡爪结构,使用时需要用锤子将卡爪8插入挂瓦条内,一方面对挂瓦条本身具有一定的损害,另一方面,固定效果不佳,当风从不同方向吹动时,随之摆动产生松动,则易使卡爪8从挂瓦条脱落,因此也间接带来安全隐患。
本实用新型首先提供了一种瓦片固定装置,参照图4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瓦片固定装置一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该瓦片固定装置用于将瓦片固定于挂瓦条5,该瓦片固定装置包括第一连接部1、第二连接部2以及第三连接部3;第一连接部1用于与所述瓦片连接;第二连接部2用于与所述挂瓦条5连接;第三连接部3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之间;所述第三连接部3的高度大于形成所述第三连接部3的板材的厚度。
如图5所示,为图4中沿箭头方向(竖直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第三连接部3的高度h大于形成所述第三连接部3的板材的厚度b。第三连接部3的高度增加了,使第三连接部的抗弯性能更好,能够承受更大的荷载。图5中31和32代表第三连接部的两个表面。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三连接部为一体成型结构。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为一体成型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中,当所示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为一体成型结构时,图4中所示的结构可以将一条长方形板材通过多次按照预设方式折弯形成,如图12所示,将长方形板材C进行折弯形成图4所示的瓦片的固定装置;也可以是一体结构的两个成预设角度的条形板折弯形成,例如,预设角度为如图13所示的90度角,图13中A段板材通过折弯形成第二连接部,B段板材通过折弯形成第三连接部和第一连接部。
本实用新型中,第三连接部3与水平面、第二连接部2和第一连接部成预设角度。例如,沿图4中箭头方向的剖面图可以如图5所示。
本实用新型中,第三连接部3与第二连接部2成预设角度,例如,第三连接部3与第二连接部2的夹角可以为90°、60°等等。
如图6所示,为从靠近第二连接部2一端观察图4中所示瓦片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为图4中所示瓦片固定装置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连接部3可以设置为折弯状;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连接面也为折弯状。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1可以包括第一连接板10以及挂钩11等等。第一连接板10可以设置为长条形的板状,第一连接板10可以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即长度方向的两端。在使用状态,第一连接板10一般为竖直状态,因此,第一端可以为第一连接板10的下端,第二端可以为第一连接板10的上端。第一端连接于第三连接部3。挂钩11设于第二端,挂钩11可以设置为弧形挂钩,也可以设置为直角挂钩,只要能够挂在瓦片上即可。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板10与挂钩11为一体成型,即通过一块板材折弯而成。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板10与挂钩11也可以分别加工而成,然后通过焊接、螺钉连接等方式固定连接在一起。
第二连接部2可以包括第一挡板212、第二挡板211以及抵靠板213等等。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一挡板212能够抵靠挂瓦条5的一侧面;第二挡板211与第一挡板212相对设置,第二挡板211能够抵靠挂瓦条5的另一侧面;抵靠板213连接于第一挡板212与第二挡板211之间,抵靠板213能够抵靠挂瓦条5的下底面。即第二连接部2设置为近似“U”字形,将挂瓦条5的三侧面围住,从而第二连接部2与挂瓦条5连接。
第二连接部2需要将挂瓦条5的三侧面围住,因此,“U”字形的开口的宽度与挂瓦条5的宽度相适配,“U”字形的开口的宽度可以等于挂瓦条的截面宽度B,即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之间的间距X等于挂瓦条的截面宽度B。以避免风向转换时,第二连接部2与挂瓦条5之间连接松动,产生滑落而造成的固定效果不佳的现象产生。其中,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之间的间距X范围大约为30~60mm,优选为30~45mm,例如为30mm、31mm、32mm、33mm、34mm、35mm、36mm、37mm、38mm、39mm、40mm、41mm、42mm、43mm、44mm或45mm等等。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之间的间距X可以大于挂瓦条的截面宽度B。
第二连接部2直接勾住挂瓦条5,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采用卡爪8与挂瓦条5连接,或设计有螺孔或者销孔,通过螺钉或者销钉将抗风搭扣固定在挂瓦条5上,使用时施工更加便捷,无需使用锤子或螺丝刀等工具对瓦的固定装置进行锤敲或者拧钉等复杂操作,只需套设即可;可以根据所配合使用的瓦片和挂瓦条5的尺寸,对该瓦片固定装置6进行挂接高度的调节,使瓦片固定装置靠重力自然下垂,避免对挂瓦条5的损耗。受力效果更好,且对挂瓦条5本身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一挡板212与第二挡板211可以平行设置。抵靠板213与第一挡板212以及第二挡板211可以垂直设置。由于一般挂瓦条5设置为长方体状,其截面为长方形,因此,将第一挡板212、第二挡板211以及抵靠板213设置为连接后为长方形的框形,可以与挂瓦条5更好的贴合,以增加连接的稳定性。当该瓦片固定装置处于使用状态时,第一挡板212、第二挡板211与挂瓦条5的两侧竖直面接触,当风垂直于挂瓦条5的两侧竖直面或使挂瓦条5竖直面受力时,第一挡板212和第二挡板211均能够提供反向作用力,防止瓦片被吹掉。当风向上掀起瓦片时,挂瓦条5会给抵靠板213提供一个向下的作用力,与风对瓦片产生的向上的力形成反作用力,从而实现对瓦片的固定。
