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803523U - 一种无泵取水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泵取水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803523U
CN208803523U CN201821348699.0U CN201821348699U CN208803523U CN 208803523 U CN208803523 U CN 208803523U CN 201821348699 U CN201821348699 U CN 201821348699U CN 208803523 U CN208803523 U CN 2088035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pipeline
well water
well
pipe
solenoid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34869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泽华
张文庆
周立超
董树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ying Guo Rui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ying Guo Rui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ying Guo Rui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ying Guo Rui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34869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8035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8035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8035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ciprocating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泵取水系统。其技术方案是:在地下打井,下入井水管道进气管、井水管道集水管、井水管道出水管、尼龙球、井水管道渗水管,然后外部缝隙填沙固定;所述井水管道渗水管位于最下方,井水管道渗水管的上方连通井水管道集水管;井水管道集水管的上端连接井水管道进气管,下端通过尼龙球连接;井水管道集水管的侧壁连接井水管道出水管,井水管道出水管的上端通过第五电磁阀连接到地面上的出水管道;进气管的上端通过电磁阀连接到隔膜泵。有益效果如下:1、避免了水泵腐蚀、经常结垢堵塞的情况;2、隔膜泵可直接安装在地面上部,维护使用更为便捷;3、解决了原潜水泵电缆破损老化的问题,使得系统更为安全可靠。