可选地,第二连接部2还可以包括连接板,连接板连接于第一挡板212与第三连接部3之间,连接板与第一挡板212成设定角度,该设定角度范围大约为170°~190°,优选为175°~185°,例如为175°、176°、177°、178°、179°、180°、181°、182°、183°、184°或185°优选为180°。
连接板与第一挡板212形成角度小于180度。在此情况下,第一折弯板与第二折弯板设置为两端均为三角形的形状,而不是上述的一端为矩形一端为三角形的梯形形状。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板为双层设置,即连接板包括第一层连接板以及第二层连接板,第一层连接板与第二层连接板为重叠设置,第一层连接板以及第二层连接板均设置为三角形板。第一层连接板的第一侧边与第一折弯板连接,第一层连接板的第二侧边与第一挡板212连接,第一层连接板的第三侧边没有与别的物体连接;
其中,第一层连接板,与所述第一折弯板和所述第一挡板连接;第二层连接板,与所述第一层连接板重叠设置,且与所述第二折弯板和所述第一挡板连接;
第一层连接板与第一折弯板可以为一体设置,即可以将一板材折弯形成第一层连接板与第一折弯板。第二层连接板的第一侧边与第二折弯板连接,第二层连接板的第二侧边与第一挡板212连接,第二层连接板的第三侧边没有与别的物体连接。第二层连接板与第二折弯板可以为一体设置,即可以将一板材折弯形成第二层连接板与第二折弯板。
连接板与第一挡板212形成角度等于180度。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连接板可以为单层设置。第一折弯板以及第二折弯板均与连接板连接。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连接板设置为三角形板,连接板的一边与第一挡板212连接,连接板的另外两边分别与所述第一折弯板以及所述第二折弯板连接。在此情况下,第一折弯板与第二折弯板设置为一端为矩形一端为三角形的梯形形状。连接板与第一挡板212可以为一体设置,即将一板材的上端部裁剪成三角形状即可。
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连接板还可以设置为方形、梯形、半圆形、半椭圆形等等多种形状,连接板的主要作用就是将第一折弯板以及第二折弯板固定连接到第一挡板212上,因此,连接板的形状与第三连接部3的折弯形状相匹配即可,使设计、加工容易,而且外形较为整洁。
当然,还可以不设置连接板,直接将第一折弯板和第二折弯板固定在第一挡板212上也可以。
可选地,第三连接部3可以包括第一折弯板以及第二折弯板等等。第一折弯板的一端连接于连接板,另一端连接于第一连接部1;第二折弯板的一端连接于连接板,另一端连接于第一连接部1,所述第二折弯板与所述第一折弯板连接并成设定角度(可选地,第三连接部3的竖直方向的截面形状为一个角)。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一折弯板以及第二折弯板均可以设置为平板状,第一折弯板与第二折弯板形状可以相同。第二折弯板与第一折弯板的两侧长边连接,第二折弯板与第一折弯板形成设定角度。该设定角度值可以为90度,也可以大于或小于90度。
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第三连接部3还可以设置为竖直方向的截面为半圆弧的形状,即设置为一个半圆筒状。当然还可以设置为梯形状、半椭圆形状等等。只要第三连接部3为折弯状,其高度高于形成第三连接部3的板材的厚度即可,就能够增加第三连接部3的抗弯性能。而且如此设置,使第三连接部3与第二连接部2之间的连接面也为折弯状,折弯状的连接面更加抵抗较大的弯矩。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一折弯板以及第二折弯板可以为一块长条形板沿其长度方向的中心轴将两侧均向下折弯形成第一折弯板以及第二折弯板,且使第二折弯板与第一折弯板形成设定角度。在使用状态,第三连接部3一般为水平状态,第一折弯板以及第二折弯板与水平面可以形成相同的角度。当然,也可以采用两个相同的长方形板,将其两侧长边焊接在一起形成设定角度。还可以将长条形板沿其长度方向的中心轴将两侧均向上折弯形成第一折弯板以及第二折弯板。从而使第三连接部3的高度大于形成第三连接部3的板材的厚度,因此增强了抗弯性能,当风将瓦片向上掀时,第三连接部3能够承受更大的荷载。
第三连接部3的高度(h)范围大约为5~30mm,优选为10~20mm,例如为10mm、11mm、12mm、13mm、14mm、15mm、16mm、17mm、18mm、19mm以及20mm,其中最优选为12mm。第一折弯板以及第二折弯板的厚度范围大约为0.2~2mm,优选为0.5~1.5mm,例如为0.5mm、0.6mm、0.7mm、0.8mm、0.9mm、1.0mm、1.1mm、1.2mm、1.3mm、1.4mm或1.5mm,最佳厚度为1.0mm。参照图7所示,第三连接部的长度Y的设计标准以挂瓦条的侧边与靠近其下层瓦片的侧边之间的距离L相匹配,包括如:Y大于L或Y等于L但不限于上述举例。第三连接部的长度Y的取值范围大约为20~50mm,优选为30~40mm,例如为30mm、31mm、32mm、33mm、34mm、35mm、36mm、37mm、38mm、39mm或40mm,但不限于上述列举。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板10与第一折弯板可以设置为一体。即第一连接板10与第一折弯板为同一块板材通过两次折弯后形成。具体为,选择一长条形的板材,该板材与水平面之间成设定角度,板材的一端向上折弯形成第一连接板10,板材的另一端折弯形成第一折弯板,使第一连接板10以及第一折弯板均形成一端为长方形另一端为三角形的形状。第二折弯板的形状可以与折弯形成的第一折弯板的形状相同,即一端为长方形另一端为三角形的形状,三角形的一端可以与该板材焊接在一起,长方形的一端与第二连接部2连接。
当然,第一连接板10也可以为与第二折弯板一体成型,即通过一块板材折弯形成第一连接板10和第二折弯板。
参照图7和图8所示,该瓦片固定装置的高度Z需要与挂瓦条的下底面与与之连接的瓦片上的卡槽之间的距离H相匹配,瓦片固定装置的高度Z可以大于或等于H,优选为等于H,瓦片固定装置的高度Z大约为60~100mm,优选为70~90mm,更优选为75~85mm,例如为75mm、76mm、77mm、78mm、79mm、80mm、81mm、82mm、83mm、84mm或85mm,最佳高度值为80mm。
参考图9和图10所示,为使用图4-图7中所示瓦片固定装置固定瓦片的结构示意图。图9所示为从固定的瓦片一侧向下俯视时的结构示意图,图9所示为从挂瓦条5一侧向上仰视时的结构示意图。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瓦片固定装置的制备方法,参照图11所示的瓦片固定装置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制备方法用于制备上述瓦片固定装置,该制备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将第一条形板材的长度方向的第一端弯折形成能够与瓦片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一条形板材为竖直设置,第一端为上端,第二端为下端。将第一条形板材的上端折弯形成弧形弯钩,该弧形弯钩可以与瓦片连接。
步骤S20,将所述第一条形板材的长度方向的第二端弯折两次形成与水平面成设定角度的第一折弯板。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将第一条形板材的下端弯折两次形成第一折弯板,第一折弯板的长边与水平面平行,第一折弯板的靠近第一连接部1的一侧的为三角形,第一折弯板的靠近第二连接部2的一侧的为矩形,即第一折弯板的形状基本为直角梯形。
步骤S30,将第三板材裁截为与所述第一折弯板一样的形状形成第二折弯板,将第二折弯板连接于第一折弯板的上侧边形成第三连接部3。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将第三板材裁截为与第一折弯板一样的直角梯形,将第二折弯板与第一折弯板对称连接形成第三连接部3。
步骤S40,将第二条形板材的两端均向同一方向折弯形成能够与挂瓦条5连接的第二连接部2。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将第二条形板材的两端均向上折弯形成基本为“U”字形的第二连接部2,第二连接部2能够钩住挂瓦条5。
步骤S50,将所述第二连接部2固定于所述第三连接部3。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另一种瓦片固定装置的制备方法,用于制备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瓦片固定装置,包括:
步骤1:将第一条形板材的第二端进行折弯形成能够与挂瓦条连接的第二连接部;
步骤2:将所述第一条形板材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衔接的一端进行弯折形成与水平面成设定角度的第三连接部;
步骤3:将第一条形板材的长度方向的第一端弯折形成能够与瓦片连接的第一连接部。
步骤2中弯折可以按照预设方式弯折一次、两次或多次。当第一条形板为图12所示的结构时,则需要弯折两次或两次以上;当第一条形板为图13所示的结构时,则需要弯折一次即可。
本实用新型上述步骤1-3还可以替换为:
步骤11:将第一条形板材的长度方向的第一端弯折形成能够与瓦片连接的第一连接部;
步骤12:将所述第一条形板材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衔接的一端弯折形成与水平面成设定角度的第三连接部;
步骤13:将第一条形板材与所述第三连接部衔接的第二端进行折弯形成能够与挂瓦条连接的第二连接部。
步骤12中弯折可以按照预设方式弯折一次、两次或多次。当第一条形板为图12所示的结构时,则需要弯折两次或两次以上;当第一条形板为图13所示的结构时,则需要弯折一次即可。
在上述步骤1-步骤3和步骤11-步骤13两种方法的描述中,第一条形板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第一端为折弯后形成第一连接部的一端,第二端为折弯后形成第二连接部的一端。
该瓦片固定装置的制备方法还有多种。在上述瓦片固定装置的描述中,对其制备方法也已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瓦片固定装置可以用于固定普通瓦片,也可以用于固定太阳能发电瓦片(也称为光伏瓦)。
上述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如有可能,各实施例中所讨论的特征是可互换的。在上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没有所述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件、材料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结构、材料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实用新型的各方面。
本说明书中使用“约”“大约”的用语通常表示在一给定值或范围的20%之内,较佳是10%之内,且更佳是5%之内。在此给定的数量为大约的数量,意即在没有特定说明的情况下,仍可隐含“约”“大约”“大致”“大概”的含义。
虽然本说明书中使用相对性的用语,例如“上”“下”来描述图标的一个组件对于另一组件的相对关系,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说明书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所述的示例的方向。能理解的是,如果将图标的装置翻转使其上下颠倒,则所叙述在“上”的组件将会成为在“下”的组件。其他相对性的用语,例如“高”“低”“顶”“底”等也作具有类似含义。当某结构在其它结构“上”时,有可能是指某结构一体形成于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通过另一结构“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