Description

一种无泵取水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海水空调辅助系统,特别涉及一种无泵取水系统。
背景技术
海洋是一个巨大的可再生能源库,进入海洋中的太阳辐射能一部分转变为海流的动能,更多的是以热能的形式储存在海水中,而且海水的热容量又比较大,为3996kJ/(m3•℃),而空气只有1.28kJ/(m3•℃)。随着热泵技术的发展,把海水用作冷源和热源代替传统的锅炉房和冷冻机进行区域供热和供冷在技术上已经成为可能,是可再生能源利用达到实用的技术之一。
我国有超过3万 km 的海岸线,有众多的岛屿和半岛,目前沿海城市是发展最快的地区,建筑物分布密集度高,对环保及节能的要求很高,同时沿海城市又是冷、热负荷最集中的地区。在适当的季节、适当的海域及深处取得15℃以下的海水,经过中介换热可为建筑供冷,是最为节能的空调方式。(不同海域不同设计)海水热泵取消了空调系统的冷却设备,利用海水源热泵技术进行集中供热供冷,采用区域规模化应用,热泵机组运行效率会显著提高,运行费用必然明显降低,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海水的腐蚀性和海生物附着问题是应用海水源热泵必须解决的问题。海水的盐度在30‰左右,现有的取水管路系统一般是采用潜水泵或离心泵等其他类似水泵设备,还需要在海水中铺设电缆,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管路的腐蚀及潜水泵或离心泵的经常结垢堵塞,需要频繁维护;另外,还存在潜水泵电缆破损老化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无泵取水系统,相比现有技术,省去了潜水泵和铺设的电缆,解决了管路腐蚀结垢以及潜水泵维护困难、线缆容易老化破损等问题,具有维护简单,使用周期长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提到的一种无泵取水系统,其技术方案是:包括隔膜泵(1)、出水管道(2)、电磁阀(3-8)、井水管道进气管(A)、井水管道集水管(B)、井水管道出水管(C)、尼龙球(D)、井水管道渗水管(E),在地面设有隔膜泵(1)、出水管道(2)、电磁阀(3-8),在地下打多口井,在井内分别下入井水管道进气管(A)、井水管道集水管(B)、井水管道出水管(C)、尼龙球(D)、井水管道渗水管(E),然后外部缝隙填沙固定;所述井水管道渗水管(E)位于最下方,井水管道渗水管(E)的上方连通井水管道集水管(B);所述井水管道渗水管(E)的顶部为缩颈部,底部封闭;所述井水管道集水管(B)的上端连接井水管道进气管(A),下端通过尼龙球(D)连接到井水管道渗水管(E);所述井水管道集水管(B)的侧壁连接井水管道出水管(C),所述井水管道出水管(C)的上端通过第五电磁阀(5)连接到地面上的出水管道(2);所述井水管道进气管(A)的上端通过第三电磁阀(3)及管线连接到隔膜泵(1),且通过第四电磁阀(4)及管线连接到隔膜泵(1)的循环管道。
优选的,上述隔膜泵(1)的注气管线并联第六电磁阀(6),通过第六电磁阀(6)连接到第二口井的井水管道进气管(A)。
优选的,上述隔膜泵(1)的循环管道并联第七电磁阀(7),通过第七电磁阀(7)连接到第二口井的井水管道进气管(A)。
优选的,隔膜泵(1)的进口端通过电磁阀(11)连接到压缩机。
优选的,上述井水管道渗水管(E)外部敷有尼龙滤网。
优选的,上述的井水管道集水管(B)长度为30米左右,直径选取200mm的PE或PP-R管。
优选的,上述的井水管道渗水管(E)采用直径为160mm的PE或PP-R管,长度为50米。
本实用新型将井水管道渗水管的管壁打穿形成多个渗水孔,地下水通过渗水孔挤入渗水管并流入井水管道集水管中。当井水管道集水管中采集足够的水后,隔膜泵将压缩空气打入集水管,尼龙球此时将井水管道渗水管入口封闭,防止井水管道集水管中水受力进入井水管道渗水管,井水从井水管道的出水口流出。当井水管道集水管中井水采集完毕后,压缩空气可再次打入另一口井中,得到循环利用,同时隔膜泵可直接抽取前一个井水管道中的压缩空气,达到节能的目的,同时可提高地下水渗水速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取水管路系统中不采用潜水泵或离心泵等其他类似水泵设备,避免了水泵腐蚀、经常结垢堵塞的情况;
2、隔膜泵可直接安装在地面上部,而原有潜水泵需放置于井下水面以下,因此相比原有技术维护使用更为便捷;
3、井水管道内不存在用电设备,不需要经常提取潜水泵进行清污清垢,解决了原潜水泵电缆破损老化的问题,使得系统更为安全可靠,管道采用PE或PP-R管,使得系统使用寿命长;
4、打入井水管道中的压缩空气可以多次循环利用,并且可通过电磁阀切入隔膜泵的进气端,使得压缩空气在井水管道内部闭循环,提高了压缩空气的利用效率;
本实用新型相比原潜水泵取水技术,系统可靠,使用便捷,耐腐蚀、避免结垢,运行费用低、易维护,可稳定的采集井口中的水源。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上图中:隔膜泵1、出水管道2、第三电磁阀3、第四电磁阀4、第五电磁阀5、第六电磁阀6、第七电磁阀7、第八电磁阀8、第二口井9、第一口井10、电磁阀11、井水管道进气管A、井水管道集水管B、井水管道出水管C、尼龙球D、井水管道渗水管E。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照附图1,本实用新型提到的一种无泵取水系统,包括隔膜泵1、出水管道2、电磁阀3-8、井水管道进气管A、井水管道集水管B、井水管道出水管C、尼龙球D、井水管道渗水管E,在地面设有隔膜泵1、出水管道2、电磁阀3-8,在地下打多口井,在第一口井10内分别下入井水管道进气管A、井水管道集水管B、井水管道出水管C、尼龙球D、井水管道渗水管E,然后外部缝隙填沙固定;所述井水管道渗水管E位于最下方,井水管道渗水管E的上方连通井水管道集水管B;所述井水管道渗水管E的顶部为缩颈部,底部封闭;所述井水管道集水管B的上端连接井水管道进气管A,下端通过尼龙球D连接到井水管道渗水管E;所述井水管道集水管B的侧壁连接井水管道出水管C,所述井水管道出水管C的上端通过第五电磁阀5连接到地面上的出水管道2;所述井水管道进气管A的上端通过第三电磁阀3及管线连接到隔膜泵1,且通过第四电磁阀4及管线连接到隔膜泵1的循环管道。
其中,隔膜泵1的注气管线并联第六电磁阀6,通过第六电磁阀6连接到第二口井的井水管道进气管A;优选的,上述隔膜泵1的循环管道并联第七电磁阀7,通过第七电磁阀7连接到第二口井的井水管道进气管A;优选的,隔膜泵1的进口端通过电磁阀11连接到压缩机;上述井水管道渗水管E外部敷有尼龙滤网。优选的,上述的井水管道集水管B长度为30米左右,直径选取200mm的PE或PP-R管;优选的,上述的井水管道渗水管E采用直径为160mm的PE或PP-R管,长度为50米。
本实用新型提到的一种用于海水空调及其他类似设备专用的无泵取水系统,其使用过程如下:
系统初始状态下,电磁阀全关,系统开机时,第三电磁阀3和电磁阀11带电开启,打开隔膜泵1将压缩空气打入井水管道进气管A,进行第一口井10的操作;尼龙球D所受到的空气压力和上部水的压力大于尼龙球下部水的压力,尼龙球D将井水管道渗水管E的进水口堵住,防止压缩空气将井水压入井水管道渗水管E,井水管道集水管B中的井水受压缩空气的作用力从井水管道出水管C流出。第五电磁阀5上电,流出的水通过第五电磁阀5连接至海水源热泵的出水管道2中,完成取水过程。当井水管道集水管B中的水位下降至出水口位置附近时,隔膜泵1停止工作,第五电磁阀5断电,第六电磁阀6送电开启,压缩空气从井水管道进气管A经第三电磁阀3和第六电磁阀6进入第二口井9;
第七电磁阀7送电开启,利用第一口井10中的空气压力,将第二口井9中的水取出。当第二口井9、第一口井10中的空气压力和第二口井9中出水口中的水压达到平衡时,井水管道集水管中会剩余近一半的水,此时第四电磁阀4送电,第三电磁阀3断电,打开隔膜泵1,将井水管道集水管中的空气压力继续提高,使剩余的水继续流出,当水位下降至出水口位置附近时,停止隔膜泵1,并将上述循环切换至下一口井中继续操作。系统切换后,若隔膜泵1再次打压,可关闭电磁阀11,直接抽取井水管道集水管中的压缩空气,这样使得压缩空气在井水管道内部闭循环,相比直接排空,提高了压缩空气的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相比原潜水泵取水技术,省去了潜水泵和铺设的电缆,解决了潜水泵和管道腐蚀结垢以及潜水泵维护困难、线缆容易老化破损等问题,该系统具有维护简单,使用周期长的特点。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均可能利用上述阐述的技术方案对本实用新型加以修改或将其修改为等同的技术方案。因此,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进行的任何简单修改或等同置换,尽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7)