本说明书中,用语“一个”、“一”、“该”、“所述”和“至少一个”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含”、“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量限制。
应可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将其应用限制到本说明书提出的部件的详细结构和布置方式。本实用新型能够具有其他实施方式,并且能够以多种方式实现并且执行。前述变形形式和修改形式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应可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公开和限定的本实用新型延伸到文中和/或附图中提到或明显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单独特征的所有可替代组合。所有这些不同的组合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可替代方面。本说明书所述的实施方式说明了已知用于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最佳方式,并且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利用本实用新型。

Claims (12)

1.一种瓦片固定装置,用于将瓦片固定于挂瓦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瓦片固定装置包括:
第一连接部,用于与所述瓦片连接;
第二连接部,用于与所述挂瓦条连接;
第三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
其中,所述第三连接部的高度大于形成所述第三连接部的板材的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瓦片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部设置为折弯状,并且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的连接面也为折弯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瓦片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
第一挡板,能够抵靠所述挂瓦条的一侧面;
第二挡板,与所述第一挡板相对设置,能够抵靠所述挂瓦条的另一侧面;
抵靠板,连接于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二挡板之间,能够抵靠所述挂瓦条的下底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瓦片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二挡板平行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瓦片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抵靠板与所述第一挡板以及所述第二挡板垂直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瓦片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还包括:
连接板,连接于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三连接部之间,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第一挡板成设定角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瓦片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部包括:
第一折弯板,其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接板,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
第二折弯板,其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接板,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折弯板与所述第一折弯板连接并成设定角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瓦片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设置为三角形板,其一边与所述第一挡板连接,另外两边分别与所述第一折弯板以及所述第二折弯板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瓦片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包括:
第一层连接板,与所述第一折弯板和所述第一挡板连接;
第二层连接板,与所述第一层连接板重叠设置,且与所述第二折弯板和所述第一挡板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瓦片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
第一连接板,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部;
挂钩,设于所述第二端,能够挂在所述瓦片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瓦片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三连接部为一体成型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瓦片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为一体成型结构。
CN201820526938.0U 2018-03-19 2018-04-13 一种瓦片固定装置 Active CN20880363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371813 2018-03-19
CN2018203718135 2018-03-1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803638U true CN208803638U (zh) 2019-04-30

Family

ID=662242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526938.0U Active CN208803638U (zh) 2018-03-19 2018-04-13 一种瓦片固定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80363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84662A (zh) * 2018-03-19 2019-09-27 北京汉能光伏投资有限公司 一种瓦片固定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84662A (zh) * 2018-03-19 2019-09-27 北京汉能光伏投资有限公司 一种瓦片固定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840020B2 (en) Valley truss clip
CN208803638U (zh) 一种瓦片固定装置
US9290940B2 (en) Cold formed joist
KR102027813B1 (ko) 탑u형 래티스 합성보
CN100469992C (zh) 一种用于覆盖表面的瓦板
CN110284662A (zh) 一种瓦片固定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CN218116975U (zh) 一种缩短连接间距提高抗风揭性能的金属屋面固定系统
CN205622571U (zh) 一种清洁能源转化装置固定组件
CN219123504U (zh) 固定钎及直击雷防护装置
KR200317135Y1 (ko) 강관트러스형 비닐하우스 구조물
JPH044418Y2 (zh)
CN212434638U (zh) 用于光伏组件的汇流带和光伏组件
CN205291736U (zh) 各向异性板材
CN217299465U (zh) 一种整体性好和易施工的双连梁结构
CN215484850U (zh) 一种墙体加固结构
CN217711284U (zh) 一种幕墙面板的干字型挂件
CN215254043U (zh) 一种光伏组件屋顶构件
JP3804392B2 (ja) フラットスラブのせん断補強筋及びせん断補強構造
CN217420259U (zh) 一种带有缓冲抗震耐磨功能的高抗风揭金属维护系统
US11761212B2 (en) Reinforced notched sub-purlin
CN217517902U (zh) 一种组合式楼承板
CN211523782U (zh) 一种新型瓦片扣
JP3218137U (ja) 波板カバー
CN210798072U (zh) 一种钢筋箍筋
CN210342452U (zh) 一种钢筋定位夹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101400 Beijing city Huairou area yangsongzhen Fengxiang East Street, No. 5

Patentee after: BEIJING HANERGY OPTOVOLTAIC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1499 5 Fengxiang East Street, Yang Song Town, Huairou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HANERGY SOLAR POWER INVESTMENT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623

Address after: 510000 room B030, office card, maker space, youth hom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cubation base, unit 1004, No. 182, science Avenue, Huangp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Hanpu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1400 Beijing city Huairou area yangsongzhen Fengxiang East Street, No. 5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HANERGY OPTOVOLTAIC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08

Address after: 510670 room 229, annex building, No. 111, Kexue Avenue, Huangp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office only)

Patentee after: Hanwa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0000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cubation base of youth home, unit 1004, 182 science Avenue, Huangp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Guangzhou Hanpu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