1.一种无泵取水系统,其特征是:包括隔膜泵(1)、出水管道(2)、电磁阀(3-8)、井水管道进气管(A)、井水管道集水管(B)、井水管道出水管(C)、尼龙球(D)、井水管道渗水管(E),在地面设有隔膜泵(1)、出水管道(2)、电磁阀(3-8),在地下打多口井,在井内分别下入井水管道进气管(A)、井水管道集水管(B)、井水管道出水管(C)、尼龙球(D)、井水管道渗水管(E),然后外部缝隙填沙固定;所述井水管道渗水管(E)位于最下方,井水管道渗水管(E)的上方连通井水管道集水管(B);所述井水管道渗水管(E)的顶部为缩颈部,底部封闭;所述井水管道集水管(B)的上端连接井水管道进气管(A),下端通过尼龙球(D)连接到井水管道渗水管(E);所述井水管道集水管(B)的侧壁连接井水管道出水管(C),所述井水管道出水管(C)的上端通过第五电磁阀(5)连接到地面上的出水管道(2);所述井水管道进气管(A)的上端通过第三电磁阀(3)及管线连接到隔膜泵(1),且通过第四电磁阀(4)及管线连接到隔膜泵(1)的循环管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泵取水系统,其特征是:所述隔膜泵(1)的注气管线并联第六电磁阀(6),通过第六电磁阀(6)连接到第二口井的井水管道进气管(A)。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泵取水系统,其特征是:所述隔膜泵(1)的循环管道并联第七电磁阀(7),通过第七电磁阀(7)连接到第二口井的井水管道进气管(A)。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泵取水系统,其特征是:隔膜泵(1)的进口端通过电磁阀(11)连接到压缩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泵取水系统,其特征是:所述井水管道渗水管(E)外部敷有尼龙滤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泵取水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的井水管道集水管(B)长度为30米左右,直径选取200mm的PE或PP-R管。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泵取水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的井水管道渗水管(E)采用直径为160mm的PE或PP-R管,长度为50米。
CN201821348699.0U 2018-08-21 2018-08-21 一种无泵取水系统 Active CN2088035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48699.0U CN208803523U (zh) 2018-08-21 2018-08-21 一种无泵取水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48699.0U CN208803523U (zh) 2018-08-21 2018-08-21 一种无泵取水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803523U true CN208803523U (zh) 2019-04-30

Family

ID=662354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348699.0U Active CN208803523U (zh) 2018-08-21 2018-08-21 一种无泵取水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80352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277648Y (zh) 一种循环换热管路排空安全的太阳能制热水装置
CN107940784B (zh) 一种中深层地热能井下开放式换热系统和方法
CN108731289B (zh) 一种地源热泵封闭式等量取水还水系统
CN207829866U (zh) 基于太阳能-海水能联合供热的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装置
CN201778329U (zh) 气动式自动控制多井降水系统
CN105155619A (zh) 多年冻土层水井防冻方法及装置
CN109654581B (zh) 一种基于承压含水层的跨季节蓄热的复合供暖系统
CN211177478U (zh) 单井循环高效换热系统
KR100916761B1 (ko) 축열지하수공을 이용한 지중 열교환 시스템
CN208803523U (zh) 一种无泵取水系统
CN100460769C (zh) 沿海地下含水层传递海洋冷量的地区性建筑空调系统
CN203145100U (zh) 一种储水池自动上水器
CN201100785Y (zh) 海水地能热泵系统
CN203758059U (zh) 一种太阳能防冻排空系统
CN215979320U (zh) 一种地热井群采灌互倒井口装置
CN104515312A (zh) 太阳能热水系统供回水管道防冻排空装置
CN100494828C (zh) 海水地能热泵系统及提取海水地能的方法
RU2341736C2 (ru) Способ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я геотермальной энергии "fill well"
CN104963381A (zh) 一种防冻深水井
CN207350981U (zh) 一种利用地热能的换热装置
KR100940302B1 (ko) 축열지하수공을 이용한 지중 열교환 방법
CN207177828U (zh) 一种气井专用电磁循环油套管防堵装置
CN205842068U (zh) 一种地源热泵系统中的交换接头
CN216159673U (zh) 一种冷却塔溶液浓缩回收添加系统
CN203518296U (zh) 太阳能热水系统供回水管道防冻排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